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希望的原理》讀書報告

欄目: 彙報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2.69W

《希望的原理》讀書報告:從布洛赫的希望哲學中找到幫助當下青年人排解惆悵的心靈良藥

《希望的原理》讀書報告

馬克思説過,人是能動性和受動性的統一體。“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人作為自然存在物, 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這些力量作為天賦和才能、作為慾望存在於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就是説,他的慾望的對象是作為不依賴於他的對象而存在於他之外的;但是,這些對象是他的需要的對象;是表現和確證他的本質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對象。”這就顯示出作為自然存在物的人是能動的,能夠運用自己的才能創造新事物,能夠根據處境自覺地判斷得失利害,有所為有所不為。這也是人和動物能夠區分開來的根本原因。人能夠觀察事物,能夠用運理性進行判斷分析,能夠創造各種各樣的工具,創造新事物。而動物則只是機械地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建。但是人也是有侷限性的。人會受到客觀的阻擾和主觀的障礙。人會受到自然的干涉不能遍歷自然的每個角落,人因為財力物力的困窘而不得不放棄選擇,人因為心中慾壑難填而受到慾望的對象的控制,被對象異化。

然而自工業革命之後,技術的飛速進步,人們對於戰勝自然有了莫大的信心,在對自然與人的關係上,人魯莽地認為人類能運用工具掌控自然界的一切。人類的能動性一方面得到了極大的認同,人利用先天賦予的才幹智力以及後天積極主動的進取改變着他所看到的世界。在能動性大大發揮的過程中,自然對於人的限制一點點被解除,人類因此忘了自己是自然的產物,在對於自然的征服中,即使借用機器的力量,自身也必然會受到自然的反噬。在對於世界的征伐中忽視了人的受動性,忽視了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能動性與受動性雖然是鬥爭的,但是同樣也是統一於人這一自然存在物的。

在工業革命的過程中,啟蒙運動也興起了。啟蒙運動認為人的觀念是真正的主體,人的知識形式具有了“支配自然”的能力。人的能動性得到了極大的發揮,人的理性被抬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但是,物極必反,過猶不及。啟蒙最初是要摧毀宗教神學的神,要確立人類的主體地位,但是就像伏爾泰所説:“如果沒有神,那就創造一個出來。”就像西方世界高舉自由民主天賦人權的旗子,從最初確確實實地追求反宗教對人的迫害和摧殘,努力實現人人平等的自由公民社會,到如今對自由民主追求蜕變成一種新的信仰,自由民主成為一種新式宗教,就是把西方現在所宣揚的“自由民主”的價值觀類比成一種宗教。就像《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所講的,從黑奴莊園到現代車企的工廠,從血腥暴力的掠奪到現在悄無聲息的榨取,為了資本主義服務的思想,也漸漸地從新教變成更加符合現代人價值標準的“自由民主”“人權”。人類好不容易走出宗教的迷霧,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強,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取得突飛猛進的進步,人類妄言能夠征服自然,結果卻是現在人類陷入自己給自己挖的陷阱中,自然甚至還未完全反擊回去,人類自己內部就已經亂成一團。人類的能動性一方面得到了極大的認同,人利用先天賦予的才幹智力以及後天積極主動的進取改變着他所看到的世界。在能動性大大發揮的過程中,自然對於人的限制一點點被解除,人類因此忘了自己是自然的產物,在對於自然的征服中,即使借用機器的力量,自身也必然會受到自然的反噬。在對於世界的征伐中忽視了人的受動性,

不管是在社會架構中還是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啟蒙運動所影響現代人建立的觀念都已經搖搖欲墜。就像最近的巴以衝突,往前追溯是科索沃戰爭,再往前是兩次世界大戰。本來應該是,人類運用理性改變世界,讓世界實現真正的民主自由和平,先驅者帶領人民走向幸福。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文明世界,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對於二十世紀大的年輕人,兩次世界大戰給他們帶來心靈上的巨大創傷。他們不禁反思,究竟什麼是文明社會,為社麼會在文明社會爆發兩次這樣慘無人道的世界大戰。這兩場大戰深刻影響了那一代人的價值觀念。到了21世紀,年輕一代的人,如90後、00後,雖然沒有經歷過戰爭,。沒有直面戰爭帶來的創傷,但是生活在這樣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面對海量的數據,他們或主動或被動地接收訊息,我認為,這對於想要給自己建立堅定內心思想基礎的一代青年人來説,他們會感到世事紛擾,人無從依靠,世間諸事,最終歸於虛無。就像信息時代哪怕再多的鋪天蓋地的新聞報道最終也會是一串串代碼。沒有什麼讓他覺得真實,進而會產生感到被拋棄被遺忘被欺騙的錯覺,內心無法堅定下來,青年人對於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根本回答不了。我是誰這個問題,可以回答説我是蟲豸,我可以是禽獸,我也可以是幻想的產物,因為我沒有證據證明我存在與否。這看起來與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有點異曲同工之妙。只有我感知到了我才能確認是真的。總之,現代年輕一代人的精神狀態堪憂。舉個例子。惆悵,似乎成為青年人朋友圈的特點。老年人的朋友圈則不一樣,一方面老年人線下跟朋友面對面交流比較多,幾乎不需要在朋友圈分享生活;另一方面老年人一般會分享一些未鑑定真偽的科普小知識。在新一輩跟老一輩的對比之下,新一輩人是接受更多信息的人,反而會舉棋不定;老一輩人往往固執,卻敢於嘗試新事物,例如學着用手機打電話看視頻與人溝通。在布洛赫這裏,有一個又臭又硬的蝸牛的故事。布洛赫在論説自己的烏托邦理想的時候,格拉斯嚴重質疑他對終極幸福狀態的追求,在一部作品中用又醜又硬的蝸牛形容布洛赫。而布洛赫筆下,又臭又硬的蝸牛恰恰就是這些過去對馬克思主義如痴如狂,在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之後,藉口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沒有成功,拋棄批判的世界觀的像格拉斯的這樣一羣人。對更美好生活的夢的放棄態度僅僅適用於蝸牛,這種動物現在不擁有烏托邦,將來也不會擁有烏托邦。倒不是説現在年輕一代都是“又臭又硬的蝸牛”,年輕一代之中也不乏有活力的。但是很多年輕人固步自封,還沒有嘗試便放棄,對於新事物畏畏縮縮,不想打破現狀,就像柏拉圖洞穴論中的洞穴奴隸一樣,被動地接受着。

筆者認為,布洛赫的希望哲學可以幫助現在處於迷茫的青年人找到生活的意義,進而找到人之為人的意義,最終能幫助青年人走出迷惘。布洛赫的希望哲學宣稱失望但不絕望,預先推定一個更美好生活的夢。他説:“哲學將擁有明天的良知、未來的黨性、希望的知識。”他認為,人是一種匱乏存在,或者是非存在。人是這樣一種尚未的匱乏存在,正是這種人類學意義上的“否一般”(否定性並非意味着“無“,而是雙重自我否定意義上的”否“,意味着會有所變化),使人意識到自身的貧困與衝動(人最根本的內在衝動就是飢餓),使人超越單純事實存在,向他人、向世界開放。布洛赫提出“第三辯證法”“趨勢-潛勢-烏托邦,也可以説是無-尚未-全有。趨勢,是還未有,只是隱約有這樣的一種聲音。趨勢轉變為了潛勢表明不再只是一種聲音,它已經有所發展,只是潛藏着,等待恰好的時機。尚未意味着潛在着的、能從潛在轉變為現實。布洛赫相信烏托邦是“可能性的”,也是具有“現實性的”,烏托邦是未來中將會實現的。當烏托邦真的實現了,就也就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實現了。布洛赫認為現在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都沒有真正地實現社會主義,只是表面的膚淺的。所以人要努力實現烏托邦,努力解決現實問題。布洛赫給予了人極大的厚望,他的哲學根本結論不是一種存在論,而是“人類學“。而人,布洛赫決心給予他們希望。哪裏有希望,哪裏就有宗教。布洛赫的希望很像是基督教的信仰。只是布洛赫自己也説,一個無神論者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他想給人們的希望不是對不存在的東西的希望,而是他認為尚未被意識到的、尚未形成的東西。尚未意味着處在虛無和全體這兩者之間的事物。他給人希望,指出人存在着無限可能,人能夠超越自身的侷限,從尚未走向全有,從潛勢走向烏托邦。這也是布洛赫深切的人文關懷。雖然時殊事異,但是我認為,布洛赫的希望哲學依舊可以拯救當下困在魘中的年輕人。

在讀書的時候,我聯想到了中國哲學中的氣學説。氣是中國古代樸素的本原觀念。人生天地之間,身上揹負天地之氣,我覺得可以類比馬哲的人是自然的存在物。要注意的是,人當然不是無。中國哲學用氣的變化運行解釋天地萬象。而對於人的成長髮展,也可以用氣來解釋。人隱於微末之中,此時氣還未向上升,內潛於人的身體內。這個時候人雖然不顯,但是韜光養晦。乾卦第一爻爻辭説:“初九,潛龍勿用“。九二爻辭:”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這表明人的努力已經有所成效,為有大德之人賞識,所謂見龍在田,出潛離隱。九三爻辭:“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雖然人已經見龍在田,但是仍應該勤於事業,每日深刻反省自身,終日不懈。就像對於理性的探討,人們樹立了人是真正的主體這一空前的觀念,但是忘記了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的對象永遠在他之外。啟蒙運動片面誇大了人的理性的作用,這使得兩次世界大戰後,人類一時難以接受理性不是唯一。人應該不斷地反思。人身上的氣從內涵到逐漸外顯,不斷地運用能動性,把可能變為現實。我覺得這樣來理解無-尚未-烏托邦比較容易。

總之,在布洛赫的希望哲學中,我看到了無限的可能。他的希望哲學充分肯定了人能夠超越自身的侷限,對於人的關懷使他的哲學充滿了温暖。對於懷疑自己止步不前的人來説,告訴他/她人生不只是這些使你困於一時的桎梏,未來是更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