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摩登時代電影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4W

摩登時代電影觀後感精品多篇

電影《摩登時代》觀後感 篇一

《摩登時代——卓別林》這一部電影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的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它讓我們在笑聲中體會出來。資本主義國家殘酷、黑暗的現實,資本家無休無止的壓榨,讓許多人民無法生存,流浪街頭,沿街乞討,就連工人的吃飯時間都被剝奪,因此發明了吃飯機器,讓工人在吃飯時能騰出手腳來繼續幹活……種種做法的最終目的都只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剩餘時間,幫資本家獲得更多利潤罷了。

在影片開始時,首先是有一羣羊走過,緊接着就是一大羣工人擁護着走進工廠,形式很接近,讓我產生一種啞然失笑的感覺。暗喻工人的命運和羊羣一樣,這麼的機械受社會控制着,而查理正是這羣人√本站★√中的一個。

影片中還通過幻想中花園別墅和現實中的破舊木屋,暗示了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在監獄裏,人雖失去了一切自由,但不用為失業、飢餓所困擾。卓別林扮演流浪漢那時就希望永遠都關在監獄裏,無憂無慮,就不用為了找工作養活自己而感到煩惱。在街頭,人雖然獲得流浪的自由,但要為無家可歸、難以充飢而痛苦。就如與卓別林一起流浪的女孩,在那現實社會,只能靠偷東西吃來養活家裏的兄弟姐妹,最後,卻弄到無家可歸。在工廠,人雖能維持生計,但他卻是機器的奴隸。卓別林以獨特的視覺形象概括了摩登時代的矛盾本質。在卓別林自己評論來説:那部電影是從一個抽象的概念――批評我們的機械化生活方式――發展而來的。

卓別林這一部電影《摩登時代》讓我們在笑聲中感受到當時農民工被資本家的欺壓,擔任了機械的工作,我永遠都忘不了主人公在人的鼻子、鈕釦上擰緊螺母的鏡頭以及被流水線弄得變成麻木機械的工具人。清楚描述了當時社會裏的機械化的社會秩序。面對機器時代的來臨,他們只能感到無所適從,眼裏充滿的只有迷茫。這就是摩登時代。

看《摩登時代》的觀後感範文字 篇二

顯然,影片首先便模糊掉故事發生的年代,你無法從任何一個人物身上找到確定故事所處的具體年代,背景、服裝、道具、言談、行為……拎着魔術箱的徐崢和自稱是他女兒的張子楓行走街頭,像沒有qiāng與盆栽的<這個殺手不太冷>,充滿温情與憂傷的步調,又像大師與信徒,充滿戲謔與偏執的分歧感,所有時間線索也全是被掩藏的,太多的似曾相識又模稜兩可的場景,讓年代的跨度至少超過三十年以上,但又都與現實無比接近——這麼多年,我們始終都沒辦法逃離和改動的現實。

也因這現實,影片的視角都集中到了人和人,人和社會的緊張關聯上來, 所以故事的情緒是焦躁的:一個以行騙為生的魔術師出場便遭騙,不但到手的錢沒了,就連已然撲倒在牀的姑娘也飄然走了,而被合約纏身的他不但要在限期內完成一個不可能的魔術,更需求擺脱這個自稱是他女兒的孩子的糾纏——儘管描寫的分歧是人與人之間的利益衝突,但無疑每個角色的初衷,全是焦躁的在生活中尋找到屬於本人的幸福。

所以,當人物的不幸變成喜劇的底色,以悲劇視角所觀察的角色和年代,便也荒誕的摩登起來了。

但以“大師”的身份出場的徐崢,還是努力把故事往傳奇色彩裏帶,這些年來,徐崢對喜劇的演繹越來越得心應手,優秀表現不光在於對人物的詮釋,也在於對故事的內容及展現,在<摩登年代>中,他把曾經得心應手的瘋癲賣弄收斂再收斂,讓温情做主,甚至把引導故事的主動權讓給孩子,任憑她像個甩不掉的小尾巴一樣,可以盡情的撒嬌耍賴,也任由舞台的燈光,為她而亮了起來。

摩登時代觀後感 篇三

今天同事問我,資本主義是什麼鬼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有什麼區別我想了想,應該回答最簡單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區別嗎還是回答文化的不同總覺得哪裏不對勁,想到深處,突然想到只有這部電影可能會告訴我想要的答案!

那個年代的美國,資本還大多集中在少數的資本家手中。他們有機器,有大批的生產設備,儘管他們有錢,可是為了更有錢,還是要不斷的壓迫工人階級,無限的壓迫。資本家越來越富有,因為生產的商品越來越多,窮人因受他們的壓迫和社會不完善的制度越來越窮。那麼問題來了,生產的商品越來越多,社會中的消費能力慢慢的跟不上生產能力,工人階層沒有這個能力去如此消費。產品慢慢累計,富人們的公司的產品沒人買,資金無法儘快回籠,資金週轉不過來,慢慢的公司也沒有錢給工人付工資,開始給工人減薪,裁員。公司開始倒閉,失業者增加。他們吃不飽,開始偷,開始搶。

這是工業革命的影響和資本主義低階的生活寫照,就像剛開始的一個鏡頭,先是羊羣擁護在一起走,緊接着是一大羣工人擁護着走進工廠,這樣的蒙太奇手法把當時工人暗喻為任人宰割的羊羔,成為資本主義、資本家和金錢的奴隸。

卓別林以獨特視覺形象概括了摩登時代的矛盾本質。雖然可笑,但反映出資本家為了獲取更多剩餘價值而不惜縮短工人吃飯時間至使機器化的工人連休息時間手臂還在不停的運動,使人們對那個幾械化的社會的深深思索。

卓別林弱小的身軀被生產線吞噬着,而這個所謂的摩登時代是一種諷刺,這是一個異化的機器工業時代,人與機器彷彿混為一體;這是一個抹殺人性的時代,上司對於工人如奴隸般的壓迫;這是一個荒唐無法理解的時代,一個善良人會在不長的時間裏入獄五次。

這部片是一部默片,但片中運用文字解説,加上演員誇張的動作和豐富的表情,讓觀眾更易理解劇情,從而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雖然此片的畫面是黑白,但是這種反差恰恰給人強烈的鮮明感。

其喜劇形式背後是對於社會、對於夢想的思考,有其嬉笑的荒誕和其真實的反思。儘管是一部喜劇,涵義卻完完全全的悲劇化。我們要感謝卓別林,正因為他憑對當時社會的敏鋭觀察力和天才的想象力,記錄了那個悲哀的時代,是他為觀眾生動的演義了一名處在亂世下的小人物,也是他為世界無聲影片畫上了一個輝煌的句號。

卓別林的電影是一面鏡子,在得意的笑料後,原是生活的骸骨。也只有看鏡子的人才知道,歡樂和悲哀原來都是同一服嘴臉。

大約是過了看默片的時代吧,不過我還是希望大家可以看看這部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