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江蘇少先隊心得體會 江蘇少先隊心得體會500字(新版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92W

江蘇少先隊心得體會 江蘇少先隊心得體會500字(新版多篇)

有關江蘇少先隊心得體會 篇一

各位遊客:

早上好!歡迎大家來無錫遊覽,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進行太湖精華遊,我感到很高興。太湖,面積2400平方公里,相當於400個杭州西湖那麼大,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位於江蘇,浙江兩省之間周圍有無錫、蘇州、常州、湖州四個城市。2400多年前吳越春秋時,吳王闔閭首開太湖畫舫進行水上旅遊,並首創太湖般菜;唐宋時期,太湖又以盛產太湖石出名。太湖,號稱三萬六千頃,還有72座島嶼山峯點綴其間,組成了一幅山外有山、湖中有湖的天然畫卷。

我們首先遊覽的是真山真水的黿頭渚公園。黿頭渚,渚就是突入湖中,三面臨水的半島,因狀如黿頭而得名。相傳明朝的時候,有一個漁夫在湖中遇到風浪,誤入黿頭渚,舍舟登岸,發現這裏茂林修竹,落英繽紛,疑為世外桃源,不忍離去。後又打柴遇仙,得道出世,為這裏留下罷拔幾分神祕色彩。黿頭渚向南可望煙波太湖,惡青島海濱浩淼氣概;往北能觀碧波蠡湖,有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在這麼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輔之以別具匠心的人工點綴,使之成為觀賞太湖風月最理想的遊覽勝地。黿頭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卻遼闊的無邊風月,以及早中晚、晴陰雨景緻各異的神奇變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時之景吸引着歷代文人墨客,無數中外遊人。

(澄瀾堂)

澄瀾堂,建於1931年,是仿照明代宮殿式樣建造的,面闊五間,四周遊廊,寬敞豁達,氣宇不凡。澄瀾堂的“澄”是指湖水平靜清澈,“瀾”是波瀾起伏之意,取名澄瀾堂,是説在這裏可以飽覽太湖多變的天然景色。

澄瀾堂位於黿頭渚的高處,居中面湖,視野開闊,遠眺近覽,景色各異。

(甘露寺)

這裏是甘露寺,甘露寺原在鎮江北固山上,是孫權的母親、劉備的“丈母孃”唸經的地方。因為東吳起先建都在鎮江,火燒赤壁之後才遷都南京的。

三國城內的甘露地建於山坡之上,經二組台階到達建在7米高的平台上的甘露寺山門,山門內沿斜坡登上6米高的平台,可到佛殿。殿內有釋迦牟尼佛像,旁邊是吳國太的經心,吳國太相女婿就在此拍攝。

赤壁之戰後,孫、劉曹均勢鼎立。周瑜設下“美人計”,假稱把孫權的妹妹孫尚香許婚劉備,京口招親,然後扣下劉備,逼還荊州。劉備則按諸葛亮之計,設法讓孫權之母吳國太甘露寺相親,弄假成真,並帶着孫夫人一起返回荊州。這就“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1234

(靈山大佛)

1994年10月20日,“中國無錫靈山大佛奠基典禮”在小靈山上隆重舉行,這標誌着“世界第一大佛”即將誕生。

靈山大佛是一座高達88米的露天青銅釋迦牟尼立像,投資超億元,用銅700噸。比聳立於紐約赫德森河口“自由島”上的自由女神銅像--被譽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巨像”還高42米,用銅量是自由女神的3倍。比“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樂山大佛--“世界第一大佛”再高17米。由此可見,靈山大佛是世界之最。

靈山大佛採用錫青銅材料鑄造,除因青銅件持久耐用外,更重要的是青銅藝術是源於石器時代的古典藝術精粹,同時也是中國傳統發族文化中極為燦爛的一部分。青銅的古樸素雅和優美細緻,在世界藝術上享有崇高地位,這為大佛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再者,青銅時代正在佛教形成的朝代,代表着佛教源遠流長,歷史悠久。

大佛的建築結構設計則由設計上海東主明珠電視塔而名揚海內外華東建築設計院承擔。此工程由於採用了高新技術,可防止巖層滑坡和巖石風化,可搞7級地震和12級以上大風,而且防雷,還設有煙警、温警兩套報警系統,達到自動噴淋降温、防火的聯防作用。

大佛內層主體工程於1996年5月28日舉行了封頂典禮。內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只是大佛的主心骨,然後主心骨外焊接鋼支架,鋼支架上再安裝青銅材料鑄造的大佛銅板,最後將焊接起來形成完整的靈山大佛,靈山大佛的焊縫總長度達30公里。

大佛的銅板鑄造是一頂大規模、高難度的工程,由航天工業部南京晨光機器廠承建。該廠曾運用航天技術成功地為香港寶蓮寺鑄建了“天壇大佛”,贏得了國內外各界人士的致讚譽。南京晨光機器廠根據著名雕塑家吳顯林創作的8米高靈山大佛的佛像小樣,通過電腦放大11倍再切割分片澆鑄成銅板。88米高的靈山大佛的佛體部分共由1560塊銅板拼接而成,第塊銅板平均厚8毫米,高2米,重約600公斤,共用青銅達700噸。1995年7月24日正式開爐澆鑄,耗時一年完工。1996掂5月30日,靈山大佛第一塊淨重666公斤的錫青銅板佛體開始安裝,1997年4月3日靈山大佛圓頂,1997年11月15日靈山大佛落成開光。

靈山大佛高88米,加上三層裙樓基座,總高達101.5米。大佛的腳趾前端高80釐米,趾甲寬有60釐米。

靈山大佛的建造,不僅僅是創下了一個世界紀錄,更主要的是他將在宗教文化、社會文明、經濟發展等方面產生巨大影響。

靈山勝境將成為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人文景觀,成為人們嚮往的遊覽勝地。

太湖跨江、浙兩省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泊,總面積達2400平方公里,蘇州佔3分之2強,太湖72峯,蘇州攬入58峯,國務院規劃的沿太湖13個風景區69個景點,蘇州有6個景區34個風景點,正所謂"太湖風光美,一半在姑蘇"。太湖風景名勝區素以宏大的層次,豐富秀麗的湖島山水風光而著稱,蘇州沿太湖地區尤為得天獨厚,漫長而多變的湖岸線,形成豐富的沿湖景觀,山林豐茂、花果飄香、文物古蹟遍佈其間。

遊覽太湖,四季皆宜,真所謂“春可觀花品茗、夏有賞荷食鱸、秋能持蟹吟菊、冬日踏雪探梅。

有關江蘇少先隊心得體會 篇二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同裏遊覽。

大家看到的牌樓是仿明建築,它是同裏古鎮眾多明清建築的代表,“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由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費孝通先生題寫。

走過三元橋,我們就進人了具有一千多年建鎮史的同裏古鎮區。根據清嘉慶年間的《同裏志》記載,同裏“唐初名銅,宋改為同。舊名富士,以其名太侈,乃析田加土為同裏”。而改富土為同裏則另有一個民間傳説。相傳很久以前,浙江富陽一帶災荒不斷,不少人背井離鄉來到這裏墾荒種地。辛勤勞作加上風調雨順,而使物產豐饒,人們安居樂業,就將這裏稱為“富土”。直到隋煬帝即位,因其驕奢淫逸,不理朝政,致使國庫日漸虧空,有一年北旱南澇,許多地方糧食歉收,交不上“皇糧”。於是,皇上下旨,江南富土每人增繳三鬥糧,限十天繳清,違者將處以重罰。富土百姓得訊,焦急萬分。便請教當時鎮→←上一名姓金的秀才,金秀才便如此這般地作了安排。

轉眼十天限期已到,催糧的欽差乘船來到富土。金秀才率眾鄉親在岸上跪地迎候,欽差一上岸,便催問加繳皇糧之事,金秀才從容答道:“今年受災,收成大減,難以為繳”。欽差不信,大怒“休得胡言!富土乃富有之地,焉能無糧?若不如數上繳,定要遵旨重罰。”金秀才不卑不亢,陪笑解釋説:“大人息怒,請聽在下細説。此地原叫‘同裏’,並非‘富士’,請大人明察。”欽差聽後迷惑不解,順着街面東西南北巡視了一大圈,見到的都是“同裏”,而絕無半點“富上”痕跡,於是只好罷休。哪位遊客能猜出金秀才作了什麼安排?原來金秀才關照眾鄉親用拆字法,將“富”字一拆為二,上去一點,拆田連土,便成為“同裏”二字。而當時的書寫習慣與今日不同,是豎寫的,因此化險為夷,躲過了這一劫難。同裏同裏,同為鄉里,看着叫着都很平白、親切,因而沿用至今。

今天,我給大家講解同裏的一園二堂三橋,請各位隨我一起尋找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韻味。

同裏古鎮佈局與眾不同,市河如網,小橋遍佈,街市民居依水而成,並擁有大量的深宅大院和園林古蹟。因此在1982年就有幸成為江蘇省文物保護鎮。

現在,我們來到了被餘秋雨先生稱為中國古典園林中特別讓他稱心滿意的和最吸引人的去處,這就是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古典園林增補名單的退思園。

退思園建於1885~1887年。園主任蘭生,字畹香,號南雲,生於1838年,26歲時到安徽投靠巡撫喬松年,並在前敵營務處任職。因作戰有功,先後擔任記名鹽運史、候補道布政使,併兼淮北平釐局及鳳陽鈔關等職。光緒五年(1879年)始任鳳穎六泗兵備道,築城垣,治驛路,建橋樑,開船塘及設育嬰堂、戒煙局等,綜合治理,效果顯着。光緒十一年(1885年)因鎮壓捻軍不力,被人蔘奏,革職回鄉。取《左傳》“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建造了退思園。

退思園佔地九畝八分,因為地形所限,不能由南向北縱深發展,所以在本鎮一位叫袁龍的傑出藝術家的巧妙設計下,退思園自西向東構築了左宅、中庭、右園的新穎格式。

宅分為內宅和外宅,外宅有轎廳、茶廳以及正廳三進。我們現在位於茶廳,剛才進園時走過的是轎廳。轎廳和茶廳是停轎及接待一般客人所用的場所,如果遇上主人家的婚嫁喜事、祭祖典禮或有貴賓造訪,園主必敞開正廳大門,以示隆重。各位都是同里人民尊貴的客人,請走正廳大門入內。從廳內陳設可以看出,正廳的接待規格要明顯高於茶廳,平時正廳大門關閉時,只能從陪弄出入。

現在我們去參觀一下內宅。內宅是園主與家眷起居之處,主人任蘭生,因為長期在安徽生活,所以建造了別具徽州特色的大走馬樓,使各位能在這裏見到江南少有的建築。那麼,為什麼要建兩個樓梯呢?東西兩側的樓廊既遮陽、避風、擋雨雪,又方便主僕上下樓時避讓,一舉多得。

大家看這兩扇與退思園一樣年齡的門。大門內木外磚,看似笨重,其實作用不小。誰能猜出它的作用嗎?磚木結構,青磚能防火,門上閂後可防盜。現在我們來到宅之尾,園之序的中庭。

中庭設計圍繞“待客”兩字展開。與漏窗陪弄相接隱去船尾的旱船似一艘剛靠岸的客船,將遠道而來的客人載到熱情的主人家。再看旱船兩旁,右側是園主任蘭生親手栽種的廣玉蘭,左側這棵白玉蘭是修復退思園時移栽的,玉蘭樹是春天開花較早的植物,所以它象徵春景。那麼為什麼要種玉蘭樹,而不是種桃樹或其他在春天開花的樹種呢?一是園主名字叫蘭生,既為蘭生,就不可無“蘭”。二是玉蘭寄意“金玉”,玉蘭飄香意為金玉滿堂。“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風斜日鱸魚鄉”,如果遠道而來的親朋好友要作多日盤桓,坐春望月樓既可四季望月,吟詩酬唱,也可樓前踏月,靜賞花木,使客人不覺客居異鄉。歲寒居是主人在歲暮風雪之時,與知己圍爐品茗論詩之所。因為園主被革職回鄉而建園,經營多年的仕途毀於一旦,所幸好友左宗棠和彭玉麟的鼎力相助,才未被慈禧要了腦袋。因此,主人將自己與左、彭兩人譽為歲寒三友。透過花窗,可見清幽的臘梅,堅毅的蒼松和神秀的翠竹。渾然天成的“歲寒三友圖”,使主客共敍的品位得到提升。

中庭與右園有“退閒小築、雲煙鎖月”月洞門相通,園內有“九曲迴廊”曲徑通幽,漫遊其間,步移景異。

退思園儘管只佔9.8畝地,但園內亭台樓閣、廊船橋榭、廳堂房軒、一應俱全,且建築尺度適宜,花木水石佈局得體,既小巧玲瓏,又樸實無華。園以池為中心,各式建築皆緊貼水面,如浮水上,被當代園林學者、上海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譽之為“貼水園”。

退思草堂是全園的主景,古樸素雅,穩重氣派,體現了主人的身份。退思草堂內隔屏後有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所書的《歸去來辭》碑拓,原碑與太倉墨妙亭同時遭毀,故碑拓愈顯珍貴。置身堂前貼水平台,環顧四周,一幅濃淡相宜、恬澹靜謐的山水畫長卷正緩緩展開。

有關江蘇少先隊心得體會 篇三

太湖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週近400公里,湖中有大小島嶼48個,連同沿湖半島山峯,共有72峯。

太湖橫跨江蘇、浙江兩省,但作為風景區,最精華的部分則在無錫。遊覽太湖,一般都是遊覽位於太湖北部的無錫太湖風景區,其勝處又在黿頭渚。

太湖絕佳處在黿頭渚位於太湖之濱的充山西端,因有石渚形如黿頭伸入湖中,故稱為黿頭諸。太湖,古稱震澤,亦名具區、笠澤、又名五湖。面積三萬六千頃,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太湖風光以雄渾清秀見長,四季景色不同,晨暮意境迥然。黿頭渚是觀賞太湖風光的最佳地方,“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

黿頭渚從1920xx年開始建園。先後闢有橫雲小築、鄭園、退廬等。遊人進園先至“太湖佳絕處”牌坊,過“間津”、“利涉”門後,漸行至長春橋邊。這裏初春時櫻花破綻怒放,排紅粉白,一樹樹,一片片,像彩雲,似晨霧,燦爛眩目。這些櫻樹是日本友人贈送的。

過了長春橋,從“具區勝境”牌坊左轉,有荷花池,曲橋和湖心亭。“藕花深處”是夏日賞荷的好地方。“清芬嶼”位於荷池中央,有小橋相通,上築3間古式敞廳,名“誦芬堂”。曲折幽深,動中有靜,景色富於變化,與浩瀚的太湖相映成趣。

登上黿頭,繞過矗立的燈塔,只見一塊未經雕琢的巨石立於綠樹叢中。正面刻有“黿頭渚”三字,為秦敦世所寫。遊人到此,紛紛攝影留念。反面“黿渚春濤”囚字為清末唐陀手筆。站在此間,面向太湖,即可見似神龜漂游的3個小島,即為”三山”。三山,亦稱筆架山,由西鴨、大磯和小磯3個湖島組成。距黿頭渚2.6公里,面積12公頃,最高處49.8米。山上築有環山公路,又有石橋使三山聯成一體。山上邊植鬆、竹、楓、樟及批把,紅橘等。還散養了猴羣,更增添了野趣。近年來,三山已成為一座令人神往的大湖仙島。最佳的遊覽線路為:牌坊影壁——洞天福地——會仙橋——月老祠和鴛鴦亭——天都仙府——天門、摘星亭——天街——靈霄宮——太乙天壇。沿着環島幽徑散步漫遊,微風拂面、賞日出、觀日落、宛如身入仙境。

離開“黿渚春濤”巨石,不遠處即可見一八角形的“涵虛亭”,亭下崖石上刻有“明高忠憲公濯足處”字樣。再放眼望去,沿湖的峭壁上刻有“包孕吳越”、“橫雲”的摩崖題字。湖上薄霧迷濛時,“橫雲”二字點出了黿頭渚一帶風景的特色。循山路而上,有一座仿宋明的古式建築“澄瀾堂”,建於1931年。中堂書有“天然畫圖”額,兩旁檻聯”山橫馬跡,渚峙黿頭,盡納湖光開綠野;雨卷珠簾,雲拂畫棟,此間風景勝洪都”,意即在澄瀾堂看太湖,比在南昌滕王閣看鄱陽湖還要美。離此循山向左,可登飛雲閣,勁鬆樓。一路直上。則可到廣福寺,萬方樓,萬浪橋一帶。如從七十二峯山館、小南海,陶朱閣則可到達鹿頂山的最高處光明頂,俗稱“海龜之背”。山頂舒天閣巍峨聳峙,登閣遠眺,可鳥瞰整個太湖山水。“鹿頂朝暉”,一輪紅日,噴薄而出,天上彩霞萬道,給羣山披上金色,給湖水撒下一片金點,十分壯觀。

黿頭渚公園是一個以天然山水為主,人工修飾為輔的園林。當遊人進入公園的大門,看到的是花木、庭園,根本見不到太湖的影子。只有當你在庭園內走出一段路,登上一個高階,那浩瀚壯闊的太湖,一下子展現在你的眼前,使你感心胸開闊。這就是採用我國園林藝術的“欲露先藏”的手法。

黿頭渚公園花木扶疏,鬱鬱葱葱;湖岸怪石嶙峋,曲折多變;在綠樹叢中,又有長春橋、澄瀾堂、飛雲閣、勁鬆樓、萬浪橋、萬方樓、光福寺、陶朱閣、光明亭等園林建築,點綴其間,整個公園景色秀麗多姿。

蠡園在蠡湖畔。蠡湖是太湖的一部分,又名五里湖。蠡園的佈局,一部分以太湖石堆放的假山為主;另一部分以湖邊的千步長廊、沿湖長堤為主。 千部長廊一邊緊靠碧波盪漾的蠡湖,一邊是砌有不同團案的89扇花窗的長牆,牆壁上還嵌着一些珍貴的石刻。

蠡湖、蠡園皆因著名歷史人物范蠡而得名。傳説越國大夫范蠡助越滅吳後,曾與西施泛舟在五里湖上。後人為紀念此事,把五里湖改名為蠡湖。

有關江蘇少先隊心得體會 篇四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各位來雨花台風景名勝區參觀遊覽。此刻我們所處的位置是在雨花台風景名勝區的北大門,在開始遊覽之前,請大家聽我説一個傳説故事。

故事發生在南朝時期樑代天監年間,當時的佛教十分盛行,雨花台一帶寺廟林立香煙繚繞。相傳一位叫雲光法師的高僧,就在那裏一處峯高林深,禪境幽遠的地方設壇講經説法。高僧佛學深厚,口吐蓮花,滔滔不絕,聞道者,如痴如醉,集聚數日不散。這天,講經壇上,飄過幾朵彩雲,突然天光一閃,頃刻間,七彩花兒,如雨墜下,遍佈山崗。卻道是那雲光説法竟使天神動了真情,淚眼婆娑。從此高僧講經處便留下了雨花台之名。而落下的七色花便幻化為大家熟知的雨花石。

其實,雨花台的真正得名,還得從地質上説起。各位此刻站的位置是古長江的河道,那時,滔滔江水,就在我們的腳下翻卷。之後由於地殼變動,江道北移,造成礫石沉積,地質上稱為“雨花石層”。其石呈卵形,質含瑪瑙,光彩晶瑩,五色斑斕,紋絡旖旎。由於那裏地勢較高,到達海拔60米,又盛產雨花石,故稱雨花台,當是名符其實的。

由於雨花台是我們南京城南的一處制高點,故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來有“金陵南大門”之稱。自古以來,雨花台又為兵家必爭之地。東吳孫策攻破劉繇就在那裏。南宋金兵入侵,曾在雨花台紮營;太平天國天京保衞戰,辛亥革命討伐清兵,抗日戰爭“首都保衞戰”,都曾在此掀起連天烽火。雨花台飽受戰火摧掠,荒蕪淒涼,花雨不現。

從剛才的傳説故事中,我們必須會聯想到雨花台必定是很美的地方,不錯,歷史上雨花台就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地,那裏山崗起伏,林木葱籠,流水清泉,鳥語花香,名勝薈萃。歷代文人墨客,帝王將相登臨覽勝,流連忘返,留下了許多膾灸人口的詩詞佳作。南宋《丹陽志》載“江南登臨之地”即有雨花台,明、清兩代又分別被列入“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1927~1949年,雨花台上又書寫了一頁驚天地、泣鬼神的篇章。數萬中華優秀兒女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了新中國的誕生,拋頭顱,灑熱血,在雨花台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用鮮血譜寫了一曲悲壯的先驅者之歌。

新中國成立以後,為緬懷先烈,追崇前賢,教育後人,啟迪來者,1949年12月12日,南京市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第二次會議作出了修建雨花台烈士陵園的決議。根據建陵初期確定的“先綠化,後建設”的建陵方針,經過40多年的綠化造林工作,雨花台風景名勝區已栽植雪松、龍柏、銀杏、玉蘭、海棠、桂花、紅楓等觀賞樹木240餘種,近30萬株,綠化覆蓋率達87%。從70年代末至今,黨和政府投入超多的資金,興建了大規模的紀念建築羣。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規劃和建設,雨花台已構成既是莊嚴肅穆的紀念聖地,又是賞心悦目的旅遊景區的基本格局。如今的雨花台景區內莊重、質樸、清新、典雅、優美的環境,橫貫中軸、氣勢恢宏的紀念建築羣,與春夏秋冬,四時美景畢現的自然景觀以及歷史悠久、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相互交融,美崙美免。

近年來,雨花台人在堅持“高舉愛國主義主旗幟,教育功能與旅遊功能並舉”的建設思想的指引下,在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禮貌的過程中,取得必須的成績,先後被國務院頒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團中央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國家教委命名為“全國中國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1997年又被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備受世人矚目。

雨花台風景名勝區目前由六個功能區組成。它們是:雨花台烈士陵園紀念區、雨花台名勝古蹟區、雨花石文化區、雨花茶文化區、雨花遊樂活動區、雨花生態度假區。下面我就以參觀景點的先後,依次給大家做介紹。

(雨花台烈士就義羣雕)

此刻展示在大家面前的這座雕塑,叫雨花台烈士就義羣雕,是目前我國同類題材中最大的花崗巖石刻。它高大威武,渾厚凝重,高10.03米,寬14.2米,厚5.6米,由179塊花崗巖石裝配而成,總重量約為1300噸。它主題突出,層次分明,上實下虛。大家請看;那戴着鐐銬、蔑視敵人的工人;橫眉冷對的知識分子;怒目圓睜的農民;臨危不懼的女幹部;咬緊牙、抿着嘴的小報童、小童工;身陷囹圄、充滿勝利期望的女學生,栩栩如生地再現了烈士就義前的光輝形象。再看羣雕四周簇擁的鮮花,背倚翠綠如海的松柏,環繞如血似火的紅楓,將雕塑襯托得更加雄偉壯麗。這9位烈士是誰?他們是成千上萬先烈的代表。為什麼只選九個人?這是根據中國的“9”為大為多的傳統民俗而沿用的,寓意在雨花台犧牲的先烈人數十分之多。有的遊客可能還會問,塑像為什麼建在那裏?這是因為當年作為刑場的雨花台共有東、西、北三個殉難處,那裏就是當時的北殉難處,是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烈士最多的地方。西殉難處主要是掩埋遺體的地方。除了北殉難處,此刻東、西殉難處都建有紀念性的標誌。

(紀念碑)

各位遊客朋友們,此刻我們來到了雨花台烈士紀念碑前的一層平台上。此刻看到的就是雨花台烈士紀念碑。該景點由紀念碑、碑廊、地下展廳三部分組成。

雨花台烈士紀念碑於1989年建成於雨花台主峯。紀念碑碑高42.3米,寓意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南京是舊中國首都,它的解放日紀念好處是特殊而重大的。紀念碑由碑帽、碑身、碑座三部分構成,碑帽像紅旗又似火炬;碑身正面是鄧小平親筆題寫的“雨花台烈士紀念碑”八個燙金大字。背面是江蘇省、南京市人民政府撰寫的碑文。

請看碑前的這座高5.5米的青銅塑像,它目光如炬,屈臂勁張,鐵鏈斷折,陽剛之氣中更顯寧死不屈,視死如歸的錚錚鐵骨,他是眾多共產黨人和愛國志士的象徵。看到它,將使人們感受到砸碎舊制度之不易,更加珍惜今日,倍感中華振興的職責重大。

在紀念碑廣場中間南北向有三個圓形石雕花圈,東西兩則各有五具石棺,石棺上都雕刻着一隻石花圈,以志人們永遠紀念之意。石棺四周用常青蜀檜襯托,象徵着烈士的精神萬古常青。不知各位有沒有發現,雨花台許多建築都是用花崗巖建造的,這是因為花崗巖具有堅硬、莊重、渾厚、樸素、敦實的品格,它充分體現了烈士的精神和後人繼承先烈遺志的決心,同時也展示了雨花台建築的獨特風格。

請大家隨我到紀念碑的二層平台上。我此刻給大家介紹的是紀念碑東西兩側護牆內的碑廊。這是我國目前最大的現代碑廊,在東西側牆上各用90塊黑色大理石砌成的碑面上鐫刻着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列寧的《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等三篇經典著作,正文累計47043個字,由趙樸初、蕭嫻、武中奇等36位著名書法家題寫。當你仔細觀摩鑑賞時,你會被這博大精深的資料所吸引,你會為這揮灑淋漓的書法藝術所征服。

此刻我們到紀念碑地下展廳去參觀。地下大廳有1664平方米。剛才給大家介紹的紀念碑的正中的三個石花圈,實際上還兼具了大廳的採光孔功能,這是匠心獨具的設計構思。目前在地下大廳常年展出的是雨花台風景區與江蘇省國家安全廳合辦的國家安全教育展。在全國首次向人們展示了我國國家安全隱蔽戰線的卓越功績,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廣大觀眾的好評,同時展廳內還陳列有雨花石精品圖和精美的光導纖維工藝燈飾,供遊人欣賞。

大家明白雨花台的主峯高度是海拔60米,如果有的朋友覺得不夠高的話,還能夠在地下展廳乘電梯直達碑頂,到達海拔102米的高度,遠眺金陵通衢廣廈,俯瞰雨花台風景名勝區秀色。

此刻我們下至紀念碑一層平台。從那裏向南望去,倒影池、紀念橋、紀念館、忠魂亭等建築依次映入眼簾。整個建築羣,依地勢而建,佈局流暢,錯落有序,肅穆莊嚴,氣勢恢宏。

(倒影池)

我們面前的這個清水盈盈的水池叫倒影池,它長72米,寬26米。建築學家利用原有地形,運用物理學折光原理,巧妙地將紀念碑、紀念館的影像在池中南北兩端水面上顯現出來,構成獨特的景緻,供人們欣賞。倒影池東西兩側,雪松、龍柏、紅楓、海棠排列有序;薔薇、爬山虎、雲南黃馨順坡披掛;斜坡草坪,綠茵掩映,四時花草奼紫嫣紅。倒影池南北兩端各有一塊花崗巖和大理石質地的照壁,在北面的照壁上用漢、壯、蒙、維吾爾、藏五種民族文字鐫刻着《國際歌》,南面的這塊則用五種文字鐫刻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倒影池南端兩側有兩座相對肅然矗立高5.5米的圓雕,一位戰士手握鋼槍肅立,一位少女扶手胸前,他倆神情嚴肅,目光柔和,表達了人民羣眾緬懷先烈,繼承遺志的主題。

(紀念橋)

我們此刻經過的這座橋叫紀念橋,它將倒影池、紀念館連接為一體。能工巧匠們在原有的雨花湖上用鋼筋混凝土修建了這座雙曲不等跨拱橋。橋長103米,寬16米。橋的兩側以卧式花崗石坡面為欄,上飾有直徑1.2米的花崗巖花圈24只,凝重厚實,別緻新穎。橋面上磚石居中,旁鋪鵝卵細石,原本中直的橋,竟有了幾分曲徑通幽的感覺,橋下碧波盪漾,魚兒徜樣,好一幅立體畫軸。

(雨花台烈士紀念館)

此刻展示在各位面前的這座高大雄偉的建築就是聞名於世的雨花台烈士紀念館。它坐落在距紀念碑450米處的任家山上。它是由著名建築大師楊延寶先生設計的。1984年4月開工,1988年7月建成。館東西長90米,南北側翼伸展49米,為重檐屋頂的民族風格建築,面積5900平方米。館形似一“凹”字,正中為一重檐主堡,高26米,其正門上方有“日月同輝”標誌圖案。門庭南上方刻有鄧小平親筆題寫的“雨花台烈士紀念館”館名。建築側翼兩端各有一小堡,頂高23米。整個建築的乳白色琉璃瓦為屋頂,花崗巖貼牆面,白色的大理石為窗框,加上精美的石雕、石廊、石几、石欄、石階,把紀念館裝點得更加莊重典雅。紀念館是集研究、收藏、宣傳為一體的革命傳統教育場所和機構。

(忠魂亭)

細心的遊客剛才站在紀念碑一層平台向南遠眺時,可能就已發現了這座身影勾勒在紀念館門廳中的亭子。此刻當我們站在紀念館廣場上時,它的英姿就更加真切地展此刻我們的面前。這就是位於雨花台風景名勝區最南端的“忠魂亭”。

“忠魂亭”是由南京市30萬黨員捐款240萬元於1996年修建的,總設計師是東南大學著名的建築大師齊康教授。它是由忠魂亭、忠魂廣場、《思源曲》水池、《忠魂頌》等四部分組成,建築風格與紀念碑、紀念館等主體建築物協調一致。主體(亭子)建築長寬各5.8米,高8.3米,亭帽上鐫鑿的“忠魂亭”三個燙金大字,雄渾有力,為親筆題寫。請看這組立於水池兩邊的《忠魂頌》浮雕,它是由江蘇省美術館組織有關藝術家設計創作的。它長20米,高3米,以“獄中鬥爭,刑場就義”為主題,用構思精巧的藝術手法,濃縮了英烈們威武不屈,悲壯卓絕的歷史史實。

(“雨花石之歌”雕塑及雨花石文化區)

此刻大家看到的這座雕塑就是“雨花台之歌”雕塑,它由黑色花崗石路面襯底,紅色花崗石基座狀如雨花石,銀白色音符直指藍天。雕塑的碑座上刻有江蘇著名詞作家鬍子林、倪亞範作詞,著名作曲家呂遠作曲的《雨花石之歌》。它在全國旅遊景點詞曲評比中獲得了一等獎。這座富有時代氣息的藝術雕塑,是景區內正在建設的雨花石文化區的標誌,根據設計規劃,以“雨花台博物館”為龍頭的雨花石文化區內,除了博物館的陳列之外,雨花台文化區內還將結合水體規劃,透過水位控制、調節,構成四季不同水體形態的“雨花灘”,供遊人自己動手揀雨花石,滿足遊人的參與性;興建“雨花石文化廣場”,以山、水、洞為基礎,以石為本,配以花草樹木和亭台樓閣等,組成錯落有致、賞心悦目的石文化景觀木樨苑;同時,按1:1比例仿建標準的雨花石文化區,將集觀賞、購物、休閒、教育為一體,成為風景區內的又一勝蹟。

(竹林)

雨花石文化區邊上的這片竹林,是目前南京市最大的連片竹林。請看眼前萬株翠竹,端直挺秀,疏密得體;林中一片靜謐,風雅宜人,疏風醉影。此刻竹徑小路就是無聲的導遊,請各位沿路欣賞兩邊的竹姿,近顯遠隱,層出不窮,配以小亭小景,真可謂“竹徑條條通幽處,遊人處處畫中行”。烈士的精神在竹的品質中體現。剛毅不拔。瀟灑偉岸,傲雪不凋,竹的魅力在此充分展現,遊人到此觀竹態,賞竹影、聞竹聲、學竹品,給人以無限的力量,激情和雅趣。

(知名烈士墓)

那裏是雨花台知名烈士墓,掩埋的是1920xx年至1949年犧牲在雨花台及南京地區的已知姓名的17位烈士的靈樞。1983年建成。請看墓道的兩旁種植的倒(龍爪)槐樹,多麼像身披甲胄,手持長矛,守護着烈士英靈的衞士。龍爪槐墓道盡頭就是墓區,面積為4240平方米,墓冢呈長方形,墓碑朝南,全由花崗石砌造,墓碑後面刻有烈士簡歷,墓區中央正前方有一花壇,花壇中間設有一石刻花圈。

(湧泉廣場)

在知名烈士墓的對面有一處竹海掩映的清池長廊,名曰湧泉廣場。池中三股湧泉似粒粒珍珠,噴流不息。其得名取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意思,象徵着繼承先烈志,代代奮勇拼搏的決心。泉眼的四周是嵌滿了五彩石子,爬上了青藤的長廊,供遊客們休憩。

(二忠祠)

各位遊客朋友們,前面的這座清式九檁舉架單檐歇山仿古寺院建築,就是“二忠祠”,裏面奉祀的是宋代楊邦義、文天祥二位忠烈之士,他們同為江西吉水人。

“二忠祠”的前身是“褒忠祠”。公元1120xx年,金兵入侵建康,宋高宗移駕浙西,留守將領杜充學降金。惟建康通判楊邦義被俘後拒不降金,罵賊不絕、被剖腹取心於雨花台。第二年,宋高宗念其高風亮節,賜其諡號“忠襄”,並下令造墓、立碑、建祠。1131年在雨花台建祠,賜名“褒忠祠”,其墓、碑現位於景區內二泉後山。抗元英雄文天祥從小就敬佩楊邦義,150年後,他被俘押解經過此處,多次賦詩懷念他,後在燕京(北京)就義。後人認為楊、文二人同為江西吉水人,志同道合,彪炳千秋,便將二公同祭於祠內,人稱“二忠祠”。

陵園管理局1995年從楊邦義第43代孫手中獲得曾輾轉中國台灣又傳回的“二忠祠”建築藍圖,於1998年4月復建成功。“二忠祠”庭院內照壁上刻有文天祥“正氣歌”的全文以及“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祠內影壁正面用線刻手法刻繪了二位忠臣的全身像,背面撰刻了建祠後記。祠後院是竹專類園,種植了石竹、金鑲玉竹、貴竹等30餘種品種,是人們紀念、觀賞、科普、休閒的理想場所。

(李傑墓)

二忠詞附近的這座大石碑旁就是李傑墓。李傑(公元1331~1369年),安徽霍丘人,隨明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戰,屢立戰功,死於陣前,歸葬於此。其女為明太祖的淑妃。李傑既是明代開國功臣,又為國丈,所以死後被追封為鎮國大將軍。墓道前今尚存僉都督李公神道碑一座,石羊、石虎、石馬、武將、文臣各二。50年代李傑墓就被定為省級文保單位。

此刻讓我們沿路北行,依次可見:建有磨光黑色花崗巖石弧照壁和紀念標誌的東殉難處;集山石、花卉、流水為一身的怡苑花卉園;乾隆六巡江南的遺蹟乾隆御碑亭;噴湧不息、氣勢不凡的雨花噴泉:散養百餘隻孔雀的孔雀園;距今最古老的甘露井亭;由竹、花、草、樹、石桌、石凳、花廊、中心亭等構成供遊客觀賞小憩的休閒廣場。

(東殉難處)

這座建有水泥立柱和黑色花崗巖弧型照壁的地方就是我們前面提到過的東殉難處,該殉難處是1937年以後,國民黨反動派為掩人耳目,將刑場後移祕密殺害烈士的地方。

(怡苑)

怡苑建成於1996年,其園林造景由東南大學潘谷西教授設計。目前苑內種植觀賞性植物105種,還在水池中放養了紅鯉魚、金魚,林中放養了虎皮鸚鵡等鳥類,專門餵養了數十隻藍白孔雀供遊人觀賞。怡苑內的玻璃温室,已改建成熱帶珍藏植物館,是一處集古典、現代風格為一體的園中園。

(雨花石博物館)

這是全國惟一的研究、宣傳雨花石文化的博物館,也是南京市雨花石協會所在地。那裏原是雨花台著名的高座寺、安隱寺遺址,它朱欄房櫳、迴廊庭院相連,是個幽靜典雅的古建築羣。館內採用光、電設備展出了數百枚雨花石珍品;還展出了雨花石圖片、雨花石古譜、雨花石鑑賞、名人與雨花石、雨花石詩情及雨花石科普資料等等。在那裏各位可欣賞和購買千姿百態、形象逼真、繽紛璀璨的雨花石和其工藝品,體會到雨花石不愧為“中華一絕”之內涵。雨花石不僅僅到北京、廣州等地展出,還曾在日本名古屋、香港等地展示豐彩,1989年還贈給漢城奧運會作為“幸運石”更加引起世界人民的關注和喜愛。

(江南第二泉)

此刻我們來到的就是雨花台著名的景點“江南第二泉”。據史書記載此泉大旱不涸,清洌甘美,為金陵名泉之首。以此泉泡茶,茶水絲絲甜意,香淳綿長。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到此品飲後備加讚賞,賦其名“二泉”。各位會問,為何會品為“二泉”?有人説因鎮江的金山已有“天下第一泉”,故稱為“二泉”。也有人説,因為二孔泉眼故為“二泉”。究竟哪種説法是陸游本意,現已無法知曉,但“二泉”因陸游而更加聲譽遠揚倒是真的。“江南第二泉”的江南二字為後人所加。我們看到的“江南第二泉”的牌額是當代著名書法家蕭嫻所寫。二泉以上的建築,是有着悠久歷史的二泉茶社。坐其上,以泉水泡雨花台茶廠自制的雨花茶,品茶觀景,別有風味,趣味無窮。

(雨花閣)

大家眼前這座高大的亭閣就是雨花閣,傳説中的雲光法師講經處就在那裏。雨花台風景名勝區根據傳説於1997年4月復建成了這座具有古典園林風格的建築。該閣呈八角形,三層四重檐高34米,閣內的牆壁上繪製反映雨花台3020xx年曆史的13幅壁畫,是追尋雨花台古文化的源頭之地。登臨閣頂,可俯視雨花台風景區之景觀,南京古都之新貌,領略當年雲霧繚繞,落花如雨之情和一覽眾山小之意。晚上的雨花閣流光溢彩,為南京城南標誌性建築之一。

(辛亥革命人馬冢、方孝孺墓)

沿着雨花閣邊上的一條小徑,我們來到了辛亥革命雨花台之役陣亡人馬冢。這是1920xx年辛亥革命期間,革命軍在雨花台與清軍激戰數日中犧牲的將士及戰馬合葬之地。1920xx年孫中山就任大總統時,專程騎馬視察雨花台炮台,對雨花台之役給予很高評價,該役為光復南京,穩定革命形勢和孫中山最終定都南京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987年紀念辛亥革命70週年之際,江蘇省、南京市政協撥款將原土墓前闢道,圍花崗石墓圈,並堅碑立記。1998年,雨花台風景名勝區自籌資金再度修繕,在冢前修一花崗巖的弧形照壁,使其更顯莊嚴凝重。辛亥英靈安息之地,四周蒼松翠柏環抱,肅穆幽靜。如今,硝煙早已散盡,此地已成為獨特景觀,吸引了各方遊客,該處是風景區5個市級文保單位之一,另外兩處是前面已介紹過的楊邦義剖心處和明代文學博士和侍講(皇帝之師)方孝孺之墓。

各位遊客,雨花台景區還有一些景點沒有介紹,歡迎下次再來參觀遊覽!

有關江蘇少先隊心得體會 篇五

各位遊客大家好!

歡迎您來蠡園遊覽,我是導遊員小萌。今天有幸陪同大家遊覽蠡園,共度美好時光,我感到十分榮幸。

我們現在將去遊覽的景點是蠡園。蠡園距無錫市區10公里,位於前湖北岸的青祁村,是一處以“堆造假山、巧借真水”而聞名的江南水鄉園林。

蠡園簡史:得名由來—創建歷史—景區分佈

蠡園因蠡湖而得名,蠡湖原名“五里湖”,是太湖東北岸的一個內湖,湖面9.5平方公里。相傳20xx多年前,越國大夫範合助越王滅亡吳國後,功成名就,攜西施隱居於此。後人把范蠡、西施當年泛舟的五里湖叫做“蠡湖”,蠡園也因此而得名。

蠡園的建設,最早是在民國初年,當時的青祁村人虞循真在蠡湖岸邊種植了柳樹、菱藕,然後築堤圍坎,建造茅亭,形成了“梅埠香雪”、“南堤春曉”、“曲淵觀魚”等“青祁八景”,並設立“山明水秀之區”牌額以示遊人,從而奠定了蠡園風景開發的基礎。

1920xx年,又一位青祁村人王禹卿,在上海經營麪粉生意致富後,回到鄉里,在“青祁八景”的基礎上闢地30畝,鑿池引水,疊石為峯,歷時三年建成蠡園。1930年,台園的另一位建造者陳梅芳在蠡園旁建造了另一個園林,據范蠡在此與鄉親們一起養魚的傳聞,取名“漁莊”,並聲稱要勝過蠡園,因名“賽蠡園”。1936年,王禹卿的兒子王亢元,又分別營建了湖心亭、凝春塔等建築。解放後,1952年無錫市政府經全面整修,在台園與漁莊之間,建築了一條千步長廊,從而將兩國連成一體,統稱“蠡園”。1978年又在長廊之東拓建新園,形成了如今的規模。

台園現佔地123畝,其中水面佔40%以上,全園分為四個景區:東部有百花山房、月波平眺、南堤春曉和四季亭;西部有千步長廊、湖心亭、凝春塔;中部有假山羣、蓮防;新闢的有春秋閣等名勝景觀。

蠡園大門—百花山房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到了蠡園大門,這是由原漁莊大門改建而成的。進門是90平方米的敞廳,右側牆上刻有蠡園風景圖。向前過暗廊、月洞門,穿過假山屏障,只見右邊堆砌着湖石、假山,這就是著名的百花山房。它建於1934年,外觀為落地長窗,配以各種花紋雕刻。廳裏陳設古式傢俱,房後種植芭蕉、棕櫚。百花山房迴廊中的牆上裝飾着彩繪壁畫,它以西施故事為線索,形象地展現了西施~生的主要經歷。西施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浙江諸暨人。在吳越爭戰中,越國謀臣範合幫助越王勾踐設“美人計”,將西施獻給吳王夫差,從而使夫差沉迷酒色,最終亡國。

由迴廊向前,二層樓建築是“濯錦樓”。

假山羣—蓮舫—洗耳泉—桂林天香

假山石陣是台園景區的主要特徵。1930年陳梅芳建漁莊時,用太湖石堆砌假山羣,由浙江東陽人蔣字元設計建造。來到假山羣,只覺峯迴路轉,曲折盤旋,置身其中,如入迷宮。假山羣的建造豐富了園林內容,增加了山林野趣,又分隔了景區空間。這些假山都以“雲”字題名,有云窩、雲腳、穿雲、朵雲、盤雲、歸雲、留雲等。假山最高處是“歸雲洞”,高12米。在此可以眺望全園景色。我們到此,是否有一種“身在此山中,不知雲深處”的感覺呢!假山雖小,卻風景獨特。在假山羣旁,還配置着小亭、池塘、小溪、曲橋、石筍,並且種植了各種名貴花木,大有會稽蘭亭之風光。

假山羣中最大的建築是“蓮航”。它建於1930年,三面臨池,一側和駁岸相連,分成三個艙:前艙是落地長窗,中艙裝飾着矮牆花窗,尾艙隔有粉牆欄杆。航是園林湖泊中建造的一種船形建築,主要供人在遊覽時駐足停留,觀賞水景。江南園林造園多以水為中心,蠡園又建在太湖邊,因此陳梅芳在假山羣中造了這座蓮航,使遊人不在水中划船,卻如同置身舟中的感覺,充分體現了造園者的用意。

看完蓮訪,我們沿石路向南,前方有一口直徑約一米的泉井,周圍疊石形如耳廓,這就是著名的“洗耳泉”。泉旁這塊大石,狀如獅子,似在守護着清泉。再看泉畔石路兩旁分佈着這些湖石,倘若遊客們仔細辨認,就能看出12生肖的動物形態。跨溪石橋上有“潛魚”兩字。此處景觀以景狀物,讓我們不得不歎服造園者的別具匠心。

·寒山寺旅遊景點介紹 ·江蘇周莊旅遊景點介紹 ·揚州瘦西湖旅遊景點介紹 ·淮安市旅遊景點介紹 ·夫子廟旅遊景點介紹%

下面讓我們繞過假山,來到一片豁然開朗的景區。這裏平地上種植着數十株古老的桂樹,鬱郁蒼蒼,香溢滿園,因而名叫“桂林天香”。倘若中秋時節來到這裏,定能使您感受一番“天香雲外飄,桂子月中落”的情趣。

酒虛亭—四季亭—月波平跳—空界橋

走出假山羣,過月老亭石拱橋,前面看到的攢尖敞開的亭子,就是“涵虛亭”。此亭本來在蠡園東部,建漁莊時遷到這裏。原先亭子分成八面,有矮牆,上裝花格長窗,1958年整修時,拆除了花窗和矮牆,成為現在開敞的樣子。1983年還塑有“西施浣紗”像。

“涵虛亭”前是“四季亭”。四個亭子外形雖然一樣,寓意卻十分深刻,它們代表了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時。四季亭於1954年建造,造型別致,歇山式亭頂。亭內三面扶手稱作“美人靠”,亭頂上裝飾着水生植物——荷花、荷葉、蓮蓬。我國古代把水生植物看作吉祥物,認為可以避免火災。那麼這四個亭如何加以區別呢?一是看亭邊種的植物:春亭旁種梅花和迎春;夏亭畔種夾竹桃;秋亭邊種桂花;冬亭側種臘梅。二是看四亭所處的方位,無錫地處近海,緯度較低,屬亞熱帶氣候,春、夏、秋、冬四季風向分別以吹東、南、西、北風為主,所以“四季亭”以東、南、西、北方位確定。

四季亭還各有一個更好聽的名字,這是在1980年《無錫日報》上公開徵集評選的,它們分別是:春亭叫“溢紅”,夏亭名“滴翠”,秋亭為“醉黃”,冬亭稱“吟白”。

在蠡園西南角,臨湖建“六角亭”,這就是蠡園風景之最的“月波平眺”。它飛檐翹角,綠瓦紅柱,因亭頂原立有一隻仙鶴,故又叫“仙鶴亭”。 1958年整修時拆除了,換成現在的葫蘆攢尖頂。頂上有12根楞木,斗拱相連,雕刻着60只金鳳凰,每五隻鳳凰由一條龍率領,中間繪有雙龍戲珠,所以也叫 “龍鳳亭”。1981年,無錫書畫家倪小近寫的“月波平眺”匾懸掛在亭正中央。站在亭中可以眺望五里湖,領略湖光山色,所以也叫“望湖事”。

各位遊客:如果我們在這裏坐船遊覽蠡湖,便能眺望到遠處的寶界橋,它是榮德生在1934年做60大壽時,出資建造的。橋的全長375米,寬 5.6米,高7.7米,橋下架有60個橋孔,象徵榮德生60大壽。因橋在寶界山下,故名“寶界橋”,又因為此橋是無錫最長的橋,所以人們也稱它為“長橋”。

南境春曉—千步長廊—暗紅煙綠—凝春塔

在“望湖亭”前沿湖邊的是“南堤”。長二三百米,30年代初,虞循真在這裏種植桃樹和柳樹,稱“南堤春曉”,成為“青祁八景”之首。如今共有 300多棵柳樹,600多株桃樹。每到春天,紅碧桃、紫葉桃,以及從外引進的金散金碧桃、重瓣白碧桃等十多個品種的桃花競相開放,爭奇鬥豔,將這裏點綴得分外美麗。

沿南堤向東,走過假山石洞,是一個小天井,左邊是木香樹,右邊是一棵紫藤,再向前穿過月洞門,就是長廊。長廊全長289米,也稱“千步長廊”,建成於1952年。它既連接了老蠡湖和漁莊,也構成了一道獨特的景緻。長廊一面臨蠡湖,另一面是長牆,牆上開有80多個漏窗,並用青瓦砌成各式圖案,大家仔細端詳就會發現,每個圖案各不相同,別具匠心。長廊東邊,嵌有38塊磚刻,刻的是蘇東坡、米芾、王陽明等人的作品,這是在1920xx年建園時鑲嵌上去的。整個長廊臨水一邊設置長椅,既裝飾遊廊,又能供遊人休息,倚欄觀景,人在其中,確能領略到“山光照檻水繞廊”的意境。

於步長廊東邊的盡頭,用棧橋和長廊相連的是湖心亭。湖心亭採用平橋涵洞的建築結構,伸向湖中約50米,它是1935年由王亢元出資建造的。整座亭呈長方形,飛檐翹角,四面通敞,上部金色琉璃瓦頂,底部用黃色架築材料。一面牆上雕刻有《嘉湖佳話》壁畫;另一面有“晴紅煙綠”匾,表明五里湖景色四時多變,因此也叫“暗紅煙綠”水謝。和湖心亭隔水相望的是“凝春塔”,高約數米,五層八角,紅磚青瓦,小巧玲戲,中西結合,是蠡園中的著名一景。

半亭—春秋閣

現在我們從千步長廊返回,可看到長廊一端,有一段獨特的建築,它與長廊相連,一半是走廊,一半是亭子,因此名叫“半亭”。半亭是千步長廊的延伸,它連接着蠡園新區,起到了一個過渡作用。這裏也是觀賞春秋閣的最佳地方。

遊客們:前方這座三層樓的高閣就是“春秋閣”,它建於1978年。讓我們走近閣旁,各位請看:這幢單檐歇山頂的建築矗立在整個園林的最高處,給台園建築增添了層次錯落的變化。檐下高掛一塊“春秋閣”的橫匾,是著名書畫家劉海粟的手筆。閣名取自春秋時期範麥和西施的故事。遊客們:閣內有迴廊,可以登臨遠眺,閣的底層還有一幅大型壁畫《范蠡西施泛舟圖》可供欣賞。下面請大家跟我一起登上春秋閣,居高臨下地領略一番蠡園的壯麗景觀吧!

江蘇揚州瘦西湖旅遊景點介紹

各位遊客: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豐滿嫵媚的少婦,那麼揚州瘦西湖可比作清秀切娜的少女,因為杭州西湖給人一種雍容華貴的韻味,而揚州瘦西湖卻給人幾分纖柔羞怯的情意。多少年來,她那獨具的魅力,不僅使揚州人民喜往樂遊,也使不少海內外的文人名士為之傾倒,單單一個“瘦”字,就引出許許多多詩人的佳句。早些年,鄧拓遊湖時,就對湖山風光讚賞不已,欣然成詩:“板橋歌吹古揚州,我作揚州三日遊;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勝收。”

名稱來歷—大虹橋—南門

各位遊客:我國以“西湖”命名的景區有三四十處之多,而“瘦西湖”僅揚州一個。那麼她為什麼要定名為“瘦西湖”呢?瘦西湖地處揚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稱“保障河”,是隋唐時期由蜀同諸山之水,匯合安徽大別山東來的洞水流人運河的一段水道。它有50多公頃的遊覽面積,6公里多的遊程,一條曲水如錦帶,時展時收,猶如嫦娥起舞時拋向人間的五色飄帶,形態自然動人。後來改稱“瘦西湖”,是因為乾隆年間詩人汪沆將揚州保障河與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較,寫了一首詠贊保障河的詩:“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從此“瘦西湖”作為正式名稱,名聞中外。

“揚州好,第一是虹橋”,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就是名聞天下的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橋。這座橋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建於明崇份年間,橫跨保障湖水。原橋為木質紅欄,故名紅橋,清代乾隆元年改建為石橋。十五年後,巡鹽御史吉慶、普福、高恆相繼重建,並在橋上建橋亭,改“紅”為“虹”,意思是橋如彩虹。現已改建為7.6米寬的3孔低坡青石橋。虹橋在歷史上曾經名噪一時,乾隆皇帝遊揚州時也作詩讚賞虹橋的景色。有一次乾隆的遊船到虹橋,見一乞丐手執長竿,長竿端頭置一布袋,口中唸唸有詞,便門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紀曉嵐(清朝大臣)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專在河邊吟詩乞討為生。乾隆聞聽下旨命令乞丐當面吟詩,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煙花風流在,一代天君過紅橋。錦帆徐牽碧鏡裏,落霞貧賤照天燒。”乾隆不得不感歎:“揚州乞兒尚能作此詩,果然不愧為文昌之地。”而他自己也被撩動詩興,出詩應和:“綠濃春水飲長虹,錦纜徐牽碧鏡中;真在橫披畫裏過,平山迎面送春風。”今日大虹橋已成為進人瘦西湖的咽喉,登橋遠望,不僅可見湖水如帶,桃紅柳綠,畫航籤歌,更可見遠處小金山上的山亭,隱隱約約,似在招引我們,步入佳境。

各位遊客:現在展現在我們面前的這組恢宏建築,就是今日瘦西湖的南大門,她正敞開懷抱,熱情歡迎我們的到來。瘦西湖南大門像一道屏障,使瘦西湖諸景半藏半露,恰似美人“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門廳檐口的“瘦西湖”三字匾,是揚州已故書法家孫龍父的手筆。門廳廊柱上一副檻聯這樣寫道:“天地本無私,春花秋月盡我留連,得閒便是主人,且莫間平泉草木;湖山倍多麗,傑閣幽亭憑誰點綴,到處別開生面,真不減清閟畫圖。”是晚清揚州詩人李逸休撰題,並由其女兒揚州著名書法家李聖和書寫的。有了這副祖聯,瘦西湖風光也更添了幾分滋力。幾年前,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元妃省親”的那場重頭戲就是在這地拍攝的,讓我們像當年的元妃那樣登上掛揖蘭橈,透過珠簾繡幕,去縱情領略瘦西湖的風光吧!

長堤春柳—小方亭—桃花塢

各位遊客:步入大門,腳下一道長堤,逶迤北去。從虹橋直至徐園門前,是一條600米的長堤。東側是碧波盪漾的湖水,西側為花圃,路的兩邊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沿途有五景,皆為清初鹽商黃為蒲所築。此景即稱“長堤春柳”。每當和煦春風吹到這裏時,那細細的柳絲就被染成嫩黃色,繼而吐出粒粒綠珠。春意盎然時,柳葉舒展了,桃花盛開了,湖上微風吹來,那柳絲們娜起舞,樹影婆婆,似青煙綠秀,漫步其間,怎不會令人人迷呢!這正如詩人陳其工所描寫的:“長堤春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人迷。”

春日踏訪柳堤是最有意趣的,漫步在這“問株楊柳間株桃”的長堤上,不知遊客們是否有心曠神怕的感受。堤雖長但並不顯得單調,請看前面堤畔的這座攢尖翹角式的四柱方亭,顯然是讓我們在此駐足,靜靜地揣摩欣賞這裏的景色。亭內面西的“長堤春柳”匾是清代進士揚州書法家陳重慶的手筆。聯題:“佳氣溢芳甸(趙孟頫句),宿雲檐野川(元好問句)。”為揚州書畫家王板哉所書,登亭小想,使我們在領悟中又進入了新的意境。

堤邊的柳與別處是不同的,為什麼呢?據説,當年隋場帝開挖運河時,翰林學士虞世基建議在河堤兩岸大量插柳,既可護堤,又可遮蔭。隋揚帝大喜,並親手先栽一株,又賜垂柳姓楊,所以外地的柳樹到了揚州就稱楊柳,“多情最是揚州柳”,所以楊柳成了揚州的市樹。

如果説“長堤春柳”似東風二月,以桃紅柳綠間植取勝,那麼挑花塢則以成片桃林,雲霞散彩的氣派見長,的確是:“花落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各位遊客:現在我們所在之處就叫桃花塢,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拍攝時。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在此處以錦囊收桃花豔骨,埋於一環淨土之中,當她邊舞邊歌“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誰”時,連桃花雞的花瓣也籟籟飄落,似乎同情黛玉的不幸。

據野史記載,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曾在平山堂赴宴,席間以古人“飛紅”為題,行令賦詩。到了某鹽商時,因才思枯竭,無以為對,竟然説出“柳絮飛來片片紅”之句。金農為之解圍,説是古人確有該詩,併為之補全,詩説:“廿四橋邊廿四風,憑鬧猶憶舊江東。夕陽返照桃花塢,柳絮飛來片片紅。”眾人明知是金農即席杜撰,但不得不佩服金農的才思敏捷。

四橋煙雨—徐園

各位遊客:揚州素以橋鄉聞名,它與江南紹興一樣橋多、橋美,不同的是,紹興以樑橋為多,而揚州卻以拱橋見長。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景點叫“四橋煙雨”。此景建於康熙年間,以前為揚州北郊二十四景之一,曾經也是大鹽商的私家園林,登上這四橋煙雨樓,南面的虹橋,北面的長春橋,近處的春濃橋和西邊的五亭橋,都歷歷在目。每當風雨蕭蕭時,四橋就忽隱忽視,故稱“四橋煙雨”。可貴的是諸橋近在咫尺,橋橋不同,但這四座橋卻把湖水分割的景物相互銜接起來,又以各橋不同的落點和構架將全徹景點劃分為各具特色的若干區間,使每一風景區都呈現出各自獨特的韻味。難怪乾隆每次來揚州都要登臨四橋煙雨樓,憑窗眺望。“趣園”二字便是乾隆第一次下江南時的御筆。

園中有園是瘦西湖的特色,前面一道高牆將大片湖水擋住,僅以一圓形的洞門引我們入內。清初這裏是韓園桃花塢故址。民國4年(191年)改為徐寶山洞堂,故名徐園。徐寶山曾任辛亥革命時的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統管兩淮及八百里長江的緝私。他曾追隨孫中山,與清軍對陣作戰,其後又提出撤銷揚州軍政府,從而統一江蘇的主張。由於他輕視袁世凱,並趕走袁派來監視他的參謀長,袁世凱下毒手派人將他炸死。此時,曾與徐寶山共事過的著名書法家吉亮工不待請求,主動寫了“徐園”兩字。剛揮毫時,他心情還比較沉重,所以“徐”字為行楷,而後越寫越激動,以至寫“園”時,已按捺不住內心的激憤寫成了行草。字徑雖逾尺,但兩字配合和諧,筆力遭勁。

這一小小園林中有一館,一榭,一亭,外有曲水,內有池塘,花木竹石,恰到好處。此園是瘦西湖正門進入的第一個園,遊客一入其中頓感江南園林的精巧。未到過瘦西湖的人,就以為這就是瘦西湖的風貌,其實這正是構園者的苦心,給人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小金山—風亭—本樨書屋

我們穿過徐國的後門,越過小虹橋,來到了小金山。小金山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在清朝時,為了使乾隆皇帝能直接乘船去平山堂,便新開一段蓮花埂新河,小金山就是用開挖出來的河泥人工堆積而成的。那時滿嶺遍植梅花,香氣四溢,故稱“梅嶺春深”。據説當初在堆土成山時,屢堆屢塌,三年不成,督工也急得頭暈眼花,一次在睡夢中,看見關羽帶領士兵正在打梅花樁,將木樁幾個一組打在河心,然後堆土成山。他猛然驚醒,立即仿效此法,十天後,果然堆成一座“小金山”。其後乾隆遊覽至此,聞聽此事大悦,左右乘機連媚説:“皇上南巡,感動天地神靈,連關帝也主動為皇上效力。”乾隆更加高興,即命重賞。

對了,剛才有位遊客問,揚州為什麼老是引用人家的名稱?杭州有個西湖,這裏就叫瘦西湖;鎮江有個金山,這裏就叫小金山。原來近人巧取瘦西湖之“瘦”,小金山之“小”,點明揚州園林之妙在於“借”,而借又借得巧,真是“借來西湖一角,堪誇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借乎小”。

下面我們沿着碗蜒山路,拾級而上,嶺上便是風亭,匾額為清代著名詩人、學者阮元所題。山不在高,貴在層次,水不在深,貴在曲折。此時俯瞰小金山,上有風亭,中有觀音閣,下有各種形式的廳堂,很有層次,四周碧水時寬時窄,時直時曲,使人感到變化無窮而又富有自然之勢。

古城揚州是歷史文化名城,瘦西湖一直有“翰墨園林”之稱,到處都顯示出文學藝術的特徵。現在我們來到了臨水而建的琴室,門前古柏兩株,樹齡都在220xx年以上,樹高過檐數丈,葱籠疊翠。請大家隨我走進琴室的庭院,請看東面花瓶門的石額上刻着“靜觀”兩字,這是清代大書法家鄧石如的手筆。琴室後是木標書屋。遊客們:大家請保持安靜。為什麼?因為這裏是讀書所在,自然要安靜了。園內種有老桂樹15株,花開時節濃香醉人,又名“桂園”,木揮是桂花的別稱。

吹台—五亭橋—白塔

各位遊客:在小金山西麓有一條岸柳成行的長堤,伸向湖心,長堤的頂端就是吹台,也叫“釣魚台”。提起釣魚台,我們會想起北京國賓館的釣魚台,另外還有陝西寶雞姜太公的釣魚台。揚州的釣魚台自有其高妙之處,伸出水面的小島,岸柳成行,寬丈許,長有百餘步,直插湖心。整個吹台既無繁雜的斗拱挑出,又無雕樑畫棟的富麗堂皇,而是素油塗抹樑檐,顯得樸實無華。釣魚台建於清乾隆年間,最初設計者的本意是:乾隆遊湖時,樂隊在其中彈奏江南絲竹,以助遊興,所以亭內有沙孟海題“吹台”匾。誰知有一次乾隆皇帝來到此地,覺得此處更宜釣魚,於是勃發釣魚之興。這下忙壞了手下人,管事的鹽商火速暗中挑選水手,潛入水下,以荷葉蓋頂,以荷莖換氣。每當乾隆落竿垂釣,水手就將活魚一條條掛上構去,乾隆舉竿魚躍,大家都喝彩歡騰,以為水神也從太君心意,鹽商也自然得到獎賞。現今檐口的“釣魚台”三字匾,是書法家劉海粟所題。兩邊檻聯,上聯為“浩歌向蘭渚”,是唐代徐彥的佳句;下聯為“把釣待秋風”,是唐代杜甫的名言。吹台三面各開圓洞門,以門借景,有“三星拱照”之稱,為我國造園技藝中運用借景的傑出範例。

遊客們:前面橫跨瘦西湖南北兩岸,巍峨屹立在我們面前的這座環拱石橋就是五亭橋。五亭橋不僅是揚州瘦西湖的象徵,而且是全國風景名勝中獨一天二的景觀,因橋上建有五亭,大家便都稱它為“五亭橋”。此橋是由巡鹽御史高恆為迎奉乾隆第二次南巡(1757年)而建,又因為其形狀像一朵盛開的蓮花,所以又叫“蓮花橋”。全長55.5米,橋基平面分成12個大小不同的橋墩,最為獨特的是橋基,雖然用大塊青石砌成,但十分纖巧,橋亭比例適當,配置和諧,造橋者把橋基建成“艹”形,主橋為單曲拱橋,旁構4翼,每翼各有3個半拱的橋洞,連同引橋兩個扇形橋洞,共有15孔。孔孔相連,正面望去,連同倒影,形成5孔,大小各異,形狀各殊;泛舟橋下,孔孔相通,猶如城堡。蓮花出水似的五亭橋,結構巧妙,造型獨特,橋亭結合,氣勢宏偉,舉世無雙,被著名橋樑建築專家茅以升評價為“中國古城交通橋與觀賞橋結合的典範”。

五亭橋南面為蓮性寺,原稱“法海寺”,初建於元代,清康熙四十四年(1720xx年),改為“蓮性寺”。裏面有名的建築是白塔,巍峨矗立,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塔身為磚結構,分三層,上層叫剎,中層是龕,均呈圓形,下層是塔基,為正方形。整個造型與北京北海白塔相似。據説這座白塔是一夜之間造成的。一天,乾隆的遊船到了五亭橋畔,忽然對揚州陪同官員説:“這裏多像京城北海的瓊島春陰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乾隆開窗一看,只見五亭橋旁一座白塔巍然聳立,以為是從天而降,身旁的太監連忙跪奏道:“是鹽商大賈為彌補聖上游瘦西湖之憾,連夜趕製而成的。”原來這座白塔是八大鹽商之一的江春用萬金賄賂乾隆左右,根據北京白塔的圖樣,然後用鹽包為基礎,以紙紮為表面,在一夜之間製作而成的。儘管只可遠視,不可近攀,但乾隆不無感慨地説:“人道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當然真塔不可能是在一夜之間造成的,它究黨建於何年已無法考證。但白塔屬喇嘛塔,系藏傳佛教喇嘛教寺院裏的塔制,在瘦西湖中也僅作為點綴而且。它高27.5米,外形輪廓線也比北海白塔瘦長,塔座是磚雕的束腰須彌座,八角四面,每面三龕,龕內雕刻十二生肖像,象徵一年12個月,一天12個時辰。築台53級,象徵童子拜觀音的53參;相輪為13層,象徵天的最高處13天。正是:處處有象徵,時時有暗示,造園手法運用得十分巧妙。

熙春台—望春樓—二十四橋—小李將軍畫本軒

各位遊客:不知你們是否發現我們剛才走過的路程,從虹橋到小金山為一折,湖面由南北轉為東西,過吹台,穿五亭橋到此又一折,湖面由東西轉為南北,直到蜀岡山麓。第二轉折處的起點就是前面那組氣勢恢宏的仿清建築——熙春台。所謂“熙春”是取《老子》“眾人熙熙,如登春台”之意,表現了一種春日登高,與大自然相融,超然自樂的境界。熙春台與小金山遙遙相對,都處在湖面轉折之處。它是當年乾隆皇帝祝壽的地方,因此處處體現出皇家園林富麗堂皇的宏大氣派。所有建築的瓦頂全用綠琉璃筒瓦,與遠處五亭橋的黃瓦朱棟,白塔的玉體金頂相映成趣。熙春台內的裝飾,使用了揚州漆器工藝,特別是這幅壁畫《玉女吹蕭圖》,採用揚州磨漆畫的工藝,表現出一羣唐代仕女歡歌豔舞的壯觀場面。

從熙春台向東隔湖相望,赫然入目的是望春樓,樓屋二層,翹角飛檐。上層半為露台,登台可覽園中秀景;樓下中為茶室,南北兩小間分別闢為山水庭院,頂部可見天日。

望春樓之西為“小李將軍畫本軒”,兩層之間有水池曲橋相連。小李將軍指的是誰呢?據記載,唐高宗時,宗室畫家李思訓,受封為右武衞將軍,人稱大李將軍,他兒子李昭道曾任揚州大都督府參軍,人稱小李將軍。“小李將軍畫本軒”是按李昭道的畫意設計的,由於“大李小李”共創了唐代“金碧山水畫派”,因此,我們今天透過扇形窗户觀賞對面熙春台金碧輝煌的廓影,可以聯想起盛唐藝術那種雍容華貴的氣象。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調。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這是唐朝詩人杜牧留給我們的千古絕句,千百年來,二十四橋以其清麗俊爽的畫面,迷濛空幻的意境,浪漫悠揚的情調撥動了無數文人墨客的心絃。那麼二十四橋因何得名呢?讓我們帶着這個問題前來觀賞。過了畫本軒向北過小石橋西折便是那名聞遐邇的二十四橋了。請看,整座橋是用漢白玉砌成的單孔拱形石橋。它全長24米,寬2.4米,兩端各12級台階,兩邊各24根漢白玉雕柱,高、寬各2.4米。橋上雕飾明月圖案,秀麗典雅。橋東有貼壁黃石假山,西有熙春台,再現了唐詩中的詩情畫意。景區佔地約7公頃,為一組古典園林建築羣,整個景區在體現“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意境中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在這裏,我們並未見到二十四橋橋名,但卻處處暗示二十四之意。當然也有人説二十四橋指的是二十四座橋,然而我們對二十四橋似乎也不必作繁瑣的考證。倒不如對杜牧詩中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奇股脱的意境去作一番細細的品味。正因為如此,歷史上才會有許多中外名人前來觀賞這裏的景觀。

1991年10月,陪同朝鮮勞動黨金日成遊覽二十四橋景區時,他們走到杜牧的詩碑前,一起觀賞並朗誦了毛澤東手書的杜牧絕句。在熙春台,20名彈古箏的小朋友齊聲歡呼“金爺爺好”,併為金日成和江彈奏了民樂《漁歌唱晚》,贏得了一片掌聲。

“二十四橋月如約,黃花開遍瘦西湖;西子范蠡今若在,不到杭州到揚州。”這是長期旅居國外的李鴻章的孫子李孔昕先生來遊覽瘦西湖後發出的感歎,不知各位對此有無同感。作為導遊的我衷心希望迷人的瘦西湖風采能撥動您的心絃,給您留下清新雋永的回憶。

好了,各位遊客朋友,我的講解到此結束。祝願大家遊玩愉快。謝謝大家!

有關江蘇少先隊心得體會 篇六

各位遊客,您們好!歡迎各位親蒞國防園參觀遊覽。

南京國防園始建於一九九二年八月,總佔地300畝。現在大家看到門樓上五個鍍金大字是____在建園前專門為公園題寫的園名。

國防園的所在地,遠在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修建的金陵邑城堡;其後,東吳孫權鑑於石頭山地勢險要,為扼守建康門户,於公元220__年在金陵邑舊址上築石頭城,建烽火台;東晉義熙年間,又建造“入漢樓”,成為建康軍事重鎮;唐末再修石頭城,到明朝,朱元璋又擴建了中外聞名的南京城牆,對石頭城進行了加固和修復。現在山的西面腳下有一公里多的城牆,是歷史的原物。城牆上有塊巨石,因大自然的風化,酷似猙獰恐怖的鬼臉,所以這段石城遺址又名鬼臉城,是著名的石城風景區重要組成部分,已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七五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_同志專程陪同朝鮮首相金日成前來參觀。

昔日的軍事重地,召集已成為南京市著名的國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場所。她由國防教育館、軍兵種館、英模館、國防科技館、重兵器場、模擬演練場和軍體娛樂園等組成。“國防教育館”名有原軍委副主席劉華清題寫;“軍兵種館”名由國防部長遲浩田題寫;張愛萍、江渭清、杜平、向守志等領導也分別為國防園題了詞。

右側大草坪上的雙擁模範城紀念碑,是南京市1993、1994、1997三年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後,收集了鄧小_同志的手跡專門鑄成的。石塑的兩手緊握,象徵軍民攜手並進;她像一個嘴巴,象徵軍民脣齒相依。

現在,我們看到的展覽館二樓,正是新近對外開放的“神舟”號飛船展示廳,廳內展出我國發射回收成功的“神舟”號載入飛船模型,它按照原物尺寸的三分之一,由國家航天工業總公司特為南京製作,這是全國首次公開展出的“神舟”號仿真模型,是尋常人不易看得見的。這個模型與“神舟”號飛船原物一模一樣,這次可以請大家親眼目睹並仔細參觀拍照留念。這個展覽館內還同時展出了大量的長征火箭和宇宙飛船的大量實物照片及文字資料。這種參觀機會也是不多的。

在展覽館的後面一座館,正是大家最感興趣,也是最有刺激的新近開放的“太空遨遊館”。它通過國家航天部特製的大型動感平台和寬銀幕電影,運用高科技的聲、光、電、3d動畫和仿真模擬等手段,使觀眾隨着座椅左右、上下、前後搖擺振動,加上配合默契的銀幕視覺技術,您就彷彿逼真地乘在太空飛船裏,進行緊張而又舒暢、驚險而又飄渺的“太空遨遊”,使您產生身臨其境,前所未有的感覺。“遨遊太空、其樂無窮”。各位遊客請不要失去這個難得的機會,不妨去親自體驗一下。

太空遨遊館的旁邊是軍休娛樂園,它是依據部隊和警校體能訓練的方式建成的新潮娛樂項目。園內設有各具特點的步雲橋、飛越天險、爬網、醉橋、走鋼絲、獨木橋、晃橋等,在娛樂和運動中培養青少年的膽量、意志和體魄,既驚險又富有刺激,深受廣大青少年的喜愛。同時,又分別架設安全網和防護設施,可使遊客安全、方便、樂而忘返。

接着,我們來到重兵器場。“東風二號”地對地導彈是經北京總參首長特批後陳列,全長21米,射程1300公里。轟-5飛機、殲-5飛機及直升機二架,“26型”魚雷快艇、t-34坦克及各式火炮,都可供廣大遊客親手操作和進入機艙登艇觀摩。

位於重兵器場的東南山腳下,是本市第一家大型野外燒烤場,依山而建,置身於山林樹蔭之中,既可燒烤又可品嚐火鍋,一次可接待500人。特色佳餚,別有風味,便宜實惠,機會難得,特別適宜青年學生和團隊旅遊就餐和野外活動。

各位遊客,您還可以看到杜鵑園,連同滿山坡的映山紅,構成了我市最大的杜鵑花專類園,每當春夏之季,火紅的杜鵑花開滿了國防園,許多青少年在作文中寫道:映山紅在革命老區是先烈鮮血澆灌的紅花,在國防園遊樂中,我們又一次受到了傳統教育。各位遊客,當映山紅盛開的時候,我們如果有幸再次接待您們前來觀賞遊樂,將是我們極大的快樂。

最後,我們熱忱歡迎您們來國防園參觀遊覽,祝願您們遊好,玩好,身體好,謝謝大家光臨!

有關江蘇少先隊心得體會 篇七

早上好!歡迎大家來無錫遊覽,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進行太湖精華遊,我感到很高興。太湖,面積2400平方公里,相當於400個杭州西湖那麼大,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位於江蘇,浙江兩省之間周圍有無錫、蘇州、常州、湖州四個城市。2400多年前吳越春秋時,吳王闔閭首開太湖畫舫進行水上旅遊,並首創太湖般菜;唐宋時期,太湖又以盛產太湖石出名。太湖,號稱三萬六千頃,還有72座島嶼山峯點綴其間,組成了一幅山外有山、湖中有湖的天然畫卷。

我們首先遊覽的是真山真水的黿頭渚公園。黿頭渚,渚就是突入湖中,三面臨水的半島,因狀如黿頭而得名。相傳明朝的時候,有一個漁夫在湖中遇到風浪,誤入黿頭渚,舍舟登岸,發現這裏茂林修竹,落英繽紛,疑為世外桃源,不忍離去。後又打柴遇仙,得道出世,為這裏留下罷拔幾分神祕色彩。黿頭渚向南可望煙波太湖,惡青島海濱浩淼氣概;往北能觀碧波蠡湖,有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在這麼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輔之以別具匠心的人工點綴,使之成為觀賞太湖風月最理想的遊覽勝地。黿頭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卻遼闊的無邊風月,以及早中晚、晴陰雨景緻各異的神奇變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時之景吸引着歷代文人墨客,無數中外遊人。

(澄瀾堂)

澄瀾堂,建於1931年,是仿照明代宮殿式樣建造的,面闊五間,四周遊廊,寬敞豁達,氣宇不凡。澄瀾堂的“澄”是指湖水平靜清澈,“瀾”是波瀾起伏之意,取名澄瀾堂,是説在這裏可以飽覽太湖多變的天然景色。

澄瀾堂位於黿頭渚的高處,居中面湖,視野開闊,遠眺近覽,景色各異。

(甘露寺)

這裏是甘露寺,甘露寺原在鎮江北固山上,是孫權的母親、劉備的“丈母孃”唸經的地方。因為東吳起先建都在鎮江,火燒赤壁之後才遷都南京的。

三國城內的甘露地建於山坡之上,經二組台階到達建在7米高的平台上的甘露寺山門,山門內沿斜坡登上6米高的平台,可到佛殿。殿內有釋迦牟尼佛像,旁邊是吳國太的經心,吳國太相女婿就在此拍攝。

赤壁之戰後,孫、劉曹均勢鼎立。周瑜設下“美人計”,假稱把孫權的妹妹孫尚香許婚劉備,京口招親,然後扣下劉備,逼還荊州。劉備則按諸葛亮之計,設法讓孫權之母吳國太甘露寺相親,弄假成真,並帶着孫夫人一起返回荊州。這就“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1234

(靈山大佛)

1994年10月20日,“中國無錫靈山大佛奠基典禮”在小靈山上隆重舉行,這標誌着“世界第一大佛”即將誕生。

靈山大佛是一座高達88米的露天青銅釋迦牟尼立像,投資超億元,用銅700噸。比聳立於紐約赫德森河口“自由島”上的自由女神銅像--被譽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巨像”還高42米,用銅量是自由女神的3倍。比“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樂山大佛--“世界第一大佛”再高17米。由此可見,靈山大佛是世界之最。

靈山大佛採用錫青銅材料鑄造,除因青銅件持久耐用外,更重要的是青銅藝術是源於石器時代的古典藝術精粹,同時也是中國傳統發族文化中極為燦爛的一部分。青銅的古樸素雅和優美細緻,在世界藝術上享有崇高地位,這為大佛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再者,青銅時代正在佛教形成的朝代,代表着佛教源遠流長,歷史悠久。

大佛的建築結構設計則由設計上海東主明珠電視塔而名揚海內外華東建築設計院承擔。此工程由於採用了高新技術,可防止巖層滑坡和巖石風化,可搞7級地震和12級以上大風,而且防雷,還設有煙警、温警兩套報警系統,達到自動噴淋降温、防火的聯防作用。

大佛內層主體工程於1996年5月28日舉行了封頂典禮。內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只是大佛的主心骨,然後主心骨外焊接鋼支架,鋼支架上再安裝青銅材料鑄造的大佛銅板,最後將焊接起來形成完整的靈山大佛,靈山大佛的焊縫總長度達30公里。

大佛的銅板鑄造是一頂大規模、高難度的工程,由航天工業部南京晨光機器廠承建。該廠曾運用航天技術成功地為香港寶蓮寺鑄建了“天壇大佛”,贏得了國內外各界人士的致讚譽。南京晨光機器廠根據著名雕塑家吳顯林創作的8米高靈山大佛的佛像小樣,通過電腦放大11倍再切割分片澆鑄成銅板。88米高的靈山大佛的佛體部分共由1560塊銅板拼接而成,第塊銅板平均厚8毫米,高2米,重約600公斤,共用青銅達700噸。1995年7月24日正式開爐澆鑄,耗時一年完工。1996掂5月30日,靈山大佛第一塊淨重666公斤的錫青銅板佛體開始安裝,1997年4月3日靈山大佛圓頂,1997年11月15日靈山大佛落成開光。

靈山大佛高88米,加上三層裙樓基座,總高達101.5米。大佛的腳趾前端高80釐米,趾甲寬有60釐米。

靈山大佛的建造,不僅僅是創下了一個世界紀錄,更主要的是他將在宗教文化、社會文明、經濟發展等方面產生巨大影響。

靈山勝境將成為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人文景觀,成為人們嚮往的遊覽勝地。

太湖跨江、浙兩省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泊,總面積達2400平方公里,蘇州佔3分之2強,太湖72峯,蘇州攬入58峯,國務院規劃的沿太湖13個風景區69個景點,蘇州有6個景區34個風景點,正所謂"太湖風光美,一半在姑蘇"。太湖風景名勝區素以宏大的層次,豐富秀麗的湖島山水風光而著稱,蘇州沿太湖地區尤為得天獨厚,漫長而多變的湖岸線,形成豐富的沿湖景觀,山林豐茂、花果飄香、文物古蹟遍佈其間。

遊覽太湖,四季皆宜,真所謂“春可觀花品茗、夏有賞荷食鱸、秋能持蟹吟菊、冬日踏雪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