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共和國勛章獲獎者先進事蹟心得體會感悟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7.31K

共和國勛章獲獎者先進事蹟心得體會感悟多篇

共和國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為國家最高榮譽,那些共和國勛章的獲獎者都是值得尊敬的,他們的先進事蹟值得我們學習。小編在這裏給大家帶來2020共和國勛章獲獎者先進事蹟心得體會感悟5篇,但願對你有借鑑作用!

共和國勛章獲獎者先進事蹟心得體會1

非典一役,鍾南山譽滿華夏。但如果認為他此時才“功成名就”,就大錯特錯。早在20世紀90年代,身為著名呼吸病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他,就以“奉獻、開拓、鑽研、合羣”的“南山風格”名揚南粵大地,1997年,他光榮地當選為黨的十五大代表。

很少人知道,鍾南山是僑眷。鍾南山的父母早年留學美國,他和妻子的大部分親戚都在國外。父親鍾世藩是中山醫科大學的兒科一級教授,當年從美國學成歸國,在其時廣州最大的中央醫院任院長,掌管着醫院一筆13萬美元的鉅款。解放前夕,國民黨中央衞生署的一名官員到家裏來了四五次,動員父親將這筆款子帶往。父親雖然不問政治,但還是覺得應該留在祖國大陸。當時的情景,給年僅13歲的鐘南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樣的家庭出身,在那個時代,也曾為鍾南山帶來不公正的待遇,“當年我是華南師大附中的第一名,可以保送到蘇聯留學,不讓去。”

1955年,鍾南山考上了北京醫學院。然而,真正當上醫生,已是10多年以後。

“我當過農民,幹過宣傳隊,當過鍋爐工人,當過北醫校報的編輯,什麼都幹過。我並不覺得後悔,因為這些經歷讓我懂得了社會的酸甜苦辣,知道珍惜自己的時間,知道珍惜得到的學習機會。”

1971年,他調回到闊別多年的廣州。幾經轉崗,最後落腳在“慢支防治小組”,一干就是30多年,最終成為呼吸疾病的權威。

“穿了白大褂,當醫生卻不太合格。”鍾南山常常提起早年把胃部出血病人當成結核病咳血的“誤診”事件,“就是這件事使我明白,做醫生光有心是不夠的,還要有一身好本事,才可以真正幫助到人。”

1979年至1981年,鍾南山到英國愛丁堡大學和倫敦大學研修。面對導師先入為主的輕視,為了給中國人爭口氣,長期學俄語的他僅用了半年時間就攻克了語言關,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和科研中。

在英國進行關於吸煙與健康研究時,為了取得可靠的資料,他讓皇家醫院的同事向他體內輸入一氧化碳,同時不斷抽血檢驗,一直堅持到血紅蛋白中的一氧化碳濃度達到22%才停止。實驗取得了滿意效果,鍾南山卻幾乎暈倒。要知道,這相當於正常人連續吸60多支香煙,同時抽800cc的鮮血。

回國之前,導師丹尼主動致信中國駐英大使館,信中説:“我跟國外很多學者共事了這麼多年,從來沒有遇到一個學者像鍾醫生那麼勤奮,跟我們協作得那麼好,出那麼多成果,我衷心地表示祝賀。”

鍾南山把這封信寄到廣州給父親看,一貫對他嚴苛的父親第一次表揚了他。年過40的鐘南山流淚了。多年以後,説起這一幕,他依然紅了眼睛:“父親幾乎從未表揚過我,總是指出我的缺點和不足。但這次看到我真的為中國人爭了點氣,他表揚了我。”

從當年謝絕盛情挽留回國,到與非典殊死搏鬥,20多年過去了。回首往事,鍾南山説:在國內做研究,困難要多一些,有時國外只要一年時間,國內要3年,但這是為自己的國家幹,心裏踏實,有成就感。

共和國勛章獲獎者先進事蹟心得體會2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我們從2018年12月19日起開設專欄,刊登部分受表彰人員的先進事蹟,用鮮活的事例講好改革開放故事,充分展現改革開放40年來的偉大成就,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引導全社會致敬先鋒,見賢思齊,在新時代新起點上,匯聚改革開放再出發的磅礴偉力,堅定不移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這裏是廣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牀醫學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的工作地。17年前,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席捲全球,這裏曾是戰場的前沿陣地。時年67歲的鐘南山,就是一名牢牢堅守的戰士。

2003年,疫情來勢洶洶,廣州好幾家專門接納“非典”病人的醫院已經不堪重負。

這時,鍾南山帶着他的呼研所站了出來。“把重病人都送到我這裏來!”在他的指揮下,呼研所率先摸索出一套有效的防治“非典”的方案。這一經驗被世界衞生組織認為對全世界抗擊“非典”有指導意義,後來成為通用的救治方案,鍾南山也成為“抗擊非典的功臣”。

“非典”過後,鍾南山依舊致力於呼吸系統疾病領域。他主動承擔起突發公共衞生事件代言人的角色,向公眾普及衞生知識,推動公共衞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

“呼吸系統疾病是公共衞生事件應急體系需要應對的最主要疾病。目前我國公共衞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已經取得了很大成果,建立了全國廣泛的監測體系。”鍾南山説,“非典”之後,全國陸續設立了幾百個疾病監測點,能夠及時監測到公共衞生事件的實況,對於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水平也在不斷提升。

此後的H1N1、H7N9等疾病,醫護人員和防疫機構都能夠快速找到病原並進行防控。2015年,廣東省僅用兩個多小時就將首例中東呼吸綜合徵疫情輸入病例追蹤到位。

“院士門診”“院士查房”、做科研、帶學生,這位精神煥發、步伐矯健的八旬院士,至今仍在看病出診一線工作。

“接下來我還有兩個願望,一個是希望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像高血壓和糖尿病一樣可以早發現、早治療,另一個是希望自己和其他科學家一起研製了26年的抗癌藥可以早日推出。”鍾南山説。

共和國勛章獲獎者先進事蹟心得體會3

“在我們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然會面臨一系列重大風險考驗,每到這時,就需要全體黨員幹部,發揮鬥爭精神,做到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在毫不鬆懈的鬥爭中奪取更多的勝利。”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在復興的征程中充滿了風險挑戰甚至驚濤駭浪,必須進行許多新的偉大斗爭。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形勢嚴峻,這就是我們在前進道路上遇到的一次重大風險挑戰,黨員幹部必須發揚鬥爭精神,全力以赴打贏這場戰“疫”。

發揚鬥爭精神、敢於擔當,全力以赴打好“主動戰”。鬥爭精神是共產黨人鮮明的政治品格。在革命戰爭年代,共產黨人面對敵人的槍林彈雨,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革命豪情,戰勝了常人無法想象的苦難;在和平建設時期,面對各種風險挑戰,又以“勇於涉險灘,敢啃硬骨頭”的無畏精神,實現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可以説,我們黨的歷史就是鬥爭的革命史。這場戰“疫”是鬥爭精神的考驗,是同時間在賽跑、與病魔在較量。在抗擊病毒一線,醫護人員夜以繼日的在與病毒作生死搏鬥,從死神手中搶救下一個又一個生命。許多默默無聞的“逆行者”與人民羣眾結成眾志成城的“防護牆”,拉起一條抗擊病毒的“生命線”。“到前線去!”“到武漢去!”“我是黨員,我先上!”這既是黨員幹部的錚錚誓言,也是鬥爭精神在新時期的體現。面對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黨員幹部要時刻保持頭腦清醒,堅決摒除不敢為、不願為、不想為的思想,知險就控、有險必控,決不麻痺、決不鬆懈,衝鋒在前、爭做表率,積極投身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第一線,堅決防止疫情蔓延擴散。

堅定鬥爭意志、不畏艱險,全力以赴打好“攻堅戰”。鬥爭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必須體現到偉大實踐中。我們黨是在鬥爭中走向強大,從來不懼艱難險阻。這場戰“疫”是鬥爭意志的考驗,是新長征路上必須攻克的“婁山關”“臘子口”。疫情發生以來,廣大黨員紛紛遞交“請戰書”,近萬名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和平民英雄馳援武漢,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的建設充分展現了“中國速度”“中國能力”“中國奇蹟”,彰顯了全國人民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堅強意志。狹路相逢勇者勝,唯有敢於亮劍、迎難而上,才能抵禦驚濤駭浪、戰勝艱難困苦。黨員幹部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和危急關頭,必須豁得出來、頂得上去、經得住考驗,做勇於抗擊疫情的“戰士”,而不做愛惜羽毛的“紳士”,全力以赴、敢於交鋒、攻堅突破,

共和國勛章獲獎者先進事蹟心得體會4

《淮南子·本經訓》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初讀時不禁疑惑,倉頡創字而已,何以讓天地慟哭、神鬼驚懼?張彥遠這樣解釋:“造化不能藏起祕,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意思是,文字出現後,上天終於可以傳達心意、記載祕密,所以感動得下粟雨;而文字由於有巫術,鬼怪再也不能隱祕,所以驚懼大哭。可見,當有血有肉的現實生活,化作最真實情感的文字時,它的震撼力將無以衡量。

驀然想到,在這場悄然而至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除了有許許多多的醫護人員、突擊隊員衝鋒一線,也有大量文藝工作者堅守後方,真實書寫,向社會和人民傳遞着共克時艱的信心力量。

我在後方戰“疫”,我看到每一名文藝工作者都在努力奔跑。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他們沒有白大褂、也沒有綠軍裝,但是他們依然奮戰一線,發揮耳目喉舌作用,用不滅的燈為戰友們點亮歸家的路,用如椽的筆撐起同志們疲憊的肩。他們牢記囑託、響應號召,及時傳播疫情防控知識,客觀記錄前線點點滴滴,深入挖掘一線感人事蹟。他們,用鏡頭定格感動,讓我看到了“國士”南山眼中飽含的深情熱淚;他們,用畫筆描繪温暖,讓我看到了“逆行者”雪夜登機戰病魔的感人場景;他們,用各種各樣方式,讓我們看到一張張滿是壓痕的臉、一雙雙滿是血絲的眼。他們用心書寫着時代的精神圖譜,精心創作着平民的英雄讚歌。

我在後方戰“疫”,我為每一位奮戰在前的朋友點贊。我們手雖不能相握,心卻緊緊相連。您的“請戰書”,您的“與妻信”,您在抗擊疫情中的每一次逆行、每一份温情,都是我最樸質的創作元素。正如您所言:“既然從事了這個職業,這就是我的責任,雖然心裏也有不捨,但疫情面前,不能退縮。”我將始終堅守文藝初心,在這狂風驟雨中以筆戰“疫”,記錄感動、鼓舞士氣,謳歌真英雄,傳播正能量,用文字向白衣戰士致敬,向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抗疫英雄致敬。

有人説:在這個古老國度每一寸土地上,成片的花在大地上“搖擺”。每一朵都那麼渺小,當他們連成一片,風也要駐足,雲也要致敬。這種力量聚沙成塔,集孤弱為偉力;這種精神自強不息,使困地發新芽。我在後方戰“疫”,讓我們一起用愛歌唱、以筆戰鬥,眾志成城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共和國勛章獲獎者先進事蹟心得體會5

他的一生樸實無華,卻又傳奇。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他都是一個光輝英雄的存在。他不求回報,一生艱苦奮鬥,獻身醫學。稱他為二十一世紀的華佗,毫不為過。他,就是正在武漢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鍾南山院士。

磨難是金·助成長

1936年10月,鍾南山出生於南京,父親鍾世蕃是中國著名的兒科專家,母親廖月琴則是廣東省腫瘤醫院的創始人之一。1960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並留校任教。1960年7月至1971年8月,擔任北京醫學院(現北京大學醫學部)放射醫學教研組助教。1978年9月至1982年12月,擔任廣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內科副主任醫師、講師。1979年至1981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醫學院及倫敦大學呼吸系進修。1992年5月至2002年12月,鍾南山擔任廣州醫學院院長、黨委書記。1996年5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3年,“非典”爆發,以鍾南山為代表的醫護工作者經長期努力,抗擊了非典。2005年4月13日,當選中華醫學會第23屆會長。2009年9月10日,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2010年,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20年1月21日,新型冠狀病毒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科研攻關組第一次會議,鍾南山任組長……這一人生路上,他經歷了多少磨難,多少坎坷,我們已經數不清了。但我們可以知道的是,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祖國的醫療事業。竭心盡力·抗非典

2002年12月,在廣東,一名患者不幸的被突如其來的SARS病毒感染。之後的幾個月,SARS病毒以驚人的速度,在各省份,各城市裏廣泛的傳播。同年3月世界各地均傳出病毒感染者。此刻,疫情刻不容緩,而鍾南山,也已整裝待發,準備背水一戰。那一刻,鍾南山這個名字,便與疫情緊緊聯繫在了一起,他不顧生命危險,奔赴疫區,並在全世界率先探索出了一套富有明顯療效的防治經驗。那段時間,鍾南山既要在臨牀一線救治SARS患者,又要協調各地的防治工作,極少休息,身體很疲憊。老伴經常勸他少外出、多休息,甚至為此朝他發脾氣。但鍾南山停不下來,因為他把自己為祖國服務、為黨工作的有限時間,看得比健康、比生命更寶貴!如果沒有他,非典可能就是另外一個結果了。但是,在我國人民的共同抗擊下,抗擊非典勝利了!在我們看來,鍾南山這樣做,是多麼的勞苦,多麼的危險。但,對鍾老來講,這些似乎都不足掛齒。是啊,他已經把人民的安全放在了第一位,從未考慮自己。他對我們的貢獻已無法言表,是新中國的一大偉人。

再度出山·共戰"疫"

今年一月,時隔十七年,病毒感染捲土重來,新型冠狀病毒這隻恐怖的惡魔在荊楚大地瘋狂肆虐。短短一個月間,全國確診人數達到了數萬例。疫情嚴峻,八十三歲的終老再度出山,馳援武漢。此時的他,已有滿頭白髮,在其他人都在養老的年齡,他卻不顧自己的身體,加入了這次戰鬥。每天高強度的工作,讓每一名醫護人員都吃不消,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並不好打。病毒比當年更加狡猾,傳染源每一日都在擴大。但,抗擊病毒的我們也比當年更加強大,醫療多年的發展,讓我們有了底氣!抗擊疫情,我們一定贏!

中華民族是大海,風和浪不會將其掀翻。這個特殊的時節,相信祖國,相信大愛,因為,我們有身先士卒的鐘南山們!齊心合力,此戰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