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抗擊疫情心得通用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96W

讀抗擊疫情心得通用多篇

讀抗擊疫情心得篇1

這個春節,誰都沒有預見是這樣過的。“不聚餐是為了以後還能吃飯,不串門是為了以後還有親人”“出來聚會的是無恥之輩,一起打麻將的是亡命之徒”……疫情面前,全國人民眾志成城,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白衣天使請願“上戰場”,廣大黨員幹部為了切斷傳染途徑,日夜堅守崗位。他們用實際行動為“武漢加油”,守護人民羣眾健康。

時代是出卷人,疫情阻擊戰就是一場大考。要確保一線幹部心無旁騖答好卷,打贏疫情防控戰,“後勤保障”要跟上。對此,四川省委組織部出台《關於激勵廣大黨員幹部人才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擔當作為的十條措施》,緊扣組織部門有效發揮作用履職路徑,採取政治激勵、工作激勵、組織激勵、精神激勵“乾貨”措施,着力推動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在四川落地落實;河南省委組織部出台《關於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部署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進一步發揮職能作用的若干舉措》,從6個方面明確了23條針對性、操作性、實效性強的具體措施,推動各級組織部門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更好地發揮職能作用。多省組織部門出台激勵關愛“硬核”舉措,必將激發一線幹部戰“疫”激情。

在戰“疫”中培養選拔優秀幹部,讓一線幹部敢為有為。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但危險無處不在。非常時期非常對待,對為守護羣眾健康而篤定逆行者、對把羣眾生命放在第一位者,對防控工作做得出色者,疫情結束後,就是要大張旗鼓表彰、獎勵,該培養的培養,該提拔的提拔,既讓幹部堅守一線,又激勵更多幹部衝鋒一線,充實一線防控力量。

摒棄形式主義,讓防控工作落在實處。疫情阻擊戰,防控是的任務,也是最難的任務。村看村,户看户,羣眾看幹部。少一些形式主義的督查,檢查,一線幹部更能嚴格把關,“哪怕十防九空”。

當好“孃家人”,解決好一線幹部的後顧之憂。為了防控疫情,一線幹部在前方戰鬥,但他們也有妻兒老小,組織就是他們的“孃家人”,通過微信、電話、短信等方式,多瞭解他們的體温、家庭菜單、生活必需品清單,和不定時的其他生活需求等,也是一種温暖。讓一線幹部集中精力做好防控工作。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疫情阻擊戰是一場人民戰爭,充分激發一線幹部戰鬥激情,讓他們心無旁騖答好“戰疫卷”,人心齊,泰山移!我們堅信,疫情阻擊戰,上下同欲者,勝!

讀抗擊疫情心得篇2

利用春節假期,我觀看了《人民的好兒女》系列教育片,其中大醫精誠——張伯禮的事蹟深深感動了我。?張伯禮,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他是當今中醫藥事業發展奠基人之一。他以唐代名醫孫思邈“大醫精誠”之道激勵學生:“要成大醫,必先修身,‘無醫德者不可為醫’,為醫者應有良好的醫德”。?就是這樣一位有着崇高醫德的一位老黨員,在中醫領域裏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繼承發展祖國傳統醫藥,為人民健康服務。”這是老共產黨員張伯禮的堅定信念。作為中醫藥學的傳承人,他嘔心瀝血,鍥而不捨,用現代科學技術繼承和發展中醫藥。多年來共獲國家科技進步獎5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20餘項,授權專利20餘項,發表論文200餘篇,主編專著10餘部。2009年,他提交的世界中醫學教育史上的第一個國際標準《世界中醫學本科教育標準》獲得通過,有力地推動了中醫藥教育的國際化和標準化。這些沉甸甸的榮譽,不僅凝結了一位科學家的無窮智慧,也體現了一位共產黨員的崇高理想。?張伯禮把“賢以弘德,術以輔仁”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他身兼數職,工作繁忙,但堅持每週出門診。他處處為病人着想,從不開大處方,不做不必要的檢查,不收病人任何禮物,為病人精心診治。?同時張伯禮總是拿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於教學,即使工作在繁忙,也要走上講台為本科生上課,走進實驗室與研究生一起做實驗搞科研。他捐出“何樑何利獎”、“中醫藥國際貢獻獎”、“百篇優博指導教師獎”的40餘萬元獎金,在學校設立了“勇搏”基金,用於獎勵品學兼優的學生。?同樣是一名醫務工作者,同樣是一名共產黨員,張伯禮院士那種為病人、為中醫藥事業奉獻一生的事蹟深深感動着我,雖然我永遠無法達到張院士所取得的成就,但是我可以像張伯禮院士那樣以無限的熱情關心病人,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對待工作,講奉獻,心中有羣眾,辦實事,不圖虛名,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堅定地實踐着共產黨員的無私奉獻的精神。?

讀抗擊疫情心得篇3

誰説90後、00後都是長不大的孩子?在這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鬥爭中,這些年輕人用實際行動證明,他們是有擔當的一代,是“奔湧的後浪”。90後、00後在抗疫中的優秀表現得到社會廣泛認可,全國兩會期間也引發代表委員們熱議,稱讚這些年輕人有情懷、有擔當。

全國人大代表張伯禮:

被抗疫的年輕人所感動,90後是可託付的一代

“在武漢疫情期間,我覺得90後年輕的醫務工作者、志願者,他們的所作所為都可圈可點。”5月24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在接受現代快報記者採訪時,講述了自己在武漢抗疫期間的所見所聞。他説,90後是讓人放心的一代,可託付的一代。

今年1月27日,72歲的張伯禮臨危受命奔赴武漢,在武漢抗疫82天。他告訴現代快報記者,疫情期間,一名滯留武漢的大學生志願者讓他至今難忘。

△疫情期間奮戰在武漢抗疫一線的90後醫務工作者

“她過年沒有回家,疫情發生後成了一名志願者,幫急需藥品的小區居民買藥。有人需要藥時,她記在自己本本上。有的藥不好買,需要跑十幾家藥店,還要買最便宜的,送給居民時,她會很用心地寫一張紙條告訴藥怎麼吃。”張伯禮説,除了這名大學生,還有奮戰在方艙醫院的年輕醫務工作者都讓他難以忘懷。

讀抗擊疫情心得篇4

正常來説,一到春節大街上就熱鬧非凡,天空中煙花綻放,一切處於歡聲笑語中。而現在的春節,街上空無一人,天空烏雲密佈,混沌一片,淒涼無處不在。到底是什麼讓一個喧鬧的春節變成了這樣呢?

這一切都是新型冠狀病毒搞的,它們像兇猛的猛獸一般在中國各地到處衝殺,害得家家户户緊閉門窗,老老實實地待在家中。

這個年所有人都過得異常艱難,疫情當前,武漢人民難!全國人民難!作為國小生的我,除了聽從鍾爺爺的話,響應國家號召,自覺不出門,戴好口罩,不去人員密集的地方,在家自覺學習功課,堅持每天在家運動鍛鍊外,我還每天關注疫情的發展,心繫祖國,並在家作詩一首獻給抗戰在一線的白衣戰士們:

致抗“冠狀病毒”醫護戰士中華武漢疫情出,千户萬户不出屋。白醫捨命戰前線,奮戰不畏艱辛苦。勸醫更要護自身,早日為民破此毒。

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只要祖國所有人民團結在一起,擰成一股繩,萬眾一心,沒有什麼困難不能攻克。我有信心,這場仗我們一定贏。

我感覺我現在有了強大的責任感。以前媽媽總跟我説,要好好學習,長大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過上富足的生活。我也是以為學習是為了自己將來的生活,但是在我十歲的這個春節,武漢疫情,舉國抗疫,有着專業學術的鐘南山爺爺挺身而出,掛帥親征的事件,卻讓我懂得——我要好好學習,努力掌握本領,要做一個像鍾爺爺那樣有知識的人。當國家危難的時候,我也能站出來為祖國做貢獻!現在我認為讀書是一種責任!

中國加油!武漢加油!白衣戰士加油!

願我的祖國平安,願祖國人民平安!

讀抗擊疫情心得篇5

在基層,有一羣人,他們身穿白大褂,忙碌在各個衞生室間,看病拿藥、打針輸液、包紮傷口,偶爾也會揹着醫藥箱進組入户。疾病面前,他們能給羣眾吃下“定心丸”;疫情防控,他們成了守護羣眾健康的“戰鬥員”。羣眾足不出户,街道格外冷清,他們卻踏上了戰“疫”征程,村醫“大白”成了最靚麗的風景。

一枚黨徽的擔當

小小的一枚黨徽,是中國共產黨員的標誌和象徵,帶上它,意味着亮明瞭身份,嚴於律己、恪守奉公便是使命。當前疫情防控牽動着每一個人的心,在這個特殊時期,防控物資尤其是口罩至關重要,安徽金寨縣桃嶺鄉趙院村村醫吳章學深深明白這一點。村幹部説這個村醫有點“倔”,衞生室防控物資被他安排的妥妥當當的,一天送出去幾個口罩、幾瓶消毒液,他都詳細記錄在登記簿上了,親戚來找他多拿幾個口罩,他絕對不會多給一個,但是一聽説有武漢返鄉人員被隔離觀察出不了門,他卻主動為他們送去口罩、體温計、洗手液等防護物資,並引導他們積極做好防護措施。他説:“目前防控物資比較緊缺,大家絕對不能浪費,要先給最需要的人”。自接到通知後,這位56歲的老黨員、老村醫,時刻堅守在工作崗位,隨時上門為外出返鄉人員和村民量體温,一有空閒,他更是冒着被感染的可能,挨家挨户宣傳疫情防控科學知識。在疫情面前,他用自己的堅定信念和政治品格,履行了一個黨員的職責。

一輛三輪車的軌跡

每天清晨,人們總會看到一個身影,騎着三輪車,一路向前,他是羣眾心中最可敬的村醫。金寨縣桃嶺鄉龍潭村醫師鄢德江,家住在高灣村,在複雜的疫情防控鬥爭中,每天天剛亮,他就從家出發,騎着那輛三輪車,向衞生室趕,疫情面前,他比以往起得更早,騎得更快。由於身有殘疾,他看病拿藥、測量體温的動作可能沒有那麼利索,但他總是耐心的囑咐看病羣眾要注意的方方面面。每天他還要騎着三輪車上門為武漢返鄉人員測量體温,送去防控物資,為了節約時間,中午就用微波爐加熱從家裏自帶的盒飯,這個春節裏,他放棄和家人的團聚,靠着一輛三輪車,堅持站在防疫的前列。

一盞白熾燈的情?

最近疫情防控形勢越來越嚴峻,每天晚上金寨縣桃嶺鄉桐崗村的衞生室總是亮着一盞白熾燈,村民們既感到暖心,又覺得很安心,因為有人在負重前行,默默守護。村幹部張忠洋説:“每次我值完班回去,吳孔勝醫生還在加班加點,我作為一個年輕人真的非常感動,他的精神確實值得我學習,本來還覺得一身疲憊,看到那盞白熾燈,我頓時又充滿了動力。”一個50歲的村醫,在基層一干就是30年,在疫情面前,他積極履行村醫職責,白天深入武漢返鄉人員家中監測體温、交代隔離事項,同時,還積極參與防疫宣傳,每家每户走訪、發放宣傳單及明白紙,晚上在村服務羣裏,普及防疫健康知識,接診一些普通病人。每天起早貪黑,沒有休息過一天,始終無怨。他説“既然選擇當一名醫生,就得擔負起我的責任。我是桐崗村的村醫,我就得對桐崗村羣眾的健康負責”。

一支體温計的温暖

金寨縣桃嶺鄉高灣村是3000多人的大村,進出村路口有7個,衞生室有2個,防疫任務較重。由於廖榮貴醫生對村民情況熟悉瞭解,工作經驗豐富,他就主動承擔了給羣眾量體温的工作。每天上午他身穿白大褂,帶上體温計,奔走於武漢返鄉的重點人員家裏,他仔細詢問、掌握情況,不顧個人安危,親自為他們測量體温,細心登記造冊,耐心宣傳疫情防控知識。每天下午他在兩個衞生室之間來回奔波,為一般羣眾量體温,發放防控物資。對於廖醫生的工作,鄉村幹部高度認可,但大家在誇讚他時,他卻謙虛地説:“這是我的本分工作,關鍵時刻,村醫不能當逃兵”。

一條朋友圈的思念

在元宵節這個傳統的節日裏,按照金寨縣桃嶺鄉當地習俗要在故去的親人墳前“上燈”。今年的元宵節對桃嶺鄉桃嶺村衞生室的村醫汪有云來説,意義深重,因為這是她大兒子故去的第一個元宵節。按照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不能給去世的兒子“上燈”,在元宵節仍堅守崗位的她,只能發一條朋友圈來寄託哀思。汪有云的長子有先天性智力缺陷,但是她不離不棄,悉心照顧了30多年,另外她還要照顧孫子、孫女和90多歲的婆婆,本來家庭負擔就重,2019年10月,大兒子又突然離世,這對汪有云來説是個巨大的打擊,但是她在悲痛中依然把本職工作完成的很出色。疫情爆發後,她始終堅守在崗位,上門隨訪、測量體温、發放口罩,工作連軸轉的她連家都顧不上。她説:“在這個特殊時期,我不僅要為移風易俗起到示範帶頭作用,更要守護村民健康和平安。”在説這番話的時候,她的眼圈紅了。揹負着一個家庭的重擔和一份喪子的傷痛,還能扛起防疫抗疫的責任,用行動詮釋仁者愛人,實在可敬。

在疫情防控第一線,這羣村醫“大白”,憑着一個口罩、一身白大褂每天奔赴在在各個村莊衞生室,參與一線防控,他們願意把風險留給自己,把安全留給羣眾。在基層,除了村醫,還有衝鋒在前的黨員、默默奉獻的羣眾、不辭辛苦的鄉村幹部,平凡人物終會匯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齊心協力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阻擊戰,共同迎接屬於2020年的春天。

讀抗擊疫情心得篇6

疫情就是集結號,防控就是使命擔當。當前,湖北省武漢市疫情防控形勢嚴峻,疫情防控阻擊戰是廣大黨員幹部面對急難險重任務的一次大考和初心使命的一次檢驗。近日,江漢區城管局湧現出一批勇於衝鋒在前的優秀黨員幹部,他們深入疫情一線,在做好醫院衞生防疫、服務外省援漢醫療隊、做好社區羣眾服務工作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在共同戰疫的征途中奮力前行。

人民的呼聲就是行動的命令,在疫情防控一線踐行黨員的使命擔當。近日,江漢區轄區內的武漢紅十字會醫院因接診病患量較大,每日產生的醫用垃圾量激增,醫院現有的保潔力量難以滿足每日的垃圾清運需求。得知此消息後,江漢區城管局環衞質量管理中心迅速召開了動員會,江漢路班班長、黨員張秀芹帶頭簽下《請戰書》,組成了個15人的突擊隊,全力為醫院做好保潔工作。在進行了相關防護知識培訓後,在單位的統一安排部署下,他們集中住宿、輪流隔離休息,以對人民羣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高度負責的態度,奮鬥在抗擊疫情工作的一線,為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做出一個城管人應有的堅守和奉獻。

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讓黨旗在疫情防控陣地高高飄揚。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江漢區城管局迅速組織起優秀的年輕黨員幹部,成立到漢醫療團隊抵離接待志願者服務隊。近幾日來,深夜的天河機場迎來了來自全國各地逆行而來的白衣戰士,多名年輕的城管隊員分批次帶隊往返於城區和機場之間,圓滿完成了多家援漢醫療隊的接機對接、醫療物資運輸及住宿安排等工作。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初心使命不是泛泛而談就能體現的,它浸潤在明責、履責、盡責中,體現在敢不敢深入防控疫情最前線中,彰顯在能不能取得防疫成效上。江漢城管的青年黨員堅守崗位、迎難而上,以防控疫情、黨員先行的擔當精神和紮實的工作作風,切實扛起疫情防控的應盡之責。

堅守一線落實防控巡查,做好社區內服務羣眾的民生工作。自武漢市進一步實化、細化、強化疫情防控措施,堅決落實內防擴散、外防輸出兩大任務,採取了分級就醫篩查機制後,城管隊員和廣大社區工作者一道走上了抗擊疫情的一線,他們走到羣眾身邊發放防疫宣傳冊,根據社區微鄰里羣眾上報信息,上門為羣眾測量體温,守護羣眾健康,也讓羣眾恐慌的心理慢慢得到平復;利用城管小電瓶車的便利,做些為羣眾及時送藥送菜等便民服務,讓羣眾切切實實感受到温暖,在服務居民生活、抗擊疫情蔓延的路上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

生命重於泰山,防控就是責任。在這個不平凡的鼠年春節,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鬥中,共產黨員始終衝鋒在防控一線,充分發揮着先鋒堡壘作用,讓黨旗在防控戰場高高飄揚,匯聚起抗擊病魔的強大力量。

讀抗擊疫情心得篇7

idol一詞意為偶像,流行於娛樂圈中,多被年輕人用來稱呼自己喜愛的歌手、演員,年輕人們粉偶像的顏值、才華、演技等。然而,這段時間以來,我們發現年輕人的idol名單有了更新。

粉“醫食無憂”組合“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之情懷。前段時間,一段鍾南山和袁隆平罕見同台的珍貴影像資料火了,網友形象地稱其為“醫食無憂”組合。疫情襲來,84歲的鐘南山院士時隔17年再度“掛帥出征”,一張坐票讓他火線奔赴武漢,與病毒較量、與時間賽跑,疫情危急時刻,他成了人民羣眾的“主心骨”,成了百姓心中的“定海神針”。面對疫情引發的全球關於糧食危機的擔憂,袁隆平院士表示,中國完全有實現糧食生產自給自足的能力,一句話讓人們不再恐慌、充滿底氣。正所謂“國士有雙,醫食無憂”,在這兩位老人執着堅守的背後,是“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的為民之心,是“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的無私之心,是“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赤子之心。無論是在各自領域的卓越貢獻,還是為國為民的高尚情懷,青年們都在感受着、崇拜着、激勵着、行動着,時刻不忘國家利益安危,紮實學習科學技術知識,心懷天下蒼生冷暖,擔重任、幹大事、創大業。

粉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們“牢記使命,勇攀高峯”之堅韌。4月23日,給參與“東方紅一號”任務的老科學家們回信,向他們致以誠摯的問候,並就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加快航天強國建設向廣大航天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50年前,新中國經受着巨大的艱難和考驗,就在這內外吃勁的時刻,“兩彈一星”陸續發射成功,向世界宣告着中華民族正在走向強大。在這成功的背後,是老一輩科學家們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志氣,是堅強不屈、不怕困難的偉大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強大支撐。這堅韌歷久彌新,新的時代、新的征程,面對戰疫戰貧兩個戰場,我們青年一代要弘揚“兩彈一星”精神,以艱苦奮鬥為精神支撐,以勇於攀登為奮進方向、以無私奉獻為行動指南,答好疫情防控“加試題”,啃下脱貧攻堅“硬骨頭”,爭做“兩彈一星”精神傳承人。

粉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後黨員“不懼風雨,勇挑重擔”之擔當。疫情期間,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後”黨員回信,充分肯定廣大青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鬥爭中“彰顯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深情稱讚“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是堪當大任的”,殷切囑託新時代青年“迎難而上、勇挑重擔,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90後”,我們的同齡人,當看到“頭可斷,髮型不能亂”的他們為了方便穿脱防護服剪掉長髮,當看到一張張年輕的臉上被口罩壓出深深的印痕,當看到紛紛大雪染白了他們的警服,他們不再是父母嘴裏的孩子,不再是老師課堂上的學生,他們同一線英勇奮戰的廣大疫情防控人員一道,肩負時代賦予的使命,衝在一線,堅定步伐,勇敢向前。“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當前形勢複雜,廣大青年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迎難而上,苦拼實幹,脱貧攻堅、鄉村振興、創新創業等大潮中,需要新時代青年奮鬥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