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六有幹部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04W

六有幹部心得體會多篇

六有幹部心得體會篇1

按照市局安排,________年9月21日至23日,我在棗莊軍分區山亭區鳧城鄉訓練基地進行了為期3天的軍事訓練。這期間,我認真按照局黨組的要求,端正態度,轉換角色,遵守紀律,勤學苦練,認真錘鍊自己的思想和作風,較好地完成了軍訓任務。

一端正態度,擺正位置,當好普通一兵

這次軍訓,是市局為了加強財政幹部的國防教育、增強國防觀念,對我們錘鍊作風、磨練意志、增強體魄、提高綜合素質、培養大局意識、團隊精神、提高辦事效率而進行的一次訓練。在整個訓練期間,我按照任務要求,始終把自己當作一名普通戰士,嚴格要求,進行了認真的學習和刻苦的訓練。

二磨練意志,錘鍊作風,提高克服困難的能力

訓練中,遇到了不少困難,有生理上的,有心理上的,還有方法和措施上的,對於這些困難,我把它們當成了挑戰,全力去迎戰。在這次軍訓中,我按照市局的要求,着力在不怕吃苦,不怕疲勞,雷厲風行,令行禁止,頑強拼搏的作風上進行了錘鍊。

三努力發揮團結協作,奮發向上的團隊精神

“團結就是力量,力量是鐵,力量是鋼”。這充分説明了團結的重要性,也充分説明了團結協作的重要性。通過軍訓,與戰友們朝夕相處,一起學習、生活、訓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團結互助蔚為風尚,集體榮譽感和大局觀念得到了增強。這種團隊精神的打造,友情的培養,完全是由汗水凝成,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而團結要靠共同的信念來凝聚。

六有幹部心得體會篇2

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三個倡導”24個字,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概括,分別從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提出了反映現階段全國人民“最大公約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貧困地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當突出民主法治重點,做好兩個方面工作.

一是在民主建設上加快發展參與式扶貧。據資料表明,“民主”一詞在報告中出現了69次,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高度重視。貧困地區要更加註重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在扶貧資金項目的運作方面,要進一步堅持公告、公示、公開,確保扶貧對象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在貧困地區實施的重大項目,不僅要堅持貧困評估,更要充分發揚協商民主,廣泛凝聚共識,堅持每一項重大決策前都要走程序,廣納羣言、廣集民智,增進共識、增強合力。通過基層民主建設,使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

二是在法治建設上加快扶貧立法進程。扶貧開發,千頭萬緒,重點要抓好隊伍、投入、立法三項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人幹事、有錢辦事、有法管事。按照新10年《扶貧開發綱要》,扶貧立法正在有序進行之中。法律層面的國家《農村扶貧開發法》已經有了徵求意見稿,法規方面已有廣西、湖北、黑龍江等7個省(區、市)頒佈了農村扶貧開發條例,另有內蒙、雲南、貴州、湖南和四川等省區正在開展扶貧條例的制定。總之,要通過扶貧立法,將現有扶貧開發成熟的政策、措施等上升為法律制度,把扶貧對象範圍、區域重點、貧困標準調整機制、開發規劃、資金投入使用、項目監管、社會動員、執法監督、法律責任等從制度上予以明確,以此推進新階段扶貧開發進程,保證貧困地區扶貧對象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

六有幹部心得體會篇3

初次見到紀實文學《樑家河》這本書的時候,就被封皮上習總書記和昔日小夥伴在一起的温暖氣氛所感染,於是迫不及待的閲讀起來,紀實文學《樑家河》共分為四個部分,用10萬餘字,40副圖片,通過樸實的語言,真摯的情感和生動的情節,全方位、整體化的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樑家河情緣。

習近平總書記在樑家河七年知青歲月中,置身於革命羣眾的熔爐中鍛造自己,從一個懵懂的青年逐步成長為村支部書記,乃至於成長為全黨擁護,人民愛戴的習總書記,新一代領航人的經歷,貫穿其身上始終如一的為民情懷,博學天下的尚學精神、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攻堅克難的堅強意志,對我們當下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着巨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讓我最受啟迪的是,總書記在過去那個條件艱苦的年代,有苦不怕苦,有苦不叫苦,苦中建功業。帶領村民打壩造田、修沼氣池、建鐵業社、發展生產、改善生活。在窯洞裏讀書求知,在逆境中砥礪上進,在實幹中樹立了“要為人民做實事”的堅定信念。

讓我更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確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有了正確的方向和強大的精神支柱,沒有理想信念就沒有目標和追求。習總書記當年在樑家河就是靠堅定的理想信念、靠紮根農村的實幹精神,才使樑家河有了質的變化。作為一名基層工作者,必須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學分析的理想基礎上,自覺加強自身修養和世界觀的改造。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一定要立足當前,腳踏實地,真心服務羣眾這一理想信念。

六有幹部心得體會篇4

一、總體目標

通過領導幹部遍訪貧困村貧困户,確保全鄉8個村,48個社,392户貧困户,1567名貧困人口實現結對幫扶全覆蓋,做到每個貧困地區都有領導和部門、單位掛包,每一個貧困村都有領導掛聯,每一個貧困村都有駐村脱貧工作隊,每一户貧困户都有幹部職工結對幫扶,切實做到精準對接、精準幫扶。

二、參加幹部範圍

鄉人民政府全體幹部、國有林場、鄉綜合林場幹部職工、先念國小、衞生院、信用社、畜牧站黨員機關幹部,各村村支部村委成員、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政協人大代表等。

三、結對幫扶對象安排

對20__年識別出的392户貧困户、1567名貧困人口,實現全覆蓋。

四、結對幫扶人員安排

(一)領導掛點。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楊勇掛包我鄉鳳凰村,結對幫扶2户貧困户。

(二)部門包村。結合領導掛聯點,縣統計局掛包鳳凰村,國有林場掛包五福村,鄉綜合林場掛包青龍村,確保對貧困村的掛包幫全覆蓋。

(三)幹部幫户。鄉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幹部職工,要在本部門本單位所分配聯繫的村委會內確定幫扶對象,採取“一幫一”“一幫幾”或“支部幫”等形式,結對幫扶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户,確保對貧困户的幫扶全覆蓋,具體名單見鄉脱貧攻堅結對幫扶人員花名冊。

五、主要任務

(一)進村入户開展調查。各級幹部要深入掛包點,走訪貧困村貧困户,認真做好走訪記錄,掌握貧困狀況,制定脱貧規劃。

(二)完善建檔立卡資料。認真核對貧困村貧困户信息,全面摸清貧困村貧困户基本情況,準確掌握導致貧困的原因和實際需要,細化完善建檔立卡資料和精準脱貧信息動態管理。

(三)宣傳脱貧相關政策。廣泛宣傳各級支農惠農和脱貧開發政策,引導貧困羣眾轉變觀念,擺脱意識貧困和思路貧困,克服“等靠要”思想,增強脱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六有幹部心得體會篇5

軍訓似乎總是大學新生的必修課,其實,大學軍訓更是我們大部分人這一生中的最後一次軍訓,也許以後,再也不會這這樣的機會。

軍訓總是這樣,伴隨着痛苦與歡樂。

站軍姿,軍訓中的必修課,雙手貼於褲縫線,挺胸收腹,脖頸考 後衣領,45度向上斜視前方,身體前傾。我們的軍姿從姿勢百態到漸漸標準,我們有付出,有收穫,也有長時間站立帶來的痠痛。也許最痛苦的便是踢正步時的訓練了吧。手臂擺動的定位讓大家苦不堪言,踢腿的定位更是讓大家東倒西歪雙腿發顫。只是,付出的汗水與辛酸總有回報,從不會到整齊的正步便是我們付出的最好見證。

軍訓的日子更是充滿了歡樂。

課間休息時的我們一反操課時的嚴肅,總是充滿了笑聲。記得營長、教官和同學的歌聲,記得“歌聲送 清涼”活動,記得與其他排的拉歌,記得教官帶給我們的精彩表演,記得結束前一個晚上的眾多精彩,記得最後一個上午在大家努力後所呈現的精彩的彙報演出五天半的軍訓時間格外短暫,但帶給我們的記憶也許會是永恆。

在這特殊的五天半中,我們付出,我們收穫,我們成長。軍訓時期也許我們辛苦,也許我們還有痠痛,也許我們曬黑,但我們收穫的多得多。軍訓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站軍姿或者練步伐,更重要的是讓我們一起融入了整個班集體,熟悉了同學,學會了團結,磨練了意志。與教官的聊天,讓我們懂得了感恩,懂得了珍惜。

分別總是難免,與教官的分別更是讓眾多同學流露出不捨之情,時間短暫,他們帶給我們就很多,教會我們很多。

也許再也不會再有這樣的生活了,一起操練,一起拉歌,一起付出,一起收穫,一起歡笑,軍訓帶給我們的一切都彌足珍貴。軍訓,讓90後的我們成長!

短短的9天 軍訓 生活,增強了我們的組織紀律觀念,讓我們真正的放下了任性和自私,學會了謙讓和寬容,最主要的是讓我們明白了團結合作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

六有幹部心得體會篇6

提高認識,密切黨羣幹部關係。黨員幹部要從自身提高對核心價值觀的認識,才能加深與羣眾的密切聯繫。在與羣眾的交流中,拉近與羣眾的距離,消除與羣眾之間的交流障礙。基層幹部面向羣眾,面向農村,新時期富服務於管理的工作理念要求我們要具備站在時代的浪尖上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本領。只有提高思想認識,端正態度,從事物發展的形勢來研究其發展趨勢,預見有可能發生的問題和困難,積極尋求解決的方式方法,探索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理清工作思路,避免做“方向不對,努力白費”的無用功。

求真務實,發揚艱苦奮鬥精神。腳踏實地,紮實工作,一步一個腳印,把事情做實,把實事做好,不空談闊論,工作中杜絕“假、大、空”現象,尊重實際,講求實效,以“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來要求自己,做好每一項工作。艱苦奮鬥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是我們戰勝困難取得勝利的保證。我們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就是要認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做到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以自己艱苦奮鬥的作風帶動整個幹部隊伍作風的轉變;艱苦奮鬥貴在長期堅持。作為領導幹部,尤其要淡泊名利,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實實做事,乾乾淨淨做官,真正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勤於學習,牢固樹立責任意識。把大力培育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深入開展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自覺培養踐行黨員幹部核心價值觀,使理論上的清醒,情感上的認同,自覺轉化為工作中的動力。忠實履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責任意識,視人民利益高於一切、重於一切。要急羣眾之所急,幫羣眾之所需。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所以,要先學做人。我們必須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既要立志高遠,又要立足當下,紮實修好公德、私德,要學會勤勞節儉、感恩奉獻、誠信助人、謙讓寬容、積極自信、自省自律,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握好這把“總鑰匙”,讓人生穩步起航。

六有幹部心得體會篇7

既然民事法律制度已較為完善,為什麼還要把與民事相關的法律編纂成一部法典?原來,民事法律調整的主體多、涵蓋領域廣、關係複雜,相應的法律條文數量也很龐大,其中還有不協調、不一致甚至相沖突的地方。因此,編纂民法典就不是簡單的法律彙編,而是對現行的民事法律規範進行編訂纂修,從而打通民事法律體系“血脈經絡”,實現對法律條文的“深加工”。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規定進行修改完善,對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有針對性的新規定……經過系統編纂,民法典將發揮“1+1>2”的效果。

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經濟社會在不斷髮展,生活方式在不斷變化,社會關係在不斷調整,調節社會關係的民法也需要與時俱進。今天中國的民法典可以説是21世紀互聯網、高科技時代民法典的代表。民法典的一大亮點,就是將“人格權”單獨成編,不僅彌補了傳統大陸法系“重物輕人”的體系缺陷,同時彰顯了21世紀信息社會背景下人格權保護的特殊價值。如何應對煩不勝煩的騷擾電話?遇到攝像頭偷拍該怎麼處理?ai換臉、偽造他人聲音算不算侵權?這些只有生活在這個時代才有可能遇到的問題,都能在這部民法典中找到答案。由此而言,這部權威、嚴謹的民法典,又何嘗不是一部信息時代的“生活指南”?

法律的生長、完善,離不開其所處歷史和文化的滋養。民法典中新設置的“離婚冷靜期”,引發不少關注和討論,這樣的“制度設計”本身就彰顯着中國傳統文化中倡導夫妻和諧、珍視家庭價值的文化觀念。此外,民法典還專門引入“優良家風”的表述,同時在商事交易與夫妻關係的平衡中更加凸顯了維護家庭和睦的價值取向。類似規定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不僅體現着“中國特色”,對於世界民事領域的立法也是值得珍視的寶貴財富和經驗

法律的生命在於實施。未來,民法典的實施將是我國法治建設領域中的一件大事,這不僅體現在立法、司法、執法等環節和程序中,也需要每一位公民、每一個民事法律主體參與其中,尊重法律、敬畏規則。只要我們共同努力,這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點、反映人民意願的法典就一定能發揮最大效用,法治中國建設必能再上新台階。

六有幹部心得體會篇8

“通過向朱有勇學習,使我們的教師更加堅定立德樹人的初心;使我們的師生更加堅定強農興農的決心;使我們更加堅定脱貧攻堅的信心。”雲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吳伯志認為,涉農高校要做到“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12年前,黃惠川還是中國農業大學一名大三學生,當時他被朱有勇一句“我是一個農民教書匠,不會坐着説話”深深打動,他考入雲南農業大學,師從朱有勇攻讀碩士、博士。如今的黃惠川成為雲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副教授,將“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精神繼續傳遞。

“為了能把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科技成果真正應用到田間地頭,朱有勇院士把家安在了偏遠的小山村,帶着我們一起學拉祜話、唱拉祜歌,穿着迷彩服、綠膠鞋和老百姓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贏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尊重和愛戴。”黃惠川説,朱有勇將團隊研發多年的林下有機三七種植關鍵技術無償給當地農户和羣眾使用,唯一的條件是“不用一顆化肥、不打一滴農藥、收益的15%要用於扶貧公益事業”。而這15%,正是本應屬於朱有勇的技術股份。

“朱有勇院士不為自己、也不在乎什麼回報,他只希望能將科研成果真正應用推廣到田間地頭,能夠幫助老百姓實現脱貧致富,幫助老百姓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這才是我們農業科技人員應該有的最高追求。”黃惠川説。

“我是去年從北京來到了雲南,也是一名支持西部的建設者,朱有勇院士的先進事蹟給我們指明瞭方向。”昆明理工大學國土資源工程學院教授、長江學者吳順川認為,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成果用在大地上,這才是科技工作者應該做的事情。

“我將始終堅持‘民政愛民、民政為民’理念,聚焦特殊困難羣體,服務脱貧攻堅、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服務社會治理創新。”雲南省民政廳慈善事業促進和社會工作處工作人員和敬韡表示,朱有勇院士的事蹟激勵着自己,自己將把民政服務對象的所想、所需放在首位,引導慈善社會工作力量積極參與,為民政服務對象提供更加專業化、精細化、個性化的服務,切實提升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