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聯村聯户民情日記多篇

欄目: 民情日記 / 發佈於: / 人氣:2.93W

聯村聯户民情日記多篇

篇一

7月6日,晴,我與工作人員早上7點準時起程,載着滿滿一車鋼筋、水泥、電力器材等物資,驅車趕往聯繫幫扶村—橫樑鄉橫樑村。因為我們在上次走訪時,鄉村兩級領導和羣眾普遍反映,橫樑村在橫樑鄉是一個的村,每年夏季地下水位下降,20xx多人和6000多頭大小牲畜和羊只飲水存在嚴重困難,得知這種情況,公司決定把迫切需要解決的人蓄飲水困難解決好。

一路上,蜿蜒的山路坑坑窪窪,透過車窗,山路兩邊的高山,峯巒雄偉,連綿起伏,我深吸一口山間清新的空氣,心情格外舒暢,自開展聯村聯户,為民富民行動以來,這是我第6次去聯繫村。

經過兩個小時的長途行駛,上午8點50分,我們來到了橫樑村,鄉里的杜鄉長、村裏的馬書記得知我們要來,早早便在村口等候,當載着物資的車緩緩停下時,杜鄉長三步並作兩步走到車前,望着車裏的物資,激動的説:“村裏飲水、行路難的問題這下終於可以得到徹底解決了。簡短的寒喧後,村裏的馬書記發動羣眾開始卸載車上的物資,搬鋼筋、背水泥、抬電線、卸水泵,村民們別提有多高興,就像自個家分年貨似的。

這些就是你們修水井、搭渡橋和做牲畜引水槽的所有材料,兩台水泵、2.5噸水泥、100公斤鋼筋、11根44米飲水鐵槽、100米地埋線……我將物資材料一一細説了一遍,然後將清單交到了杜鄉長手中。杜鄉長握着我的手,一個勁地説謝。

上午10點20分,我和工作人員來到了村委會,就修水井、搭渡橋,安裝牲畜引水槽事項和鄉、村兩級領導以及村裏的代表進行了商議,經過一番討論研究,決定由村裏的馬書記具體負責組織村裏的羣眾進行修建,電力線路方面由我們基層供電所的同志具體負責,雙方商定一致,計劃於7月底全部完工。公司決定下一步,對聯繫村移民搬遷的農户,一方面給予資金上的扶持,另一方面,在電力線路架設方面,由公司全部負責,為搬遷農户提供一條龍”服務,同時,還為搬遷户贈送一台電磁爐,讓農户享受清潔能源。當我把這一消息告訴大家時,鄉、村兩級領導以及村裏的代表紛紛表示贊同,拍手叫好。鄉里的杜鄉長笑呵呵地説:“和城裏人對親戚就是好!”我説:“‘雙聯’活動就是讓我們認親戚,不僅給你們宣傳富農惠民的好政策,和你們一同商量發家致富的好法子,還要幫助你們解決最需要解決的困難和問題,最終讓你們脱貧致富。”

臨近晌午,村裏的馬書記和百姓硬是挽留我們在村裏吃飯,然而我明白,村裏人生活困難,加之農忙時節,大家都要下地幹活,為了不給大家添麻煩,我便找了個理由婉言謝絕了。臨走時,我告訴大家,我會常來走親戚。

篇二

4月1日,金鐵公司組織黨員幹部集體到永昌縣南壩鄉永安村進行聯村聯户認門、認人的“雙認”活動,為我們以後對聯繫户進行幫扶奠定了基礎。我們去的時候帶了一皮卡車全廠職工捐贈的圖書。我們到村委會卸車的時候,幾個農民兄弟看見了焊接、電力等方面的書説:“有了這些書,我們日後農閒時出去打工也就有手藝了”。我當時就想,難得他們有對知識的渴望,我回去一定收集更多相關方面的書,讓他們有更多學習資料。文化幫扶才能從實質上解決他們的貧窮。完了我們跟隨村委會的人員到了自己的聯繫户那裏,進行了認門和認人活動。

篇三

深入聯繫户開展“聯村聯户,為民富民”對接工作

為認真貫徹省、市、公司“聯村聯户,為民富民”行動要求,4月10日,我前往自己的聯繫户南壩鄉永安村蔡立飛家中,詳細瞭解家庭狀況。

蔡立飛,現年43歲,全家五口人,母親年事已高,一兒一女,自己和妻子種有3畝大麥,0.6畝蔬菜,房子7間,經濟來源主要靠種地和農閒時外出打工,年均收入7000餘元。主要困難:1、南壩鄉永安村自然條件差,土地面積較小。由於受自然條件、經濟條件的等諸多因素的制約。2、家中人口多,但勞動力少,無法靠勞動致富。3、各種惠農、扶助、救助政策宣傳還不到位。

在全面瞭解了聯繫户家庭組成、經濟收入、生活情況、產業發展

中存在的實際困難後,針對實際困難制定了幫扶計劃。一是免費為全家免費健康體檢一次;二是發放農資品化肥四袋,地膜一卷。

篇四

以身作則積極幫扶

5月6日,天氣剛剛轉暖,再次前往南壩鄉永安村蔡立飛家中開展“雙聯雙民”行動幫扶活動,為他們提供了一些幫扶物資。

雖然這次幫扶無法徹底改變他們的家庭狀況,通過與他們面對面交談,心切心溝通,使我深切感受到農民的純樸與勤勞,生活的艱辛與不易,自己生活條件的優越,對我心靈是一種震撼,對我以後的工作是一種鼓勵。我要趁着“聯村聯户,為民富民”活動的春風,我將以最熱烈的情懷,最積極的行動,走出機關,走出辦公室,走進農村,走向農民,傾情他們的心聲,感受他們的酸甜苦辣,幫助他們出謀劃策,脱貧致富。

篇五

早春三月,料峭春寒還未消遺殆盡,下雨的時候還是倍感濕冷。早上料理手頭工作的時候忽然想起一件事,今天下雨,李少德可能在家。於是,我加快了工作速度,趕在中午前把工作做完,好能多留點時間走訪一回我聯繫的貧困户李少德,同時,做一份詳盡的民意調查。

中午時分,小雨一直下着沒停。

鎮上距李少德家有5公里的路程,因為好長一段路不能通車,去少德家就只能徒步了。

我是中午一點鐘到少德家的,那會少德正在家裏劃竹子(用於竹編席),見到我,少德顯得有些侷促和驚訝,我表明了的來意後,少德甚是歡喜,一邊划着竹子一邊和我攀談了起來。

通過交談,瞭解到少德這些年之所以沒有能夠脱貧,除了家庭拖累大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脱貧的路上沒有一個正確的嚮導。近兩年,少德父母相繼下世,家裏就只有少德一個人了,雖然家裏人口少了,開支小了,但那種循規蹈矩的生活模式依舊沒有改變,用少德的話説就是“路沒少跑,力沒少出,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大好的光陰就這樣給糟蹋了”,但家庭的生活狀況仍然沒有改變。加之因“8.12”

洪災導致家中僅有的三間住房成了危房,三畝耕地被洪水全部沖走,家庭生活因此又是雪上加霜。幸好後來經政府幫扶和其堂兄鞏正的接濟,在王台安置小區新修住房四間,少德的生活難關總算是度過了。

但少德目前面臨一個最為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能在最近三五年內脱貧,過上寬裕的生活。這是少德關心的事,也是我將來要努力做好的事。

弄明白了這一切,我突然感覺到了一種壓力和責任,作為一名黨員幹部,就有責任為百姓辦事,就有義務幫扶百姓脱貧。有人説的好“衡量一個人一生的價值,不是看你幹了多少件事,而是看你幹成了多少件事”。能夠完完整整善始善終的為老百姓幹成一件事情,也算是對責任酬答,對使命的交代。於是,我暗下決心,“不管將來跑多少路,吃多上苦,我都要把少德幫扶上路,過上幸福的生活”。

不覺一天的光陰就過去了,又是下午六點了,民意調查也做完了,我起身告辭了少德。

雨停了,幾聲清脆的布穀啼破了山村的寧靜,我忽然發現山路兩邊的樹枝上密密的長起了一輪新芽,嫩嫩的,黃黃的。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這裏便是一片山花爛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