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尋訪開山島,在英雄離開我們之後....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08W

2018年7月27日,全國時代楷模王繼才在執勤過程中突發疾病不幸去世。習近平總書記專門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大力倡導王繼才愛國奉獻精神,使之成為新時代奮鬥者的價值追求,在全國上下引起熱烈反響和強烈共鳴。此後,在2019年新年賀詞時,習主席再次號召全國人民向王繼才同志學習。

尋訪開山島,在英雄離開我們之後....

為深入宣揚王繼才先進事蹟,去年11月份下旬,《連雲港日報》特派筆者趕赴駐紮開山島一週時間,進行深度採訪;並與王仕花、守島民兵一起起居勞動,實地體驗守島生活,重走英雄走過的路,挖掘王繼才更多感人故事和不平凡的事蹟……

據瞭解,筆者也是目前已知在島上駐紮採訪時間最長的媒體記者了。這期間,筆者先後完成了六篇“守島札記”,同時也得以走進了王仕花隱祕的內心,收穫到民兵的情誼,更收穫了精神上的昇華,對職業追求也有了更多體悟。

只有上島,才覺得還在跟他一起升旗

筆者仍記得登上開山島的當天,是2018年11月25日下午,乘坐的是鐵皮船———因為採訪需要,筆者此前曾多次登島,但這次無疑最特殊,因為筆者要在島上生活一週時間。這對於一個從小在內陸長大的人而言,無疑是新鮮而奇特的經歷;對於工作本身,也是一種新的嘗試,可以深入“體驗式採訪”;當然,對英雄的崇敬之情,更是濃烈無比。

“老王這人啊,跟我相熟多年。真的不簡單!”在船隻劈波斬浪行進過程中,船老大程老闆跟筆者聊了起來。自從王繼才因公殉職之後,他就被政府徵用去帶領外地人員登島,一天平均往返兩三次。“大部分都是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緬懷王繼才的人,還有很多機關企事業單位,會組織大量職工來島上學習。”程老闆説。

當天早上,海霧瀰漫,陽光穿過厚密的雲層,微弱地射下來,頗有寒冬將至的感覺。這是王繼才逝世整整一百二十天。四十分鐘後,這座遠觀如同布達拉宮一般的島嶼近在眼前——開山島位於我國黃海前哨,鄰近日本、韓國公海交界處,面積僅0.013平方公里,雖人跡罕至卻是國防戰略要島。距離最近的陸地灌雲縣燕尾港約12海里,島上野草叢生,海風呼嘯,人跡罕至,條件極其艱苦。

而王繼才以海島為家,與孤獨相伴,在沒水沒電、植物都難以存活的孤島上,在妻子王仕花的陪伴下,默默堅守32年,把青春年華全部獻給了祖國的海防事業。他以自己獨有的方式踐行了生前常説的一句話:“我要永遠守在開山島,守到守不動為止!”

船還未靠岸,先傳來了兩聲犬吠,這是王繼才和王仕花曾豢養的兩隻土狗。緊接着尋聲而來的,是一位守島民兵武建兵,王仕花跟在後面,步履蹣跚———因為常年守島留下了風濕疾病,她的腿腳留下了不輕的後遺症。

他們一一朝記者招手,面容上是海風剝蝕的痕跡。

自到全國各地參與王繼才先進事蹟巡迴報告會,這是王仕花32年以來,為數不多的頻繁下島經歷。作為名譽所長,她自忖要繼承他的遺志,守護住這座海島,尤其在“老王”離開之後,更不能懈怠,只要沒事,她就會立刻上島。“我在這座島上,陪了老王32年,也同甘共苦了半輩子,如今他走了,留下我一個人,兒女也不在身邊。只有上島,我才覺得還在跟他一起升旗、執勤、巡邏、放哨。我感覺他還在陪着我……”王仕花喃喃道。

“島上到處是老王留下的痕跡”

“來來來,不要客氣,坐下吃!”抵達島上時,已經是中午一點鐘左右,負責主廚的民兵叫馬洪波,他準備了一些飯菜等我們。馬洪波跟劉文金、武建兵都是灌雲縣龍苴鎮的公職人員——自去年9月起,灌雲縣正式選派10名民兵志願者組成開山島哨所執勤班,輪崗守島,此次是他們第二次上島駐紮。劉文金是最早應招的守島志願者之一,他感慨道:“我們都是為王繼才的精神所感動,自願投身守島任務中!”

端起碗,筆者感受到了一絲家的温暖。此時,記者想拍一張照片發給家人,以報平安,發現網絡信號也滿格。再仔細看看島上的一切,才意識到與之前明顯不同———島上的基礎設施做了部分改建更新和粉刷,民兵宿舍煥然一新,幾架雙層鐵架牀鋪整整齊齊,形如部隊規制。廚房和洗漱室內也器具規整,擰開水龍頭就流淌出汩汩自來水……

筆者對此有很深的感慨。2017年8月,記者隨擁軍優屬活動而上島的時候,還不是現在這種風貌———那時,島上還沒有網,一上島,信號就中斷;侷促而簡陋的房間內,潮熱濕黏,牆皮脱落,黴斑四布,堆疊的雜物無地置放,條件異常艱苦;甚至用水都是接的雨水,用電都時斷時續。短短一個上午,記者一邊看着海面,想着王繼才夫婦如何堅持32年而不放棄的疑惑,一邊無所適從,想盡快逃離這座孤島。

“嘟!”一陣悠長的汽笛聲穿過暗夜的海上——記者在島上度過了難忘的夜晚,見得晚間7點鐘左右,一艘漁船行經了開山島西岸,守島民兵劉文金舉起手中的手電筒,在空中比劃着對這艘船發出安全信號。王仕花站在一旁,盯着不遠處兩塊島礁上的航標燈。

這兩座分別叫作“大石獅”和“小石獅”的島礁上,安裝了航標燈,對過往船隻的安全航行提供了絕佳的保障。“這架航標燈,是1998年左右,在記者家老王的建議下,海事局安裝的。它的存在,對過往船隻都是一個很好的提醒,免得入夜或漲潮時,他們看不見這些島礁,而引發觸礁危險。”王仕花喃喃道。

開山島白天日光充足、夜間風資源充足,可以利用風能、太陽能發電,配以儲能設備更可以儲存剩餘電能,保證惡劣天氣下的持續供電。2015年,市供電部門為他們夫妻倆“量身定做”了一套綠色供電系統。可冬季日光較弱,且照射時間短,遠遠不如夏季能儲備足夠的電能,尤其在如今島上用電設備、人員增加的情況下,用電負荷也在無形中加大。

因電力十分緊張,大家便在寫完守島日記後,早早洗漱關燈休息,這也是此後幾天的常態,可因為筆者本身有熬夜的習慣,輾轉反側,實在睡不着,卻也不能幹別的,只能躺在牀上乾瞪眼。王仕花的宿舍位於這座“海上布達拉宮”的低矮層,與上層的民兵宿舍隔了幾道門階。在小小的房間內,她挑着一台光線微弱的小燈,靜靜坐在牀前,自從王繼才去世以後,她每天都有些神不守舍,而那台外界贈送的電視機,她從來就沒打開過。

“你不守我不收守,誰來守”

“敬禮!”隨着王仕花一聲令下,3位民兵齊齊昂首,敬起軍禮,五星紅旗也隨之冉冉升起——無論颳風下雨,每天清晨7點整,王仕花都會帶着3位駐島民兵在島的最高處平台,準時舉行升旗儀式。這之後,便是為期半小時的日常巡島任務。

王仕花回憶, 在和王繼才一起夜間巡邏時,雖然頭頂戴着探照燈,但在深黑的夜裏,那點燈光早就被黑暗吞噬,王繼才因此摔了一跤受了傷;有時他們夫妻倆要為擱淺船員“摸黑送藥”“送掛麪”時,則更要注意危險。此時,記者小心翼翼站在圍欄上極目遠望,也僅僅只能看見十幾海里外的岸邊,閃爍着點點微光。好在,晴朗天氣下,此起彼伏的海潮聲,讓人心生安寧。可此後幾天,天公卻不作美,大霧天氣遮擋了一切,。

大霧的降臨,使得陽光成為“奢侈品”,電力供應也越來越緊張,甚至一度導致筆者無法完成電腦寫作。實際上,對於守島時限較短的民兵們而言,島上沒電確實有些不適應,但王仕花早已習以為常,無數個跟王繼才“摸黑”的日子,她還歷歷在目,始終無法抹去——32年,等於384個月,11680天,且絕大多數日子在沒有電的日子裏度過。

相對來説,島上的條件明顯改善,但王仕花仍然惦念過去。想想,島上的一切都是那樣熟悉,王仕花要承受多大的痛楚和悲傷———睹物思人本就是殘忍的事,何況這島上留下太多他們的痕跡:生長了20多年的苦楝樹,是他們一同栽下的;枝幹上的“慶祝北京奧運會舉辦”,是她跟老王一起聽收音機時刻下的,就連那隻叫作“毛毛”的小白狗也養了10年了。

“你看這,這上面的漆也是老王塗的。”王仕花指着碼頭的碼頭樁,輕聲回憶道。未及看個仔細,王仕花又指着不遠處坡地上的水泥斑,眼圈泛紅:“這上面的水泥補丁、圍欄上的磚頭擋板,那邊房子的地基補丁,都是老王還在的時候,一點一點弄起來的,這裏到處是他留下的痕跡。”她有些哽咽,“老王什麼都想着了,就是沒享着福……”

守備海防前哨、守護往來漁民安全、守衞祖國領土,紮根島嶼32年,王繼才和王仕花把最美的青春奉獻給了國防事業,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家就是島,島就是國,開山島雖小,卻是祖國的東門,你不守我不守,誰守?”王繼才曾經滾燙的話語伴着潮聲,迴盪在筆者的耳畔,也讓筆者對於記者職業有了新的審視。

現在,我們很多新聞工作者缺少的就是堅守,缺少的就是一種深入一線採訪的精神,我們要學習這種堅守的精神,守住信仰的“開山島”、使命的“開山島”、職責的“開山島”、奉獻的“開山島”;無論到哪裏,都要到一線去、到基層去,不斷錘鍊和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讓自己採寫的作品粘上泥土、帶上露珠、冒着滾燙的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