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積極心理學學習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06W

積極心理學學習心得體會多篇

積極心理學學習心得體會篇1

讀了《教師心理調適和積極心理學》這本書,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與實踐 、教師職業幸福感、習得性無力感與習得性樂觀、自我效能感、情緒智力與壓力應對這五個專題的學習,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活動,藉助專家的指點,將自己的教育工作儘可能完整、完善。

一、使人學會積極地面對現實。

從尋找問題的積極意義,減少對過去的消極情緒。積極的面對過去—生活滿意點理論及其啟示。學會對過去的感恩。

二、對主觀幸福感與職業幸福感的指數。

在我們的生活中影響主觀幸福感的.三大生活領域存在。家庭領域、交往領域、工作領域。儘管每個人對生活的理解各不相同,幸福感又屬於我們個人主觀的體驗,但對於我們成年人而言,這三個生活領域的事件對幸福感的影響最為強烈。

職業幸福感對於我們成人而言,職業活動是生活中的核心內容,所以如果我們不能從職業中獲得幸福感,其整體感水平都將受到消極影響。

二、幸福教師的共同之處。

1、對工作性質的愛:愛教育。

2、對工作對象的愛:愛學生。

3、對工作材料的愛:愛知識。

三、幸福生活的原理。

1、平衡現在和未來。

2、從困難和挑戰中獲得幸福。

3、承擔起創造自己幸福生活的責任。

四、打造自身的幸福潛能。

1、智慧。

2、勇氣。

3、仁愛。

4、正義。

5、節制。

6、精神卓越。

積極心理學學習心得體會篇2

積極心理學是一門有關生命從開始到結束各個階段的學科,它是心理學嶄新的一塊領域,它着重研究那些使生命更有價值和更有意義的東西。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經歷高峯和低谷,積極心理學不但有”不否認人生也有失意落寞之時“的理念,而且還會讓人在失意的時候找到閃光點。這使我想起曾在一堂課上的一個試驗:我讓學生盯着屏幕上的一個圓圈中的一個黑點看,學生感受到這個黑點變得越來越大了,我又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圓圈中的白色部分看,結果學生感受到的與前面完全相反,看到黑點越來越小最後消失了。這個試驗説明了一個問題:當一個人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或陰影部分(消極一面)的時候,人會變得越來越消極,而當你只看到積極部分的時候,自然消極的部分就會消失。

本書作者彼得森曾將自己的絕大部分時間用在了抑鬱、絕望和道德敗壞等問題的研究上,如同現代的心理學家一樣也將大量的時間花在研究抑鬱、恐懼、強迫、焦慮等心理問題上,殊不知越研究越看到很大的“黑影”。所以彼得森採取了逆向思維的方法,成為一名研究幸福、性格和目標的心理學家。

積極心理學是致力於填補人類畫卷中的空白之處,如果我們不想揮霍自己的生命,我們該做什麼?積極心理學的宗旨就是幫助回答這個問題。

讀了《積極心理學》之後,我將這種理念帶入了課堂,今年高二的心理輔導課主要以挖掘學生內在的潛能,激起生命的力量為主要核心內容,讓學生在無意識中煥發出幸福和積極的能量,找到人生的價值。

目前流行的“幸福正能量”正是由積極心理學衍生而成,可見這門學科的威力所在。

積極心理學學習心得體會篇3

最近讀了一些關於教師心理學方面的書籍。非常有幸拜讀了周國韜先生的《積極心理學與教師心理調適》這本書,讀完之後,令我感觸頗深。為此,我表達如下幾點自己對於這本書的理解。

這本書為人們學會積極的心理調節、形成樂觀向上的心態提供了有益的知識和策略,掌握這些知識和策略對於從事教書育人工作的教師有着極為重要的意義。《積極心理學與教師心理調適》針對中國小教師的實際選取了部分有助於教師心理調適的積極心理學內容,因此命名為“積極心理學與教師心理調適”。我覺得非常合理。書中採用了一些心理測量工具和訓練程序,這些內容要求我們學習者進行練習。並且有很好的平台對其內容進行輔導,以便使我們這些學習者更好地理解有關的知識,學會運用有關策略進行心理調適。

書中介紹了“學習能力感”概念、“習得性無力感”等相關內容。其實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介紹的有關“習得性無力感”的研究成果,已經被納入到積極心理學的領域之中。其中的情緒管理能力部分對於我們這些中學教師非常受用。情緒管理能力是指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控制情緒表達方式的能力。情緒管理能力較強的人,一方面能夠在適當場合表現出適當的情緒;另一方面也善於調節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例如,在正式聚會當中,適當表達喜悦的情緒,在悲傷的葬禮上適度表達悲傷的情緒,在人際衝突中控制自己的憤怒情緒,善於調節氣氛激發他人的積極情緒或者善於安慰他人的消極情緒。情緒管理能力由以下四種能力組成:對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保持開放心情的能力;根據對信息的判斷和利用,成熟地進入或遠離某種情緒的能力;成熟地覺察自己和他人相關情緒的能力;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緒的能力。

這本書中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鑑學習的地方,我會結合書中的方法與實際情況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感到他們真的需要我們,我們不僅是學生前行路上的指明燈,還是他們性靈的創造者,更是他們靈魂的塑造者。我會用適當的方法與他們交流,減輕他們的壓力,同事緩解自己。希望我們在心與心的交流上,他們的學習,精神能更上一層樓。

積極心理學學習心得體會篇4

怎樣才能過上最好的生活?正在蓬勃發展的積極心理學提供了很多答案:我們要善待他人,關懷他人,寬恕他人的過錯,在日常生活中秉持和藹與慈悲,以及樂觀對待未來。按照這些簡單的方法去做,就能讓我們保持健康快樂。

世上大多數的事情都不簡單,這個問題的答案也一樣。善無恆善,惡無恆惡。友善和關懷是好事,只要你善待和關懷的人值得你這麼做。寬恕他人能帶來滿足感,除非被寬恕的人不願彌補自己的過錯。對未來保持樂觀可以讓你精力充沛並感到快樂,除非你是一個賭徒並相信下一盤賭局能大贏一筆。

我們已經把某些心理特質和心理狀態標識為“積極”,把其餘的那些標識為“消極”,但研究人員吉姆·麥克納爾蒂和弗蘭克·芬查姆認為,“心理特質和心理過程並沒有積極或消極的本質;相反,心理特徵促進還是破壞幸福,取決於它們在什麼情境下發揮作用。”

我們如何從積極心理學中去掉積極?麥克納爾蒂和芬查姆認為,我們不要再假設像友善這樣的“積極”心理特質永遠有助於增進幸福,而應深入去了解友善、關懷、寬恕或仁慈在什麼時候、對誰、在什麼情境下才能真正增進健康快樂。此話何解?

他們提出三個方法:

考慮情境。

為了理解心理特質和心理過程什麼時候是有益的,我們需要把它們放在社會情境中進行考慮。“積極”心理特質和心理過程並非所有情況下都是積極的,在某些特定的環境中它們實際上是有害的。寬恕你的配偶可以增強你們之間的關係,如果她的過錯只是忘了關燈,而且你很清楚她對自己的疏忽感到難過。但如果她不斷在你朋友面前貶低你,還從不感到後悔,那麼寬恕可能就不是最好的做法了。

考慮對象。

積極心理學運動幫助心理學家認識到,我們不能僅僅通過關注人類的問題去理解人類的整體狀況。同樣,我們不能僅僅通過關注那些快樂的傢伙去理解如何提升幸福感。為了解開健康快樂生活的奧祕,我們不僅要在那些最佳生活的人身上,也要在那些生活一團糟的人身上,檢驗心理特徵的效果。有可能樂觀只對某些人有益,他們擁有某些值得期盼的東西。為了搞清楚這一點,我們不僅要在擁有光明前程的大學本科生身上,也要在被診斷為四期癌症的病人身上,開展研究。

考慮時間發展。

大多數心理學研究是橫斷研究(在同一時間測量一羣人的感受)。為了瞭解心理特徵如何影響幸福感,我們需要開展縱向研究(對同一羣人在他們生命的若干不同時期進行測量)。這很重要,因為研究人員發現的在短期內有益的東西,長期來看可能是有害的。通過友善相待而不是相互批評以解決嚴重關係問題的夫妻,在當下報告稱,他們對於夫妻關係的感覺變好了,但長期來看,他們的滿意度低於那些更多相互批評的夫妻。為何如此?那些相互批評的夫妻實際上處理了他們的問題,這幫助他們改善了關係。

積極心理學運動廣泛傳播,讓我們從心底裏接受了這個運動。治療方法、自助書籍和提升生活的應用程序正在集中推廣積極心理特徵,例如更加友善和寬恕。但如果像友善和寬恕這樣的心理特徵對於每個人而言並不一定是有益的,那麼我們需要謹慎對待,只在它們有可能發揮作用的情境中推廣它們。

積極心理學學習心得體會篇5

?積極心理學與教師心理調適》,這是一本教會我們學習生活的好書。在我以前接觸的心理學知識中,都是一些關於負面事物的研究比如説,抑鬱,心理變態,精神分裂等等。弄得我一直以為心理學就是和這些負面的東西打交道,所以我對心理學印象不大好。直到接觸了這本書,它説的是人性中積極的東西,我一直認為對於我們一般人來説了解積極的事物遠比關心那些消極事物有用,所以我對這本書很好奇。只有研究積極的東西,為我所用才有助於我們的心理健康,如果我們心理出現問題,也只有學習那些積極的東西才有助於解決問題。

積極心理學,顧名思義就是以積極的、建設性的心態,去認識世界、發現規律,進而去掌握規律來改造世界。正如專家所言,它與其説是門科學,毋寧説是一場運動,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積極而又富於建設性的態度。就像中國人常説的,凡事要往好裏想。當然,是嚴謹的,具有很高的操作性。就教育方式而言,在傳統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所產生的教育其實就是一種與積極思想所相背的模式,是一種以悲觀和否定的態度去進行的教育的方式。就像在傳統的家庭教育環境中,習慣性的否定及懲罰教育,無形中就影響到兒童積極健全人格的形成,挫傷了兒童學習的積極性,對兒童的發展就產生了消極的影響,無法更好的促進兒童的成長。比如,如果父母悲觀,孩子通常也具有悲觀的性格。或者產生消極、孤僻、偏激等方面的問題,同時還不能很好的發掘身上的潛在能力。

積極心理學主張心理學應對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條件下更好地發展、生活,具有天賦的人如何使其潛能得到充分地發揮等方面進行研究。因此,就可以去尊重學生,深入理解人的成長所需要的條件和環境,充分發掘人的潛力、潛能,促進學生的心理髮展,有積極的心理特徵去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