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2走到天宮上看一看直播個人心得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93W

2022走到天宮上看一看直播個人心得

2022走到天宮上看一看直播個人心得範文1

啟迪心智需要“儀式感”。“天宮課堂”的受眾主要是中國小生,好奇心是青少年階段最寶貴的財富。課本中高度濃縮而又晦澀的知識往往學起來較為枯燥,而當被這些理論支撐的科學實驗,在孩子們仰望的天空中被“太空教師”演示出來的那一刻,牛頓三定律不再是往日題海里讓人停滯的知識之錨,因為它們全都活了起來。科普知識的活力會轉化為心智未開的少年求學途中的動力,到未來,可能會有一個或多個孩子為追尋當年的太空實驗而成為頗有建樹的科學家。

理解科學需要“儀式感”。除過那些無人不知的科學天才,沒有多少人天生對物理公式或數學推導有近乎純粹的興趣。就像科幻小説或電影的功用一般,“天宮課堂”就是一部現實中的科幻作品。《三體》三部曲的問世從感性的角度讓一代人擁抱科學,認識宇宙,“天宮課堂”則以科普教育為目的,用更理性的視角幫助青少年理解科學之美。

對外宣傳需要“儀式感”。“天宮課堂”開播面向全球,授課內容可根據新媒體平台向全社會廣泛徵集,切實把科普教育這堂大課上出了“國際味”。能在國家空間站做“天宮課堂”的項目,無疑是我國科技軟實力的彰顯。用航天事業“夾帶私貨”,早已是世界強國們做廣告宣傳的高端玩法,例如俄羅斯就曾在索契冬奧會和世界盃期間將奧運聖火和足球帶上太空造勢。航天工業需舉國力以成,在太空裏的任何一步都是地球上的新聞。我國打造獨一無二的“天宮課堂”品牌,象徵着科教興國戰略的又一里程碑時刻。

搞科普教育需要“儀式感”。把課堂搬上太空並非浮於表面的科學作秀和形式主義,而是因為它同科學本身的“神祕感”相互補,用一種説服力的方式,向每一個崇尚科學家精神的孩子,提供一次驗證理想的契機。這樣的“儀式感”值得再多“億”點。

2022走到天宮上看一看直播個人心得範文2

此次太空授課在太空失重環境下向青少年演示在地面很難見到的物理現象,當這些奇妙而精彩的現象展現在學生面前時,我在地面課堂的現場多次聽到了學生們的驚呼和掌聲。離大屏幕很近的我也深受這些美妙現象的震撼。當王亞平老師進行高難度的操作,比如往水膜上貼中國結時,我感覺到現場所有的聽眾都摒住了呼吸,那個小小的圖標集中了所有人的目光,而當它被穩穩的貼在水膜上時,那種欣喜和感動簡直難以用語言來形容。

這種通過凸顯天地差異來進行教學的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太空、對航天乃至對科學的學習興趣。這次授課活動在青少年頭腦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一定會伴隨學生們一生的求索過程。

航天員作為科普教師親切地與學生進行對話,拉近了代表我國尖端科技水平的航天工程與公眾的距離,增進了青少年對航天事業的瞭解與關注,對青少年來講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中國情懷的傳遞。航天員們清晰的思路、流暢的表達和精準的實驗演示給全國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不得不歎服他們過人的智慧,出眾的技能以及接近完美的身體素質,當然從中也能反映出他們勤奮刻苦、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他們的表現為我們教師起到了表率作用,值得我們學習。

這次太空授課實現了航天工程領域、科普界和教育界在培養青少年方面的無間協作,這對物理教師的鼓勵作用是巨大的,我和史藝老師都感受到了一種團結的温暖。這也激勵着我們今後在教學工作中更加註重與其他社會教育力量的聯繫與合作,從其他領域聽取教學意見,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和對知識的領悟,從而提供給學生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創造更適合學生髮展的學習環境。

2022走到天宮上看一看直播個人心得範文3

學校組織了全校師生觀看神舟十號在遙遠的外太空中的天宮一號內三名宇航員為我們做的“太空授課”……

授課中王亞平老師為我們做了幾組只能在外太空失重情況下可以做到的有趣實驗。首先王亞平老師告訴我們,太空中專用的質量測量儀是依據牛頓第二定律製造的。物體受到的力,等於它的質量乘以加速度。在質量測量儀中,設置一個彈簧凸輪機構,能夠產生一個恆定的力,另外再設置一個能夠測出物體運動加速度的測速系統,根據這個定律,宇航員可以在失重情況下測出物體的重量。

然後,王亞平老師把一個小球用線固定在一個支架上當亞平老師給小球一個推力時,小球竟然圍繞擺軸做圓周運動。王亞平老師告訴我們:“只要我們給處於失重狀態下的小球一個小小的初速度,小球就會圍繞擺軸做圓周運動了。但是在地面上,我們要給小球一個足夠大的初速度,才能夠實現。”

之後王亞平老師又做了陀螺試驗,告訴我們陀螺在地面高速旋轉時,具有很好的定軸性,這一特性在太空中也是一樣適用。所以天宮裏的很多設備就是利用陀螺組合來定向的,也有利用陀螺定向原理製作的儀器,用來測量航天器的姿態和軌道。

最精彩的要説水膜實驗和水球實驗了:王亞平老師使用一個金屬圈和一個水袋,把金屬圈輕輕地放入水袋,再將金屬圈慢慢地抽出,這時在金屬圈上形成一個大大的水膜。在失重狀態下,普通水也能夠形成漂亮的水膜,這在地面上可是很難實現的。隨後王亞平老師輕輕地把水注入到水膜上,水膜慢慢的變厚,隨着注入的水越來越多,水膜竟然變成了一個亮晶晶的大水球。水膜變成了大水球,而且沒有破裂。當把紅色液體注入到水球中,紅色在水球裏慢慢地散開,最後形成一個大大的紅色水球。

通過這次太空授課實驗,讓我們懂得了許多物理知識,也告訴我們外太空還有太多奧祕沒有被人類所攻克,這次太空授課,也激發了我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讓我們感受到了平凡而枯燥的物理的美妙之處,而且也瞭解到了有關太空的一些知識,見識到了這些神祕的知識,加強了我們對無盡的太空的興趣。

2022走到天宮上看一看直播個人心得範文4

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中國將首次在神舟飛船上進行太空授課。這是我國前所未有的,在全球來説也是第二次。因此,神十太空授課不僅是舉國矚目的一次盛世,也是全球愛好天文學、物理學等領域學者、朋友的一次盛世。

第一次太空授課是什麼時候呢?其實,早在1985年,美國宇航局就提出了太空授課的構想,並且為此訓練了兩名女教師,一個是麥考利夫,一個是摩根。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第二年飛船升空時,麥考利夫與飛船一同殞夢地球上空——那次,飛船“挑戰者”號升空73秒後突然爆炸而破碎。

然而,摩根卻並未放棄這個上天授課夢,為此她又準備了22年。終於,在2007年,她在國際空間站裏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的太空授課,通過視頻,給學生上了25分鐘課,並展示了宇航員在太空怎樣運動、在太空如何喝水等情景。

無獨有偶,此次我國同樣是由女航天員來進行授課,但授課的難度卻比摩根那次要大得多——此次王亞平主要是展示在失重環境下的一些物理現象,演示的不再是喝水、運動等我們都早已比較清楚的內容,而是科技含量更高的物理概念。

王亞平在此次講課中主要演示了五個實驗,分別是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基礎物理實驗,主要是讓青少年瞭解在失重條件下,物體運動會有何特點,液體表面張力有什麼作用,同時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這五個實驗不要看起來簡單,但其背後藴藏的物理知識卻是令人驚奇而深厚的!

這次實驗是他們事先自己劃定的嗎?其實不是。這次實驗中的部分問題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所徵集到的,這不僅是航天的一次突破,更是青少年自身的一次突破。因為只有具有演示價值的問題才能被徵集,這要求我們青少年需要補充更多的相關知識,讓自己從裏到外充實起來,不能外強中乾腹空空。

有人詢問太空中的生活用水是不是循環使用的。我對這個問題也很感興趣。指令長聶海勝告訴我們,飛船中的用水是從地球帶上來的,但目前還不具備循環利用功能,因為這需要更先進的技術和複雜的設備。聽了這話,我不禁有些心酸,他們在太空中的生活該有多艱苦啊。

也許,太空生活用水的循環利用是否能夠實現就需要看我們青少年這一代了。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更多的人對神祕的太空感興趣,願意為我們的航天事業發揮出更大的力量,向我們“中國夢太空夢”的實現靠近!

2022走到天宮上看一看直播個人心得範文5

期盼了很久的《天宮課堂》太空授課終於和我們見面了,在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裏,三位宇航員為我們帶來一堂特別的“太空課”。

陀螺實驗、水膜張力實驗、浮力消失現象……讓我知道了原來在失重環境下能做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水膜張力實驗了!首先,用一個類似放大鏡大小的環,伸進飲用的自來水袋裏,拿出來時竟成為了一個水膜,再往裏注入水珠,慢慢地水膜就變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水球,放入一朵紙花,紙花居然在水球上綻開了!這對我們來説,簡直是一個奇蹟!觀眾們都看得目瞪口呆。

王亞平老師還給我們展示了企鵝服,它可以對抗肌肉萎縮心血管功能下降,讓我們安全地在太空艙裏活動和工作。葉光富老師向我們展示了失重條件下細胞生長髮育的研究,在顯微鏡下,細胞一閃一閃的,不停地跳動着,好像在説:我們在太空裏活得好好的呢!葉老師還為我們演示了在太空艙裏行走、轉身和旋轉,這些動作都跟在地面做有很大的差別呢,真是神奇呀!

太空真奇妙!作為祖國的下一代,我們要不斷地學習知識,相信終有一天,我也可以親身上太空,探索更多太空的奧祕。

Tags:直播 天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