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2感動中國顧誦芬人物事蹟有感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67W

2022感動中國顧誦芬人物事蹟有感多篇

顧誦芬院士高度關注國家戰略安全,為大飛機飛上藍天提供決策支持。他對黨忠誠,甘於奉獻,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飛機設計領軍人才,為新中國航空工業70年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2022感動中國顧誦芬人物事蹟有感5篇,以供大家參考!

感動中國顧誦芬人物事蹟有感(一)

在《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節目中,有四位老人因為各種原因沒能到現場參與錄製,這其中就包括剛剛獲得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顧誦芬院士,他也是我國享有盛譽的新中國飛機設計大師、我國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曾主持研製殲-8、殲-8Ⅱ等戰鬥機,開創了我國自主研製戰鬥機的先河。

我們先來通過一個短片回顧一下感動中國的頒獎現場。

敬一丹:顧老今天沒有來到感動中國的現場,通過視頻的方式他和我們面對面。

顧誦芬:大家好,我就是顧誦芬,今年92歲。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這份沉甸甸的榮譽授予我,我感到很慚愧,我沒有做出什麼,黨和國家給了我太多了。感謝感動中國組委會,感謝全國人民,特別感謝一代代為祖國航空事業接續奮鬥的全體航空人。

當時因為身體原因,顧老沒能來《感動中國》節目錄制現場。為了彌補這一遺憾,前幾天,感動中國主持人敬一丹與記者崔霞一起登門拜訪了顧誦芬院士,給顧老送上了《感動中國》的獎盃。

在離開顧老家前,顧老為中國航空事業寫下了寄語,希望年輕人再接再厲,為祖國的空天事業做出更多的貢獻。

顧誦芬:相信你們對空天事業的精彩報道,能激發更多的年輕人為祖國的空天事業做出更多創造。

感動中國顧誦芬人物事蹟有感(二)

2021年1月的一天,陽光柔和,攝影師給顧老拍了一張照片:鏡頭中,他身姿前傾,手中捧着一架殲擊機模型,眼神中有種穿透時空的力量,淡然若菊中自帶強大氣場。有人看了這張照片感動到淚目,説顧老手捧戰機就像捧着自己的孩子。

這位今年91歲的老人就是顧誦芬,作為享有盛譽的新中國飛機設計大師、航空界唯一的兩院院士,他航空報國70年,親手“捧出”了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殲教1、初教6、第一型高空高速殲擊機殲8、殲8Ⅱ……他同時是我國飛機氣動力設計的開創者,奠定了我國亞音速飛機和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的基石。他逐夢藍天70載,一生與祖國航空事業緊緊聯繫在一起,實現了自己立下的諍諍誓言——“只有將天空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不再任人欺凌”。

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顧誦芬院士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上世紀30年代,顧誦芬出生於江蘇一户書香世家。1951年,從上海國立交通大學畢業的他,事業從修飛機開始。1951年,正值抗美援朝的困難時刻,黨中央作出重大決定,國家拿出“60億斤小米”建設航空工業,航空工業局成立,新中國航空工業艱難起步。

那一年,服從國家形勢與安排,顧誦芬遠離家鄉北上瀋陽,維修抗美援朝中“戰傷”的飛機。21歲的顧誦芬從此將自己的一生與祖國的航空事業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仿製而不自行設計,就等於命根子在人家手裏,自己沒有任何主動權。”5年後,新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機構——瀋陽飛機設計室創建,顧誦芬設計中國人自己飛機的夢想隨之起步。

顧誦芬參加工作後接受的第一項挑戰,就是我國首型噴氣式飛機——殲教1的氣動力設計。這對於學習螺旋槳飛機的顧誦芬來説是一個全新的領域。

他找到北航圖書館英國皇家航空學會會刊上有一篇總結進氣道設計的文章,就專門趕到北京,每天晚上去北航。當時沒有複印機,他就買描圖紙、三角板、曲線板,把有關的圖都描下來。就這樣在沒有路燈的土路上跑了一星期,快把借來的自行車前叉顛裂了。

當時,顧誦芬最擔心的是兩側進氣道。一旦發動機收油門的時候,很有可能出現一邊進氣,一邊排氣,飛機發動機就會推力不足。如何驗證,顧誦芬和同事費盡了腦筋。大家找來醫務所的廢針管,把很細的不鏽鋼頭焊在銅管上接出來做成一排,外面用薄鐵皮做個整流罩,“那時候也沒有好的風洞,就到哈爾濱軍事工程院那個一米五口徑的小風洞裏去做,一個月我們就拿下了這個實驗。”硬是靠着這些自創的土辦法,1958年7月26日,歷時兩年研製,殲教1終於在新中國成立10週年之際試飛成功。

1964年,我國開始研製殲8飛機,這是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殲擊機。顧誦芬先作為副總設計師負責殲8飛機氣動設計,後全面主持該機研製工作。

在那個特殊時代背景下,顧誦芬“匍匐前進”帶領團隊堅持奮戰,他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就算‘連滾帶爬’也要把飛機搞出個樣子”。1969年7月5日,殲8首飛成功,可當大家趕去慶祝的時候,顧誦芬卻悄悄離開。雖然首飛成功,但在跨音速飛行試驗中出現了因氣流分離導致的抖振問題。

1969年的夏天,瀋陽某試飛機場上空,一連3天都能看見兩架飛機等速飛行,間距只有10米,場面驚心動魄。為了查出垂直尾翼氣流分離的地方,顧誦芬乘殲教6飛機上天,跟在殲8試驗飛機後面用望遠鏡觀察。從未接受過飛行訓練的顧誦芬承受着巨大的身體負荷,終於找到問題癥結,通過後期的技術改進,抖振問題迎刃而解。

砥礪前行,奮鬥不息,顧誦芬帶領團隊闖出一條中國航空自行研發戰鬥機的新路。

1980年,殲8Ⅱ飛機立項研製,其作戰性能要求遠超殲8飛機。顧誦芬任該型號總設計師,是航空工業第一位由國家任命的型號總設計師。他制訂了兩側進氣的氣動佈局方案,解決了二元超音速可調進氣道設計等一系列問題。作為型號總設計師,他組織和領導軍地多個部門、上百個單位高效協同工作,僅用4年就實現了飛機首飛。2000年,殲8Ⅱ飛機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很多人記得,1985年7月,殲8全天候型設計定型會那天,大家聚在廠裏的幹部食堂吃了一頓團圓飯,平時不喝酒的顧誦芬喝醉了,那天他用的是大碗。

有人評價説,顧誦芬是心懷國之大者,永遠把國家放在第一位。

北京北苑一個略顯陳舊的辦公室內,如同一片“書的森林”,年逾九旬的顧誦芬經常是“早晨第一個到辦公室的人”。在這裏,他能記得每一本書的位置,記得每一本書的內容,“瞭解航空的進展,就是我的晚年之樂。我現在能做的也就是看一點書,翻譯一點資料,儘可能給年輕人一點幫助。”

顧誦芬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由於博學強記,大家都叫他“活圖書館”。他十分重視年輕人才培養,帶領的團隊走出了1位科學院院士,3位工程院院士,兩位型號總指揮。經常有年輕的飛機設計師説,“有顧總在場,我們心裏就踏實了!”

在顧誦芬看來,我國航空事業的發展需要年輕人才,他們是祖國的明天。“我只想對年輕人説,心中要有國家,永遠把國家放在第一位,要牢牢記住歷史,珍惜今天的生活。多讀書,多思考,努力學習,認真做好每一件事。”

令年輕人最為感佩的是,航空報國、航空強國的信念,貫穿顧老的一生,純粹而堅定。有不少航空院校的年輕人,聽了顧老的演講,立志投身航空事業。而顧誦芬對自己的評價質樸而謙遜:“回想我這一生,談不上什麼豐功偉績,只能説沒有虛度光陰,為國家做了些事情。”

感動中國顧誦芬人物事蹟有感(三)

_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顧誦芬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顧誦芬是享有盛譽的新中國飛機設計大師。他組織攻克了一系列航空關鍵核心技術,主持建立了我國飛機設計體系,主持研製的型號開創了我國殲擊機從無到有的歷史,牽引並推動我國航空工業體系建設,培養了大批院士、專家等領軍人才,極大地支撐了我國航空武器裝備型號研製。

顧誦芬是新中國航空科技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國飛機氣動力設計的奠基人。他主持了殲教1、初教6、殲8、殲8Ⅱ飛機氣動佈局設計,奠定了我國亞音速飛機和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的基石,推動了我國氣動力研究、設計基礎手段建設發展。

年少立志航空報國

1930年2月4日,顧誦芬出生於江蘇蘇州。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那時的飛機轟炸聲成了顧誦芬兒時印象最深刻的聲音。日本飛機頻繁在頭頂上空盤旋,炸彈爆炸震得家裏的玻璃窗都發顫。經歷過這樣的日子,顧誦芬説:“沒有航空的話,我們國家將來還得受人欺負,我以後想造飛機。”就這樣,報國的種子在他心裏埋下了。

顧誦芬10歲生日時,叔叔顧廷鵬買了架航模飛機送他,他視若珍寶。父親見他這樣喜歡航模,便也買了一架給他。最初的航空夢想,便從小小的航模上誕生。此後,他先後求學於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和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

沒有制空權的軍隊就要被動挨打,航空武器裝備是現代戰爭的首戰裝備、決勝裝備。建立獨立完整並能與西方列強比肩的航空工業,是中國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夙願。1951年,顧誦芬畢業後分配到航空工業局。當年正值抗美援朝的困難時刻,黨中央做出重大決定,國家拿出“60億斤小米”建設航空工業,航空工業局成立,新中國航空工業艱難起步。這一年,21歲的顧誦芬便將自己的一生與祖國的航空事業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我國第一個飛機設計機構——瀋陽飛機設計室於1956年成立,顧誦芬作為首批核心成員,擔任氣動組組長,在徐舜壽、黃志千、葉正大等開拓者的領導下,開啟了新中國自行設計飛機的征程。

創立飛機氣動力設計方法體系

氣動力是飛機設計的靈魂,空氣動力學的發展推動了飛機的跨代發展。我國開始飛機設計之初,氣動力設計方法和手段完全空白。蘇聯在當時對我國進行的援助僅限於製造,關於設計方面的技術堅決不提供。

顧誦芬參加工作後接受的第一項挑戰,就是我國首型噴氣式飛機——殲教1的氣動力設計。他在大學學的是螺旋槳飛機,現在需要設計噴氣式飛機,而且徐舜壽提出要採取兩側進氣,不能用機頭進氣,國內沒有先例。

當時聽説北航圖書館有一份相關的國外文獻,他便動身從瀋陽來到北京,借一輛舊自行車,天天晚上跑北航查找抄錄資料。他潛心學習研究國外資料,最終提出了亞音速飛機氣動參數設計準則和氣動力特性工程計算方法,出色完成了殲教1飛機的氣動佈局設計。

顧誦芬隨後又完成我國首型初級教練機——初教6飛機氣動佈局設計,建立了亞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體系。初教6飛行品質出色,為我軍培養了數以萬計的飛行員。

一刻不停,顧誦芬轉身又投入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研究。當時國內一無超音速風洞,二無工程適用的數值計算能力。他依靠紮實的理論功底,首次建立了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體系,實現了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計算、試驗與試飛的閉環。他所創立的飛機氣動力設計方法體系至今仍被國內飛機設計採用,為後續殲擊機設計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結束我國殲擊機完全依賴引進的歷史

1964年,我國開始研製殲8飛機,這是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型高空高速殲擊機。顧誦芬先作為副總設計師負責殲8飛機氣動設計,後全面主持該機研製工作。

在研製中,顧誦芬發現發動機噴流對飛機平尾效率有很大影響。當時,國內尚無噴流試驗條件和試驗方法,他帶領設計部門與風洞試驗單位聯合攻關,在國內第一次創建了戰鬥機噴流影響試驗方法,發現了噴流影響規律,該試驗方法也成為後來確定發動機噴流影響的基本方法。

1969年7月5日,殲8完成首飛。雖然首飛成功,但在跨音速飛行試驗中出現了因氣流分離導致的抖振問題。用飛行員的話説,就像一輛破公共汽車,開到了不平坦的馬路上。對於引起振動的原因,大家看法不一,顧誦芬大膽地提出通過觀察殲8飛機飛行中貼於後機身和尾翼上毛線條的擾動情況來對症下藥,他提出要親自上天觀察殲8飛機後機身流場。

這對從未接受過飛行訓練的顧誦芬來説是有很大風險的。而且因為姐夫黃志千就逝於空難,他們家有一個約定:不再乘坐飛機。試飛員鹿鳴東得知實情,感動地對顧誦芬説:“生死觀的問題對我們飛行員來説是早已解決的問題,只要能排除抖振,你們就不要考慮我,怎麼飛我都幹。”顧誦芬決心已下,瞞着愛人,登上了試飛員鹿鳴東駕駛的殲教6飛機。

為觀察清楚毛線條的擾動情況,兩機的距離和間隔都在5米左右。這樣的飛行對飛行員和顧誦芬來説是一種冒險。憑着他們足夠的膽量和勇氣,經過三次上天近距離觀測,顧誦芬承受着巨大的身體負荷,終於找到問題癥結,通過後期的技術改進,成功解決了殲8跨音速飛行時的抖振問題,他和鹿鳴東也就此成為了無比親密的戰友。

顧誦芬主持攻克了跨音速抖振、方向舵嗡鳴等技術難題,圓滿完成了殲8飛機研製任務,結束了我國殲擊機完全依賴引進的歷史。1985年,殲8飛機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僅用四年實現殲8Ⅱ飛機首飛

1980年,殲8Ⅱ飛機立項研製,其作戰性能要求遠超殲8飛機。顧誦芬任該型號總設計師,是航空工業第一位由國家任命的型號總設計師。他制訂了兩側進氣的氣動佈局方案,解決了二元超音速可調進氣道設計等一系列問題。同時,他作為型號總設計師,組織和領導軍地多個部門、上百個單位高效協同工作,僅用四年就實現了飛機首飛。

殲8系列飛機共衍生16種型號和技術驗證機,裝備部隊350餘架,一直是我軍20世紀的主戰裝備。殲8系列飛機的研製,牽引構建了較為完善的航空工業體系,促進了冶金、化工、電子等工業的發展。顧誦芬被譽為新中國傑出的飛機設計大師、飛機氣動力設計第一人。

大飛機是國之重器,是國家意志的體現。顧誦芬先後擔任國家大飛機重大專項論證組副組長和大飛機方案論證委員會主任委員。2003年,他牽頭論證並提交了《關於把發展大型飛機列為國家標誌性重大專項工程的建議》。他基於對軍用、民用航空技術相通的規律性認識,提出“軍民統籌、大客大運並舉”的大飛機發展思路,並得到採納。2007年,國家批准設立大飛機重大科技專項。2016年,運20列裝部隊。2017年,C919成功首飛。

顧誦芬在航空事業耕耘70載,由於國防與航空工業的特殊性,直至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以後,因國家、軍方、航空工業系統、地方政府多次的獎勵、表彰,顧誦芬的名字才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

顧誦芬還十分重視人才培養,他帶領的團隊走出了一位科學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兩位型號總指揮。他主持編纂了70餘部航空科技書籍,主編的《飛機總體設計》一書,已經成為我國航空院校飛行器設計專業的必修課教材,主編的《現代武器裝備知識叢書——空軍武器裝備卷》《大飛機出版工程》等多個系列、數十種航空專著與圖書也都產生了巨大而廣泛的影響。

如今,年過九旬的顧誦芬仍不斷思考着中國航空工業的未來。

感動中國顧誦芬人物事蹟有感(四)

像靜水深流,顧誦芬儒雅而沉靜。同事和朋友們説他博聞強記,像個“書痴”。年逾九旬,他依然堅持學習,總給大家説:“我現在能做的也就是看一點書,推薦給有關的同志,有時也翻譯一些資料,儘可能給年輕人一些幫助。”

似大象無形,顧誦芬謙虛而務實。在工作中,他跑遍了設計室各專業組、各試驗室,試驗工廠模型加工車間。沈飛部裝、總裝廠房,試飛站都有顧誦芬的身影,他與許多老工人都成了好朋友。

如利劍出鞘,顧誦芬執着而無畏。為解決殲8飛機跨音速振動的問題,他曾乘坐殲教6飛機升空觀察殲8飛機的飛行流線譜,兩架飛機飛行時距離保持在5米左右甚至更近……

1964年,我國開始研製殲8飛機,這是我國自行設計的首型高空高速殲擊機。顧誦芬作為副總設計師負責殲8飛機氣動設計,後全面主持該機研製工作。

一項項難題、一次次試驗……時光在顧誦芬身上彷彿是靜止的,無論什麼時期、什麼困難,他都能淡然面對;但時光在他這裏又是沸騰的,為了心中的理想和信念,無畏前行。

1969年7月5日,殲8飛機實現首飛。但在隨後的飛行試驗中,飛機出現強烈振動,這讓所有參研人員都懸起了一顆心。

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顧誦芬決定親自乘坐殲教6飛機上天,直接跟在試驗飛機後面觀察振動情況!

據當時駕駛飛機的試飛員鹿鳴東回憶:“顧總那會兒已年近半百,卻絲毫不顧高速飛行對身體帶來的影響和潛在的墜機風險,毅然親自帶着望遠鏡、照相機,在萬米高空觀察拍攝飛機的動態,這讓所有在場的同志都十分震撼和感動。”

經過三次藍天之上的近距離觀察,顧誦芬和團隊最終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通過後期技術改進,成功解決了殲8跨音速飛行時的抖振問題。

感動中國顧誦芬人物事蹟有感(五)

顧誦芬的辦公室像一座“書的森林”,而他總能記得每一本書的位置,記起每一本書的內容。

在家人眼中,他無疑是一位“工作狂”;在同事和學生們眼中,他又是那個總能濟困解危的“大先生”。

如今的顧誦芬,身體患有疾病,經過兩次手術的折磨,仍不斷思考着中國航空工業的未來。

“從成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開始,中國的航空工業就註定要走自主創新這條路。”航空工業瀋陽所首席專家、多型飛機總設計師王永慶這樣評價顧誦芬指明的方向。

“顧老教會我們的,不僅是飛機的設計和創新,更讓我們學會了無論何時都不要在意質疑,要始終堅持真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金子終究會發光。”作為顧誦芬的學生,如今自己也成了院士的殲15艦載機總設計師、中國航空研究院院長孫聰深情回憶起和顧院士的交往,心中滿是感懷。

一生,顧誦芬就堅持幹好研製飛機這一件事。

“顧老是我們年輕人心中‘永遠的偶像’。”作為顧誦芬身邊的青年同事代表,航空工業科技委高級業務經理張東波説,顧老很少有社會任職,與專業和本職工作不相關的,基本都會婉拒。

從小事中,人們也能時刻感受到顧誦芬的節儉與質樸。

有在顧誦芬身邊工作的航空後生們曾開玩笑説:“顧院士家裏的傢俱可能比我們年齡都大。”

“他生活要求極簡,吃食堂在他心中已是美味;對事業要求又極嚴,他常告訴我們必須心無旁騖,幹好自己的飛機設計。”這是曾經的同事、航空工業瀋陽所型號總設計師趙霞眼中,顧誦芬的特別之處。

“顧誦芬參加工作之時,恰逢新中國航空工業創立,他是我國航空工業近70年進程的親歷者、參與者、見證者。他始終踐行着新時代科學家精神,踐行着航空報國精神,擔當着航空強國使命,他把一切都獻給了祖國的藍天,獻給了黨。”航空工業集團新聞發言人周國強説。

90多歲的人生,70年的科研生涯,顧誦芬的經歷,見證着新中國航空工業從創立到強大的70載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