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最苦與最樂作文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36W

最苦與最樂作文多篇

最苦與最樂作文 篇一

時間疾如流星,一眨眼的功夫,一個半月的暑假便過去了,而即將面對的是軍訓。

聽到軍訓這個詞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然而這也會令許多學生感到害怕,這是第二次軍訓了,記得第一次軍訓可慘了,忘記做防曬準備黑了一圈,到現在都沒白回來,而且軍訓期間正巧趕上最熱的七天,可沒少被曬。

上次留下的陰影,所以這次便懷着一顆忐忑的心進入校園,隔了一個暑假還沒來的校園真是一點也沒變呢,架子上的葫蘆還是那麼惹人愛,石榴一個個紅的像小燈籠一樣,只是吹來的風多了一絲絲涼意。當聽到老師説只軍訓五天,並且只是上午軍訓時別提我有多高興了,加上這幾天都是陰天,心中的畏懼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軍訓的第一天,沒有想象中那麼炎熱,反而很涼爽,天空很藍,就像大海一樣,有許多白雲,每個有每個的姿態望着天空,只有藍白兩種色調,心裏總是很舒服,可第二天就完全不一樣了。太陽火辣辣的,毫不留情的烘燒我們的皮膚,尤其是對着太陽站軍姿,記得有一次站了好久,不記得多長時間,總之時間過得很慢很慢,沒看毛孔都流着汗水,一滴一滴汗水接着一個從上往下流,太陽刺的眼睛很難睜開。此時此刻,心裏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雲把太陽遮住,然後時不時的吹一陣一陣小風來。

一個上午,總會有休息的時候,我們很有序地坐下,經常趁這個時候與教官聊天,平時訓練中,教官嚴肅的神情漸漸變得柔合起來,説話的聲音也小了幾度,我們紛紛交換着自己暑假的經歷。旁邊的楊樹筆直的站着,好像一名保衞保家衞國的戰士一動也不動,默默地守護着我們也不用這樣也成了我們的見證者。

這才是成長的歷程,這才是生命的滋味。

最苦與最樂作文 篇二

人生什麼事最苦呢?失敗嗎?不是,被打倒嗎?不是。職場失敗,情場失意嗎?都不是。我説人生最苦的事莫過於面對着還有很長的人生路卻不去奮鬥。

失敗乃成功之母,所以失敗並不苦,跌倒了摔疼了,但只要想爬,終會有爬起來的一天,所以也不算苦;起起落落,浮浮沉沉,乃人生常有的事。在人生的走廊中,這些都很普通,因為再大的風浪也有過去的時候。獨是活在這世上的一天,就應該奮鬥一天,朝着自己的目標去拼搏一天。目標是自己定下的,更是自己許諾過的,沒有人逼你,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饒是逃過了今天,但在明天,心裏不會有愧嗎?

今天定下的目標沒有完成,明日就更不會完成,饒是像《明日歌》裏説的那樣: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整日裏漫不經心的,身上沒有一股拼勁兒,享福於一時,後悔一輩子,做功不同,人生的拋物線也就不同,“奮鬥”兩個字不僅僅停止在頭上的絲布裏,更是腳踏實地去行動。小草因為在土裏的奮鬥而得以冒出芽兒一覽大美春色;雛鷹因不畏艱險,努力拼搏,而獲得翱翔天際的權利。這種精神不獨是對於自己個人的理想,對於朋友,對於老師,對於家庭,對於社會,我們都應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努力爭取更美好的明天。奮鬥固然很苦,這種苦痛比不得生老病死,是可以達觀排解得開的。這種苦很長久,並不是立時三刻可以見效的,開花容易,結果難;奮鬥本身就不容易,但只要去努力,上帝就一定不會辜負你。

翻過來講什麼事最快樂呢?自然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了,倒並不一定必須小有所成,哪怕只是背下一小段課文,跑步提高了幾秒,這些事雖小,卻都是自己奮鬥的結果。人到這個時候雙手是輕鬆的,心情是愉快的,那種感覺真是妙不可言,真不是可以用言語可以形容的,奮鬥的目標越大,奮鬥的時間越長,達到目標時,越是感到海闊天空,心安理得,不會再有負重感,以及壓迫感。

然則裏克土説過:人的一生只是一剎那,所以我們要珍惜它,在這世上莫虛度了年華。很多人就不理解,認為兩種觀念有所衝突,覺得有了當及時行樂,不久人之老矣。其實在我看來,兩件事情並不衝突,其實越是名人志士,他們身上的壓力也就越大,而他們的奮鬥目標也就越大,可他們想享樂的心思未必比我們少,而我認為這正是他們可貴的一點,苦中得真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所以他到底還是樂不是苦呀。

有人説,既然奮鬥的過程很不容易,最後的樂也未必有多少,那為何不另尋他樂,非要給自己找麻煩呢?實則不然,苦當然是苦,樂卻也未必有多少,但回頭細想,千百年來這麼多人在奮鬥,存在必有合理性,奮鬥的樂不是觸手可得,它需要你付出努力,因為珍貴才珍惜。

最苦與最樂作文 篇三

苦與樂無時無刻都在我們身邊,苦與樂伴隨我們成長!苦令我們感到傷心難過;令我們感到前途茫茫;令我們感到無助。樂令我們感到快樂;令我們感到自豪;令我們對人生充滿嚮往,在成功的道路留下你的腳印。

問世間何是苦

記得有一次期會考試,各科的老師在班裏再三叮囑:上課要認真聽講,做好複習工作。把需要掌握的生字詞—課文—文言文重新複習幾次,背到滾瓜爛熟,不要掉以輕心。由於自己自以為是,認為每一節課認真聽根本就不用複習,複習只會浪費我的時間和精力,倒不如趁這次機會好好放鬆一下自己,不要給自己這麼大的壓力。結果我就落榜,排在後幾名,被各門科的老師批評了一次又一次:你就是這樣,以為自己有一點小聰明就不用功讀書,即使再聰明的人不經過後天的學習,最終也會成為一個廢人,剛學完傷仲永這篇課文就是一個好好的例子。希望你不管在將來還是現在,做任何事情都要想想後果,凡事要三思而後行。這段話一直在我耳邊迴響,時時刻刻的敲響我自以為是的警鐘,令我感到很內疚。這就是苦。

由於我在這次考試中吸取教訓。從此無論上主課還是次課我都專心致志,不再三心二意,積極舉手發言,做到:口到—心到—眼到。不僅僅這樣,每天回到家裏做好老師佈置的作業還複習功課,温故而知新。皇心不負有心人。在這次期末考試得到一個令我意想不到的成績,出乎意料。老師表揚我做到:遇到困難不放棄,勇於面對,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老師們為你而感到自豪。那一刻我興奮的留下了眼淚。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就是樂。

俗話説先苦後甜一點都沒有錯。如果不是這份刻骨銘心的苦,我也不會發奮學習就永遠得不到這份樂。

最苦與最樂作文 篇四

何為最苦,何為最樂?我覺得,不學習最苦,學習最樂。

一天不學習,憋的慌。想想看:你一天頹廢在家裏,什麼都不學,光是睡覺和吃飯,你會快樂嗎?這種抑鬱的環境會使我們非常的迷茫,絲毫沒有快感,好像人生已經如此了般。你再想想看:當你坐在桌子前,費力的寫東西,思考,完成任務後,你會不會有種莫名的快感?好像鮮花開滿大地,小草得到滋潤般的舒爽。這難道不是學習的幸福嗎?你要知道,在偏遠地區,小孩子巴不得讀書,我們那麼好的條件不讀,浪費資源。學習完了,還可以為社會做出貢獻,不是嗎?

就像毛澤東所説的: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這不就是在提醒我們學習的重要性嗎?學習使我們快樂啊!不是説你們沒有自由嗎?自由不僅僅是身體上的自由,還有思想上的自由,這才是最重要的。哪天無聊的時候還可以想想學習中的樂事打發時間,提升好心情呢!也許這是我們以後最美好的回憶吧!

最苦與最樂讀後感 篇五

一些老同學,不常見面。見面了總在我耳邊嘮叨:“放下吧,人要懂得放下。”放下什麼呢?沒説。只是繼續勸説:“學會放下,人才不會累。”我故作不解。從這句話裏我聽出了一個道理:只有學會放下的人才會幸福。要是放下不了,就會很累。這個道理裏又包含了一條暗示:我為什麼會覺得累呢?原來是我還沒有學會放下。

同學在一起,總免不了談論談論,那時誰和誰同桌,誰和誰又鬧過矛盾打過架,誰表面怎樣內心又是如何,誰曾經如何誰現在怎樣,等等。從國小到國中,從瑣事到情感,夾雜着太多的“記”。總歸聊來聊去不是“我”和“我們”就是“他”和“他們”。

所以,放下什麼才是真問題。比如説放下悲傷,也放下回憶嗎?放下陋習,也放下責任嗎?學會放下,總不能什麼事情都灑脱的留下一句:“放下”吧?你是否問過自己,説了放下卻不一定放得了嗎?説了記住就能是否又能在腦海長久停留?選擇放下過去是自由,每個人都有權決定自己。但是人絕沒有過這樣的能耐。你的心不允許,你會記得。

記得是你的責任,大凡有思想之人都牴觸命運,反抗命運,可有誰是能力無限的人嗎?尼采那句“愛命運”是對人生態度很好的指引。如若不能想放就放,想記就記。那何不換一種角度去思考過去的事情?把無法放下且不能放下的事當做人生的一種責任和義務。完後之後你會更加心安理得,不為“記”所苦惱。正如梁啟超所説:“到責任完時。海闊天空,心安理得。”

放下是有種類的。首先應該知道人的腦海是有限量的,存的事情多了,有用的思想就裝不進去。負面之事想的多,責任也定會逃之夭夭。

這就需要有放有記,可問題是什麼是該放下的,什麼又是該記住的?孔子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發憤忘食,體現的是一種進取精神。樂以忘憂,展現的是一種樂天作派。不知老之將至,透現的是一種忘老思想。忘食而進取是幸福的,因為只有進取,才能創造,從而收穫。收穫是令人無比幸福的。它能促進理想成為現實,從而讓生活更美好。忘憂而樂天是奇妙的,因為只有樂觀才知變化之妙,人的生活總是在不斷變化,悲傷和快樂是生活的奏曲。既然如此,何不記樂而放憂呢?降臨世間是己哭,離開世界是別人哭。既然兩頭是哭,中間就應該笑。放的不留遺憾,記的明朗。

所以,生活既要有所放,又得有所記——放下慾望和怨恨,記得責任和使命。

最苦與最樂讀後感 篇六

責任心,其實是人人皆有的。就一般人而言,誰沒有家庭責任心?誰沒有對學習、對工作、對事業的責任心?誰沒有對國家的責任心?問題是在責任與享樂、安逸之間,有時候我們心靈的天平會向後者傾斜。於是,責任就被我們淡忘了,被我們暫時的拋在腦後了。

《最苦與最樂》的作者是梁啟超。他是戊戌變法的領袖之一,也是近代中國著名的大學者。《最苦與最樂》是他的一篇演講詞,所談論的中心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責任”。所謂最苦與最樂,無不和“責任”二字聯繫在一起。這種別開生面的苦樂觀,在作者的筆下,不僅闡發得今人令人由衷的信服,而且令人肅然起敬。

這篇文章從最苦與最樂的角度來探討人生的價值,言近而旨遠,既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又賦予其嶄新的現代意識。特別是“盡得大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責任就得小快樂”、“快樂之權,操之在己。”這些認識超越了古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與民同樂”之類的苦樂觀,將承擔社會責任,完成社會責任作為一件最大的樂事來談,反映了作者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梁啟超之所以要把人們的“苦樂觀”與責任聯繫起來,就是要強調我們所肩負的責任,要我們把這種責任放到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上。這樣,我們才能念念不忘我們的責任,才能真正盡到我們的責任,這種積極進取,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生觀即使在今天仍有其現實的教育意義。

在我們青年學生的心目中,家長有撫養自己的責任,老師有教育自己的責任,他們都應該盡心盡責地關愛自己,唯獨自己卻無須對長輩,對集體,對社會承擔責任。這種責任意思的淡薄,在在青少年中可以説是相當普遍的。所以,青少年感受不到未盡責任的痛苦、盡了責任的快樂。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肩上沒有任何責任。所以,青少年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樹立責任意識,學習這篇課文就有十分必要。

點評:作者對原文的解讀和觀點的闡釋頗有見地,娓娓道來。且能聯繫當下的學生對責任的態度和苦樂觀的認識提出了個人的思考,感受深刻、真實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