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湖南嶽麓書院遊覽導遊詞精彩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07W

湖南嶽麓書院遊覽導遊詞精彩多篇

湖南嶽麓書院遊覽導遊詞 篇一

嶽麓書院創辦於北宋開寶九年。即公元976年,是中國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它經歷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在清光緒二十九年,即1920xx年,改製為湖南高等學堂。以後多次更名和調整,於1920xx年正式定名湖南大學,期間歷時千年,絃歌不絕,故稱“千年學府”。

門前的對聯“千百年楚才導源於此近世紀湘學與日爭光。”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虞愚先生撰寫。它概括了嶽麓書院在培育人才和發展學術方面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進入大門我們可以看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標誌。嶽麓書院目前是國內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一所古代書院。中國書院始於唐朝,當時只是藏書、讀書和編書的地方。北宋時期,統治者實行“偃武修文”政策,鼓勵民間辦學,書院的教育功能凸現出來,並得以迅速發展,成為與政府辦的官學,民間辦的私學並存的一種新的教育制度。當時,最著名的書院有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河南登封的蒿陽書院、江西廬山的白麓書院和長沙的嶽麓書院等四所。但是隻有嶽麓書院延續辦學千年,發展成現代的大學--湖南大學。所以嶽麓書院可以説是中國教育的縮影。

請您繼續前行,登上前面的古戲台。

赫曦台

我們登上的古戲台,名叫赫曦台。“赫曦”字出自屈原的《離騷》,“赫”指紅色,“曦”指朝霞,赫曦台原是建於嶽麓山頂的觀日台。南宋乾道年間,宋代著名的理學家朱熹應嶽麓書院的山長張拭的邀請來書院講學,清晨他們一同上嶽麓山頂登台看日出。後來山頂的赫曦台荒廢了。清乾隆五十一年,嶽麓書院的山長羅典在書院前面建了這座台。道光元年,山長歐陽厚均將此台改名為“赫曦台”,以記念朱熹和張拭。

赫曦台石砌台基,居高開闊。在台上的左右內壁上有高約兩米的“福”、“壽”二字,説到“福壽”二字,還有一個故事。

傳説嘉慶十二年鄉試以後,州縣長官在書院宴請中舉的舉人。此時來了一位腳蹬草鞋的老道人,眾人見來客是個無名老道,便戲謔地叫他寫個字看看。道人見狀,一手拈鬚,一手提起堂前的掃把,沾上黃泥,寫下一個丈餘高的“壽”字,揚長而去,眾人目瞪口呆。在看那字,健筆如龍,力透骨肌,方知遇到仙人。其後山長羅典為彌過失,也為了對稱,補書了一“福”字。但這福字的筆力就大不如“壽”字。除去故事的傳奇色彩,福壽也是中國老百姓的一種期盼。你看赫曦台頂部雕飾的八掛圖,還有壽字、蝙蝠圖案,也是象徵“福”、“壽”的意思。赫曦台上的屏風正面是嶽麓書院總體平面圖。現在我們看到的嶽麓書院面積為兩平方米,建築面積約7千平方米。書院分為四個部分:講堂及兩邊的齋舍是教學區/講堂後面御書樓是藏區;講堂後方,包括文廟和專祠,是祭祀區;左後方是園林區。這是古代書院比較典型的格局。在屏風的另一面我們可以看到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張拭,明代著名理學家、心學創始人王守仁以及毛澤東留下的與赫曦台有關的詩句。説明赫曦枱曆史久遠,已融入歷代名人的文化活動之中。我們站在赫曦台往嶽麓書院大門方向看,嶽麓書院是以大門、二門、講堂、御書樓中軸對稱,縱深多進的院落。齋舍、祭祀專祠等排列於兩旁,層層遞進,有一種莊嚴、神妙、幽遠的縱深感;體現了我國儒家文化尊卑有序、主次鮮明的社會倫理關係。

請您走下赫曦台。回頭看赫曦台外側前後左右兩壁檐上,分別塑有〈張良進廈〉、〈老子出關〉、〈麻姑獻壽〉〈拾玉蜀〉等傳統戲曲故事,造型別致,形態自如;還有代表傳統説中的八仙的蕭、花籃等器物,都是典型的湖南地方戲台風格。赫曦台上還有一幅對聯:“合安利勉而為學,通天地人之謂才”。上聯中的“安”,指安然自得;“利”指利益;“勉”強。意思是説,治學要不論安、利、勉哪種情況,只要鍥而不捨,均能達到成功的目的;下聯的意思是説,要通曉天、地、人的道理,才能稱得上“才”。也就是説要博學,以致成才。它表達出古代學者的人才觀念,是由清代的進士,曾任湖南布政使的左捕撰寫,當代書法家王超塵書寫。

大門

嶽麓書院歷史經歷過多次兵與火與重建,目前保存的是明清時期的建築和基本格局。現在看到的大門是清朝同治七年,即公元1868年重建的。門額“嶽麓書院”四字為宋代真宗皇帝的題字。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即公元1020xx年,宋代真宗皇帝認為嶽麓書院辦學很不錯,山長周式德行稱著,特別召見周式,白拜國子監主薄,請他留在京城講學做官。但周式心繫嶽麓,不想留在京城做官,請求回嶽麓書院。皇帝就賜他經書和“嶽麓書院”御匾,懸掛於大門正十方。嶽麓書院從此名聞天下,前來求學者絡繹不絕。大門兩旁一幅著名的對聯“唯楚有才,於斯為盛”。相傳清代嘉慶年間,嶽麓書院進行大修,完工以後,門人請山長袁名撰寫對聯。袁名出了上聯“唯楚有才”請學生應對。大家苦思不得結果。恰好貢生張中階路過,他吐口而出;“於斯為盛”,對的十分巧妙。山長的上聯初看似乎簡單,實則有難度。上聯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雖楚有才,晉實用之”。這就要求下聯也出自典故。張中階對的下聯出自〈論語-泰伯〉:“孔子曰,才難,不其言乎,唐虞之際,於斯為盛。”都出自典故,意義關切,實為佳作。對聯中“唯”和“於”都是語氣助詞,沒有有具體意義,意思是説,楚國人才眾多,而在這裏尤為興盛。這是前人對嶽麓書院人才輩出的讚譽。的確,嶽麓書院當時集中了一批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如朱熹、張拭、王陽明等;也培養了一大批光彩照人的優秀學生,如哲學大師王夫之、啟蒙思想家魏源、軍事家左宗棠、外交家郭蒿濤、維新運動領袖唐才常,以及教育家楊昌濟等等。説人才興盛,實不為過。大門前有兩個大理石的門當,據説是宋代的作品。正面雕刻有高浮雕的“三獅戲球”,表示國泰民安,吉祥喜慶的意思;背面有“錦雞芙蓉”意為“錦上添花”;其它圖案如梅、蘭、竹,荷花、白鷺等都反映了封建文人的世俗欲求和政治抱負。嶽麓書院是古代文人建築,它廣泛應用寓意深遠的雕刻、對聯、匾額等裝修手法,把人生哲理、傳統美德、儒家教訓等與建築結合起來,營造一種人文環境,達到教育人的目的,這是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特徵之一。大門左右兩牆上也有一副當代學者的對聯:“治無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觀四海潮流,千秋講院;學有因革,通邊為雄,試忖度朱張意氣,毛蔡風神。 ”上聯的意思是説,無論古往今來,治理國家,都是把培育人才作為急迫的任務,切不可忽視世界的歷史潮流和千年學府的作用。下聯的意思是説,做學問,既有繼承,有要有革新,英雄豪傑就在於能順應時勢,融會變通,試想一想,宋代的朱熹、張拭,近代的毛澤東、蔡和森,他們的治學方法,不是值得後人深思和仿效的嗎?大門前是留影的好地方。照完像後,請繼續前行。

二門

進入大門以後,我們看到的是二門。它採用五間單檐懸山結構,中間開有三張門,花崗石門框;左右為過道,通南北齋舍。原門建於明代嘉靖元年,抗日戰爭期間曾被日本侵略者飛機炸燬,這是1984年重建的。二門門額正上方懸有“名山壇席”匾,撰者無法考證。原匾為清同治七年所制,抗日戰爭期間曾被炸燬,先匾為1984年複製。二門兩旁有對聯“納於大麓;藏之名山”,上聯出自〈尚書堯舜典〉,下聯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意為嶽麓書院被浩瀚的林木所掩映,藏在地闊物博的嶽麓山中。撰聯者是清末“湖南高等學堂”的監督程頌萬先生。二門過廳兩邊有清代山長羅典所撰的聯;“地接衡湘,大澤深山龍虎氣;學宗鄒魯,禮門義路聖賢心”。上亮點出嶽麓書院的地裏位置,山接衡嶽,水臨湘江,深山大澤,龍盤虎踞,氣勢非凡。下聯描寫嶽麓書院繼承孔孟學説,崇尚聖賢之道,是學習禮儀的好地方。着幅對聯用22個字把嶽麓書院的獨特而優越的地理環境和源遠流長的儒學説傳統描寫得淋漓盡致,恰倒好處。大門左邊有一塊大型菊花石,這是湖南瀏陽特產。花形是依天然石紋加工而成的,如此之大,是實不多見。進入二門後,請回頭看二門背面的碑匾“瀟湘槐市”。原匾為清代學監程頌萬所撰書,抗日戰爭中被毀。先匾為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楚圖南補書。“瀟湘”泛指湖南,“槐市”指漢代長安城北的一片森林。當時京城的書生們常聚於此,或議論於槐樹下。“瀟湘槐市”指嶽麓書院是湖南的“槐市”,文人、學者經常聚集於此。意思是嶽麓書院人才之盛,有如漢代長安之槐市。繼續往前,看到的是嶽麓書院的講堂。

講堂

講堂位於書院的中心位置,是書院的教學重地和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北宋嶽麓書院創建時,即有“講堂”,明代稱為“成德堂”,後改稱“靜一堂”或稱“忠孝廉節堂”。講堂檐前掛有“實事求是”匾。為民國初期湖南工業專科學校校長賓步走程撰寫。“實事求是”源於《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校長將其作為校訓,旨在教育學生崇尚科學,追求真理。大廳中央懸掛兩塊鎦金木匾:一塊是“道南脈”匾,有乾隆皇帝御賜。這裏的“道”是指理學。戰國時期思想界是百家爭鳴,漢武帝“廢絀百家,獨尊儒家”,儒家思想開始佔統治地位。唐宋時期,一些儒學思想家吸取拂、道新的思想,發展形成儒家新的思想體系。其中以程頤和朱熹為代表的哲學思想稱為“理學”。嶽麓書院是朱熹傳播理學思想的基地之一,所以此匾的意思是説岳麓書院所播傳湖湘學派是理學南傳的正宗。它表示了嶽麓書院在中國理學傳播史上的地位,是皇帝對嶽麓書院傳播理學的最高評價。此匾為原物。另一塊是“學達性天”匾,由康熙皇帝御賜,意思是人通過對理的領悟,可以認知天命,達到天人和一的地步。原匾被毀,這是1983年依康熙字跡重刻。講堂屏壁正面書有《嶽麓書院記》,為南宋乾隆道二年書院主教、著名理學家張拭撰,他闡明瞭嶽麓書院以反對科舉利祿之學,培養傳道濟民的人才為目的的辦學思想,對書院教育具有重大影響。該文由湖南大學校友、湖南省書法協會主席周昭怡1983年書寫。屏壁背面刻有嶽麓山全景圖,臨摹自《南嶽志》。講壇上放着兩把椅子是為了紀念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訪院,與山長張拭討論《中庸》之義,開創了中國書院會講制度之先河。講堂壁上還嵌有許多極有價值的碑刻文物,如由朱熹手書、清代山長歐陽厚均刻的“忠孝廉節”碑;由清代山長歐陽正煥書、歐陽厚均刊立的“整齊嚴肅”碑;清代山張王文清撰問的《嶽麓書院學規碑》、《讀書法》等十數方,這些都是中國書院教育研究的重要史料。講堂前還有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委員馮友蘭先生所書對聯:“唯楚有才,於斯為盛;沅生芷草,澧育蘭花。”此聯妙在:上聯兩句原是本書院大門聯,下聯援引《離騷》中的一句話:“沅有芷兮澧有蘭”,略作改動為:“沅生芷草,澧育蘭花。”便成了兩個對仗句。從全聯看,上、下兩聯,各自成對。在內容上也有內在邏輯聯繫。為什麼 “唯楚有才,於斯為盛”?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 “沅生芷草,澧育蘭花。”講堂右邊是“今日書院館”,陳列有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書院的照片和題詞,以及嶽麓書院文化研究所的學術活動。講堂左邊有“文泉書店”遊客可以購買到有關書院的書籍和其它著作。請遊客自己觀看。看完以後,請穿過講堂,看到的是御書樓。

御書樓

嶽麓書院創建初期就在講堂後面建有書樓,後來宋真宗皇帝賜書給了嶽麓書院,更名為“御書閣”。清康熙二十六年,巡撫丁思孔從朝廷請得十三經、二十一史等書籍,始建御書樓於現址。清代所建的御書樓不幸毀於抗日戰爭中,今天御書樓是80年代仿宋代風格重建。現在是湖南大學的古籍圖書館。前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鄧力羣同志曾將其萬餘冊個人藏書捐贈給嶽麓書院。御書樓內壁有“力羣書屋”,專室保藏。我國古代藏書樓很注重防火,樓前多建有水池;房屋之間還建有高高的封火牆。同時,出於一種信仰,在大樓屋脊的兩端常常塑有兩條昂首的龍。據説這是龍的第九個兒子,名叫“蚩吻”,好吞火。以次避火災。至於檐角的寶劍,則是因為蚩吻還有一個愛好,就是啃木檐,為了防止它的劣行,就用寶劍鎮住它。中國古代建築處處浸透着傳統文化色彩。御書樓兩側復廊嵌有《朱熹詩碑》、《重修嶽麓書院記》等重要碑刻。看完以後,請從御書樓左側邊門進入的是園林。那裏有麓山寺碑、百年軒和書院八景中的四景。進入園林,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碑廊。

碑廊

嶽麓書院辦學千年,留下了大量有價值的碑刻。碑廊中即嵌立歷代遺碑13方,其中有朱熹手書的“道中庸”、“極高明”等碑,是書院的重要遺存;有新制的嶽麓書院文獻史料碑刻27方,這些碑文反映了歷代嶽麓書院的建設過程,是研究嶽麓書院發展歷史的重要文獻,撰文者或者為著名文學家,或為書院山長,或為地方官員,或為著名政治家,他們本身在歷史上都有較大的影響,因而這些碑刻具有更為廣泛的社會價值、為研究者和旅遊者所關注。碑廊處於書院園林西面。園林有書院八景中的“竹林冬翠”、“曲澗鳴泉”、“碧沼觀魚”和“花墩坐月”四景。您可以慢慢品味和尋找。沿碑廊前行,前面能看到時務軒。

時務軒

時務軒是為紀念時務學堂而建的紀念性建築。清朝末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民族危機空前加劇。為推動湖南新政可,在嶽麓書院山長王先謙及譚嗣同等人的活動下,湖南巡撫陳保緘、學政江標、按察使黃遵憲於光緒二十三年上奏朝廷,設時務學堂於長沙小東街,熊希齡為學堂總理(校長),梁啟超為中文總教習,學堂昌盛一時。著名學生有範源濂、蔡鍔、方鼎英、楊樹達、唐才中等人。戊戌變法失敗後,湖南巡撫陳保緘等人被革職,時務堂被迫停辦,後改為求實書院,光緒二十八年改為湖南大學堂。次年與嶽麓書院所改之湖南高等學堂合併。軒內現嵌有梁啟超《時務學堂古址碑,該碑為民國二十四年梁啟超重遊時務學堂舊址所書,另有李肖聘、李況鬆、陳雲章、黃曾莆等人的碑刻。出了時務軒,右邊有一座小亭,那是著名的麓山寺所在地。

麓山寺碑

眼前的這個小亭內藏着我國書法史上著名的麓山寺碑。碑文內容記錄了麓山寺歷史沿革,是在唐開元十八年,由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篆刻家李邕撰文、書丹並雕刻。因其文、書、刻三者俱佳,故有“三絕碑”之稱。碑側碑陰有宋帶大書法家米芾的題刻。麓山寺碑是我國現存碑刻中影響較大的一塊唐碑,也是長沙現存時間最早、價值最高的碑刻。李邕官至汲郡、北海太守,世稱“李北海”,故麓山寺碑又有北海之稱。《麓山寺碑》也是他行楷書的代表作品之一,筆致挺拔,氣勢縱橫。麓山寺碑對後來的書法家影響較大,歷代許多大書法家都至嶽麓山臨習瞻仰,碑後至今尚留有部分書法家的手跡。許多書法家都以見到此碑為榮。因《麓山寺碑》享有盛名,歷代欲取此碑的人甚多,清代嘉慶年間,有達官遣官前來拓取,因不得其法,隧使名碑碎裂,留下了千古遺憾。當時長沙知府沈廷英得知後,親赴現場,和沙灰集其殘片94片,另嵌碑亭內壁之上。1950年麓山寺碑被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離開麓山寺碑,前面那座伴水而建的建築是百泉軒。

百泉軒

這座伴水而建的建築叫百泉軒。這是歷代山長居住的地方。百泉軒始建於北宋之初,地處嶽麓山清風峽谷口,溪泉薈翠,是嶽麓書院風景絕佳之地。歷代山長愛溪泉之妙,築軒而居,享盡自然的天籟之音。元代著名理學家吳澄作《北泉軒記》,説百泉軒前溪泉:“如雪如冰,如練如鶴”。南宋乾道三年,朱熹訪院,與山長張拭“聚處同遊嶽麓”,“晝而燕坐,夜而棲宿”,都在、百泉軒中,相傳二人曾在此論學三晝夜而不息。倚水邊的石欄,觀錦鯉在水中戲遊。這是嶽麓書院八景之一:“碧沼觀魚”。

教學齋

您現在來到了教學齋。這是古代學生居住的地方。現存的建築為1993年書院改學堂時改建。“教學齋”齋名出自《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居民,教學為先”。裏面設有讀者服務部和編鐘古樂演奏室。您可以進去休息以下,購買嶽麓書院和湖南的旅遊紀念品,欣賞20xx那前楚國的古編鐘演奏的民間音樂。

半學齋

現在我們來到半學齋。這是古代教師居住的地方。“半學齋”齋名源出《尚書-説命下》,含有教學相長的意思。目前半學齋設有嶽麓書院的歷史及人才陳列室。毛澤東同志早年曾和蔡和森寓居半學齋。現也設有專門展室以示紀念。

文廟

嶽麓書院文廟位於書院左側,由照壁、門樓、大成門、大成殿、兩廡、崇聖祠、明倫堂等部分組成,自成院落。自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家”以來,教育界開始祭祀祠孔子。北宋時期嶽麓書院曾建禮殿於講堂前,內塑孔子及十為哲人像,畫七十二聖賢圖。南宋乾道元年改禮殿為宣聖殿。明弘治十八年,更名為大成殿。明朝正德二年遷於現在的地址。天啟四年重修,正式稱為文廟,其規格與各郡縣文廟相當。其後屢毀屢興,但建築格局未變。大成殿是文廟中最主要的建築。“大成”一詞源於《孟子》,“孔子之謂集大;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偉大的文化巨匠之一。所以用“大成”二字來表示孔子的成就和地位。大成殿採用重桅歇山頂,黃色琉璃瓦,藻井天花,雕龍畫鳳,屬帝王規格。殿前有月台,供祭孔時表演禮樂用,月台前有明代的石雕蟠龍,十分莊嚴。大成門的石階前,有一對明代石獅,一雄一雌,刻工精細傳神。雄獅戲球,雌獅懷抱小獅,這對獅子毫無凶神惡煞之感,有的只是受教化後的嫵媚恩愛之態。大成門外的牌樓為明清建築,左右各一,南北相望,四柱三層,由花崗石砌成,上有龍雕等飾物。牌樓內側題額分別為“賢關”、“聖域”,外側題額分別為“德配天地”、“道冠古金”,均為對孔子的讚辭。文廟照壁,也稱照牆,是文廟大成門外對着大門做屏蔽用的牆壁,現存照壁為明清建築。照壁前的孔子銅像,是1996年香港孔子教學院湯恩佳先生捐塑。

湖南嶽麓書院遊覽導遊詞 篇二

朋友們,大家好!我們今天遊覽的是“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的瀟湘洙泗——嶽麓書院。

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嶽麓書院是我國四大書院之首。現佔地1.2萬平方米,掩映在嶽麓山東坡幽深的山水之中,是一座坐西朝東,由門堂、亭、台、樓、軒、齋、祠組成的古建築羣,中軸線上依次為前門、赫曦台、大門、二門講堂和御書樓,北側是半學齋、文廟、湘水校經堂、船山祠等紀念性建築、南側有教學齋、百泉軒、麓山寺等到景點。

各位朋友,現在讓我們按照書院的建築佈局慢慢地走進那一種雋永的文化氛圍。書院這個名字是唐朝才開始有的,是國家用來藏書和校典的地方,到宋朝時演變為講學和藏書之外,稍後就具備了講學、藏書、祭祀三大功能。嶽麓書院是由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創建於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經過近40年的風風雨雨的發展,大中祥符八年(公園10520xx年),宋真宗趙恆召見嶽麓山周式,御賜“嶽麓書院”匾額,於是書院之稱開始名聞天下。嶽麓書院距今已有千多年的歷史,大家跨越頭門,仰頭可以看到的拓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洵手跡而製成的“千年學府”匾額便是明證。走進書院,映入大家眼簾的是赫曦台,有些朋友可能會納悶“赫曦”到底有什麼含義。關於赫曦台的命名,是與兩位名人密切相關的。

赫曦台原建於南宋時期。乾道三年(公遠1167年),著名理學家朱熹從福建來到嶽麓書院,與當時另一位著名理學家,嶽麓書院主教張拭(代山長)進行學術交流,兩位名家經常相約登嶽麓山觀日出,每當看到朝陽光芒四射,朱熹就對張拭説“赫曦”(就是日出光明炎盛的意思),他於是把嶽麓山峯命名為赫曦峯,張拭築台,朱熹題“赫曦台”。現在大家看到的赫曦台是清朝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重新修建的,它呈“凸”字形結構,是典型的湖南地方戲台。大家拾級而上,可以看到台左右兩壁檐上還保留有清乾隆年間修建時的戲劇故事雕塑,左邊有《拾玉鐲》,右邊有《秋胡戲妻》等到較具有藝術價值的雕塑,可見,當時的書院的師生除了清苦的學習外,還有豐富的課餘活動,儒家士人既嚴謹又閒適的思想也略見一斑。

現在,大家請看台左邊牆壁上近丈高的“壽”字,此字用二筆寫成,形如龍蛇盤繞,柔中帶剛,非一般人所及,所以被人們傳為仙蹟。關於此字的形成,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相傳清嘉慶十二年(公元1820xx年),嶽麓書院院長羅典在書院舉行重赴鹿鳴宴宴會(鹿鳴宴指古代的地方官宴請科舉考試中的考官和中試的學生的宴會,因為宴會上通常都演奏《詩經 鹿鳴》從而得名。重赴鹿鳴宴是指鹿鳴宴六十年後而舉行的宴會),這天,達官貴人、科場舉子云集嶽麓書院,大家談古論今,吟詩作賦,熱鬧非凡,正當興頭,一位身穿青布青袍,腳着草鞋的老道人來到院內,自稱前來赴宴,那些士人見來者只不過是一個無名老道,便不是很善意地叫他先寫幾個字,道人當然明白其中之意,隨手拿起牆邊的掃帚,伸入黃泥水中,將掃把一舉,唰!唰!兩筆寫下丈多高的“壽”字,然後把掃帚一丟揚長而去。院長羅典在驚歎之餘曾託人*尋老道人,但不知下落,後來羅典在右邊的牆壁上補書了一個“福”與“壽”對稱。大家現在看到的“福”字用一筆寫成,筆力強勁,形如猛虎下山。“福、壽”二字如龍騰虎躍,暗含嶽麓書院是藏龍卧虎之地。但嶽麓書院到底藏了什麼龍,卧了哪隻虎,我們稍後再講。

好,現在大家請跟我走。穿過講堂後,一個獨特的自成一體的院落呈現在大家眼前。初次遊覽的朋友們,可能認為到講堂就到了盡頭,沒想到真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座三層樓閣建築,居於中軸線的尾端,坐西面東雄視整個書院,這就是古代的圖書館——御書樓。御書樓始建於宋鹹平二年(公元999年),開始叫書樓,後來屢建屢毀,地址搬遷了好幾個地方,名稱也改為藏經閣、尊經閣。御書樓在清代是民間較大的一座圖書館,藏書最多的時候有用2萬多卷,制定有藏書條例,管理科學而且嚴格。今天的御書樓仍然作為圖書館供教研人員和學生使用。現在的藏書數量已超過5萬冊,嶽麓書院名譽院長李鐵映和湖南大學顧問鄧力羣把自已的藏書捐給了嶽麓書院。大家是否還記得剛才在講堂右側的展廳裏參預的珍藏品,其中就職有李鐵映同志的贈書。大家若想領略嶽麓學子們在學習之餘的審美情趣,請折回御書樓南側的後花園去觀鳶飛魚躍,去賞竹林冬翠,去誦白雲紅楓,去摹麓山寺碑;大家若想緬懷嶽麓院先賢聖哲們的業績,請轉身去御書樓北側。

現在請問大家,書院除了講學和藏書二大功能外,還具有什麼?對了,祭祀性建築羣,濂溪祠我們去仰理學箅祖周賾“出淤泥而不染”的風範,四箴亭我們去讀理學大成者程賾、程顥“四箴”文功,崇道祠我們去歎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張試“朱張學”的影響,文廟我們去慕一代聖人“風舞於雩,詠而歸”的胸襟。朋友們,遊覽完古樸、雅緻的嶽麓書院,你是否還在仔細地品味這千年積澱的文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