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2最閃亮的座標·家的榮耀心得體會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03W

2022最閃亮的座標·家的榮耀心得體會

最閃亮的座標·家的榮耀心得體會1

對於爺爺的記憶,還停留在這樣稀疏平常的畫面:一台電視機,一張有靠背的小椅子,不忙的時候,爺爺總是靠着椅背坐,播着的電視節目不是天氣預報就是抗戰電視劇。

回老家的路,越修越好了,家裏的電視機也越換越大了,但爺爺卻因為年老,背影越來越瘦小了。

平日裏,熟悉他的親朋鄉鄰尊稱他為“晚公”。他年輕時長相英氣,瘦長的臉頰,高挺的鼻樑;年老時,不敵歲月,皮膚乾癟,額頭上的皺紋像湖面泛起的漣漪,聽力嚴重下降,即便湊在他耳朵前大聲講話,他也只是似懂非懂地點點頭,笑了笑。

他笑起來眼睛眯成一條縫,碩大的耳朵顯得很有福氣。不笑時,這一雙鷹眼看人犀利,似乎洞察明晰了一切。

誰也想不到,這樣一位和藹可親的老人,曾經上過戰場,拿過槍。

爺爺的一生,去過最遠的地方是朝鮮。

今年,老家門口那塊燦金色的“光榮之家”牌匾依然在,但贏得這個榮譽的抗美援朝英雄——我的爺爺吳秀友,幾個月前卻與世長辭了。

他帶着橫跨一個世紀關於國運變幻、世事滄桑最深刻的記憶,葬在那一方小小的墳墓裏。春風一過,那裏會長出新綠。會有後人記得,他們的故事。

最閃亮的座標·家的榮耀心得體會2

吳秀友于1929年出生在廣東省湛江吳川市蘇岸村,這條村子的人有5個姓氏,從族譜上看,大家都是從不同的地方陸陸續續遷居於此。那個年代,軍閥混戰、外敵侵略、民不聊生。

這一年,歷史上也有不少大事發生。為打破湘贛兩省敵人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和解決部隊給養問題,、朱德、陳毅率領紅四軍主力進軍贛南。9個月後,中共中央向紅四軍前委發了指示信,強調中國革命是先有農村紅軍,後有城市政權。

外面的世界風雲變幻,吳秀友在小村子裏度過了平靜的童年。在戰爭的年代,讀書是一件“奢侈”的事。幼時,他勤奮好學,跟隨一位老師學習了5年,那是他一生中快樂珍貴的時光,就連晚年許多記憶缺失,但他仍然牢牢記得給予他知識啟蒙的老師的姓名,並反覆寫在他的記事本上。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主席向全世界豪邁地宣告:“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這一年,吳秀友二十歲,那時家裏還沒有電視機,但這兩句話傳遍了大江南北,振奮國人的心。正處青年時期的吳秀友,也隨之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次年8月1日,他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當飽受戰爭之苦的百姓們,沉浸在建國的喜悦中,沒想到另一頭,朝鮮戰爭爆發了。1950年,美軍在仁川登陸後,越過三八線,大舉北犯,向中朝邊境進逼。此時,新中國才剛成立不久,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同年10月19日,彭德懷司令員率部隊跨過鴨綠江,開始了中國人民抗美援朝戰爭。

得知戰爭爆發,看到國家徵兵的號召,吳秀友跟身邊的有志青年心急如焚,積極加入了中國人民志願軍。

1951年1月,懷着“抗美援朝,保家衞國”志向的吳秀友,跟親人告別後,拿着簡單的行囊,跟隨着軍隊匆匆踏上了行程。

從家鄉吳川到鴨綠江的路程超過3000公里,在那個交通不便的年代,到處還是泥濘路,就連到對面村子都要撐船渡河,難以想象他是如何到達那個未曾知曉的遠方。就連他自己也不清楚,將會面臨怎樣的命運。

就跟電影《長津湖》裏演的那樣,上級一聲令下,志願軍迅速登上火車,跨過鴨綠江,直接開赴朝鮮戰場。

緊張,忐忑,但義無反顧。這是吳秀友的選擇。

最閃亮的座標·家的榮耀心得體會3

在戰場上,每一秒都有生命危險。

吳秀友被分配到志願軍0975部0214部隊二支隊四分隊迫擊炮連,成為炮兵瞄準手。以前握筆的手,第一次拿起了武器。

在多為山地作戰的抗美援朝戰場上,迫擊炮是志願軍裝備最多的火炮,在山地戰和塹壕戰中,它是配合步兵小單位(連、排、班)作戰、支援和伴隨步兵作戰的一種有效壓制兵器。

當時抗戰條件艱苦,任務艱鉅,危險四伏,但他沒有退縮。“戰士不能後退,因為身後有要守護的國土和人民。”

因作戰勇敢,吳秀友擔任了迫擊炮連副班長,後又因挖防禦工事貢獻突出,立下三等功一次。

戰場上,炮彈聲、槍聲、發號令聲、慘叫哀嚎……各種聲音混雜在一起,吳秀友躲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敵軍炮彈襲擊,一次又一次地與死神擦肩而過。

《解放軍報》報道,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人民軍密切配合,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形式,連續進行5次戰役,把帝國主義侵略者從鴨綠江和圖們江邊趕回到三八線附近,一舉收復了朝鮮北部廣大土地,並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共殲敵23萬餘人,迫使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接受停戰談判,為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奠定了基礎。為了保家衞國,中國人民志願軍捨生忘死、浴血奮戰,19萬7千多名英雄兒女犧牲在朝鮮戰場。

19萬7千多人,沒能回來。

戰爭的殘酷,在吳秀友的腦海裏揮之不去。當談起曾經的戰友,他直瞪瞪地望着地面,神情木然,緩緩地吐出幾個字,“有些人沒能回來”。隨後,他低下頭沉默不語,陷入深思。

就連他病危時,還經常夢到自己在朝鮮打仗時屢屢遇險的畫面,各種混雜的聲音在耳邊響起。“我們被敵軍的飛機在上空追擊,幸好沒有被炮彈打中,不然就回不來了。”他告訴圍坐在身邊的親友們。

最閃亮的座標·家的榮耀心得體會4

每到清明節、公祭節等重要節日,張勇才和他的幾個堂兄弟及親人、子女一起都會徒步進入大山深處,按照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為無名紅軍烈士掃墓。“我們每年都來祭掃紅軍墓三次:春節來一次,清明節來一次,夏天草長得快,我們也要來清除雜草一次。”張勇才説。

採訪中,張勇才向記者講述了發生在87年前的故事。1934年12月,張勇才的爺爺張堂開上山務農,在自家的一塊水田裏發現一名與土匪激戰犧牲的紅軍戰士:“爺爺來到水田裏時,他倒在裏面已經沒有呼吸了,爺爺就把搬他到上面向陽的山坡上,一個人把他掩埋了” 。

因為對紅軍的敬仰,從那以後,從爺爺到父輩再到張勇才和幾個堂兄弟,一直悉心守護着這座無名的紅軍烈士墓,至今已有87年,從未間斷。在他們心中,這位犧牲在當地的無名紅軍烈士就是他們的親人。“我們不知道這名紅軍的名字,不知道是哪裏人,找不到他的親人,我們就一直把他當作自己的親人來祭掃”。

採訪中得知,張勇才的父輩四個人中有兩位參加過抗美援朝,一位在部隊當兵,父親和他自己都是共產黨員,對紅軍戰士有着深刻的感情,他們決心要把這種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爺爺説等我們老了也要讓子孫後代傳承,不要忘記這位紅軍,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他們頑強抗爭換來的”。

如今,一家世代相傳守護紅軍墓的故事早已在當地流傳開來,每年清明前後徒步到巫腳交村大山深處為無名紅軍烈士祭掃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在接受黨史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同時也傳頌着張堂開一家世代相傳守護紅軍墓的故事。

激勵張堂開一家人的守護行動,台江縣人民政府和中央電視台《我的長征》欄目組分別於1981年、2006年為巫腳交村無名紅軍墓立了墓碑,以此成為紅色教育場所。

從台江縣文物局瞭解到,當年紅軍在台江犧牲了27名戰士,目前散落在鄉村的紅軍墓還有4座,他們都得到了應有的保護,已成為基層進行黨史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的主要場所。

最閃亮的座標·家的榮耀心得體會5

此後33年,他先後在多個地方擔任黨支部書記、民兵營長等職務,直至1990年退休。多位與吳秀友共事過的村幹部對其讚賞有加,“他待人和善,一心為公,全心全意為民眾服務,大家都很敬佩他。”

蘇岸村,如今已被吳川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為革命老區和解放戰爭遊擊根據地、被廣東省體育局推行為廣東省湛江文體活動示範點、被吳川市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評為文明小區。

素日裏,吳秀友為人處事低調,很少跟外人講起自己的抗戰故事,不過村民們口口相傳,都知道村裏有這樣一位戰鬥英雄。

吳秀友的房間裏擺放着很多關於抗戰和軍事人物傳記的書籍。在看抗戰題材的電視劇時,他很專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或是在尋找年輕時的那段記憶。

又或是不想回望,他很少跟子孫們講起戰場上的殘酷和血腥的細節,卻總是念叨,“還是要和平啊,不能打仗,你們要好好珍惜,好好努力。”

2021年12月14日,93歲的吳秀友穿上了綠色的老式軍裝,戴上珍藏了大半輩子的抗美援朝三等功銀質勛章、“和平萬歲”抗美援朝紀念獎章和抗美援朝紀念勛章,眼裏含淚,緩緩地舉起右手,敬上軍禮。

這位年近百歲的老人,胸前多了兩枚嶄新的勛章——“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南粵“七一”紀念獎章。

在他眼前,電視里正播放着《前進吧,中國共產黨》的表演節目,他輕聲跟着哼唱,“前進吧,前進吧,親愛的同志們。”

“前進吧”,這是一位戰士保家衞國的信念,也是一位子民對民族發展最虔誠的寄望。正如那一句歌詞寫下的,“人民的嚮往,是我們唯一的方向。”

“希望子孫們將來做出更多貢獻。”吳秀友聲音有些沙啞,不捨地跟這個世界告別,話説到一半,生離死別的哀感湧上心頭,眼淚奪眶而出。

這是他最後一個軍禮。四天後,2021年12月18日,跨越世紀滄桑的吳秀友與世長辭,但英雄的故事永不落幕,“最可愛的人”精神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