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獲共和國勛章陳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54W

獲共和國勛章陳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多篇

獲共和國勛章陳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有哪些?我們應總結經驗,補齊短板,加快建設應急反應和防控救治體系,發揮中西醫結合優勢,奪取抗疫最後的勝利。共同閲讀獲共和國勛章陳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5篇精選,請您閲讀!

獲共和國勛章陳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1

實驗室就是她的家

多年來,因為女兒科研工作的關係,陳李坤知道對於以抗病毒藥物為主攻方向的陳薇來説,和病毒打交道已經習以為常。“比如目前還在肆虐的病毒,就是老百姓公共健康的最大殺手。”他説,“我女兒從事的事業很崇高、很偉大,所以我要支持她!”

看到所有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身着厚重的防護服,每次持續工作好幾個小時,不能吃喝甚至不能上衞生間……陳李坤就擔心不已:“女兒天天面對病毒,在實驗室持續工作時間_個小時。她很努力,工作很辛苦,但她從來不説。”

陳李坤告訴記者,陳薇研究生畢業後,在軍事醫學科學院攻讀博士學位,10多年專注、鑽研,使她在2003年非典疫情前從一個普通學子成長為醫學基因工程研究的精英,完成了從化工領域到基因工程科學領域的蜕變。現在,陳薇是軍事醫學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長,她要率領團隊在坎坷的賽道上不斷前行。“她付出了我們難以想象的辛勞和努力,對她來説,實驗室工作早已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這一點,記者在陳薇的發小、金華畫家陳軍那裏得到了印證。他説陳薇從小就脾氣直爽,做事專一、雷厲風行,“像個男孩子一樣。”

“她的工作,就是‘與毒共舞’。”陳軍説。在一般人看來,陳薇的研究對象很恐怖,是各種致病微生物,包括鼠疫、炭疽、埃博拉……每一天,都充滿挑戰。

“面對挑戰,用一句流行語來説,陳薇不是在實驗室,就是在去實驗室的路上。”陳軍如此概括。他説:“陳薇只要一鑽進實驗室,啥時候出來是不知道的。以前條件不怎麼好,實在餓了她就泡碗方便麪吃,吃完繼續做實驗。現在雖然條件好多了,但她長年累月像拼命三郎似的幹着,我們這幫老朋友都很心疼她!”

“20多來她堅持一個研究方向,默默地、專注地不受外界干擾做一件事。”蘭溪市教育局局長李益民如此評價,“我覺得陳薇之所以能得到國人的敬重,是與她對待工作的始終如一、對待事業的無私奉獻分不開的。”

2月28日,蘭溪市委書記陳峯齊專程看望慰問了陳薇父母。“陳薇是蘭溪籍軍人,也是‘生物危害防控’領域的專家,如今奮戰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她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軍人的責任和擔當,不僅為抗擊疫情作出了貢獻,更為家鄉人民贏得了榮譽。”

獲共和國勛章陳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2

大家都很喜歡她

1984年,陳薇考入浙江大學化工系就讀本科,從此離開了家鄉蘭溪。走上科研崗位後,儘管一直很忙很忙,但她的家鄉情結卻濃得化也化不開。

“我們找她商量事情,亮出蘭溪口音,她就熱情得不得了。”李益民説,“其實只要是浙江人,她都熱情呢。”

李益民以前跟陳薇並不熟悉。2016年夏天,蘭溪一中80週年校慶前夕,時任蘭一中校長的李益民去了趟北京。彼時,陳薇已升任少將。此行,他的任務就是“遊説”陳薇在母校校慶時作一個專題講座。“她的時間多麼寶貴!一路上,我都在想怎麼去説服她,心裏那個忐忑啊。結果在北京一見面,她不僅熱情地請我們吃了飯,還一口答應一定在母校校慶的日子裏回一趟蘭溪。”至今説起這件事,李益民還很開心,“當然,嘉賓講座的事情她也滿口答應。10月1日校慶那天,她在講座中以自己的成長史不斷鼓勵學弟學妹,至今讓我們記憶猶新。”

在蘭溪人的記憶裏,陳薇言語不多,穿着樸素,一點也沒有“將軍架子”。“她温文爾雅,完全就是一個學者呢!”李益民説。

“陳薇是60多萬蘭溪人民的驕傲。我們一幫同學中,現在她的名氣最大,但她卻是最沒架子、最平和樸實的那個。”一直跟她保持聯繫的童增良説,“聚會時看到我們,她會主動過來跟老同學握個手、拉拉家常,所以大家都很喜歡她。”

陳薇的重情重義,也讓童增良敬佩不已。9年前,由童增良牽頭,組織了一次國中同學會,陳薇聽説後特意從青島趕過來參加。“當時,她悄悄地把我拉到一邊,拿出3000元硬塞給我。我説:‘大家已經商議好AA制,用不了這麼多哪!’結果她説:‘我們同學會總要給一起參會的老師們買點禮物,我想着平時也沒法回報老師們,所以禮物費用就由我出吧。’”

童增良還告訴記者:兩年前有次偶然聽説了國中班主任謝老師去世的消息,陳薇又拿出錢來委託同學們代為慰問,並讓同學們轉告她對謝老師的敬意。“後來又有一次,我們高中時的數學老師張老師寫信問她要幾張照片,陳薇很快就寄給張老師了。在她心目中,始終對恩師們充滿感恩之心哪!”

獲共和國勛章陳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3

使命呼喚擔當,榜樣引領時代。7月中旬,軍事科學院在新調整組建3週年之際,舉辦了一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事蹟報告會。該院赴武漢抗疫的軍事醫學專家組代表紛紛登台,深情講述抗疫故事傳説。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該院黨委第一時間成立聯防聯控應急小組,集結各領域骨幹力量,聞令即動,堅決護佑人民羣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當時的武漢已經“封城”,但該院科研人員堅定逆行,與時間賽跑,僅用1天時間就在帳篷式移動檢測實驗室裏搭建起檢測平台,將日檢測能力從300多人份提高到1000人份。

“檢測人員輪流上、連軸轉、不間斷,等到最終確認檢測結果,通常已是凌晨四五點鐘……”時任核酸檢測小組組長姜濤在報告會上説。

“難以忘記,專家組研究員曹誠、副研究員張珂進入‘紅區’取樣的身影;助理研究員張夢瑤、楊益隆從早上7點到次日凌晨,一天內數次出入武漢泰康同濟醫院、火神山醫院、中部戰區總醫院;記者邵龍飛、張振威為專家組工作全程攝影錄像,進入‘紅區’近距離拍攝科研攻關和臨牀救治情況,留下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代表們深情講述。

“做最壞打算,拿出最充分方案,準備最長期奮戰!”專家組“三班倒”“白加黑”,把“忠誠、研戰、創新、求實、情懷”的新軍科精神,貫徹到疫情防控最前沿,推出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在武漢,陳薇院士生日那天,正是新冠疫苗GLP安全性評價、P3動物有效性評價和國家第三方質量複核正式啟動的日子。該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領導發去生日祝福,陳薇回覆:“除了勝利,別無選擇!”

抗疫鬥爭中,廣大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發揮先鋒隊、突擊隊作用。

一天,專家組研究員曹務春照例在方艙醫院公廁進行表面擦拭物採樣。當他換上軍裝時,護士們驚呼:原來剛才在廁所採樣的,是名將軍!對此,曹務春説:“我是一名老黨員,在一線更要帶好頭。”

高級實驗師付玲連續幾十天堅守在P3實驗室,每天都要進行10餘個小時的活病毒檢測任務;助理研究員王步森、研究生趙拯浩通宵做實驗,累到手抖也不休息。歸建儀式上,專家組成員遲象陽3歲的女兒怕媽媽再次離開,抱緊媽媽大哭。現在,她最愛説的一句話是“我也要當解放軍”……

台上,講述人幾度哽咽;台下,聽眾無不動容。

獲共和國勛章陳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4

“由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聞令即動、日夜兼程,集中力量展開應急科研攻關,在新冠肺炎疫苗研製方面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

3月3日晚,在央視《新聞聯播》中看到這段報道,84歲的陳薇父親陳李坤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陳薇是土生土長的蘭溪人,也是大名鼎鼎的浙籍女院士。2003年,“非典”爆發,陳薇率隊在最短時間內率先推出防治非典新藥——重組人干擾素噴鼻劑,並獲准進入臨牀試驗;2014年,西非大規模爆發埃博拉疫情,陳薇團隊成功研發出世界首個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也是首個凍幹劑型埃博拉疫苗。2015年晉升少將軍銜,201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因此在家鄉蘭溪人眼裏,陳薇就是人人尊重的“疫苗將軍”。

4日一大早,重温了一遍央視相關報道後,陳李坤照例到屋外走路、散步。看到馬路兩邊柳枝抽出了新芽,迎春花在迎風綻放,牆角處的一叢薔薇花也已經含苞欲放,他便特別高興:“春天已經來了,我希望疫情能早點結束。”在他心裏,只有疫情結束了,女兒才能回來看他。

獲共和國勛章陳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5

當初給女兒取名陳薇,一是陳李坤喜歡花草,二是在他眼裏“薔薇花雖然普通,但花期很長能開半年,且有一股暗香”。“唐代詩人杜牧曾經寫道:朵朵精神葉葉柔,雨晴香拂醉人頭。”陳李坤説,“説的就是薔薇,低調不張揚,不管風吹雨打始終能夠怒放。”

陳李坤一直堅信,陳薇會在這個春天回到蘭溪探望他。

老人家清楚地記得,女兒最近一次來看他還是兩個月前,也就是2020年元旦前。當時,陳薇在蘭溪呆了2天,也讓陳李坤滿意地享受了2天的天倫之樂。臨走,父親問她:“啥時再回來?”陳薇説是年三十。哪承想1月25日大年七年級,陳薇就率領軍隊專家組乘專機奔赴武漢前線緊急馳援。從那天起,陳李坤便盼望着疫情早點結束。因為他知道,一心撲在事業上的女兒只有等疫苗研究有眉目了才會坐下來喘口氣。

“陳薇向來是認真嚴謹的人!”陳李坤説。本次出征,雖然父女間都來不及告別,但他明白,女兒既然出發了,便會爭分奪秒奔向勝利的彼岸。

之後女兒的行蹤,陳李坤都是斷斷續續從新聞裏得知的。1月30日,陳薇團隊的帳篷式移動檢測實驗室已經開始運行,應用自主研發的檢測試劑盒,配合核酸全自動提取技術,核酸檢測時間大大縮短,加快了確診速度,有力推進了疫情防控工作。陳薇在接受央視《新聞聯播》採訪時説:“疫情就是軍情,疫區就是戰場”。

至今,陳薇和她的團隊一直堅守在武漢一線,沒有回過北京,“爭分奪秒與病毒賽跑”。

接受央視採訪時,陳薇表示:“疫苗作為用於健康人的特殊產品,對疫情防控至關重要。我們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我們正在研製的重組新冠疫苗,推向臨牀、推向應用,為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堅強的科技支撐。”

與陳薇一樣,陳李坤也堅信:“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這份信心,來自他對女兒的瞭解。

從小,陳薇便是“學霸”。1984年從蘭溪一中畢業,1988年浙江大學本科畢業,進入清華大學攻讀碩士。求學之路,順當得從來沒讓父母操過心。

1991年清華畢業,她被特招入伍,進入了軍事醫學科學院,從此信守自己對這份科研工作的承諾。2003年初,陳薇赴美進修,毅然婉謝了年薪10萬美元的高薪挽留,提前回國挑起了研究室的工作重擔。很多年以來,她一直在生物安全領域的“無人區”探索,曾經用超過十年的時間,成功研製首個納入國家戰略儲備的重組疫苗。這一成果,讓陳薇成為“生物危害防控”國家創新團隊的學術領頭人。

“以前我也會去女兒家小住一段時間。但她工作一直非常忙,常常是深夜一二點鐘回家,等早上我起牀,她又早早去上班了。”陳李坤説,“女兒一心撲在科研上,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非常少。我們都很理解。”

在熟悉她的人中,陳薇的認真嚴謹,也是出了名的。

現任蘭溪市體育中心黨支部書記的童增良跟陳薇在蘭溪一中同窗六載。1978年,兩人一起進了蘭溪一中念七年級,是同班同學。“陳薇那時瘦瘦高高的,成績又好,是我們眼中‘別人家的孩子’。”童增良説。那時,童增良既是學校的田徑隊隊員也是籃球隊隊員,因為體育訓練,又要時不時外出參加體育比賽,童增良的功課有時難免會拉下一些。“陳薇當時是副班長,班主任讓班長和她一起跟我結對,每天督促我這個體育生在文化課上努力。她倆可認真啦,都是言出必行的那種。不僅每天檢查我作業有沒有做好、有沒有做對,遇到我因比賽拉下的功課,還會抽時間給我當‘小老師’。”童增良説,“我想,陳薇對待科研事業的認真勁兒,是與生俱來的!”

2003年因非典疫情采訪,當時的浙江日報駐蘭溪記者站記者徐憲忠結識陳薇,從此成為朋友。他告訴記者:“一直以來,我跟陳院長通過電話聯繫比較多。她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言而有信。知道她在實驗室裏忙,一般我找她,都是先發短信給她提前約好時間。等她回覆後,到了約定時間,我打電話過去總是一找一個準;有時她回電話過來,也是一分鐘不差,體現了科學家那種認真、嚴謹的治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