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疫情下志願者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46W

疫情下志願者心得體會多篇

疫情下志願者心得體會篇1

在抗擊疫情中,很多人挺身擔當,成為這場無硝煙戰疫中的勇士,上演一幕幕“逆行”故事,然而一抹青春的力量,在陽光下顯現的是那樣斑斕。

曾經被大家認為“90後”只是個孩子的我們,在這場戰疫中,是那樣的勇敢。當看到一名“95後”女醫生騎行數百公里返崗工作;“90後”__姑娘開“專車”接送醫護人員;“90後”原本愛美的年齡,一名護士將秀髮剃成光頭的畫面;一瞬間他們的奉獻精神讓我肅然起敬。一場戰“疫”,讓奮戰在崗位的“90後”,學會扛起了“責任”,和同事們一起奮戰。一個在愛中長大的孩子,學會了愛身邊的每個人。

作為“在家就是為社會做貢獻”90後的我,面對突如其來的戰“疫”,又該如何交一份滿意的答卷?“疫”情的出現,阻止了我和父母一起過年的腳步,在家的我們決定也要把年過的熱熱鬧鬧,傳統的春節習俗樣樣不能少。掃塵、貼春聯、包餃子,我和老公第一次嘗試自己忙年的感覺,一陣手忙腳亂過後,當熱騰騰的餃子端上餐桌的時候,兒子興奮的要給爺爺奶奶拍視頻,視頻那邊看到家人開心的笑容,心中是那樣的美滋滋;當老公返礦上班的時候,每天我的生活變得是更是忙碌而充實。

曾經不會做飯的我,從開始每頓飯都要打電話邊問程序邊嘗試,到慢慢的看視頻學竅門,再到最後到為了給兒子做出新花樣,竟然也跟着抖音學着做花樣式小饅頭,一個“廚房小白”就這樣在這個假期蜕變啦。

為了每天陪孩子玩出新鮮感,自己設計製作了套圈,在客廳擺起了地攤,把我們的美好童年快樂一起帶給他;忙碌的一天結束後,學着父母的樣子,放點艾葉、藏紅花,泡起了養生腳,曾經不理解為啥父母對泡腳那麼講究,原來他們也是為忙碌了一天的自己解解乏,頓時間感覺父母為了操持這個家是多麼不容易,拿起手機,和父母通上了電話。看着朋友圈裏小夥伴們在家中各顯神通,一場戰“疫”,讓家中的“90後”,學會了照顧孩子,學會了感恩,也找回了做好父母“小棉襖”的初心。

時光荏苒,一幫在“非典”時被全世界保護的“90後”,現如今她們懷着感恩的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愛得方式,回報這個充滿“愛”的社會。

感動與温暖,讓特殊時期變的更有“温度”,也正是奮戰在崗位“擔當”的愛,和在家做貢獻“守護”的愛,凝聚成“我們的大愛”。

疫情下志願者心得體會篇2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全體國人猝手不及。-月-日,當我還在家關注着疫情新聞的時候,突然接到單位通知,市委組織部號召市直黨員幹部-社區值守一線疫情防控工作,我沒有絲毫猶豫,立即報名請戰,以一名志願者的身份火線支援社區防控一線,打響了我的防控阻擊戰“疫”。

社區防控防什麼,怎麼防?有沒有危險?不讓居民隨便出入,他們能聽嗎?帶着這些困惑我來到防控點,一時感到無從下手,但,疫情就是命令,容不得我多想。我主動向社區、物業、綜管人員請教,出入登記、測量體温、檢查證件,每天一遍遍重複着這些相同的步驟,不厭其煩地解釋説明,耐心回答各種各樣的問題。我意識到,社區防控就是要把這些看似很小的事做好做細做實,才能不讓疫情蔓延到小區,這是我作為志願者的職責所在,也是我對小區居民生命安全的承諾。

社區是疫情防控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落實聯防聯控、羣防羣控的關鍵。我所值守的小區有三千多户居民,常住一萬多人,每天外地返回人員、復工人員和車輛混雜流動,防控壓力較大。我們按照市疫情防控指揮部最新通告要求,結合小區人員流動實際,分類施策,精準管控,認真檢查,詳細登記,確保不出任何紕漏。在嚴格管控的同時,我們積極幫助小區居民拿取快遞、搬運物資,提供生活便利。指導復工人員辦理復工手續,保障合理需求。隨着疫情形勢好轉,管控措施得力,我們也逐漸取得了居民的讚許和信任,他們很自覺地減少了不必要的外出。

每天在一線值守,看到的是鮮活的人物,感受的是心靈的撫慰!接到任務後,很擔心家人的態度,沒有第一時間告訴父母,妻子和年幼的孩子都在家,也擔心這樣每天進出有沒有危險。但是,嚴峻的疫情形勢告訴我,國家有難,必須要有人站出來,這是踐行一名共產黨員初心的時刻,國家召喚使命必達,我必須要上!簡單和妻子交代了一下,妻子只説了一句:你去吧,家裏有我!讓我沒有了後顧之憂。妻子每天在家做好後勤,燒飯洗衣照顧孩子,還變着花樣做各種營養美食給我補充體力,年幼的兒子稱呼我是“戰士”,每天給我加油打氣:“戰士加油,爸爸最棒!”而我每天回到家卻要“自我隔離”,兒子嘴裏唸叨着要我抱卻只能將他拒之門外,內心充滿愧疚,更覺親情珍貴。而讓我感動最多的是每天面對的社區居民,有對我豎大拇指,稱讚我是英雄的大姐,有二話不説,放下方便麪就走的大哥,還有進出都對我敬禮的小朋友,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是我完成任務的強大動力。學校領導也多次親臨一線看望慰問,及時送來了防護物資,讓我倍感温暖,信心十足。我明白,不是我的工作做的有多好,是身邊這些可親可愛可敬的人在默默支持着我,讓我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為他們守護一方平安。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每當疲憊的時候,想想揮戈沙場的白衣戰士,衝鋒陷陣的公安衞士,臨危不懼的社區勇士,內心又充滿了愛的光亮。風雪即將過去,病魔終將潰散,待到花開燕來時,讓我們走出來,看乾坤依舊,山河不改,在我們共同捍衞的土地上,互道一聲:歲月靜好——別來無恙!

疫情下志願者心得體會篇3

“記得戴上口罩和手套!”

“知道!你也別忘了,還要記得及時更換口罩!”

“兒子,在家好好複習功課,別讓爸媽操心哈!”

……

從大年九年級開始,這幾句對白就天天被教師夫婦某某和某某重複着。

某某和某某都是某某街的教師,十幾年的黨員。大年三十晚上,得知某某教育系統要徵集三十名防疫志願者,夫妻倆都想報名,但這樣一來正讀九年級的兒子一人在家,無人照顧吃喝和督促學習。夫妻倆商量來商量去,決定由妻子某某去參加志願者工作,丈夫某某在家照顧孩子。

正月九年級,由於疫情嚴重,某某教育系統再發志願者徵集通知,某某再也坐不住了。兒子很懂事地説:“爸媽,你們放心去吧,我在家一定好好學習!我把飯蒸好,等你們回來炒菜……”

有了兒子的承諾,某某放心地加入了志願者行列。

每天早上,夫妻倆互相提醒,戴好口罩和手套,然後各自奔赴自己的崗位。某某去某某最西邊的雙墩村,某某去某某最東邊的田鋪村。儘管“各奔東西”,但夫妻倆的心卻想在一起:儘自己的一份力,希望這場戰鬥早點結束!

抗疫志願者工作心得感言範文九

從1月25日到達武漢至今,我已經在某某醫院奮戰了近36個日夜。戰疫前線的工作節奏緊張而忙碌,但對從事重症醫學臨牀工作近30年的我而言早已習慣。這是一場與疫情賽跑的戰鬥,我奮戰在一線,初心所指、使命必達。

作為國家衞健委專家組成員,我在1月25日趕赴武漢市某某醫院參與救治工作。我覺得這件事情好像沒有什麼道理推辭,作為一名icu醫生,這是我的本職,是應該做的。

某某醫院是此次武漢市新冠肺炎救治定點醫院,自去年12月29日收治7名不明肺炎患者以來,已收治了超過1500名新冠肺炎患者,且大部分為重症和危重症。剛到某某醫院的時候,需要進行救治的患者很多,並且很多病情都較重,當時某某醫院的醫護人員已經連續工作了一個多月,真的吃不消了。那段時間醫院的醫療救治力量和重症病人增長的速度之間不成比例,加大了治療難度。我負責的南六病區是由普通病房改造的icu病房。某某醫院作為一家傳染病院,平時並沒有太多的重患者,因此只有一個16張牀位的icu病房。在這個特殊時期病牀不夠用了,因此臨時把兩層普通病房進行改造用於收治重症患者。

為儘早讓患者得到良好有效的救治,我和所在的醫療團隊,深入病房逐一瞭解患者情況,認真梳理治療流程以及管理辦法。由於患者資料、化驗和影像學的片子都在工作區,而患者和血氣單、護理單都在污染的病區裏,這和平時的工作習慣有很大不同。我與醫療組因勢制宜,每天早上,根據患者的化驗結果、夜間病情變化和影像學檢查,調整治療和用藥,確定當日治療方案和操作內容,然後穿好防護進病房,查房並完成操作。即便沒有太多操作,這樣下來平均也要2個小時。後面因為防護用品緊張,只能減少進去的醫生數量和頻次,我只要在,就一定要進去看病人。一次進去,儘可能完成最多的工作。同時冒着風險,完成最高危的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手術。

目前救治工作的開展已經越來越有序,病人的治療與恢復也比之前好了很多。剛到某某醫院時,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這支臨時拼接起來的隊伍需要磨合,團隊中的醫務人員來自不同醫療機構,大家的專業背景、工作方式、習慣都不同,需要在工作過程中不斷適應磨合。但大家都儘可能快地進入新的角色,適應新的崗位,工作開展也越來越順暢。

最暗的夜,才能看見最美的星光。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過程雖然痛苦,但始終相信最後一定會成功!

這就是我站立的地方。

疫情下志願者心得體會篇4

作為一名大學生志願者,經常參加入學校和社會的志願服務活動,可以説是志願服務給了我這個大學生最好的鍛鍊機會和實踐舞台。突出的感受就是通過志願服務平台,眼界更加開闊,心靈更加清純透徹,對奉獻過程中得到的快樂感受也更加深刻。正如經濟系志願者服務口號“助人助己,樂人樂己。”以助人為快樂之本為座右銘。也許他人會認為,我們所要完成的工作是很簡單的,但是簡單中的學問卻真的不少。當有人來掛號的時候,我們要準確的知道他們需要掛哪一個科室的,減少他們不必要的麻煩;當有人來去化驗報告的時候,我們要能正確分辨出不同的報告;我們要耐心地為他們講解如何領取化驗報告,如何掛號…...這些工作在每一個人看來都是極其容易的,起初我也是這樣認為的,不過在工作久了後,我便有了不同的想法。因為看似簡單的事情,要做好,卻是不那麼簡單的。

由於我們能力有限,只做一些稍微輕鬆的事比如幫忙打印報告單,我們的初衷是通過自己的努力給病人帶來更多的幫助,方便他人,收穫快樂。我的工作只是幫助不瞭解醫院分區的病人們,給他們一個明確的方向引導,讓他們能更加及時的就醫,解決自己的病症。我們做不到像雷鋒那麼高尚,但是我們在很努力地學着微笑,用微笑安撫病人焦慮的情緒,用窗明几淨為他們提供一個舒適的就醫環境。

在做志願者的過程中總是會碰到各種問題,醫院的秦老師總會非常熱情的給我們講解,為我們解決。每次見到我們,總會戴着她的老花鏡非常開心的説:“小姑娘,來啦。”還記得第一次去醫院當志願者,秦老師一邊帶領我們參觀各個地方,一邊給我們詳細地介紹。就像是一個長者,在我們身邊解決各種問題。

在四院當志願者時,每天都會碰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會因為等化驗報告的時間過長而向你發火向你訴苦,有的人會非常感謝你們幫助他們,還有的人則是默默的離開了。記憶最深刻的就是那對可愛的爺爺奶奶,他們都帶着可愛的小紅帽,相互扶持着,慢慢走在醫院的走廊上。他們用緩慢的步伐走向我們,然後非常和藹的向我們詢問着,我和我的小夥伴微笑着給他們解釋着。然後他們帶着那可愛的笑容,跟我們説了聲謝謝。直到他們看完病,老爺爺老奶奶特地走過來跟我們説:“志願者就是要向你們這樣微笑,給別人温暖。”看着他們幸福的背影,我和小夥伴都好生的羨慕。在醫院做問卷調查的時候,一直要再病房裏跑來跑去,十分的累。一個剛動完手術的爺爺看我老是跑來跑去,就非常熱心的説:“小姑娘,來,在這坐會,我來幫你填一份,你坐着休息會吧。”我坐下來,和爺爺談了許多許多,他還跟我聊起了他的孫子。

累並快樂着,這是我最大的體會,作為志願者,我們在醫院裏需要給人陽光積極的一面,如果有任何問題我們首先就要上前趣味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堅持勞動半天雖然是很累的一個過程,對於我們這些嬌生慣養的學生來説,是有一點點難度的,但是這就是我們要克服磨礪的。雖累但是幫助別人,我們收穫了快樂,也能學到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關愛,學到了奉獻精神。我們做的事情雖然小、簡單,但是當我們看到不熟悉路的病人在我們的幫助下順利的就醫時,依然是十分開心的,或許這就是奉獻精神的樂趣所在吧。

我們只是一滴霧水,但只要發揮每個人小小的力量,我們將會聚成浩瀚的海洋。人活一輩子做不了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一個人的價值,一個團隊的價值就體現在我們為他人做的每一件小事上。即便微小到他人都來能覺察,那麼做這事也是有意義的。我們樂此不疲,志願者活動不僅是我們服務回報社會的途徑同時也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意義非凡。

疫情下志願者心得體會篇5

20_年,武漢爆發疫情,並迅速擴散,我國有8萬人左右感染了新型冠狀肺炎。17年前,鍾南山教授領軍抗擊非典;17年後的這個冬天,年過83的他再一次站了起來,去保護那些感染了的病人患者們,而我也用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在家鄉這邊的社區做疫情防控志願者,參加基層疫情防控工作,為疫情防控儘自己的一份力。在這期間跟社區的工作人員一起去挨家挨户的為居民分發口罩,生活物資,利用自己在學校學習到的計算機知識,幫助社區做關於居民體温統計,住户信息,人員流動情況等表格,工作盡心盡力,直到本地區解封。

基辛格在《論中國》中説到:“中國總是被他們最勇敢的人保護的很好”。在真正的大劫難時刻,精英的臂膀遠遠不足以撐起全人的希望,使命本身將會挑選我們每一個普通人,要我們穿上那件銘刻責任與愛的戰袍,手挽手衝刺在每一天。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突發之際,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衝在前線,身患漸凍症的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咬牙堅守崗位,各地援鄂醫療隊不顧風險。在我做志願者的時候,我看到社區的工作者從大年三十就開始一直堅守崗位,從未休息,他們中有的孩子尚小,有的父母年邁,他們衝在疫情一線,其實也想回家,但是在社區內部有着成百上千的家庭還需要他們。身在湖北的我深切的感受到疫情的嚴峻,上至鐵路公路交通,下至每一個基層社區、村莊的小路口,全部封閉,志願者們輪流排班,24小時堅守崗位,守住路口。正是這嚴格的封路,減少人員流動,讓疫情得到了一定控制。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位佝僂的老大爺。當時我正在社區登記居民體温,從我的余光中,我看到一位老大爺,佝僂着腰,緩緩走了進來,在靠近門的牆邊站了一小會,幾次想説話卻又沒有説。他看着前面辦理緊急業務的幾個人,又在牆邊站了一會。直到大廳裏沒什麼人了,然後壯起膽説了句:“我要去打工!”當時正是封城最嚴的時候,人們都躲在家裏不敢出來。聽到這句話,我們都驚呆了,先不説能不能出的去,看着老大爺那佝僂的身體,花白的頭髮,我們都懷疑他能不能工作。轉念一想:也許是遇到麻煩了。在這裏遇到麻煩找社區的的人很多,有的人小孩病了,急需送醫院;有的人常年吃藥,因為疫情突然停了。可是一開口就要去打工的老大爺倒是頭一次見。主任立馬上前詢問了情況,原來是老大爺沒有銀行卡,還是用的存摺,又因為疫情,所有的銀行全部關閉了,老大爺身上一分錢都沒有了,家裏的糧食也全都吃完了,子女在外地,自己獨自在社區租了一間屋子。居委會旁邊就有一家商店,每天有物資送進來,我們説可以去商店賒賬,可以取錢了就給人家結賬。老大爺一聽就很激動,他説他這一輩子從來不欠別人,怎麼能拿東西不給錢呢!經過一凡周折,老大爺離開了居委會。我看見幾個社區的工作人員跟着老大爺出去了,然後私下找到老大爺,給他送了好些物資,還一起出資給了幾百塊錢。老大爺很倔強不肯收錢,但是生活太難,拉着工作人員非要打個欠條。這只是一件非常小的事,小到在很大的貢獻面前微不足道。但是在災難面前,一粒米的小事,可能改變一個人往後的一生。疫情期間,一年的時間過去三分之一,很多家庭因為沒有工作,生活都難以維持,我們可能沒辦法像救世主那樣給每個人都提供幫助,但是在我們眼前出現的,我們能做的,就是我們應該去做的。

20_年3月16日,我在的地區解封,那一天社區人滿為患,我們八台電腦同時啟動,所有的志願者和社區工作人員全部到位,有的人在大廳維持秩序,有的人在門口詢問並給他們指明辦理窗口。大家都很激動,有復工證明的人辦理健康證明等準備自駕去外地工作了,有了收入來源生活就可以維持。馬路上人人都很自覺的帶起了口罩,菜市場的攤位前有秩序的佔滿了人,這個城市又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