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去國小化教育的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52W

去國小化教育的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去國小化教育的心得體會篇1

隨着社會經濟的日益發展,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的景象隨處可見。然而由於有些人交通安全意識的淡薄,在車水馬龍的馬路上演出了一幕不可挽回的悲劇。當你發現一陣陣歡聲笑語湮沒在尖鋭的汽笛中,當你看到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消失於車輪之外,當你面對那些觸目驚心的場景時,能不感到痛心疾首嗎?

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依然是各種事故領域的“頭號殺手”。而導致悲劇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缺乏安全的防衞知識,自我保護能力差,因此對中國小進行安全教育的形勢相當緊迫。有專家指出,通過安全教育提高中國小生的自我保護能力,80%的意外傷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為了加強對中國小生的安全教育,1996年2月,國家政委、公安部等六部委聯合發出通知,把每年3月最後一週的星期一定為全國中國小生安全教育日,建立全國中國小生安全教育制度,敦促安全教育工作的開展。

紅燈短暫而生命長久,為了更好地宣傳交通安全法規,增強學生交通安全意識,教育部將今年3月28日中國小生安全教育日主題定為“增強交通安全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為了更好地宣傳交通安全知識,更好地珍惜我們的生命,學校向全體師生髮出倡議:

1、我們要認真學習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規,遵守交通規則,加強交通安全意識,樹立交通安全文明功德;

2當我們徒步行走於人來車往的車路時,請時刻保持頭腦清醒,不在馬路上嬉戲打鬧;

3、當我們在馬路上行走時,要多一份謙讓與耐心,不闖紅燈,走人行橫道,決不能為貪一時之快,橫穿馬路;

4、嚴禁12週歲以下的學生騎自行車,放學回家一定要排好路隊。

遵章守紀,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我,當我們能做到這一切的時候,我們的社會文明便向疲岸靠了一步。重視交通安全,是我們每個的義務,更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讓我們攜起手來呵護着文明之花,讓我們遠離傷痛,真愛疲此的生命吧!

今年是第__個全國中國小生安全教育日,希望我們這個日子能夠再次喚醒同學們對交通安全的重視。大地甦醒了,春風又綠了。我們要把平安的種子撒播進自己的心田。當它發芽開花,長大參天大樹,我們必將收穫更多的祥和、幸福和安寧。

去國小化教育的心得體會篇2

輕輕捧着一盒火柴,一股歷史的滄桑感悄然徜徉在心中。通過這次消防安全教育,讓我明白從原始社會到如今,不可煨末的是火留下遍佈史頁的印跡。從鑽木取火到火避獸,無不展現出祖先的聰明與智慧,那時的火如此的親切與温和。

但,隨着人類進化的演替,隨自制火種的進步。火廣泛存在於四處的同時,戰場的聲聲震耳的槍聲替代名户門前喜氣的爆竹聲,從此火背上一份黑森的陰霾,對於火的評價不再是那樣親妮和仁善。火開始象徵悲劇的策劃者,漫天濃重的黑煙沉沉覆蓋在人們的心頭。

看着森林頻繁的火災,看着報上條條關於瓦斯爆炸的噩耗;看着一所所温馨的家園崩倒在濃煙中;看着一位位紅衣戰警在生死線上的徘徊;看着火災後零丁的孩童流離失所在街角,這一切切的悲劇,不得不引起我們關於消防的思考,關於安全的沉思。

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勢,以轉瞬的速度吞噬着或小或小的人類的財產,甚至有時有可能會危及至生命,生命本是五彩繽紛的。可是在火的面前顯得如此的無力,褪去了多彩的外衣,留下便是伴隨淚泣聲的炭黑,寶貴的生命因為一時的疏忽或一時的大意,卻隔死亡有着紙厚般的距離,消逝的悄無蹤跡。但同時,我們也應歌頌紅衣火警無畏的情操,每一次置身度外的營救,每一次生與死線上的彷徨,只為了素不相識的羣眾,捎去一份生的希望,留下一份關於生命的警示。

俗話説:“水火無情:”“賊偷一半,火燒全光”。多麼形象呀!火以醒目的深紅敲響謹慎的鳴鐘,以灼人的火舌昭示災難的悲痛。用火的安全遍佈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留意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杜絕一個個可能存在的隱患,樹立強烈的消防意識,是每個人舉手可勞的事。有時可能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就丟了一個煙頭,便留下了一個隱患所以將煙頭輕輕踩滅,將煤氣旋紐牢牢地擰緊,或是將老化的機器更新。雖是一個個小小的舉動,捎去的是卻是對親人的責任和。

災難是誰也無法預測的,但面對災難我們可以避免或減少受傷,所以平時也應學會一些逃生的方法,例如,在遇到火災的時候,一定不能慌亂,要有順序的逃生,報警。同時要掌握些消防知識,例如:火災基本常識、滅火器基本常識、初起火災撲救方法。謹記“隱患險於明火,防範勝於救災,責任重於泰山。”

劃一根火柴,暖暖的温度在手心間温和的傳遞着,在黑夜中拉出一條關於消防的思考通道,直達生命的終點。讓火再化作人類的精靈,相攜走向永遠。

去國小化教育的心得體會篇3

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對一個人的成功影響很大,它是形成學生健全人格的基礎,是學生成人、成材的前提。現在的國小生辨別能力較差,模仿能力極強,一些不文明的髒話可以毫不顧忌地説,不文明的行為也因為年幼無知而輕易地被大人原諒,有的孩子待人長幼不分。很多學生在家長的溺愛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作業本上寫錯的字都是家長代勞擦了,作業寫完了,本子、書文具盒放在書包裏的事都是家長代勞的。等等,等等,長此以往,造成學生做事沒有方向,動作磨蹭,有始無終,丟三落四的壞習慣,自理能力極差。俗話説:“播下行為,收穫習慣;播下習慣,收穫性格。”怎樣幫助一年級孩子走好入學的第一步,使孩子們養成良好的習慣,非常重要。

一、養成教育要從點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要求學生從點滴小事做起。由於一年級的學生都是剛從幼兒園進入國小的新生,入學後,他們首先感到非常新鮮,尤其是剛開學前幾周,新的學習環境、新的學習夥伴、新的學習方式,使他們異常興奮。原來幼兒園一直窩在教室裏分不清楚上下課的他們,彷彿終於嚐到了什麼是自由的滋味,每到下課,他們就衝出教室,如同出籠的小野獸在操場狂奔,結果可想而知,重則頭破血流,輕則大哭小叫。下課是這般模樣,那上課呢?有的自由漫步,有的大聲交談,有的嘴裏吸着果凍條,有的才坐下又像彈簧一樣跳起來衝了出去,原來他剛想起來要上廁所了,他們彷彿置身世外桃源,外面的鈴聲,從外面走進來上課的老師,他們全都沒有看見沒有注意,或者説看見了還是繼續他們的事。等等事例舉不勝舉。真慶幸校長的開明,發了一個小喇叭,不然我真的不知道我要用多少分貝的音量才能讓他們聽見我説話,讓他們知道上課了,要安靜了。開學的幾周,我感覺自己像一個老太太,每天嘮叨着:聽見鈴聲進教室,坐神氣等老師,下課要及時上廁所,要做好課前準備。上課説話要舉手,不能隨便離開座位。不能隨便扔垃圾,見到垃圾要隨手撿起來,校園內裏慢步地行走。見到老師主動行禮問好,上學不要遲到,服裝穿戴整齊,有病有事要請假……總之,什麼事情都要細細關照,什麼事情都要手把手教,什麼事情都不忘示範指導

二、養成教育要堅持不懈。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非一日之功。這些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來説很簡單,可是對於一年級剛入學的孩子來説,讓他們做好並不容易。小孩子看懂了,學會了,還不等於他們會按要求去這樣做。要想讓他們養成習慣,必須經過長時期的堅持才能形成,還要經常檢查,經常指導,力求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地。“習慣成自然”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因此,作為一年級孩子的班主任,我們要持之以恆,要有耐性。我們需要經常在孩子們耳邊耐心嘮叨,並且以身示範,讓孩子們耳聽目染,學會跟着做。看不懂的就一對一,手把手的教。學生不良習慣矯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不佳,可不能灰心無輒。要知道矯正一個壞習慣,養成一個好習慣的過程,就好似一個漫長的較量的過程。我們只有堅持才能勝利,持久才有收穫。

有的學生做作業動作慢,坐姿不正;有的學生握筆姿勢錯誤,屢教不改;有的學生坐立不穩,東張西望……這些壞習慣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你要一下子讓他改正過來,是不可能的。往往你剛提醒,轉身之間他又那樣了。又比如掃地,有些孩子直着腰,拿着掃帚滿地亂劃拉。我就告訴孩子們,掃地要彎下腰去,用掃帚的整個斜面接觸地面,按順序從後向前掃。小角落就把掃把豎起來掃。抹灰時,有些孩子抹布上的水太多,在門上、講台上留下一道道髒水印。我就教孩子們,抹布擰乾再擦。排課桌要橫裏豎裏一起看。勞動的程序講得越清楚,指導越具體,孩子學會、學好的可能性越大,成功機會越多,就越能激發孩子的勞動熱情。所以,我們班主任要在平時多提醒,多督促,多鼓勵,多表揚,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你一定能看見成效和回報。

三、養成教育要方法多樣。

如論是什麼樣的孩子,都對故事感興趣。一味的嘮叨會使孩子厭煩,耳朵也會起老繭。一個個膾炙人口的兒童故事,濃縮了社會中形形色色的形象。我們班主任可以多講講故事,學生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中能夠感受生活,得到教育。在教育學生時,可以根據孩子們的行為偏差,適時引用一些兒童故事,這些故事可以是經典的世界童話,可以中間篡改章節,也可以根據需要即興編個。雖然沒有尊重故事原著,但是我們自編或篡改的這些故事,可以使孩子們從中得到啟發,受到教育,改正行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指導了他們的品行方向,為他們樹立的榜樣。孩子們也確立了自己前進的目標。

開學以來,我這班的孩子一直處於興奮狀態,大都好動好鬥,經常大事沒有,小事不斷,不是手臂破了皮,就是膝蓋裂了嘴。常常這事還沒處理完,那裏又有孩子哭開了。真是一個頭兩個大。我就利用《狼人毛力克》的故事,稍加改動,把毛力克塑造成一個遵守紀律,團結夥伴,樂於助人的孩子,動物都有規則,孩子們也要遵守規則啊。慢慢的,孩子們知道了一些規則,懂得做了錯事要道歉要彌補,儘量不錯不好的事情,做事前要用大腦思考下是不是可以做,等等。

總之,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反覆的、不斷強化的過程,我們一年級的班主任要抓住新生入學這個關鍵時期,從點滴做起,堅持不懈,強化訓練,加深烙印,習慣成自然,來促進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規範。

去國小化教育的心得體會篇4

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國小生生理、心理髮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國小生良好的心理質,促進國小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和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走近新課程,“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理念撲面而來,它比過去的教育教學更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喜怒哀樂,更關注人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更關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更關注學生的尊嚴。這意味着,今後對老師的要求不僅是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而且應當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輔導員,承擔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務。

因此在課程改革中科學、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我談兩點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自己對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點嘗試和體會:

一、樹立現代兒童觀和教育觀

兒童觀是對兒童的總的認識,即各種看待兒童觀點的總和;教育觀是在一定的兒童觀指導下,對兒童的態度和所實施的教育思想。科學的兒童觀和教育觀是教師開展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二、創設和諧、宜人的教育教學物質環境。

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給孩子一片繪畫壁,讓孩子自由描繪;給孩子一片飼養園地,讓他們感受動物的可愛。順孩子之天性,讓他們快樂的成長。

創設優美、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如校園的户外場地富有變化,則具有激發國小生多種經驗,誘發國小多種活動行為的功能。在活動場內,設計豐富多彩的設備和材料,使處處充滿綠色和生機。教室是國小生主要的活動空間,我們力爭使室內寬敞明亮,温馨舒適。所佈置的內容隨着教育目標、季節變化而變化。整潔優美的物質環境喚起了國小生對生活的熱愛,陶冶了國小生情操,充實了國小生生活,激發了國小生的求知慾,培養了國小生的探索精神與生活情趣。

三、創設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

校園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是指校園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校園校風、氛圍等,它包括國小生生活、學習和遊戲的人文因素和活動空間。心理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對認知與情感的關係,作了這樣一個生動而貼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反過來講,如果離開“情感”這塊“肥沃的土地”,也就結不出“良好的發展”的果實。

1、平等相待學生,跨越陳舊的“代溝”。

在課程改革環境下,要求教師轉變心態,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權威態度,以親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諧的口吻與學生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距”。學生在這樣一個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為得到鼓勵、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圍中,就能盡情釋放自己潛在的創造能量,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問,首先就是創設和諧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

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悦的氛圍有助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如何減輕消除學生學習上的心理壓力,培養學生對學習的一種良好心態?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心靈得到溝通,理念得到認同,情緒得到調節,行為得到訓練,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學得懂、學得好、學得輕鬆。這樣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的精神。當學生的思維、情趣、愛好都有了張揚的空間時,就會走進老師和老師攀談併成為朋友,為學生的心理能夠健全發展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2、師生真誠相對,理解鑄就成長。

在人際交往中,真誠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別人,設身處地為他人着想。作為教師,在學生面前必須表現一個真實的自我,用真誠的愛去對待每位學生,才能使學生感到真實、可信。蒙台梭利説:“教師不僅是一個教師,還是一個心理學家,因為他要指導兒童的生活和心靈。”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許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訴我們:不理解何來教育。我們只有通過各種途徑,深入地理解我們的學生,才能達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為一名老師,一名心理輔導員,如果不理解兒童的心理情感,不與他們真誠的相處,他是難以順利開展工作的。隨着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斷地變化着。社會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唯有積極探索,適應新情況,敢於面對新問題,才能不斷地發現兒童的最新動態,走出一條與時俱進而不會落後的道路。現代的教育觀認為,教師不應該是教育的主宰,不應該再有權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強迫的教育方式其實是把軟刀子,不但否定了學生的權利和尊嚴,導致學生的心理障礙,而且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創設寬鬆、和諧的氛圍,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用真誠換真誠,讓學生切實感覺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使他們從心裏接受你善意的意見與建議。

3、傾注真心真愛,促進感情內化。

師生心理交融的基礎是感性的交情,也是愛的投入。教師應重視那些存在各種缺點的學生,多關心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常常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壓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較孤僻,心理也比較脆弱。當學生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產生不良情緒,並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如何讓這種消極的影響降到最小?我認為教師應深入瞭解學生,善於與學生溝通,進行談心、交流,進而開導學生,傾聽學生的內心情感,感知學生的內心世界,以老師真誠的愛去關心、呵護每個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寄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傾訴,精神得到依靠。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老師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學生,使學生幼小的心靈得到鼓舞,讓學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以上是我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體會。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不斷地探索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有效地促進國小生的心理健康,並帶動他們的全面發展。

去國小化教育的心得體會篇5

在這次的遠程培訓中,我感想很多,收穫頗多。本次的培訓即將結束,總結一下自己的學習情況。主要在以下方面印象更深刻:

(一)正確處理預設與生成

預設與生成是數學教育中經常論及的問題。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錢金鐸老師在回答有關怎樣才能有效地調控和駕馭課堂,處理好課堂預設和課堂生成的關係時説: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預設的教學過程同課堂的真實情境之間經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離。而這樣的偏離正是學生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等兒童文化的外顯,正是學生與教材碰撞出的自我解讀,其中不乏有價值的成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智慧正在綻放,情感正在撞擊,視野正在擴大,這比任何所謂的知識目標更為可貴……國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預設和生成是辯證的對立統一體,兩者是相互依存的,沒有高質量的預設,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視生成,那麼預設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力的。

(二)教育教學理念得到轉變

在集中培訓學習中,聽到兩位教育專家講座和遠程教育的多名專家的講解,結合新課程。更新了教育教學新觀念,深刻認識到教學以學生為本,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不再是忠實地傳遞和接受的過程,而是創造和開發的過程,教師與學生之間互相交友、積極互動,共同提高的過程。注重學生實驗、思維、總結等方面能力的培養,同時也關注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經歷。經過這次培訓,不僅教師的理念發生變化,而且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同時教師還肩負着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師生關係在業務上應是雙方積極性、創造性都充分發展的業務組合,在情感上應是個性全面交往基礎上情感聯繫,是師生個性魅力的生動體現,是師生相互關愛的結果。在教學上要求教師要熟練課堂的管理藝術;在教學評價中,應着眼於學生,注重長期的效應,注重過程的評價;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發展。

(三)關注課堂教學評價

新課程標準指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巴班斯基在怎樣評價教育過程最優化的效果時指出:學生的行為,他們的學習態度、個性中的優良品質數量和參與學習活動中所表現的教養水平等可使我們對教育效果做出結論。教師的創造性勞動就能獲得最準確的評價。根據這一理念,課堂教學評價應從對教師的評價轉變為對學生的評價。從這些方面進行評價1.學生對數學課的熱情程度。

2.學生投入學習的程度。3.學生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展示空間。4.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5.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疑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