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作文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66W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作文多篇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作文篇1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

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説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説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着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着對於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備着各種禮、樂、射、御、書、數的專業知識,又具備着經營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對教育的目標有着明確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眾多的知能,他成為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能寶典,當我們閲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發每一個人都可以從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的意思是説,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教育學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學而不厭”。作為教師尤其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是學生的示範,我們希望學生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首先教師要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身教重於言傳”,“親其師,信其道”,教師應該是學生很好的榜樣。

教師要做到“誨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教師教育孩子要耐心”,我們經常這樣説。但事實上,我們許多老師並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老師會在課堂上生氣發火,這是我們還沒有學會耐心的佐證。

教師在課堂上失去理智,感情衝動,除了傷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別無他用;教師的喋喋不休,除了讓孩子耳根的繭子更厚以外,沒有其他功能。這些都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想要的是什麼呢?我想無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好好成長,如此而已。有沒有更有效的辦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我們可不可以這樣嘗試一下?當孩子上課走神的時候,原諒他,提醒他,畢竟學習是孩子的事,他沒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師的幫助;當課堂秩序亂的時候,不要對孩子大呼小叫,我們應該考慮是不是我們的課堂對孩子沒有吸引力呀?及時調整自己的課堂,把孩子們吸引過來;當孩子沒有完成作業的時候,原諒他,幫他找出沒有完成作業的原因,幫助他下次完成作業,使孩子體驗及時完成作業的成功感;當孩子犯了錯誤,耐心一點,調查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找出孩子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談,幫他認識自己的錯誤,這才是我們的目的。

“誨人不倦”四個字簡簡單單,但藴含的是教師的愛心。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作文篇2

一隻蝴蝶飛到我身旁,我好奇地想要抓住它,正要伸手,蝴蝶卻飛走了。不知不覺中,時光回到了20__年9月1日的清晨,我和媽媽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學習《論語》。經過近一年的努力,我學完了《論語》,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小君子”。

我喜歡《論語》裏的孔子,一個長相併不出眾,但很有文化的君子。孔子的儒家思想,充滿智慧,教會了我如何成為一位謙謙君子。《論語》中記載了孔子留下的許多經典句子,每個句子裏都藴含着許多哲理,其中我最喜歡:“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句話的大意是: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那麼就沒什麼值得肯定的了。在我們班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做清潔時,同學們卻發現班裏沒有掃把了,班長説:“我去買吧,你們等等我。”同學們相信了,但直到第二天,班長仍然沒有把掃把買回來,有位同學忍不住問班長,班長大笑着説:“你們真信哪?我騙你們的!”同學們這才知道被班長騙了,從此,大家都知道了班長是個不守信的人,改選時大家再也不推薦他了。

我非常喜歡《論語》,《論語》中有非常多的智慧,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裏談到,君子的為人處世法則:禮、義、仁、智、信、温、良、恭、儉、讓。《論語》還教會我們,交朋友的原則:“益者三有,損者三有。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拉矣。”我便照這這樣的方法去交朋友,並傳播這種方法。《論語》還教會我們善思,我便多多思考,並將其發揚光大。從《論語》中,我還認識了富有卻尊敬師長,把老師當父母的子貢,認識了十分孝順的曾子……

《論語》中還有一些被人們錯誤理解的話,比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但眾人只記住了“父母在,不遠遊。”好像遠遊的兒女都不孝順了似的。這句話的完整意思是:父母在時,兒女儘量別遠出,如果必須出去的話,一定要告知父母自己所處的方向位置,免得父母擔憂。

雖然我把《論語》學完了,但是他書中的知識我還沒有學透,我要用一輩子去學習、練習《論語》裏的智慧,爭取成為大家公認的第七十三位“賢人”。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作文篇3

自古就有一部《論語》治天下之説,對於這種説法以前也只是聽説而已。當從電視上看到于丹講《論語》時,立刻被她那淺顯而又富有哲理的語言所吸引。電視上的講座幾乎完整的看了下來,隨後又買來書仔細地閲讀。之後才知道,平時常常用以提醒學生的幾句“格言”原來是出自《論語》,如:“學而時習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等等。于丹通過白語化的語言,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而使《論語》變得懂俗易懂,看起來很樸素的語言,但在原則中透着一些變通,更簡單的説:它告訴我們的是為人處世的原則。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許我們無力去改變事實,而通過《論語》的解讀,可以改變我們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難,如何在工作中把這種缺憾轉化為動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孔子説:“不怨天,不尤人,”因為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內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這個社會應該如何如何,要求別人應該怎樣怎樣,都要重要的得多。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還要儘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後感,都説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於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後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捨,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平時大家老説做人要厚道,厚道並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不是説: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嘛!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它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們的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我想無論是古賢聖人還是于丹所想表達的意義在於,以簡約的語言點出人生大道,讓後世的子孫一一去實踐,讓那種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現代的規則下融合成為一種有效的成分,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價值的人生,這大概就是《于丹論語讀後感》所給予我們的終極意義吧!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作文篇4

《論語》作為儒家的經典,已經傳承了幾千年,儒家思想也成為歷代統治者統治國家的思想。《論語》及其意義不是我們所能評價的。而我看論語,體會到得就是《論語》中的忠君、愛國、孝敬父母長輩、義氣對待朋友,講誠信,對個人的要求,還有對學習方法的説法等等。

第一章的第一篇《學而》的開頭就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學了又時常温習,又能從已經學過的知識裏得到新的知識。這也説別把學過的知識給丟掉了,經常拿出來温習,那才是正確的學習方法。有朋友來請教他,他不倦的給人講解,就算朋友不理解,他也不會覺得厭煩,這就體現了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更注重個人的品德修養的主張,對我們也是有很大的教育意義的。

孔子認為一個人要忠於國家,首先得學會孝順父母,尊敬兄長。他認為一個人只有孝順父母,尊敬兄長他才能做到不犯上作亂,如果連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都做不到,又怎麼能做到服從統治者呢?《論語》中孔子強調的最多的就是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師長。“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等等。而這是他所認為的治國之道,用人之本,而這體現的正海他得“仁”的思想。

孝順長輩,他指出,父母在家就不要遠遊,“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侍奉父母要竭盡全力,他説:“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才算盡了孝道。”還有:“(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悦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這些都是他對孝道的理解和闡釋,而這些,也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也是值得我們很多人去反省的,當今社會,這個問題已越來越多的被人忽略了。

對於朋友,首先要講誠信,他説:“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麼行走呢?”“講信用要符合於義,(符合於義的)話才能實行;恭敬要符合於禮,這樣才能遠離恥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義氣、誠信成了與人相處的基本,這與現在的“要別人尊重你,你就得先尊重別人”也是同樣的道理。

孔子的思想,認識和見解到現在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實在很多,值得我們反省的也很多,在現在的社會裏,我們缺失的東西實在太多,而現在提倡文化治國,就是復歸我們的傳統文化,而儒家的“仁”的思想正是我們需要重新找回,並學習,繼續傳承的東西,我想這對我們國民素質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當然,我現在看到的只是《論語》裏面最表層的東西,甚至連表層的東西都還沒看到。我對自己的知識體系,也需要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論語》裏的思想更使我需要學習的。

論語讀書心得體會作文篇5

讀了《論語》,儒家思想讓我倍受感觸。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我剛讀時就能領悟其中的含義: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書上記載:有一次,孔子在東遊途中,被一位小孩攔住了去路。孔子從車中探出頭來,問這位小孩的姓名,並告訴他自己的身份。小孩聽到後便得知他就是那博學的人——孔子。問道:“夫子可知道,天上有多少顆星星,地上有多少五穀,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聽後大驚,羞愧得搖搖頭。小孩洋洋得意起來:“告訴你吧,天上有一夜星辰,地上有一薦五穀,人有黑白兩根眉毛。”孔子聽後不得不佩服,連忙下車行禮,對小孩説:“知識是無止境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見,一個人不論學問有多高,都要謙虛,知識是無止境的,世界上哪兒都是一種學問,千萬不可因為對方閲歷淺而嫌棄。因為孔子謙虛好學,所以他的學問不斷增大,尊敬他的人越來越多。

《論語》中也有這樣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一句話充分地表達了孔子好學、知趣與豁達大度的胸懷。對於我們來説,光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就足夠讓我們去刻苦學習。孔子的品德一直處於世人所説的“最高境界”,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事父母幾諫”可謂是個經典,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句話的意思是: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得輕微婉轉地勸阻。我們何嘗做到?我們遇到這種情況,通常都是大大咧咧地喊叫父母這您們做錯了。這不僅損害了和父母的關係,還會使家庭氛圍緊張。我覺得這是孝敬父母的常規知識。

還有一句“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易懂,意思是: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必須有一定的去處。當今社會,“孝”的本義是好好侍奉父母,晚輩侍奉長輩。每個當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學有所成,過上繁榮的生活,但他們的內心更需要的是自己的孩子能陪伴在自己的身邊。我在電視上看到過這樣一則廣告:一位年邁的父親與女兒的對話,父親都説在家鄉過得很不錯,不用女兒回家陪他,其實,他的雙腿已經不靈便了,他的老伴患了重病,醫藥費都壓在了他的身上,而女兒卻渾然不知。這則廣告看哭了多少人。陪伴,是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

人都會逝去,但是人的一生不在於活的時間是否長久,而是在於這活的時間裏自己所做的一切有沒有價值,有沒有讓自己後悔。做一個道德的人,展放出人生的生命力,讓自己活出精彩,活出價值,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