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四個自信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07W

四個自信心得體會(多篇)

堅持四個自信心得體會 篇一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與會者認為,“四個自信”的提出,表明了我們黨對歷史傳統與現實國情的深刻把握,對民族命運與國家前途的理性思考,體現了對人民福祉與社會發展的責任擔當,有助於增強我們對道路選擇、理論建設、制度建設和文化建設的自覺自信。

省社科院哲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謝青松指出,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四個自信”的論述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四位一體”所構成。其中,道路決定前途命運,理論提供行動指南,制度是根本保證,文化乃精神支柱。明確提出“四個自信”,表明我們在道路上更加堅定,在理論上更加成熟,在制度上更加完善,在文化上更加自覺,這也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中華民族自信的底氣所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要求我們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勇於實踐、勇於變革、勇於創新,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和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實踐中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省委黨校黨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張德壽提出,要以常識理性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問題。何謂常識理性?常識理性即是基於常識而非某種理論範式對事實作出的判斷。首先是承不承認中國成就?中國今天的成就必然是綜合因素使然,必然是一種合力作用的結果。那麼是什麼整合了這些因素呢?是政治,是制度體系的綜合性作用。沒有政治,準確説是沒有與之匹配的合適的制度體系,這些因素不可能整合起來。為此,看待中國成就,必須有政治觀點。恰恰是中國政治把各種因素整合起來,形成了整體合力,使之服從服務於中國的國家主題——現代化建設。沒有政治的支撐,換言之,沒有中國製度體系的支撐,很難想象中國能有今天的成就。中國共產黨執政60多年,領導改革開放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這一活生生實際,證明了和正在證明着中國的制度具有內在優勢。我們必須理性而自信地認識到這一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雲南師範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黨委書記、教授楊紀武認為,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傳承和發展之根,是中華民族精神之魂,中華民族所以是這個世界最優秀的民族,很大程度上緣於它的文化。中華傳統文化藴育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品格和崇高的精神追求。中華民族獨特的傳統價值理念,即氣節為本、責任為先、羣體為上、和諧為貴的價值理念,培育了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堅韌、包容的品格。這些價值理念,也是中國傳統社會仁人志士追求和秉持的文化信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思想源泉,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堅持四個自信心得體會 篇二

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xx週年大會上提出了“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個自信之間是怎麼樣的關係?作為根本根基的文化自信其真正的內涵又是什麼呢?給我們帶來哪些指引?帶着這些問題我們去自學,去探索。

一、四個自信之間的關係

按照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主體與客體、目的與手段是辯證統一的,統一於歷史實踐。因此,我們可以説,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都源於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其中,文化自信是自信之根,理論自信是自信之魂,制度自信是自信之本,道路自信是自信之用。

二、文化自信是基礎和源泉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之血脈,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之源。它不僅滲透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之中,更是這三個自信的根基,而且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具有深厚而長遠的滲透力與持續影響力。“我們説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説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精神支撐與心理基石,構成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精神基因,也是一切自信的源泉和根基。對傳統文化的自信,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其實質與核心是主體自信。也源於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是民族情感與心理的精神積澱。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來源於對五千年文明史的精神反思,來源於對中華民族最深層精神追求的堅定信念,來源於對革命文化的充分肯定,來源於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高度認同,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奮鬥精神的歷史積澱與思想昇華。文化自信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自我肯定、中國人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自我價值認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對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及其對文化自主精神的自覺堅守。

文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性的自信。堅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發黨和人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自豪感。

三、文化自信的真正內涵

孔孟之道、老莊思想、諸子百家,都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這個文化基礎在農耕文明中發生和發展,適合於家天下的政治治理,適合農耕社會,適合氏族羣體。進入現代以來,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只能被動挨打,毫無還手之力。

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是弘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而代表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體現中華傳統文明精華的,本人認為就是毛澤東思想。

自1840年以後,中國遭受了巨大的毀滅性打擊,中華文明也踐踏在西方列強的鐵蹄之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中華國運重啟於帝國主義的凌辱之下,民族復興於受盡苦難的血泊之中,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延續不絕。

毛澤東思想,把馬列主義中國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形成了近代中國文化的巔峯,也扭轉了中華民族羸弱的國運。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在社會主義的實踐下得到了實現;孔子的“仁”,在為人民服務旗幟下得到了最廣泛的實踐。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是保證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基本條件。既不忘傳統文化之根,又重視傳統文化的發展,這樣才有文化自信,才會有其他三個自信,才會有生命力!

中國民主建國會自1945年成立,至今已經歷了70多個春秋。在各個歷史時期,同中國共產黨肝膽相照,榮辱與共,並逐步形成獨特的,鮮明的黨派文化和內涵。並匯聚成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民建會員不僅要學習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也要學習中共黨史黨章,更要學習民建會史會章。在各自的崗位上,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堅持四個自信心得體會 篇三

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 推動偉大事業繼續前進與會者指出,“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是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的主旨,也是貫穿講話全文的一條主線。習近平總書記在回顧歷史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從8個方面全面而深刻地闡述了“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深刻內涵。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首要的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點緊密結合起來,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不斷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前進。

省社科聯黨組書記、研究員張瑞才認為,從思想理論建設的角度來説,“初心”涵蓋了我們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涵蓋了我們的信仰,涵蓋了我們的宗旨。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非常重視思想理論建設的黨,而且始終把思想理論建設擺在黨的建設的首位。所以,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從思想理論建設的角度來説,應當重點在以下三個方面努力:首先,增強看家本領,強化理想信念。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一個政黨,從建黨之初,就把馬克思主義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也講得很清楚: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説,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最核心的要義就是要強化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就是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其次,緊扣思想理論建設的根本任務,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不斷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了兩個重大的理論成果: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了毛澤東思想,改革開放30多年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即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和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建設,首先要做的就是承擔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推進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和大眾化。第三,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要遵循黨的建設的基本規律。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第一次提出黨的建設的`基本規律:“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到什麼階段,黨的建設就要推進到什麼階段。這是加強黨的建設必須把握的基本規律。”從思想理論建設的角度來説,就是要堅持與時俱進。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這個“時”就是兩個內容:一個是時代,一個是實踐。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我們正在開展的許多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這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尋求思想理論建設的結合點和切入點,這是社科理論界應該承擔的使命。

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楊林興指出,“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是告誡我們,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始就擔負起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我們不能忘記共產黨人就是為了這個目標而出發的。今天,我們還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繼續前進。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在總結中國共產黨95年來取得的偉大歷史成就和麪對未來發展中的嚴峻考驗和挑戰的基礎上,擲地有聲地發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宣言。習近平總書記豪邁地向世界宣告,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紮根中國大地、吸納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獨立自主實現國家發展的戰略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習近平總書記氣勢恢宏地宣佈,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

信仰、信念方面,何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雲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李兵認為,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共產主義的信念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是這樣説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正是由於中國先進分子找到了馬克思主義這一令人信服的科學理論,並以這一理論為思想基礎和行動指南,誕生了中國共產黨,才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後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不忘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信念的“初心”,既是中國共產黨95年光輝歷程歷史邏輯的必然結論,也是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和當代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是毋庸置疑的,這不僅在於它是建立在以實踐為基礎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的基礎上,總是按照世界的本來面貌去認識世界和發現規律,並自覺接受實踐的檢驗,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自己;而且,還在於它始終立足於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立場,公開聲明自己是為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服務的。以實踐為基礎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決定了馬克思主義不僅能夠成為無產階級政黨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而且,作為其理論必然結論的高遠追求和崇高理想——共產主義,註定成為共產黨人的信仰和信念。馬克思主義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開闢了通向真理的道路。今天,我們迎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發展的重要機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任重而道遠。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雲南民族大學教授謝本書強調,“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記黨成立時的初心,不忘理想,不忘信仰,不忘宗旨,不忘責任,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信心和力量,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相結合,不斷為崇高理想而奮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這個初心,不忘這個初心,堅定理想,堅持自信,是我們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保障。在波瀾壯闊的95年曆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人民,以百折不撓的精神,艱苦奮鬥,跨過一道又一道的溝坎,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偉大的歷史貢獻。“繼續前進”就是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點緊密結合起來的前提下,闡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歷史任務,是一場偉大的鬥爭;告誡全黨時刻準備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四個自信心得體會 篇四

黨的十八大向全黨提出了諄諄告誡:“面對人民的信任和重託,面對新的歷史條件和考驗,全黨必須增強憂患意識,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必須增強創新意識,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必須增強宗旨意識,相信羣眾,依靠羣眾,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須增強使命意識,求真務實,艱苦奮鬥,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筆者認為,“四個意識”的新要求,既是對執政黨加強自身建設基本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對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戰略部署,為我們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指明瞭方向。

增強憂患意識,是我黨不斷成熟的重要標誌。憂患意識是一種預見意識、防範意識和進取意識,是一種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憂患意識的可貴就在於,能夠從平淡中預見危機,從有利中發現不利。缺乏憂患意識,在生活方式上就會追求享樂、崇奢棄儉。他們總認為自己受黨教育多年,理想信念堅定,不用擔心被權力、金錢、美色所俘虜,用不着自警自省。生活上講排場、擺闊氣、比享受,長此以往,世界觀上的“警鐘”就會鏽蝕。缺乏憂患意識,在工作作風上就會淡化責任、在乎虛名。他們工作漫不經心,對本單位的問題沒有充分估計,對上級的檢查督促和各種規章制度的落實,都會敷衍了事,常常自我感良好。

於是形式主義、表面文章就會在工作中大量表現。缺乏憂患意識,在事業上就會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他們大多表現為缺乏進取心,或者是自認為功成名就,意得自滿,可以坐享其成。於是,就不能做到高標準嚴要求,不能以飽滿的激情繼續奮鬥。增強憂患意識,就是要更加勤勉工作,更加奮發有為,更加嚴於律己,始終保持清醒頭腦,保持應有的進取心,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幹事業、謀發展上。

增強創新意識,是我黨先進性的重要體現。創新是事業進步的靈魂,是永葆生機的源泉。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科技在創新,許多傳統的東西已經難於適應當今及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要堅持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突破固守傳統的束縛,用超前的思維方式和開放的思維方式,立足於繼承,着力於創新,不斷創新發展理念、工作思路、指導方法、措施制度、技術手段,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當前少數同志抓工作思路不寬、辦法不多,拘泥於老方法、老套路,特別是在一些關鍵性問題上,工作難以取得新的成效。

因此,要不斷強化事業心責任感,提高工作起點,瞄準一流確立新的奮鬥目標,而不能原地踏步,裹足不前,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深化拓新工作領域,找準貫徹落實的結合點、改進工作的創新點和長遠發展的關鍵點,既要堅決執行上級指示,又要克服“生搬硬套、盲目跟從”,做到“照辦不照搬”;既要突出特點,又要克服“離經背道,另立爐灶”,做到“變中有不變”;既要全面抓,又要集中力量,突出重點,做到“突破中求發展”。創造性地抓好工作落實,實現科學發展新跨越。

增強宗旨意識,是我黨團結人民共同奮鬥的力量源泉。黨的宗旨是黨的全部價值所在,是每個黨員幹部應當確立的價值觀,也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黨員幹部無論職務高低,都是人民的公僕,必須始終牢記黨的根本宗旨,真心誠意地為人民謀利益,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羣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與人民羣眾血肉聯繫的優良傳統不能丟;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必須始終把體現人民羣眾的意志和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始終把依靠人民羣眾的智慧和力量作為我們推進事業的根本路線。

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認真學習掌握新形勢下做好羣眾工作的本領和方法。作為黨員幹部來説,增強宗旨意識,就是在思想上,始終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重於一切、先於一切;在行動上,真誠傾聽羣眾呼聲,真實反映羣眾願望,真誠關心羣眾疾苦;在工作中,深入基層,體貼羣眾,體察民情,化解矛盾,着力解決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增強使命意識,是我黨推動民族進步的精神之本。所謂使命,就是派人辦事的。命令,比喻重大的責任。十八大鮮明地提出“使命意識”,就是要提醒全黨,時刻牢記黨的崇高使命,永葆政治本色,再創新的輝煌;就是要始終牢記共產黨員的責任與使命,把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作為自己的最高追求。使命感是一種責任感,是一種原動力。有了責任,我們的社會才能進步;有了責任,我們的發展才能加快。責任無處不在,存在於每一個崗位。責任只有輕重之分,而無有無之別。

有的同志面對問題視而不見,面對困難繞道而行,面對矛盾退避三舍;有的瞻前顧後,畏首畏尾,遇事推諉,逃避責任。美國前總統杜魯門有一句座右銘:“責任到此,請勿推辭”,意為既然你選擇了這個職業,選擇了這個崗位,就不要忘記你的責任,不要忘記你的使命。在崗在位,必須守土有責。做願負責、敢負責的幹部,必須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崇高的使命感,具有敢於擔當的勇氣和能力。十八大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目標要求,這就需要全黨同志必須增強使命意識,要以等不起、慢不得的緊迫感和使命感,只爭朝夕抓工作,心無旁鶩幹事業,埋頭苦幹求實效,努力創造出經得起實踐檢驗、經得起羣眾檢驗、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業績。

四個自信心得體會 篇五

每朵花都有盛開的理由,每個人都有人生綻放的夢想。也許,許多的夢想都敗給了細細碎碎的日常。但總有一些對夢想持有恆久自信的人終會達到自己孜孜追求的彼岸世界。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一個人如是,一個民族亦如是。

有五千年曆史,在人類封建社會成為世界夢想標杆的中華民族,近代以來,不幸地從漢唐盛世的輝煌中退下來,而且一退再退,令人扼腕。但是,一個有優秀基因傳承的民族是不會就此沉淪的。96年前,因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民族復興的夢想被點燃。95年後,因為中國共產黨的引領,民族復興的夢想被照進現實。我們對此持有自信,一種對自己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自信,一種源於歷史與現實、基於理性與科學的確信和把握。

道路自信是實現中國夢的方向把握

夢想在千里之外,卻始於足下。往哪個方向邁步?道路的抉擇是追逐夢想的關鍵。從19世紀中葉起,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救亡圖存成為最緊迫的歷史任務。哪條道路才能解決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以太平天國為代表的農民起義被洪秀全葬送在紅羅帳暖的温柔鄉中。以辛亥革命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隨着孫中山去世也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遺憾。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社會主義道路和共產主義理想從此成為中華民族救亡圖存,富國強民的最終選擇。歷史雄辯地證明:走上這條道路後的三十年,新中國成立,中國人站起來了;再一個三十年,社會主義制度和形態在中國實現了;改革開放,又一個三十年,站起來的中國人富起來了。當前,中國共產黨“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在人民羣眾的偉大實踐中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道路,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路。這是實現中國夢的道路自信,也是基於歷史和現實的理性而科學的方向把握。

理論自信是實現中國夢的思想肯定

19世紀中葉的中國,各種主義和思潮“你方唱罷我登場”,但都未能改變國家和人民的悲慘命運。“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找到了向哪裏去的思想燈塔。從此,馬克思主義成為我們建黨建國、立黨立國的指導思想,在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命運——建立了新中國。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大地上太成功了,以至於在新中國成立後的30年中曾一度被脱離實際地神聖化。生產關係盲目求純,經濟建設盲目求成,階級鬥爭為綱等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化自信嚴重束縛着中國的生產力。改革開放,歷史性地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要改革,指導思想必須先行。鄧先聖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思想解放到哪裏去?要不要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自信了?富有創新精神的中國共產黨人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賦予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指導思想,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理論。這是實現中國夢的理論自信,也是基於歷史和現實的理性而科學的思想確信。

制度自信是實現中國夢的方案確信

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必須承認,我們在這方面還做得不夠好。2015年,中國基尼係數為0.462,實現了“七連降”,但仍處於標誌兩極分化的高位。我們還有制度自信嗎?一切的自信都源於對問題的正視與解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堅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氣,同樣,離開不斷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徹底、不可能久遠。我們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好。

一些人常以西方發達國家的某些制度為標準來評價我國的制度和體制。誠然,在一些具體體制上,西方的確存在值得學習和借鑑的地方。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植根於中國實際的制度,具有自我生髮的生命力。它不但徹底改變了舊中國積貧積弱狀態,而且讓新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只要不帶偏見,每一箇中國人都會同意這一點。這也是世界各國的普遍共識。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這是實現中國夢的制度自信,也是基於歷史和現實的理性而科學的方案確信。

文化自信是實現中國夢更深沉的自豪

具有5000多年曆史的中華文化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活化石”。以漢唐盛世為巔峯的古代中華文化對周邊民族和國家,甚至是當時的人類社會進行了勢不可擋的文化浸潤和文化統領,成為人類文明的旗手。迄今為止從來沒有斷裂的中華文化讓華夏子孫引以為豪。曾經,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如此的自信。

到了近代,第一次中英戰爭以後,中國文化受到了西方外來文化的衝擊,有逐漸式微的危險。所幸,馬克思主義來了,產生了中國共產黨,誕生了新中國。就像毛主席在1949年曾經説的那樣,從那時候起,近代歷史上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就應該完結。中國共產黨率領中國人民建國、立國、強國之後,中華文化就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儘管當前我國的文化軟實力相對來説是一塊短板,對世界文化影響力和浸潤力不夠,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這樣一個大的文化概念裏,民族復興理應有文化復興的內在自豪感。這是實現中國夢的文化自信,也是基於歷史和現實的理性而科學的自豪。

夢想的實現需要不斷繼續前進。更好地繼續前進需要不忘初心。銘記不忘初心,需要秉持對自己所選擇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自信。這就是“四個自信”成就“一個夢想”的亙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