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精品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72W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精品多篇)

端午節風俗的作文 篇一

我們中國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端午節是我們中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我們中國人為什麼要過端午節呢?這裏有着不少的傳説,最著名的的就是為了紀念我們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是我們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們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着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過端午節,我們中國各地有非常多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户户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懸鐘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我們中國中部的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鍾馗與一個離奇傳聞有關,相傳我們中國唐代(618年-907年)的皇帝病中夢見一大鬼捉一小鬼而啖之,自稱鍾馗,醒後令畫家吳道子描成畫像,相貌兇殘醜陋,以為打鬼、驅邪、除祟之用。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據説我們中國古代百姓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

關於端午節的習俗作文 篇二

他氣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漁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裏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為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粽子。因此,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媽媽。所以每年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許多粽子。我媽媽常説:用蘆葦的葉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後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後把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

等她把粽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後,就可以吃了!雖然我媽媽包的粽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粽子卻是香噴噴的。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慾;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我每當吃粽子時,總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説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媽媽包粽子有什麼“祕決”,每次包的粽子總是香噴噴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饞誕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我愛吃粽子,愛過端午節,愛享受節日的氣氛!

端午節的風俗作文 篇三

端午節的由來: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説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説;紀念伍子胥説 ;紀念曹娥説;起於三代夏至節説;惡月惡日驅避説,吳月民族圖騰祭説等等。以上各説,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袍戴帽,赤雙足。捉住小鬼, 挖悼其眼睛, 一隻吞下,明皇喝問, 大鬼奏日, 臣姓鍾馗, 即武舉不第, 願為陛下除妖魔, 皇醒後, 瘧疾愈, 於是令畫工吳道子。 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圖像, 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以艾葉懸於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戴之,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榻, 有驅魔法鬼之神效。 在端陽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 食菖蒲可以成仙,可以長生, 漢武帝欲求長主之術,曾吃菖蒲兩年。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 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趕迫拯救, 是為尤舟競渡之起源, 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 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 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 盛行於吳,越、楚。

據近代著名的愛國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説:“端午節本是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妃的節日, 而賽龍舟便是祭儀中半宗教。半娛樂性節目。”

四五千年前, 居住在原始圖騰社會的水鄉部落的人民,受到蛇蟲、疾病的侵害和水患威脅,為了抵禦這些天災, 他們尊奉想象中的具有威力的龍*作為自己的祖先兼保護神(即圖騰), 並把船建造成龍形、畫上龍紋,每年端午舉行競渡。以表示對龍的尊敬,也説明自己是龍的子孫,龍的傳人。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 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雄黃本屬礦物, 含有三硫化砷成分,與酒混合。即成雄黃酒,用以驅蟲解五毒,小兒塗於頭額。耳鼻,手足心。 並灑牆壁問, 以法諸毒。流傳民間之《白

蛇傳》故事,即是以雄黃酒解蛇虺諸毒,而現白蛇原形。此種習佰,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遊百病:為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遊玩, 穿新衣, 在中午一時左右, 路上山上或樹下擠滿人羣,手抱花草,* 非常快樂。晚上回家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老年人稱為“遊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遊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頭就不會獲得吉利。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藏有硃砂。 雄黃。香藥, 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端午節習俗的作文500字 篇四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屈原誕生的,到了現在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而端午節的這天有非常多的習俗,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懸菖蒲艾葉。這天一清早,奶奶將鄉下帶來的菖蒲艾葉掛到了門上。我很好奇,就問奶奶,奶奶告訴我,這是為了驅瘴,艾葉有藥用功能,驅蚊子、蒼蠅,淨化空氣。原來,端午節還有這些習俗呀!這下我知道了。

吃粽子和黃魚,到了中午桌上突然多了幾樣平時少見的東西——粽子、黃魚。我很奇怪地問奶奶:“今天又不是過年怎麼吃粽子呀?”奶奶笑着説,“今天是端午節呀,所以要吃粽子和黃魚。據説這天人們把粽子裹成尖角形投入江中,尖角形能嚇跑魚蝦,裏面的米能餵飽魚蝦,它們就不會去吃屈原的屍體,這是人們對屈原的敬愛。”現在我才知道吃粽子還有這講究。

賽龍舟、掛香囊。晚上看電視我還知道端午也有賽龍舟、掛香囊的習俗,坐在一邊的媽媽告訴我:“相傳當年屈原跳江以後,人們捨不得屈原,紛紛駕船竟相趕去救屈原,一會兒工夫就看不見了,後來,人們就用這種方式來紀念屈原。另外,人們還用五色的線纏繞香囊,有驅邪、保平安的美好願望。”

這些,都是端午節的習俗,怎麼樣,是不是覺得非常的多呢?其實,還有很多有地方特色的端午節的習俗等着我們去發現呢。

端午節風俗作文 篇五

南昌的端午風俗中,主要有吃“五子”、喝雄黃酒、纏七色線、懸艾葉菖蒲,以及掛香囊和蛋袋等特色風俗。

端午節當日早餐,是一年中最特殊最豐盛的,大人小孩都要吃“五子”,即粽子、蒜子、雞子(蛋)、口子(藠頭)、包子。中餐一般喜歡吃鵝湯下麪,晚餐才是節飯。此外,早起還要喝一杯雄黃酒,以避毒祛瘟。成年人喝雄黃酒時,還要蘸着雄黃在小孩的額頭上寫個“王”字,叫做“畫王老虎”,耳朵、鼻子等處也要抹上雄黃酒,達到鎮百怪、避蟲毒的目的。

端午節當日,除了家家户户懸艾葉和菖蒲外,南昌民俗中還要給兒童纏七色線,七歲以下的男孩戴符,女孩戴石榴花,祈願避毒蟲得安康。此外,南昌傳統的端午民俗中,還要給孩子掛蛋袋,小孩則以碰雞蛋為樂事。

一些民俗正在逐步遠離我們的生活,但他希望能得以傳承,如端午節戴香囊,不僅傳承了手工藝美術的精美,而且具有辟邪驅蚊之功效。一般香囊裏面塞了中藥,掛在孩童胸前或是懸在牀帳上,可起到辟邪驅蚊蟲、新空氣的作用。老人一般喜歡戴梅花、荷花、雙蓮並蒂等紋飾的,象徵着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等,喻示平安健康成長。但香囊並不適宜所有人佩戴,如孕婦、具有過敏體質的人一定要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