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時代的職業道德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97W

新時代的職業道德心得體會多篇

新時代的職業道德心得體會篇1

這一學期,學校領導為了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請我校的王嘉鵬老師為我們大家進行了一次有關中日文化、教育方面比較的講座。聽完這次講座我受益匪淺,下來以後我也上網看了很多有關中日教育比較方面的資料,現將我收集到的資料和自己的一點淺薄看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教育是決定一個現代國家和民族發展水平的最根本原因之一,這一點相信已經得到了歷史的證明。作為國民教育的對比,大概可以分為體制、內容、目的以及對象等幾個方面,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對其理解和實踐都各不相同,因此呈現出的結果也有分別。比如同樣被認為是儒家文化圈的中國與日本,在這方面的差別就相當明顯。甚至可以説,中國與日本的教育政策、中國人和日本人的教育理念的不同,正是導致兩國近現代發展歷程迥然不同的重要因素。直接地説,日本之所以總是能比中國先一步實現國力的騰飛,不論是明治時代還是二戰之後,其教育優勢的作用最不容忽視。

那麼,中日教育的根本區別是什麼呢?很簡單。中國的教育更具功利主義性質,而日本的教育則更強調人的素質提高。

俄國人梅契尼科夫在經過長年客居歐美的生活後,於1874年來日本教授外語,後來寫有《回憶明治維新》。他在書中寫到,日本的苦力、女傭、馬伕等社會底層人民也常常拿着書看,儘管那些小冊子多是通俗小説,但這樣高的識字率還是令他吃驚。和西方國家的經驗相比,他不吝稱之為“異常”。類似的觀感,其他明治時代來日的外國人也曾有過。事實上,在此前的1872年,日本就開始實施了義務教育制。

同時期的中國是何種狀況呢?康有為估計,清末的童生大約為300萬人,加上比此要少的秀才以上士人,則中國受過正規教育的文化階層在四億以上的總人口中,仍只能佔據極少數。中國民眾的絕大多數是文盲、半文盲,而日本即使販夫走卒,也能夠識字讀書。以此來看,以國民當時的普遍文化水準比較,中國整體上不如日本。

一種觀點認為,日本的明治維新之所以成功,是由於“後發優勢”,這個“後發”相對中國而言,即日本文化發展水平不如中國,所以能更加輕易擺脱過去的負擔。但日本國民總體教育水準的高於中國,無疑是針對上述説法的一個極好質疑。日本的文化水準優勢,還體現在“蘭學”的盛行。以西方科技文化為內容的蘭學,在江户時代也一直蓬勃發展。蘭學學者受到社會各界的尊敬,收入也較高。

另一方面,日本學者依田熹家在《日本的近代化:與中國的比較》中提到中國馮桂芬寫於1860年的《採西學議》。馮桂芬稱“習於夷者曰通事”,“皆市井佻達遊閒,不齒鄉里……其質魯,其識淺,其心術又鄙……”依田憲家指出,中國的懂得西洋事物者與日本的同類人地位差別非常之大。這也正是魏源的《海國圖制》在日本比在中國產生更大的轟動和影響的原因。(反駁所謂日本“後發”的又一個論據,《海國圖制》在具有蘭學基礎的日本找到了它的大批讀者,而在中國,魏源只能慨歎自己過於超前。)為何會有如此差距?依田熹家認為,根源是中國有科舉制,而日本沒有。

科舉制的內涵是什麼?在於“學而優則仕”,教育和改變自己身份、地位的切身利益追求緊密相連。特別是到了明清兩代,八股取士,更是將“學問”與仕途的關聯標準化、制度化。這種功利目的極強的心態,是中國教育理念至今依舊的重大問題。著名的廣告片《知識改變命運》,實際上繼續宣傳着同樣的理念。知識的增長,固然可能帶來命運的改變,但帶着為了追求命運改變的迫切心情,與靜下心來豐富提高自己素養的教育理念對比,前者無疑更容易出現偏差和失敗。

北大祝總斌教授在《論八股文取士制不容忽視的一個歷史作用》一文中,稱道八股取士因降低了學問門檻(只要掌握《四書》為主的八股文寫作),對於士人的數目從宋元的數十萬人提高到明清的幾百萬人功不可沒,因此中國的知識分子人數增加了,“文明程度得到相當大的提高,推動着歷史的進展”。這是個似是而非的荒謬觀點。前面已經提到了日本明治時代普及義務教育和中國八股取士的不同,八股取士人數縱然增長,仍然是一種精英意味十足的的少數人教育,遠遠不如普及性地提升民眾整體文化水準。而士人人數的增長,和今天的大學擴招屬於同等性質,僅有人數的增長,質量卻出現下降。八股降低了門檻,但也培養出了眾多范進式的“知識分子”。與日本相比,八股取士並沒有帶來一大批如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鄉隆盛、伊藤博文、福澤喻吉這樣的人物。

祝文中寫到清代侍郎彭玉麟的故事。彭家務農,但全家辛苦勞動,甚至僱人來代替他耕地,勉強供他讀書,只為了要他考中秀才,“為宗族光寵”。祝文以為此例子説明了八股文“推動平民子弟讀書應試,提高其文化素質”,但忽略了彭讀書的前提是整個宗族、包括“伯叔父及諸昆弟”不得不放棄讀書的權利。這種期望一個人應試及第來光宗耀祖,改變命運的做法,是功利主義教育理念的最好體現。

科舉的最大特點,是通過教育,能夠實現平民到仕宦階層的飛躍,不管出身如何貧寒,只要考試過關,就可以博得“功名”。因此,科舉在客觀上緩和了社會內部的階層矛盾,有助於大一統國家的政權穩定。這一點,已有很多學者專門論述。但仍有必要指出,祝文所説的八股取士帶來“文明程度提高”和“歷史進步”論點荒唐。明清是中國傳統文明發展的下坡路階段,八股取士是政府為了緩解社會內部越來越大的壓力的重要手段,擴大人數的原因也在於此,正如今日之大學擴招,其目的並非在於興辦教育,只是為了拉動gdp增長假象。但是,科舉的最大弊端,就在於將教育徹底功利化,使之更像是一種以回報率高低評價得失的投資。在舊話本小説中,表達類似觀念的“格言”很多,最典型的,莫過於“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

日本的情形則完全不同。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的社會,一直採用着世襲和血統制,社會階層分隔明顯,也沒有科舉這樣的制度能夠將其打破。然而,在江户時代,幕府為緩解社會矛盾,鼓勵並支持社會各界鑽研學問的風尚,對文化的普及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農民也好,商人也好,下級武士也好,每個人都可以追求自己喜愛的知識,但即使掌握了知識,其身份也不可能改變。知識的唯一好處就是提高自己的能力,這可以説是日本人教育理念的核心。

從表面上看來,超越階層隔閡的科舉制似乎比日本的血統世襲制更加文明、科學,但判斷一項歷史制度的利弊,必須要把它和當時的現實環境結合起來分析。科舉制度在唐宋和在明清的意義截然不同。八股取士確實具有合理性,卻是維持一個老病文明苟延殘喘的合理性,從文明需要新生的角度講就成了不合理。日本的血統和世襲制不合理,激起下層社會的反彈變為變革的動力,就成了合理。

日本的教育理念缺少中國過於強烈的功利色彩,卻在某種程度上更加接近儒家的原本思想。比如説孔子的有教無類,其真正內涵應該只是強調教育的普及性,不因受教育者的身份地位差異而有別,並沒有從中選拔的意思。中國過去的教育制度雖然看起來是“無類”,貧民也有中舉當官的機會,可這個“出人頭地”的結果正好是對“無類”的破壞。至於今天的中國教育,則連表面上的有教無類也難以做到了。

前面提及的日本的階層分隔,使得社會各階層學習知識也都以本階層實用、常用的優先。農民自然關注農學,商人則琢磨促進商品的銷量,工匠揣摩技術改良……中國的《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等作品都曾在日本倍受重視。這個優良傳統至今在日本仍然得到了保持,特別是那些人數龐大的畢業於專業學校、甚至依靠自學的熟練技工,成為日本國力兩次騰飛的最核心動力。而中國方面,科舉的功利性質使得民眾產生狹隘的心態,只把應試的知識當作學問,別的則不受重視,甚至把“沒用”的學術就不當作學術。特別是八股取士,更是將士人的精力限制於有限的典籍之中,雖窮經皓首卻脱離實際。今天,中國應試教育尤其發展到了畸形的地步,其“重點學校”制度赤裸裸體現出“為了中舉的選拔”(依田熹家語)的明確目的,由此產生了“對不優秀者沒必要進行充分教育”的錯誤後果。對比一下中國的職業技術學校,就可以看出問題的嚴重性。那裏與其説是培養具有一定專業技術的勞動者,不如説是喪失了充分教育權利的年輕人的收容所。

在學習的目的上,依田熹家聽到很多日本農民説,教育“對於提高常識是必要的”,這點和中國人“從單純的日常需要出發”大不相同。在沒有功利目的的前提下,教育更多的是為了提高個人修養和綜合素質。外語教育在中日兩國的狀況最能夠説明問題。中國的外語教育是和應試、升遷、評定職稱等一系列功利目的相連的,有些時候竟然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日本則更注重外語教育對於個人素質的裨益,雖然也有一些資格考試,但僅限於有必要的相關人士。最值得深思的例子,是日本的業餘外語學校nova和中國的“同行”新東方。後者把應試型外語教育達到了登峯造極的程度,而前者的學員是社會各界對某種外語感興趣的男女老少;後者的終極夢想是能夠輕鬆應對外國的偏狹的語言測試,前者的宣傳材料上寫着最高目標是“不用字幕看懂外國電影”。然而,nova是東證大型上市企業,2003年外語教育產業營業額達到615億日元,整個日本的業餘外語教育產業營業額竟達1233億日元。這個數字清楚表明了日本人對素質教育的持久熱情。目前,日本正在進行的是推進“終身教育”。在老齡化的趨勢下,以退休老人為教育對象的各種產業前景看好。退休老人的學習熱情,當然沒有什麼選拔和目的,但這種素質教育的完善,足以令中國人汗顏。

一種功利當先的教育理念,一種素養至上的教育理念,其分歧表現林林總總,每一種都恰好是中國的弱點和日本的長處。中國人有必要向日本學習,首先應學習的就是教育。

新時代的職業道德心得體會篇2

如果説教育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那麼師德就是教育的光輝;如果説教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那麼師德就是教師的靈魂,師德是彩虹,是驛站,是理想之火,生命之光是教師的人格魅力,是教師的全部生命。

我帶着一顆赤誠的心踏上了工作崗位,來到了這所美麗的學校,空氣新鮮,綠樹成蔭。在這全新的環境裏,又一次讓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他們身上那獨有的特點,正是因為他們的熱情,讓我感受到了家的温馨,正是因為他們的團結,讓我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讓我有了一股向上的衝勁。在這裏,我收穫很大,我不但很快地適應了新的環境,更重要的是我還接受了一個全新的教育。

在這上下一心,共同積極的集體裏,把課上好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對我們剛剛步入工作崗位的青年教師而言,想要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的,正是因為有優秀教師的示範,才讓我們取得優異的成績。他們無怨無悔,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扞衞着神聖的職業。

他們的真心和付出深深地激勵着我,幾年的風風雨雨,酸甜苦辣,為人師者的種種滋味嚐遍過後,我越來越感覺到,這個職業需要我,我更離不開這個職業。我將一如既往,我願在這片熱土上播撒青春。

作為教師,我們甘為人梯,雖工作艱辛,吃也清淡,穿也素雅,但面對大千世界,我們心懷淡泊,像春蠶,像蠟燭,在平凡的講台上,我們用青春和生命譜寫無怨無悔的人生;雖然平凡,我們的脊樑卻支撐着祖國的未來;雖然清貧,我們的雙手卻託舉起明天的太陽!

新時代的職業道德心得體會篇3

體表現為教師對學生特有的一種親近感、期望感和獻身的熱忱。這種愛可以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可以在師生之間架起心靈上相互溝通的橋樑,可以轉化學生自身學習和進步的內在動力。正像一位同事所説:“有時自身感到很疲乏,當一走進教室見了自己的學生,不知從什麼地方那個勁兒就上來了。”我認為這就是一種愛的力量,有了這種愛,什麼金錢、享樂將會被拋於九霄雲外。教育是愛的教育,沒有對學生的愛就沒有真正成功的教育。就不可能建立起師生之間平等、和諧、融洽的關係,獲得學生的信任,贏得學生的支持,提高教育和教學的成效。

其三要做到“細微之處樹榜樣”。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除了忠於事業,關心熱愛學生之外,還必須自覺地高標準地去塑造自己。教育家誇美紐斯指出:“教師的任務是用自己和榜樣教育學生。”也就是説,身正方能影子不斜。特別是國小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老師是智慧的象徵和人格的化身,教師的言行就是道德標準,教師的思想、言行、作風和品質,每時每刻都在影響着學生,對學生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學校無小事,處處是教育,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欲正人先正己。同時作為一名教師,就努力使自己得到全面的發展,努力形成一種健康、完好的、和諧的人格:德才兼備,言行一致,不拘小節,聰明過人,舉止穩重等等。

總之,從事了教師職業,就意味着我們整個人生航程始終面臨着人格上的挑戰。特別在新的歷史時期,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時刻銘記自己的職業道德,工作中履行職業道德,才真正稱得起是一名教師。

新時代的職業道德心得體會篇4

師德,就是教師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素養,師風,是教師這個行業的風尚風氣。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中,教師多麼神聖的職業啊!我即將走向教師這個神聖的工作崗位,通過這次《教師職業道德》培訓學習,我領悟到教師不僅要具有廣博的知識,更要有高尚的道德。

首先,身教重於言教。教師必須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教育法律法規,依法履行教師職責權利。一所學校的校風校貌與教師的行為表現息息相關,一個教師的師德好壞對教風、學風影響極大。教師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真正為人師表。教師凡是要求學生做到地;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堅決不能做;比如要求學生不遲到,預備鈴一響,教師就提前到教室門口等待等等,看似區區小事,實則細微之處見精神做表率。為人師表對學生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因此我認為,為人師表是當好教師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愛崗敬業、關愛學生。要想做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具備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以學生是否獲得了成長作為自己教育教學工作的出發點。一名敬業的教師始終要以飽滿的熱情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教書育人是一項職責重大的嚴肅工作,來不得半點虛假,敷衍和馬虎。要保證學生掌握真正知識,作為教師不能用照本宣科,滿堂灌等方法來教授知識。這樣,就要求教師自身應當有淵博的知識,應當能夠對科學知識的嚴密系統有通透的理解,如此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做到遊刃有餘,知識才能被學生所接受理解,並轉化為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完成了知識傳授的過程。因此,較強的綜合能力是教師素質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中包括語言表達能力、教學能力、組織能力等等。這些能力與教師的教學實踐和工作效率息息相關。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充電,不斷的補充新知識,才能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同時,作為一名教師,必須關愛學生。關愛學生,就必須對每一個學生一視同仁,不能偏愛一部分學生,而冷淡或歧視另一部分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老師的愛,尤其是那些家庭有過特殊變故的學生,容易形成特別的性格,這就要求我們做思想工作時應真誠相待,熱情鼓勵,耐心幫助,用師愛的温情來融化他們心中的堅冰,讓他們在愉快的情感體驗中接受教育。

再次,終生學習、積極積極。有句話説的好,沒有學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就向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學生。怎樣提高自身素質呢?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黨員教師一定要與時俱進,孜孜不倦的學習,積極積極,開闢新教法,並且要做到嚴謹治學,做一名“學習型”的合格教師。

總之,“古人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我要從思想上嚴格要求自己,在行動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責任心,樹立一切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時時自我反省,處處修身,成為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楷模。

新時代的職業道德心得體會篇5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10個核心素養,即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在平時的工作中也曾認真學習了《標準》,但總對所謂的“核心素養”一知半解。一個偶然的機會在網上接觸到了吳正憲老師帶領的名師工作坊,觀看了由吳正憲老師主持的國小數學核心素養高研班系列講座中的有關“核心素養”的教學視頻,感受很深!

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必須遵循數學學科特性,通過不斷地分析、綜合、運算、判斷推理來完成。因此,整個學習過程就是一個數學知識的積累、方法的掌握、運用和內化的過程,同時又是數學思維品質不斷培養強化的過程。吳正憲老師展示的示範課主要以數學核心素質的培養為主,着重在培養學生基本的數學素養,為學生提供基本的數學思維方式,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以數學的思維方式分析解決問題。但是我也有困惑:教師抓住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但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完成不了怎麼辦?吳正憲老師認為:“數學核心素質與教不完的內容比較,數學核心素質的培養更為重要,教不完的內容下節課接着教。”如果每節新課都這樣,難道真的不影響嗎?

個人認為,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注重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與重視知識培養不矛盾,都應該切實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培養數學意識,形成良好數感。數學意識的培養有利於數學思維的發展,良好數感則有利於形成科學的直覺。個人的數學意識和數感一方面反映了他的數學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的數學素養水平。具備良好數學意識和數感的人應該具有對數和運算的敏鋭感受力和適應性,能夠有意識地用數學知識去觀察、解釋和表現客觀事物的數量關係、數據特徵和空間形式,並善於捕捉生活中諸多問題中所包含的潛在數學特徵。所以應將生活與數學緊密相連,讓學生深深感知到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數學,這樣才能逐漸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2、加強數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形成學生數學探究能力。數學探究能力是數學素養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質的特徵,數學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過數學思維方法的訓練來完成的。

3、培養估算能力,形成科學的直覺。估算是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是對事物數量的直覺判斷。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的估算能力有着廣泛的作用。如果我們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積極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這將有助於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有助於數學方法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有助於學生對日常數量關係的靈活處理,形成各種解題策路,進而形成科學的數學視覺。

4、注重數學實踐活動的開展。數學實踐活動的開展,對於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十分有益的。教師要想培養學生實際的本領,必須帶領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數學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長知識、長才幹,學會識別、學會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5、培養數學的情感體驗。數學,其獨特的科學價值與文化價值對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情感態度具有潛在的陶冶作用,包括思想品德和情感體驗兩個方面。具體內容有以下四個方面。

(1)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愛國主義、愛科學的教育。

(2)培養學生對數學、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和動機。包括好奇心、求知慾以及對數學學習活動中的主動參與等。

(3)自信心和意志力。

(4)學習數學的態度和習慣。包括:探索創新、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與實事求是態度及習慣。

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是關係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素質的一件大事。對這項工作的落實,我們應該從國小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我們的日常工作做起。

新時代的職業道德心得體會篇6

學習完《教師禮儀素養》一書,放眼一望,有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全校教職工更有涵養雅量了,更加陽光漂亮了。這種感覺裏,或許有先入為主的理想成分,但絕大部份是真實的。一本書為什麼有這樣的魅力呢?究其原因有三。

一、文化立人,立在根本

毛澤東同志曾經説過:“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同樣,沒有文化的學校,不僅是愚昧的學校,其骨子裏就不是一所學校。學校建設,最重要的是文化建設。文化,是學校教育最肥沃的養分。一所文化缺失的學校,是培養不出合格學生的,就像貧瘠的土地,生長不出飽粒的莊稼一樣。學校文化的人員主體是教職工,教職工學好禮儀、增進素養、以文化人,就會從根本上成為一塊塊質地優異而又閃閃發光的金磚,建構起金碧輝煌的學校。

二、禮儀近人,近如親人

禮儀是人們思想、道德和文化的外在表現。我國是古老的禮儀之邦,孔子早就説過:人無禮則不立。説話講禮儀使人文明,舉止講禮儀使人高貴,穿着講禮儀使人典雅。講禮儀讓人際之間關係和諧、情感融通、互敬互信。“江清月近人”,如果學校師生個個學禮知禮明禮,個個以禮修身、依禮行事,學生對教師就會“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間就會“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整個學校就會像一個大家庭,人人如坐春風,人人春花燦爛。

三、素養美人,美化身心

素養,使人內慧外秀,是心靈的力度和贊禮,身段的精緻和靚麗。一位有素養的教職工,最要緊的是要有敬業的精神、豁達的情懷和純正的品德,對學生總是充滿深情與博愛。我國著名女作家冰心曾説:“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邊,隨時栽種,隨時花開。”願每位教職工,都儘快成為高素養的教育工作者,每天都用自己火熱的激情,去點燃學生美好的理想,都用自己的身心美,去鑄造學生的未來美和學校的成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