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觀看我是醫生心得體會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9.55K

觀看我是醫生心得體會

《我是醫生》成功還原了一位有血有肉平易而偉大的時代英雄,充分表現了吳孟超院士作為一位醫生、一名共產黨員、一名軍人忠於黨、忠於人民的崇高品格,高超的醫學戰略意識和義無反顧的報國情懷,弘揚了他從醫數十年,不忘初心、恪盡職守。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觀看我是醫生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參閲。

觀看我是醫生心得體會1

電影《我是醫生》研討會在上影舉行。95歲的吳孟超身着軍裝一出現,場內所有人起立致敬並鼓掌。吳孟超在感謝電影主創的同時,也幾度敬軍禮,“黨和國家培養了我,我要堅持做一個軍人、一個共產黨員、一箇中國醫生,始終為人民服務。”

是醫者,更是醫學拓荒者。

吳孟超至今堅持在醫療一線,他親自主刀的手術紀錄已經超過1萬5千台。無論是年輕時從割膠刀改拿手術刀,還是毅然回國報效祖國,以及創造出中國肝膽外科無數個第一,吳孟超的人生有太多值得書寫的部分。

拍吳孟超的醫者仁心不難,難的是如何在有限的電影篇幅裏不走尋常路。導演謝鳴曉説:“製片人最初把故事梗概交到我手裏時,我的第一感覺是頭皮有點發麻,這部電影不容易拍,尤其是如何用電影的方式去表現吳老的家國情懷。”

所幸,編劇黃丹拋開了常規的手術枱救人套路,他總結了吳孟超一生的奮鬥目標是:搞超前的科研,從根本上救治病人。“這也是他醫德、醫術中的最閃光之處。”

《我是醫生》中,吳孟超有句讓人過耳不忘的台詞:“一把刀、一台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一片基礎研究的華蓋能庇佑更多人”。

電影中,吳孟超想搭建基礎研究平台,擴大實驗室規模,他希望得意門生趙一濤能隨己投身其中。但對外科“一把刀”趙一濤而言,從手術室抽身去實驗室,尤其是要致力於當時還被普遍質疑的細胞治療,他的事業前景不啻於“霧裏看花”。

現實中,由於癌症至今並沒有攻克,趙一濤的質疑心理曾存於不少人心間。對此,吳孟超的迴應是:“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我的手割過橡膠,描過圖紙,但自從拿起手術刀後便再沒有放下。我已經90多歲了,還能做多長?不知道。我要趕緊把科學院、研究院建好,把平台建好,再培養人才。有人、有平台,基礎研究就能開展下去,20年、30年、40年總能解決問題。到那時,我在天上看。”

觀看我是醫生心得體會2

今天,我觀看了一部名叫《我是醫生》的電影,感觸很深。故事主要講了新冠疫情爆發後,原本為呼吸科主任醫生的鄭直臨危受命,轉入重症區全面負責新冠肺炎的收治工作。在病人數量暴增,醫療物資奇缺,甚至連在抗疫一線的醫生也感染上病毒的情況下,他們不懼困難,盡心盡力,團結一致,終於迎來了勝利曙光的故事。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場景是,鄭直在醫療物資緊缺,人心渙散的情況下,對每一位醫護人員説的話:"我們每天堅守崗位,為的是什麼?因為我們是醫生!"就是這麼簡單樸實卻又擲地有聲的一句"我們是醫生",深深地打動了我,讓我體會到了他們堅定的意志與偉大的精神!從事了這個職業,走上了這個崗位,就不懼生死,責無旁貸,他們用堅守讓我們敬仰,用熱情讓人感受到了無與倫比的愛。

每每看到那些"白衣天使"們每天工作到凌晨,只休息一小時不到時,我心裏就如被針紮了一般。儘管整個臉部都是被口罩勒出的傷痕,心裏還承受着朋友病危、親人病逝這些常人難以承受的痛苦,可她們臉上還是保持着陽光般燦爛的笑容,給患者以温暖和信心。如果她們不是天使,哪還有誰能配得上呢?

最深深打動我的一幕,是鄭直的父母感染新冠肺炎隔離時,與鄭直一門之隔的"對話"。鄭直用便利貼貼在病房門上,寫道:“爸媽,你們要照顧好自己,多吃蔬菜。”夫婦倆見了門上的字,笑着朝鄭直點了點頭。當鄭直又寫道:“我以後會經常來看你們的。”夫妻倆卻輕輕地搖了搖頭。誰不想自己的孩子留在身邊照顧自己呢,何況是在那樣的情形下,但他的父母卻知道自己的兒子是醫生,他有責任與義務要去救助更多的人。

靠手指的比劃,眼神的交流,那對孩子的親情與不捨的深情,深深地融入在父母含情脈脈的眼神中,就是這樣一場"無聲"的交流,使我的眼淚情不自禁地滑過臉頰。

就是這樣一部普通而又不尋常的電影,令我不止一次笑着流淚,心痛又欣慰。

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的來臨,醫護工作者們的不懈努力終於迎來了回報,全國的確診、疑似病例全部清零。

經歷了這一次疫情,觀看了這樣一部電影,我不禁為中國而自豪!雄踞東方的獅子,不會因疫情倒下,只會愈戰愈勇!

觀看我是醫生心得體會3

為進一步營造公司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在職工隊伍中提倡學先進、爭優先的工作氛圍,積極響應區委宣傳部關於組織觀看經典優秀宣傳教育題材電影《我是醫生》的號召,公司於6月7日下午組織觀看了由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出品的吳孟超院士傳記電影《我是醫生》。

這部電影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為原型,講述他年逾九旬依然奮鬥在攻克癌症科研最前線的故事。95歲的吳孟超是著名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國醫大家的情懷:一方面,他親自主刀的手術紀錄超過18000台;而同時,他又帶領學生在醫學發展前沿開展細胞免疫療法研究,開啟了免疫系統防治癌症的大門。吳孟超至今仍然奮鬥在攻克癌症科研的最前線,“一把刀一台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是他想庇佑所有人”,就是他心路歷程的最真實寫照。

這是一部充滿正能量的人物傳記影片,吳老身上的無私奉獻、情繫人民、堅持不懈等精神時刻為我們樹立起時代標杆,大家觀後感到,要以時代榜樣的力量激勵自己,勤奮學習、思考和鑽研,立足本職工作,知難而進,攻堅克難,努力做一個對社會建設、單位發展有用的人。

觀看我是醫生心得體會4

在上影集團和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舉辦的影片研討會上,評論界一致認為,《我是醫生》是一部具有創新意義的主旋律英模人物傳記影片,它突破了常規的創作模式,以平實的生活場景,讓崇高變得平易近人。這裏摘錄刊發部分評論家的發言。

緊貼真實,使人物具有穩固紮實的生活基底。

《我是醫生》是一部令人感動的人物傳記影片,其中的科學精神、動人情感,以及藝術手法的使用,在高妙的結合後達成感染力很強的觀看效果。

影片始終“緊貼”傳主的真實生活,台詞對話質樸有趣,語句精到,同時包含豐富的人生況味。雖然要表現的傳主是事業卓著、感動中國的可敬老人,卻始終賦予他不僅可敬,而且可感、可親的真實、生動、完整人格。影片中有這樣的人物自述,“我是割膠人的兒子,父親從小就誇獎我的手靈活。用割膠刀,穩準快,後來就換成了手術刀。”從割膠刀到手術刀,從橡膠林到手術枱,大弧度聯想的意象跨越使一位功勛卓著的老人形象首先具有了穩固而紮實的生活基底。

作為一部上影出品的高藝術水準傳記片,《我是醫生》並未將偉大人物簡單化,而是採用獨特的敍述視角,着意展現吳老作為醫生的日常。有一處畫面令人感動,觀之難忘。吳老和學生一起面對堆積的患者檔案,那些雖然接受了成功的手術,卻因為後發的擴散轉移而“不在了”的病人。身為醫生的吳孟超為此在辦公桌前特闢一個立櫃,高高摞起故去的病患檔案。他用樸素至極的話語教育學生:科學是事實本身!哪怕是已經離開了世界的患者,好的研究仍然能夠讓他們的存在於醫學推進上繼續發揮作用!

“我想揹着每一位病人過河。有一些過不了河的病人,往往就差最後一步。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實驗室!”影片中,這句話和盤托出人物心跡,表現吳孟超院士作為一名偉大的醫生,真正的偉大之處正在於他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同時也是這部傳記影片最值得重視的價值所在。

觀看我是醫生心得體會5

《我是醫生》電影中的所有故事都來自於吳孟超院士的真實生活,描繪他年逾九旬依然奮戰在無影燈下,每年完成200餘台手術,與肝癌患者肝膽相照,一心投身醫學發展的故事。

影片中吳老講的‘揹着病人過河是醫生的職責所在’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馬,心中懷揣着救死扶傷的信念,馱着一位一位的病人過河,這種無私奉獻的醫患關係正是我們所提倡“以病人為中心”思想的完美體現。

這部影片在我眼前展現了一位年逾九旬的傳奇醫者的仁心仁術,作為一個入黨積極分子,我要以吳老為榜樣,努力加強個人修養和黨性修養;努力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堅定理想和信念;堅定不移的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端正醫德醫風。我要堅持從本身做起,努力改善服務,保證醫療質量,減少醫療事故,加強醫患溝通;從工作中的每個環節、每個行為、每句語言做起,本着服務熱情、語言文明、工作快捷的原則,構成細緻嚴謹的優良服務行為準則,並在實踐中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