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技術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37W

技術心得體會(多篇)

技術心得體會 篇一

在上第一節通用技術課之前,我總以為這和國中的勞動技術課一樣,一上課就拿着工具開始敲敲打打,鋸鋸磨磨。當後來才發現其實不是這樣的,通用技術課上需要動手去實踐技術,但更需要我們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先聽再動手,這樣才能學得又好又快,而不至於處處是漏洞。

還記得那次製作四巧板的時候,同學們只顧着擺弄着面前的鋸子,企圖通過自學來展示自己學習能力之強。但這是不對的。固然,有些同學的方法可能是比老師的好,但老師的方法定然是老師選出來認為最適合同學們的,所以我們應當先聽聽老師的方法再動手。而那節課的結果自然也是可以預見到的不好。通過那節課,我明白了有時候仔細聽比盲目做更重要。

通用技術使我對其他學科試驗中的一些抽象的詞語更有深刻影響。在與搭檔做“關於紙張的造型等對承重能力的影響”時,才發現控制變量的重要性(雖然因為考試的緣故已經背這幾個字背了三年了):我們一會兒關注瓦楞的高度是否一致,一會兒關注瓦楞紙的寬度是否一致,一會兒又注意放重物時要輕手輕腳,手忙腳亂地終於在下課之前測好了三組實驗數據,這時才發現自己的動手能力原來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這其中也有一半的原因來自學習能力。

讓我記憶尤為深刻的,是那次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小組是去調查學校操場的跑道問題的。再次回到科利華的操場,當我們用發現問題的眼光去看待它時,才發現昔日看着似乎還挺順眼的操場居然會有那麼多的問題:通向校門邊籃球場的台階過高,跑道供同學們減速的距離不夠,操場邊緣與食堂邊的籃球場之間沒有過渡,易絆倒人,操場跑道過窄……

後來我們又徒步前往田家炳中學的操場與科利華的進行比較,問題明顯少了許多,但當我們拿出刻度尺量其跑道寬度時,驚訝地發現問題和科利華的一樣——窄了,與標準不符。

這次實踐,雖然耗費了很多的體力,但增強了我們的學習能力,是值得的。同時我也明白了:只有實踐出的結果才是最真實準確的。

總之,通用技術課使我明白了,學會了要用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維去思考身邊的事物,培養足夠強的學習能力,這樣才能在日後的學習及步入社會中時,多一份競爭優勢,少一份驚慌失措!

技術心得體會 篇二

我們參加了由温州教研室主辦的通用技術課程的教師培訓,經過兩天在梧田中學的學習和研討,使我受益非常大。我會把在這裏學到的關於通用技術課的教學理念融入我的教學實踐中,上好這門課。

通過觀看作品大賽,各位專家、學者講解,語言生動有趣,使各位學員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也引發了更多的討論和思考,這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明白通用技術在生活中的意義。

通過幾天的學習、討論,學到了許多知識,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普通高中開設通用技術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為主旨的教育,我進一步瞭解什麼是“技術素養”,技術素養不僅僅是指使用技術,還包括理解技術、評價技術和管理技術。通用技術這門學科其核心目標應是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即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

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着力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這就必然要求在具體實施時在觀念上要進行觀念的轉變和轉化,這些是我們在思想觀念上所必須做到的和傳統觀念的轉變。對“通用技術”的內涵有了更深的瞭解,從而在思想上對“通用技術”這門學科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框架。通用技術是一門全新的課程,沒有太多的現成經驗可以借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很多問題都需要任課教師獨自解決。為了讓整個教學過程不偏離方向,就必須認真研讀新課標,以及相關的解讀資料。

從新課標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向。能否比較好地達到新課程的目標,取決於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能否很好地把握通用技術課程標準,並依據課標做好落實工作。只有通用技術教師在思想上對課程的價值和重要性認識到位了,才可能在思想上主動重視通用技術課程標準。當然,對課程的認識很難一步到位,需要在教學實踐、學習交流、經驗總結中不斷提升。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自始至終都必須堅持一點,那就是一切通用技術教育活動都要以通用技術課程標準為依據。課標既是課程實施的起點,又是課程實施的歸宿。理論上講,課標應該是指揮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經常翻閲,對照實踐不斷體會、加深領悟。比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選擇怎麼樣的教材、案例,採取什麼樣的教法等等都應從課標出發去考慮。經過各位培訓老師的講解讓我有了一個大概的方向。

上課的時候最好不要按照課本原原本本的講,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等教學資源,多向學生介紹最新的技術發展,通過各種圖片、視頻、實物向學生傳達一種技術設計的思想。學生技術思想的形成比具體技術技能的掌握更重要,技術思想的重要內涵就是創新思想,這是符合新時代的要求的,對學生今後的發展也有好處。雖然通用技術強調的是技術設計的思想,但是還是要求學生有一定的動手能力,讓學生自己的設計思想通過技術操作變成具體的作品,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對通用技術的興趣,同時技術操作過程能夠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習慣。同時,技術試驗也是優化設計的一種重要方法。

注重的是學生創造潛能的開發,加強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通用技術的教學則摒棄了傳統模式,它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採取相應的教材,並將教材所講付諸實踐,在實踐中成長,使得學生的潛能得以開發,實踐能力也會有相應的提高。通用技術課程的教學並非僅僅教給學生怎樣去創造,而是要在一定的科學、文化、社會常識的基礎上去創造,一個什麼也不懂的人是不上會創造出什麼新東西的。

總之,幾天的學習確實增強了我的信心,增加了責任感、使命感。作為通用技術教師的我們應該努力學好通用技術的教學方法,領悟通用技術課程的精髓,以便更好地搞好通用技術的教學工作。

技術心得體會 篇三

近日通用技術新課程培訓在陝西師範大學舉行,授課的教師都是各領域的專家學者,聽課後深受啟發,尤其是我們通用技術課程方面,學到了許多知識,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眾所周知,通用技術課程是一門新興課程,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鑑,也沒有現成的資源可供教師利用,因此課程資源的建設與利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傳統教學的影響下,帶着通用技術在中學教學過程中能否讓學生產生興趣,能否對學生產生一些有利的影響,能否得到校長及家長的支持,作為一名通用技術老師能否得到同其他老師一樣的待遇等問題來到了顧建軍博士“高中通用技術課程的理念和目標”的課堂。通過學習我知道了我國的學生在文化理論學習方面比歐美學生“紮實”得多,但在生活技能操作和物品設計方面卻這遠比不上歐美的學生,這直接影響下一代的生活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導致這一結果的重要原因就是當前國民教育不重視通用技術課程的開展,學生沒有技能操作,物品設計練習、學習的機會,甚至讓部分學生認為技能操作與設計可有可無,只要學好文化理論知識就可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由此可見,通用技術的開展已迫在眉睫。

普通高中開設通用技術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為主旨的教育,是高中學生的必修課程。它關注的是全體學生的發展,着力提高全體學生的技術素養;它注重的是學創造潛能的開發,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它立足科學、技術、社會的視野,加強了人文素養的教育;它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努力反映先進技術和先進文化;它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倡導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一、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着力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

高中通用技術課程屬於通識教育的範疇,具有通識性質,它的開設是面向全體學生,為每一位學生拓展技術教育學習經歷,行使受教育的權利提供了機會和條件。它充分考慮到了高中學生在興趣、生活、經歷、地域特徵、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準備了相應的教材及教學方法,以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學生的個性發展。

二、它注重的是學生創造潛能的開發,加強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高中通用技術的開設,使學生跳出了傳統意義上的一間教室、一套桌椅和一位教師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會將所有學生培養成一個模子的人,忽視了學生之間的興趣愛好和個人差異。而通用技術的教學則摒棄了傳統模式,它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採取相應的教材,並將教材所講付諸實踐,在實踐中成長,使得學生的潛能得以開發,實踐能力也會有相應的提高。

三、它立足科學、文化、社會的視野,加強了人文素養的教育。

通用技術課程的教學並非僅僅教給學生怎樣去創造,而是要在一定的科學、文化、社會常識的基礎上去創造,一個什麼也不懂的人是不上會創造出什麼新東西的。因此,在通用技術課程中加入了科學、文化、社會的相關知,使學生的視野得以進一步擴大,有利於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為自己的後期創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努力反映先進技術和先進文化

通用技術課程努力把學生的生活實際納入進來,使學生在學過之後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而不是駕空現實生活,空談技術理論。當教材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時,學生便可將書本中所講的知識和技能在現實生活中得以應用,從而可以享受成功者的喜悦,進一步加強對通用技術課程的興趣。

五、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倡導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通用技術的學習改變了傳統的教學程式,可以採取多樣化的教法和學法。學生們可以走出課堂,獨自鑽研課程內容,也可以互相幫助,發揮團隊優勢,共同探討課程內容,在玩與樂中完成教學任務。教師不再是課堂中的主體,而只是起到一個總協調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高中階段開設通用技術課是時代的需要,是明智的選擇。作為通用技術教師的我們應該努力學好通用技術的教學方法,領悟通用技術課程的精髓,以便更好地搞好通用技術的教學工作。

技術心得體會 篇四

通過培訓,學習了多媒體技術與學科整合,使我更加深刻體會到信息教學時代已經到來了!如今,利用計算機既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達到資源共享。所有多媒體教學已成時尚。運用多媒體,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認識,也使課堂教學目的完成、教學難點的突破更省時、更省力、更有效。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在此談談我通過培訓後利用多媒體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心得體會。

一、多媒體技術與學科整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圖文並茂,聲像俱佳,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段向學生展示學習內容,大大增強了學生對抽象事物與過程的理解與感受,從而將課堂教學引入全新的境界。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有了深厚的興趣,在教學中,老師講得輕鬆,學生學得自如,在教學中遇到的很多困難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多媒體技術與學科整合,有助於加快教學速度,在課堂上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練習鞏固。在普通的教室裏上語文課,老師要用粉筆板書教學內容、重點難點、分段分層次分析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利用多媒體,預先製作好課件,充分利用好課堂上的每一分鐘。增加教學的密度;還可以即時反饋,體現反饋的廣度。

總之,多媒體技術與學科整合,,有助於提高教學效果,合理利用好課堂時間,在相同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又促進我們老師學習,提高教學能力。

那説最後!如何讓多媒體技術與學科進行整合呢?

1、作為教師,身處這個物質文明和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社會,應該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技術再結合現代化的思想在教學中去勇於創新,探索出更好的教學方法。

2、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把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長處,靈活地運用多媒體,讓它在教學中起到畫龍點睛,恰到好處的作用。

技術心得體會 篇五

音樂欣賞課的基本價值在於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創造音樂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藴涵於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感情,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音樂藝術淨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

視聽結合,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欣賞課不像唱歌課、遊戲課那麼有趣。但同樣的音樂往往可以讓不同的學生產生不同的聯想。“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教學方法就能產生不同的效果、激發不同人的欣賞力。

投影儀與欣賞結合,誘發形式的想象在欣賞《漁舟唱晚》如果只是聽音樂和教師分析,就不能激發個更多學生的欣賞興趣。我利用投影儀展示夕陽西照,漁夫們揚着點點白帆,喜悦而歸的動人場面,通過音樂和語言的敍述,與眼前的景象聯繫在一起,視聽結合,在不知不覺中優美的樂曲把他們帶到大自然美麗的景色中。視聽結合,不僅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同時也加深了對樂曲的理解。

錄像片與欣賞相結合,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在欣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由於學生沒有當時的時代感受,雖然對作品有大體的瞭解,但對作品表達的意境和內容情緒理解得不深。我利用錄像片,播放解放軍衝鋒及天安門國旗班出旗、護旗的錄像,讓五星紅旗在眼前冉冉升起,學生置身情景之中,體會音樂表現的那種莊嚴、催人奮進、永不停息的力量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形象。

磁力板與欣賞結合,增強音樂的形象性在欣賞《彼得與狼》時,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畫的各種動物形象的卡通片,放在磁力板上隨音樂活動。學生們感受到管絃樂器描繪動物的形象和表現力,動靜結合,喚起學生的想象,從而把音樂形象化。

錄音、錄像與欣賞相結合,激發學生的欣賞興趣人因自我悦而納心裏,孩子更亦如此。我經常利用給他們錄音、錄像的方法配合欣賞教學。當學生們欣賞自己的演唱錄音和在屏幕上的“光輝”形象時,喜悦的神情興奮不己。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對作品的興趣,更激發了他們的表演能力,同時加深了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多媒體與欣賞結合,增加欣賞效果音樂理論家修海林曾説過:“音樂意境既產生於音樂家對形象的審美感覺中,又存在於音樂的再現中。”在欣賞過程中,充分而又適當的運用多媒體,利用多媒體具有聲音、圖像、色彩、動畫諸多特點這一優勢,能夠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強烈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輕鬆的掌握知識,受到藝術美的薰染,提高音樂素質、提高活動質量。

多角度選材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教育學生欣賞不同風格的樂曲,可以開拓他們的知識視野,提高音樂表現力,陶冶情操,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

欣賞民族音樂,弘揚民族文化祖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民族音樂更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在欣賞民族音樂時,我把學生帶入民族音樂的廣闊天地,讓他們瞭解那鍾磐之聲是如此美妙動聽;二胡機能表現空山幽谷的鳥叫聲,也能表現二泉月下的歎息;那一首《十面埋伏》竟能描繪出古代楚漢相爭、骸下之戰的全過程。通過多角度欣賞,激發學生產生熱愛班民族文化的情感,從而接近它、學習它、理解它、迷戀它。誘發想象,激發興趣欣賞西洋樂曲欣賞外國樂曲,學生無感性認識,無形象依據,因此缺乏興趣。我常常選擇設置情景讓學生親自參與,激發他們的興趣。在欣賞《土耳其進行曲》時,讓學生手持樂器隨樂曲的節奏模仿進行;在欣賞《挪威舞曲》時,啟發學生用動作對比來體現音樂的力度;在欣賞《夢幻曲》時,讓學生邊唱邊畫線條,波浪式的旋律線,迂迴曲折,讓人想到自己睡在牀上,隨着夢境,不時的向各個幻影伸展開去。.。.。.學生們在樂曲聲中如醉如痴,十分投入,興趣高漲。樂曲聲中,他們忘卻了國界,在大天鵝欺凌的舞姿中,在月光温柔的手臂上,在波爾卡舞曲的腳步裏,想象的翅膀帶着他們自由的飛翔。就這樣,逐步培養他們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同時也激發了欣賞的興趣、開闊了視野。

在不斷的教學探索中,我發現一堂成功的音樂欣賞課往往會給人們一種神奇的、不可思議的感覺。它能給學生創造一種幻覺,即感受音樂似乎並不費力,在輕鬆愉快的玩樂中,頃刻之間即可產生美妙的感覺。音樂欣賞是讓學生感受、體驗和理解藝術的一項實踐活動,而興趣是學習動機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只有讓學生廣泛、深入的接觸音樂、理解音樂,提高他們對音樂的鑑賞力、表現力,就能激發他們的欣賞興趣,產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技術心得體會 篇六

國小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隨着新課程的推行,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一些傳統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經驗面臨嚴重的挑戰。傳統的音樂教學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教師是課堂的主宰,把學生看作容器,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只傳授知識概念、技能方法,只要求實際模仿。隨着新課改的深入,教師開始關注課堂的民主開放,關注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創造一個自由的想象和創造的環境,始終使學生的學習處於興奮之中。音樂教育出現了全新的、可喜的變化。下面我談談自己在學習音樂新課標中的一些體會。

一、轉變視角。

新教材從學生實際出發,吸收了現實生活中新穎的音樂場景,構建了豐富的教學形式,教材彙集了許多新信息、新設想。新教材還設計了學生進行音樂創造的生動情景,如“音的強弱”、“音的長短”等,教師要利用教材創設的情景,讓學生體驗感受。比如,“音的強弱”一課,以音樂故事的形式出現,先將動物的叫聲引入,以自然界的聲音引到生活直至音樂中,從生活開始、到生活結束。這樣的課,寓音樂教育於活動之中,讓學生在愉快的遊戲中感受、鑑賞、表現音樂,教師在授課時,應當儘量讓學生參與,置身於具體情景之中。

二、轉變學習方式。

在教育變革時期,音樂教育工作者應以學生為本,站在國小生的角度,瞭解學生的心理需求,改革傳統的唱歌課、音樂知識傳授課和思想品德教育課,創造性地、靈活地使用教材,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或促進者,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變化,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建立新型的學習方式。倡導體驗、模仿、探究、合作及綜合式的學習,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創設便於師生交流的教學環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師生關係。這一切,旨在改變過去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啟發學生在親身體驗或實際模仿的過程中,懷着探究的興趣,主動學習。

三、轉變教學重心。

1、豐富情感體驗、培養表現能力

比如,以唱歌為主的課,不光是教師教一句,學生唱一句,學生還可以自主地選唱歌曲,並有當眾表演的機會,有時甚至是以學生選唱為主。樂器演奏則強調學生體驗、參與、探索的樂趣。聽賞課曲目的選擇則要為學生提供多聽、反覆聽、對比聽的可能。還有,新教材中出現了一種新穎的教學活動形式——綜合表演,為學生提供了歌舞、情景劇等活動形式,教師則在具體環節上給以指導。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演唱、演奏能力及綜合藝術表演能力。

2、強調創造探索精神

新教材還有一個特點是開放式,給教師和學生很大的創造空間。創造是藝術乃至整個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音樂創造因其強烈而清晰的個性特徵而充滿魅力。在音樂課中,生動活潑的音樂欣賞、表現和創造活動,能夠激活學生的表現慾望和創造衝動,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使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揮。在呈現方式上,教科書只提供了適合學生興趣愛好的內容和活動領域,附以啟發性、提示性文字及插圖,給學生和教師留出足夠的自由表達和靈活發揮的空間,教師要很好地把握,力求在創設新的教學環境和思維空間上有所突破。除了教材,教師還可以因時、因地制宜,結合本民族、本地區的特點挖掘同類教材,以充實教學容量,擴大學生視野。

3、體現音樂教育的人文內涵

新教材的另一個特點是,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徵,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注意了音樂與相關文化的聯繫,力求做到歌、舞、樂、戲、畫的結合,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多種藝術的綜合。比如,教材中《愛勞動》,選擇了動畫片《三個和尚》,學生在觀看動畫的同時欣賞了我們本民族特色的音樂,促進了學生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提高了學生音樂鑑賞、表現、創造以及藝術審美的能力。還有在教學中要潛移默化的陶冶學生的羣體意識和合作精神,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在具體的藝術實踐活動中陶冶這種情操。

四、改變知識傳授,定位藝術薰陶

我國的音樂教育,長期以來過分強調了它的知識性,而忽視了它的藝術性。顯然,這種注重“知識”忽視“藝術”的教學模式,已不適應現代教學理念,與新課程標準也是背道而馳的。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更多的是要讓學生“審美”。學生在審美過程中,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音樂藝術淨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以利於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長此以往,學生們必然會在“審美”的藝術教學中受到薰陶,從而用他們的“愛”去感染身邊的人,最終使這個社會是一個充滿美的社會。教師應從學生出發,多營造一些發現美、傳播美的良好氛圍。為其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