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體會500字 時代楷模王紅旭觀後感800字(精品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57W

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體會500字 時代楷模王紅旭觀後感800字(精品多篇)

時代楷模發佈廳觀後感王紅旭 篇一

XXX年9月16日晚21時,建管學院師生觀看了CCTV-1《時代楷模發佈廳》—中宣部關於授予吳蓉瑾、王紅旭同志“時代楷模”稱號的決定節目。“時代楷模”發佈儀式現場宣讀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授予吳蓉瑾、王紅旭同志“時代楷模”稱號的決定》,播放了反映他們先進事蹟的短片。中央宣傳部負責同志分別為吳蓉瑾同志和王紅旭親屬代表頒發了“時代楷模”獎章和證書。

教師羅丹有感:吳蓉瑾老師為學子播種紅色初心、“以情育情”守護學生身心健康、創新智慧校園因材施教;王紅旭老師出生於教師家庭,平時信念堅定、為人師表,危急關頭奮不顧身、捨己救人,他們守教育報國初心、擔築夢育人使命,是忠實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光輝榜樣,是新時代“四有”好老師的典範,通過觀看節目我認為自身應以“時代楷模”為榜樣,用偉大建黨精神滋養黨性修養,為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拼搏,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徵程中奮力擔當使命、爭取更大光榮。

學生唐澤昊有感:“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兩位老師用自己的親身事蹟映證了這句話。他們的精神不僅影響了一代學子,這種精神必將傳承給一代又一代。“薪火傳承“這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也是一名老師日夜辛苦的追求,更是我們青年學子發奮圖強的使命。

學生楊笑雨有感:兩位老師是一線人民教師的優秀代表,是新時代“四有”好老師的典範,他們用默默無聞的耕耘,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彰顯了人民教師這一最偉大最神聖職業的崇高價值追求。雖然王紅旭老師隨着冰冷的江水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他對這世界那麼熾熱的貢獻永遠留在了我們心中。我們應當學習他的心懷大我、無私奉獻的至誠情懷,學習他的奮不顧身、捨己救人的大愛精神。

學生張可怡有感:辜鴻銘先生在北大演講《中國人的精神》中講到,“中國人具有温良的品性,有着心靈的激情和人類之愛的情感”。在收看時代楷模發佈廳後,瞭解了吳蓉瑾、王紅旭兩位老師的事蹟後,我更是對辜先生百年前的一番演講有了深入的理解。通過此次表彰決定,看見了他們如何在堅守教育崗位中,淋漓盡致去地體現“温良”的品性,甘做自成蹊的無言桃李,用自己細膩的愛去擁抱每一位彷徨的學生。兩人儘管做着不同的事,卻都以赤子之心和成人之思,潤物細無聲般的教育看護每一位學生,做“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闡述者,為教育工作者立下典範。我也相信,如同吳蓉瑾老師所説的,“愛是會反饋的”,每一位被關懷着的學生,都將把這份愛傳繼下去,散播於世間的每一處陰霾!

時代楷模王紅旭先進事蹟報告會有感 篇二

堅決不退

“人鏈”中的那些夫妻檔

當不會游泳的馬波咬牙下水被一雙大手握住時,王紅旭和許林盛一水一岸形成的鉗形突進,終於在距岸邊幾十米遠的江中會師,王紅旭率先抓住5歲的小女孩。

江岸邊,由馬波開始形成的“人鏈”,正在向江心快速移動。

被身後一雙雙大手所鼓舞的馬波,那一刻完全忘記了自己不會游泳的事,竟然在江水中藉着浮力跑了起來。

“突然,本來齊腰深的江水,一下子就淹沒了我的頭頂!”危急時刻,身後一雙陌生人的大手,一把將馬波提出了水面。

嗆了水的馬波顧不得自己,望了望江水中已經臉色蒼白的救人者,急得向後大喊:“抓緊抓緊!前面是個陡坎!我要往前,不然水裏的人上不來!”

馬波的頭被江水突然淹沒又被後面迅速拉起的一幕,岸上的人看得清清楚楚,而前方數人組成的“人鏈”,也在激流衝擊下搖搖欲斷。

江水洶湧,危險一目瞭然。然而,極其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現了:

更多的人手挽着手踏入江中,其中一半是女性。

大家緊張地互相提醒着,一步步向着前面多數已經淹過胸部的“人鏈”靠近。

馬波的妻子夏歡看到了丈夫出現的險情,但她沒有出聲召回丈夫,而是轉頭四處尋找可以助力的工具。

有市民抽出自己乾淨的浴巾塞給夏歡,有市民高喊把自己還未搭好的帳篷扯爛拿過去……

“我看得出來,‘人鏈’中的每一個人表情都非常吃力,有些人明顯都撐不住了,開始由手拉手改成手挽手。”夏歡顧不得衣服濕透,不停地將岸上市民蒐集的所有東西往“人鏈”手中塞,以儘量穩固岌岌可危的“人鏈”。

在整個過程中,夏歡眼看着水已淹到丈夫的脖子,卻無法叮囑些什麼,只能焦急憂慮地頻頻回頭。

許林盛的妻子張亞是第二個救人“大箭頭”中的箭鋒,跑在最前面的她,當“人鏈”搭建時,義無反顧地站在了“人鏈”最前面。

然而,三雙男人的粗糙大手,不聲不響但堅決地將她推到了後面。

“我就成了‘人鏈’第4環,前面是3個男士。”張亞回憶,她後面也是一位女子,但她倆後面的一位男子,擔心她倆有危險,着急地一直想把她倆扯到後面去。

“我不退後,我也不會鬆手!”張亞當時實際上已經無法再退,因為江水已經淹到了自己的胸口,前面的3位男子則只剩頭露在水面,“我鬆手他們不都栽到江裏去了?”

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三

20__年,是“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加入人民海軍序列的第10個年頭。這一年,“和平方舟”號榮獲人民海軍成立70週年“突出貢獻單位”,並被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在很多人心中,“和平方舟”號已成為新時代閃亮的“中國名片”。

提起“和平方舟”號,醫院船上的官兵總是親切地稱她為“大白”。一是因為船體絕大部分為白色,二是緣於動漫《超能陸戰隊》中暖心的角色“大白”與“和平方舟”號所擔負的救死扶傷、傳揚和平的使命頗為相近。10年來,“大白”在三大洋六大洲留下了中國“紅十字”的身影和航跡,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

秉承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理念,緊緊圍繞軍事外交這一核心,“和平方舟”號向世界打開了一扇瞭解中國的窗户,廣泛傳播和諧世界、和諧海洋的理念和“人道、博愛、奉獻”的南丁格爾精神,贏得了國內外高度讚譽。中外聯合演練、甲板招待會、艦艇開放日、文化聯誼……“和平方舟”號與各國海軍同台競技,與外方醫生攜手診療,與當地民眾廣泛接觸,與華人華僑暢談祖國,拓展了軍事合作交流空間,配合了國家政治外交大局。

作為海軍首個大型遠洋醫療救護平台,“和平方舟”號把遠海大洋當成最佳課堂,勇於探索、敢為人先,每次任務都肩負着拓展使命的全新探索:完成新型海上醫療救護平台能力演練,開展海軍首次遠海衞勤演練,艦載救護直升機首次赴外國島礁巡診……憑着一代代官兵的拼搏奮進、勇於擔當,“和平方舟人”不斷書寫着海軍遠洋衞勤保障能力建設的嶄新篇章。

“時光有我,中國有我。”10年奮進,“和平方舟”號踏浪大洋。10年撒愛揚帆,“和平方舟人”仁濟天下。在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軍的偉大征途中,“和平方舟”號肩負國家使命,用一串串壯美航跡、一次次真情對話、一幕幕仁心大愛,擁抱世界,傳遞友誼,把新時代的中國“名片”擦得更亮。

時代楷模發佈廳觀後感王紅旭 篇四

吳蓉瑾、王紅旭同志是一線人民教師的優秀代表,是新時代“四有”好老師的典範,他們用默默無聞的耕耘,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用甘當人梯的奉獻,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用捨己為人的犧牲,彰顯了人民教師這一最偉大最神聖職業的崇高價值追求。英雄的事蹟令人敬仰,榜樣的精神讓人追隨。我們作為國家青年應學習這些時代楷模的優點,追隨他們的腳步,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在從事不同的職業中努力上進,塑造良好的社會價值觀,為社會和祖國的建設添磚建瓦。

時代楷模發佈廳觀後感王紅旭 篇五

“心之所向,生命往之。”總是被這樣一些人震撼到熱淚盈眶。吳蓉瑾、王紅旭同志兩位“人民教師”,在用自己的生命捍衞着自己的熱愛,訴説着自己的嚮往。在其職位的一天,都在用心去經營該度過的每一分鐘。將愛的種子種下,把無悔的青春寫進光陰的詩行。愛真的是會反饋的。當我看到一位又一位學生為吳蓉瑾—“雲媽媽”道上教師節快樂的祝福,當我聽到一位又一位孩子家長在王紅旭老師的葬禮一聲又一聲的抽泣時,當我感受到兩位老師和他們學生之間雙向奔赴的愛意時,我想這就是“心之所向,生命往之的意義”吧。願吳校長健康幸福,願王老師一路走好。

2023時代楷模王紅旭事蹟觀後感心得 篇六

關於女孩輟學再多的概念,都不如一個現實畫面來得直擊人心——

“一座高高的山上坐着一個小女孩,身旁放着一把鐮刀和籮筐,望着遠方發呆……這畫面到現在我都無法忘記。”張桂梅哽咽地説,當我下車詢問小女孩怎麼了?她哭着説,想讀書,可家裏窮,要讓她嫁人。

小女孩的話和渴望讀書的眼神深深地烙在了張桂梅的心裏,她覺得應該給山裏的窮孩子一個讀書的機會,讓山裏的女孩子都能免費接受高中教育,不再陷入“低素質母親、低素質孩兒”的惡性循環中。

於是,這個15歲便跟着姐姐來到雲南參與“三線建設”的外鄉人,經歷了生死一線間的重病教師,創辦起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公辦女子高中——雲南華坪女高。建校12年,張桂梅和她的教師們帶領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進了大學的校門。“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台上。”張桂梅説。

1800多名貧困女孩走進大學

20__年大學聯考成績出爐後,張桂梅有些不滿意。

儘管,這所免費女子高中,已連續10年大學聯考綜合上線率100%,1800多名貧困女孩從這裏走出大山、走進大學。

“今年華坪女高的大學聯考成績‘兩頭’比較突出,600分以上的相對歷屆較多,但今年達到專科成績的學生也多,達9人之多,往年就兩三個。”張桂梅説。

作為在雲南待了大半輩子的東北人,張桂梅對待學生成績時的“苛刻”,一如她一生的倔強和堅韌。

1974年10月,張桂梅響應黨的號召,隨姐姐從東北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此後的時間裏,她把全部身心獻給了祖國西南邊陲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

1996年,張桂梅的丈夫因胃癌去世,不久後張桂梅放棄了大理優越的工作環境,申請調到深度貧困山區華坪縣。她放棄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在全縣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並承擔起4個畢業班的語文和政治課教學任務。

1997年4月,張桂梅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需立即住院治療。但為了不耽誤九年級畢業班的教學進度,她偷偷把檢驗結果藏起來,直到7月份把學生送進會考考場後,才住院接受手術。

得知張桂梅身患重病,縣婦聯主席和工委女工委主任同時看望了她。幾天後的縣婦代會上,全體代表為這個“外來的姑娘”捐款。有人借錢捐款、有人把給孩子買衣服的錢捐了、有人捐了自己回家的路費……縣領導説:“張老師,你放心,我們再窮也要把你的病治好。”

手捧着這山鄉的情義,張桂梅的淚水奪眶而出:“華坪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為華坪做些事。”這一堅持,就是20多年。從那時起,張桂梅的生命就和華坪、和教育扶貧連在了一起。

丈夫去世後,張桂梅沒有再組建家庭,沒有親生兒女,全身心投入教育和慈善事業。20__年,她一邊在民族中學當老師,一邊兼任“兒童之家”院長,成了眾多孤兒的“媽媽”。20__年,維持“兒童之家”的資金面臨短缺。為緩解窘境,張桂梅到華坪各部門籌措資金,“求人很丟人,但如果孩子們生活得不好,我這個義務院長更丟人。”

20__年至20__年的寒暑假,張桂梅在昆明為孩子們籌措到兩萬多元。對此她説,一切辛苦都值了。

打破女孩缺失文化的惡性循環

“每一個孤兒背後都有一個悲劇性的母親,有殺死家暴丈夫獲刑的母親,有因重男輕女陋習導致分娩死亡的母親,有與丈夫感情不和離家出走的母親。”在擔任“兒童之家”院長過程中,張桂梅對女孩接受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得愈發深刻。

這讓她意識到,貧困的女孩成為貧困的母親,貧困的母親又將養育貧困的下一代,“惡性循環一直存在。”

班裏女孩本就不多,張桂梅發現,總有女孩讀着讀着就不見了,她去大山裏找,發現有的女孩十幾歲就嫁人了。

“只要母親的素質高,孩子的素質就高。要解決偏遠山區的貧困問題,就必須從提升婦女素質入手。”由此,張桂梅萌發了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想法。從20__年起,她開始為這個看來“根本無法實現”的夢想而四處奔走。

“要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你是不是有神經病?”張桂梅的“宏偉藍圖”遭到不少人的質疑,但張桂梅沒有放棄,為此飽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酸。

為籌集資金辦學,張桂梅求過很多人。一次,張桂梅到昆明某企業尋求幫助,未等她把辦女子高中的構想説完,企業的領導就叫保安趕她走,“見我不走,保安就放狗咬我。”看着被狗撕破的褲腿和流血的腳,想到自己的委屈,張桂梅坐在地上放聲大哭。更多的時候,疲憊、無助的她坐在街頭,靠着牆根睡了過去,醒來時已是萬家燈火……

“20__年1月7日,姐姐從哈爾濱打來電話,説哥哥病危,一直喊着我的名字,盼着見我最後一面。恰好當時宣傳部通知我9日到中央電視台錄製節目。我想北京離哈爾濱近,可以去看看哥哥了。”但到了中央電視台後,熱情的編導找了位企業家和張桂梅對話,爭取幫她解決女子高中的困難。

一邊是山裏的娃,一邊是彌留的兄,張桂梅艱難抉擇。當她把節目錄完,等來這位企業家承諾給女子高中提供50~100萬元資助的同時,也等來了哥哥已經火化的消息……

那種錐心之痛,張桂梅至今難忘。

在省、市、縣各級黨委的支持和社會各界的捐助下,張桂梅的辦學夢想最終實現。20__年8月,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級中學建成。9月1日,來自麗江市華坪、永勝、寧蒗等深度貧困縣的94名貧困女孩走進了女子高中的校園。

要對得起肩上的責任和使命

學校是建起來了,如何留住孩子卻成了難題。

為留住這些學生,家訪成了張桂梅最重要的工作。去有些學生家的路太難走,連車都租不到,只能徒步前往。一個假期甚至兩個假期,即便馬不停蹄,張桂梅也只能走訪完一屆學生的家庭。儘管如此,她依然堅持,“無論如何,我一定要親自到每一名學生的家裏去看看。”

一次家訪,到了山下,司機告訴張桂梅,車上不去了。學生的家在山頂,僅有一條不到半米寬的山路,路的一邊是萬丈懸崖,走路的話需要6個小時。為了節省時間,張桂梅搭乘鄉政府工作人員的摩托車上山。“當時坐在車上,我都不敢低頭,摩托車稍微歪一點,就會跌入懸崖粉身碎骨。”想起當時的場景,張桂梅至今心有餘悸。

學生下山來接她,在半山相遇時,張桂梅第一句話就問她,“你為什麼要回這兒來啊?你怎麼還老想回這兒啊?這地方你怎麼回來的啊?”女孩低着頭淡淡地説,“老師,我不回來,我上哪兒去啊?”張桂梅無言以對。

這樣的家訪已持續11年,覆蓋學生1345名,行程近11萬公里,張桂梅摔斷過肋骨、迷過路、發過高燒,還舊病復發暈倒在路上……可正是這一次次的家訪,更加堅定了張桂梅將女子高中繼續發展下去的信念。她不希望山裏的孩子因為沒能接受教育,在不到15歲的年紀就結婚生子,然後將缺失文化帶來的無知和貧困又一代代傳下去……

學校創辦初期各方面都很艱難,整個學校只有一棟教學樓,沒有食堂、廁所,學生和女教師擠在教室裏睡覺,男教師睡在樓梯間。由於學校的院壩沒有硬化,風一吹,整個校園滿是灰塵,老師每天下午五點半還得清掃校園。

女子高中建校半年時,17名老師,9人辭職,只剩下8人。

張桂梅坐在學校的旗杆下抹淚:“怎麼辦?學校是不是辦不下去了?”哭完後,她回到辦公室去整理學校的檔案時意外地發現,留下的8名教師中,居然有5名是黨員,加上自己,學校有6名黨員。

“只要有黨員在,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張桂梅心中暗想。“我説咱們開始重温入黨誓詞。我們沒有錢,就在二樓畫了一個黨旗,把誓詞寫在了上面。我們宣誓,沒宣誓完,全哭了。”

從那之後,學校開始了軍事化管理,每件事都被張桂梅嚴格限制在規定時間內。看似有點殘酷,但她們對得起自己肩上這份責任和使命。

她播撒的愛在流動和傳遞

“起牀嘍,姑娘們,快點唄,還有兩分鐘上課了。”

每天,天還沒有亮,張桂梅就佝僂着瘦弱的身子,爬上學校頂層,開始一天的工作。從起牀到出操,再到課間休息,以及晚上睡覺前,小喇叭的聲音一直在校園裏迴響。

從初建校時的94名學生,到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支撐女子高中的是照亮黑暗的那道“光”。

“太出乎我的意料了,高一剛進校的第一課,校長並不直接談高中階段的專業學科,而是讓我們抄寫黨章。”就讀於南方醫科大學的畢業生鄧婕回憶,“經過高中三年紅色文化的薰陶,我變得堅強獨立、吃苦耐勞、勤奮勇敢了。”

這是張桂梅的“特殊教育”。

張桂梅在探索中制定了“唱紅色歌曲、憶紅色歷史、讀紅色著作、記紅色名言、看紅色影視、塑紅色課堂、辦紅色校報”等教育教學方針,堅持每週開展“五個一”黨性教育活動(一律佩戴黨徽上班、每週重温一次入黨誓詞、每週唱一支革命經典歌曲、每週開展一次黨員理論學習、每週觀看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她努力“讓教育走得更深更遠”。

“有人説我愛崗敬業,有人説我瘋了,也有人説我為了榮譽。有人不理解,一個人渾身是病,卻比正常人還苦得起。支撐着我的,是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讓我直面這片熱土時,心裏不愧。”張桂梅説。

一個叫何先慧的女孩,對11年前的那一幕記憶猶新。

20__年,華坪縣中心鎮河東村,張桂梅來到學生何先慧家裏家訪。看到何先慧的媽媽(本站☆)衣着單薄,在地裏割韭菜,張桂梅把身上穿的新棉衣脱給了她。知道這件事後,何先慧的眼眶濕潤了。她家境貧困,國中畢業後沒錢上高中,是華坪女高接納了她。

現在,何先慧已經是一名中學教師。每到週末,她就會去華坪縣兒童福利院幫忙。只要張老師打一個電話,她就會無條件支持。因為她知道,張老師播撒的愛,在流動和傳遞……

時代楷模王紅旭先進事蹟報告會有感 篇七

大渡口區育才國小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蘭鳳成,深情講述了王紅旭短暫而又不平凡的一生。王紅旭對黨忠誠、積極向黨組織靠攏,踐行“四有”好老師標準,在教育教學中愛生如子、呵護學生,鑽研教學、潛心育人,在工作上勇挑重擔,踏實勤奮。王紅旭用自己的模範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讓他們懂得如何才能把“人”字寫得端端正正。

在育才國小學生王姝雅的心中,是王紅旭老師讓原本辛苦、枯燥的田徑訓練成為了她一天中最盼望的時刻。王姝雅將王紅旭老師關心關愛學生的學習生活,用心用情幫助學生成長成才的感人故事娓娓道來。教書育人是一個“靜待花開”的過程,不能急於求成也不能半路放棄。王紅旭始終相信每一粒種子都有適宜的土壤,每一課苗都會開出自己的花朵,他用實際行動引領學生向陽成長,踐行自己的教育情懷。

在妻子陳璐希(系我校2008級漢語言文學專業校友)心裏,王紅旭正如他的名字一樣,是一個如旭日般温暖的人。她回憶説:“20_年7月16日,我們結婚了,紅旭對我説,他一定會努力讓我幸福。他這一諾,就温暖了我一生。”從至親的角度,陳璐希講述王紅旭一家三代矢志教育,忠誠教育事業的優良家風和師道傳承。日積月累的師者之愛滋養着王紅旭,鋪就了他鮮亮的人生底色,讓他在緊急時刻挺身而出,將生命化作無盡的愛。

《重慶日報》記者崔曜,曾參與撰寫新聞《王紅旭老師背後的城市力量——記救命“人鏈”中那些人和事》。他以新聞記者的角度,評述了王紅旭同志在短暫的生命歷程中,以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紮實的學識修養和師者仁愛之心,詮釋了“四有”好老師的深刻內涵,評述了王紅旭對教育事業的赤誠奉獻,用生命托起巍巍師魂。

一個先進典型就是一面旗幟。報告會後,我校2021級運動訓練專業的孫藝暢同學感觸頗深,“身處王紅旭學長曾經就讀的學院,他的故事帶給了我震撼,也讓我想要傳其精神、承其遺志,作為新生也在這特別的一課裏更加體會到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深刻內涵。”2020級漢語言文學(師範)專業的張羽諾同學談到:“王紅旭老師帶給我的感動不僅僅是勇救落水孩童這一壯舉,還有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真誠真情。”她認為,作為一名師範生,這種感動不應該侷限於心靈的震撼,更應該在今後平凡的崗位上綻放青春光彩。

參加報告會的還有我校副處級以上幹部、師生代表、校友代表等50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