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週年慶祝大會觀看心得感悟多篇(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14K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週年慶祝大會觀看心得感悟多篇(精品多篇)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週年慶祝大會觀看心得感悟 篇一

深圳特區40週年,坐上南下的火車,你在深圳過得還好嗎?

2020年8月26日,一個週三的普通工作日,你依舊在深圳擠地鐵,趕在9點之前去公司,生活中有很多煩心事,也許是房東要漲房租了,也許是老闆給的工作任務越來越多,或者是家裏來的催婚電話,但無論如何今天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深圳特區成立40週年了。

40年而已,1980-2020,比很多人年紀小,但比在深圳的大部分年紀都大,因為深圳是一座屬於年輕人的城市。

那些40年前去深圳的年輕人去哪裏了?

他們中絕大部分人已經迴歸田園,重新躬耕于田園,幫孩子們帶孫子,離開深圳,但是關於深圳的記憶歷久彌新。

在村頭的小賣鋪門口,常有一些老人聊天,多是回顧過去,其中一定有多年前去過深圳的人。他們不是在工廠工作就是在建築工地工作,他們説“那時的南山都是工廠,羅湖才是最繁華的地方”,他們不知道的是現在南山成了深圳核心區,房價20萬/平,互聯網上深圳灣一號豪宅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攬山閲海,無敵海景,詩歌是詩歌,生活是生活,而羅湖被老舊房屋佔據,房價倒成了價格窪地,在關外的龍華變得闊了起來,深圳北站附近的房價都要10萬/平了。

深圳的這些已經與這些人無關了,他們當年從四面八方去往深圳,坐上南下的火車,不安迷惘又充滿鬥志。第一個難題就是暫住證,當年深圳查暫住證查得很厲害,沒有的話就會被遣送回原籍,而辦這個證對很多人來説不容易,需要有正式工作;第二個難題就是社會治安比現在差很多,黑社會勒索時有發生,所以80、90年代嚴打,窮就會出問題,就有可能走上歧途,窮的話命就不值錢了;第三就是交通和通訊不方便,幾個月收不到家裏來的信息,特別思鄉、思念親人,發電報有字數限制且價格不便宜,有人捨不得,所以當年大江南北的思鄉歌很流行,費翔的《故鄉的雲》歌詞中的“我曾豪情萬丈,歸來卻空空行囊”是很多人的寫照。

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是這些第一批去深圳的人多是農民工,他們一年到頭十分辛苦,過年回家還要交農業税,當年農業税很重,現在年輕人多不知道這個事了,中國農民苦啊,農業税直到2006才全面取消。

深圳已經40年,第一批去深圳的人已經垂垂老矣,沒有人後悔去深圳,因為去了還有成功的可能,在大山裏、在鄉間地頭如何實現人生的抱負,更實際的是要養活家人,努力過上幸福的生活。

今天的深圳早已天翻地覆,從東南一隅的小漁村,成為全國四大一線城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如今在深圳工作的新一代年輕人過得比過去好,但依然有很多現實的問題擺在面前,房價高物價高生活壓力大,但是深圳給了一個大家實現夢想的機會,深圳有一個地鐵站名字叫“翻身站”,還有創業一路創業二路。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週年慶祝大會觀看心得感悟 篇二

據媒體近日報道,深圳正舉全市之力、高質量編制《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有望於年內完成。這份建市以來第四版城市總體規劃事關深圳未來發展,非常值得一説。

土地是基礎性資源,是人類一切生產生活的源泉和載體。“怎麼利用土地”最能直觀反映城市發展取向。深圳面積不足2000平方公里,在四個一線城市中是最小的,經濟產出卻很驚人,去年深圳GDP突破2.6萬億,因而有人戲稱,深圳以一個縣的面積創造了一箇中等省份的GDP。這句話也反映了深圳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與緊張程度。

土地資源的承載力不是無限的,目前深圳的地均GDP為13.48億元,已是全國。而建設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新使命要求深圳,必須繼續將地均產出提高到國際先進水平、才能將自身打造成為全球標杆城市。同時,民生幸福標杆、可持續發展先鋒的戰略定位,還要求深圳在民生幸福、生態文明保護上齊頭並進。

在規劃利用土地上,雖説發展經濟與民生保障和環境保護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但也存在着一定的此消彼漲。要實現共贏,深圳必須用“繡花”功夫精耕細作。

在生態文明建設上,規劃劃定了一條生態“紅線”——“大力推進森林入城,到2035年森林覆蓋率保持在37.5%以上”,這表明了深圳不會為發展而犧牲環境的決心,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居環境的和諧共生。

在保障民生上,規劃將加強教育、衞生、交通、文化等公共設施的供地保障,其中,“至2035年將居住用地供應比例提高至25%,住房總量達到7.2億平方米以上,常住人口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40平方米以上”。深圳的常住人口高達1300多萬,可以説這是深圳對“住有所居”的堅定執行。

在經濟發展用地上,深圳還需兼顧了現實與長遠。規劃中還有另一條“紅線”——嚴守工業用地紅線,加快打造“兩個百平方公里級”(保留提升100平方公里工業區、整備改造100平方公里產業空間)。製造業是深圳經濟的基石,也是深圳產業鏈優勢的根本所在,因此實體經濟用地必須得到保障,但同時也必須提升品質。從去年的全球招商大會起,深圳不斷向外界釋放信號:“只要是符合深圳產業方向和高質量發展需求的優質項目,一定有地可落”。

另一方面,規劃顯示,至2035年深圳城市重點片區將形成一批“品牌之作”,其中包括光明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方園區等片區,為深圳夯實基礎研究、增強源頭創新、蓄積發展後勁打下堅實基礎。

用好土地,深圳太難了,但換個角度看,這種緊張也“逼”出了深圳的高效利用和經濟轉型,最終將推動深圳走出一條更高質量的發展之路。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週年慶祝大會觀看心得感悟 篇三

今天,深圳經濟特區40歲了。我們與千千萬萬來自五湖四海的深圳建設者一起,由衷地道一聲:“我‘圳’生快!”

古語云,“四十不惑”。對人來説,40歲意味着經過生活的磨礪和積澱,開始進入自信成熟的新階段;對一座乘着改革開放春風快速崛起的城市來説,四十不惑,意味着經歷一次次爬坡過坎後所達到的高度和收穫的豐盛,以及踏上新徵程時的從容不迫。

40年來,一代又一代拓荒者披荊斬棘,踏平坎坷,終於將深圳從一個鮮為人知的沿海漁村,建設成為人口的充滿生機的國內一線城市和創新動力十足的國際化大都市,經濟體量從1979年的不到2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2.7萬億元,位列全國第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位列全國第一。深圳是世界城市發展的奇蹟,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標誌和縮影之一。

深圳的發展繁榮,起初得益於獨特的政策優勢和區位優勢。在中央“允許試、大膽闖”的政策支持下,深圳率先突破了諸多禁區,市場化措施首先在深圳進行嘗試,商品市場和資金、勞動力、人才、土地等要素市場紛紛在深圳建立,加上毗鄰香港的區位優勢,境內外資金和人才紛紛湧向深圳,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打通,改革與開放相得益彰,深圳迅速在加工製造業、商貿、金融等領域取得一席之地,展現出了蓬勃活力。

在當時的發展戰略中,經濟特區被賦予了以局部增量帶動全國存量改革開放的意圖,深圳的成功也確實充當了示範作用,有效地刺激和帶動了內地的改革開放。深圳還一度充當“黃埔軍校”的角色,向內地輸送了大量的市場經濟各類人才。以經濟特區攪動全國改革和經濟發展的一池春水,深圳可謂不負使命。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發表之後,市場化改革熱潮在全國掀起,社會上一度出現“特區不特”的擔憂。21世紀初,東南亞金融危機餘波未了,一些地區因獨特的政經地位在城際競爭中長袖善舞,民間亦曾出現“深圳,你被誰拋棄?”的議論。然而,深圳的改革並未因此停步,這些關於深圳衰落的擔憂最終都未成為現實。在過去的十幾年裏,不論是明星企業的崛起、整體產業的升級,還是整個城市功能的提升,深圳的表現都大大超出了許多人的預期。

2008年金融危機後,全球出現新產業浪潮,深圳又一次踏準節奏,在新興的高科技產業領域迸發出新的活力,展現出強大的創新力,在全球城市綜合實力競爭中優勢進一步凸顯。今年以來,面臨外部環境和疫情的衝擊,深圳在一線城市中一個實現了GDP正增長,經濟展現出了強大的韌性。

回望過去40年,深圳的發展跨過了一個又一個坎,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山,城市綜合實力不斷上台階,可持續發展能力突出,深圳的城市定位也不斷上升。40年的發展經驗表明,深圳成功的因素已從當初依靠政策優勢和區位優勢,轉換為主要依靠體制和文化優勢。

深圳經濟體制優勢體現為市場經濟成色高、民營經濟活躍、民間創新力強和政府服務型定位。這些要素的組合創造出了一種寬鬆、自由、公平的營商環境,大大降低了經濟運行中的交易成本,對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資本和人才構成了持續的吸引力。深圳的文化優勢體現為務實、平等、開放的市民文化根基深厚。移民城市的特點和民營經濟佔比高的經濟結構是形成深圳城市文化特質的主要因素。“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來了就是深圳人”,這些口號背後是流淌在血液中、刻在基因上的平等、包容精神。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後進行的一系列探索,一直廣受關注,並被寄予厚望。早期階段,計劃經濟仍占主導地位的內地把深圳商品經濟的成功喻為“斯芬克斯之謎”,甚至掀起一股探謎解謎的熱潮。當市場經濟改革在全國推開、市場經濟的框架寫進教科書之後,深圳在經濟運行、公共治理和城市文化方面繼續顯示出一種特質,優等生的榜樣作用繼續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講,深圳仍然是“我們的深圳”。

這些年來,不斷有其他一些地方學習深圳,甚至組團到深圳取經,但因為自由平等開放的市民文化土壤達不到深圳那樣的厚度,借鑑和移植深圳經濟體制的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這也提醒我們,要學到深圳的精華,要先培育相應的文化土壤。維護深圳經濟發展的優勢,一定要維護深圳體制的優勢,更要維護深圳獨特的市民文化優勢。

毋庸諱言,當前深圳也面臨諸多挑戰,如人口流入與土地資源、人口結構以及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之間的矛盾需要有效解決,房價對創新精神的負面影響也需要妥善處理,城市治理中仍然有不少達不到人們期望之處。如何保持生生不息的文化活力,讓這座城市“日日新,又日新”,應當引起每一個人的思考。

與40年前設立特區時相比,今天的深圳站在了更高的平台。在新的國內國際環境下,深圳被定位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不僅要在科技創新、科學發現方面作出新貢獻,大力建設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進而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全國的改革開放,同時,還要發揮共建、共治、共享方面的優勢,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打造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城市範例”。

獨美不如眾美,深圳一開始就是全國人民的深圳、世界的深圳、我們的深圳。衡量深圳是否成功,不能只看深圳自身經濟發展是否成功,還要看它能否通過全方位的示範作用帶動更多沿海和內地城市進行體制創新、治理創新,釋放出更多的經濟和社會文化活力。我們相信深圳將再次不辱使命。

四十載風雨兼程,四十載成就輝煌。不惑之年的深圳,正肩負着新的使命,以夢為馬,奔向遠方。祝福你,我們的深圳!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