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書心得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9.85K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書心得多篇由本站會員“芳湘”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書心得多篇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沒有絕對的法治也沒有絕對的人治,正如錢穆先生所説“我們評歷史上一切制度,都應該注意到每一制度之背後的當時人的觀念和理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書心得範文5篇,以供大家參考借鑑!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書心得範文一

這段時間有幸讀了錢穆先生的《中國曆代政治得失》。雖説題目是中國曆代政治的得失,實際則以主要講了漢代、唐代、宋朝、明朝和清朝五個朝代。這主要是因為錢穆先生的講期只有五次,每次只限兩個小時。所以錢穆先生就擇這五個朝代,也因為這五個朝代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五個,比較有代表性。書中大致以這五個朝代的政府的組織、考試和選舉、賦税制度以及國防與兵役制度四個方面來講,並且分析了這四個方面的得與失。下面就來説説這本書中的一些特點和書中一些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觀點。

由於這本書是錢穆先生的講稿,所以本書有很多與現在普通書籍不同的特點。首先是本書的語言特點比較口語化,通俗易懂,閲讀時不費力,就好像在聽錢先生講課一般。其次,本書更加“樸實”。現在的書籍普遍都是為了説明自己的一些觀點,而旁徵博引,會引用很多資料,並標明資料出處。這樣的書雖然更加具有學術性和規範性,但卻也多了一種“功利性”。而《中國曆代政治得失》通讀下來,就像是一位老先生從容地給學生講述着過去發生的事。但是,老先生的想要教授給學生的要點卻在學生腦海中漸漸清晰起來。這可能就是大家的魅力吧。最後本書書名為《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但是,錢穆先生並不旨在書中非要説哪個朝代,哪項制度的好壞,而旨在讓讀者真真正正地瞭解這項制度,繼而,得失自然就明瞭了。我認為此書的重點應在歷代政治而不在得失。

當然,作為講稿錄成的書也有它的不足之處,如不夠系統,文章的結構略顯凌亂。

此外,錢穆先生在本書中在講授知識要點時也頗為生動,往往能把難懂的知識轉化為簡單的例子。政治制度其實比較深奧,各個方面的關係錯綜複雜,不易明白。尤其是古代的政治制度,其名稱也不為我們所熟悉。錢穆先生用了很多生動形象的比方,把深奧難懂的知識點轉化成淺顯易懂的比喻,讓人一看就明白。看懂了比方,再回過去看古代的政治制度,便豁然開朗了。如講到唐代政治中的觀察使和地方官之間的關係時,錢穆先生用了現代的督學和大學校長之間的關係來打比方。若督學的地位高於校長就會降低校長的地位,不利於大學的管理。從而説明唐代政治中監察史的權利高於地方官,把地方官壓抑在觀察使之下,不利於地方行政。再如講九品中正制不適用於晉代時,錢穆先生用“某藥治某病,病癒即不宜再服。否則藥以治病,亦以起病”比喻九品中正制只適用於魏,這個地方與中央失卻聯繫的特殊時期,不適用與晉這個統一天下的時刻。若繼續沿用這一制度就只會帶來一系列的弊端。就如九品中正制在晉代被沿用下來,最終發展成為門閥制度。

細細讀來,錢穆先生所提出的很多觀點都讓我感到很受用。首先書中所説的“歷史意見”和“時代意見”讓我獲益匪淺。我們該如何看待和評價歷史上的制度,或是事件和人物,以前我所牢記的是要分析其兩面性,現在看來僅僅這樣是不夠的,需要在更高的層次上看待過去的事物。而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時代背景,當時的制度自是為適應那個時代而創立的。譬如我們現代人一説到王位世襲制,便立即覺得這是不可取的,這種制度是腐朽的、落後的,尤其是相對於西方的民主制度而言。而現在看來王位世襲是很有必要的。西方歷史上的希臘、羅馬是小國寡民,他們選舉領袖只要城市居民集合到以曠場上,便可以表現人民的公意。而中國在秦漢時代,疆土廣闊,户口至少在幾千萬以上,並且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幾千萬個農村,散佈全國各地,在當時的中國不可能推行民選制度。同樣,我們現代人也不能用現代的民主制度來批評當時的王位世襲制。

但是,這並不是説時代意見完全沒有意義,而是説相對於歷史意見而言,時代意見的地位便相對較低。這其實是要求我們在評價歷史上出現的政策、人物或事件時,要充分地瞭解其所處的時代背景。

正因為一個朝代的制度需要結合其時代背景來分析,所以時代背景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錢穆先生在介紹某一制度時,也儘可能地將當時的時代背景詳細地描述出來,讓讀者進入到當時的環境中去。再去看這項制度,就會發現這些制度在當時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如在講述宋代兵役制度時,首先介紹了宋建國後嚴峻的形勢,分析了宋在北方面臨着強大的遼,而宋的都城又在開封,易攻難守。一旦與遼開戰,萬一吃了敗仗,就會危及國基。所以不敢輕易開戰。因為在這種環境下,宋代的兵役出現了“養兵而不能打仗,明知不能打仗而又不得不養兵”的奇怪的現象。

第二,從多方面看待事物。雖然本書的書名為《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但是書中所涉及的內容卻比較廣泛,並不侷限於政治。錢穆先生説的“任何一項制度絕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項制度間,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則那些制度各各分裂,絕不會存在,也不能推行”。所以書中並不僅僅講到政治制度,還有包括軍事、經濟制度等。因為這些制度在同一時期必定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經濟是政治得以存在的基礎,用現在的話來説就是經濟決定政治。軍事又是政治的保證,因為軍事不給力,而被推翻的朝代也不在少數。由此可見我們在分析一個朝代的某項制度時,務必要適時的結合其他方面的制度,這有利於我們做出客觀的評價。在我們生活中也一樣,在看待意見事情時,要聯繫與這件事相關的其他方面,才能將這件事情看得更透徹。比如當被傳得沸沸揚揚的“切糕”,我們應當看到這不僅是因為市場經濟的混亂造成,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民族融合過程中還存在着的問題。

第三,流變的制度,只有認識到制度是在流變的,才能把握各項制度的真相。每項制度都會受到先前存在的制度的影響,也會影響後來出現的制度。而我們只有看到這一點才能真正明白這項制度的真實影響。這在考試與選舉制度中體現的較為明顯,唐朝的科舉制有着漢代察舉制的影子,由考試和選舉發展到真正意義上的考試,就形成了科舉制。從這裏可以看到察舉制流變的過程,以及它的深遠影響。同時也可以看到唐代的科舉制的最終形成是由歷史的積澱而來。

最後來説説,我在讀本書的最後一講時的感受。在最後一講清代的制度時,覺得錢先生在這一講中對清代的制度肯定極少,多半是批評。説清代一切由滿洲部族的私心出發,所以全只有法術,更不見制度。又説“總之,清代制度上,實在也沒有幾項值得我們今天之再稱道。”錢穆先生一直稱清朝的統治為“滿族政權”,他們的一切政策都只是拿滿洲部族來控制中國人。似乎是不承認滿清是中國,還把滿洲人和中國人區分開來,隱透露出一種“大漢族主義”或者説是民族主義,在現在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團結的今天,這種偏見確實不可有。

總體而言,本書還是值得一讀的,書中很多關於史學的觀念,以及看待歷史的方法值得借鑑。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書心得範文二

在《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中,錢穆先生討論了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權分配、政治組織,從選舉、經濟、軍事等角度詳細介紹了各個朝代的政治制度。他在文中反覆強調,任何制度都是有利有弊的,評判的關鍵依據在於制度實施時的真實反饋。作為現代社會的一員,我們需要尊重歷史中客觀發生過和存在的,不能僅憑現代理論或熟知的價值觀做出主觀推測。

制度具有很強的相關性和代表性。每項制度的背後都有其理論思想和歷史原因,如果只就事論事,抽象地討論某一時期的制度,既不合理也不嚴謹。錢穆先生認為,政治是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機構,決不會隨隨便便無端產生出某一制度。一項制度從制定到執行,涉及的社會因素繁多複雜,帶來的社會影響不能一概而論,需要設身處地,剝繭抽絲,充分考量。

制度是動態的。制度的最終目的是服務現實情況,如果情況有變,制度也將相應調整。因此,制度評判也應是動態的,緊密結合實際情況。此外,成熟理性地分析制度需要明白,沒有永遠的好,也沒有永遠的不好,因為“若一項制度一直好,則會使政治窒息,不需後代人來奮鬥努力;惟有制度出錯,才能讓人保持警醒,始終保有改進努力的心態”(35);更要有“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制度不斷被修改、被推翻,但制度背後的核心觀念需要被發現、被提煉,“所貴的是要在變動中尋出它不變的本源,這便是所謂歷史傳統。傳統愈久,應該此大本大原之可靠性愈大”(56)。

中國傳統社會鼓勵書生考取功名、走上仕途,造成了讀書人競求上政治舞台去做官,所以錢穆先生“診斷”中國傳統政治有臃腫病。這一現象的優點是,官員可以在政治表現中試煉自己的理論和思想,與實際得以結合。弊端則更加明顯,大量知識分子集中到政治一途,文官的社會地方不斷上升並愈加牢固,很難再有其他政治力量可以與文官相庭抗理。黃仁宇在《萬曆十五年》中提到,“也許是有鑑於唐朝藩鎮的跋扈,明朝從洪武開始,就具有重文輕武的趨向…原因在於明朝的政治組織為一元化,一元化的思想基礎則是兩千年來的孔孟之道…這種制度既經固定,將領們即使出生入死,屢建奇功,其社會影響,也未必抵得上一篇精彩的大塊文章”(196)。“一篇精彩的大塊文章”值得被稱頌、被學習,但當是否能寫出精彩文章成為衡量一個人甚至一羣人的主要標準時,社會價值觀已經偏離失衡。受篇幅限制,錢穆先生不能在書中輔以更多史料,但結合相關書籍文章,可以看出,受文人當道的影響,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務虛的社會。無論是軍事力量,還是水利工程,不同朝代都出現過“不是專業人不幹專業事”的紙上談兵事件。一方面,有志有才之人擁擠在從政做官之道,另一方面,工商等社會其他行業鮮有人問津,再加上繁密的法令制度,重重束縛,中國傳統政治、傳統社會難以革新、沒有起色也就不足為奇了。

制度面向社會大眾,應當是無私的。當然沒有絕對的平等,但公私之間可以權衡。錢穆先生認為,有私心、謀私利的只能稱為法術,而不是制度。清朝的政治制度恰恰有許多私心,所以他在本書中作了嚴厲批判,言辭雖然激烈,但從不同方面闡述了少數民族政權抑制了社會的健康發展,不禁讓我聯想到孔飛力的《叫魂》。也許在錢穆先生看來,那場驚動全國的“妖術”恐慌正是清代法術的直接印證。

制度是在宏觀層面制定的,但卻影響着社會中的每一個個體。清代中葉以後,丁冊不再需要,於是一個國民,如果沒有田地,不參加科舉考試,不違反亂紀,可能永遠與國家不發生絲毫直接關係。也許在富足的和平社會,不少個人甚至會拒絕主動與國家發生任何聯繫。但是,如果個體的信息無法傳遞彙總至政府,那麼執政者很難對宏觀形勢做出準確的判斷,也更難顧及到那些弱勢人羣。

錢穆先生提到立國關鍵在於向心凝結,全國人民要有共尊共信心,頗有感觸。想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是幫助、促進國民建立共尊共信心,雖然可以高度總結成標語、口號,但是隻有滲透在制度中、落實在行動上,才有可能實現,而實際情況往往是浮於表面。錢穆先生認為,中國是一個廣土眾民的大國家,但社會過於平鋪,所以缺乏組織力量。確實,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社區建設還停留在政策執行階段,民眾自主自發的意識和力量都比較缺乏。然而,共尊共信心恰恰是自下而上積累而成的。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書心得範文三

錢穆先生是史學界鼎鼎大名的大師,不過唸書之時,也沒讀過他的幾本書,印象寥寥。幾日前師大一位故人在微信告訴我,近日正重讀錢穆,然其滿篇崇古,着實讓人不忍卒讀。在他的鼓動之下,我便挑了錢穆先生最薄的一本書——《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一探究竟。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是賓四先生的講稿整理而成。全書選取了漢、唐、宋、明、清五個朝代來講,這五個朝代大體可代表中國歷史之全進程。錢穆先生從人事和制度兩方面重點考察一朝一代之政治得失,制度方面則側重政府組織、財政税收、銓選制度與國防兵制,四項都可謂是立國之本。錢穆先生在自序中便清楚地解釋了他完成此書的意義,他談到“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絕不該忽視中國傳統政治。辛亥前後,由於革命宣傳,把秦以後政治傳統,用專制黑暗四字一筆抹殺。因於對傳統政治之忽視,而加深了對傳統政治之誤解。”可見,錢穆先生並非堅定不移的崇古,而只是作為一個嚴謹學者為中國傳統政治正名,這是他講《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的第一要務,我以為可以概括為“破除誤解”。此外,錢穆先生還説道:“制度必須與人事相配合。辛亥前後,人人言變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視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會隨制度而轉變。因此只想把外國現成制度,模仿抄襲。甚至不惜摧殘人事來遷就制度。就歷史經驗論,任何一制度,絕不能有利而無弊。任何一制度,亦絕不能歷久而不變。”這一觀點我想可以概括為“人事、制度配合論”,即人事與制度均不可偏廢。

錢穆先生從漢代、唐代、宋代、明代再到清代,一條線講下來基本上中國王朝制度的脈絡就十分清晰了。一個朝代不到兩萬字的篇幅,從闡述政府組織中皇室與政府之關係、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關係,以及選舉制度、經濟制度、兵役制度,一代政治制度之特點、政治之得失立現。環視當今,恐難再有人能出其右。

掩卷而思,從秦至清兩千年的傳統政治,不能簡單説它是專制政治,但是客觀而言,除了很多寶貴經驗之外,也有很多流弊。中國傳統政治的進程似乎是越走越狹隘,到最後的清代部族政權將之前的優良政治傳統幾近耗光。用錢穆先生的話説“我們講政治制度,有一些確實是制度,有一些則只能叫做事件或法術。制度指政而言,法術只是些事情或手段,不好説是政治。大抵制度是出之於公的,在公的用心下形成的一些度量分寸是制度。而法術則出之於私,因此沒有一定恰好的節限”,他又説“論漢代,西漢可説是制度,東漢則多半出於光武私心。論唐代,確實可説在建立制度,而宋代則有許多隻算是一種法術。明代,有許多隻能説它是一些事,不能説它是一些制。尤其是清代,可説全沒有制度。它所有的制度,都是根據着明代,而在明代的制度裏,再加上他們許多的私心。這種私心,可説是一種部族政權的私心,所以全只有法術,更不見制度。”回頭來看中國傳統政治中一些政令,方才明白原來每一項均有來歷有出處,有出於公的制度,有不得已的苦衷,也有私心的權術。歷史、大眾、精英、權謀與制度這一切具有裹挾力量的因素將國家的走向推向未知。錢穆先生從嚴謹的歷史研究中總結出中國傳統政治的四大走向或者説是趨勢:

一是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權的傾向。國家統一是政治上應該絕對爭取的,但如何使國家統一而不要太偏於中央集權,能多注意地方政治的改進,這是我們值得努力之第一事。

二是可以説中國歷史上的傳統政治,已造成了社會各階層一天天地趨向於平等。這一點可能與大家平日的想法有差距。錢穆先生説的平等並非西方普世價值中的“人生而平等”,而是指貴族、大門第的沒落,中國社會自宋以下,造就了一個平鋪的社會,平鋪了就不見有力量。用句時髦的話來講就是中產階級的消亡與缺失。

三是長治久安,是人人希望的,可是在這種情況下的知識分子,至多也只能維持三代。實質在講中國知識分子在綿連幾世的皇權面前自感卑微。結果便是皇權的日益尊貴,而經銓選制度進來的知識分子所代表的政府之權的日益卑微。

四是中國政治制度,相沿日久,一天天地繁密化。一個制度出了毛病,再訂一個制度來防治它,於是有些卻變成了病上加病。這也被當代的管理學家稱之為“錢穆制度陷阱”。而且錢穆還有一個可能與今天社會共識相矛盾的觀點,他認為由歷史事實平心客觀地看,中國政治,實在一向是偏重法治的,即制度化,而西方近代政治,則比較偏重在人治在事實化。

大師的書往往不僅讓人學到一些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人思考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可能從古至今都在困擾着我們,或者説是今天的解決方案也未必讓人滿意。所謂讀史以鑑今,今天我們的政治已經走上了一條新路,傳統政治的積弊,雖是歷史,同時也還是現實,依然有其現實意義。英國哲人羅素曾説:“講哲學,至少有一個功用,即減輕一點人的武斷。”錢穆先生説:“講歷史,更可叫人不武斷。因為事情太複雜,利弊得失,歷久始見,都擺開在歷史上。”

回顧自身,讀書不多,武斷不少,到如今方才正本清流,開始有些許獨立思考。拉通來看,可能每個人都會有一個這種毀滅重生的螺旋趨勢吧,只是悟的早與晚的問題。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書心得範文四

中華民族從上古時期的堯舜禹起到清朝的覆滅,前後經歷了幾千年的時間。在這幾千年中,朝代更迭,制度興滅,國家的命運和百姓的生活都與之休慼相關。春秋戰國的諸侯割據,秦朝的大一統,西漢的輝煌,唐朝的盛極一時,宋朝的積貧積弱,明朝的黑暗,清朝的翻天覆地,都與當時的政治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如果把一個朝代比作一棵大樹,那麼這個朝代的政治制度就是它的根系。伴隨着中國的版圖不斷地擴大,如果沒有較為完善、考慮周全的政治制度,這棵大樹就難以茁壯成長。從歷史上的朝代更迭我們可以看出沒有哪一種政治制度是普適的、完美的,因此我們要做的是從中汲取精華,吸取教訓。

錢穆先生作為清末與民國時期的學者,對於政治制度對於一個國家的影響有着深刻的認識和切身的體會,他選取了漢代、唐代、宋代、明代、清代五個朝代對它們的政府組織、選舉制度、經濟制度、賦税制度、兵役制度等方面進行了剖析和縱向的比較,進而得出了一些有關歷史發展的結論。

初讀此書,我對之前不甚清楚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的瞭解。再讀此書,我橫向地看到了政治制度與整個社會的聯繫,縱向地看到了歷史變遷的軌跡。

從政府組織看朝代風貌

政府組織是政治制度的根本,從一朝的政府組織可以看出窺見當時的政治風貌。在中國古代的政府組織的更替過程中,主要存在兩對此消彼長、相互制衡的力量。一對是皇權與相權,另一對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力量。中國歷史上整體的趨勢是皇權加強、相權衰落,中央集權加強、地方權力衰落。過去我們總把古代的政治制度用“封建集權”一言蔽之,然而錢穆先生在《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中提出,儘管看起來皇帝處於所有人之上,統管天下各種事務,但實際的政權卻是在政府手裏的。宰相代表政府,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簡單來説,皇帝是國家統一的象徵,而宰相則是決定政治的人。在相權極度衰落,皇權不斷加強之前,古代政府是皇權與相權互相制衡的。因此如果把中國從秦漢以來的政治制度都描述為“封建統治、皇帝專制”恐怕是不合適的。在秦漢時,我們有郡縣制,中央政府設有三公九卿,宰相統領行政權。到唐代,相權被分割,中央設立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的職權加起來才相當於漢朝宰相的權力;到宋代,相權愈加衰落,只剩中書省在皇宮內承旨,設立了專門的選人用人機構,財政、軍事權也被分割,皇帝專制也隨之加強,但還並未形成完全的皇帝專制。而到了明清兩代,宰相被廢除,行政權落入了皇帝的手中,此時才是真正的皇帝專制。歷史上有明君也有昏君,但即便是明君也難以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也不會有充足的精力來獨自治理好整個國家。皇權的加強是權力慾望的膨脹,是對擁有的權力的一種不安全感。從皇權的大小與社會興衰的關係中我們也不難看出,過度的皇帝專制是朝代覆亡的一大原因。

縱然適當的中央集權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安定,但過分的專制給整個國家帶來的活力的缺失確是不可估計、難以彌補的的損失。在歷史上,中國的版圖不斷擴張,如何管理好這一大片土地是一大難題。如果過度中央集權,地方政治將會失去活力;而如果過度放權,則會出現藩鎮割據的混亂局面,不利於整個國家的穩定。由此觀之,集權和放權的平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權力的平衡是一個必須的過程。回看中國古代歷史,我們發現,在漢唐時代,重要的是解決地方的混亂問題;而在明清之後,更大的問題則是如何避免過度集權使整個國家失去活力。

從各朝民生看興衰軌跡

土地是古代中國人民賴以生存的根本。在農業社會中,土地所有制影響着國家的安定,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錢穆先生在書中説:“四封之內,莫非王土,食土之毛,莫非王臣。”這描述的是先秦時的井田制,井田制下土地名義上為國家所有,實際上被貴族佔有,農民只有對土地的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但隨着私田的開墾,這種制度也不復存在。到了漢朝,則實行的是土地的私有制,國家向土地所有者進行徵税。但土地私有制帶來的是土地買賣兼併的情況,富人擁有大片土地,而窮者卻沒有賴以生存的一畝地。而唐朝則是沿襲了南北朝和隋朝的均田制度,國家將土地分給無地耕種的農民,在耕種一定年限后土地歸農民所有,在死後歸還國家,此時的税額僅為四十收一,極大地為貧窮百姓減輕了負擔。

形容政治清明時我們常説“輕徭薄賦”,因此除了土地與税收之外,影響百姓生活水平的還有徭役。在唐代以前,兵役制度是十分普遍的,可以説是“全農皆兵”。由於軍隊儲備是一個國家的必須,取消兵役是不可能的,但如何儘可能地為百姓減輕負擔是統治者應當考慮的。漢代的政治制度在兵役上為人民考慮頗周,在家中有多年連收的餘糧時才讓壯丁去服兵役,免得家中無人支持;取消了秦朝大一統以來的“戍邊三天”的不合理舉措,採用以税代役的措施……這樣的兵役制度,在體察了民情的情況下,也增強了百姓服役的積極性,這也是西漢繁盛的原因之一。反觀宋朝的兵役制度,宋代的募兵制,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防止藩鎮割據的局面,而且為了防止人民反抗,在饑荒之處,把災民募為兵。募兵加重的政府的負擔,而且應募的多是無賴之人,沒有紀律性,而災民身體孱弱,沒有戰鬥力,這就是北宋對外軟弱的原因了。到了南宋,軍隊更加鬆散,宋代大概是中國歷史上軍事最廢弛的階段。

由幾代的土地制度、兵役制度我們也不難看出為何西漢會出現文景之治、漢武盛世,而宋朝卻在各個方面都令人扼腕歎息了。縱觀歷代政治制度,得民心者得天下,顧得民生的統治者往往也顧得國家;置百姓於水火之中而不顧的統治者同樣也無力拯救國家,也給自己埋下了禍患。

從《中國曆代政治得失》這一標題中,我們就可以明白,在朝代和制度的不斷更替中,沒有哪一種制度是完美的,也沒有哪一種制度是完全不合理的,每一種政治制度都有功也有過,有得也有失。沒有一種制度是不論古今皆可用的,政治制度在制定時一定是考慮了當時的時代情況的。政治制度是一朝風貌的根基,也是各朝興衰變遷的源流。我們在評價一種政治制度時不僅要辯證地看待,更要結合其時代背景,而不能單純地以現代的眼光評價過去的政治制度。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書心得範文五

前段時間,我們中青二班三支部主要學習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模塊,幾位老師的精彩報告和實踐教學,讓我對“民主政治”這個主題有了更深的認識,也讓我充滿興趣、充滿熱情地讀起了史書,特別是渴望重回中國曆朝歷代尋求政治體制的發展和變化。於是,我讀起了錢穆先生的《中國曆代政治得失》。

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的總體內容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就我國漢、唐、宋、明、清五個朝代的政府組織、百官職權、考試監察、財經賦税、兵役義務等種種政治制度作了介紹和對比,敍述因革演變,指陳利害得失,既總括了中國歷史與政治的精要大義,又點明瞭近現代中國人對傳統文化和精神的種種誤解。可以説,該書是一本簡明的中國政治制度史,非常精彩。

二、回顧五個朝代的政治體制

首先談談對漢朝的認識。可以説,漢朝是吏治相對較好的一個朝代,官員總體人數少,只有中央和地方兩級,而且中央和地方官員之間的流動屬於正常行為,沒有高低之分。漢朝的經濟發展也還可以,“三十税一”,總的來説老百姓的税收是相對低的。皇帝和宰相分工也非常明確,君權和相權大致是並列的,宰相具有管理政府的實權。漢朝的選舉是舉薦制,理念是很好的,不過舉薦制也有不公平的地方,就是隻有富人才有條件讀書,窮人失去讀書和當官的機會。

再談談唐朝,唐朝和漢朝時我國曆史中最為鼎盛的時代。看看唐朝的政治體制,相權被分割了,分成了三省六部制,不過呢,相權還是有的,只是相互牽制罷了。地方管理和漢代就有差距了,縣的數量增加了。再説選舉,漢朝是採用科舉制的,這個制度對於選拔人才更有效了。府兵制的軍事制度,後來也還是出了問題了,形成了軍事割據。

書中談的的第三個朝代是宋朝,宋朝是文人治國,但政治體制太弱了,特別是軍事上,以防守為主,不敢進攻,節節敗退。宋代的中央政府的首領宰相被進一步削掉了軍權和財權。而錢先生在表現士族政府對於皇權的退讓時,以宋初宰相讓座的緣由出發對於歷史演變剖析的入木三分。宋之於唐,一切因循承襲。有變動的,只是迫於時代,迫於外面一切形勢,改頭換面,添注塗改而已。只能説有變動,卻不能説有建立。宋之於唐,似東漢之於西漢,有事而無政。有形勢推遷,無制度建立。

到了明朝,朱元璋取消了宰相,這個對於太祖本身來説是沒什麼問題的,但給後面的皇帝埋下了禍根。取消宰相意味着皇帝專制,對於打江山取得政權的太祖來説,是可以的,但是越往下的後代,實際上是很多困難的。雖然後來也新設了內閣大學士,但此職位官位太低,作用不大。到了後面,甚至還出現了太監干政,皇帝的事情讓太監代勞,太監成了“真皇帝”,長期以往,被清兵取代也是必然。明朝的選舉制度還是科舉,可是已經變成八股文了,按作者錢穆先生理解,八股文其實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律詩。

最後,是關於清朝,對於清朝,我和作者錢先生的觀點是一致的,如果説前朝治國理政都還是制度的話,那麼清人治國只能説是玩弄法術了。清代的中央政府在錢先生眼裏就是一個部族統治的工具,以至於皇帝的集權達到了最高峯——設立了軍機處。這個原因很簡單,因為清朝背後是整個滿族,他們首先考慮的是部族的“私利”,以致後面發生的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等,想要得到清人的絕對支持,那是很難的,甚至有一部分勢力是反對的。

三、讀後感

錢穆先生的《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的文字雖然不多,但貴在語言精闢、觀點鮮明,在歷史中看歷史,以其必然性、偶然性和當時的實際要求來檢討得失。《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的總結也很精彩,它基於對歷史上傳統政治體制的歷時性分析,得出對中國當代政治制度現狀及未來政治發展態勢的預判,可謂字字珠璣,句句在理。在我看來,我國文化的得失能夠被錢先生簡潔明瞭,深入淺出的娓娓道來,確實佩服。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讀書心得範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