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8.05K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多篇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篇1

作為一名國小教師,在暑假期間仔細拜讀了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郭思樂教授的教育專著《教育走向生本》一書。自拜讀此書之後,如獲至寶,能真正的體味和領悟生本教育的精華所在,將會受益終生。全書指出了我們現在教育的現狀,同時也指明瞭教育將來的發展方向,向生本教育努力。在生本教育中,貫穿着這樣一個思想:在教育中我們必須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這也使得兒童在學習中的地位顯現出來,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主導者,“以人為本”有了更深的含義。

我從事十幾年語文教學,我覺得生本教育更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生本教育提倡根據所學內容設計合適的遊戲讓孩子玩得開心,學得容易,把一切枯燥乏味、難以理解的知識轉化為學生樂於學習的知識,並使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很多新穎的遊戲,來培養孩子識字興趣。學生是樂於學習的,喜歡探究的。作為組織者和引導者的教師,把課堂或主權讓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來表達自己的見解,暢所欲言。這樣學生也會快樂地學習。

開學初,我運用自悟的生本理論嘗試教學,放手給學生。根據低年級兒童好玩的天性。學生是好奇、好動的,他們都有自我表現的慾望。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爭強好勝、不甘落後的特點,在學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之後,讓學生進行操作實踐,展現自己的才華,實現自我肯定,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如教學《螞蟻和蟈蟈》一文時,在指導理解螞蟻怎樣在夏天滿頭大漢辛勤地搬糧食,我讓學生到前面表演。這時學生的興致很高,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全身心投入練習和表演,教學收到好的效果。

原來的時候,我總怕學生學得不準確,讓他們上台來教會把學生教錯,可事實證明我錯了。生本教育對兒童的看法中提到,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這種天性既是一種人類的生存邏輯,也可以從大自然為人提供的未確定性中找到信息。兒童是有發展潛力的人,是有無限發展潛力的人。而之所以沒有表現出來,是因為我們沒有給出時間、空間和氛圍去激勵它。在生本教育的課堂上,老師是策劃者,是引導者。老師只是給學生指個方向,剩下的時間都交給學生,老師再也不用一遍遍的重複了。而學生在課下的.準備工作也有趣而生動了。通過這種方式,擴大學生的知識量,學生在通過準備語文資料的同時,也增加了其他學科的知識,從而實現自身的整體素質的提高。

生本的理論,結合實際行動,去愛學生,去愛自己的事業吧!這種愛才會生生不息,源源不斷創造新的天地。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篇2

借用昨天教研活動龐老師發言提到的那位名師的話引出我的發言,記得這句話是這樣説的:“我不會站在你前面,因為我不想帶領你;我也不會站在你後面,因為我不想跟隨你;還是讓我站在你左右,讓我們攜手同行。”帶領與跟隨,我理解就是傳統教育下的師本教育,“帶領者”就是讓學生不偏不離地跟隨老師,“跟隨者”就是在老師的嚴格監護之下完成學習任務,二者都束縛了學生的手腳,這就是傳道授業解惑的舊教學模式下截流式教學的弊端,長此以往,學生越來越不會學習了。“攜手同行”的方式我理解就是現在我們進行的生本教育,讓老師與學生處於平等的學習地位,把課堂教學當成師生建構快樂和諧課堂共同體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教師課前當編導,將文本與學生結合起來,做精心的設計,課中扮演員,把自己融入到學生的活動中,與他們共同參與課堂交流,而不是將自己顯擺在師道尊嚴的位置上,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的意志之上。

讀了本書前面部分章節,我有一些不夠深刻的體會,與大家共勉。

體會1:

“懶人有懶福”之説。我認為這句話還是有他的道理,這裏的懶不是懶惰,而是一種智慧的體現。懶人心不懶,懶人善於思想。他們事前會想好更有效的解決辦法,預設達到的最佳效果。教師應該做這樣的懶人,讓學生動起來,自己先學先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找老師幫助,這既是給我們減輕負擔,同時更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主觀意志和自然意志得到充分的展示,順應兒童的天性,促使其發展,自然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體會2:

“悠閒的拋秧比密植的插秧收穫好”,這就是有心栽樹樹難成,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效果。我們應該大膽相信孩子的能力,給他們發展自由的空間,這樣才能讓他們如秧苗一樣歡快的生長。

體會3:

“無所謂者有所為”之觀點。正如書中所講到的:如腳穿鞋一樣,當鞋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如同給腳提供合適的鞋,我們需要提供給兒童合適的教育,當教育適合兒童時,我們就可以看到兒童忘記了自己在學習,忘記了自己在課堂上,甚至忘記了自己,這時人的內部自然起作用了,兒童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率空前提高了。達到忘我的程度,自然的力量就越會發揮出來。老師為學生營造出忘我的課堂環境,讓他們得到充溢生命狀態的自然、活力和喜悦,釋放出內在的能量,就能全身心浸潤在所面對的學習之中,不斷走向卓越和純潔。文貴真情,書貴自然,習書的境界在於灑脱自然,為在不為之中,正是説明了生本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校進行的第二階段的“學程導航自主互動”課改活動中,我們老師應該加強學習,提高生本教育觀念的理論水平,從思想上徹底解放出來,努力構建生動和諧的課堂,把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讓學生的靈動之氣得到充分的展示,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繼續扮演好編導和演員角色,對學生的疑難及時指導點撥,把握好尺度和時機,做好服務,減少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篇3

“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閒瑕、快樂及堅實的進步。”雖然我們不止一次聽到這句話,但當我真正地接觸了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之後,才頓時感覺眼前豁然開朗。

那什麼是生本教育呢?簡單來説,生本教育就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

就課堂來説,生本教育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它區別於為教教好教而設計的師本教育,生本,是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它為教育注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它提出的“不做縴夫,只做牧者”為我們教師指明瞭方向。教育應實現由“師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轉變,實現學生積極、主動、活潑、健康地發展。

就整體來説,生本教育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教育。

就原理來説,生本教育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它以”小立課程,大作功夫“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的學習,向”不教而教“邁進,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使教師從”苦教“,學生從”苦學“狀態下解放出來,因此生本教育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就操作來説,生本教育是以學為本的教育。郭思樂教授説:”身為教師,我們用語言來影響學生,用環境來助育學生,用活動來培養學生,但就是沒有辦法像裁縫、理髮、做牙那樣隨意對其進行剪裁、修剪、打磨。教師只不過是學生自主發展的服務者和僕人。“由此可見對師者的要求可不能停留在教學層面上的傳道、解惑,而是要對學生作更具深遠意義的創新意識的挖掘。

生本教育是一種理念,同時生本教育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一種操作模式。這種教育模式提倡先做後學,先學後教,少教多學,以學定教,直至不教而教。通常在先學佈置之後,個人課前先學習,課上小組早交流,班級交流,多次反覆。評研。它體現了三大步。學會學習,享受學習,收穫學習。而目前我們正在使用的的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導學案教學模式與郭教授提出的生本教學理念也正相吻合。

作為一名數學老師,如何使用我們的課堂成為高效課堂,結合我現在正在使用的導學案及升本教育的理念,我感覺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是營造和諧的人文課堂環境。

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都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着課堂教學的效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要轉換角色,從”知識的神壇“上走下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夥伴,組建起”學習共同體“,與學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討,允許學生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奇特的想法,暫緩批評,激勵善待學生,創設一種”心理自由和安全“課堂教學環境,讓學生的心智和心靈能自由自在的放飛。

其次是讓賞識教育深入教學。

我們要學會用放大鏡觀察孩子的優點,同時我們一定要充滿愛心,要懂得原諒,要懂得及時的鼓勵,要學會用發現的眼光看待學生,儘量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多表揚、少批評。古語道:”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內心是極其敏感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從本質出發,相信他們。對他們進行適當的教育和引導。在最近兩年的教學中,我始終注意將賞識教育貫徹課堂教學的始終,讓每個學生都感覺到自己的價值,讓沒個學生都能在一種平等,自信的環境中學習。

三是要釋放個性,滿足不同需要。

人是教育的主體,個人發展水平和個性的差異決定了人需要的多樣性。仍以班級授課製為主要教學形式的現代教學,應儘可能地創設各種條件,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應給予學生選擇的權利,讓他們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內容,選擇學習方式,選擇合作伙伴……數學教學中,張揚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才能使人人都能得到提高和發展。在導學案的設計中我們都是小步子,分層次的設計教和學的思路,其中拓展延伸環節,滿足了不同水平學生的不同需要,使他們自始至終對學習充滿了熱情。

四是是改變呈現方式,讓學生親近數學。

數學課堂教學要改變呈現方式,要注重與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問題相聯繫。

如在學習《測量旗杆的高度》一課時,我們不是盲目的告學生測量公式,而是課前佈置任務,讓學生利用課餘的時間分組測量,並對小組間的測量方案進行對比,這樣的上法不但使學生上的開心,達到預期目標,而且通過小組測量增進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通過比較也引進了競爭意識,同時通過這樣的活動,使學生更能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藴含着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有着廣泛的應用。

五是體現了”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

只有建立在學生認知水平、知識能力”最近發展區“上的”以學定教“課堂教學才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也才能最大程度發生共振共鳴;只有把學生當作學習任務的”首要責任人“,教師由教的”控制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共同體“時,”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課堂才能實現;也只有當教師能不拘泥於預設的教案,”眼中有學生“,能及時捕捉到學習進程中的信息並快速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時,課堂教學才能是有效的。同時要把思考的權利、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表達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維過程的舞台,讓他們在質疑問難和討論交流中獲取知識,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改變以往的教學策略,不是以教師教為中心,而是以學生學為中心。要轉變老師的角色,要讓老師從知識的壟斷者、傳授者釋放為學生的指導者、幫助者和參與者。放下老師的架子和學生融為一體,創設出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恰當地應用生本教育的模式、依託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為學生提供大量、豐富的學習資源,以導學案為載體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設計、自主探究、自主評價,從而最終達到自主發展的目的。

成功者總是在尋找方法,失敗者總是在尋找理由。學習着生本,思考着生本,實踐着生本,享受着生本,老師們讓我們一起來尊重生命成長的自然規律,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篇4

全書貫穿了“在教育中我們必須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的新理念。觀點新穎,論述獨到,內容豐富,是一部哲理性強而又生動活波的學術專著。

教育家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閒暇,快樂極堅實的進步”。

我們需要為學生設計一種以學生好學為中心的教育體系,整個教學的目的和教學過程的終端,是學生的主動發展,而不是教師善於教。

美國教育崇尚創造性,不注重對兒童的規定和限制,特別是不重視作為社會的或規範那樣一些工具性知識;我國的傳統教育崇尚循序漸進,強調對兒童的規範,不注重兒童天性的發揮。

我們要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我們的任務是,創造生機勃勃的課堂,建立使人迴歸自然的教育。

教學方式“自然的,也是最好的,自然的,也是最美的”。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篇5

假期裏,再一次拜讀了郭思樂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在思想上又有了深一層的認識。生本教育體系的理念就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它是一種能讓師生產生快樂的“靈丹妙藥”,從而讓學生喜歡學習,教師喜歡教育教學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説:“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日子使人聰明,使人產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他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當一種教育為孩子、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了快樂與幸福的時候,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來反對它呢?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現,使學生完全發揮自己的學習潛力。生本教育最主要是注重教學的交付,教師儘快地讓學生自己活動起來,去獲得知識和解決問題,把可以託付的教學託付給學生,它是一種依靠學生、為學生設計的教育思路和教學方式,它要求教師在課堂中努力創設一個優良的課堂氣氛,把學生的個性、想象、創造的潛能開發出來,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發揮學生的個性,允許學生根據學習需要,或獨立學習,或小組合作。

我們一定要轉變教育觀念,變“師本”為“生本”。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個引導者,而且要也一直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努力引領學生去生產知識,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儘可能地引導孩子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不給學生過多的干預,給他們學習儘可能多的自主,最後讓他們成功地解決問題。這樣,他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而孩子一旦全情投入,那收穫一定是豐碩的。

生本教育,一種美好而理想的境界。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一定要重視這一理念,它也將成為我們今後不斷追求與努力的目標。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篇6

按照學校的安排,我認真拜讀了華南師範大學教科院副院長郭思樂教授的新著《教育走向生本》,並做了很詳細的讀書筆記。通讀後該書後,我覺得它具有以下五點突破性的貢獻:

一、關於兩種教育體系

作者認為,師本教育體系和生本教育體系這兩種教育體系的存在是事實。“僅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經不足以解決今天的問題了”。因為過去基本上是一種師本的教育體系--“一切都是為老師好教而設計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我們需要設計一種以學生好學為中心的教育體系”。生本教育體系“不僅在方向上強調學生為主體,------而是要徹底解決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的整個體系問題”。

作者能揭示出兩種教育體系,是以深入的研究作為基礎。例如對成人的理智律和演繹為主與兒童的情感律和歸納為主的區別;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學的區別;連動式機制和激發式機制的區別都做了有價值的探索。

“師本體系”和“生本體系”的區別具體體現在理念、課程觀、方法論和管理和評價等方面。

二、關於兩種不同的理念

生本教育的價值觀是“一切為了學生”。

作者分析了許多偏離本體的現象,説明尋找到本體,真正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的價值觀並不容易。這點我深有體會,例如“走教案”現象的產生,就是“師本體系”評價造成的。那種為了評選而精心設計的教案,課堂上教師關心的是如何展示自己的風采,讓學生“出彩”也是為教師設計的教案服務。表面看,這樣的課,教學目標正確,一切按計劃進行,學生也在參與,也有收穫,高高興興,熱熱鬧鬧,天衣無縫,準時下課。但是教師實際上事前不向學生進行調查,課上也不關心學生在想些什麼,這樣的課怎麼能使每個學生得到主動發展?

生本教育的倫理觀是“高度尊重學生”。

師本教育常常看到的是這樣的現象:“同學們,現在可以上課了嗎?”,有些教師連上課都要徵求學生的意見,好象相當尊重學生了,其實這是一種膚淺的理解,好象在“做秀”。本書鮮明地指出:“高度尊重學生”就應該是相信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人人可以創新”,“潛能無限”。我體會應該區別的是:老師是在尊重學生的獨立見解(雖然可能是幼稚的),是認真地發現、理解學生自己的思想火花;還是視而不見,急忙,甚至強硬地讓學生去“痛飲”教師準備的那“一桶水”(包括有時是讓學生高興地去“痛飲”)?這其實是“師本體系”和“生本體系”兩種不同對待學生的態度。

《教育走向生本》讀書心得篇7

生本教育的方法論: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先學後教,少教多學,以學定教,不教而教。郭教授認為,兒童學習的核心部分應該是感悟。感悟不僅是學習的重要過程,而且是重要的結果。所有的學習最終歸結為感悟。他主張“讀和做,緩説破”,通過這種方法去促進兒童的感悟。生本教育的方法,基本上是強調充分地調動和利用學生資源,強調把學生的學習儘早地交付給學生,教師儘快地讓學生自己活動起來,去獲取知識,去解決問題,把可以託付的教學託付給學生,所以,有的老師形象地把生本教育的方法論概括為“資源論”、“借力論”、“交付論”。

生本教育徹底改變了對教師課堂教學的評價標準。傳統的評價標準主要是看教師的“表演”好,課堂就幾乎等同於教師的才藝展,台下的學生僅僅是“捧場”的角色這種觀念,遠離了教育的初衷,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而生本課堂以學生是否學的積極,學得高效,學得快樂為主要評價標準。一堂成功的生本課,大部分時間都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自學,小組討論,班級發言等,課堂真正成為了學生的舞台,真正意思上的好課,是教師一不見自我的方式,成就了學生潛能迸發的自主學習,教師以高超的智慧,以最少的語言開啟學生智慧閘門,以適時的引導提升學生的潛能發展,讓學生在課堂上盡情生長。

郭教授認為,考試評價至少有兩個功能:一是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二是督促和鞭策學生學習。但是,不能因為有這兩個功能就把考試當成管理和控制的工具。考試評價的主要目的,應該是有利於學生的主動發展,因此考試評價的主動權應當交還給學生,使整個教育從控制生命的方式,迴歸為激揚生命。生本教育體系的考試評價應當具有很強的學術性而不是功利性。當兒童或教師感到他們的學習活動需要對學習的效果作出評價的時候,才進行評價,也就是説,評價附着於學生的主動發展的活動之中。它不僅有分析性的,更要注重綜合性的評價,它擺脱了單純為督促而評價的目的論,可以在評價方法上,不完全侷限於硬性的書面評價,而更承認氛圍性評價、自我評價等軟評價的作用。在這樣的評價體制下,評價結果有相當大的調節空間,使兒童可以自主調節。這樣評價就會成為兒童自己的需要。因此,生本教育提倡減少或最終取消學習成長期的頻繁統一考試,不干擾學生成長期的成長,把考試評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或科任教師,把教學過程中的評價活動改為評研活動,消減日常評價的比較競爭功能,鼓勵“為而不爭”。到了學生學習的成熟期,鼓勵學生用生長期的生動、活潑、主動、自然、豐富的積累或感悟,取得優異的終端考試成績。

生本教育也改變了對學生的評價傳統方式,建立了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行之有效的評價方式,同時也有效地解決了學生的厭學問題。生本教育採用評研模式,使學生在自評、互評、全班評的過程中優化了學習效果,深化了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同時還避免了習慣性評價所帶來的各種負面效應,如懼考低分造成的自卑沮喪,為應付考試而學習的不良心態等。

實際上,關於評價,郭思樂教授主張無為而為的原則。他認為,評價是按一定的理念進行指揮的指揮棒,如果不與“師本教育”徹底決裂,即使有很好的課程、課本,也難免邁不開步子。所以,必須跳出“師本教育體系”評價,走向“生本教育體系”評價。郭教授還主張,把教學過程中的評價活動改為評研活動,以削弱評價的比較競爭的功能,而保留其學術活動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