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天人合一、陰陽中和等傳統思想在蘇州園林中的體現

欄目: 社會實踐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5W

天人合一、陰陽中和等傳統思想在蘇州園林中的體現

天人合一、陰陽中和等傳統思想在蘇州園林中的體現

摘要:蘇州園林是中國古典文人園林較為集中的地方,我們通過蘇州的經典園林體悟文人園林所藴含的中國傳統思想。本文以最集中的天人合一與陰陽中和的思想論述闡釋蘇州園林流露的傳統文人思想。

關鍵詞:蘇州園林 天人合一 陰陽中和 傳統思想

蘇州園林最早可追溯至公元4世紀,質量高,數量多,較為集中。現存最早園林始建於10世紀,今日所見園林多為上世紀後半葉。[1]蘇州園林總體為江南造園的特色,多以文人園林存世。文人園林體現了造園主文化品位、價值觀念。本文將蘇州園林典型的傳統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陰陽中和,藴藉之美”具體在蘇州園林中的表現進行論述。

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外篇《知北遊》中寫道:“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2]中國的山水園林遵循了老莊的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學思想。文人在千年的文化中薰陶,對於自然與天的追求不言而明。園林是文人的心靈天地,是濃縮山河大川的載體,園林的建造目的是人在園林中生活彷彿融於自然。

天人合一的體現:“數點梅花天地心”(滄浪亭)、“月到風來亭”(網師園)、“活潑潑地”(留園)[3]。文人多有“借景生情”“情景交融”等直觀感受,從諸多題跋、楹聯、詩詞等可以得知。拙政園有“澄觀”閣,體現園主卧遊山水的理想。園林的環境景觀設計是靈活多變的,疏密相宜、曲徑通幽、虛實相生等。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基本精神是追求天趣,渾然天成,把自然美與人的設計巧妙結合,藝術與生活融為一體,形成充滿自然妙趣意味的有限空間。

園林中有豐富的建築類型,其中不乏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建築更多的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接,“危樓跨水,高閣依雲”體現於此。園林中不少建築都開向自然(如亭、廊),半包圍開闊的面水的形制(如廳、堂)。蘇州拙政園“遠香堂”為四面廳的形制,四周皆長窗,四周的景緻映入眼簾。[4]又如獅子林中的湖心亭,亭兩側以簡單的石板橋連接,觀者坐於亭中獨享園中精華——池中荷花、獅子林假山、沿池的長廊,長廊高高低低有如山道,將觀者情思帶入遠山之間。這就很好的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置觀者於一亭焉,使觀者思緒於遠山之外。滄浪亭借園外的葑溪水,以復廊亭台相連接,借山溪之氣息。[5]園林設計者還用其他器物輔助借景,例如鏡子、漏窗、洞門等。

“借景”這一手法常常用來具體表現天人合一的思想。據計成在《園冶》一書中對借景手法的分析,共分為遠借、臨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等表現手法。[6]園林中的借景是接用真實的景觀,隨四時不同時、四季不同季,又能產生更多元的風景,真正體現“壺中天地”,自然濃縮的精華,讓士大夫文人時時感受到山水之樂,以期達到宗華白所言:“於有限中見到無限,又於無限中迴歸有限。”

二、陰陽中和,藴藉之美

劉勰在《文心雕龍》(卷八《隱秀》)中説:“隱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中國文人偏愛含蓄之美,同時也體現在園林中。園林設計中往往通過“欲揚先抑”、“曲徑通幽”等形式安排景緻,還有通過營造距離來營設最佳觀點,體現含蓄之美。園林的景緻與中國山水畫相仿,皆是營造一種意境,具有起承轉合,通過危橋、林木、曲徑穿插,營造內斂含蓄的中國意境美。[7]

觀者於獅子林先入立雪堂、燕譽堂,後經小方廳,有“收”之式,從指柏軒穿過進入真趣亭,眼界豁然開朗,邊欣賞最佳的景緻邊從長橋走過,可在湖心亭中小坐,坐賞園中集聚美景,可謂“放”,最終經過御碑亭長廊收束整個園林。獅子林的整體設計體現“欲揚先抑”“曲徑通幽”的設計手法,實現不偏不倚,陰陽中和。

蘇州園林中多借用曲線和有意識的不規則,即所謂“斜入歪及”。通過開放與封閉、空間的對比、明暗之變、高低相錯、大小不一、地面標高不規則變化來體現陰陽中和。羅伯特·福瓊指出,要懂得中國園林風格,就必須懂得那種使小的事物顯得巨大,使大的事物顯得微小的本領。即所謂“小中見大,實中有虛”。[8]陰陽中和思想是一種辯證思想,應用到園林中實現園林的和諧,一種屬於中國文化的自信和內斂。不論從色彩還是形制上來講都是收放自如的、理性與感性並存,充滿智慧。

蘇州園林的石頭也體現中和思想。米芾提出品石的四個標準“瘦、皺、漏、厚”,後來成為品評石頭的標準。後來清代李漁在《閒情偶寄·居室部》中寫道:“言山石之美者,俱有透、漏、瘦”。通過品評石頭的標準可知,石頭在園林中出現的形象並非厚重敦實,而更偏愛於靈巧之美,通過“透”“漏”對其密不透風的特點削弱,通過“瘦”對其敦厚的特點消減,其最終的呈現形式便是中和之態。

古人的智慧通過諸多形式傳承,園林是其中的載體。我們在每一個迴廊中體味文化之味,在每一個廳堂觸摸先賢靈魂,在每一個亭台感受古典的滋養。園林不是簡單的建築與綠植的綜合體,只有瞭解中國古代傳統思想,熟悉古典文化,更要用心體悟園林的每一個角落,才能真正的理解園林藝術。

參考文獻

[1]曹林娣.中國園林文化[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

[2]魏嘉瓚.蘇州古典園林史[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

[3]童俊.園論[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4](明)計成著、陳植校注.《園冶註釋》[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8

[5]曹林娣.蘇州園林-凝固的詩 [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

[6]宗華白.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們出版社,1997

[7]張淑嫻.明清文人園林藝術[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

[8]王毅.中國園林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園論》,第50頁

[2]《莊子》外篇《知北遊》

[3]《中國園林文化》,第437頁

[4]《中國園林文化》,第439頁

[5]《中國園林文化》,第441頁

[6]《園冶·借景》,第243頁

[7]《園論》,第54頁

[8]《園論》,第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