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鎮西茶館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59W

鎮西茶館心得體會多篇

鎮西茶館心得體會篇1

老舍先生是人民公認的人民藝術家,他塑造的很多任務也早已經深入人心。

而《茶館》則是老舍先生最成功的劇本之一,這其中的故事、人物以及語言都、為人們津津樂道。

每一本書,都是一個很好的時代縮影,《茶館》也不例外。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乾淨、簡潔,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與其説是時間變遷不如説是歷史變遷。人物表現年代,而年代又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提升到不得不讓人用看“歷史劇”的眼光評審這部鉅作。

故事講述了茶館老闆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八方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社吞沒。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後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提籠架鳥、算命卜卦、賣古玩玉器、玩蟈蟈蟋蟀者無所不有。

年輕精明的掌櫃王利發,各方照顧,左右逢源。然而,在這個“繁榮”的背後隱藏着整個社會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太監買老婆、愛國者遭逮捕。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深受苦難,北京城裏的大茶館都關了門,唯有王掌櫃改良經營,把茶館後院闢成租給大學生的公寓,正廳裏擺上了留聲機。儘管如此,社會上的**仍波及茶館:逃難的百姓堵在門口,大兵搶奪掌櫃的錢,偵緝隊員不時前來敲詐。

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櫃,仍在拼命支撐着茶館。日本投降了,但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衝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佔王掌櫃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結果徹底垮了台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着撿來的紙錢,悽慘地叫着、笑着。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尋找安然了結一生的地方。在整部戲劇中,有個場景是我始終都不能釋懷的。我不能理解,我也不能接受這樣的中國人。

那就是龐太監在買媳婦的時候,中間人剋扣了人家賣女兒的銀子卻絲毫沒有顯露出一絲一毫的羞愧。最終老人用十兩銀子賣了自己養育多年的女兒。我不知道十兩銀子夠不夠養活一家人,但用十兩銀子賣了自己的親生女兒,只是為了讓家裏人活下去。這到底是那個時代的悲哀,還是我們中國人的悲哀?被賣的姑娘昏了過去,龐太監卻依舊在旁邊大聲叫囂着,“我要活的。”在姑娘醒過來的時候,龐太監大笑着説:“她又活了。”我不禁要問,這樣的姑娘,到底是人還是個玩物?既是這樣的玩物,那姑娘以後過什麼樣的日子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想在那個年代,下層人民的生活大概皆是如此吧。貧苦人家的孩子還不如富貴人家裏的一隻狗。我又不禁要問,難道只有富貴人家的孩子是孩子,貧苦人家的孩子就不是人?試問誰家的孩子不是十月懷胎呢?誰家的孩子又不是含辛茹苦養大的呢?

在那個時代,人們看不到光明,看不到未來。下層人民生活在黑暗當中,每天都在為下一頓飯在哪裏而擔憂。而統治者則夜夜歌舞,時時絲竹,不關心社稷,更不擔心人民的死活。試問這樣的時代,又要如何看到未來?

這一篇《茶館》道盡了無盡的滄桑,歷久彌新。而這些歷史的滄桑也終將伴着我們一直走下去,如警鐘長鳴。

鎮西茶館心得體會篇2

近日去新華書店,在書之海洋中,惋歎自己太渺小,忽逢一薄書者,名曰《茶館》,置於書山中,其渺小程度同吾也,吾大喜,捧書而視,受益無窮於其中,故有感如下:

書名為《茶館》,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時候外公每次帶我去茶館打牌的情形,在我印象中,茶館就是一個熱鬧而常常籠罩着煙霧的地方。可翻開了書,才發現它並不是僅僅講的是在茶館裏的事,而是以對話劇本的形式講述了一副舊北平社會的浮世繪的黑暗社會,老舍從小小的一個茶館中反映出了整個社會,以小見大。是由茶館中的客人的話中而得。語言樸素卻能體會出許多意味。書雖短小而精緻。把我印象中的茶館的形象完全顛覆,同《駱駝祥子》一樣,老舍也是無情的批判了這個社會—他不讓好人有出路。

書的主人公是王利發,他是他裕泰茶館的老闆,他也是整本書的線索。在第一階段中,拉皮條的為太監娶老婆,暗探遍佈社會,麻木的旗兵無所事事,尋釁打羣架,另一方面是破產的農民賣兒鬻女,愛國的旗人常四爺因幾句牢騷被捕,新興的資本家企圖“實業救國”,王利發左右周旋,企圖使生意興隆。而在第二階段的發展中,惡勢力越來越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暗探宋恩子、吳祥子的後代子承父業,繼續敲詐勒索,拉皮條的劉麻子的後代青出於藍,依託當局要員準備開女招待“拖拉撕”,龐太監的侄子侄媳組成的迷信會道門在社會上稱王稱霸,甚至做着“皇帝”、“娘娘”的美夢,而一些企圖有所作為的良民百姓卻走投無路。

我第一遍讀它的時候,還不能理解它,此書短小,且為劇本式的,還被拍成了真正的話劇,我雖未深入去讀,但也能淺薄的感受到當時社會下厚重的歷史畫面。

鎮西茶館心得體會篇3

這一天,我隨意打開書架,不經意間看到書架的角落裏有一本老舍先生寫的《茶館》,這本書好像還沒看過。於是,我就拿起這本書來看。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這本書的故事很精彩,很有哲理。這本書寫的是戲劇,一個悲劇,一共分為三個幕,分別寫了清末民初、民國中期,民國後期的人們生活經歷與狀態。這本書寫了一個掌櫃王利發的茶館由興盛到衰敗的過程,最後被軍閥勢力逼死的事。同時,也寫了一個農民康六欠了別人的錢,被迫賣女兒被太監當老婆,結果害了自己女兒一生的事。

我看完這本書,竟然掉下了淚水。王利發一生中都趨炎附勢,見到別人總打招呼,只是為了在亂世中得到生存。但是他的好話、他的鞠躬仍然不能讓他順利過完一輩子,結果落得個被軍閥逼到上吊自殺的下場。康六的女兒在太監家裏不敢出一聲哼,直到太監死了,才得到了自由。但等到自由後,仍遭到別人的追殺,被迫一路逃亡。唉,這是傅儀的錯。傅儀統治時期,閉關鎖國政策讓人們的生活窮困潦倒,而傅儀卻認識不到這個錯誤,以致於自己做了亡國君王,被剝奪了自由與權利。但這一生是不能後悔的,這就是錯誤所付出的代價。在這本書中,我為但是社會的黑暗而感到悲哀,為人們的自私自利而痛心疾首。其實,這不應該把過錯歸咎於普通百姓上,為了生計,每個人不得不變得狠心冷血。錯就錯在了軍閥勢力的統治衰敗,讓人們無處謀生,只得阿諛奉承,頷首低眉,像狗一樣生活着。

其實,現在的社會這樣的人也並不少。很多公司職員為了搏得老闆的器重,為了在公司有一席之地,用盡各種骯髒的手段陷害別人,抬高自己。這些人難道不像那個時候的老百姓嗎?但他們並沒有看清楚這是個民主社會,這是個知識決定命運的社會。只要我們有本領,有知識,何愁沒有伯樂呢?何處不是容身之所呢?

親愛的人們呀,拿起你們的尊嚴,拿出你們的本領吧,不要做個絞盡腦汁的陷害別人的人吧,要做一個憑本領脱穎而出的強者。

鎮西茶館心得體會篇4

《茶館》是以北京一座茶館為舞台,事實上,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展開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以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混戰時期和國民政府在大陸的統治崩潰前夕三個不同時代的生活場景和歷史動向。《茶館》是老舍最優秀的戲劇創作,正像曹禺先生所説,它是“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範例”。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每個不同的人物都代表了當時社會不同職業、階級的不同羣體。看似多達幾十位的出場人物,卻無一顯得重複。王掌櫃、常四爺、鬆二爺等等身世不同、個性顯著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就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深深刻在腦中。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壞。通覽全文,在我眼中他作為一個掌櫃,很圓滑又顯得軟弱,遇事就給錢、説好話。然而,在結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館被高官與小人奪取,默默地在後院自殺。這一情節,彷彿出乎了人們的意料,但仔細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讓人心酸不已。這麼一個走着中庸之道的掌櫃,卻選擇以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老舍先生通過一個人物,以其行為與性格的強烈反差,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風氣的諷刺與不滿。

?茶館》裏有些語言我特別喜歡。大傻楊的話是一個非常巧妙的開幕辦法。我從來沒聽過數來寶。我發覺了中國人跟美國人説話的法子很不一樣,差別相當大!中國人是比較含蓄;他們常用客氣話和婉轉的話,這是中文最難學的地方!在《茶館》看到了地道的中國人的説法,最好笑的是在第二幕,兩個拜把子兄弟想娶一個太太,但是不好意思告訴劉麻子他們的奇怪要求,他們當然不直説出來,反而他們説,“這兩個人穿一條褲子的交情……沒人笑話俺們的交情。”劉麻子同意,“沒人恥笑。”他們又説,“那你説這三個人的交情也沒人恥笑吧?”我也很喜歡劉麻子的反應。“平常都説這小兩口兒,小兩口兒,誰聽説過小三口兒的呢?”中文裏真有微妙的意義!

在《茶館》裏,我們處處可以看到老舍其作為一個語言大師的風範。《茶館》中,十幾個人物依次登台,卻個個形象立體,性格鮮明,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寫作語言的性格化,時代化,應人切景;老舍以笑寫悲,寓莊於諧,以幽默風趣的語言辛辣地諷刺了那些於三個時代中光怪陸離的醜類;北京化的口語也是本劇一大特色,給穿梭於茶館中的人物注入生命。

鎮西茶館心得體會篇5

提起老舍先生,不少朋友的第一印象就是課本里學過的《濟南的冬天》、《茶館》、《駱駝祥子》節選等等。彼時年幼,不懂得課本里為何會選那麼多老舍先生的作品,只是循規蹈矩按照老師的要求一一背誦,如今再讀《茶館》,才真正領略了老舍先生文學語言的通俗易懂、樸實無華、幽默詼諧,以及那濃濃的北京韻味。

作為中國現代小説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為後世留下諸多小説、詩歌、曲藝、文藝作品。然而,無論何時提起,人們總忘不了最具代表性的話劇——《茶館》。

?茶館》的故事發生在北京城中的裕泰大茶館。茶館裏人來人往,匯聚了社會上的三教九流,各色人物在時代的大背景中演繹着自己的小命運,輪流登場。而掌櫃的王利發,歷經幾十年的世事變遷,憑着“改良”的信念想要經營好自己的一爿小店,卻看遍悲喜人生,世態炎涼。

?茶館》採用了所有劇本結構中最常用也是最傳統的三幕劇結構。從第一幕的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到第二幕十餘年後帝國主義入侵軍閥割據的民國,再到第三幕又三十年之後的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特務和美國兵在北京橫行的時期,一幕一個時代,前後跨越半個世紀之久。茶館裏的人隨時間老去,茶館裏發生的事卻又和時代緊密相連和故人藕斷絲連。人物的命運、社會的風貌、國家的歷史、時代的變遷,都濃縮於短短的三幕戲劇之中。

雖然《茶館》的人物眾多,但由於特色鮮明,矛盾突出,關係明瞭,讀起來並不令人感到混亂。而在老舍先生賦予每一個人物的台詞之中,又都帶有深刻的社會烙印,時時刻刻折射着一個時代的風貌,反映那個動盪年代中人們的無奈。

王利發的小心翼翼,苦心經營;秦二爺的年輕氣盛,實業救國,最終夢想破滅;常四爺的義氣耿直與老年潦倒;康順子的命運坎坷,堅定善良……“莫談國事”的紙條始終懸掛在茶館裏,然而誰又能真正和國事毫無關係?如今再讀《茶館》,已然不再是年幼時的淺薄與粗略,更能理解那個時代,那段歷史,也更欽佩老舍先生對人物的塑造,以及對語言的精妙運用。

作為中國話劇首屈一指的代表劇目,《茶館》不僅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經典劇目,更是中國話劇一座里程碑,享譽海外,曾後多次被改編為同名電影、電視連續劇。不僅是於是之、藍天野、鄭榕、黃宗洛、英若誠等老一輩表演藝術家曾經飾演過劇中人物,我們熟悉的樑冠華、濮存昕、楊立新、宋丹丹、陳寶國等演員也以不同的形式表演過新版的《茶館》。

?茶館》的經典之處就深藏在每一個人物,每一句台詞之中,這既是語言的藝術,也是舞台表演賦予的魅力。舞台上的《茶館》煥發了劇本的全部光彩,這部戲劇也隨之成為了“東方舞台上的奇蹟”,戲劇教學的典範。一個演員的演技是否精湛,甚至也可以通過《茶館》來檢驗。

多少年來,人們對老舍先生《茶館》的喜愛,成就了這一舞台的經典,而真正的經典,永遠不會落幕。雖然今天我們只是閲讀劇本,但總有一天會有更多的人願意親臨現場,走進“茶館”,去這完成對這部戲劇的欣賞。

鎮西茶館心得體會篇6

?茶館》是中國話劇史上的經典。《茶館》是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茶館裏。茶館裏人來人往,會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老舍抓住了這個場景的特點,將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六七十個主、次人物高度濃縮在茶館之中,展現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的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社會各階層、幾咱勢力的尖鋭對立和衝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歷史命運。《茶館》的成功在於語言的成功。話劇全憑台詞塑人物,台詞到位了,人物就活了;人物活了,全劇也就成功了,被譽為“語言藝術大師”的老舍的的確確將語言功力發揮到極致。《茶館》中每個人物的台詞都設計得非常生動傳神、富於個性,同時又簡潔凝練,意藴深長。

?茶館》只有三幕,卻分別寫了三個時段,通過形形色色、生動鮮活的人物命運的描寫,反映了從戊戌變法失敗到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近50年的變遷史,揭示了舊中國黑暗與腐朽,真實展現了當時廣大人民羣眾苦難生活,突出了表現了分別“葬送了三個舊時代”這一主題。

在這三個舊時代裏,廣大人民羣眾無法擺脱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櫃,精明能幹、謹小慎微、委曲求全、善於應酬,一個典型小商人形象,卻無法逃脱自已破產、懸樑自盡的命運。常四爺是一個有愛國心的旗人,是統治階級內部進步人士的代表,他正直、倔強、敢作敢為、富有正義感、樂於助人,最終沒擺脱飢寒交迫、窮困潦倒的命運。秦仲義是出身於北京城大財主家庭,是民族資產階級進步人士的代表人物,實業報國,開辦工廠,最終因工廠被霸佔而失敗告終。

在這三個舊時代裏,廣大人民羣眾受封建腐朽思想的毒害最深。當自已深受其害的舊時代,只有對自已苦難的愁苦和憤恨,對人吃人的舊時代顯得如此蒼白無助。例如:王利發當唐鐵嘴説:“感謝這個年月”,他也説:“這個年月還值得感謝”。常四爺在絕望時也喊道:“我愛咱們的中國呀,可誰愛我呢?”。對幾千年來封建制度麻木和毒害可想而知了。

在這三個舊時代裏,只有推翻舊社會,建立新社會才是中國的出路。話劇《茶館》的第一幕,戊戌變法雖失敗了,真實反映了封建專制制度腐朽吃人的本質,標誌着民族資產階級進步人士通過改良運動,拯救中國的夢想破滅。第二幕,軍閥混戰給廣大人民羣眾帶來增添了更沉重的災難,軍閥們為各自的利益,不顧人民的死活,更談不上給中國帶來光明的前途,也無法擺脱帝國主義對廣大人民羣眾的瘋狂掠奪,殘酷欺壓。第三幕,抗日戰爭勝利了,國民黨腐敗,不顧人民安危,捲入內戰,並且使得廣大人民羣眾繼續遭受官僚資本主義盤剝,重新淪落災難的深淵。因此,在當時的中國,推翻三座大山的壓迫成為中國的唯一出路。封建制度,資本主義制度,在中國是行不通的,只有粉碎舊世界,建立新世界才會使中國廣大人民羣眾走出苦難,過上幸福安寧的生活。中國共產黨正是適應時代要求,代表着最廣大勞苦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完成了這一歷史使命,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

話劇《茶館》反映的這段歷史,是中國舊社會的縮影,是對舊社會的血淚控訴,使我們不能忘記過去舊社會廣大人民羣眾所遭受的苦難,倍加珍惜中國共產黨人和廣大中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以史為鑑,可以知興亡,記住這段歷史,激發我們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以自已的實際行動,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新中國而努力奮鬥。

鎮西茶館心得體會篇7

茶館是愛茶者的樂園,也是人們休息、消遣和交際的場所。但是在老舍先生的筆下,《茶館》變成了中國話劇史上的經典。讀過這本話劇,我看到了中國那屈辱的歷史,我看到了中國那鬥爭的歷史。-

?茶館》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茶館裏。故事講述了茶館老闆王利發一心想讓父親的茶館興旺起來,為此他八方應酬,然而嚴酷的現實卻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終被冷酷無情的社會吞沒。經常出入茶館的民族資本家秦仲義從雄心勃勃搞實業救國到破產;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爺在清朝滅亡以後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還揭示了劉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狀態。全劇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館的興衰變遷為背景,向人們展示了從清末到抗戰勝利後的50年間,北京的社會風貌及各階層人物的不同命運。

在滿清王朝即將滅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館卻依然一派“繁榮”景象:提籠架鳥、算命卜卦、賣古玩玉器、玩蟈蟈蟋蟀者無所不有。-

年輕精明的掌櫃王利發,各方照顧,左右逢源。然而,在這個'繁榮'的背後隱藏着整個社會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貨充斥市場、農村破產、太監買老婆、愛國者遭逮捕。

到了民國初年,連年不斷的內戰使百姓深受苦難,北京城裏的大茶館都關了門,唯有王掌櫃改良經營,把茶館後院闢成租給大學生的公寓,正廳裏擺上了留聲機。儘管如此,社會上的**仍波及茶館:逃難的百姓堵在門口,大兵搶奪掌櫃的錢,偵緝隊員不時前來敲詐。-

又過了三十年,已是風燭殘年的王掌櫃,仍在拼命支撐着茶館。日本投降了,但國民黨和美帝國主義又使人民陷入了內戰的災難。吉普車橫衝直撞,愛國人士慘遭鎮壓,流氓特務要霸佔王掌櫃苦心經營了一輩子的茶館。王利發絕望了。這時,恰巧來了兩位五十年前結交的,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過的正人君子常四爺,一位是辦了半輩子實業結果徹底垮了台的秦二爺。三位老人撒着撿來的紙錢,悽慘地叫着、笑着。最後只剩下王利發一人,他拿起腰帶,步入內室,仰望屋頂,尋找安然了結一生的地方。

看吶,這多麼讓我們思考的歷史,讓我們銘記的歷史!一百多年前的中國,被腐朽無知的清朝政府統治着。兇狠霸道的洋人侵略落後的中國,閉關鎖國、自滿輕狂、膽小懦弱的統治者壓迫人民。中國人民在這種壓迫下表現出不同的一面。

王利發是茶館的掌櫃,他心地不壞,卻因為地位比赤貧階層高出一截,對世間的苦難早已熟視無睹。他是個本分買賣人,希望社會安定,自個兒的生意也順心點兒,可社會總跟他擰着勁兒來,他不敢跟社會較勁,只能俯首當“順民”。但是,社會的魔掌越來越緊地卡住了他的脖子,最後無奈吊死。他的形象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來順受、沒有過高的要求,是當時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態,也表現出底層人民的憤怒。

秦仲義是個民族資本家。他憑着一顆報國之心,變賣祖業創建工廠,想實業救國。他耗盡40年的心血辦起不小的企業,覺得這樣就足可以“富國裕民”。他錯了,抗戰剛結束,他的產業就被政府沒收了。秦二爺痛心疾首,怨氣沖天:“全,全世界找得到這樣的政府找不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國主義、封建寡頭和官僚買辦共同控制的國家經濟形勢,沒讓想實業救國的秦二爺實現願望。這又一次批判了黑暗的統治者。

還有許許多多的人物,鬆二爺、常四爺、二德子、劉麻子……他們代表不同的人物,但他們都反映了人民的苦難、憤怒、鬥爭……

老舍的《茶館》讓我看到了中國的屈辱鬥爭歷史。銘記住這段歷史,記住《茶館》,讓屈辱的歷史不再重演。

鎮西茶館心得體會篇8

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次讀《茶館》了,上一次大概是還在學校,老師給放了電影《茶館》,觀影結束後,意猶未盡又找來老舍先生的劇本《茶館》來讀。

此去經年,許是十年後再讀《茶館》,然而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茶館》寫於1956年,一間陋室,幾方小桌,一壺開水幾個茶杯,來來往往幾張歷經歲月滄桑的臉,就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

老樑在講《驢得水》話劇改電影的失控中提到,話劇表演可以再時間線上做巨大改變,但是人物卻不可太多。如果真的要寫劇本,老舍先生的《茶館》絕對是教科書級的聖經。拋開劇作的思想性和深刻性不談,這部三幕劇有着劇本最完備的元素。

人物表簡潔明瞭,往往一個詞,半句話就把人物的性格交代完全。三幕劇地點集中且封閉,給了話劇舞台最好的發揮空間,靈魂性人物只有一個,王利發在三幕劇中不但是主角,也牽制着整個劇情的發展,甚至可以説,他掌控着這部劇的節奏。引領着起承轉合和結局。

?茶館》對於表演來説可以説是極易操控的,好的演員,看到如此指向明確的劇本,除了在精神和思想境界領悟,自由發揮表演藝術的空間很大。比起劉震雲寫饑民人多“前不見頭後不見尾”,老舍先生的劇本簡直是導演和演員的福音啊。比起那個我們自小就熟悉寫《駱駝祥子》的文學家,其實老舍先生也是一名極其優秀的劇作家。記得第一次讀到“拉着空車走了幾步,他覺出由臉到腳都被熱氣圍着,連手背上都流了汗。可是,見了座兒,他還想拉,以為跑起來也許倒能有點風。”感覺畫面感極強,如今想起來,小説和劇組之間果然溝壑有別,如何表現那“跑起來也許倒能有點風?”人物的心理多數時候是無法在舞台上直接呈現的,但是讀《茶館》並不覺得簡單、直白、不夠深刻,祕訣在於——人物的對話。

“改良!改良!越改越涼,冰涼!”一句老百姓的拉家常話,寫盡了老百姓的無奈、悲涼和戰戰兢兢,對於這個時代,無需解釋和評判得更多。眾所周知,深刻的道理,哲學的議題並不是老百姓的尋常話,在《茶館》裏,你看不到那些文縐縐的話,一啟幕,老北京的京片子就迎面而來,即便是不在舞台上,那些話語似乎也從書本上走了下來,成了人物嘴裏的台詞,帶着特有的京味,這就是真正的劇本的魅力啊。

劇本劇本,一劇之本。直到今天,人藝的老藝術家們還以在舞台上表演話劇《茶館》為榮,《茶館》依舊活躍在舞台上,80年代,被改編成電影的《茶館》劇集了老一輩表演藝術家於是之、藍天野、英若誠、黃宗洛等人,也成為了一代經典。跨越了時光,穿越了歷史,到今天,這依然是一部每讀歷久彌新的劇作。

?龍鬚溝》從思想性藝術性上來講,就距離《茶館》遠了。我懷疑寫於1950年的《龍鬚溝》是不是有老舍先生急於歌功頌德的嫌疑,當然這並不是説《龍鬚溝》所寫的一切是虛假的,但是六十多年過去了,再讀到《龍鬚溝》,對比《茶館》總是能讀到裏面的一種言不由衷。太紅火、太和平、太一片和諧反而讓鏡頭失去了魅力,就像一部大團圓大劇,總不如一部高潮迭起的劇作吸引人一樣。《龍鬚溝》裏也有悲劇,但是卻不如《茶館》動人心魄,並不是妮子的生命不如老掌櫃的珍貴,隔過歷史的塵埃,再回頭看,老舍先生一定沒有想到自己的命運和妮子一樣。雖然來到了新社會,妮子陳屍的地方變成了清流,而他自己陳屍的地方呢?本是清流,他又對不起誰,又為何一定要如此呢?

?茶館》中的人間百態即是如此,雖然一生為順民,堅持“莫談國事”,緊跟改良步伐,但是也逃不過一尺白綾的命運,老舍先生看盡人間百態,活到了清流的時代,但是仍然難逃自沉太平湖的命運。

想及此,不禁唏噓感慨。所有的一切,都經歷了時光的洗禮。幾十年後,一切見分曉。雖然當年的《龍鬚溝》一定要比《茶館》更鼓舞人心,但是最後留下來大浪淘沙的,是《茶館》。

,讀老舍先生的劇本,一定要注意裏面動詞的運用,和接地氣的表達法。

年輕時我以為華麗的形容詞才是寫作,讀了幾十年書,才明白一個道理,能寫好“動”的人才是真正的文學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