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執行工作總結和計劃多篇

欄目: 工作計劃 / 發佈於: / 人氣:1.43W

執行工作總結和計劃多篇

【第1篇】2022年xxx市度用地計劃執行總結

2022年xxx市度用地計劃執行總結

2022年度,我市共上報批次用地74個批次,項目193個,總面積18231.4畝;已批68個批次,項目184個,面積17531.8畝;待批6個批次,項目9個,面積699.6畝。上報單獨選址項目49個項目,總面積9520.3畝;已批項目39個,面積7381.2畝;待批項目10個,面積2139.1畝。

2022年,我市通過已批未供未用指標置換工作,收回農轉用指標3424.2畝,重新安排給76個項目使用,共組織17個批次,已全部上報省廳。

【第2篇】2022年關於xxx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總結

設“幸福xxx”美好藍圖

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協及社會各界的支持下,通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完成了《xxx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編制了“十二五”工業發展、投資、教育、環境保護等專項規劃31個。《規劃綱要》注重與國、省“十二五”總體規劃、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成渝經濟區規劃等重大規劃的全面對接,注重與周邊市、縣和行業重點專項規劃、縣(市、區)規劃的對接;充分吸納了《xxx市打造一區兩帶四基地融入成渝加快發展規劃》、《xxx市城市總體規劃》等規劃和重大課題研究成果;反覆徵求各縣(市、區)、市級部門意見,多次聽取市人大、市政協、各民主黨派及社會各界意見,對規劃進行修改完善。《規劃綱要》先後經市政府常務會、市人大常委會、市委常委會和市委二屆十四次全體會議討論通過,並報請市二屆八次人代會審議通過後發佈實施。《規劃綱要》為“十二五”時期推進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建設“幸福xxx”謀劃了美好藍圖。

2022年是“十二五”和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兩個開局”之年,展望外部環境,加快發展、開放合作仍然是時代潮流,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未根本消除,影響全球經濟復甦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國內外經濟環境依然十分複雜。從我市發展來看,機遇與挑戰並存,國家宏觀經濟態勢趨穩,中央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成渝經濟區發展規劃出台;省委確定2022年全省經濟工作“高位求進、加快發展”的基調,加快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都將為我市優勢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區域合作深化帶來新的機遇。但同時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仍面臨不少的困難和問題,主要體現在:經濟總量不大,質量不高,發展後勁不足;城鄉發展不平衡,羣眾收入還不高,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性還不夠;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供給不足,瓶頸制約問題日益顯現,這些困難和問題,將在今後的工作中加以認真研究解決。

二、2022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目標

按照國、省經濟工作會議和市委二屆十四次全委會精神要求,2022年全市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關鍵在項目”的總體要求,突出“充分開放、融入成渝,工業主導、三化聯動,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的發展路徑,圍繞全省“高位求進、加快發展”的工作基調,突

2022年關於xxx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總結

各位代表:

我受市政府的委託,向大會報告全市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22年計劃草案,請予審查,並請各位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22年,在市委的領導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協監督支持下,全市堅持“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關鍵在項目”的總體要求,突出“充分開放、融入成渝,工業主導、三化聯動,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的發展路徑,以“重點突破、加快發展”為工作基調,以“基礎設施建設年”為工作主題,加快打造“一區兩帶四基地”,奮力推動“兩個着力”,全市經濟繼續保持快速發展態勢,全面完成了市二屆人大七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全市生產總值(gdp)實現657.9億元,完成計劃目標的109.7%;增速達17.0%,高於計劃增速5個百分點,同比提高2.3個百分點;增速居全省第 3位,總量由上年全省第12位上升到第11位,實現了“跨越升位”目標。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151.8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348.4億元,增長25.4%;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57.7億元,增長10.5%。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3 %、78.5%、16.2%,拉動gdp分別增長1、13.3、2.7個百分點。

“基礎設施年”建設成效顯著,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

綜合交通建設強力推進。成安(資)渝、遂資眉、內資遂高速公路建設全面推進,成資、成簡快速通道建設加快推進,國、省幹線公路路面改造工程全面竣工;成渝城際客運專線、成都第二繞城高速xxx段開工建設,農村公路建設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標任務。新規劃成資潼廣、資德阿和環成都經濟區高速、遂資眉雅鐵路和資安快速通道等一批交通項目,“多線接成渝、內外大暢通”的綜合交通格局正在形成。

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大力推進水利“1311工程”,全市人民期盼和努力了40年的毗河供水一期工程項目建議書獲得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開工前的各項工作正加快推進。城區水環境治理工程進展順利,老鷹水庫水源保護工程完工,沱江城區段路堤改造工程順利開工。病險水庫整治、小農水試點等工程加快建設,全市用 出“投資拉動、產業支撐”的着力重點,以“產業發展年”為經濟工作主題,統籌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以打造“一區兩帶四基地”為載體,加快推進“兩個着力”,努力建設“幸福xxx”,確保實現“十二五”發展良好開局。根據市委對今年經濟工作的總體部署,參考國、省關於2022年經濟工作安排意見,2022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建議如下:

全市生產總值(gdp)740億元,同比增長1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長20%;固定資產投資445億元,同比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5億元,同比增長1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6.5億元,增長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11%;城鎮化率提高2個百分點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增幅4%;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耕地保有量和節能減排任務。

能源通信建設取得重大進展。xxx500千伏輸變電站、雁江天星220千伏變電站和簡陽草池、十里壩、樂至皂角等5座110千伏變電站建設工程正式投入運營。與省電力公司、中石化、西南油氣田等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三年投資20億元,再造一個xxx電網;中石油5萬立方、中石化20萬立方油庫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落地。信息平台加快建設,成功與成都共用區號“028”,實現電話併網升位,全市信息化進程加快。

【第3篇】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總結

2022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我市發展遭受“5'12”汶川地震和國際金融危機的雙重衝擊。在市委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監督和支持下,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城鄉統籌、“四位一體”科學發展總體戰略,積極應對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紮實推進“兩樞紐、三中心、四基地”建設,全面建設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取得了抗震救災的偉大勝利,總體上保持了全市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態勢,完成了市xx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年度計劃。全年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如下:

――地區生產總值3901.0億元,增長12.1%,高於年度計劃0.1個百分點。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完成3012.9億元,增長25.8 %,高於年度計劃7.8個百分點。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621.9億元,增長19.5 %,高於年度計劃6.5個百分點。

――進出口總額154.1億美元,增長62.0 %,高於年度計劃44個百分點;其中出口90.7億美元,增長58.8%,高於年度計劃40.8個百分點;實際利用外資 22.5億美元,增長97.3%,高於年度計劃41個百分點。

――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4 %,比年度計劃多降0.15個百分點。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54.6億元,同口徑增長19.1 %,高於年度計劃3.1個百分點。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43元,增長14.1%,高於年度計劃6.1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6481元,增長14.9%,高於年度計劃5.9個百分點。

――城鎮新增就業11.7萬人,高於年度計劃1.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1%,低於年度計劃0.4個百分點。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4.3,低於年度計劃0.7個百分點。

――人口自然增長率2.1‰,低於年度計劃0.9個千分點。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情況如下:

(一)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2022年,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我市積極妥善應對,總體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經濟增長呈現波動起伏的走勢。一季度,全市經濟延續xx年高增長的態勢,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5.1%。上半年,受地震災情衝擊,經濟增速降至11.2%。三季度,由於我市堅持一手抓抗震救災、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及時部署恢復生產、繁榮經濟各項工作,迅速出台一系列扶持重點產業和重點企業恢復生產的政策措施,經濟增速有所回升,1-9月地區生產總值增幅達到12.2%。10月以來,隨着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逐步顯現,除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外其它經濟指標均有所回落,我市及時出台擴大內需12項具體舉措,努力抓投資促消費,地區生產總值雖然增速較去年放緩,仍保持兩位數增長。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0.1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1816.7億元、增長15.6%,第三產業增加值1814.2億元、增長9.9%;三次產業結構為6.9:46.6:46.5。

三大需求保持增長。一是投資繼續保持較高增長。面對嚴峻形勢,我市抓住災後重建和國家擴大內需的機遇,發揮試驗區比較優勢,加大投資力度,保持了固定資產投資的高增長,增長25.8%,僅比上年低0.4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6.1個百分點。二是消費平穩增長。在受地震災情、金融危機和國內經濟下行影響,消費者的消費意願有所下降的不利條件下,我市有針對性地開展一系列鼓勵消費的措施,改善消費環境,消費增幅達19.5%,比上年高2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5.3個百分點。三是出口大幅增長。克服外需減弱的困難,出口增長52.5%,比上年高17.5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0.7個百分點。

重大項目支撐作用增強。全年實施572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215億元,超過年度計劃43個百分點,佔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40.3%,高於去年12.1個百分點。圍繞“兩樞紐、三中心、四基地”建設,啟動了成都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國際集裝箱物流園區、市域“三軌九路”、信息化骨幹傳輸系統等一批重大項目。年底抓住擴大內需的有利時機,適時啟動了雙流國際機場第二跑道、成都至都江堰鐵路、成昆鐵路貨車外繞線、成都東客站、成綿樂客運專線等一批重大項目,發揮了重大項目對擴大內需、促進增長的支撐作用。

對內對外開放成效明顯。以招大引強為重點,開展災後重建招商及西博會等系列招商引資活動,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全市實際使用外資22.5億美元,到位市外內資 929億元,分別增長97.3%和47.7 %;新增bp、泰科電子、卡特彼勒等6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户。外貿持續增長,進出口總額154.1億美元,其中出口90.7億美元,分別增長62.0%和58.8%。對外承包工程和對外勞務合作營業額4.5億美元,同比增長149.8%。

(二)抗震救災取得重大勝利

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災情給我市帶來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遇難4307人,失蹤429人,受傷33506人,直接經濟損失1247億元。地震發生後,全市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取得了抗震救災的偉大勝利。

全力抗震救災。第一時間啟動緊急預案,堅持把搶險救人放在第一位,使5456名羣眾被救生還;解救轉移了13餘萬受困羣眾和1.3萬境內外遊客,及時救治8.4萬受傷人員,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人員傷亡。周密支部災區衞生防疫和食品藥品安全工作,保證了大災之後無大疫。

全力安置受災羣眾。緊急向災區調運生活急需物資,設置臨時救助點和集中安置點1844個,保證200多萬受災羣眾有飯吃、有衣穿、有乾淨水喝、有安全住處。全力安置受災羣眾,幫助94.7萬受災羣眾在全省率先實現過渡性安置,並採取措施確保受災羣眾安全過冬。

迅速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全力支部損毀基礎設施的修復,很快恢復重災區水、電、氣供應,緊急排險震損水庫67座,應急處置堰塞湖22處,排除地質

災害112處,防止了次生災害發生,千方百計保證並率先實現中國小全面復課,認真抓好受災羣眾的困難救濟、就業培訓及就業援助和孤兒、孤老、孤殘人員安置工作,在很短的時間內基本恢復了生產、生活、工作、學習秩序和城市管理秩序,幫助34.8萬災區羣眾實現就業。及時支部商場、超市及餐飲等服務業恢復正常經營,全面支部農業搶種搶收,積極支部受災企業恢復生產。

同時,及時支部提升城市形象的重大宣傳活動,加強救災資金物資監管,全力維護災區社會和諧穩定。

(三)災後恢復重建進展順利

按照統籌城鄉的思路和辦法,確定了“三年全面恢復”、“五年全面提升”的任務和“把重災區建設成為科學重建、科學發展的樣板”的目標,及時啟動和紮實推進災後重建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災後重建規劃編制工作順利完成。及時開展災害損失評估以及災後重建基本目標、思路和政策措施及規劃研究制定工作,在科學、客觀評價地震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基礎上,根據國家《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要求,廣泛徵求社會各界的建議和意見,編制完成《成都市(極重災區和重災區)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實施規劃》和36個專項實施規劃,為災後重建有力、有序、有效開展提供了規劃依據。

災後重建重大項目穩步推進。實施損毀房屋、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生產設施、城鎮體系、生態環境等“六大工程”,推進1808個災後恢復重建重大項目,總投資為2973億元,2022年開工建設358個項目,完成投資147.7億元。其中,農村重建住房開工7.26萬户,佔重建的32.6%;維修加固開工15.2萬户,佔維修加固總數的98.3%。城鎮住房重建完成3067.2萬平方米,佔重建計劃的22.8%;維修加固完成49.5萬平方米,佔維修加固計劃的95.2%。城鄉41.3萬名受災羣眾實現了永久性安置。首批9個交通項目全部開工;做好受損學校醫院維修加固工作,開工建設277所中國小重建學校、93個縣鄉醫療機構重建項目。加強與對口援建省市的產業互動和生產對接,達成247個項目援建協議,開工建設131個項目,完成投資23.4億元。初步形成科學重建、科學發展的局面。

(四)試驗區建設全面推進

立足推進城鄉一體化,圍繞解決“三農”問題,以規劃為先導,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以“三個集中”為根本方法,大力推進綜合配套改革,提升“三個集中”綜合效益,推動統籌城鄉發展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

規劃的龍頭基礎作用不斷增強。在災後重建中提出和實施災後住房重建“發展性、多樣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則,進一步豐富和完善覆蓋全市的“全域成都”科學規劃體系。啟動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完成全市“xxx”規劃綱要中期評估工作。完善市域城鎮體系、區(市)縣域總體規劃、試點鄉鎮鄉村規劃,完成 “兩軸四片”、“四大新城”等城市設計及各專項規劃、市域快速軌道交通規劃修編和“三軌九路”控規編制。強化城鄉規劃監督,規劃執行力明顯增強。

“三個集中”深入推進。一是工業集中集約發展不斷深化。按照“一區一主業”原則,確定各集中發展區重點發展方向,編制完善集中發展區規劃。加大集中發展區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124億元。推進青白江―新都區連片發展,籌劃共建成都資陽、成都眉山、成都阿壩工業園。全市工業集中區內685户企業竣工投產,922户企業開工建設,全年全市工業集中區淨增規模以上企業332户,區內聚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775户,工業集中度達到68.2%。二是土地規模經營紮實推進。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依託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和農業重大項目,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和土地集中集約適度規模經營。全市新增耕地流轉面積59.3萬畝,農用地流轉面積達303萬畝,佔農用地總面積的28.7%,其中耕地流轉面積達到226.2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43.7%。三是農民向城鎮集中加快推進。制定實施促進進城務工農村勞動者向城鎮居民轉移的辦法,轉移農民3.9萬人。規範農民集中居住區建管標準和程序,提高農民集中居住質量,開工新建新居工程和新型社區553萬平方米,城鎮化率提高到63.5%。

綜合配套改革取得新突破。一是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完成確權頒證37.8萬户,成立全國首家農村產權交易所和6個縣級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產權流轉3.4萬宗、金額15.3億元。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確權林地265.1萬畝、確權到户53.1萬户、核發林權證40.8萬份。二是創新耕地保護辦法。建立並落實耕地保護基金制度,簽訂12.6萬畝耕地保護合同,累計發放耕保基金4430萬元。三是用統籌城鄉的辦法推進災後重建。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引入社會資金參與聯建,利用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政策籌措重建資金,通過農村產權抵押擔保融資推進住房重建,集成推進災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重建,同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四是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地方金融機構改制、村鎮銀行試點和農村產權擔保融資試點等取得明顯成效。五是規範化服務型政府建設深入推進。加強行政效能建設,行政審批事項和非行政許可審批進一步削減,並聯審批制度、大部門制加快推進。在市區兩級政務中心實行“兩集中、兩到位”,當場辦結件佔辦結總數的80.7 %。國有資產經營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納入統計的23户市監管企業國有資產總額增長28.2%。

城鄉發展進一步協調。一是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積極推進。四大

新城建設加快,南部新區累計投資114億元,東部新區土地整理及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完成投資 43億元,北部新區完成北部商貿城片區總體規劃、實施鳳凰山片區改造,西部新城建設進展順利。舊城改造取得成效,“兩軸四片”已開工項目45個,東郊企業生活區危舊房搬遷改造惠民工程推進順利,“城中村”改造取得階段性成果,完成各類建築拆遷309萬平方米。二是新型城鄉形態建設步伐加快。以縣城和優先發展鎮建設為重點,加快構建新型城鄉形態。重點鎮建設完成投資69.2億元,建設污水處理廠(站)16個。建設小城市、新市鎮對外通道130公里、122公里。城鎮建成區面積擴大9.8平方公里,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強。洛帶鎮、新場鎮被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三是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市財政用於支持“三農”資金147.7億元,增長26%。實施農村用水安全工程,解決35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建設中心村及聚居點對外通道360公里,村通油路(水泥路)70公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農村用水保障工程深入推進,整治病險水庫8座、水庫乾渠87公里、提灌站輸水渠道167公里,建成微水治旱工程737處,改造提灌站119座,改造中低產田土14.6萬畝。新建農村户用沼氣池3.9萬口,建成大中型養殖場沼氣工程345座和沼氣物業化服務網點91個。推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503萬畝。全市238個貧困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448元,增長15.8%。四是區域經濟發展更加協調。實施擴權強縣發展政策,縣域經濟發展活力明顯增強。全市產業佈局不斷優化,中心城區、近郊區、遠郊區重點產業比重繼續提升,五城區和遠郊市縣結對合作發展進一步深化。成都與資陽、眉山等周邊城市合作紮實推進。

(五)產業實力穩步提升

圍繞結構調整和體制創新,積極應對地震和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保持了產業穩定發展,促進了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工業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277.9億元,增長24%;完成工業投資956億元,增長28.1%。一是重點產業集羣發展取得進展。制定了電子信息、汽車、光電光伏等十個重點產業集羣發展規劃,電子信息、汽車、石化、光電光伏等重點產業集羣實現了新突破,全市重點產業集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比重達73.4%。二是重大產業化項目取得進展。全年157個工業重大產業化項目完成投資275億元。1000萬噸煉油項目通過國家核准並開工建設,英特爾封裝測試、天威新能源光伏項目、成芯8英寸芯片等68個項目年內投產達產;80萬噸乙烯、京東方4.5代tft-lcd、一航成都空天產業基地等58個項目加快建設;中鋁10萬噸鋁箔等31個項目促進開工。三是企業培育取得進展。着力培育大企業大集團,攀成鋼、成飛公司等4户工業企業銷售收入首次突破百億;新增銷售收入50至100億企業1户、30至50億企業3户。積極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實施“三年千家”規模企業培育計劃和信用、擔保、服務“三大體系”建設,全年淨增規模以上企業416户,達到3564户;全市中小企業擔保機構年底在保餘額比上年底新增39億元。積極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全年分別新增了國家、省、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户、23户、29户。同時,地方產品配套工作大力推進。

服務業總體保持穩定。由於地震災害給我市房地產、旅遊等服務業帶來重大影響,服務業增加值增速大幅下滑,但總體保持了穩定。服務業增加值1814.2億元,增長9.9%。旅遊業明顯下滑,但回暖勢頭良好,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4105萬人次,同比下降4.1%,實現旅遊總收入375.4億元,同比下降9.6%。房地產業深度調整,全市成交商品房1437.9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46%,但季度成交量持續回升;五城區商品房成交均價5549元/平方米,同比上漲8.9%,漲幅較上年回落11個百分點。物流業發展良好,成都航空物流園區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順利,新開通成都至香港貨運航班和成都至馬尼拉、台北直飛航線。商貿流通業穩步發展,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新型商業業態加快發展,國際商貿城等項目開工建設。城鄉居民生活服務業規範發展。金融中心建設加快推進,建設銀行等15家金融後台服務中心簽約落户,成立市投資控股集團公司和農村產權流轉擔保公司。市商業銀行完成增資擴股並更名為成都銀行,與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合作穩步推進。完成市農信社統一法人改革,21.8億元農信社專項中央銀行票據獲得全額兑付。邛崍、大邑和彭州三家村鎮銀行正式開業。籌建地方保險公司。會展業加快發展,發揮會展業宣傳帶動作用,全年舉辦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和全國藥品交易會等會展節慶活動260多個,直接收入超過13.5億元。文化產業持續發展,“錦裏”二期、“道解都江堰”等產業項目進展順利,“寬窄巷子”成功開街。服務外包基地建設成效明顯,軟件及信息服務業收入超過420億元,增長40%。

現代農業發展勢頭良好。全市農業增加值270.1億元,增長4.4%。一是糧食產量保持穩定。實施“百萬畝水稻豐產示範工程”、“ 400萬畝糧食豐產示範工程”,糧食總產量274.5萬噸,增長1.6%。二是推進優勢產業發展。以生豬、茶葉、獼猴桃產業為重點,建成優勢特色產業規模化基地212個,蔬菜、水果、花卉、茶葉、肉類、禽蛋總產量增長3.3%、7.5%、6.7%、10.4%、2.8%、4.4%。三是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和農業重大項目建設。全市規模以上加工企業達到608家,55個市級農業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9.6億元。推進農業產業化步伐,全市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57家,新增35家;農村專合支部2062個,新增449個;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户面66.7%,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四是推進農業物流業發展。編制現代農業物流業發展規劃,龍泉聚和等農業物流項目加快推進。五是推進農業服務體系建設。試點政府購買服務的有效實現方式,創新和完善農業服務體制機制。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加大農產品和農業投入品質量監管力度。

(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以節能減排為抓手,突出抓好自主創新,完善機制,強化措施,加快推進發展方式轉變。

節能減排取得積極進展。2022年全市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

4%,削減化學需氧量1.8萬噸、二氧化硫0.71萬噸、氨氮0.14萬噸。一是推進循環經濟試點。完善循環經濟規劃,目前全市國家級試點單位2個、省級試點單位20個、省級清潔生產試點企業9户、市級試點單位11家。二是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完善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及考核辦法,強化了目標任務和責任的落實。完成省控7户、市控27户工業企業限期治理任務,淘汰省7户、市39户企業落後產能,依法關閉107户“三無”工業企業,60户企業獲資源綜合利用認證。三是強化大氣環境綜合整治。推進揚塵治理、清潔能源、控制尾氣排放、秸稈禁燒等整治工作,三環路內工業企業基本禁煤,70%用煤的居民改用清潔能源,二氧化硫年平均濃度首次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中心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19天,空氣質量優良率達87.2%。四是強化水環境治理。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污染源整治,飲用水水質綜合合格率達到97.7%。實施52座鄉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21.4萬噸。完成22條中小河流域綜合治理,各出境斷面水質改善。同時,加強垃圾處置能力建設,龍泉洛帶垃圾焚燒發電廠試運行,九江鎮垃圾焚燒發電廠動工。

自主創新有力推進。高科技成都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國家正式批覆認定我市為“信息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和“民用航空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全市共有22個項目進入國家高技術發展項目;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達13803件、8894件,同比增長33.6%和54.3%,分別居副省級城市第2、第3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490.6億元,同比增長18.2%。實施285項市級科技項目,新增1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和1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建成微波集成等5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信息安全等5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成運行10個平台服務工作站和成都網上技術市場,4家企業分別成為國家創新型企業和創新型試點企業。企業科技保險穩步推進,5家企業獲知識產權質押貸款380萬元,北斗衞星導航定位終端及系統產業化等高新技術項目積極推進。重大農業科技專項成效顯著。完善作品著作權管理辦法,完成全市第二批企業軟件正版化工作。中國(成都)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啟動建設,成為全國科技保險創新試點城市。

(七)城鄉建設加快推進

以文明城市創建為載體,以建設最佳人居環境為目標,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完善城鄉長效管理機制,改善城鄉風貌,提升城市品質。

城市功能和承載能力進一步提升。一是基礎設施繼續完善。地鐵1號線全線鋪軌、2號線全線開工。“九路十橋”等重大城建項目加快實施,中心城區路網完善工程、中心城區與南部新區聯繫路網建設初見成效,實施中心城區污水管網配套工程,成新大件路、沙西線都江堰延伸線、温郫大道等公路進展順利,整治舊危橋12座。二是公共服務設施更加健全。公共汽車實行70歲以上老年人免費乘車和2小時內刷卡免費換乘,在蜀都大道、一環路設置公交專用道,新增及公交化線路改造47條,新增公交車1335輛、更新公交車278輛,公交分擔率達到23.3%。區(市)縣建成公交、鄉鎮客運站261個。中心城區自來水供水總量達4.3億立方米。新增照明道路里程2.6公里,完善和新增盲道8.24萬平方米。三是供電和通信設施進一步完善。建成投運了25個電網急建項目,全市500kv雙環網基本形成,虹橋及虹橋後續工程加快實施。通信樞紐重大項目全面啟動,公眾通信保障、數據信息災難恢復及政府應急指揮通信保障等應急工程迅速實施,移動通信“無盲點工程”和無線應急通信網加快建設。四是綠化和生態建設大力推進。實施“三環一路”生態建設及銀杏大道和“花樹大街”營造,完成20條中心城區街道特色綠化和30個遊園增綠改造。建設短週期工業原料林和速生林綠化17.6萬畝、公益林5.83萬畝。全市新增公共綠地203公頃,綠化覆蓋率達到39%。

城市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一是數字化城管系統進一步完善。推進中心城區的管理制度和標準向郊區(市)縣及城鎮拓展和延伸,實現中心城區數字城管網絡全覆蓋並延伸至近郊6個區縣,推進城管車輛gps系統管理試點,環境衞生和市容秩序實現全時段全覆蓋管控。二是環境衞生明顯改善。加大揚塵整治力度,強化對建築工地、運渣車輛的監管查處力度,環衞管理和作業、主要道路沖洗除塵作業的標準化、精細化水平不斷提高。開展“百佳街道”、“千佳店鋪”活動,拆除違法建築物142萬平方米、違規廣告牌17.1萬餘平方米,標準化改造和升級達標整治菜市場159個。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運處置體系基本建成,惠及農村人口568萬人。被評為“中國最佳管理城市”。

(八)民生持續改善

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工作。認真解決羣眾的實際困難,加強就業和社保工作,發展社會事業,推進文明城市創建,促進和諧成都建設。

城鄉就業體系進一步完善。以城鄉比較充分就業為目標,針對下崗人員、進城務工人員、大學應屆畢業生等重點人羣,完善城鄉就業政策體系,搭建自主擇業、創業就業平台。幫助持《再就業優惠證》的下崗失業人員和失地農民實現再就業6.3萬人,其中幫助“4050”等就業困難對象實現再就業2.7萬人;地震後消除“零就業”家庭2.8萬户。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新增就業15萬人。成都技師學院及分院建設加快,遠郊市、縣技師分院按期開學。啟動特別職業培訓計劃,發放就業培訓券7500萬元,惠及15萬人。

社會保障擴面提升。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覆蓋人數分別比去年末淨增31.8萬人、34.9萬人、23.1萬人、20.8萬人、23.7萬人。率先在全國完成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一體化制度建設,建立耕保基金補貼農民參加養老保險,完善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徵地農轉非人員參保、農民工綜合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將農民工納入失業登記範圍,對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係的農民工給予定額失業補貼。城鄉低保對象實現應保盡保,累計月人均補助水平分別達到160.4元和62元。完成2749户低保家庭危舊房改造,向近35萬城鄉困難羣眾和重點優撫對象發放消費券3493.8萬元。經濟適用房新建3030套,廉租房租賃補貼新增5639户。全市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83%。

教育事業發展更加均衡。市級財政對教育事業投入30.9億元,增長90.2%,農村國小和國中生人均公用經費標準提前一年達到國家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啟動城鄉教育信息化建設,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技術裝備、設備設施標準化滿覆蓋建設。優化城區及近郊部分區縣中國小布局,基本完成中心城區薄弱學校校舍改擴建,加快農村中國小校舍維修改造步伐。75萬農村學生

免收學雜費課本費,30萬城鎮學生免收學雜費、信息技術費,15.7萬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入學,扶助城鄉低保家庭學生2447人上大學、3544名中國小生讀書。實施農村教師集中居住工程、國際旅遊職業學院等項目。

衞生事業加快發展。公共衞生保障能力穩步提高,14個郊區(市)縣全部建立醫院管理中心,238個鄉鎮公立衞生院均由政府舉辦並實施規範化建設。婦幼衞生一卡通管理全面推廣,社區衞生服務機構門急診服務人次增長154%,計劃免疫“五苗”接種率達到95%。啟動市第二批名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市公共衞生醫療救治中心、市婦女兒童醫學中心、市二醫院擴建等項目抓緊推進。農村藥品供應、監督網絡覆蓋率達到100%,惠民藥店優惠讓利61.37萬元。59萬農村已婚育齡婦女享受免費生殖健康檢查,建成包括綿陽、德陽、樂山等在內的成都經濟圈流動人口計生協作網,計劃生育家庭三項獎勵扶助金額1.05億元。

文化體育事業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全市圖書館除重災區外的區(市)縣文化館全部建成達標,11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完成標準化建設,新建88個基層綜合文化活動中心,提前兩年完成城區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市文化館被評定為國家一級館,杜甫草堂、武侯祠博物館被評為一級博物館。川劇等非物質文化保護建立經費保障機制,全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達17項,第三次全國文化普查工作按計劃推進。有線電視進村入户工程全面完成,完成880個農家書屋建設,舉辦第三屆成都全民讀書活動。圓滿完成北京奧運會火炬在蓉傳遞活動,成功舉辦市第十一屆運動會。積極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全民健身路徑總數達1000條。

公共安全繼續加強。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破案絕對數上升6.6%。安全生產日常監管進一步強化,火災事故下降54.2%。質量興市工作積極推進,誠信計量和藥品生產質量安全信用管理體系初步建成,傢俱、鞋類等5個國家質檢中心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加強食品藥品監管,保障羣眾飲食用藥安全,“成都造”乳製品未發現三聚氰胺超標情況。防災減災等工作繼續加強。

儘管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態勢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加快發展的難度增大。受國際金融危機和地震災害影響以及我市經濟週期等多種因素疊加作用,同時經濟發展中結構性矛盾和體制性障礙仍較突出,經濟增速下滑成為當前經濟發展中的主要矛盾。二是產業競爭力有待提升。房地產、旅遊業等服務業形勢嚴峻,工業重點產業實力和競爭力需要繼續提高,由於受金融危機衝擊等因素的影響,部分企業生產經營遇到困難。三是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經濟增長“投資拉動型”特徵明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發揮不夠。四是資金供求矛盾突出。為擴大內需,推進災後重建,我市將實施一大批重點項目,資金需求壓力增大。五是就業形勢較為嚴峻。企業減員、“農民工”迴流不斷增多,城鄉居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較大。同時,農村的市場化程度還比較低;社會管理中還存在一些不穩定的因素;城鄉統籌工作還不平衡;節能減排任務艱鉅。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對待,切實加以解決。

二、2022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和工作措施

2022年,從國際環境看,國際金融危機何時見底難有預期,國際金融動盪有可能持續較長時間,世界經濟將經歷一個較長的低迷和調整期。預計世界經濟增長2.2%左右。從國內環境看,我國經濟基本面雖然仍呈良好態勢,但在國際金融危機、外部環境趨緊的影響下,我國經濟增速下滑已經成為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2022年可能是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最困難的一年。預計2022年全國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8%左右。從省內環境看,全省連續遭受地震災害和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經濟發展的形勢較為嚴峻。全省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9%。從內部條件看,雖然存在經濟增長放緩的風險,但我市同時面臨擴大內需、災後重建、試驗區建設三大機遇;我市正處於工業化、城市化的中期,發展的內在動力強勁;城市輻射能力和產業結構具有比較優勢;對外依存度較低,國際經濟動盪對我市的衝擊相對較小;經過近幾年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具有抵禦風險、推進發展的堅實物質基礎。同時,隨着城鄉統籌發展的不斷深入,城鄉統籌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這將與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結合起來,成為全市人民團結在市委、市政府周圍,同心同德,艱苦奮鬥,振興經濟,共建美好家園的強大動力。這些都為我市2022年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按照市委工作會議要求,2022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要全面貫徹黨的xx大、xx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xxxx”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省委九屆六次全會和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抓住災後重建、擴大內需、試驗區建設的“三個機遇”,立足“全域成都”的科學規劃,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全面深入地推進城鄉一體化,深入實施總體戰略,解放思想,迎難而上,超常工作,帶頭推進“兩個加快”,為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實現“新三最”目標而努力奮鬥。

2022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建議安排如下:

指 標 名 稱 單位 2022年 計劃 2022年計劃增長%

一、經濟發展指標

(一)地區生產總值 億元 4484.6 10.0

其中:第一產業 億元 292.1 3.5

第二產業 億元 2107.2 11.0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億元 1549.1 16.0

第三產業 億元 2085.3 10.0

(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億元 3650 21.

(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億元 1873.3 15.5

(四)出口總額 億美元 101.5 12.0

二、質量效益指標

(一)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 億元 371.8 11.0(同口徑)

(二)每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 % 4.25

化學需氧量削減量 萬噸 1.8

二氧化硫削減量 萬噸 1.0

氨氮削減量 萬噸 0.14

三、民生民本指標

(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8637.3 10

農民人均純收入 元 6999.5 8

(二)城鎮登記失業率 % 4以內

;

城鎮新增就業人數 萬人 10

(三)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年=100) % 104.5

(四)人口自然增長率 ‰ 3以內

2022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工作措施是:

(一)抓好“六大工程”,推進災後恢復重建

堅持用城鄉統籌的思路和辦法推動災後重建,發揮災後恢復重建對投資增長、產業發展、增加就業等方面的拉動作用,努力實現“三年全面恢復、五年全面提升”,把重災區建設成為科學重建、科學發展的樣板,統籌城鄉發展試驗區的示範區。

以科學規劃引領災後重建。按照《成都市(極重災區和重災區)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實施規劃》和專項規劃,制定年度實施計劃,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恢復重建工作。進一步完善全市縣域、鎮、村規劃和農村住房重建,城鎮住房重建規劃等規劃。按照災區重建先生活、後生產的客觀需要,科學安排項目建設時序,提高規劃實施成效,確保重建不是災前簡單複製,使災區得到恢復和提升。同時,嚴格按國家建築規範和標準推進工程建設,加強重建工程質量、進度和資金監管。

依託六大工程重建家園。實施損毀房屋重建、基礎設施重建、公共設施重建、生產設施重建、城鎮體系重建、生態環境重建六大工程,重建家園,振興經濟,力爭2022年開工586個項目,全年完成投資693.2億元,提前完成災後恢復重建任務。把住房重建作為災後重建的重中之重,9月底前基本完成農村住房重建,年底前基本完成城鎮住房重建。優先恢復羣眾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務設施,9月1日前基本完成學校重建,年底前基本完成衞生院和村衞生站的恢復重建。加快恢復電力、交通、通信等重點基礎設施,加快推進產業重建和發展,加強防災減災建設及生態修復和環境整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

抓好對口支援促進災後重建。加強與對口支援省市的溝通協調,搞好服務和相關保障,推進援建項目儘早開工,儘快達產。樹立造血勝於輸血的理念,充分發揮支援和受援雙方的比較優勢,做好與對口省市的產業互動和市場對接,從單一支援向互惠合作發展,變被動接受援助為共同發展,增強災區的自我發展能力。加快推進崇州中小企業園區、彭州川閩園區項目的籌劃推進工作。

(二)抓好擴大內需,推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抓住國家擴大內需機遇,堅定不移地運用統籌城鄉的規劃、思路和辦法做好擴大內需、促進增長的各項工作,着力保持投資增長,努力擴大消費,積極籌措資金,力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着力保持投資增長。2022年政府投資的重點是事關災後重建和試驗區建設以及成都長遠發展的災後恢復重建、民生工程、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等領域,發揮其對全市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拉動作用。一是加快推進一批重大項目。計劃實施545個項目,力爭完成投資1066億元。強化項目策劃、儲備工作,立足已有的各類規劃,提煉策劃儲備一批項目。深化項目前期工作,研究提出一批符合規劃、符合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需要,能夠進入實施階段的成熟項目。加快項目實施步伐,按照“四個一批”要求,抓緊落實責任主體和時間進度,分類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爭取儘可能多、儘可能快的形成實物工作量。加強項目服務和監管,完善分級協調服務機制,實施全程代辦服務和重點項目vip服務。加大政府投資項目監管力度,從嚴查處項目工程建設中的違紀違法行為。二是大力吸引民間投資。降低非公有制投資市場門檻和進入成本,進一步開放城市建設、旅遊資源、文化、教育等經營性基礎設施和經營性社會事業等領域。完善支持民間投資的優惠政策,採取多種方式提升民間投資項目融資能力。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使民間投資引得進、留得住、發展快。

積極擴大城鄉消費。一是增加居民消費能力。落實中央提高對農補貼扶持政策,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優撫對象等人員撫卹和生活補助標準等政策,完善社保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改善消費預期。二是努力刺激消費。認真研究實施刺激消費的具體措施。落實國家家電下鄉、農機補貼政策。研究利用政府資金刺激居民消費的最佳方式和路徑,繼續探索發放消費券、就業培訓券等多種刺激消費的辦法和措施。鼓勵企事業單位根據自身工作特點,合理安排,實行職工分批次集中帶薪休假,刺激旅遊和休閒、娛樂消費。三是培育消費熱點。在擴大農村消費方面,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加大農副產品物流體系和農村消費品市場體系建設,支持農民進行危舊房改造和小額信貸消費;支持企業送貨下鄉、“以舊換新”。在穩定住房消費方面,改善住房供應結構,加大對居民購買普通商品住房支持力度,規範發展二手房市場和住房租賃市場。在發展服務消費方面,大力發展社區商業、文化、物業、家政等服務性消費,發展恢復旅遊市場,加快發展體育健身和老年服務產業。

增強開放實效。統籌政府和社會資源,分階段、多形式向國內外系統宣傳成都,宣傳成都“依然美麗安全”及災後重建和推進經濟全面建設中藴含巨大商機,樹立“創造奇蹟的成都”的城市形象。加大對內對外開放的廣度、深度和力度,優化企業經營和投資環境。抓住試驗區建設的機遇以及災後重建藴含的巨大需求,以資源和市場換投資和技術,有效承接產業轉移。“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抓住當前國際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加劇的機遇,鼓勵有條件的我市企業跨地區跨行業兼併重組,主動爭取在更大範圍內配置資源,拓展發展空間,培育企業集團。

強化資金籌措。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發揮財政性資金的槓桿放大作用。全力爭取中央和省上資金支持,擴大市本級財政性建設資金規模,建立健全多層次創業投資和中小企業貸款擔保體系,支持我市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中小企業、現代農業擔保公司、農村產權流轉擔保公司發展,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擔保體系建設。二是推動融資方式多元化,擴大融資規模。創新融資方式,通過發行企業債券、信託計劃、爭取設立西部旅遊產業投資基金、促進企業上市融資、發行公司債券、保險資金債權投資及規範發展民間融資等多種方式,拓寬融資渠道。同時,加大與金融機構溝通合作力度,統籌運用多種資源,爭取銀行信貸資金支持。三是千方百計吸引社會資金投資。支持鼓勵企業通過技改、併購和開發新項目等方式加大投資力度;加強對現代服務業的引導和扶持,擴大高技術產業、現代農業產業投資規模。鼓勵社會資金靈活投資我市項目;通過金融機構對相關項目開展理財、信託等業務,吸引社會資金。

啟動“十二五”規劃前期工作。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圍繞提出“十二五”規劃的基本思路,認真總結我市統籌城鄉發展的經驗和做法,深入分析未來一段時間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環境變化趨勢,準確把握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特徵,找出制約經濟社會長期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提出有效破解這些問題的路徑和方向,形成編制“十二五”規劃的基本思路。

(三)抓好結構調整,推進產業健康發展

積極適應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對經濟結構調整提出的緊迫要求,加快構建以現代服務業和總部經濟為核心、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現代製造業和現代農業為基礎的市域現代產業體系,增強產業競爭力。

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一是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充分發揮服務業吸納勞動力多,税收貢獻大,資源消耗少等優勢,把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結構調整的主線,加快實施現代服務業規劃,加快傳統服務業提檔升級的步伐。制定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在招大引強和做大做強上取得突破,提高服務業產業化、集約化水平,打造立足西部、面向全國的現代服務業聚集區。二是積極發展總部經濟。依託我市基礎設施、市場空間、產業基礎、人才優勢、發展環境和城市吸引力,重點吸納税收貢獻大、產業帶動力強的國內外企業總部向成都集聚,引進和培育國內外企業的綜合性總部和區域性總部,延伸和完善優勢產業鏈,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建設面向四川、輻射西部、影響全國的中西部總部經濟發展高地。三是推進西部金融中心建設。做實投資控股集團公司,加快成都銀行上市步伐,完成市農信社統一法人工作並組建農村商業銀行,組建地方保險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爭取在成都建立otc市場(櫃枱交易市場)、區域性農副產品現(期)貨交易市場,吸引更多金融後台服務中心落户,支持優勢企業上市融資。四是加快優勢服務業發展。加快旅遊業復甦步伐,推進龍門山、龍泉山“兩帶”旅遊資源整體開發,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和景區建設,突出休閒文化特色,加強宣傳促銷。推進現代物流配送體系建設,抓好鐵路、公路、航空現代物流樞紐及糧食、農副產品物流基地的建設,加快青白江西部物流樞紐、新都物流園區等項目的建設。大力支持面向先進製造業的服務業體系建設,積極發展現代交易平台、商務服務中心、產業促進中心、研發設計中心等,大力發展研發、外包、信息服務業等高端生產性服務業。推進商業網點和網絡建設,加快中心城區批發市場“退二進三”,發展新型商貿業態,促進商貿流通業發展,推進民生服務業標準化建設步伐。加快實施會展業“集約化、專業化、國際化”發展戰略,全力打造國際高端會議目的地、會展經濟集聚區、節慶活動中心,辦好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中國國際美食旅遊節等品牌展會。加快教育、文化、體育、健康等服務業產業的發展。五是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穩定發展。發揮中心城市作用,支持和鼓勵市外居民到成都購房。加快舊城改造,鼓勵在拆遷中實行貨幣補償安置。採用政府採購方式解決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政策性住房。採取適度從緊的土地政策,調整供地結構,穩定土地市場價格。

提升工業競爭力。一是打造產業集羣。加速工業結構升級,加大“招大引強”力度,圍繞重點產業鏈的缺失環節“補鏈”招商,推動產業向產業鏈的高附加值端延伸,形成產業鏈完整的集羣,着力打造電子信息、汽車、石化、光電光伏、冶金建材、生物製藥、航空航天、食品、裝備製造、傢俱和製鞋等產業集羣。二是抓好重大工業項目。重點推進408個上億元的重大工業項目,2022年力爭完成投資852億元,新增銷售收入1100億元。力爭京東方4.5代tft-led生產線等131個項目投產達產,80萬噸乙烯等152個項目加快建設,一汽大眾成都項目等73個項目儘快開工,康佳led模組等52個儲備項目做好前期工作。加快推進太陽能熱發電裝備製造業基地前期工作,積極爭取核電等新能源裝備製造、民用航空、3g通信研發與設備製造等國家重點自主創新領域的項目和企業落户成都發展。實施86個重大能源項目建設,力爭完成投資27億元。三是加大龍頭企業培育力度。抓好四川豐田、吉利汽車、華為、神鋼“創百億”工程等項目,促進企業做強做大,發揮帶動作用。推進相關配套產業項目建設,拉長產業鏈條,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加快五個國家檢測中心建設。

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一是建設全國一流的農業基礎設施。結合土地整理、拆院並院,突出抓好帶動農業發展全局的關鍵環節和基礎性工作,統籌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推進400萬畝糧食豐產示範工程、100萬頭生豬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場和花卉、茶葉、冷水魚、食用菌、獼猴桃等優勢特色農產品規模化標準化基地建設,推進工業原料林、生物質能源林等林業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加快推進農田改造、水利設施、人畜飲水工程等項目實施和改造,建設國內一流的農業基礎設施。二是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方式創新。探索土地流轉有效形式,堅持農民自願,依託特色產業,與龍頭企業聯合發展。重點通過股份合作、土地轉讓、組建田間管理公司等形式實現農業生產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支部、農民專合支部,提高農業集約化和農民支部化程度。三是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進程。加快發展和完善農產品加工體系,推進農產品加工集約集羣發展,進一步延伸農業產業鏈。圍繞特色優勢產業,加緊完善全市農業標準化體系,力爭用三年時間全面完成我市農業標準化建設。四是實施品牌戰略。依託農業重大項目和重點龍頭企業,打造國家、省及區域性品牌,做強農業產業。同時,完善農業農村服務體系建設,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

幫助企業解決困難。一是減輕企業負擔。放水養魚,涵養税源,讓企業休養生息,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抓住全面實施增值税轉型和災後恢復重建財税優惠的政策機遇,落實各級政府出台的地震災後税收減免優惠各項政策,減輕企業税賦負擔。擴大和延長對企業災後恢復生產流動資金貸款、技改項目貸款貼息範圍和時間。二是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加大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完善擔保機構風險補償機制和擔保融資體系,爭取成立小額擔保公司,推進新加坡淡馬錫公司貸款業務向區(市)縣擴展,增加政策性擔保機構資本金。支持工投集團向中小企業開展融資租賃業務。鼓勵金融機構設立面向中小企業的分支擔保機構。

(四)抓好綜合配套改革,推進試驗區建設

以試驗區建設為載體,發揮先行先試的優勢,總結和推廣用統籌城鄉的思路和辦法推進災後重建的經驗和做法,營造比較優勢,增強發展動力。培育和樹立典型併發揮其示範帶動作用。

全面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加快農村市場化進程。一是深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在做好確權、頒證的基礎上,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權流轉。完善農村產權交易平台,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推動已登記發證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房屋通過轉讓、出租、抵押、作價入股和合作等方式流轉使用,促進農村集體土地和房屋產權有序合法流動,推進農村產權資本化。在全市開展集體建設用地和農村房屋所有權擔保融資試點。用好用活農村產權資源,發展產權明晰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二是推進農村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農村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分類供給、經費保障、統籌建設、民主管理和人才隊伍建設機制,提高農村基層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水平,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三是加快農村金融改革。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農業。推進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試點,鼓勵發展微型金融服務。建立農村信貸擔保機制,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範圍。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發展農村保險事業。完善對農業品牌建設、科技創新、規模經營和龍頭企業的獎勵扶持政策,發揮政策性農業投資公司融資平台的作用,多形式支持龍頭企業。

全面提升“三個集中”水平,實現“三化”聯動。把統籌城鄉的思路和辦法推進災後恢復重建的經驗和做法,推廣應用到全市統籌城鄉的工作中去,全面提升“三個集中”水平,促進“三化”聯動。一是深化推進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優化產業空間佈局,在市域更大的範圍內以更大的力度推進工業集中發展,推進園區外規模以上企業的調遷,提高集約集羣發展水平。深入實施“一區一主業”發展定位,加快集中發展區配套設施建設,力爭2022年完成投資130億元。推進部省市共建特色產業園區工作,加快推進成都與資陽、成都與眉山、成都與阿壩共建工業園區及青白江與新都連片工業園的建設。二是深化推進農民集中居住。把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與推進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以縣城和優先發展重點鎮為重點,啟動一般城鎮改造。堅持“發展性、多樣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則,完善全市農民集中居住區規劃,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推廣災後重建鼓勵社會資金參與集體用地整理開發重建的辦法,引入社會資金參與場鎮改造和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加強“三化”聯動,以農產品加工和旅遊業為重點,統籌規劃好一般鄉鎮的產業發展,增強產業支撐,促進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推進城鎮和農村新型社區、新居工程的教育、文化、衞生等公共服務設施以及道路、供水及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民向城鎮轉移和因地制宜集中居住。全面推廣災後重建做法,同步抓好新型集體經濟支部發展和農業產業化經營。三是深化推進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在農村土地確權登記的基礎上,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鼓勵支持龍頭企業、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支部和農村專業合作經濟支部發展,依託優勢產業帶、農產品規模化基地和重大農業產業化項目建設,推進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

全面提升政務服務品質,深化規範化服務型政府

建設。積極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繼續完善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提高行政效率,優化投資環境。一是深化審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審批效率。推進審批職能向政務服務中心集中,促進審批權前移。推進與企業投資審批相關的中介服務機構進入政務服務中心。按照“統一受理、分頭審批、限時完成、集中回覆”的原則,推進並完善項目並聯審批。推進鄉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和村(社區)代辦點規範化建設,促進政務服務向基層延伸。二是規範行政行為,推進權力公開透明運行。全面清理和規範企業年檢項目,取消無法律法規和規章依據的年檢項目。建立行政處罰基準制度,規範執法流程,實行重大行政處罰案件集體討論、公開審案,進一步規範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編制部門權力清單和權力運行流程並向公眾公開,建立網上監督和評估機制。三是創新政務服務方式,提供優質服務。建立和完善綠色通道制度,對各類投資辦企業項目提供全程免費代辦服務。建立各部門的網上辦事窗口、受理中心,大力推行預約服務、延時服務、上門服務、跟蹤服務、聯合服務和問需服務,構建以公眾需求為導向的政府服務方式。

(五)抓好城鄉建設管理,推進城市現代化建設

圍繞“兩樞紐、三中心、四基地”建設,集中精力規劃和抓好一批事關民生和長遠發展的城鄉建設重大項目,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功能,增強城市承載能力,全面提升城市現代化水平。

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加大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力度。加快中心城區改造,推進“兩軸四片”、城中村和東郊企業生活區和涉鐵區域舊城改造,實施景觀特色街區打造,改善中心城區城市風貌。整體推進四大新城市政基礎設施,儘快展現天府新城風采,加快東部、北部、西部新區建設步伐。儘快形成“一主、四副、六走廊、多組團”多極增長的城市經濟圈。二是加大交通和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以鐵路、高速公路、機場及物流設施為重點,推進一批綜合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加快成都至都江堰鐵路、成都鐵路集裝箱中心站、成綿樂城際鐵路、成都鐵路新客站、雙流機場第二跑道及新航站樓、成都國際集裝箱物流園區等項目建設進度,積極爭取成都至蘭州鐵路等項目全面開工,加快做好成都第二機場、成都至貴陽鐵路、成温邛軌道交通線等項目前期工作。三是加大重大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進地鐵1、2、4號線等工程以及城鄉結合部骨幹路網、中心城區供排水基礎設施、電網改造、燃氣管網工程。啟動農村道路升級改造,打通城鄉結合部和縣域間“斷頭路”,優化“全域成都”路網結構。推進西部通信樞紐建設,實施成都直達國際通信出入口局高速電路、國家數據存儲災備中心、國家(成都)高性能計算中心等項目、加快通信管道及基站等通訊基礎設施建設。

提升城鄉管理水平。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強化街面秩序日常監管,落實“門前五包”,規範户外廣告、招牌常態管理。合理佈局並加強菜市場管理,方便羣眾生活。深化數字化城管,全面提高發現處理問題能力。綜合整治鐵路環線、城郊結合部、出入城通道、背街小巷市容環境和街道景觀,提高場鎮綜合管理水平。優化交通管理,加強城市道路橋樑的建設和管護,大力推進交通信息化平台系統建設,全面推廣綠波聯網聯動控制工程,完成中心城區主幹道交通標誌改造,規範停車場點設置,加強佔道停車管理。改善公共交通服務,推進城鄉公共交通服務均衡化步伐,優化公交線網結構,拓展公交專用通道範圍,加強公交場站建設,合理規劃,有序增加公交車數量,完善城鄉公交體系,規範發展出租車行業。

(六)抓好自主創新和節能減排,推進發展方式轉變

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加大節能減排的力度,大力促進環境保護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步伐。

加快西部科技中心建設步伐。一是大力推進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建立財政支持穩定增長機制,促進產學研結合,完善高技術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並重的機制,加大對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實驗室、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及重要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平台的支持力度。加快軟件、生物、民用航空、信息產業四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二是實施一批自主創新科技重點項目。依託重大科技專項,實施一批重點科技項目,促進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加快成都數字載體、軟件及外包、生物醫藥、模具、集成電路設計5個公共技術平台建設,促進太赫茲技術應用、西南生物能源與生態環境綜合研究平台等項目儘快開工,推進北斗衞星導航定位終端及系統產業化等項目加快實施。三是加大科技應用創新服務平台和區域技術市場建設。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和重點企業共同參與大型儀器設備、科技信息情報等創新功能服務平台建設,完善電子信息、生物製藥、機械製造、食品產業服務平台,積極擴大成都科技應用創新服務平台與北京、上海等地公共技術平台聯網合作。完善成都網上技術市場,鼓勵技術轉移中介機構建設,促進我市區域技術交易活動向專業化發展。積極創建全國版權保護示範城市,爭創國家出版創意區(中心)。四是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開展科技保險試點和知識產權質押款試點,放大財政資金效能,加大政府對風險投資的引導,吸引社會資本向企業聚集,引導企業成為科技創新投入的主體。

積極推進節能減排。以節能減排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積極促進資源節約,環境改善,單位gdp能耗下降4.25%,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6%。一是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完善獎懲措施和相關支持政策,促進重點排污企業限期完成治理任務,對沒有完成年度目標的地區和企業限期整改。二是加快重點領域節能減排。繼續推進十大重點節能工程,開展工業企業“對標”活動,採取綜合配套措施,狠抓汽車、鍋爐、電機系統、空調、照明等耗油耗電量大、應用面廣的設備(產品)的節油節電工作。開展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建立健全污染治理機制和科學合理的資源補償機制。三是健全落後產能的退出機制。深入推進結構性減排,建立完善落後產能的退出機制,堅決淘汰落後產能。四是加強監督檢查。繼續開展環保專項執法行動,強化重點污染源監管,擴大環保在線監測範圍,加大違法違規排污和污染處理設施建成而不運營行為的處罰力度。五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節水、節地、節能與資源綜合利用,鼓勵採用節能型新材料、新技術,加強清潔生產和集約化發展,完善遠郊市縣再生資源回收體系,逐步形成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倡導綠色消費等循環生活方式,推廣節能型產品。

加強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全面啟動生態市建設前期工作。實施三環路內全面禁煤,擴大高污染車輛限時限行區域,強化各類塵源監管,加強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確保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11天以上。加快繞城高速路兩側生態帶和城區綠化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中心城區“香化、彩化”工程,建成並開放金牛、蘇坡、雙桂3個城市公園,加強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城鎮供排水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鄉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建設,推進岷江、沱江及重點地區河流堤防工程,繼續實施中小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及河道生態保護和修復,建設飲用水源在線監測系統,推進全市應急備用水源地建設。加快四川成都危廢中心建設,推進長安固體廢棄物再生利用生態園區建設,完善郊區(市)縣生活垃圾處置設施。加強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強化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減少農村面源污染。抓好成都東北部生態建設,加快東部丘區生態植被恢復,實施低質低林地改造,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落實天然林的有效管護。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安全和土壤污染治理。

(七)抓好民生工程,推進民生改善

強化政府提供社會公共服務和產品的責任,加大社會公共資源向城鄉薄弱環節傾斜力度,着力解決涉及羣眾的難點熱點問題,保障和改

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實行統籌城鄉的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推進城鄉充分就業工程,城鎮新增就業10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0萬人。完善就業實名制和就業工作責任制。建立統籌城鄉的勞動服務體系,提高勞動保障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健全完善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加強高校畢業生、新增勞動力、返鄉農民工和災區羣眾就業培訓和創業指導,鼓勵城鄉居民尤其是大學生、返鄉農民工自主創業,帶動更多羣眾實現就業。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多渠道促進羣眾就業和增收。繼續加大就業援助的力度,確保就業困難羣眾尤其是“零就業”家庭實現就業。實施和諧勞動關係工程,加強勞動合同管理、勞動糾紛處理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工作。

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實施全民社會保障工程,加強社保資金統籌,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面。健全城鄉低收入人羣抵押貸款參保辦法,推進耕保基金補貼農民參加養老保險。積極實行城鄉醫療保險市級統籌,推進農民養老保險、農民工綜合保險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向城鎮職工養老、醫療、失業保險轉移對接。完善城鄉一體的社會救助體系,建立低保邊緣貧困專項救助制度,提高城鄉低保補助水平和和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水平。加大住房保障力度,解決城鄉住房困難户的住房困難。

加快城鄉教育均衡化步伐。推進城鄉教育現代化建設,提升基礎教育質量。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進一步強化農村中國小教學設施、師資力量和教師住房建設,推進教師縣管校用和推動城鄉中國小教師編制標準、中國小教師職務評審體系統一。落實義務教育教師工資政策,推進中國小素質教育、教師工資、教師居住、校舍安全三年行動計劃。加快推進石室中學、成都七中新校區建設,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加強學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繼續實施職業教育攻堅計劃。

提高公共衞生服務水平。大力發展城鄉醫療衞生

【第4篇】2022年xxx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工作總結

認真組織對未達產達效項目的解剖分析,落實責任措施,力促儘快見效;下決心對圈而不建的項目用地、關停企業廠房或投資強度達不到要求的項目企業,實行“騰籠換鳳”、盤活再利用,實現竣工項目達產達效和存量盤活的新突破。以技術改造為轉化平台,加快實施一批產業關聯度大、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重點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項目,力爭企業技術改造投資中技術裝備投資達70%以上,主要行業的技術裝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實現企業裝備水平提升的新突破。着眼於中央擴大內需資金項目,早計劃,早安排,重點關注產業振興規劃項目、服務民生社會項目、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等領域的項目上報審批工作,實現重大項目上爭的新突破。

4.以城鄉一體發展為核心,着力提升統籌水平。更加突出“三城”建設。繼續實施城鄉建設“551”工程,重點做好文化主題街區地塊、中興大道東延地塊、迎幸橋周邊地塊、曾濤路西延地塊等9個地快的拆遷改造工作;泰盛新村、萬福小區、勞動新村等8個老小區整治任務;南二環西延一期、振興路西延、江平路南延、通站路西延等9項道路結轉工程;334省道改建、學院路南延、曾濤路西延等20項重點道路工程;羌溪河兩側綠化改造、開發區與北二環河濱綠化、如泰運河北側沿河綠化等27項綠化工程;完成“四館”工程建設。黃橋副中心重點實施“十路八橋”工程,旅遊景點建設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工程。虹橋新城重點實施新城商住項目建設,啟動深水港口物流版塊建設,進一步做強發展載體。繼續推進集鎮“十個一”工程建設,高標準推進重點鎮建設,增強集聚效應和輻射帶動功能。圍繞打造美麗鄉村目標,提高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標準,加大整治力度,強化長效管理,大力推進生態市創建工作,新增造林面積4000畝,完善綠色通道2800畝、農田林網15萬畝;力爭建成5個國家級生態鎮、3個省級生態鎮,3個省級生態村。強化農民增收載體建設,大力發展產業帶動型合作組織,新建農民合作組織70個,培育省、市“五好”示範社30家。積極實施“萬頃良田”項目,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加快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步伐和農民集中居住。加大農田水利建設力度,疏浚整治幹河1條、中溝49條、村莊河道185條;拆建、新建電灌站255座、涵洞163座;改造中低產田5萬畝。

5.以公共服務事業為抓手,着力構建和諧xxx。以提升基礎教育水平為核心,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理順學校管理體制,放大名校效應,優化配置教學資源, 深入推進師德建設,打造教育知名品牌。研究探索醫藥衞生體制改革措施,加快新區醫院和公共衞生大樓建設,全面完成社區衞生服務站和服務中心建設任務,推進城鄉醫療一體化進程。加快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步伐,着重抓好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和分配製度改革。不斷完善創業就業服務體系,大力實施促進創業“造崗”、服務企業“穩崗”、就業援助“送崗”和轉移輸出“拓崗”四大舉措,全面提升全市就業創業水平,確保新增就業人數1萬人,城鎮淨增就業人數70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積極推進社會保障和救助工作,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確保企業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覆蓋率全部穩定在98%以上。不斷深化文明創建活動、羣眾性文化活動,探索和建立文化市場長效管理機制,加快文化xxx建設。協調發展有線電視和網絡電視,大力推進數字電視整轉工作,新增有線電視用户3000户、網絡電視用户2.5萬户、整轉數字電視8萬户。深入開展全民建身運動,完成體育中心建設。繼續做好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大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建成保障性住房7.6萬平方米。深入推進社會矛盾化解,健全依法有序表達訴求、及時有效解決問題的長效機制。紮實推進“平安xxx”、“法治xxx”創建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報告中2022年相關數據為預計數。)

2022年xxx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總結

各位代表:

我受市政府委託,向大會報告全市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22年計劃草案,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過去一年,全市上下緊緊圍繞市第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埋頭苦幹紮實工作,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呈現“整體持續回暖、高位穩步運行”的良好態勢,基本實現了人代會確定的年度工作目標。

1.國民經濟發展迅速,綜合實力加快提升。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84億元,增長13%,完成計劃的100.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1億元,增長28%,完成計劃的106.3%;財政總收入71.5億元,增長40.7%,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2.7億元,增長20.7%,分別完成計劃的119.2%和105.1%。在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中的排名上升至第46位;躋身中國產業發展能力百強縣(市),排名第65位。農業經濟平穩發展。糧食生產實現“七連增”,總產量達66.4萬噸;新增高效農業面積5萬畝;新認證無公害農產品162個、綠色食品21個、省名牌農產品2個。工業經濟較快發展。全部工業實現產值1360億元,增長30.9%,其中“一區四園”規模以上工業產值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量的比重達58%;化工、機電、醫藥三大主導產業產值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量的比重達80%。建築業健康發展。完成建築業施工產值258.8億元,全市二級以上資質企業總數達到36家,非房建企業達60多家,在建規模工程580個。服務業快速發展。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37億元,增長1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5億元,增長17.2%。現代物流業發展加快,已簽約、報批、開工建設的碼頭、倉儲類超億元項目達15個。金融業支持經濟發展的力度加大,江蘇銀行、南京銀行、吳江商業銀行、交通銀行、建信村鎮銀行先後落户,中小企業金融超市正式運營。

2.創新投入加快提升,創新水平繼續提高。積極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創新投入和創新實力不斷增強。全年完成工業技改投入190億元,增長32.2%,完成計劃的103.8%;全社會研發支出佔gdp的比重達1.8%;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20億元,增長34%,佔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36% 。創新載體得到增強。建成國家級博士後工作站1家,省級院士工作站2家、省級留學人員創業園1家,中丹集團精細功能高分子高技術研究實驗室被認定為省重點實驗室。創新成果不斷擴大。全市申請專利1703件,其中發明專利300件,專利授權780件;申報實施科技項目97項,4家企業研發項目被納入2022年首批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獲省知識產權戰略推進先進縣(市)稱號,入選省首批創新型試點城市。人才引進實現新突破。全年引進優秀人才130名,其中海外人才25名,3名(團隊)入選省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劃;近50名海外博士來泰參加“百名海外博士江蘇行”xxx洽談活動;10名高層次人才組成的“科技鎮長團”來泰任職。品牌建設成效顯著。“泰星牌”、“鳳靈牌”商標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

3.統籌城鄉一體發展,城鄉面貌更新變化。統籌推進“三城四片五重點”建設。繼續實施“551”工程,老政府及周邊地塊、鼓樓北路東西兩側地塊、汽車站東西兩站地塊、游泳池地塊和種子庫地塊拆遷工作大力推進;新汽車客運站投入運行;文化廣場改造全面完成;規劃展示館、博物館、名人館、圖書館等“四館”建設順利啟動;29項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全面推開,沿江高等級公路和北二環西延路燈建設工程、根思路東延工程、北二環渠化節點工程、貽芳路人行道、鼓樓南路人行道改造以及南二環北側人行道改造工程等重點工程均實施到位,城市功能不斷完善。“一區四園”基礎設施建設大見成效。經濟開發區建成行政商務中心、實驗學校和8萬平方米安置小區;虹橋工業完成7條總長27公里的疏港及區間道路建設,建成安置小區10萬平方米;黃橋工業園、城東工業園和農產品加工園路道框架基本形成,污水處理廠、安置小區等配套工程啟動實施;天星洲綜合整治工程前期論證基本完成,沿江一體化發展態勢初步形成。新農村建設深入推進。新建農村公路146公里;疏浚整治中溝40條(段)70.5公里、102.7萬土方,村莊河道128條(段)76.4公里、52.3萬土方;改建維修電灌站380座、涵洞130座,新建農橋221座,改造中低產田5.35萬畝。積極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新增土地流轉2.42萬畝,新增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3.9萬畝,新增各類農民合作經濟組織100個。

4.改革開放縱深推進,發展活力明顯增強。進一步調整鄉鎮行政區劃。撤銷5個鎮,建制鄉鎮由21個歸併為16個。進一步整合區域發展 資源。在“一區四園”格局的基礎上,提出“三城四片五重點”戰略構想,對全市生產力佈局實行區域化分工、差別化發展。企業戰略重組成效明顯。航聯與中兵光電、永志與中船726研究所成功實施高位嫁接,香港萊寶整體收購明發油脂圓滿成功,新加坡益海糧油控股春之谷已經簽約。外經外貿高速回升。全市完成協議利用外資6.2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52億美元,分別增長11.5%和63.6%,完成計劃的114.8%和114.5%;自營出口總額6億美元,增長22.5%,完成計劃的109%;新籤外經合同額7500萬美元,實現外經營業額8800萬美元,分別增長14.8%和25.3%。“1124計劃”初見成效。全年新開工實施總投資1億美元或7億人民幣以上的項目9個,總投資達80億元,其中外資項目3個。“2248計劃”進展順利。新引進總投資1億美元或7億元人民幣以上並註冊到位的重大項目6個,總投資達66億元,其中外資項目2個。

5.和諧社會穩步構建,民生民本繼續改善。鄉村兩級醫療衞生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市中醫院移址新建、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指揮中心大樓和疾控中心實驗室啟動建設。區域供水泰黃清水輸水二期工程順利通水,鄉鎮水廠回購工作順利推進,所有鄉鎮均接通長江水;建成省級示範鄉鎮衞生院2家、達標衞生院7家、農村社區衞生服務站34個,新增無害化衞生户廁3萬座。義務教育學校“以市為主”管理體制全面理順,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教育質量穩步提高,學校安全管理和校舍安全工程建設得到加強。社會保障工作穩步推進,重點優撫對象“五位一體”醫療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醫療救助穩步實施,城鄉低保動態管理不斷規範,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醫保參保率穩定在98%以上,農村居民新型合作醫療參保率達99%以上,城鎮養老、醫療、失業三大險種參保人數達40.8萬人,農村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參保人數達29.9萬人。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1%和10.6%。小康文化建設不斷推進,羣眾性文化活動和文化產品生產日益繁榮,央視****廣場演出、紀念黃橋決戰70週年系列活動成功舉辦,新增有線電視用户3.2萬户,整轉數字電視15.3萬户。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建成省體育強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得到加強,建成省人口協調發展先進市。市殘疾人託養中心投入運行,建成全國殘疾人社區康復示範市。保障性住房建設深入推進,建 成經濟適用房660套。

6.生態環境持續優化,生態創建取得突破。新增泰州市級生態村35個、省級生態村17個,古溪鎮建成省級衞生鎮,xxx鎮、黃橋鎮、新街鎮順利通過國家級生態鎮驗收,張橋鎮西橋村建成國家級生態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有序推進。開發區日處理能力350噸生活垃圾焚燒供熱項目、污水處理廠“5+2”擴建工程正在進行設備安裝;虹橋工業園、黃橋工業園、農產品加工園、城東工業園以及河失鎮、古溪鎮、宣堡鎮等園區和重點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全面推開;新建生活垃圾中轉站8座,維修出新老公廁30座。節能減排繼續加強,實施重點技改項目26個,淘汰落後用能設備126台(套),關閉小化工企業20家,關閉小鍋爐26台(套)。綠色建設有序推進,新增城市綠地面積33.8萬平方米,新增造林面積1.7萬畝,新建、完善綠色通道3560畝,建成村莊綠化示範村61個,森林覆蓋率達21.7%,榮獲全國綠化模範縣(市)、省村莊綠化先進縣(市)稱號。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中還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產業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轉變發展方式任務艱鉅;資源能源消耗偏高,節能減排任重道遠;生產要素制約加大,土地短缺矛盾加劇;農民持續增收壓力客觀存在,改善民生面臨新的問題;和諧社會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等等。這些問題和不足,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二、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和主要任務

2022年是“十二五”發展的開局之年,是推進 “學趕蘇南、跨越發展”進程的關鍵之年。我們必須以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領先蘇中,再創輝煌”的奮鬥目標,大力弘揚“厚德開泰、奮發圖興”的新時期xxx精神,以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更加突出集聚集中集約發展、更加突出開放創新雙輪驅動、更加突出培育優勢特色產業;更加註重城鄉統籌發展、更加註重生態文明建設、更加註重改善民生,全面打勝“十二五”開局第一仗。

根據上述要求,對2022年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目標計劃安排如下:

——綜合實力穩步提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3%以上;財政總收入、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20%以上。

——產業結構繼續優化。服務業佔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30%以上。

——投資消費平穩增長。全社 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工業技改投入增長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

——對外開放拓展深化。協議利用外資6.2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8億美元;自營出口增長15%。

——社會民生持續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

實現上述奮鬥目標,必須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切實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1.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着力提升產業層次。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力實施現代服務業“提速”工程,圍繞現代物流、現代商貿、服務外包、科技服務、金融、旅遊、文化娛樂、創意產業、動漫產業等重點發展領域,認真做好項目的規劃、策劃和包裝、推介工作,確保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15個。突出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重點抓好xxx港區、城北服務業集聚區、宣堡古銀杏森林羣落風景區、蘇中化工物流園、虹橋金屬建材物流園、農產品倉儲物流園、黃橋火車站綜合物流園、萬通物流園等“三區五園”建設。突出物流業發展,積極推動化工、機電、醫藥、農產品等重點領域的物流發展,大力發展運輸、倉儲加工、配送等一體化物流服務,積極發展多式聯運、貨運代理,城市配送,快遞等物流業態,加強物流銜接,增強物流密度,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務水平。突出旅遊業發展,重點抓好黃橋、古銀杏森林公園、城區、沿江四大旅遊板塊,開發培育一批工農業旅遊示範點和農家樂經營户。提升發展工業產業。推進企業技術創新,鼓勵企業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加快構建多層次、多形式產學研緊密合作的創新平台,力爭列統、50佳、30強企業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比重分別達2%、3%和4%;引導和支持企業引進、培育人才,特別是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加快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營銷創新,實行企業管理水平的提檔升級,力爭30強企業通過管理升級達標驗收,1-2家企業爭創國內同行業首企。推進企業戰略重組步伐,以資產、產品、品牌為紐帶,加強與世界500強及“國”字號大型企業實行資源整合和兼併重組,力爭成功實施戰略性重組的企業達8—10家。推進品牌創建,引導企業加強質量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夯實創建品牌的質量基礎,力爭創建1—2個國家級品牌。推進企業上市步伐,大力培植上市資源,推動更多企業到資本市場募集發展資金,力爭在企業上市工作上取得實質性進展。提高項目准入門檻,淘汰落後產能,從源頭杜絕“兩高一低”項目和企業,淘汰落後產能10 0台(套),關閉小化工生產企業10家,實施重點節能技改項目20個。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深入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特色基地和現代農業示範村建設,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畜禽標準化養殖和特色水產養殖,確保新增高效農業面積5萬畝、設施農業面積1萬畝,畜禽養殖比重提高5%,建設標準糧田4.9萬畝;積極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名牌農產品,新增“三品”認證20個以上。大力發展建築業。通過資本運作、專業性開拓和多元化發展,構築人才、技術、管理、機制優勢,加快傳統建築業向新型建築業轉型升級,確保實現建築業施工總產值280億元。

2.以一區四園建設為基礎,着力加快產業集聚。加快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園區道路交通、污水處理、拆遷安置、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開發區“八大重點公用工程”、虹橋工業園“區間道路、片區及港池”、黃橋工業園“三路三橋”、農產品加工園“六路四橋”、城東工業園“三橫四縱”等在建基礎設施項目,着力打造一流的硬件投資環境,增強園區的項目承載能力。進一步加快區域功能及產業佈局戰略性調整,優化資源配置,堅持產業協調發展,在提升發展化工、醫藥、機電等優勢主導產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設備、高端裝備製造等四大新興產業,通過引導企業併購重組,指導行業整合,推動優勢產業向“一區四園”集聚,着力打造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新材料產業園,虹橋新興產業園、醫藥原料藥科技產業園,城東環保科技產業園,農產品加工園等六大特色產業園區;努力構建減速機制造、船舶製造及設備、電子電氣、油脂加工、醫藥及藥包材料、汽摩配件、樂器製造、牛仔布織造及服裝加工等八大特色產業集羣。

3.以重大項目建設為重點,着力增加有效投入。引導和支持企業緊盯世界500強和央企,持續引進和實施一批對全市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轉型升級具有較強支撐和拉動作用的大項目、好項目,繼續落實重點園區“1124”、“2248”計劃,確保1億美元或7億人民幣以上重大項目新開工8個、新招引16個,力爭在招引5—8億美元或30—50億人民幣的特大項目上取得歷史性突破。力促梅蘭**產業園、金江化學等一批項目的快報批快註冊;加快新揚子海洋工程裝備、阿貝爾化學等一批項目的快開工;力爭沙桐化學、裕廊化工等一批項目的早建成、早投產;確保振華油脂、新浦燒鹼等一批項目的按期竣工投產,實現項目審批和建設速度的新突破。

【第5篇】2022年人口與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執行情況總結

2022年人口與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執行情況總結

在市、區計生主管部門直接關懷下,在街道黨工委的正確領導下,我街道計生科全體幹部職工同心協力、勤勤懇懇、盡職盡責,圓滿完成了上級下達的人口與計劃生育目標管理任務。

一、超額完成了人口計劃指標、“三為主”工作落實到位。 1、總人口變化。根據年報數據反映:我街道總人口為12.6xxxx,與上年度相比增加1.1xxxx人,增長率為9.31,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55。其中户籍人口為人,與上年度相比增長率為7.4,外來流動人口為人,與上年度相比增長率為9.9,增長率均比去年有所下降。

2、當年人口出生。本年度總出生人數118xxxx,與去年相比增加3xxxx,户籍出生45xxxx,其中:一孩41xxxx,二孩3xxxx,獨生子女領證率為37.46,與去年相比下降了3.1xxxx百分點。流動人口出生73xxxx,其中計劃外出生16xxxx,計劃生育率為77.17,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6.73。符合政策生育人數44xxxx,不符合政策生育xxxx,符合政策生育率為98.27,比去年上升了0.3xxxx百分點。

綜合上述二項人口控制重要指標,反映我街計劃生育管理和優質服務已產生了明顯效果,以現居住地管理為主,落實了户籍、流[網-找文章,到網]動兩種人口一齊抓的原則,穩定了低生育水平,超額完成區下達的人口控制指標,街、居人口統計質量穩定提高,人、機、報表“三對號”及信息反饋制度得到嚴格執行。

二、參與全區社會撫養費徵收“百日行動”工作

加大了對違反計劃生育行為的處罰力度,堅決處理違法人員,不徇私情。根據我街道實際於今年7月1日至10月10日,在全街開展了徵收社會撫養費的“百日行動”,我科室聯合房管所、司法所、執法科、派出所等相關職能部門開展了綜合治理工作。加大超生對象社會撫養費徵收力度,調配好人力、車輛,上門請有關職能部門的協查,走訪知情羣眾等工作及時到位,從立案、調查到結案全部符合上級要求,成功下達社會撫養費徵收決定書39份,實徵金額元。對該接受處理的超生人員,通過多方面的宣傳教育、引導,從而達到徵收撫養費的目的,既嚴肅了國家的人口和計劃生育法,又為國家財政徵收了社會撫養費。當年徵收率達到上級要求,全部符合行政處罰規範。

三、宣傳教育及協會工作開展的有聲有色

1、開展青春健康教育活動。在活動過程中,以青少年為服務對象,形式創新為基礎,立足轄區實際,大膽改革協會工作方法,因地制宜,因人施教,開展“青春健康”開放式、參與式的教學活動。全年共舉辦青春健康教育活動60場,目標人羣372xxxx並利用計生服務站免費開放親青服務室,為目標人羣解答疑難問題。“婚育新風進萬家”宣傳活動9xxxx,受教育人數達2770xxxx。組織街道、社區幹部排練的《小巷啼聲》節目獲市文藝調演三等獎,歌曲《難以開口的男子漢》獲貢獻獎。

2、積極開展“兩為”活動,在各社區工作站,企事業組織開展計生知識問答、政策法規諮詢、計生技術項目等活動,引導廣大育齡羣眾在計生方面逐步實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積極開展“我為協會盡職責,我為國策作貢獻”活動,各基層計生協會結合自身世界通過開展活動,激發廣大理事、會員積極、主動、創造性地參與計劃生育各項工作。2022年我街道榮獲第二屆市計生協會模範街道和轄區單位十佳企業計生協會。

3、大力開展優質宣傳服務活動。利用“12.1”世界艾滋病日、“3.15”學雷鋒活動日、“5.29”計生協會週年紀念日、“7.11”世界人口日等開展有獎知識問答,大力宣傳計生協會和計劃生育政策法規的有關知識,向育齡羣眾提供生產、生育、生活服務,本年度共發放計生宣傳資料近十萬份,有效地推動基層計生協會與居民之間橋樑紐帶的作用。

4、為深入開展男性健康宣傳教育活動,進一步體現“以人為本、優質服務”精神,今年4月1日我計生科在木頭龍社區舉辦了一場大型的男性健康宣傳教育經驗交流會,各社區居委會主任、計生專幹和居民代表共8xxxx人與會。為紀念“男性健康日”活動,宣傳關注男性健康營造和諧家庭這一口號,10月13日男性健康論壇又在我街道木頭龍社區成功舉辦,出席全國男性健康經驗交流會的12xxxx代表也蒞臨參觀。

4、開展扶貧幫困、送温暖活動。春節前夕,計生科全體幹部職工慰問了轄區內多家獨生子女特困户家庭。用實際行動參與“樹先鋒形象,展青春風采”活動。通過活動,多次聯繫轄區兩個特困獨生子女家庭進行

結對幫扶,個人共捐款400xxxx元給這兩個家庭,通過集體的力量為特困青少年提供有效的服務,讓成長有憂者得以輕裝上陣、愉快前進,讓人生有困難者得以重拾信心、樂觀前行。

四、檔案、信訪、藥具管理、辦證室工作日趨規範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檔案體系,人口信息資料、相關文件資料檔案分門別類整理歸檔,並將檔案目錄存入電腦,查找方便快捷;來人來電來信投訴和舉報有登記、快速處理、及時結案,並首次使用信訪信息系統軟件,全年受理信訪事件166宗,接待來訪羣眾5xxxx次,電話諮詢、舉報11xxxx次,重點解決退休職工計生獎勵政策問題;專門設立藥具保管室,各品種藥具從進庫、保管、出庫、跟蹤管理形式流水式全程規範服務,發放避孕藥具5577盒,為了提高藥具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我計生科還舉辦了藥具培訓班,通過學習使轄區全體藥具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和整體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辦事處統一裝修辦證大廳,開闢計生證件收件、辦理專門櫃枱,既方便羣眾,又保證辦證質量,實行陽光下作業,杜絕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現象發生,使羣眾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五、流動人口清查驗證活動效果顯著

為配合全省流動人口清查驗證活動,街道領導高度重視,精心組織,成立領導小組分赴1xxxx社區開展清查行動。在為期一個月的清查工作中總共清查出租屋1200xxxx間、已婚育齡婦女1200xxxx、補辦證550xxxx、落實避孕節育措施5xxxx、查環查孕249xxxx。同時解決了社區經費缺乏、人力不足、人口管理檔案不規範等問題,為流動人口綜合治理打好了基礎。

六、保證了“兩員一干”計劃生育責任制的落實

為了進一步落實計劃生育“三為主”方針,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兩員一干”責任制,今年年初我街道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對原有包乾責任制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各級領導分片包乾、部門、幹部分片包乾責任到位,包乾責任人對責任區域內的基本情況明晰,真正形成了我街道的計生工作齊抓共管的新局面。

概括總結今年我街計生工作,總體上已全面完成了區政府下達的各項任務和指標,計生幹部在新形勢下的工作思路與工作方法得到轉變,育齡羣眾計劃生育權益得到保護,超生對象得到處理,計生各項工作得到落實。但與上級要求還有一定距離,我們的工作水平、工作質量還需進一步提高。主要存在問題是:一、計生幹部對羣眾服務認識還不到位,放不下架子,不主動深入企業、住户提供計生服務;二、獨生子女領證率低;三是流動和人户分離人口計生信息採集、建檔、反饋各個環節扣得不緊,信息不對稱,到造成超生事實後,互相推卸責任。為此,我們提出了二00六年工作思路:

1、建議黨工委加大對社區居委會計生各項工作的檢查督促力度,敢於暴露問題,動真格解決問題。

2、加強綜合治理的力度,協調轄區派出所、出租屋管理所、醫療衞生機構等相關職能部門,及時通報人口變化信息,準確掌握計生管理與服務所需的第一手資料。

3、發揮區計生中心、街道服務站及各社康中心作用,精心組織好育齡婦女開展查環查孕查病和節育手術服務,盡最大努力減少意外妊娠和政策外生育。

4、在搞好計生業務培訓的同時增加法規政紀、職業道德、工作作風等思想領域的教育,繼續提高計生工作人員的素質,樹立“爭創學習型科室,爭當知識型職工”的理念。

5、加強人口信息通報與反饋,除流動人口外,還要特別注意人户分離的户籍人口,儘量防止育婦故意逃離管理的現象,降低社會撫養費徵收的難度。

6、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包乾責任制的形式和內容,使其更具有生命力和廣泛性,為新時期的計生工作走出一條新路子。

7、繼續做好扶貧幫困以及為羣眾提供優質服務,提高辦事效率,讓羣眾滿意,為我街計生事業向前發展而努力。

【第6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工作總結範文和計劃

縣xxxx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xxxx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報告

各位代表:

我受縣人民政府委託,向大會報告xxxx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xxxx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xxxx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xxxx年,在縣委堅強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全縣上下堅持“穩中求進、穩中有為、穩中提質”的總體要求,大力推進調結構、促轉型、擴總量、增效益、惠民生、轉作風等各項工作,積極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和我縣發展轉型期所面臨的各類挑戰,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呈現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較好地完成了縣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工作目標。

(一)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預計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39億元,同比增長12.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6.6億元,同比增長24.3%。預計固定資產投資373.3億元,同比增長22.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4億元,同比增長13.3%。外貿進出口總額突破15億美元。實際到賬外資3億美元,同比增長19.5%。二三產業增加值佔比達到91%,比去年提高1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佔比達到40.6%,比去年提高1.8個百分點。新興產業產值佔規模工業比重30.1%,比去年提升2.7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值佔規模工業比重44.9%,比去年提升3.7個百分點。全年全社會研發投入支出佔gdp比重2.33%,比去年提升0.09個百分點。城鎮化率達52%,比去年增加1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82元,同比增長10.9%。農民人均純收入14119元,同比增長11.5%。城鎮登記失業率2.6%,達到計劃目標。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幅為3.8%,完成市下達任務。環境質量綜合指數和主要污染物減排均完成市下達任務。

(二)主要任務完成情況

1.經濟運行穩中有升。工業經濟難中有為。完成開票銷售(全口徑)763.8億元,增長18.3%;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36億元,增長14%;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510億元,增長19.6%;完成全部工業用電量33.8億千瓦時,增長8.3%。建築產業實力凸顯。預計完成建築業總產值800多億元。農業生產穩步增長。成為國家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全年糧食總產64.1萬噸。生豬養殖136.9萬頭,增8.6%;山羊飼養103.3萬隻,增4.5%;家禽飼養3609萬羽;蔬菜產量 57萬噸,增4.3%;水產品產量可望達到3.3萬噸,增3.1%,漁業總產值可望實現7億元;蠶繭生產1.1萬噸,產值5.14億元。服務業量質並升。增加值佔比達40.6%,比去年提升1.8個百分點。服務業應税銷售實現543.1億元,增長40.2%。完成服務業規模以上投資額127億元,增長43.6%。

2.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現代物流業發展加速。“樞紐海安,物流天下”內涵進一步深化,影響進一步提升。商貿物流集聚區成為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商貿物流產業園和重點物流基地。圍繞“長三角北翼重要的物流多式聯運中心和蘇中地區核心貨運物流樞紐”目標,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兩箱兩庫”、物流信息平台等載體進展有序,已落户億元物流項目7個。完成商貿物流業開票銷售 212.9億元,增長32.3%,佔服務業開票銷售達42%。產業集羣培育加深。邀請國內頂尖行業協會來我縣舉辦活動28次,實地指導產業發展;舉辦產學研活動30多次,建成聯發集團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鑫緣集團國家桑蠶繭絲產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業招引25個產業項目落户,不斷豐富我縣特色產業鏈。創新能力顯著加強。成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試點縣。鑫緣集團絲膠回收與綜合利用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高新技術企業達74家,新增省級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培育點1家、省企業重點實驗室1家、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10家、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2000萬元以上工業製造業企業研發機構和產學研合作覆蓋率均達90%以上,省定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100%。有效發明專利總量達到696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8.04件。節能降耗推進加快。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3.8%,規模工業萬元產值能耗下降9%;高耗能行業佔比同比下降0.4%;七大高耗能行業產值佔比下降0.4%;實施節能與循環經濟項目56項。

3.發展後勁得到增強。凝心聚力推進項目投入。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73.3億元,增長22.9%。其中工業投入245.7億元,增長14.5%;完成增值税抵扣設備投入29億元,增長31.8%;1000萬元以上新開工工業項目384個,其中億元以上新開工項目81個;1000萬元以上新竣工工業項目248個,億元以上新竣工項目43個。實施技改項目403個,完成設備投入20億元。羣策羣力破解發展瓶頸。全年貸款餘額583.8億元,新增貸款126.5億元,增幅27.68%,存貸比71.81%。縣中小企業擔保公司完成擔保業務651筆,擔保額26.6億元,提供23.5億元的應急服務。通過“江蘇省金融生態示範縣”驗收,廣發銀行、民生銀行相繼入駐。天楹環保已經報會,天恆納米、金晟元在天交所成功掛牌。全年供應各類土地1.01萬畝,新增規劃流量指標1.18萬畝,獲批建設用海域使用權證5550畝。共盤活閒置低效土地2615畝,建成四層以上帶電梯高標準廠房25萬平方米。新引進創業類國家“千人計劃”專家10人、高層次人才385人、高校畢業生5162人、藍領技能人才5324人。全民創業增強發展活力。新增創業項目2073個、納税個體工商户3222户、納税私營企業818家、創業基地72個。期末註冊私營企業註冊資本778億元,引進市外民資77.7億元。實際到賬外資3億美元。

4.城鄉統籌初顯成效。沿海開發深入推進。濱海新區戰略規劃、核心區控制性詳規、縣海域利用總體規劃(xxxx年-2022年)、濱海新區城市建設規劃等專項規劃逐步完善。新區主幹道路、雨污水管網、河道疏浚工程、供熱站、110kv變電站等基礎設施快速推進。沿海前沿區域在建5000萬元以上項目45個,累計完成投資14億元。城市建設日新月異。《海安縣城總體規劃(xxxx年-2030)》獲批、《縣城舊城區改造與更新規劃》、《縣城區綜合交通專項規劃》編制加快推進。交通暢通、園林創建、功能提升和市民安居工程有序推進,朝陽路、丹鳳路、鳳山北路、草壩路、江海支路等道路主體工程基本結束,建成道路總長11.61公里;完成瀋海高速道口、啟揚高速道口、黃河路景觀等綠化工程;天然氣管線已延伸到濱海新區、大公鎮、李堡鎮、曲塘鎮、雅周鎮,新奧cng汽車加氣站、中石化迎賓加油加氣站建成使用;引江供水複線全線貫通,區域供水實現全覆蓋;縣本級安置房建設新開工143.5萬平方米,在建164.5萬平方米,竣工40.5萬平方米。小城鎮建設強勢推進。曲塘、李堡、白甸、墩頭4個市級中心鎮建設步伐加快,曲塘鎮成為全省小城鎮綜合規劃示範鎮,各區鎮完善功能配套,完成基礎設施投入42億元,安置房新開工面積228.2萬平方米,在建545.5萬平方米。城鄉交通不斷優化。328國道下穿鐵路通道、臨海高等級公路海安段、海安大橋、海安雙線船閘工程完工。353省道海安段、縣道205海安段等工程按序時推進。開通縣際以上客運班線55條,投入班車91輛;開通城鄉客運班線達49條,投入車輛205輛。全縣行政村客運班車通達率100%,鎮村公交通達率100%,三級客運網絡體系初步形成。新開通了海安至南通興東機場客運專線。鄉村環境持續改善。繼續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全縣行政村均建成星級“康居鄉村”。建設鎮級污水處理管網111公里。大力開展省級生態村、綠色社區、綠色學校創建,成為全國綠化模範縣,實現全縣國家級生態鎮全覆蓋。

5.民生保障逐步加強。拓寬就業創業渠道。舉辦人力資源市場招聘會98場,提供就業崗位4萬多個,城鎮新增就業8680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3558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43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6%;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11617人。加大社會保障力度。逐年提高養老金、新農合年報銷比例及城鄉低保、農村五保等困難羣眾生活保障標準。累計10.3萬失地農民納入各類社會保障。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15.7萬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20.8萬人,工傷、生育、失業保險參保分別達14.2萬人、9.6萬人、9.46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續保繳費22.04萬人,領取基礎養老金20.5萬人;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參保率分別達98.6%、99%。紮實推進教育均衡。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驗收,被教育部確認為蘇中唯一的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實施校舍安全、職教中心、體育中心以及“校校通”、“四配套”、合格幼兒園等系列工程。城區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教師及管理人員進行交流。符合條件的縣內外務工人員子女全部實現統籌安排、相對就近入學。xxxx年大學聯考高分段人數繼續保持全省第一。積極實施醫療改革。推進城鄉社區衞生服務站標準化建設,優化“15分鐘健康服務圈”。全縣所有政府辦衞生院、城鄉社區衞生服務站(村衞生室)、鎮民營醫院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全面實施11類43項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縣創建通過省級評估,進一步健全食品安全責任體系,各成員單位合力開展多項整治活動,建成江蘇省農民健康工程先進縣。加快建設保障性住房。新開工保障性住房1440套(户),其中公共租賃住房822套,棚户區改造住房618户。竣工保障性住房1378套(户),其中公共租賃租房(含廉租住房)520套,經濟適用住房20套,棚户區改造住房838户。推進文化惠民工程。有序推進文化藝術中心、廣電中心、體育中心等重點工程。韓公館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縣圖書館通過國家一級館驗收,與全縣各區鎮文化站實現圖書借閲“一卡通”服務。數字電視入户率達到100%。

xxxx年,面對複雜嚴峻的宏觀經濟形勢,全縣經濟頂住下行壓力,保持了難中有為、穩中有升的態勢,但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一是市場消費需求不旺。受到城鄉居民收入增速減緩、消費刺激政策陸續到期、網上購物迅速發展等因素綜合影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低於預期目標。二是城鄉居民增收壓力較大。由於宏觀經濟環境的不景氣,實體經濟困難較多,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低於預期目標。三是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仍較突出。經濟增長仍以投資拉動為主,現代服務業發展仍待提速,城鎮化步伐亟待加速,生產要素制約較為明顯,部分行業、產業面臨較大的生產經營壓力,部分項目推進緩慢,建設週期較長,未能達到預期要求。四是生態文明、公共服務、民生保障、社會治理等工作與人民羣眾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二、xxxx年主要預期目標安排建議

展望xxxx年,經濟發展環境仍然充滿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從國際看,世界經濟仍將延續緩慢復甦態勢,美國、日本經濟增速有所回升,歐元經濟區逐步走出衰退,新興經濟體受美國量化寬鬆政策縮減或退出、通脹壓力等因素影響仍將維持相對減速的格局,國際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抬頭,新的國際產業分工和經濟秩序加快調整,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xxxx年世界經濟增長3%左右。從國內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工業化、城鎮化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有利於持續釋放新的改革紅利,這些都將為經濟持續增長提供動力支撐。但同時我國經濟仍處於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穩定經濟增長、化解過剩產能、防控債務風險等任務艱鉅。xxxx年,中央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穩中求進,政策創新”是今年經濟工作的核心要求。從我縣看,在“樞紐海安、物流天下”新時期海安特色之路的指引下,我縣的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正日益變化,“動車時代,節點城市”的新優勢將得到充分的發揮。省委、省政府明確支持南通創建陸海統籌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我縣獲得城鎮化建設試點、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試點、物流平台建設創新三項重點改革事項,為我縣破解發展瓶頸、放大區域優勢、釋放改革紅利提供了有力的抓手和創新的平台。前期一些重大項目的投入將陸續進入產出期,也將逐步形成我縣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安排xxxx年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時,既要看到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堅定做好各項工作的信心和決心,同時也要認清經濟形勢的複雜性、嚴峻性,切實做好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的準備。

xxxx年,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安排如下:

1.地區生產總值 增長12%以上

2.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 增長15%以上

3.固定資產投資 增長20%以上

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增長12.5%以上

5.外貿進出口總額 15億美元

6.註冊外資實際到賬 2.5億美元

7.二三產業增加值佔比 提高1個百分點

8.服務業增加值佔比 提高1個百分點

9.全社會研發投入佔比 2.4%以上

10.新興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 提高3個百分點

11.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工業比重 提高2個百分點

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長11%以上

13.農民人均純收入 增長12%以上

14.城市化率 提高0.5個百分點

15.城鎮登記失業率為 小於2.6%

16.環境質量綜合指數 完成市下指標

17.萬元gdp能耗下降幅度 完成市下指標

18.主要污染物減排 完成市下指標

將xxxx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目標確定為12%,主要基於以下考慮:一是增速保持高於全國全省全市平均水平。12%的預期增長目標,雖然比xxxx年完成情況略低,但仍高於全國、全省、全市,體現了爭當蘇中新一輪發展“領頭雁”的要求。二是體現轉型升級的要求。海安和其他地區一樣,處於增長速度換檔期和轉型升級攻堅期,適當調整經濟增長目標,有利於引導全縣上下把工作的重心放到改革創新和結構調整上來。三是注重與各項規劃和目標相銜接。注重與落實“新時期七大戰役”、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以及“十二五”規劃目標相銜接,確保主要目標達到序時進度要求。

三、xxxx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和重點舉措

xxxx年我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省經濟工作會議、省市縣委全委會精神,堅持“樞紐海安、物流天下”戰略取向,按照“穩中求進、改革創新”總基調,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經濟轉型升級為主攻方向,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動力,以項目建設和有效投入為主要支撐,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全力“打好新徵程七大戰役,實現新時期七戰七捷”,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幸福安康,加快實現長三角北翼最具競爭力的新型工業化基地,江蘇東部“公鐵水”無縫對接的商貿物流高地,科技資源有效聚集、創業活力競相迸發、社會和諧生態宜居的創新創業型城市目標,奠定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堅實基礎。

(一)堅持穩中求進,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一是壯大發展實體經濟。加快形成“千億板塊、百億航母、億元集羣”的梯狀發展格局,力爭培育開票銷售超60億元企業1家、20億元以上企業4家、10億元以上企業10家。力爭年內新增億元企業數30家以上,總數達200家,新增規模企業80家。確保總部經濟企業應税銷售每年不低於30%的增長。全部工業開票銷售增長15%以上,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5%以上,規模工業現價產值增長18%以上。推進一批企業“新三板”掛牌,建立40家左右對接“新三板”企業後備庫,1家企業過會,2家企業報會。加快建築工業化和住宅產業化步伐,積極推進建築業與建材業融合,推動傳統建築業向現代建築業轉變。二是努力提高投入質量。開展“機器換人”設備提檔升級、“騰籠換鳥”盤活用地增產、“空間換地”向藍天要地爭效益活動。億元以上新建、續建技改項目各30個,確保技改設備投入20億元以上。新開工工業項目350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96個;新竣工工業項目300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60個。增值税抵扣設備額達35億元。三是堅持擴大對外貿易。引領企業國際化定位,運用最先進的裝備、最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優化出口結構,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尋求建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培育國際知名品牌,具備國際競爭能力。全年實現進出口貿易總額15億美元。

(二)堅持創新驅動,加快產業發展的轉型和升級

一是推動現代服務業提速增效。把“樞紐海安,物流天下”作為轉型升級最重要的戰略取向,實施新型工業化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實現服務業增加值佔比提升1個百分點,實現服務業應税銷售增長25%以上、服務業規模以上投資增長25%以上。充分發揮省級商貿物流產業園的載體優勢,加快打造集六大功能平台於一體、最具核心競爭優勢的商貿物流發展平台。現代物流、商貿流通、旅遊休閒、服務外包、文化產業、商務服務增加值佔服務業比重提升3-4個百分點。新開工服務業億元以上項目30個。新增年銷售10億元以上服務業企業2-3家,服務業重點企業20家左右。新增星級酒店3家,新增a級景區2家,創建省三星級鄉村旅遊點1個。二是推動現代農業提升層次。因地制宜,錯位發展,吸納集聚具有產業特色的項目,全面加快“一園三區六景”現代農業園建設,將雅周現代農業園打造成全省一流農業園區。推進土地規模流轉、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建好農業產業基地,新增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8家,高效農業佔比達60%以上。新增500畝以上土地股份合作社10個,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面積比重達45%以上。進行糧食豐產增儲、綠色蔬菜基地建設、畜牧水產升級、農業產業化經營等專項行動,糧食產量超過60萬噸、肉類產量超過9萬噸、水產品產量超過4萬噸,農業產值90億元以上,農業現代化水平增加1.3個百分點,林木覆蓋率增加0.2個百分點。三是推動產業集羣提升水平。組織重點企業參展參會,強化學習,實施轉型升級,強化合作,實施國際化戰略,強化資本運作,搶抓“新三板”機遇。對準產業優勢地區,實施產業精準招商,促進全鏈式發展。深入推進產業與檢驗檢測、校企合作、營銷等平台的對接,提升企業綜合競爭力。加快推進特色產業園為主體的園區建設,爭創國家、省市級特色產業園區(基地)6個以上,促進產業集聚集約發展。四是推動自主創新提升能力。開展多形式、全方位引進成果合作,切實提高產學研合作項目轉化效率,加快高端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強化“企業創新、政府減税”的政策導向,引導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持續開展研發活動,實現更多的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大力推進“三創”核心園區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建設,建設一批創新園區,打造科技創業核心區。新增產學研合作項目100項、科技成果轉化項目50項;新建成產業研究院2家、企業研究院16家;建成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心10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0件;新增“三創”核心園區面積8萬平方米,入駐孵化器企業50家、加速器企業30家。

(三)堅持改革開放,提升區域發展的動力和水平

一是加大改革力度。以南通陸海統籌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創建為契機,按市委、市政府統一決策部署,認真落實我縣重點改革的事項,落實責任和措施。積極爭取國家省級層面的支持,加大改革創新組織推進力度,釋放改革紅利,釋放發展活力。二是加快沿海開發。持續推進基礎設施及配套建設,年內投入不少於8億元。加快市政道路建設,同步推進水、電、氣等地下管網鋪設,重要功能節點實現互通互聯。提升載體能力,力爭老壩港濱海新區省內第一批享受省級開發區待遇。完善現有產業規劃體系,加強對重點鼓勵類產業發展現狀和趨勢分析,綜合考慮產業佈局、空間分佈和環境容量等要素,突出濱海旅遊產業主導地位,其他佈局產業要注重與旅遊業的整體謀劃和統籌協調,全力推進產業項目,加快項目達產達效,推動現有產業的培育和轉型。三是加強區域協作。搶抓江蘇沿海開發、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機遇,主動承接上海自貿區輻射示範功能。組織和引導縣內企業自發性主動承接上海自貿區等發展的“溢出效應”和“輻射效應”,努力提高海安金融、商貿、專業服務等服務業領域的開放水平。發揮國家級開發區、省級高新區的優勢,提升承載功能,加快向創新型、國際型、集約型、生態型轉型。打造產業特色鮮明、核心競爭力提升、功能配套完善的鎮級科技產業園,形成錯位競爭發展的格局。充分發揮現有楊浦(海安)工業園、奉賢(海安)工業園、常安紡織科技園的示範引領作用,把三個合作園區建成上海及蘇南產業梯度轉移的集聚區、創新合作園區的先行區、產業轉型升級的示範區。四是加速激發資本市場活力。年內力爭引進1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來我縣設立分支機構。鼓勵證券、保險、信託、金融租賃公司等金融機構來我縣設立分支機構。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廣泛吸收社會資本,加快培育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年內新組建科技小額貸款公司1家。全年新增貸款100億元以上,全縣小額貸款公司註冊資本金超7億元,年累計放款突破8億元。xxxx年擔保機構累計擔保突破40億元,應急基金為企業累計提供應急20億元以上。

(四)堅持城鄉一體,確立統籌發展的基礎和佈局

一是堅持城鄉規劃一體化。立足全縣“一盤棋”,按照“一主一次兩副”的空間結構,不斷完善縣城總體規劃、中心鎮控制性詳細規劃、一般鎮總體規劃和新區、特色園區規劃編制工作,加強各規劃及專項功能規劃的協調,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區為核心、以重點(中心)鎮為支撐、以特色鎮為優勢、以農村社區為節點,城鄉人口相對集中、功能分區科學合理的新型城鄉空間佈局體系。二是堅持城鄉產業發展一體化。以集中集聚發展為要求,加大產業集羣培育力度,打造“一軸四片”產業佈局,優化特色園區,推動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服務設施功能向產業集聚區和鎮域結合部延伸,規劃建設集中居住區、學校、醫院、鄰里中心、商業服務等小城鎮功能設施,形成“產城融合、產城一體”的產業化和城鎮化建設互動發展的格局。三是堅持城鄉基礎建設一體化。優化完善以城市公交、城鄉客運班線、鎮村公交為基本框架的三級城鄉客運網絡體系。加快天然氣管道配套建設,年內覆蓋到各區鎮。推進城北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和老通揚運河、洋港河、紅光河的整治工程。圍繞城、鎮、區功能全面提升,推進新華河北側、原種子公司等區域改造。四是堅持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義務教育城鄉、學校間條件均衡化比例達85%。符合交流條件的教師、校長在縣域內交流率達15%,省優質幼兒園比例達75%。完成體育中心主體工程建設,升級改造農村健身工程點體育設施40個。社區衞生服務站標準化建設基本完成,縣域內就診率達90%。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完成率95%以上,爭創國家衞生應急示範縣。五是堅持城鄉就業保障一體化。加快構建創業就業服務機制,創造有利於農民進城安居樂業的環境,推進農民分工、分業,向二三產業、現代農業和城鎮轉移,發展勞務經濟。轉移農村勞動力0.6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率達86%。進一步完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被徵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之間的轉換、銜接辦法,推進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逐年適度提高城鄉低保、農村五保、城市“三無”老人、孤兒等特殊困難羣眾救助標準,逐步實現救助標準城鄉一體化。六是堅持城鄉社會管理一體化。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紮實推進重點行業和領域的專項整治,狠抓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切實防止安全生產事故發生。全面落實“一委一居一站一辦”社區服務管理體制,城鄉新型社區覆蓋率達95%以上。加快社會管理信息化,不斷提高應對和處置突發性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深入開展“六五”普法、平安創建,繼續強化人防、技防、設施防等預防違法犯罪的措施,切實搞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全力維護社會穩定。

(五)堅持民生優先,保障需求發展的改善和提升

一是千方百計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實施全民創業和幫扶脱貧工程,創業培訓500人,羣眾實現創業1200人。農村低收入人口家庭人均收入達5000元目標。多渠道拓展就業,城鄉新增就業0.8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6%以內,“充分就業村”、“充分轉移就業鄉鎮”創建率均達到100%,城鄉勞動者技能培訓0.75萬人,扶持農村勞動力自主創業400人,帶動就業0.2萬人。二是積極穩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落實“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實現社會保障全面覆蓋、全民共享。繼續鞏固和提高企業職工五大保險、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等各項保險覆蓋率,確保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覆蓋率分別達96%、97.5%、96.6%。適時調增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相關待遇。繼續關心支持婦女、老年、殘疾人等事業,三是不遺餘力提升醫療衞生水平。推進縣級公立醫院改革,縣人民醫院、中醫院統一取消藥品加成;深化醫療聯合體建設,加快建立縣級公立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長期穩定的上下聯動、分工協作機制。重視慢性病、重大疾病防控,提高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開工建設縣人民醫院綜合大樓,加快海安鎮中心衞生院病房樓建設,曲塘中心衞生院創建二級醫院,緩解城區大醫院就診壓力。強化公共衞生服務項目管理,確保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完成率保持95%以上,重大公共衞生服務項目完成率100%。四是統籌兼顧促進教育均等化。推進長江路幼兒園及少年宮、一幼東擴、城南中學(二期)等重點工程建設。繼續推進義務教育發展優質均衡化。深化城區與城郊學校、區鎮內中心級與一般學校間的聯合辦學。促進職業教育和社會教育科學發展,為海安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撐。五是循序漸進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積極創建省級公共文化示範區,加快文化藝術中心、廣電中心、縣博物館東擴等標誌性文化工程的建設速度,推動圖書館等公共文化資源數字化,推進廣電雙向網改造,完善基層文化服務網絡。加大文化產業培育力度,開展豐富多彩、羣眾喜聞樂見文化活動,叫響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素質,為新時期“海安之路”提供更加強大的思想基礎、輿論支持、精神激勵和文化支撐。強化全民國防教育,打牢國防動員基礎,繼續加強“雙擁”和民兵預備役工作。六是以人為本力推生態文明建設。拓展延伸生活污水收集管網,提高生活污水納管率、管網覆蓋率和污水處理達標率;推進撤併老鎮區和新建居民集中居住點的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完善垃圾收集體系,提高垃圾收集率和無害化處置率。強化減排和整治,嚴格項目審批要求,從源頭上杜絕新污染源的產生。狠抓工程減排、推進結構減排、強化管理減排,開展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病死畜禽處理和機動車排氣污染綜合整治,改善環境質量,增強區域環境承載能力。實施清水工程,制訂清水工程達標標準,力爭三年內,全縣區鎮、村全部達到清水工程示範標準。營造特色宜居城鄉環境,依託主幹水系、主幹道,以植物景觀和水體景觀為主體,自然生態景觀與人工生態文化相結合,構建結構佈局合理、綜合功能優化的縣域綠地生態系統。

各位代表,xxxx年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任務重大而艱鉅。我們將在縣委堅強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支持、關心和監督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改革創新、紮實工作、狠抓落實,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

(編輯:琛哥)

【第7篇】汽車銷售廣告計劃執行總結

汽車銷售廣告計劃執行總結

20**年11月,根據10月上報給大區的廣告計劃及總公司要求配合的系列活動,主推龍騰紀念版,在11月21日的江南晚報上刊登了“東風雪鐵龍禮遇天天下,‘發佈龍騰紀念版’車型”的軟文及龍騰天下的彩色豎通欄,並推出了系列優惠活動。廣告刊登後收到23個,由於紀念版的限量發行,我們只能對一些用户表示歉意,因此此次紀念版的推出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消費者的眼球,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另在11月16日的華東信息報就富康車的雙冠王作了一次通欄並同時推出了“特惠3+3”的優惠活動,為年未的銷售工作作了一定的廣告宣傳,同時也讓更多的消費者對東風雪鐵龍品牌的賽車品質加深瞭解。針對上述兩個有紀念意義的活動,我們在展廳的佈置上也採用了易拉寶、橫幅、弔旗、海報等平面廣告手段。

在11月初,我們參加了百安居與無錫交通台聯合舉辦的“與f1共舞”的車展活動,並進行了交通台的直播,並播報了有關雪鐵龍與世界拉力賽的淵源。

在針對大客户的營銷活動中,我公司在11月12日邀請了無錫市錫山區區即將進行車改的潛在用户前往雪浪生態園進行了深度試乘試駕活動同時在太湖邊的桔園進行了採桔的聯誼活動,此次活動共有48人蔘加,意向客户達6個, 到月底實際成交客户4個。

對於老客户,我們此次組織了愛車俱樂部的20部車前往蘇州東山舉辦了攝影自駕遊,共有70餘人參加了此次活動,活動結束後進行了攝影作品的評比,評比結果將在12月份公佈,同時會將參加比賽的攝影作品在大廳內進行展示,並在12月《無錫車市》上刊登相關的廣告圖片、照片和文章。

本月其他品牌也加大力度,想就年底銷售旺季的來臨再掀銷售高潮,故各品牌的銷售政策層出不窮,例如北京現代的伊蘭特11月推出了“非常3+1,好禮等着你”(1、享受2年或6萬公里內主要保養件免費更換;2、抽取“幸運車主”赴德親臨20**世界盃;3、試乘試駕,即獲贈精美禮品外,另還有購車保險的優惠),總體價格已經跌破9.8萬;千里馬大幅度降價,跌幅達6000元;故大多數是通過各種途徑進行降價促銷以剌激消費者的購買慾。而我公司通過上述各項營銷方案的實施在不斷鞏固老客户的'同時積極走出展廳,通過回訪老用户、深度試乘試駕活動尋找其他客户羣體,本月共完成了50台車的銷售,完成大區下達的任務的69.4%,比去年同期銷售量61台減少18%,與10月的50台持平。為了能在12月份完成大區的任務,我公司銷售上也實行了聯動考核,將11月未完成的指標併入12月份一起完成。另外針對大用户,我們將進一步跟進,與相關單位的車改辦公室加強聯絡,開展各項聯誼活動,同時對於大客户制定相應的銷售政策,對我公司的各類車型進行有針對性的介紹。

同時提兩條建議:

1、應加大廣告投放力度,特別是在深度試乘試駕方面。

2、應進一步加強對富康雙冠王及愛麗舍16v發動機的電視、廣播、網絡的宣傳,以其進一步讓消費者瞭解富康的賽車品質及愛麗舍16v發動機的優良性能。

【第8篇】創業計劃書執行總結

創業計劃書執行總結

1.公司

甲殼質材料研究&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個提議中的公司,它擁有甲殼質纖維製備的專利技術,提倡科技為本的綠色生活新理念,為人類提供盡善盡美的天然生物產品。

我國醫用縫合線每年約有15億人民幣的.市場需求,其中可吸收縫合線約有7.5億。公司成立初期生產醫用甲殼質可吸收縫合線,以滿足迅速發展的可吸收縫合線市場的需求,使用投資建廠解決方案,針對解決pga(polyglycolic acid聚乙二醇酸)類可吸收縫合線大部分依賴進口、價格昂貴、影響提高人們醫療水平的問題。

公司注重短期目標與長遠戰略的結合,中長期目標將逐步拓寬產品領域,涉足甲殼質醫用抗菌材料、藥物緩釋材料、人造器官、化粧品、保健食品、保健服裝面料、新型環保包裝材料、快餐用具等,形成以甲殼質材料為核心的多元化經營集團公司。

2.市場

醫用縫合線市場是集團市場,購買過程屬集團購買行為。

目前,我國大量使用的醫用縫合線主要有絲線、羊腸線和pga類可吸收線。羊腸線材料本身有缺陷,pga類縫合線生產成本居高不下,使用範圍均受到影響創業計劃書:執行總結創業計劃書:執行總結。醫用甲殼質縫合線將就這一切入點進入市場。

醫用甲殼質縫合線採用競爭定價策略進入市場。產品生產成本約2.1元/根,是pga類縫合線的十分之一;平均定價30元/根(據調查,市場可接受價格為30—40元/根),大約是pga類縫合線平均市場價格的1/2,而且降價空間較大。

公司將在全國設立七個區域分銷中心,與代理商、經銷商一起建立健全的營銷網絡創業計劃書:執行總結文章創業計劃書:執行總結

產品進入市場的過程中將大量贈送產品讓醫生試用作為促銷手段和提高市場佔有率的手段,第一年贈送90萬根,第二年贈送160萬根,第三年以後每年贈送80萬根。

國際領先的甲殼質纖維製備專利技術是製備醫用甲殼質縫合線的關鍵。公司將建立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力爭獲得國際iso9000質量管理認證。

3.投資與財務

公司設在上海張江高新技術園區,享受“三免三減半”的税收優惠政策。

公司成立初期共需資金1100萬,其中風險投資700萬,東華大學投入資金100萬,短期借款300萬。其中用於固定資產投資602萬,流動資金498萬。另外,天純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設備入股100萬。

股本規模及結構暫定為:公司註冊資本1200萬。外來風險投資入股700萬(58.33%);東華大學(原中國紡織大學)專利技術入股300萬(25%),資金入股100萬(8.33%);上海天純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設備入股100萬(8.33%)。

【第9篇】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總結範文

2011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我市發展遭受“5'12”汶川地震和國際金融危機的雙重衝擊。在市委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監督和支持下,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城鄉統籌、“四位一體”科學發展總體戰略,積極應對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紮實推進“兩樞紐、三中心、四基地”建設,全面建設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取得了抗震救災的偉大勝利,總體上保持了全市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態勢,完成了市xx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年度計劃。全年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如下:

――地區生產總值3901.0億元,增長12.1%,高於年度計劃0.1個百分點。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完成3012.9億元,增長25.8 %,高於年度計劃7.8個百分點。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621.9億元,增長19.5 %,高於年度計劃6.5個百分點。

――進出口總額154.1億美元,增長62.0 %,高於年度計劃44個百分點;其中出口90.7億美元,增長58.8%,高於年度計劃40.8個百分點;實際利用外資 22.5億美元,增長97.3%,高於年度計劃41個百分點。

――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4 %,比年度計劃多降0.15個百分點。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54.6億元,同口徑增長19.1 %,高於年度計劃3.1個百分點。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43元,增長14.1%,高於年度計劃6.1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6481元,增長14.9%,高於年度計劃5.9個百分點。

――城鎮新增就業11.7萬人,高於年度計劃1.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1%,低於年度計劃0.4個百分點。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4.3,低於年度計劃0.7個百分點。

――人口自然增長率2.1‰,低於年度計劃0.9個千分點。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情況如下:

(一)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2011年,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我市積極妥善應對,總體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經濟增長呈現波動起伏的走勢。一季度,全市經濟延續xx年高增長的態勢,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5.1%。上半年,受地震災情衝擊,經濟增速降至11.2%。三季度,由於我市堅持一手抓抗震救災、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及時部署恢復生產、繁榮經濟各項工作,迅速出台一系列扶持重點產業和重點企業恢復生產的政策措施,經濟增速有所回升,1-9月地區生產總值增幅達到12.2%。10月以來,隨着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逐步顯現,除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外其它經濟指標均有所回落,我市及時出台擴大內需12項具體舉措,努力抓投資促消費,地區生產總值雖然增速較去年放緩,仍保持兩位數增長。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70.1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1816.7億元、增長15.6%,第三產業增加值1814.2億元、增長9.9%;三次產業結構為6.9:46.6:46.5。

三大需求保持增長。一是投資繼續保持較高增長。面對嚴峻形勢,我市抓住災後重建和國家擴大內需的機遇,發揮試驗區比較優勢,加大投資力度,保持了固定資產投資的高增長,增長25.8%,僅比上年低0.4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6.1個百分點。二是消費平穩增長。在受地震災情、金融危機和國內經濟下行影響,消費者的消費意願有所下降的不利條件下,我市有針對性地開展一系列鼓勵消費的措施,改善消費環境,消費增幅達19.5%,比上年高2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5.3個百分點。三是出口大幅增長。克服外需減弱的困難,出口增長52.5%,比上年高17.5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0.7個百分點。

重大項目支撐作用增強。全年實施572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215億元,超過年度計劃43個百分點,佔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40.3%,高於去年12.1個百分點。圍繞“兩樞紐、三中心、四基地”建設,啟動了成都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國際集裝箱物流園區、市域“三軌九路”、信息化骨幹傳輸系統等一批重大項目。年底抓住擴大內需的有利時機,適時啟動了雙流國際機場第二跑道、成都至都江堰鐵路、成昆鐵路貨車外繞線、成都東客站、成綿樂客運專線等一批重大項目,發揮了重大項目對擴大內需、促進增長的支撐作用。

對內對外開放成效明顯。以招大引強為重點,開展災後重建招商及西博會等系列招商引資活動,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全市實際使用外資22.5億美元,到位市外內資 929億元,分別增長97.3%和47.7 %;新增bp、泰科電子、卡特彼勒等6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户。外貿持續增長,進出口總額154.1億美元,其中出口90.7億美元,分別增長62.0%和58.8%。對外承包工程和對外勞務合作營業額4.5億美元,同比增長149.8%。

(二)抗震救災取得重大勝利

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災情給我市帶來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遇難4307人,失蹤429人,受傷33506人,直接經濟損失1247億元。地震發生後,全市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取得了抗震救災的偉大勝利。

全力抗震救災。第一時間啟動緊急預案,堅持把搶險救人放在第一位,使5456名羣眾被救生還;解救轉移了13餘萬受困羣眾和1.3萬境內外遊客,及時救治8.4萬受傷人員,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人員傷亡。周密支部災區衞生防疫和食品藥品安全工作,保證了大災之後無大疫。

全力安置受災羣眾。緊急向災區調運生活急需物資,設置臨時救助點和集中安置點1844個,保證200多萬受災羣眾有飯吃、有衣穿、有乾淨水喝、有安全住處。全力安置受災羣眾,幫助94.7萬受災羣眾在全省率先實現過渡性安置,並採取措施確保受災羣眾安全過冬。

迅速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全力支部損毀基礎設施的修復,很快恢復重災區水、電、氣供應,緊急排險震損水庫67座,應急處置堰塞湖22處,排除地質

災害112處,防止了次生災害發生,千方百計保證並率先實現中國小全面復課,認真抓好受災羣眾的困難救濟、就業培訓及就業援助和孤兒、孤老、孤殘人員安置工作,在很短的時間內基本恢復了生產、生活、工作、學習秩序和城市管理秩序,幫助34.8萬災區羣眾實現就業。及時支部商場、超市及餐飲等服務業恢復正常經營,全面支部農業搶種搶收,積極支部受災企業恢復生產。

同時,及時支部提升城市形象的重大宣傳活動,加強救災資金物資監管,全力維護災區社會和諧穩定。

(三)災後恢復重建進展順利

按照統籌城鄉的思路和辦法,確定了“三年全面恢復”、“五年全面提升”的任務和“把重災區建設成為科學重建、科學發展的樣板”的目標,及時啟動和紮實推進災後重建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災後重建規劃編制工作順利完成。及時開展災害損失評估以及災後重建基本目標、思路和政策措施及規劃研究制定工作,在科學、客觀評價地震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影響的基礎上,根據國家《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要求,廣泛徵求社會各界的建議和意見,編制完成《成都市(極重災區和重災區)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實施規劃》和36個專項實施規劃,為災後重建有力、有序、有效開展提供了規劃依據。

災後重建重大項目穩步推進。實施損毀房屋、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生產設施、城鎮體系、生態環境等“六大工程”,推進1808個災後恢復重建重大項目,總投資為2973億元,2011年開工建設358個項目,完成投資147.7億元。其中,農村重建住房開工7.26萬户,佔重建的32.6%;維修加固開工15.2萬户,佔維修加固總數的98.3%。城鎮住房重建完成3067.2萬平方米,佔重建計劃的22.8%;維修加固完成49.5萬平方米,佔維修加固計劃的95.2%。城鄉41.3萬名受災羣眾實現了永久性安置。首批9個交通項目全部開工;做好受損學校醫院維修加固工作,開工建設277所中國小重建學校、93個縣鄉醫療機構重建項目。加強與對口援建省市的產業互動和生產對接,達成247個項目援建協議,開工建設131個項目,完成投資23.4億元。初步形成科學重建、科學發展的局面。

(四)試驗區建設全面推進

立足推進城鄉一體化,圍繞解決“三農”問題,以規劃為先導,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以“三個集中”為根本方法,大力推進綜合配套改革,提升“三個集中”綜合效益,推動統籌城鄉發展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

規劃的龍頭基礎作用不斷增強。在災後重建中提出和實施災後住房重建“發展性、多樣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則,進一步豐富和完善覆蓋全市的“全域成都”科學規劃體系。啟動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完成全市“xxx”規劃綱要中期評估工作。完善市域城鎮體系、區(市)縣域總體規劃、試點鄉鎮鄉村規劃,完成 “兩軸四片”、“四大新城”等城市設計及各專項規劃、市域快速軌道交通規劃修編和“三軌九路”控規編制。強化城鄉規劃監督,規劃執行力明顯增強。

“三個集中”深入推進。一是工業集中集約發展不斷深化。按照“一區一主業”原則,確定各集中發展區重點發展方向,編制完善集中發展區規劃。加大集中發展區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124億元。推進青白江―新都區連片發展,籌劃共建成都資陽、成都眉山、成都阿壩工業園。全市工業集中區內685户企業竣工投產,922户企業開工建設,全年全市工業集中區淨增規模以上企業332户,區內聚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775户,工業集中度達到68.2%。二是土地規模經營紮實推進。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依託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和農業重大項目,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和土地集中集約適度規模經營。全市新增耕地流轉面積59.3萬畝,農用地流轉面積達303萬畝,佔農用地總面積的28.7%,其中耕地流轉面積達到226.2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43.7%。三是農民向城鎮集中加快推進。制定實施促進進城務工農村勞動者向城鎮居民轉移的辦法,轉移農民3.9萬人。規範農民集中居住區建管標準和程序,提高農民集中居住質量,開工新建新居工程和新型社區553萬平方米,城鎮化率提高到63.5%。

綜合配套改革取得新突破。一是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完成確權頒證37.8萬户,成立全國首家農村產權交易所和6個縣級農村產權交易中心,產權流轉3.4萬宗、金額15.3億元。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確權林地265.1萬畝、確權到户53.1萬户、核發林權證40.8萬份。二是創新耕地保護辦法。建立並落實耕地保護基金制度,簽訂12.6萬畝耕地保護合同,累計發放耕保基金4430萬元。三是用統籌城鄉的辦法推進災後重建。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引入社會資金參與聯建,利用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政策籌措重建資金,通過農村產權抵押擔保融資推進住房重建,集成推進災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重建,同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四是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地方金融機構改制、村鎮銀行試點和農村產權擔保融資試點等取得明顯成效。五是規範化服務型政府建設深入推進。加強行政效能建設,行政審批事項和非行政許可審批進一步削減,並聯審批制度、大部門制加快推進。在市區兩級政務中心實行“兩集中、兩到位”,當場辦結件佔辦結總數的80.7 %。國有資產經營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納入統計的23户市監管企業國有資產總額增長28.2%。

城鄉發展進一步協調。一是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積極推進。四大

新城建設加快,南部新區累計投資114億元,東部新區土地整理及基礎設施建設累計完成投資 43億元,北部新區完成北部商貿城片區總體規劃、實施鳳凰山片區改造,西部新城建設進展順利。舊城改造取得成效,“兩軸四片”已開工項目45個,東郊企業生活區危舊房搬遷改造惠民工程推進順利,“城中村”改造取得階段性成果,完成各類建築拆遷309萬平方米。二是新型城鄉形態建設步伐加快。以縣城和優先發展鎮建設為重點,加快構建新型城鄉形態。重點鎮建設完成投資69.2億元,建設污水處理廠(站)16個。建設小城市、新市鎮對外通道130公里、122公里。城鎮建成區面積擴大9.8平方公里,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強。洛帶鎮、新場鎮被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三是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市財政用於支持“三農”資金147.7億元,增長26%。實施農村用水安全工程,解決35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建設中心村及聚居點對外通道360公里,村通油路(水泥路)70公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農村用水保障工程深入推進,整治病險水庫8座、水庫乾渠87公里、提灌站輸水渠道167公里,建成微水治旱工程737處,改造提灌站119座,改造中低產田土14.6萬畝。新建農村户用沼氣池3.9萬口,建成大中型養殖場沼氣工程345座和沼氣物業化服務網點91個。推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503萬畝。全市238個貧困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448元,增長15.8%。四是區域經濟發展更加協調。實施擴權強縣發展政策,縣域經濟發展活力明顯增強。全市產業佈局不斷優化,中心城區、近郊區、遠郊區重點產業比重繼續提升,五城區和遠郊市縣結對合作發展進一步深化。成都與資陽、眉山等周邊城市合作紮實推進。

(五)產業實力穩步提升

圍繞結構調整和體制創新,積極應對地震和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保持了產業穩定發展,促進了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工業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277.9億元,增長24%;完成工業投資956億元,增長28.1%。一是重點產業集羣發展取得進展。制定了電子信息、汽車、光電光伏等十個重點產業集羣發展規劃,電子信息、汽車、石化、光電光伏等重點產業集羣實現了新突破,全市重點產業集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比重達73.4%。二是重大產業化項目取得進展。全年157個工業重大產業化項目完成投資275億元。1000萬噸煉油項目通過國家核准並開工建設,英特爾封裝測試、天威新能源光伏項目、成芯8英寸芯片等68個項目年內投產達產;80萬噸乙烯、京東方4.5代tft-lcd、一航成都空天產業基地等58個項目加快建設;中鋁10萬噸鋁箔等31個項目促進開工。三是企業培育取得進展。着力培育大企業大集團,攀成鋼、成飛公司等4户工業企業銷售收入首次突破百億;新增銷售收入50至100億企業1户、30至50億企業3户。積極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實施“三年千家”規模企業培育計劃和信用、擔保、服務“三大體系”建設,全年淨增規模以上企業416户,達到3564户;全市中小企業擔保機構年底在保餘額比上年底新增39億元。積極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全年分別新增了國家、省、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户、23户、29户。同時,地方產品配套工作大力推進。

服務業總體保持穩定。由於地震災害給我市房地產、旅遊等服務業帶來重大影響,服務業增加值增速大幅下滑,但總體保持了穩定。服務業增加值1814.2億元,增長9.9%。旅遊業明顯下滑,但回暖勢頭良好,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4105萬人次,同比下降4.1%,實現旅遊總收入375.4億元,同比下降9.6%。房地產業深度調整,全市成交商品房1437.9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46%,但季度成交量持續回升;五城區商品房成交均價5549元/平方米,同比上漲8.9%,漲幅較上年回落11個百分點。物流業發展良好,成都航空物流園區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順利,新開通成都至香港貨運航班和成都至馬尼拉、台北直飛航線。商貿流通業穩步發展,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等新型商業業態加快發展,國際商貿城等項目開工建設。城鄉居民生活服務業規範發展。金融中心建設加快推進,建設銀行等15家金融後台服務中心簽約落户,成立市投資控股集團公司和農村產權流轉擔保公司。市商業銀行完成增資擴股並更名為成都銀行,與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合作穩步推進。完成市農信社統一法人改革,21.8億元農信社專項中央銀行票據獲得全額兑付。邛崍、大邑和彭州三家村鎮銀行正式開業。籌建地方保險公司。會展業加快發展,發揮會展業宣傳帶動作用,全年舉辦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和全國藥品交易會等會展節慶活動260多個,直接收入超過13.5億元。文化產業持續發展,“錦裏”二期、“道解都江堰”等產業項目進展順利,“寬窄巷子”成功開街。服務外包基地建設成效明顯,軟件及信息服務業收入超過420億元,增長40%。

現代農業發展勢頭良好。全市農業增加值270.1億元,增長4.4%。一是糧食產量保持穩定。實施“百萬畝水稻豐產示範工程”、“ 400萬畝糧食豐產示範工程”,糧食總產量274.5萬噸,增長1.6%。二是推進優勢產業發展。以生豬、茶葉、獼猴桃產業為重點,建成優勢特色產業規模化基地212個,蔬菜、水果、花卉、茶葉、肉類、禽蛋總產量增長3.3%、7.5%、6.7%、10.4%、2.8%、4.4%。三是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和農業重大項目建設。全市規模以上加工企業達到608家,55個市級農業重大項目完成投資29.6億元。推進農業產業化步伐,全市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57家,新增35家;農村專合支部2062個,新增449個;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户面66.7%,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四是推進農業物流業發展。編制現代農業物流業發展規劃,龍泉聚和等農業物流項目加快推進。五是推進農業服務體系建設。試點政府購買服務的有效實現方式,創新和完善農業服務體制機制。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加大農產品和農業投入品質量監管力度。

(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以節能減排為抓手,突出抓好自主創新,完善機制,強化措施,加快推進發展方式轉變。

節能減排取得積極進展。2011年全市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

4%,削減化學需氧量1.8萬噸、二氧化硫0.71萬噸、氨氮0.14萬噸。一是推進循環經濟試點。完善循環經濟規劃,目前全市國家級試點單位2個、省級試點單位20個、省級清潔生產試點企業9户、市級試點單位11家。二是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完善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及考核辦法,強化了目標任務和責任的落實。完成省控7户、市控27户工業企業限期治理任務,淘汰省7户、市39户企業落後產能,依法關閉107户“三無”工業企業,60户企業獲資源綜合利用認證。三是強化大氣環境綜合整治。推進揚塵治理、清潔能源、控制尾氣排放、秸稈禁燒等整治工作,三環路內工業企業基本禁煤,70%用煤的居民改用清潔能源,二氧化硫年平均濃度首次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中心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19天,空氣質量優良率達87.2%。四是強化水環境治理。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污染源整治,飲用水水質綜合合格率達到97.7%。實施52座鄉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21.4萬噸。完成22條中小河流域綜合治理,各出境斷面水質改善。同時,加強垃圾處置能力建設,龍泉洛帶垃圾焚燒發電廠試運行,九江鎮垃圾焚燒發電廠動工。

自主創新有力推進。高科技成都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國家正式批覆認定我市為“信息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和“民用航空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全市共有22個項目進入國家高技術發展項目;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達13803件、8894件,同比增長33.6%和54.3%,分別居副省級城市第2、第3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490.6億元,同比增長18.2%。實施285項市級科技項目,新增1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和1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建成微波集成等5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信息安全等5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成運行10個平台服務工作站和成都網上技術市場,4家企業分別成為國家創新型企業和創新型試點企業。企業科技保險穩步推進,5家企業獲知識產權質押貸款380萬元,北斗衞星導航定位終端及系統產業化等高新技術項目積極推進。重大農業科技專項成效顯著。完善作品著作權管理辦法,完成全市第二批企業軟件正版化工作。中國(成都)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啟動建設,成為全國科技保險創新試點城市。

(七)城鄉建設加快推進

以文明城市創建為載體,以建設最佳人居環境為目標,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完善城鄉長效管理機制,改善城鄉風貌,提升城市品質。

城市功能和承載能力進一步提升。一是基礎設施繼續完善。地鐵1號線全線鋪軌、2號線全線開工。“九路十橋”等重大城建項目加快實施,中心城區路網完善工程、中心城區與南部新區聯繫路網建設初見成效,實施中心城區污水管網配套工程,成新大件路、沙西線都江堰延伸線、温郫大道等公路進展順利,整治舊危橋12座。二是公共服務設施更加健全。公共汽車實行70歲以上老年人免費乘車和2小時內刷卡免費換乘,在蜀都大道、一環路設置公交專用道,新增及公交化線路改造47條,新增公交車1335輛、更新公交車278輛,公交分擔率達到23.3%。區(市)縣建成公交、鄉鎮客運站261個。中心城區自來水供水總量達4.3億立方米。新增照明道路里程2.6公里,完善和新增盲道8.24萬平方米。三是供電和通信設施進一步完善。建成投運了25個電網急建項目,全市500kv雙環網基本形成,虹橋及虹橋後續工程加快實施。通信樞紐重大項目全面啟動,公眾通信保障、數據信息災難恢復及政府應急指揮通信保障等應急工程迅速實施,移動通信“無盲點工程”和無線應急通信網加快建設。四是綠化和生態建設大力推進。實施“三環一路”生態建設及銀杏大道和“花樹大街”營造,完成20條中心城區街道特色綠化和30個遊園增綠改造。建設短週期工業原料林和速生林綠化17.6萬畝、公益林5.83萬畝。全市新增公共綠地203公頃,綠化覆蓋率達到39%。

城市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一是數字化城管系統進一步完善。推進中心城區的管理制度和標準向郊區(市)縣及城鎮拓展和延伸,實現中心城區數字城管網絡全覆蓋並延伸至近郊6個區縣,推進城管車輛gps系統管理試點,環境衞生和市容秩序實現全時段全覆蓋管控。二是環境衞生明顯改善。加大揚塵整治力度,強化對建築工地、運渣車輛的監管查處力度,環衞管理和作業、主要道路沖洗除塵作業的標準化、精細化水平不斷提高。開展“百佳街道”、“千佳店鋪”活動,拆除違法建築物142萬平方米、違規廣告牌17.1萬餘平方米,標準化改造和升級達標整治菜市場159個。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運處置體系基本建成,惠及農村人口568萬人。被評為“中國最佳管理城市”。

(八)民生持續改善

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工作。認真解決羣眾的實際困難,加強就業和社保工作,發展社會事業,推進文明城市創建,促進和諧成都建設。

城鄉就業體系進一步完善。以城鄉比較充分就業為目標,針對下崗人員、進城務工人員、大學應屆畢業生等重點人羣,完善城鄉就業政策體系,搭建自主擇業、創業就業平台。幫助持《再就業優惠證》的下崗失業人員和失地農民實現再就業6.3萬人,其中幫助“4050”等就業困難對象實現再就業2.7萬人;地震後消除“零就業”家庭2.8萬户。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新增就業15萬人。成都技師學院及分院建設加快,遠郊市、縣技師分院按期開學。啟動特別職業培訓計劃,發放就業培訓券7500萬元,惠及15萬人。

社會保障擴面提升。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覆蓋人數分別比去年末淨增31.8萬人、34.9萬人、23.1萬人、20.8萬人、23.7萬人。率先在全國完成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一體化制度建設,建立耕保基金補貼農民參加養老保險,完善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徵地農轉非人員參保、農民工綜合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將農民工納入失業登記範圍,對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係的農民工給予定額失業補貼。城鄉低保對象實現應保盡保,累計月人均補助水平分別達到160.4元和62元。完成2749户低保家庭危舊房改造,向近35萬城鄉困難羣眾和重點優撫對象發放消費券3493.8萬元。經濟適用房新建3030套,廉租房租賃補貼新增5639户。全市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83%。

教育事業發展更加均衡。市級財政對教育事業投入30.9億元,增長90.2%,農村國小和國中生人均公用經費標準提前一年達到國家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啟動城鄉教育信息化建設,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技術裝備、設備設施標準化滿覆蓋建設。優化城區及近郊部分區縣中國小布局,基本完成中心城區薄弱學校校舍改擴建,加快農村中國小校舍維修改造步伐。75萬農村學生

免收學雜費課本費,30萬城鎮學生免收學雜費、信息技術費,15.7萬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入學,扶助城鄉低保家庭學生2447人上大學、3544名中國小生讀書。實施農村教師集中居住工程、國際旅遊職業學院等項目。

衞生事業加快發展。公共衞生保障能力穩步提高,14個郊區(市)縣全部建立醫院管理中心,238個鄉鎮公立衞生院均由政府舉辦並實施規範化建設。婦幼衞生一卡通管理全面推廣,社區衞生服務機構門急診服務人次增長154%,計劃免疫“五苗”接種率達到95%。啟動市第二批名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市公共衞生醫療救治中心、市婦女兒童醫學中心、市二醫院擴建等項目抓緊推進。農村藥品供應、監督網絡覆蓋率達到100%,惠民藥店優惠讓利61.37萬元。59萬農村已婚育齡婦女享受免費生殖健康檢查,建成包括綿陽、德陽、樂山等在內的成都經濟圈流動人口計生協作網,計劃生育家庭三項獎勵扶助金額1.05億元。

文化體育事業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全市圖書館除重災區外的區(市)縣文化館全部建成達標,11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完成標準化建設,新建88個基層綜合文化活動中心,提前兩年完成城區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市文化館被評定為國家一級館,杜甫草堂、武侯祠博物館被評為一級博物館。川劇等非物質文化保護建立經費保障機制,全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達17項,第三次全國文化普查工作按計劃推進。有線電視進村入户工程全面完成,完成880個農家書屋建設,舉辦第三屆成都全民讀書活動。圓滿完成北京奧運會火炬在蓉傳遞活動,成功舉辦市第十一屆運動會。積極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全民健身路徑總數達1000條。

公共安全繼續加強。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破案絕對數上升6.6%。安全生產日常監管進一步強化,火災事故下降54.2%。質量興市工作積極推進,誠信計量和藥品生產質量安全信用管理體系初步建成,傢俱、鞋類等5個國家質檢中心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加強食品藥品監管,保障羣眾飲食用藥安全,“成都造”乳製品未發現三聚氰胺超標情況。防災減災等工作繼續加強。

儘管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態勢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加快發展的難度增大。受國際金融危機和地震災害影響以及我市經濟週期等多種因素疊加作用,同時經濟發展中結構性矛盾和體制性障礙仍較突出,經濟增速下滑成為當前經濟發展中的主要矛盾。二是產業競爭力有待提升。房地產、旅遊業等服務業形勢嚴峻,工業重點產業實力和競爭力需要繼續提高,由於受金融危機衝擊等因素的影響,部分企業生產經營遇到困難。三是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經濟增長“投資拉動型”特徵明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發揮不夠。四是資金供求矛盾突出。為擴大內需,推進災後重建,我市將實施一大批重點項目,資金需求壓力增大。五是就業形勢較為嚴峻。企業減員、“農民工”迴流不斷增多,城鄉居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較大。同時,農村的市場化程度還比較低;社會管理中還存在一些不穩定的因素;城鄉統籌工作還不平衡;節能減排任務艱鉅。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對待,切實加以解決。

二、2011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和工作措施

2011年,從國際環境看,國際金融危機何時見底難有預期,國際金融動盪有可能持續較長時間,世界經濟將經歷一個較長的低迷和調整期。預計世界經濟增長2.2%左右。從國內環境看,我國經濟基本面雖然仍呈良好態勢,但在國際金融危機、外部環境趨緊的影響下,我國經濟增速下滑已經成為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2011年可能是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最困難的一年。預計2011年全國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8%左右。從省內環境看,全省連續遭受地震災害和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經濟發展的形勢較為嚴峻。全省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9%。從內部條件看,雖然存在經濟增長放緩的風險,但我市同時面臨擴大內需、災後重建、試驗區建設三大機遇;我市正處於工業化、城市化的中期,發展的內在動力強勁;城市輻射能力和產業結構具有比較優勢;對外依存度較低,國際經濟動盪對我市的衝擊相對較小;經過近幾年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具有抵禦風險、推進發展的堅實物質基礎。同時,隨着城鄉統籌發展的不斷深入,城鄉統籌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這將與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結合起來,成為全市人民團結在市委、市政府周圍,同心同德,艱苦奮鬥,振興經濟,共建美好家園的強大動力。這些都為我市2011年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按照市委工作會議要求,2011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要全面貫徹黨的xx大、xx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xxxx”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省委九屆六次全會和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抓住災後重建、擴大內需、試驗區建設的“三個機遇”,立足“全域成都”的科學規劃,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全面深入地推進城鄉一體化,深入實施總體戰略,解放思想,迎難而上,超常工作,帶頭推進“兩個加快”,為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實現“新三最”目標而努力奮鬥。

2011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建議安排如下:

指 標 名 稱 單位 2011年 計劃 2011年計劃增長%

一、經濟發展指標

(一)地區生產總值 億元 4484.6 10.0

其中:第一產業 億元 292.1 3.5

第二產業 億元 2107.2 11.0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億元 1549.1 16.0

第三產業 億元 2085.3 10.0

(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億元 3650 21.1

(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億元 1873.3 15.5

(四)出口總額 億美元 101.5 12.0

二、質量效益指標

(一)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 億元 371.8 11.0(同口徑)

(二)每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 % 4.25

化學需氧量削減量 萬噸 1.8

二氧化硫削減量 萬噸 1.0

氨氮削減量 萬噸 0.14

三、民生民本指標

(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8637.3 10

農民人均純收入 元 6999.5 8

(二)城鎮登記失業率 % 4以內

;

城鎮新增就業人數 萬人 10

(三)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年=100) % 104.5

(四)人口自然增長率 ‰ 3以內

2011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工作措施是:

(一)抓好“六大工程”,推進災後恢復重建

堅持用城鄉統籌的思路和辦法推動災後重建,發揮災後恢復重建對投資增長、產業發展、增加就業等方面的拉動作用,努力實現“三年全面恢復、五年全面提升”,把重災區建設成為科學重建、科學發展的樣板,統籌城鄉發展試驗區的示範區。

以科學規劃引領災後重建。按照《成都市(極重災區和重災區)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實施規劃》和專項規劃,制定年度實施計劃,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恢復重建工作。進一步完善全市縣域、鎮、村規劃和農村住房重建,城鎮住房重建規劃等規劃。按照災區重建先生活、後生產的客觀需要,科學安排項目建設時序,提高規劃實施成效,確保重建不是災前簡單複製,使災區得到恢復和提升。同時,嚴格按國家建築規範和標準推進工程建設,加強重建工程質量、進度和資金監管。

依託六大工程重建家園。實施損毀房屋重建、基礎設施重建、公共設施重建、生產設施重建、城鎮體系重建、生態環境重建六大工程,重建家園,振興經濟,力爭2011年開工586個項目,全年完成投資693.2億元,提前完成災後恢復重建任務。把住房重建作為災後重建的重中之重,9月底前基本完成農村住房重建,年底前基本完成城鎮住房重建。優先恢復羣眾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務設施,9月1日前基本完成學校重建,年底前基本完成衞生院和村衞生站的恢復重建。加快恢復電力、交通、通信等重點基礎設施,加快推進產業重建和發展,加強防災減災建設及生態修復和環境整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

抓好對口支援促進災後重建。加強與對口支援省市的溝通協調,搞好服務和相關保障,推進援建項目儘早開工,儘快達產。樹立造血勝於輸血的理念,充分發揮支援和受援雙方的比較優勢,做好與對口省市的產業互動和市場對接,從單一支援向互惠合作發展,變被動接受援助為共同發展,增強災區的自我發展能力。加快推進崇州中小企業園區、彭州川閩園區項目的籌劃推進工作。

(二)抓好擴大內需,推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抓住國家擴大內需機遇,堅定不移地運用統籌城鄉的規劃、思路和辦法做好擴大內需、促進增長的各項工作,着力保持投資增長,努力擴大消費,積極籌措資金,力保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着力保持投資增長。2011年政府投資的重點是事關災後重建和試驗區建設以及成都長遠發展的災後恢復重建、民生工程、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等領域,發揮其對全市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拉動作用。一是加快推進一批重大項目。計劃實施545個項目,力爭完成投資1066億元。強化項目策劃、儲備工作,立足已有的各類規劃,提煉策劃儲備一批項目。深化項目前期工作,研究提出一批符合規劃、符合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需要,能夠進入實施階段的成熟項目。加快項目實施步伐,按照“四個一批”要求,抓緊落實責任主體和時間進度,分類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爭取儘可能多、儘可能快的形成實物工作量。加強項目服務和監管,完善分級協調服務機制,實施全程代辦服務和重點項目vip服務。加大政府投資項目監管力度,從嚴查處項目工程建設中的違紀違法行為。二是大力吸引民間投資。降低非公有制投資市場門檻和進入成本,進一步開放城市建設、旅遊資源、文化、教育等經營性基礎設施和經營性社會事業等領域。完善支持民間投資的優惠政策,採取多種方式提升民間投資項目融資能力。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使民間投資引得進、留得住、發展快。

積極擴大城鄉消費。一是增加居民消費能力。落實中央提高對農補貼扶持政策,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優撫對象等人員撫卹和生活補助標準等政策,完善社保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改善消費預期。二是努力刺激消費。認真研究實施刺激消費的具體措施。落實國家家電下鄉、農機補貼政策。研究利用政府資金刺激居民消費的最佳方式和路徑,繼續探索發放消費券、就業培訓券等多種刺激消費的辦法和措施。鼓勵企事業單位根據自身工作特點,合理安排,實行職工分批次集中帶薪休假,刺激旅遊和休閒、娛樂消費。三是培育消費熱點。在擴大農村消費方面,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加大農副產品物流體系和農村消費品市場體系建設,支持農民進行危舊房改造和小額信貸消費;支持企業送貨下鄉、“以舊換新”。在穩定住房消費方面,改善住房供應結構,加大對居民購買普通商品住房支持力度,規範發展二手房市場和住房租賃市場。在發展服務消費方面,大力發展社區商業、文化、物業、家政等服務性消費,發展恢復旅遊市場,加快發展體育健身和老年服務產業。

增強開放實效。統籌政府和社會資源,分階段、多形式向國內外系統宣傳成都,宣傳成都“依然美麗安全”及災後重建和推進經濟全面建設中藴含巨大商機,樹立“創造奇蹟的成都”的城市形象。加大對內對外開放的廣度、深度和力度,優化企業經營和投資環境。抓住試驗區建設的機遇以及災後重建藴含的巨大需求,以資源和市場換投資和技術,有效承接產業轉移。“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抓住當前國際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加劇的機遇,鼓勵有條件的我市企業跨地區跨行業兼併重組,主動爭取在更大範圍內配置資源,拓展發展空間,培育企業集團。

強化資金籌措。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發揮財政性資金的槓桿放大作用。全力爭取中央和省上資金支持,擴大市本級財政性建設資金規模,建立健全多層次創業投資和中小企業貸款擔保體系,支持我市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中小企業、現代農業擔保公司、農村產權流轉擔保公司發展,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擔保體系建設。二是推動融資方式多元化,擴大融資規模。創新融資方式,通過發行企業債券、信託計劃、爭取設立西部旅遊產業投資基金、促進企業上市融資、發行公司債券、保險資金債權投資及規範發展民間融資等多種方式,拓寬融資渠道。同時,加大與金融機構溝通合作力度,統籌運用多種資源,爭取銀行信貸資金支持。三是千方百計吸引社會資金投資。支持鼓勵企業通過技改、併購和開發新項目等方式加大投資力度;加強對現代服務業的引導和扶持,擴大高技術產業、現代農業產業投資規模。鼓勵社會資金靈活投資我市項目;通過金融機構對相關項目開展理財、信託等業務,吸引社會資金。

啟動“十二五”規劃前期工作。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圍繞提出“十二五”規劃的基本思路,認真總結我市統籌城鄉發展的經驗和做法,深入分析未來一段時間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環境變化趨勢,準確把握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特徵,找出制約經濟社會長期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提出有效破解這些問題的路徑和方向,形成編制“十二五”規劃的基本思路。

(三)抓好結構調整,推進產業健康發展

積極適應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對經濟結構調整提出的緊迫要求,加快構建以現代服務業和總部經濟為核心、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現代製造業和現代農業為基礎的市域現代產業體系,增強產業競爭力。

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一是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充分發揮服務業吸納勞動力多,税收貢獻大,資源消耗少等優勢,把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結構調整的主線,加快實施現代服務業規劃,加快傳統服務業提檔升級的步伐。制定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在招大引強和做大做強上取得突破,提高服務業產業化、集約化水平,打造立足西部、面向全國的現代服務業聚集區。二是積極發展總部經濟。依託我市基礎設施、市場空間、產業基礎、人才優勢、發展環境和城市吸引力,重點吸納税收貢獻大、產業帶動力強的國內外企業總部向成都集聚,引進和培育國內外企業的綜合性總部和區域性總部,延伸和完善優勢產業鏈,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建設面向四川、輻射西部、影響全國的中西部總部經濟發展高地。三是推進西部金融中心建設。做實投資控股集團公司,加快成都銀行上市步伐,完成市農信社統一法人工作並組建農村商業銀行,組建地方保險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爭取在成都建立otc市場(櫃枱交易市場)、區域性農副產品現(期)貨交易市場,吸引更多金融後台服務中心落户,支持優勢企業上市融資。四是加快優勢服務業發展。加快旅遊業復甦步伐,推進龍門山、龍泉山“兩帶”旅遊資源整體開發,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和景區建設,突出休閒文化特色,加強宣傳促銷。推進現代物流配送體系建設,抓好鐵路、公路、航空現代物流樞紐及糧食、農副產品物流基地的建設,加快青白江西部物流樞紐、新都物流園區等項目的建設。大力支持面向先進製造業的服務業體系建設,積極發展現代交易平台、商務服務中心、產業促進中心、研發設計中心等,大力發展研發、外包、信息服務業等高端生產性服務業。推進商業網點和網絡建設,加快中心城區批發市場“退二進三”,發展新型商貿業態,促進商貿流通業發展,推進民生服務業標準化建設步伐。加快實施會展業“集約化、專業化、國際化”發展戰略,全力打造國際高端會議目的地、會展經濟集聚區、節慶活動中心,辦好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中國國際美食旅遊節等品牌展會。加快教育、文化、體育、健康等服務業產業的發展。五是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穩定發展。發揮中心城市作用,支持和鼓勵市外居民到成都購房。加快舊城改造,鼓勵在拆遷中實行貨幣補償安置。採用政府採購方式解決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政策性住房。採取適度從緊的土地政策,調整供地結構,穩定土地市場價格。

提升工業競爭力。一是打造產業集羣。加速工業結構升級,加大“招大引強”力度,圍繞重點產業鏈的缺失環節“補鏈”招商,推動產業向產業鏈的高附加值端延伸,形成產業鏈完整的集羣,着力打造電子信息、汽車、石化、光電光伏、冶金建材、生物製藥、航空航天、食品、裝備製造、傢俱和製鞋等產業集羣。二是抓好重大工業項目。重點推進408個上億元的重大工業項目,2011年力爭完成投資852億元,新增銷售收入1100億元。力爭京東方4.5代tft-led生產線等131個項目投產達產,80萬噸乙烯等152個項目加快建設,一汽大眾成都項目等73個項目儘快開工,康佳led模組等52個儲備項目做好前期工作。加快推進太陽能熱發電裝備製造業基地前期工作,積極爭取核電等新能源裝備製造、民用航空、3g通信研發與設備製造等國家重點自主創新領域的項目和企業落户成都發展。實施86個重大能源項目建設,力爭完成投資27億元。三是加大龍頭企業培育力度。抓好四川豐田、吉利汽車、華為、神鋼“創百億”工程等項目,促進企業做強做大,發揮帶動作用。推進相關配套產業項目建設,拉長產業鏈條,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加快五個國家檢測中心建設。

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一是建設全國一流的農業基礎設施。結合土地整理、拆院並院,突出抓好帶動農業發展全局的關鍵環節和基礎性工作,統籌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推進400萬畝糧食豐產示範工程、100萬頭生豬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場和花卉、茶葉、冷水魚、食用菌、獼猴桃等優勢特色農產品規模化標準化基地建設,推進工業原料林、生物質能源林等林業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加快推進農田改造、水利設施、人畜飲水工程等項目實施和改造,建設國內一流的農業基礎設施。二是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方式創新。探索土地流轉有效形式,堅持農民自願,依託特色產業,與龍頭企業聯合發展。重點通過股份合作、土地轉讓、組建田間管理公司等形式實現農業生產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支部、農民專合支部,提高農業集約化和農民支部化程度。三是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進程。加快發展和完善農產品加工體系,推進農產品加工集約集羣發展,進一步延伸農業產業鏈。圍繞特色優勢產業,加緊完善全市農業標準化體系,力爭用三年時間全面完成我市農業標準化建設。四是實施品牌戰略。依託農業重大項目和重點龍頭企業,打造國家、省及區域性品牌,做強農業產業。同時,完善農業農村服務體系建設,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

幫助企業解決困難。一是減輕企業負擔。放水養魚,涵養税源,讓企業休養生息,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抓住全面實施增值税轉型和災後恢復重建財税優惠的政策機遇,落實各級政府出台的地震災後税收減免優惠各項政策,減輕企業税賦負擔。擴大和延長對企業災後恢復生產流動資金貸款、技改項目貸款貼息範圍和時間。二是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加大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完善擔保機構風險補償機制和擔保融資體系,爭取成立小額擔保公司,推進新加坡淡馬錫公司貸款業務向區(市)縣擴展,增加政策性擔保機構資本金。支持工投集團向中小企業開展融資租賃業務。鼓勵金融機構設立面向中小企業的分支擔保機構。

(四)抓好綜合配套改革,推進試驗區建設

以試驗區建設為載體,發揮先行先試的優勢,總結和推廣用統籌城鄉的思路和辦法推進災後重建的經驗和做法,營造比較優勢,增強發展動力。培育和樹立典型併發揮其示範帶動作用。

全面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加快農村市場化進程。一是深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在做好確權、頒證的基礎上,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權流轉。完善農村產權交易平台,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推動已登記發證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房屋通過轉讓、出租、抵押、作價入股和合作等方式流轉使用,促進農村集體土地和房屋產權有序合法流動,推進農村產權資本化。在全市開展集體建設用地和農村房屋所有權擔保融資試點。用好用活農村產權資源,發展產權明晰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二是推進農村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農村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分類供給、經費保障、統籌建設、民主管理和人才隊伍建設機制,提高農村基層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水平,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三是加快農村金融改革。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農業。推進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試點,鼓勵發展微型金融服務。建立農村信貸擔保機制,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範圍。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發展農村保險事業。完善對農業品牌建設、科技創新、規模經營和龍頭企業的獎勵扶持政策,發揮政策性農業投資公司融資平台的作用,多形式支持龍頭企業。

全面提升“三個集中”水平,實現“三化”聯動。把統籌城鄉的思路和辦法推進災後恢復重建的經驗和做法,推廣應用到全市統籌城鄉的工作中去,全面提升“三個集中”水平,促進“三化”聯動。一是深化推進工業向集中發展區集中。優化產業空間佈局,在市域更大的範圍內以更大的力度推進工業集中發展,推進園區外規模以上企業的調遷,提高集約集羣發展水平。深入實施“一區一主業”發展定位,加快集中發展區配套設施建設,力爭2011年完成投資130億元。推進部省市共建特色產業園區工作,加快推進成都與資陽、成都與眉山、成都與阿壩共建工業園區及青白江與新都連片工業園的建設。二是深化推進農民集中居住。把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與推進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以縣城和優先發展重點鎮為重點,啟動一般城鎮改造。堅持“發展性、多樣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則,完善全市農民集中居住區規劃,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推廣災後重建鼓勵社會資金參與集體用地整理開發重建的辦法,引入社會資金參與場鎮改造和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加強“三化”聯動,以農產品加工和旅遊業為重點,統籌規劃好一般鄉鎮的產業發展,增強產業支撐,促進農民向二、三產業轉移。推進城鎮和農村新型社區、新居工程的教育、文化、衞生等公共服務設施以及道路、供水及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民向城鎮轉移和因地制宜集中居住。全面推廣災後重建做法,同步抓好新型集體經濟支部發展和農業產業化經營。三是深化推進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在農村土地確權登記的基礎上,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鼓勵支持龍頭企業、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支部和農村專業合作經濟支部發展,依託優勢產業帶、農產品規模化基地和重大農業產業化項目建設,推進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

全面提升政務服務品質,深化規範化服務型政府

建設。積極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繼續完善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提高行政效率,優化投資環境。一是深化審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審批效率。推進審批職能向政務服務中心集中,促進審批權前移。推進與企業投資審批相關的中介服務機構進入政務服務中心。按照“統一受理、分頭審批、限時完成、集中回覆”的原則,推進並完善項目並聯審批。推進鄉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和村(社區)代辦點規範化建設,促進政務服務向基層延伸。二是規範行政行為,推進權力公開透明運行。全面清理和規範企業年檢項目,取消無法律法規和規章依據的年檢項目。建立行政處罰基準制度,規範執法流程,實行重大行政處罰案件集體討論、公開審案,進一步規範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編制部門權力清單和權力運行流程並向公眾公開,建立網上監督和評估機制。三是創新政務服務方式,提供優質服務。建立和完善綠色通道制度,對各類投資辦企業項目提供全程免費代辦服務。建立各部門的網上辦事窗口、受理中心,大力推行預約服務、延時服務、上門服務、跟蹤服務、聯合服務和問需服務,構建以公眾需求為導向的政府服務方式。

(五)抓好城鄉建設管理,推進城市現代化建設

圍繞“兩樞紐、三中心、四基地”建設,集中精力規劃和抓好一批事關民生和長遠發展的城鄉建設重大項目,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功能,增強城市承載能力,全面提升城市現代化水平。

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加大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力度。加快中心城區改造,推進“兩軸四片”、城中村和東郊企業生活區和涉鐵區域舊城改造,實施景觀特色街區打造,改善中心城區城市風貌。整體推進四大新城市政基礎設施,儘快展現天府新城風采,加快東部、北部、西部新區建設步伐。儘快形成“一主、四副、六走廊、多組團”多極增長的城市經濟圈。二是加大交通和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以鐵路、高速公路、機場及物流設施為重點,推進一批綜合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加快成都至都江堰鐵路、成都鐵路集裝箱中心站、成綿樂城際鐵路、成都鐵路新客站、雙流機場第二跑道及新航站樓、成都國際集裝箱物流園區等項目建設進度,積極爭取成都至蘭州鐵路等項目全面開工,加快做好成都第二機場、成都至貴陽鐵路、成温邛軌道交通線等項目前期工作。三是加大重大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進地鐵1、2、4號線等工程以及城鄉結合部骨幹路網、中心城區供排水基礎設施、電網改造、燃氣管網工程。啟動農村道路升級改造,打通城鄉結合部和縣域間“斷頭路”,優化“全域成都”路網結構。推進西部通信樞紐建設,實施成都直達國際通信出入口局高速電路、國家數據存儲災備中心、國家(成都)高性能計算中心等項目、加快通信管道及基站等通訊基礎設施建設。

提升城鄉管理水平。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強化街面秩序日常監管,落實“門前五包”,規範户外廣告、招牌常態管理。合理佈局並加強菜市場管理,方便羣眾生活。深化數字化城管,全面提高發現處理問題能力。綜合整治鐵路環線、城郊結合部、出入城通道、背街小巷市容環境和街道景觀,提高場鎮綜合管理水平。優化交通管理,加強城市道路橋樑的建設和管護,大力推進交通信息化平台系統建設,全面推廣綠波聯網聯動控制工程,完成中心城區主幹道交通標誌改造,規範停車場點設置,加強佔道停車管理。改善公共交通服務,推進城鄉公共交通服務均衡化步伐,優化公交線網結構,拓展公交專用通道範圍,加強公交場站建設,合理規劃,有序增加公交車數量,完善城鄉公交體系,規範發展出租車行業。

(六)抓好自主創新和節能減排,推進發展方式轉變

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加大節能減排的力度,大力促進環境保護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步伐。

加快西部科技中心建設步伐。一是大力推進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建立財政支持穩定增長機制,促進產學研結合,完善高技術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並重的機制,加大對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實驗室、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及重要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平台的支持力度。加快軟件、生物、民用航空、信息產業四大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二是實施一批自主創新科技重點項目。依託重大科技專項,實施一批重點科技項目,促進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加快成都數字載體、軟件及外包、生物醫藥、模具、集成電路設計5個公共技術平台建設,促進太赫茲技術應用、西南生物能源與生態環境綜合研究平台等項目儘快開工,推進北斗衞星導航定位終端及系統產業化等項目加快實施。三是加大科技應用創新服務平台和區域技術市場建設。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和重點企業共同參與大型儀器設備、科技信息情報等創新功能服務平台建設,完善電子信息、生物製藥、機械製造、食品產業服務平台,積極擴大成都科技應用創新服務平台與北京、上海等地公共技術平台聯網合作。完善成都網上技術市場,鼓勵技術轉移中介機構建設,促進我市區域技術交易活動向專業化發展。積極創建全國版權保護示範城市,爭創國家出版創意區(中心)。四是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開展科技保險試點和知識產權質押款試點,放大財政資金效能,加大政府對風險投資的引導,吸引社會資本向企業聚集,引導企業成為科技創新投入的主體。

積極推進節能減排。以節能減排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積極促進資源節約,環境改善,單位gdp能耗下降4.25%,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6%。一是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完善獎懲措施和相關支持政策,促進重點排污企業限期完成治理任務,對沒有完成年度目標的地區和企業限期整改。二是加快重點領域節能減排。繼續推進十大重點節能工程,開展工業企業“對標”活動,採取綜合配套措施,狠抓汽車、鍋爐、電機系統、空調、照明等耗油耗電量大、應用面廣的設備(產品)的節油節電工作。開展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建立健全污染治理機制和科學合理的資源補償機制。三是健全落後產能的退出機制。深入推進結構性減排,建立完善落後產能的退出機制,堅決淘汰落後產能。四是加強監督檢查。繼續開展環保專項執法行動,強化重點污染源監管,擴大環保在線監測範圍,加大違法違規排污和污染處理設施建成而不運營行為的處罰力度。五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節水、節地、節能與資源綜合利用,鼓勵採用節能型新材料、新技術,加強清潔生產和集約化發展,完善遠郊市縣再生資源回收體系,逐步形成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倡導綠色消費等循環生活方式,推廣節能型產品。

加強城鄉生態環境建設。全面啟動生態市建設前期工作。實施三環路內全面禁煤,擴大高污染車輛限時限行區域,強化各類塵源監管,加強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確保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11天以上。加快繞城高速路兩側生態帶和城區綠化基礎設施建設,實施中心城區“香化、彩化”工程,建成並開放金牛、蘇坡、雙桂3個城市公園,加強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城鎮供排水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鄉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建設,推進岷江、沱江及重點地區河流堤防工程,繼續實施中小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及河道生態保護和修復,建設飲用水源在線監測系統,推進全市應急備用水源地建設。加快四川成都危廢中心建設,推進長安固體廢棄物再生利用生態園區建設,完善郊區(市)縣生活垃圾處置設施。加強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強化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減少農村面源污染。抓好成都東北部生態建設,加快東部丘區生態植被恢復,實施低質低林地改造,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落實天然林的有效管護。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安全和土壤污染治理。

(七)抓好民生工程,推進民生改善

強化政府提供社會公共服務和產品的責任,加大社會公共資源向城鄉薄弱環節傾斜力度,着力解決涉及羣眾的難點熱點問題,保障和改

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實行統籌城鄉的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推進城鄉充分就業工程,城鎮新增就業10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0萬人。完善就業實名制和就業工作責任制。建立統籌城鄉的勞動服務體系,提高勞動保障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健全完善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加強高校畢業生、新增勞動力、返鄉農民工和災區羣眾就業培訓和創業指導,鼓勵城鄉居民尤其是大學生、返鄉農民工自主創業,帶動更多羣眾實現就業。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多渠道促進羣眾就業和增收。繼續加大就業援助的力度,確保就業困難羣眾尤其是“零就業”家庭實現就業。實施和諧勞動關係工程,加強勞動合同管理、勞動糾紛處理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工作。

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實施全民社會保障工程,加強社保資金統籌,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面。健全城鄉低收入人羣抵押貸款參保辦法,推進耕保基金補貼農民參加養老保險。積極實行城鄉醫療保險市級統籌,推進農民養老保險、農民工綜合保險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向城鎮職工養老、醫療、失業保險轉移對接。完善城鄉一體的社會救助體系,建立低保邊緣貧困專項救助制度,提高城鄉低保補助水平和和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水平。加大住房保障力度,解決城鄉住房困難户的住房困難。

加快城鄉教育均衡化步伐。推進城鄉教育現代化建設,提升基礎教育質量。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進一步強化農村中國小教學設施、師資力量和教師住房建設,推進教師縣管校用和推動城鄉中國小教師編制標準、中國小教師職務評審體系統一。落實義務教育教師工資政策,推進中國小素質教育、教師工資、教師居住、校舍安全三年行動計劃。加快推進石室中學、成都七中新校區建設,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加強學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繼續實施職業教育攻堅計劃。

提高公共衞生服務水平。大力發展城鄉醫療衞生

【第10篇】實習計劃執行情況總結範文

時光飛逝,轉眼間1個月的實習已經結束。作為工作前的適應性上崗實習,在這期間,我對公司的瞭解,對以後工作的業務範圍,工作的專業需求有了新的認識,更增加了我與陌生人溝通的勇氣與能力,真正讓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這次實習對我來説是一種真正的鍛鍊。

首先,我想説一下對實習的認識。我們都清楚審計工作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只依賴於理論知識是不夠的,它更需要的是利用自己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去實踐。通過實習可以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並通過自己多查閲相關資料或向前輩請教,以解決問題。從而,奠定良好的專業基礎,也為以後的工作做鋪墊。作為新畢業的一名學生,從象牙塔步入社會,這其中的心理落差是很大的,能夠以進入公司實習作為緩衝,對我而言是一件幸事。通過實習瞭解到工作的實際需要,使得自己學習的目的更加明確,對今後工作的認識也更加充分,得到的效果也相應更好。

其次,我介紹一下我實習所做的工作。本企業內部審計的工作主要是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和流程的監督和評價。比較重要的工作是針對企業各部門的制度檢查工作,發現各部門在制度制定和執行上的疏忽和漏洞之處,並提出相應的審計整改建議,以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保證實現企業目標。在一個月左右的實習期內,我主要完成的工作是對合同項目中立項、品牌詢價和審核審批人等情況的相關數據進行統計,統計2022-2022工程項目造價結算報告書中材料費及其組成種類和審減金額情況的相關數據,統計工程設備部的預算情況及項目預算執行情況,並做成excel表格形式進行集中反映。並且還撰寫了兩次會議的會議紀要。在完成數據統計工作的過程中,我瞭解了拿到原始資料後怎樣處理,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比如對工程項目結算報告書的數據統計,從材料費入手,分析其中的通用材料和定製材料,可以看出施工單位對材料的採購是否合理。因為公司自身設有采購部

門,而通用材料可以通過採購部門進行採購,這樣能對材料費用進行更好地控制。如果施工單位和公司採購部門購買的同一種通用材料價格相差太大,説明在材料費方面可能存在問題。而在撰寫會議紀要的過程中,我也學到一些關於公文寫作的知識,比如會議紀要的格式,用詞的準確性和專業性,會議要點提煉的精確性等等。

再次,我要總結一下自己在實習期間的體會。

1、自主學習

工作後不再像在學校裏學習那樣,有老師,有作業,有考試,而是一切要自己主動去學去做。只要想學習,學習的機會還是很多的,老員工們從不吝惜自己的經驗來指導你工作,讓你少走彎路;公司內部還有各種各樣的培訓來提高自己。

2、積極進取的工作態度

在工作中,不只為公司創造了效益,同時也提高了自己,像我這樣沒有工作經驗的新人,需要通過多做事情來積累經驗。特別是實習工作並不像正式員工那樣有明確的工作範圍,如果工作態度不夠積極就可能沒有事情做,所以平時就更需要主動爭取多做事,這樣才能多積累多提高。

3、基本禮儀

步入社會就需要了解基本禮儀,而這往往是原來作為學生不大重視的,無論是着裝還是待人接物,都應該合乎禮儀,才不會影響工作的正常進行。這就需要平時多觀察學習,比如注意其他人的做法或向專家請教。

4、為人處事

作為學生面對的無非是同學、老師、家長,而工作後就要面對更

為複雜的關係。無論是和領導還是同事,都要做到妥善處理,要多溝通,並要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換位思考,而不是隻是考慮自己的事。

最後,我至少還有以下問題需要解決。

1、缺乏工作經驗

因為自己缺乏經驗,很多問題而不能分清主次,學習不能找到重點,

隨着工作的進行,我想我會逐漸積累經驗的。

2、工作、學習態度仍不夠積極

在工作中僅僅能夠完成佈置的工作,若沒有工作做時可能就會鬆懈,不能做到主動學習,在今後我要努力克服惰性,沒有工作任務時主動要求佈置工作,沒有佈置工作時做到自主學習。

3、基礎知識不夠全面

內部審計是綜合性運用知識的一項工作,它需要有財務會計學知

識的基礎,有對審計項目的相關工作流程和公司制度的把握,有對審

計工作流程的掌握,有對人際關係的處理,有對文字功底的需求等等。

通過這次的實習,我發現了自己還有諸多不足之處,而從今年七

月份開始我就要正式進入公司工作,要適應新的工作需要,快速地融入新工作,優質、高效地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只有不斷加強學習、加強鍛鍊,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質與能力,為此,我制定了個人工作、學習計劃,促使自己加快角色轉變,更快更好地適應新工作。

一、目標

1、近期目標(試用期內)

作為新入職場的新人,最開始主要是熟悉工作,積極參與,認真

履職,探索方法,積累經驗的一段時間。這段時間的目標是做到轉變角色,明確職責。

轉變角色:作為進入職場的新人,由原來的學生身份到職場人員

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轉變。在學生時代,只需要學好知識,考出好成績。而工作中,需要考慮的事更多,處理的關係更復雜,承擔的責任更重大。對此,在思考問題,處理事情時,必須跳出以前學生時代的思維模式,擺正自己的位置,建立對工作角色的認知,加快轉變角色。

明確職責:按照部門對自己工作的安排,儘快熟悉自己的工作和

職責,一是熟悉公司的各項規章制度和部門的規章制度,明確工作要求;二是熟悉崗位職責,明確工作任務;三是熟悉企業內部審計流程和要求,明確工作方法;四是虛心聽取他人的建議和指導,善於學習和思考,明確工作的運行和處理問題的程序;五是認真總結前期工作,

明確工作努力方向。

2、中期目標(試用期結束到工作一年)

經過了最初的適應期後,完成了近期目標,在明確工作職責、工作任務,熟悉工作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強自身的鍛鍊,提升自己。這一階段有兩個目標。一是提升工作能力。通過不斷學習來提高專業素養和技能水平,能夠較好地完成工作任務。二是提升工作績效。虛心聽取領導和同事對自己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總結經驗教訓,提高工作效率,優質地完成工作任務。

3、遠期目標(工作一年到工作三年)

加強學習,確保工作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服從企業和領導的安排,善於思考。這一階段的目標是在工作中有所創新,能夠獨立且出色的完成工作。

二、工作措施

1、熟悉審計專員崗位職責。通過企業下達文件和平時工作過程逐步熟悉審計專員的工作目標、工作範圍和工作任務。

2、瞭解國家制定的關於內部審計和內部控制的相關準則和規範。查閲《中國內部審計準則》、《企業內部控制規範》、《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等指導和規範性文件。對內部審計的基本要求和內部控制制度的基本框架有較為詳細的瞭解。

3、熟悉企業規章制度和內部控制制度。進入企業後應先熟悉本企業的相關規章制度,對其有整體上的把握,確保自己的工作行為在企業規章制度範圍之內,不越矩。同時,這樣也能更好地熟悉企業情況,更快地融入企業環境,為以後工作打下基礎。通過查看企業內部發行的雜誌或參加企業入職培訓等加深對企業的瞭解。

4、熟悉內部審計流程及本企業內部審計流程。做內審工作首先要掌握本工作開展的基本步驟和基本方法,再次要掌握本企業開展內審工作的流程和方法。通過網上查閲相關資料或學習,聽取前輩指導和查看以前年度的審計工作底稿和報告,增進對審計流程和審計方法地掌握。

實習計劃執行情況總結

5、增加知識廣度,提高專業技能。本企業的內部審計主要是針對內部控制方面的審計。不同部門的審計項目需要的知識是不同的,要做到了解被審計對象,瞭解其基本制度,業務流程及制度執行過程。只依靠書本上的知識是不行的,需要通過和部門人員交流或者查看部門相關資料來增進對企業各部門的瞭解。同時,這也需要自身有較好的專業素養,才能從中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改善管理。平時多和企業各部門員工,尤其是老員工進行交流溝通,在平時的聊天中逐步瞭解其部門情況,同時注重對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理解和把控。

6、轉變思維模式和學習方式。在學校學習只需要學好老師教授和書本上的知識,關心的也只是考試成績。走上工作崗位,對於內部審計人員來説,一個審計項目可能需要很多準備工作,需要審計人員考慮全面,準備充分,不能顧此失彼,做到事前有比較充分的準備和規劃。要樹立主動學習觀念,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在審計工作開展之前,提前瞭解被審計對象,分析其可能出現問題的部分及重點審計的部分,收集全面充分的資料。審計工作完成之後,及時總結經驗教訓。逐步適應工作節奏,在不斷工作中積累經驗,改變思維。

7、增強與同事的溝通交流。進入新環境總會有不適應之處,增強與同事之間的交流可以加快融入企業過程,對企業也能更快地產生歸屬感,有些工作也更易開展。遇到同事主動打招呼問好,休息時,與同事多聊天拉近關係。

8、提高文學水平,增強文字功底。審計專員的崗位職責包括協助審計經理草擬審計報告和向審計委員會提交的內部審計工作報告。在審計報告中需要注意語句的邏輯性和連貫性,用詞的準確性以及報告的易讀性,這些都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平時加強寫作鍛鍊,從撰寫會議紀要或總結報告做起,逐步提高文字表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