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河南的導遊詞新版的作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58W

河南的導遊詞新版的作文

河南的最新導遊詞,小編為大家整理收集一些關於導遊詞的範文。希望你們喜歡嗯。

 鄭州黃河遊覽區導遊詞

各位,今天請大家參觀的是鄭州市黃河遊覽區,這個遊覽區位於鄭州市西北,距市內約三十公里,南依嶽山,北臨黃河。1970年,為了解決城市用水和農田灌溉問題,在這裏修建了提灌站,工程歷時兩年,後經八年的努力,終於在這裏建成了一個佔地面積十七平方公里的遊樂場包。今天主要請大家看一看滔滔好寬闊的河牀,以及這周圍的景色。

據説,日本也有”人類起源於河流”的説法,黃河自古就被稱之為中華民族的母親。她與悠久的歷史同流至今,與中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象徵着中國的文化、政治和社會。歷史上曾多少文人騷客以詩描寫黃河的洶湧澎湃之勢;唐朝詩人李白在他的《將進酒》一詩中以鏗鏘有力的句子這樣讚譽黃河: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在近代,日本人士非常熟悉的郭沫若先生曾留下了”黃河之水通江户,珠穆朗瑪連富士”的名句,用比喻中日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另外,中國還有一個廣為人們所使用的諺語,叫做”不到黃河心不死”。基於上述的意思,我想,今天務必請諸位到黃河邊上一遊,面對着氣勢磅礴的黃河,回想對比一下我們兩國間過去那種關係和今日的友好關係,希望大家能從汲取進一步發展我們之間友誼的力量。這樣,我就安排了這個參觀計劃。

首先請看正面的這條河,這就是中國的第二條大河----黃河。眾所周知,她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在山東省注入大海,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2000平方公里。據説東京至博多的新幹線長1176公里,那麼請您記住:黃河的長約從東京到博多兩個半來回的距離。黃河的源頭是一股清泉,但是由於遊經中游的黃土高原,大量的泥沙流入河中,所以到了下游時,竟成了世界上最混濁的河。”百年待河清”這一日本人也使用的中國諺語,就是比喻黃河水之混濁的。每年經黃河水流走的泥沙有16億噸之多,水中含沙量年平均37%,到了雨期,達到60%。如果用這些泥沙修建一個高一米、寬一米的堤防的話,這個堤防可以繞地球27圈!這些泥沙的三分之二流入了大海,三分之一沉澱在下游的河牀上,每年將河牀抬高三到五釐米。所以,下游河牀已高也堤外的地面,成了懸河。這就是洪水氾濫的原因,也就是説,下游是這條大河的薄弱環節,這一帶的河牀也比鄭州市內的地面高出七米。

由於這些原因,過去的人們飽嘗頻繁氾濫的洪水之苦。據記載,歷史上2000年之間,洪水竟氾濫了1500次,實際上是四年三決口。其中最慘無人道的是1938年國民黨軍隊曾人為地決堤,引起洪水氾濫。歷史上黃河曾多次像這樣被充作戰爭的有力武器,難怪百姓常言道:”亂世洪水多”。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黃河流域的人民羣眾在中、下游修建了1000多公里長的大堤,建起了水利發電站,進行了大規模的治理。因此,解放後的41年間,黃河從末氾濫過。而且,經過治理的黃河水被充分利用於城市用水、農田灌溉和發電,成了一條造福於民的河。

總之,這條大河對人類社會、對自然界既有破壞,也有創造,正是這條大河孕育了中華兒女。那邊那個白色塑像,就生動地表現了這個主題。塑像高5米重12.5噸,取名”哺育”。身着唐裝,端莊賢淑的母親慈愛地望着懷中的孩子,充分表達了中華民族與黃河年在關係。

諸位請看周圍的山,這一帶的山稱邙山,一直從洛陽綿鄭州,過去是荒山禿領,經過綠化,現已是濃陰覆蓋。遊覽區的一些參觀項目就掩映在這綠色之中。

先請看右面的山頭,那裏一些古象的雕塑,歡騰奔馳,妙趣橫生。只是為什麼在如此優美的地方不修一些外形美觀的動物,而偏偏是古象呢?諸位能回答得出嗎?好,請大家好好猜一猜。

諸位請往左邊的山上看,那裏有遊覽區的另一個重點項目----古代黃河治水傳説中的大禹的像。聳立在黃河岸邊峭壁上的這座石像,高10米,重150噸。左手握一像鋤頭似的工具,右手高舉,目光炯炯凝視着河的遠方。大禹的父親鯀也曾治水,但最終失敗。大禹治水時,總結教訓,發明新方法,綞成功。並打下政治權力的基礎,成為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之王。”制黃河者治國家”一語或許就由此而來。為治理這條暴虐的河,過去的民眾用盡了智慧和體力,而人類的智慧又在治水中發展。因此黃河又被看作是智慧的源泉、中國文化的源泉。

為了繼承和發揚優秀的黃河文明,現在山下正興建一座將由三千塊碑組成的黃河碑林。碑林集中了從唐朝至現代前來這裏瞻仰黃河的詩人和文人們的作品,一旦完工,可與集中了歷代石碑的西安碑林相媲美。

周圍的山上還有一些亭台樓閣,均起眺望的作用。唐朝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鵲樓》一詩中這樣寫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正如詩中所描寫的那樣,登上高處,遠眺黃河,更能領略其氣勢。如果可能,今天我想領諸位一直登上那個最高的亭子。

那麼,在登山之前,讓我們來聽一聽關於古象的答案吧。諸位猜到了嗎?

看來答案各異,實際上四、五十萬年前的河南是亞熱帶,當時有許多亞熱帶的動、植物,其中就有古象。而且,據出土的甲骨文一人牽一象的象形文字證明,三千多年前還有古象存在。另外,古代中國分為九州,現在的河南省屬豫州,豫即象很多之意。因此,”豫”這個字仍用作河南省的簡稱。山上的古象塑像顯示了這個典故。

除了以上介紹的內容以外,還有公元前205年西漢時期,劉邦、項羽爭霸的古戰場、用磚雕來表現中國四大古典小説中故事的民間藝術館等等,由於時間關係,請恕不一一講解了。

 開封天波楊府導遊詞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天波楊府,我是你們的導遊**。

天波楊府是北宋抗遼民族英雄楊業的府邸,位於北宋首都東京(今開封市)城內西北隅,天波門的金水河旁,故名“天波楊府”。因楊業忠心報國,楊家將世代忠良,宋太宗趙光義愛其清正剛直,不善巧言諂媚的性格,敕在天波門的金水河邊建無佞府一座,賜金錢五百萬蓋“清風無佞天波滴水樓”。並親筆御書“天波楊府”匾額,下旨凡經天波府門前通過的滿朝官員,文官落轎、武官下馬,以示敬仰。

天波楊府建築佈局由東、西、中三個院落組成,其建築規格按當時正一品武官級別修建,與楊業受封太尉和大同節度使的官職相一致。

楊業(俗稱令公)的祖先是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北)人,到楊業時遷往太原,其父楊信是五代時抗遼的著名將領,曾鎮守過河曲(今山西河曲)和麟州。楊業原名重貴,是五代末年割據太原一帶的北漢政權的將領。由於他勇敢善戰,人稱“楊無敵”。北漢統治者劉繼元替他改名劉繼業。在北漢時期,楊業做過建雄節度使,鎮守今山西代縣。由於契丹的侵擾,經常發生武裝衝突,北宋政權建立後,楊業一度勸説劉繼元歸附宋朝,共同抵抗契丹,劉繼元沒有答應。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圍攻太原,北漢割據政權垮台,楊業恢復原姓,成為北宋王朝的一名將軍。這時,他已五十多歲。宋太宗知道他熟悉北方邊疆情況,委派他為代州(今山西代縣)剌史。

楊業的妻子折氏,是一個很有軍事才能的人。她出身於雲州(今山西大同)大族。她的祖父、父親和兩個兄弟都是邊關將領,在後周和北宋先後鎮守過府州(今陝西神木東北),多次與契丹交戰,保護北方的邊防門户。出身於武裝世家的折氏,善騎射,能征戰,曾幫助丈夫楊業鎮邊建功。今山西保德折富村還有折太君墓。在傳統戲曲中,都作“佘太君”,是由於“折”、“佘”讀音相近的關係。

七朝古都開封,自北宋以來素有“文包武楊”之美稱,楊家將的英雄故事,在北宋中也已在民間廣泛流傳。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曾稱讚楊業、楊延昭“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裏八野豎,皆能道之。”楊家將的故事千百年流傳下來,家喻户嘵,説明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具有光榮的愛國鬥爭傳統。人民總是懷念、尊敬歷史上抗敵愛國的英雄人物。當年“包青天”的清政廉潔為後人樹立了吏治的典範,因而受到歷史百姓的崇敬,北宋以楊業為代表的楊家將滿門忠烈捍衞祖國不顧個人安危捨生忘死的獻身精神是我們宣揚愛國主義的榜樣。

楊家將經過千百年的流傳,在中國歷史上久負盛名,他們的英雄業績將伴隨着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永存史冊,光照後人。

好,遊客朋友們,天波楊府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中嶽嵩山導遊詞

嵩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古稱“外方”,夏、商時期稱“嵩高”,西周時稱“嶽山”,周平王遷都洛陽後稱“嵩高山”,五代以後稱“中嶽嵩山”,與泰山、華山、恆山、衡山共稱五嶽。要説中嶽嵩山,在五嶽之中,它東不如泰山雄偉,西不如華山險峻,南不如衡山秀麗,北不如恆山奇崛。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鞏山,以它自己誘人的山川風貌,燦爛的古老文化,獨特的演變歷史,天然的地質博物,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嵩山屬伏牛山 系北支外方山山脈的一部分,大地構造為前寒武紀地塊及蓋層,蓋層構造以斷裂為主,褶皺次之,經歷了多次地殼和造山運動,形成了山勢陡峻、雄偉壯觀、。奇峯林立、瑰麗多姿的地貌形態。由於嵩山地層發育齊全,層序清楚,在不大的範圍內能看到太古、元古、古生、中生、新生五個地質年代的地層出露、類型齊全的巖石,多次地殼運動的痕跡等,是研究地質構造的一個良好的實踐基地。這在國內乃至世界上都是少見的,被譽為“五世同堂”的天然地質博物館,為中外地質學者矚目。

嵩山分為東西兩支,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二山的歷史由來已久。太室山下有啟母廟,廟前有啟母闕,廟後有啟母石。相傳大禹受命繼父治水,禹因治水心切,鑿山不止,連吃飯都不顧,和妻子塗山氏女相約送飯以擊鼓為號,塗山氏女聽到鼓聲才來送飯。禹在鑿山時化作一隻大熊,力大無比。一次正幹活時不小心一塊石頭滾下去擊響了鼓,塗山氏女聽到鼓聲忙來送飯,一眼看到禹是隻熊,羞愧難當,扭頭就跑,大禹急忙在後追趕,追到太室南麓時,塗山氏女已經化成一塊大石頭。此時塗山氏女已身懷有孕,禹便向巨石大聲哭喊:“還我兒來!”只聽得山崩地裂一聲轟響,巨石開裂,跳出禹的兒子,取名為啟,所以這塊石頭就叫啟母石。塗山氏女化作石頭後,她的妹妹又和大禹結了婚,住在太室山西邊的一座山下,撫養夏啟王長大成人。古代妻子又稱為室,所以禹的第一妻子住的山就叫太室山,第二妻子住的山叫少室山。少林寺就是因為坐落在少室山陰的茂密叢林之中,所以得名“少林寺”。

太室山東西起伏,奇峯相連,雄深高大,氣勢巍峨,猶如黃河南岸的一座天然屏障,護衞着夏代的都城--陽城,故有中嶽如卧之説。太室主峯叫峻極峯,海拔1494米,古來就有“嵩高峻極”、“峻極於天”的説法。朋友們可以想一下,華山是立着的,它高2160米,泰山是坐着的,它高1545米,嵩山在躺着卧下時還有1494米,那麼它立起來該有多高呢?因為清朝乾隆皇帝曾在峻仍峯上賦詩立碑,所以峻極峯又名“御碑峯”。峯頂平敞開朗,猶如寶幢之蓋,四周羣峯相向,惟中居高巍,一覽眾山小。假若你登峯遠望,南有箕潁,山河拱衞;西有少室,爭豔奪魁;東視羣山,谷幽峯奇;北望黃河,一線連天處,即是古老的伊洛河三角洲、河圖洛書的出處,我們華夏6000年古老文化的發源地。峯嶽連綿,雲霧繚繞,耳聽松濤陣陣,眼觀山花爛漫,置身這種氛圍之中,朋友,你該有何感想?倘若你在夕陽西下時觀嵩山,那更是彩霞四射,瞬息萬變,河山壯麗,氣象萬千。嵩山是歷代封建帝王、達官顯貴、騷人雅士遊覽祭祀的地方。歷代遊人,凡來嵩山參觀者,攀登極峯的,粗略一算,也該有30多個帝王到過嵩山封禪覽勝。歷代文人墨客,遊覽勝景之後,也揮毫永歎,留下了無數石刻墨跡。太室36峯中有一個萬歲峯,其來歷就是漢武帝登高山時,隨賀官員在這裏三呼萬歲之聲,迴盪山谷,此起彼伏,部下吹捧説是山呼萬歲,史稱“嵩呼”,皇帝老子心潮澎湃,龍心大悦,遂命名此峯為“萬歲峯”。武則天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女皇,她曾幾次到嵩山禪祭遊覽,加封中嶽。武后天冊元年(695年),武則天嵩山峻極峯建築“登封壇”,次年又一鎰登上峻極峯加封中嶽,並在壇的東南立碑一通,碑文內容是武則天的自我歌功頌德,叫“大周升中述志碑”。為了紀念她登嵩山封中嶽這一盛大典禮,武則天詔令改當時的嵩陽縣為“登封縣”,即現在我們所在的登封市,改陽城縣為“告成”,即現在的登封市的告成鎮,以顯示她“登”嵩山“封”中嶽,大功“告成”之意。

剛才我們説的是雄偉壯麗的太室山,現在我們再説説氣勢險峻的少室山。少室山又名“季室山”,主峯連天峯,海拔1512.4米,是整個嵩山山脈的最高峯。因金末宣宗曾屯兵少室山頂,抵抗元兵,故又稱為“御寨山”。要説少室山勢,那真是羣峯爭豔,千奇百異,有的撥地而起,有的逶迤連綿,有的像猛虎長嘯,有的似雄獅初醒,峯巒參差,峽谷縱橫。從山南北望,一組山峯,互相疊壓,狀如千葉舒蓮,所以唐人有“少室若蓮”之説,現在老百姓稱為“九頂蓮花山”。聞名中外的古剎少林寺面對少室山,背依五乳峯,坐落在羣山環抱之中,山色絕佳,風景如畫。站在少林寺南望,少室山嶄然若屏,高峯之下自西向東,並列着五座山峯,依其形態,稱之為棋、鼓、劍、印、鍾。在劍峯的西側,有一大塊像刀削般的巨大石壁,雨過天晴之際,光潔耀眼,好似皚皚的白雪,這就是嵩山八大勝景之一的“少室晴雪”。少林寺山門前,有一條少溪河,潺潺流水,繞寺而過,河裏佈滿了嶙峋多姿的巨石,千姿百態,各具風采。朋友們請往那邊看,少林水庫南岸的斷崖上,有一個“石和尚”,對,光着頭,面北端坐,曳冠楚楚,真是惟妙惟肖。我們叫他禮賓和尚,客人們來去少林寺,都委託他負責迎來送往。別看我們這裏看少室山這樣險峻,上到山頂,卻是寬平如寨,還分上下兩層,稱為“大寨”、“小寨”,大小寨周圍有四天門之險。這裏既是古和隱居避世的地方,又是歷來屯兵之所,現在山頂還有大、小飲馬池和石碾、水櫃及其他建築遺址。

嵩山是世代相傳的風水寶地,也是儒、佛、道三教薈萃共存之地,是我國宗教活動的重要地區。嵩山寺廟林立,風景秀麗,72峯,峯峯有名,72寺,寺寺有故,寺相連,各有奇景,個時期建造的不同風格的寺、廟、宮、庵、觀、寨、台、塔、闕、石碑、書院等。文物古蹟遍佈,書法雕刻滿山,更有古樹名木,奇花異草裝點着各個景區景點,真是美不勝收。

河南導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