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抗日社會實踐報告多篇

欄目: 社會實踐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2.97W

抗日社會實踐報告多篇

【第1篇】2022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暑期社會實踐報告

河間社會實踐隊借在河間市實踐之機,深入河間社會,尋訪河間市的中國故事、道德典範與河北精神,領略優秀民族文化。實踐隊的隊員們走向田間地頭、走向基層羣眾、走向道德典範。

尋訪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國家也將舉行大規模的慶祝活動,河間暑期社會實踐隊藉此契機,來到河間市光榮院採訪了孟慶玉老人,聽他講述了他的“中國故事”。

孟慶玉老人1943年參軍,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他16歲參軍,懷着“打倒侵略者、解放全中國”的一腔熱血蔘加了我黨領導的敵後抗日遊擊隊,成為了一名偵查員。抗日戰爭勝利後跟隨着第四野戰軍第三縱隊第八師參加東北戰役,在四平戰役中負傷復員。他説,當時參軍的最大動機就是對日本侵略者的國仇家恨,中國人民為了打跑日本侵略者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妻子送郎上戰場,孃親送兒打東洋”——就是在這樣的精神鼓舞下,抗日戰士在戰場上不怕犧牲、不怕流血、決不後退,一個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最終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孟慶玉老人認為,人民的支持是共產黨能打敗國民黨的根本原因,軍民魚水情什麼時候都扔不得、丟不得、忘不得。“首長説,蔣介石是獨夫民賊,人民反對他,我們只要贏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我們就一定能打敗國民黨、解放全中國”,孟慶玉老人説到。

孟慶玉老人因戰爭而殘疾,卻從未後悔。他説,我是為了全中國的解放、全人類的解放而戰鬥,因為戰鬥而負傷,我是光榮的、無悔的。在部隊他是新兵的時候,老兵為他洗腳為他背槍,等到他成了老兵的時候也為新兵洗腳、背槍,這種互相照顧、共同奮鬥的高尚同志情誼讓他終身難忘。

孟慶玉老人所體現的無比熱忱的愛國主義精神、對黨和人民無比忠誠的精神教育正是革命先烈、社會主義事業的先行者們、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們所講的“中國故事”的內涵與精髓。相信,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未來的中華兒女將把“中國故事”講的更精彩、更動人,將中國的聲音傳遍世界。

尋訪道德典範,傳播高尚道德

河間社會實踐隊圍繞“善行河北·立德樹人”宣傳教育活動,尋訪大學生眼中的“河北好人”。圍繞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和建價值觀,進行了廣泛深入探訪,傾聽燕趙兒女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故事,尋求高尚道德理想的心語。

孫正開:平生不喜富貴事,惟願丹心寫汗青

xx年7月23日下午,河間社會實踐隊在共青團河間市委的協調下,採訪到了在抗戰影像資料方面卓有成績的孫正開老人。

孫正開老人原先是一名通訊兵,復員後進入中央電視台工作。退休後回到河間,利用自己的工作技能在地方政府從事歷史資料的蒐集整理工作。孫正開發現,政府檔案館大多隻有文字資料,圖像資料較少,錄音錄像更是沒有,這引起了老先生的興趣,從此着重整理一些關於抗戰的音像資料。老先生自己出資購買單反相機、攝像機、掃描儀、錄音筆,奔赴省內外各地採訪知情者或見證者,收集到許多了關於抗戰歷史的第一手資料。他還通過私人關係聯絡各地檔案館、圖書館,在廢紙堆中翻出了許多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回到家中,他通過現代化的非線性流媒體編輯技術和各種設備,把採錄到的資料分類整理並轉成光盤、硬盤永久保存。

孫正開老人語重心長地對實踐隊的隊員們説,當代大學生要注意兩點:一是堅持學習,要活到老學到老,只有堅持學習才不會被社會淘汰。孫正開自己始終堅持學習,尤其在影像技術發展飛快的今天,自己只有堅持學習最新的知識和技術,才能更好地蒐集、整理和儲存這些寶貴的歷史資料。二是懂得奉獻,奉獻精神是當今時代最缺乏的精神。當初革命先烈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拋頭顱灑熱血,奉獻了自己的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強大中國;人民為了支援抗戰和解放戰爭,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這樣的奉獻同樣為今天的盛世做出了貢獻。在市場經濟的今天,更要將奉獻精神,不能只講商品和交換,更要講奉獻和貢獻;不能拘泥於蠅頭小利,要着眼於民族大利。

王志強:感念鄉情二十里,無愧黨恩六十年

xx年7月28日上午,在二十里鋪村黨總支會議室,實踐隊的隊員們見到了早就在此等候的王志強書記。

王志強在1985年便擔任北二十里鋪村黨支部書記,1998年因業績突出被破格提拔,先後在鄉、縣兩級黨政部門擔任職務。但與王志強的升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調任離村後的北二十里鋪,“兩委”班子日漸渙散,幹羣關係緊張,行路難、吃水難、排水難等一系列問題導致村內矛盾日益突出。暑假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xx年4月,該村黨員聯名寫下懇請書,請王志強回村任職。同年5月1日,在組織安排下,王志強正式回村任北二十里鋪村黨支部書記。

據王志強回憶,他剛回到村裏時,村裏的面貌簡直令人痛心——道路狹窄泥濘,坑塘填滿垃圾,就連村支部也因為常年沒人前來辦公而破舊不堪,門窗破碎,蛛網遍佈。主路上的路燈也好多年沒亮過了。看到這一幕,他當晚便找來電工修好了路燈。上任第一天,路燈亮了,照亮了村裏的路,也照亮了村民的心。

在任五年時間裏,王志強多次向有關部門爭取跑辦。他向回民集中工作的華北石油公司爭取資金,修繕了村裏有着百年曆史的伊斯蘭教大殿;向市水務局爭取物資,改造了全村自來水系統;他還硬化了2800多米道路,鋪設了1000多米排水管道,架起了119盞太陽能路燈,103個監控攝像頭,使得村裏宗教、給排水、出行、治安各方面都得到了極大改善。

王志強説,一個共產黨員,特別是一個在基層農村工作的共產黨員,必須要樹立良好的黨員形象,説到做到、為民服務,才能贏得村民的信賴、同事的支持、上級的肯定。他説,村民的幸福才是村幹部的幸福,村民的日子過好了,幹部的好日子才能來。他獲得過很多獎項,但在他的眼中最有意義的榮譽是今年7月剛由省委頒發的“百姓喜愛的好官”,在他看來,金盃銀盃比不上百姓的口碑,再多的獎也比不上百姓的認可。

尋訪河北精神,傳播燕趙力量

河間社會實踐隊以代表性人物為關鍵點,深化對以“堅毅樸實、重信尚義、寬厚包容、求實創新”為核心的新時期河北人文精神的認識,通過採訪具有“河北精神”的燕趙兒女,弘揚河北精神,引領青年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推進河北“綠色崛起、科學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xx年7月22日,河北師範大學法政學院赴河間暑期社會實踐隊的隊員們有幸採訪到了河間市文化館館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西河大鼓的傳承人張領娣。

據張領娣介紹,西河大鼓發源於河間,早在清朝康乾時期就有了一定的發展,早期叫做河間大鼓或者梅花調,後期在天津演出時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最終成為了現在的西河大鼓。

在談及學習西河大鼓的經歷時,她表示,家中世代相傳,父母都是從事西河大鼓演藝事業的老一輩藝術家,自小耳濡目染,所以對這門獨特的民間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八歲便登台演出,師從趙派西河大鼓的第三代弟子田雲章,十五歲便獲得地方文藝演出金獎。後期,張領娣又集其家傳朱派一脈之所長,結合新的時代特色和多種曲藝的特點,創造出了新的唱腔,開創了屬於西河大鼓的新時代。

張領娣表示,縱然西河大鼓歷史悠久、影響廣泛,但其發展傳承的現狀卻不容樂觀。上世紀八十年代河間第一期西河大鼓培訓班培養了許多老藝人,但是至今仍能堅持演出的僅有十一人,且都面臨退休,西河大鼓這一珍貴民間地方曲種頻臨失傳。一方面很多老藝人相繼離世,大量中青年藝人改行離開舞台,西河大鼓成熟的表演者越來越少;另一方面,現在的青少年對中國民間音樂基本不感興趣,認為這些不過是陳年老調,沒前景、不洋氣、不掙錢、不好玩,西河大鼓因此又難尋繼承人。儘管西河大鼓在xx年被評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政策也明確表示要加以保護,但是張領娣認為,政府的扶持政策很好,行動的決心和扶持的力度卻不夠。河間市文化館為青少年在暑期開設學習西河大鼓的興趣班,但暑期一過,青少年需要繼續全日制的文化課學習,沒有時間進行更為專業的訓練。而且現在的青少年學習西河大鼓的態度與張領娣小時的學習態度大不相同,“當年我們學,學不好家長就是打;現在這孩子們,都得我們求着學,給買文具、買吃的哄着才能學。”張領娣如是説,“等到這些孩子們考學升學,已經學到的一些功底也大多都會荒廢。”

當前,她更加希望能夠面向社會招收一部分愛好傳統曲藝的成年人進行長時間的系統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起碼合格的西河大鼓表演者,因為“就算是天天學,想登台唱好一段也得三年功夫”。她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切實解決這個問題,簡化特別是財政審批在內的一系列審批流程,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項資金給到位、給夠數,不要“遠處風光大好,腳下荊棘遍地”。而張領娣本人對於培養西河大鼓的傳承人具有很強烈的意願,她説:“只要他們來,我肯定教,全部掏出來的教。”

此外,在採訪張領娣的過程中,實踐隊的成員也採訪了她的老搭檔王偉清老師,王老師也有類似的想法,作為三絃的演奏者,他同樣有着年紀已大卻後繼無人的尷尬。他和張老師都到了臨近退休的年齡,如果再不解決這一問題,可能這一項傳統曲藝真的要就此衰落。

在訪談中,張領娣老師透露,當前傳統文藝工作者的經濟來源非常不穩定,演出所得的報酬根本不能維持生計。所以,他們也能夠理解青年一代不願意從事傳統曲藝項目的客觀原因,畢竟人人都要維持生計,專職從事演出很難養家餬口。暑假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在此,河北師範大學法政學院xx年河間暑期社會實踐隊向仍然奮戰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一線的老藝術家、文化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國家能夠加大對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金扶持力度,做到有專人傳承並保障傳承人的正當權益,滿足他們的合理訴求;呼籲全社會能夠把目光投向這些曾經給中國人帶來歡樂,今天卻似乎要成為歷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記載着文化興衰,歷史也譜寫着中國故事。我們只有人性地對待歷史,歷史才能微笑着見證我們走向未來。暑假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第2篇】2022年中國石油大學支教隊赴魯西抗日教育基地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20xx年xx月xx日,春暉聊城支教隊在當地村支書譚書記的帶領下,前往魯西抗日教育學習基地——蘇村,緬懷抗日戰爭時期為維護國土完整英勇就義的烈士們。經過長時間的跋涉,隊員們終於到了目的地。進入基地,隊員們完全被裏面肅穆的氣氛所影響,沒有了往日的嬉鬧。他們只是靜靜的走着,聽着,想着。

首先,隊員們去了埋葬烈士們的墓地,走在墓前,看着墓碑上刻着的一個個鮮紅的名字,隊員們都默默的低下了頭。當地譚書記對隊員們説:“這裏,埋葬着126名當時戰死在此的烈士們,他們被1000多名日偽軍圍殲着,在武器裝備、戰士素質和後勤保障遠不如敵人的情況下,但要知道,他們都有一個名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戰士。”最後,隊員們在烈士墓前三鞠躬,表示對他們的尊敬。

在成列館,隊員們都認真聽取解説員的講解,實地參觀了歷史圖片、資料、抗戰文物、戰鬥場景雕塑等,並聆聽了《宋任窮送毯子》、《姜媽媽舍子救戰士》、《蘇村阻擊戰小號兵》等感人事蹟,讓每位隊員都深受教育和啟發,再一次被革命先烈及羣眾不怕犧牲、寧死不屈、頑強抗戰的大無畏精神所震撼。

接着,譚老師帶領隊員們來到刻着已故的各位烈士名字的涼亭,亭子裏只有一個黑色的石碑,看着碑上的名字,隊員張晶晶久久的佇立,並低下了頭,為所有的烈士默哀。

最後,隊員們來到了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紀念碑前,隊長蔡歡歡説到:“這幾個字很少,少的所有的人都能記住,但是他們卻是如此的厚重,能配的起這幾個字的,有可能就只有他們了吧。我一定會記住這個地方,因為他們所做的貢獻永垂不朽。”隊員們都抬起頭看着這幾個字,久久都不能低下,他們的眼中有的只是敬重。

【第3篇】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實踐報告

xx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70年前中國人民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戰,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半個多世紀以前,在國家和民族多分危難之際,面對兇惡的日本侵略者,中華人民同仇敵愾,眾志成城,前赴後繼,英勇鬥爭,展開了一場波瀾壯闊的全民族的偉大抗戰,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進步戰勝反動的英雄史詩。為了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我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紅色景點的實踐考察,體驗戰爭的勝利的不易。

大門口,黑字金底的牌匾寫着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一進大門,莊嚴肅穆的氣氛拉回了我遊玩的心。首先參觀的是文物館,其中有孫中山先生的演講錄音,他慷慨激揚的説道:“我們中國,在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國家……為什麼我們從一個偉大的國家,變成了一個這麼積貧積弱的國家呢?是因為我們睡着了,我們睡着了……所以,我們全體中國人要醒,醒,醒!”,有國民黨旗幟,有他的文字,有他用於刺殺的小手槍,有徽章……文物館裏很安靜,三三兩兩的人也都沒有説話,大概所有的喧囂,在這位偉人面前全部消失殆盡,只有敬佩之心油然而生,看着眼前的展品,聽着耳邊機器中娓娓道來的他的故事。

接着就是孫中山故居,只開放了部分。客廳、卧室、小客廳、會議室……為保護故居原樣,房間都禁止遊客進入,大家都呆在門口將頭探進去,以看到房間的全貌。孫中山作為領袖人物,故居不鋪張但也不失典雅的氣息。

金一南所著《苦難輝煌》一書中説道:“過去每逢節日或重大慶典,天安門廣場毛澤東視線之內,還要掛出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巨幅畫像,以及孫中山的巨幅畫像。後來,馬、恩、列、斯畫像不掛了,但孫中山的畫像依然準時地出現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之前。孫中山,毛澤東,中國革命最為傑出的兩位巨人,隔着世界上最大的廣場,年年月月默默相望。”這段文字將對中國革命有巨大影響的偉人都列了出來,隨着畫像一幅一幅地撤去,毛澤東與孫中山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的可想而知。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武昌起義成功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由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這是一次歷史性的轉折,它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吹響了民主共和的號角。但革命沒有一帆風順,偉人始終也是普通人。後來,“二次革命”討伐袁世凱失敗;就任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時,北伐失敗;甚至部下陳炯明也叛變,把他三份密函作為繳獲物在香港公佈。一次次的失敗,也許會消磨我們的自信心,但孫中山毫不氣餒。他在上海故居中,著書,會見共產國際使者,在寓所前草坪上召開改進國民黨第一次會議……孫中山一生都在為革命奮鬥,有成功被後人銘記,影響深遠;有失敗,讓我們看到了他不言棄,一心為國的精神。偉人的成功之處,不但在於他儲備的知識和思想,更在他面對失敗時,放長遠的目光,不會僅僅盯着失敗當下,甚至可以拋棄一切從頭再來。

也許真的,英雄只有在亂世才有吧。是亂世的環境造就了英雄,也是英雄們改變了亂世。

孫中山的影響後人皆知,並不用在此再次強調,現在幸福的我們也不用懷着一顆憂國憂民的心。我的感悟不在偉人所做舉動的影響之大,當然這也是他被我們稱之為偉人的部分原因,而在於,他有一顆炙熱的心,想要我們國家強大起來的一顆赤誠之心,也可以説是一種信念,一種精神。總之,我們的家被外強欺辱,有一批人,他們不會放任,也不甘於此。他們可能去日本,或國外學習,但依舊心繫自己的祖國。就是因為這樣一顆堅定的心,孫中山就算經歷多少次挫折,仍沒有被打倒;就是因為有一批懷着如此之心的人,才會有中國的進步,才會有現在的中國和享受祖國進步成果的我們。

這就讓我想到現在其實中國是存在許多的社會問題,政府腐敗,習主席上任以後查處了一大批的貪官,人民羣眾相互之間的不信任,人們越來越浮躁,越來越封閉。我認為原因就在於我們缺少了“心”。 對我們的家——中國的滿腔熱血的心,我們應該對自己的國家有信心,而不是一味抱怨世態炎涼。也許這是中國百年輝煌路上的一道坎,是再一次的革命。這一次沒有殺戮,沒有危機四伏。這一次的革命需要喚醒的是我們沉睡的愛國之心。我們也許沒有孫中山那樣的能力,我們沒有足夠的力量,但不代表我們沒有力量。我們可以做到的是改變自己,感染身邊的朋友。對自己的祖國懷抱着真誠的心,對人民的政府有信心。提起祖國,我們要是、會是滿滿的榮譽感。

中國的百年沉淪,造就了一批批的偉人,名留青史,是中國歷史上永遠的印記;中國的百年輝煌,一定也會出現一些人,留在以後的歷史書裏,被後人記載,傳。我們無動於衷,偉人再偉大也是無用,中國的百年輝煌,由我們共同來造就。我們只是一粒沙子,偉人則是沙灘上的珍珠,沒有沙灘珍珠並不閃耀。一粒沙子很渺小,但沙子聚起來是沙灘。所有的歷史變革,在我看來,就是擁有一顆心,一顆赤誠之心,也可以説是一種信念,一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