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課外名著的讀書心得體會新版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28W

課外名著的讀書心得體會新版多篇

名著的讀書心得500字 篇一

“戰爭的硝煙還未散盡,被戰火燒的已經殘破不堪可看上去卻依舊鮮豔的紅旗高高地插上了孟良崮的峯頂。山下,一片歡聲雷動,士兵們高舉槍桿,慶祝着戰爭的勝利”腦海中的畫面最終定格了下來。

《紅日》是一部以解放戰爭為背景,堪稱中國軍事文學的里程碑,書中再現了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在漣水、萊蕪、孟良崮的三大戰役。其中整本描寫最多的以及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孟良崮戰役。在這場戰役中,國民黨五大主力之首的七十四軍幾乎被我軍軍長沈振新所率領的軍隊全部殲滅。在這場戰役中我感受到了戰士們的英雄氣概以及每個人的捨身取義。在孟良崮戰役中,在最後的總攻時,每個人都上前衝鋒,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努力會使千千萬萬的人民幸福起來。中國共產黨,一個響亮的名字,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在現在永遠是中國人民最堅強的後盾,永遠是在茫茫星空中最閃亮、最璀璨的那顆星。

看完這本書,我的心裏激起了很大的波紋。我們應該反省,自己的幸福都是多少共產黨人的出生入死,多少革命先烈的努力才換來的。我們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我們要更能吃苦,不能總是哭哭啼啼,遇到一點挫折就很傷心,看看革命先烈的那種精神,我不經汗顏了。

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經典名著的讀書心得 篇二

看完了這個不是結局的結局,心,突然好痛。深秋的黃昏,孤獨的佇立在窗口的身影,看紅葉殘忍的凋零,手中捧着一本《幻城》。

一次又一次的重讀這個戛然而止的結局,一次又一次的心痛,淚彷彿被蕭瑟的風吹乾,怎樣也流不下來:請你自由吧。

讀郭敬明的文字,也是不久前的事情,當初只是驚奇於他對文字爐火純青的駕馭本事,亦剛亦柔,能放能收,時而奢華的不真實,時而又被他感人至深的悲慟所折服,在他的文字下,我沒辦法控制自我,以往尖叫,以往流淚,以往默然。

而翻開這本《幻城》,卻讓我欲哭無淚。或許文筆還略顯稚嫩,或許情節還有些牽強,卻用隻言片語,渲染出一片冰冷的世界,10年的大雪,將人的心也凍結,當春寒料峭時,枝頭最終綻放出多多櫻花,卻瞬間頹敗的凋零,沾染上血的腥紅。

他此時的文風,不像《小時代》裏的那樣冷酷無情,而是如此的唯美與淒涼,鋼筋水泥和櫻花雪雨都是冰冷的,而卻是如此迥然不一樣,一個是陰森的,帶着諷刺和輕蔑,用濃墨重彩,一筆一劃勾勒出一個龐大而複雜,物慾橫流的世俗,一個則是憂傷的,輕輕的,淡淡的,如同水墨畫一般,渲染出一場雪後的草原或是一片看不見盡頭的櫻花林,人的身影若隱若現,銀白的發拖在地面,眼神中淡淡的傷使畫面模糊不清。

他們的故事太過慘烈,到了最終,一切恩怨情仇,都在一瞬間,擦肩而過,哥哥殺死了弟弟,而在弟弟涅盤之後,卻同樣殘忍的將他最愛的哥哥殺死。

是的,他們最終是在一齊了,可是,他們只是兩具冰冷的屍骨,倒在了一齊,臉上掛着笑,温暖如春。

然而,他們終還是會被風雪掩埋。

我從來也不愛看幻想小説,單純的虛構、杜撰,蒼白而粗糙,結局只是殺的昏天黑地的一場仗,最終終結,或是一段無中生有的糾結,真相大白。而《幻城》,明知是虛假的,卻真實的讓人無法否認。

櫻花開遍了枝頭,人,卻已不在,從他的文字中,處處看到“櫻花”這兩個字,每當悲傷開始蔓延,便點染上幾片櫻花的凋零。

雪是白色的,但在廝殺後,滿眼是醒目的紅,在他的文字中,雪,一下十年,沒有盡頭的雪地上,發生了很多,很多。

紅蓮開滿了大地,所到之處,滿暖入春,在他的文字中,愛便是紅蓮,但這份愛,卻永遠,也無法變成幸福,因為,這是血的色澤。

櫻花,雪,紅蓮,悲涼,悲憤,愛,這或許就是——《幻城》。

課外名著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三

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在學校的書攤上看到了這本書,鮮豔的色彩跳躍在一組書中,藉助召喚的力量,它的名字是詩意的想象,風箏代表了什麼?代表希望,代表一個人,或者代表永遠無法補救的錯誤?也許兩者都有。

這篇文章講述了阿富汗一個年輕的富人和他的僕人的兒子之間脆弱的友誼,以及不可磨滅的渴望。英雄背叛後,他選擇了贖罪,一個愛情背叛和贖罪的故事很感人。它也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生活,是歷史上罕見的好書。

總有這樣一個人,當被背叛時,仍然向背叛者揮手,對背叛自己的人説,“為你,千百次。”這是一種骨子裏的謙卑,一種渴望友誼的勇氣,一種害怕失去的膽怯。他們在任何方面都很勇敢,但在你面前卻失去了勇氣。像阿米爾這樣的人,這是恢復健康的方法。請珍惜來之不易的哈桑。

哈桑很好,但他生活謙遜,愛謙遜。哈桑,他對阿米爾的全部心意,認定阿米爾是他一生中唯一的朋友,他耗盡了一顆心。哈桑和阿米爾有着同一個父親的血統。

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四

寒假裏有幸拜讀了張文質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藝術》,感觸頗深。張文質,福建閩侯人,教育學者,詩人。1983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導人、負責人,多年來致力於“生命化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長期植根於中國小課堂,推動中國基礎教育的變革和發展。

在研究和實踐過程中,他創辦了1+1讀書俱樂部,推廣1+1式的讀書理念。透過學習,讓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於激勵與喚醒”,首先我們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時,我們要更細緻、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與剋制。其次要廣泛閲讀,努力付諸實踐,積累經驗,構建自己的認識平台。

張文質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書中,詳盡而又靈動地提煉、詮釋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當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藝術”這個觀點後,很多人都提出了質疑,因為這天這個時代確實是泥沙俱下、萬馬奔騰的年代,有人認為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

但是張老師認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俗話説:“慢工出細活”,這樣的教育在我們任何人看來,或許都會覺得都是一種理想中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藝術,張老師很顯然給出了他自己的宣告。一個字一個詞,字是慢,詞為藝術。

張老師認為我們的教育太快,快在那迅速展現而又擦去的ppt上;快在了教師應對這一大羣叫不出名字卻能把課演繹的完美而流暢上;快在了教師與校長們每一天似乎都在忙於應付各種各樣事務性的事務上,快在了教師冷漠地看到教室裏那些不解而又迷惑的目光上……正如那作者苦惱的快一樣,我們這天的學校裏。教室座位整齊,台下人頭攢動,一派工業化大生產的氣勢。

老實説確實難以看到具有生命個性的人。這也難怪作者所推崇的葉瀾教授不斷的發出呼喚,呼喚教育創新要有“具體個人”意識,呼喚要在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中“人”的轉向要從“抽象的人”到“具體個人。説到底快就是到了我們的課堂上都看不到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了。

慢又是一種什麼樣的課堂、什麼樣的教育呢?作者眼裏慢是像W老師那樣的:”教師身體動作是慢的,説話的語速是慢的,等待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説的,日本的佐藤學認為:”教育往往要在緩慢的過程中才能沉澱一些有用的東西。“在平時教學活動中,速度要放慢,慢下來教師才能注意到每位學生的困難並及時給予幫忙,多給他們帶給創造、交流經驗、合作學習的機會,逐漸增強自信心和自我潛力。教育,作為一種慢的藝術,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間和時間,需要有舒緩的節奏。高頻率、快節奏、大梯度,不利於學生的有序成長和發展。

張文質老師倡導的“生命化教育”,在當今教育界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生命化教育”,簡單地講,就是把對學生的的理解、關愛、信任、成全,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體現出來;它不是僅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達和理解,它務必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體現出來。

“生命化教育”的實現包括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起主觀作用的,就是教師。教師要關注每個獨立的學生個體,不僅僅要尊重、善待學生,還要研究學生特點;在注重全體學生知識獲得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根據學生不同的認知風格,帶給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方法;關注學生異常的情緒變化,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師生互動交流,引發思考……客觀條件,就是課堂環境,教學空間。

張文質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文裏的一段話:美國教育家博耶説,學校還是小的好。那麼“小“到什麼程度為好呢?”小到學校所有師生都能彼此叫出對方的名字,亦即人數控制在二三百人內為最佳。博耶又説:“當班生數超過30個人時,教師的注意中心就從對個體的關注轉為對班級的控制。”這些見解都令人感佩。但博耶必須想不到,在中國有那麼多“名師”能夠在叫不出一個學生名字的狀況下也能把“課做得神采飛揚”,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厲害的“名師”竟能夠在體育館數千名觀眾面前在叫不出一個學生名字的狀況下把“課做得神采飛揚”,也許,從某種好處上説,這正是中國教育勝過美國教育“難能可貴之處”。

如果教學課堂環境沒有保障,首先就給教師組織課堂帶來了困難,信息的傳輸呈單向化而不是多樣化,“生命化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話。而一味地強調教學質量,並以此作為衡量教師業績的標準之一,也是對教師的不公,因為能把”課做得神采飛揚“的老師畢竟是少數。以”生命化教育“為理念,就要做到主觀與客觀的結合;既要強調教師的主觀作用,又要營造良好的關注學生獨立個體的空間,把“生命化教育”具體落實到教育過程中的每一細節和實處。

教育是慢的藝術。在教學上,教師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為人父母,育人的經驗也是慢慢感悟出來的。一個好教師,應是偶有所得,有些獨特的理解、獨特的發現,然後順着這種正道,終成大器。教育是些潛移默化、潛滋暗長的東西。功利的教學都是短暫的,不關注長遠的,不關注正確的教育價值取向的。我們的教學研究,也是慢的藝術,有所發現,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這個慢,就是讓學生感受、體驗過程,構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慢,就是不急於求成,要有足夠的期盼,足夠的耐心,減少教育浮燥與功利,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麥克白名著讀書心得 篇五

“我為什麼要學那些羅馬人的傻樣貌,死在自我的劍上呢我的劍應當是為殺敵而用的。”這是莎士比亞筆下的任務麥克白所説的話。在《麥克白》這篇戲劇中,麥克白從一個忠心耿耿和屢建奇功的將軍變為殘酷的暴君,最終被打敗。這一蜕變過程無不吸引着我,莎士比亞四大杯具之一《麥克白》給我帶來得是悲傷和思考。

莎士比亞生活在文藝復興的時期,擺脱教會對人們思想的束縛,“到達作為神學和經學哲學基礎的一切權威和傳統教條”等觀點不斷被提出,許多優秀作品不斷出現。《麥克白》就在這樣的時代誕生的。讀過《麥克白》之後,不禁發出疑問:是什麼讓麥克白從一位忠心的臣子變成參保的君主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周圍的人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女巫的出現以及預言燃起了麥克白對權利的渴望。他決定刺殺鄧肯國王是,他內心是掙扎的,可是他的妻子卻一昧的教唆他去做這件不義之事。妻子的支持讓他決定這是理所當然的,於是麥克白開始了他的殺人之路。一個人會受到身邊人的影響。人不肯每時每刻都頭腦清晰,會迷茫會掙扎。此時,需要的是身邊的人給予幫忙,而不是需要一個把自我推進火海的人。除此之外,還有的是內在原因,應對權利的誘惑,更重要的是內心的堅定。麥克白原本是一位屢獲奇功的將軍,而應對權利和他人的教唆時卻不能堅定自我的內心。他掙扎過,迷茫過,害怕過,但正義的曙光並不能將他照耀,將他喚醒。從此,我們失去了一位忠心的將軍,多了一個殘忍的暴君。《麥克白》本身就是一部戲劇,許多人也許都喜歡經過舞台瞭解其中的悲哀。但我更喜歡感受字裏行間的那種氣息,那種悲傷,掙扎,黑暗的氣息……

該劇大膽批評了封建制度的殘暴黑暗,以及對人性的禁錮,強烈反映了新興的資產階級期望建立新型的社會關係和倫理思想的要求。這種對夢想的追求值得讓我們學習。社會的提高思想也需要不斷更新。封建的舊思想阻擋不了我們前進的腳步。

作品是當時社會的寫照,這説的一點也不錯,經過這個作品讓我深刻感受到當時社會的動盪,黑暗的籠罩,光明的渴望。看完這部劇,我深刻的明白了:一個人能夠有慾望,但卻不能膨脹。一個人的野心會矇蔽人性的雙眼,終將導致一個人的滅亡。足夠大的野心甚至能夠毀滅世界,我們所能做的是在慾望面前把握尺寸,控制住自我。黑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沒有衝破黑暗的決心。封建制度對於人們的毒害是十分的嚴重,它是一根插在社會心臟的一顆毒刺。僅有忍痛拔去,才有以後的復原。《麥克白》這部戲劇讓之後的人們能夠深入的瞭解封建社會的狀況,給現代的人們一個重要的借鑑。

忽然想起紀伯倫曾説過一句話:“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我們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我們應當控制自身的慾望,不忘初心,不讓野心控制住我們。我們要做的是使世界少一個墜入深淵的麥克白。

課外名著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六

當我閲讀《快樂王子》這本書時,我不禁被快樂王子那顆善良的心所感動。

《快樂王子》講述的是快樂王子和小燕子都不惜犧牲而為老百姓做好事的故事。小燕子一再被快樂王子的善良所感染,沒有去埃及,而是幫助快樂王子救助百姓。他們兩個因為寒冷凍死了。最後,上帝和天使認為快樂王子的鉛心和死了的小燕子是城裏最珍貴的兩樣東西。

在這個故事裏我最喜歡小燕子因為他經過快樂王子的都市遇到快樂王子,快樂王子要讓小燕子把自己身上的金片和稀有的紅寶石和藍寶石啄下來,帶給貧窮的人們。最後因為快樂王子看不見了,所以小燕子沒有去埃及而凍死了。

同樣快樂王子也感動了我,他用自己寶貴的生命幫助貧窮了人們,他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人們的幸福與快樂。這就是因為快樂王子的鉛心為什麼融化不了的原因。

快樂王子的故事告訴我,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都要有助人為樂的好習慣。

同時也讓我知道我們生活中處處有着樣的人。

閲讀名著的讀書心得體會 篇七

有些愛一直沒機會愛,等有機會了,已經不愛了!我一生中遇到無數的女人,可是從來沒有像你這樣一個教我如此深受震憾的。也許他為了朋友之間的義氣,不能追你。她認為,自己的生活太不協調!但是,今生有他,我依然依然依然無悔。什麼才是愛。即使不會再愛我?廟會,是中國民間的嘉年華,是現實生活中難覓的一幕科幻電影。

在無盡的黑暗中成長的她,有過灰心,有過憤怒,不過更多的還是我們所認識的自信的她,這一切歸根究底還是要感謝莎莉文老師。是她,帶領小凱倫走出自我放棄的深淵,給予了海倫·凱勒温暖,讓她感受到生命的美妙。從而漸漸愛上了這個世界。併成為了文壇新星,最終當上了總所周知的大作家。在她的生命中,她要感謝她的莎莉文老師,莎莉文老師給了她善於發現美的眼睛。

然而,像她這樣的盲聾的柔弱女子能有這樣的豐功偉績,我們又有什麼原因不去努力奮鬥呢?反過來想,我們要感謝祖國,謝謝她給了我們這風景如畫的家;還要感謝老師,謝謝他們給予了我們無限的知識;更要感謝家人,給了我玩具、吃的、用的……不僅如此,我們還要感謝朋友,謝謝他們幫助我,感謝寵物,謝謝它們陪伴我……可見,每一個人都是在感恩中成長的。滴水之恩應當湧泉相報,我們不僅要學會感恩,更要學會報恩。

記得馬克·吐温説過:“19世紀有兩個奇人,一個是拿破崙,一個是海倫·凱勒。”海倫·凱勒不僅僅是奇人,她還教會了我們樂觀、感恩……願感恩伴我成長!

經典名著的讀書心得 篇八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令我受益匪淺的書——《傅雷家書》。

它不僅讓我們懂得怎樣做一個好孩子,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懂得怎樣做人;怎樣對待人生,也讓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麼,這讓我可以更好地和父母溝通。同時也應該是做子女的瞭解父母的一本好書。子女可以通過這本書瞭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過這本書瞭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寫的每字每句已經成為經典,永垂不朽的經典。

從書中可以看出傅雷是一個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甚至是比較刻薄的人,這正是他的身世所決定的傅雷在幼年喪父,童年母親的嚴厲家教。在細節上提高自己的品德,雖然家書中是許多教育兒子的話。

但實際傅雷自身都做到了,這也就是儒家文化中在品德修養身教勝於言傳吧。當然這和他所受到的既有儒家底藴的儒家文化,又有從頭到尾地接受唯物主義的思想是分不開的。

傅雷作為父親,對子女的情感是十分豐富的。其實,我們身邊的父母也跟傅雷一樣的平凡與偉大。我們的父親也是經常為我們的生計,為了我們的學習,為了我們能上一個好的學校,為了我們能擁有好的成績,使得他們的頭髮都白了,費盡了心血,這是真正的`偉大,這才是真正的父親!

傅雷可以説是千千萬萬個父親中的一個傑出的代表,他的對子女的充滿愛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地成長。

從這裏邊我想到了現在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確實令人擔憂,許多孩子的自主能力越來越低,以至於現在的孩子不能適應社會,不能自已照顧自己和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正是中國父母的悲哀,所以培養一個孩子,要在他小的時候,該給予自由就給予,該讓他自己去冒險,就讓他去……不要溺愛,讓他自己去承受一些事情。

告訴他,他所在的世界,所在的國家,所在的社會,以及這個家庭等一切一切他應該瞭解的東西。永遠不要説:“等你長大了你就明白了。”之類的話。那樣他會不珍惜童年。沒有。只有更好。

再説人自己一輩子都活不明白,有時候只能順其自然。你給予了他生命,有責任。每一位父母,每一個家庭,都只是暫時的避風港,要出海的船,是終究要出海的,要經歷的風浪,是終究無法避免的。

人生的許多路,許多暗夜,只能獨自去面對,孩子的人生,父母無法去替代,去承擔。清華大學曾辭退了一個學生,原因是該生在學校竟不知如何穿衣服,繫鞋帶。另有報道説,曾有一女生在校不知如何煮雞蛋,只好哭着握着兩個雞蛋回家,這樣可笑的事情居然是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奇怪嗎?不奇怪!有這樣的教育,就會有這樣的孩子。

温室裏的花朵是弱不禁風的,大自然中的樹木才能經受狂風暴雨。

名著讀書心得體會 篇九

昨天我又看了《平凡的世界》,又有了些新的想法。

我感覺孫少平只是孫少安的一個複製品,孫少安所生活的家庭屬於貧困家庭,可是在那個時代家裏所要的孩子註定了不止一個,對於孫少安的輟學也只有感到無奈與同情。他要開始負擔這個家,可是他又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於是路遙老先生就讓少平來替代他完成。

同樣我也有理由相信田曉霞也是田潤葉的替代品。孫少安與田潤葉可算是青梅竹馬,可是隨着田潤葉的繼續求學,孫少安的回家務農,田孫兩家的生活環境的懸殊越來越大,註定了他們不能夠在一起。

可是我們的作者是有感情的,於是他就新創作了兩個人來替他們完成。於是孫家無論如何都要供少平讀書。即使隨着情節的不得已發展(誰叫他們有一個太不成器的姐夫),孫少平不得以離開學校出去做工不過作者還在想辦法讓他能夠留在城市(得到貴人辦了城市户口)。

因為他不再願意看到孫少平和田曉霞再次因為農村與城市的差距而分開。

可是事態的發展已超出了作者的設想,孫少平和田曉霞還是不能夠在一起。可是啊我們不能夠在看到一個悲哀的潤葉啊。田曉霞也只好在一次出人意料的車禍中出人意料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