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惡童日記觀後感(彙總8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1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8篇《惡童日記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惡童日記觀後感》相關的範文。

惡童日記觀後感(彙總8篇)

篇一:惡童日記觀後感

《惡童日記》是匈牙利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在1981—1991年所作的三部曲。

分別是《惡童日記》(1986)《二人證據》(1988)《第三謊言》(1991)。很久以前曾讀過第一部,印象還是很深,作家雅歌塔以其獨特的簡單、冰冷、不帶任何感情的語言,精準表達出兩個孩童用頑強的毅力和無畏的精神和麪對現實的殘酷困境的冷酷態度。

作家雅歌塔是從自己孩子的習作本取得靈感的,她發現12歲女兒寫作業用的簡單句式、結構很適合用來表現她的小説主題。這種手法後來成了讀者與評論家討論的重心,甚至被視為小説寫作的經典範例。她用兩個小孩的童稚言語,勾勒出在戰爭中被腐蝕的變異的孩童純真的世界。閲讀小説時,感覺更像是穿越噩夢的一次驚險之旅,讓人在深受震動之餘,久久不能忘懷。

如今,第一部被拍成了電影,搬上了銀幕。當然要一睹為快。看得出,電影拍的非常用心,非常努力地貼近原著,最大限度上的還原了原著的精髓。精心選取的場景,兩個“惡童”的扮演者,服飾,影片的色調,都是經過了精心刻意的營造。

其實,無論當時看小説和現如今看電影,我都不覺得這對雙胞胎有“惡”的因素,甚至,還從他們身上看到了善的一面。他們“惡”,是因為當時惡劣嚴酷的環境造成的,戰爭,離亂,貧窮,缺少父母的愛,兩個原本純真的孩子被母親帶到鄉間,投靠他們的外婆。

這位“外婆”粗鄙,骯髒、吝嗇、兇惡,小氣,外婆把“小雜種”天天掛在嘴上,對他們呼來喝去,讓他們乾重活髒話,兩兄弟在每天打打罵罵,乾的多吃的少的困苦的的環境中捱着一天又一天,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堅強更經得起考驗,兩人每天以互相毆打對方、絕食等各種方式鍛鍊生存本領。他們練習心靈之痛,是因為外婆和別人經常辱罵他們,他們希望能“快快適應這些辱罵和傷人的字眼”。同樣地,通過這種練習,他們以“適應環境”的、理性的名義,把感情降至最低限度。至於那些“温柔的話語”,對於母愛的回憶,他們則“不斷地重複這些話,讓這些字眼逐漸喪失它們的意義”。同時,他們將每天發生的事情仔細記載在一本大筆記本中,那些他們所經歷的,他們內心深處的仇恨和憂傷,統統傾吐發瀉在每天的日記中。

戰爭的殘酷,讓人性變異,變得扭曲,醜陋,貪婪。在鄉下外婆間的這段時間裏,他們遇到了各式各樣的人:鄰居長着兔脣的醜陋女孩,為了換取一天吃的,可以去偷去搶,甚至不惜和神父做性交易;有同性戀傾向的納粹軍官對他們不懷好意;生性風流浪蕩的女僕對他們的勾引,當然還有暴虐的外婆。在這樣嚴酷的生存環境中,兩兄弟從震驚到害怕,慢慢地適應了。惡童們是早熟的,殘酷的生活教會他們近乎本能、不惜一切地保護自己。

電影的色調刻意的偏冷,外景的暗綠,屋內的暗棕,陰鬱,灰濛濛的,像蒙着一層霧。兩兄弟的臉一直是髒兮兮的,頭髮亂糟糟,但一雙眼睛卻異常炯炯有神,還有倔強地抿着的嘴角,象徵他們對抗生活,對抗環境的毅力和不服輸。日子一天又一天過去,他們也在磨練中成長了,變得堅強,不易摧毀,甚至和巫婆一樣的外婆建立了感情,以至他們的找了新老公的媽媽回來找他們,要帶他們走,他們都不願意,兩個孩子緊緊地依偎着胖胖的外婆,媽媽哭着過來拉他們,他們都不願離開外婆的家,最後媽媽和懷中的嬰兒(她和新歡所生)不幸被炸彈炸死,就死在兩兄弟和外婆的面前。

他們只是震驚了一小下,然後平靜地把他們的媽媽給埋了,沒有流下一滴眼淚。導演處理這幾段情節時,都展現的非常犀利,比如那突然爆炸而沖天的火花,孩子們驚恐的臉,肥膩的外婆的笨拙的身體,不遺餘力的展現出來戰爭的無情,扭曲異化了人性,兩兄弟也變得冷漠無情,甚至後來,他們的父親回來找他們,他們也毫無激動開心的表現,視父親如同陌生人,直至讓父親做人肉鋪墊,用父親被埋伏的炸彈炸死,為自己鋪開逃亡的道路。這已經是到這部影片(也是書的)結尾了,兄弟兩各奔東西,揮手告別,第一部曲結束。沒有任何的煽情的配樂,反而更有力度,壓抑到底。

想來,他們威脅郵差,去雜貨店偷竊;他們勒索神父,把撿來的子彈混入柴火殺死女僕;在故事最後,他們甚至害死了自己的父親……但其實他們的“惡”都是有據可查,有理可依:也算是另一種形式上的以暴制暴,以這樣的方式迴應殘酷的對待他們的外部世界:他們威脅郵差,是因為郵差藏匿了他們母親寄來的信和錢;他們勒索神父,是因為神父和小兔子間的性醜聞;他們殺死女僕,只因為女僕用麪包調戲了飢餓的士兵;他們害死父親,是因為只有這樣他們中的一人才可能通過邊界——他們自身卻在一種“以惡制惡”的邏輯裏,嬗變為一種戴着“理性”面具的、更強大更有欺騙性的“惡”。這幾段的表現,有的很具體,比如女僕被烘爐炸死的場面,過程表現的非常具體,開始還興高采烈的女僕,用火柴點燃暖爐後,“叭”!一聲非常巨大的聲響,火花四射,屏幕上一片白花花,坐在位置上也不由得給震跳了起來,處理地非常的突然,衝擊力很強;但兔脣女孩被納粹輪暴的場面完全沒有展現,而是通過她赤身裸體奄奄一息地躺在家裏牀上的畫面,通過她母親口中的一句話而一筆帶過,但衝擊力依然不小。

的確,是戰爭年代的大環境把理性“惡”意推到了極致。看完電影后很壓抑,一如當年看施隆多夫的《鐵皮鼓》、哈內克的《白絲帶》,都是這樣類似的題材,戰爭的殘酷,是如何扭曲人心,把一個個原本應該在這個年紀天真純潔孩童嬗變成為一個個沒有人性的怪異小惡魔。神父的一席話意味深長:“他們只是這個糟透了的世界裏迷失的羔羊,他們是不幸的,是可憐的,他們都是我們這個墮落時代的受害者。”

孩子,這一切都不是你的錯。

篇二:惡童日記觀後感

《惡童日記》描寫的是在一次戰爭後雙胞胎兄弟兩人被母親送到外婆家後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在第一部中,作者還尚未給兩個主角起名字。

雙胞胎兄弟的外婆曾經用毒藥毒死了自己的丈夫,文中描述則用:外面都流傳着外婆毒死自己丈夫的事情。(這讓我想起別人講的寫作技巧—他人視角。所謂這個人很好,不要“我”來敍述,而由別人敍述,“我”來轉述。)外婆天天罵雙胞胎兄弟”狗崽子“之類的東西,對兩人不加管束,進而促發了後來的故事進程。

雙胞胎兄弟為了在挨外婆打時可以忍受皮肉之苦,學着自虐,像是互相毆打;為了忍受飢餓,則模仿苦行僧來使自己飢腸轆轆,他們還去行乞,但把得之不易的食物和水果再扔掉。當然他們的生活還不至於太無聊,他們認識了一個外號稱作”小兔子“的女孩,小兔子為了換取食物,在神父那裏忍受了很多猥褻,成人世界過早的介入小兔子的生活,使她性早熟,把自己的身體換做交易的介質,後來小兔子就死了。“性”在這篇小説裏隱晦而多量,像是女僕和傳令兵的的情事和表姐和她男朋友的情事被雙胞胎兄弟偷窺,女僕對雙胞胎兄弟的猥褻······,似乎是戰爭讓“性”變得隨機和任性,每個人都把握時機參與了進來。雙胞胎兄弟還去偷竊,體會牢獄之災。

戰爭快要結束時,雙胞胎兄弟的母親帶着自己的情夫和他們剛出生的女兒決定私奔他國,但遭到雙胞胎和外婆的反對,母親和雙胞胎兄弟同母異父的妹妹死於家門前炸彈的爆炸。情夫走了,而雙胞胎的父親還在牢籠之中。外婆後來也死了,後來雙胞胎決定逃離國境,在父親出獄後,他們三個走向了邊境線上。兄弟兩人決定讓父親先走過去,目的只有一個,而後來的結局為這一行為提供瞭解答——父親被邊境線埋藏的炸彈炸的片甲不留。兄弟兩個決定一個出離此地,一個決定留在原處,將來再見面。現在小兔子、爸爸、媽媽、外婆都去世了。

【二】

《二人證據》講述的是留在故園的路卡斯的單線故事,路卡斯遇到了一個女孩雅斯蜜娜,雅斯蜜娜勾引他父親生下一個殘疾小孩瑪迪阿斯(畸形駝子),這是雅斯米娜為了防止別人發現,在懷孕期間緊縛腹部導致的惡果。雅斯米娜帶着這個孩子留在了路卡斯的家裏,路卡斯和女孩發生了性關係,決定要養活這三口之家,路卡斯15歲了。路卡斯在酒吧表演,來爭取家庭日常開銷,在這期間,路卡斯認識了一個圖書館館員,30多歲的少婦克蘿拉,因為丈夫湯瑪斯是一名作家,並被戰爭後佔領的當局定為“叛國罪”而被吊死,路卡斯覺得克蘿拉長得像自己去世的母親而對克蘿拉迷戀不已,儘管他們之間發生了性事,但克蘿拉一直懷念着自己的丈夫。雅斯米娜後來離開了,死在某地,這是在很久之後了。馬迪阿斯上學了,但受到很多排擠和欺凌,後來馬迪阿斯自殺了。

在這一部中還有幾個主要人物,如文具店老闆維多,他喜歡觀察文具店對面失眠者的情形,他的夢想是能寫一本小説,他酗酒,酒精中毒導致的妄想症讓他殺害了他的姐姐,並在殺死他姐姐的瞬間完成射精 ,維多與他姐姐在兒時還曾發生過性關係。彼得是一個黨組書記之類的官員,年輕帥氣,他給與了路卡斯無私的幫助,那是一個風聲鶴唳的年代,他後來的命運與雙胞胎兄弟無法剝離,他愛上了路卡斯,但是毫無結果,曾經有一次路卡斯在彼得家避難,路卡斯向彼得伸出了橄欖枝,但被彼得拒絕了。他們之間存在着很多矛盾,比如階層的差異,和革命者與被革命者的關係,但在作者的筆下,這些鴻溝都無法將愛隔絕,儘管路卡斯沒有喜歡過彼得。

【三】

《第三謊言》的情節迷離難清,比如逃離家鄉的克勞斯後來回到故鄉,被告知此地沒有路卡斯,但在另一個説法的版本中,當路卡斯發現馬迪阿斯把自己吊死後就離開了,他的家被官方收回,他盤下的文具店交給了摯愛路卡斯的彼得照管,而路卡斯愛上的克蘿拉也在彼得的照顧下,但那時,克蘿拉很可能已經神志不清了,她還在幻想她被吊死的丈夫已經回來了,但那卻是路卡斯的雙胞胎兄弟克勞斯。

弔詭的是第三部推翻了先前的各種結局,比如他的父親母親並沒有死,父親出軌和一女人安登尼雅生了孩子,而父親被母親開槍射擊而亡,在這過程中,路卡斯被射中背部而住院,克勞斯則被父親的情婦安登尼雅照管着。顯然這還不夠迷幻心智,逃離國境的是路卡斯,他去找尋自己的克勞斯兄弟,結果發現克勞斯並不承認有兄弟路卡斯的存在,或者説他的兄弟路卡斯已經死了,於是他用克勞斯·路卡斯的名字來寫作,這導致路卡斯絕望的離開。

克勞斯後來回到自己母親身邊,在克勞斯與他父親的情婦安登尼雅相處時,他愛上了自己父親與其情婦安登尼雅所生的女兒莎拉,遭到了情婦的拒絕,雙胞胎的母親不停的念及路卡斯,而克勞斯在路卡斯找上門來時,卻決絕的不與其相認,並使用藥物讓自己的母親入眠來阻止路卡斯和母親的重逢。後來克勞斯又遇見了那個小妹妹莎拉(克勞斯曾哭泣着抱着自己的妹妹莎拉,腿腳纏綿,而達到性高潮,被安登尼雅發現後導致了克勞斯的離開)。見面正是尷尬時刻,小妹妹莎拉依然愛着克勞斯,克勞斯卻沒有迴應······

路卡斯的死亡是三部曲告別的最後時刻,他的墓被安放在父親的墳墓旁邊。他們將會生活在一起。

在《第三謊言》中真真假假難辨難分,比如到底父親死於國境線上的爆炸還是母親的槍擊,比如母親死於和情夫逃離的爆炸還是活了下來,比如媽媽出軌還是爸爸出軌,比如路卡斯還是克勞斯離開了故園後又返回,比如路卡斯(或者克勞斯)見到還是沒有見到克勞斯(路卡斯)。你願意相信哪一個故事呢?

用小説中的一句話結束這篇文章吧:他們經歷了人生,結果一無所獲。

篇三:惡童日記觀後感

基於對原作小説有超過十年以上的震撼回憶,我姑且算是自以為老屁股的屁孩粉絲吧。看電影的《惡童日記》,總會拋不開小説的《惡童三部曲》,用愈顯刁鑽的品法去讀去看電影的種種呈現。

對於導演 János Szász對小説節奏的取捨,我是不大能苟同的。請得到原作的改編權(本作同時也兼具紀唸作者過世的意義),不一定能拍得出原作的每份情。

但,這還是個很棒的電影。

電影有電影的三幕劇節奏,對改編物的剪裁無可厚非;節奏的公式本身並不決定影片高下,它只是讓觀眾比較容易進入電影的一種系統。小説原作本身的題材相當上好,但如何用一百二十分鐘的影像去呈現,就會透露出電影工作者的觀點取向,無可避免。

當然誰都知道「去蕪存菁」的道理。只是甚麼部分該是「蕪」?甚麼部分該是「菁」?而「去」的捨失,「存」的求得,又是基於現實的時間考量亦或觀點的統整?這些細節,比知道去蕪存菁本身要容易讓人切身去想去賞。

一言以蔽之《惡童日記》,就是樁童言童語的戰爭眾生相。

在匈牙利前後遭遇德俄佔領的時期,兩個來外婆家逃難的雙胞胎,一面收著遠地母親的信件,一面觀察戰爭下的村落,並逐漸眼變出了極為有意思的行為模式,逐漸成了不介意説謊與傷人的「惡童」。

當戰爭結束,父母與雙胞胎重逢時,惡童與價值觀正常的雙親,已經出現了強烈的對比,分隔兩者的那層代溝,就是戰爭在匈牙利劃下的,另一道無形的佔領線。

《惡童》小説的文字是童言童語的,因為文本上假設這是篇寫給孩子的日紀。給孩子看,並不等於騙小孩,我認為小説的文字之所以這麼成功,也就是作者把握了這最關鍵的分界,這並非是一個單純以下看上的黑色童話,而是比黑色更汙濁的髒灰,讓孩子也浸淫在人性負面的醬缸中,逐漸主動得去互動,去接受,最後攪和在一起。

善與惡的二分法,在孩子與大人的標地中徹底被顛覆,且同化在一起,成了別於黑與白的灰色地帶。透過日紀這種筆法,去説一個老調卻殘酷的灰色時代,這是《惡童日記》對話的神品,也是最出色之處。

電影語言當然不能全照小説去跑。

電影開頭加入了一段原創的劇情,雙胞胎在老家尚未離開前,從父親手上收下空白的一本日記,要雙胞胎把自己在逃難時期的遭遇一一紀錄,以待未來能在戰爭結束後回憶。

這改編,當然是為了讓「視覺」介入故事,好發揮的媒介。電影中的日記不限文字,也能用昆蟲標本與手繪圖案等等方式,呈現雙胞胎面對飢餓或納粹入侵時,以最純粹的方式去傳達他們的心情。

這樣的改編能不能盡如人意?我沒有甚麼想法,因為這純粹是出於兩種藝術媒介轉換上必然的衝突,所想到的改編之道。

電影語言依靠鏡頭,小説語言仰賴文字,當一本刻意玩弄無所不在的文字敍述體「日紀」建構劇情的骨架要改成鏡頭下被觀看被聽取的戲劇,勢必要有視聽覺的介入。

電影幾個較大的劇情取捨點,有:

一,配角羣的出場

在原作中匆促出場的配角刪剪到僅僅與主角有正面接觸的幾個方有登場。猶太教父跟教會修女的戲份則意外的大增,原作中只是象徵戀童的修女,在電影中增添了她反猶太的強烈傾向,因此被惡童報復,以麵粉炸彈活活毀容。這段演出未免過了頭,讓雙胞胎的惡意變得具體有了恨某個個體(奶奶除外)的方向。因為這件事,惡童被警長逮上門,狠狠教訓了一番,這場酷刑戲包含了雙胞胎心靈深處最難面對的分離焦慮,還有德國軍官在匈牙利的惡霸,至關劇情重要,但也還是有過頭呈現的觀點。此處約是電影中段,是改編幅度最大的一段,前後倒是與原作接軌,正好是惡童從天真變成純灰的轉折面。

二,小兔子的詮釋

被軍人輪暴至死,是不是被視為劇情的禁忌?不得而知。在少女小兔子的結局上,電影非常隱晦,甚至沒有暗示是輪暴還是過失殺人。看電影,再回頭把小説重讀,對作者安排小兔子這麼一個啟智兒四處丟晃的定位認識的比當年清楚了許多。小兔子就是有別於低齡的惡童們,將性話題呈現而出的象徵者。修女雖然也反應過她戀童還替小孩口交的惡行,但卻不如無職又弱智,毫無保護自己能力的如此妙齡少女,要更能刺激加害者的惡質想法。所以小兔子必須存在於小説中,僅管她總會讓人看到性難堪的面向。電影去掉了性的終極罪惡「輪暴」,也等於割去了小兔子登台大半的意義。有意乎?應該吧,因為小兔子在電影中好像也不是弱智的設定了,自然在力道上也遠弱於小説的楚楚可憐。

前前後後,我大概料想得到,導編想將整部電影的焦點放在兩位主角身上。經過這樣刪剪,劇情的眾生相性質被大大消弱,餘下最多也至深的,是惡童為惡多端的`過程,以及最後的人倫慘劇:他們出賣了雙親,以求存活。

在活下去面前,人能拋棄甚麼?惡童的選擇,或許也解答了這個底線。

結局中,一個惡童逃出了匈牙利國界,抵達另一面的國度。但他有沒有逃出寄宿在匈牙利上的灰色道德地帶呢?沒人能回答。

這樣的劇情觀點,就是導演選擇的最後結果。

我不喜歡劇情的眾生面相被大幅度修改的想法。

在我讀來,《惡童日記》雖看似傳記體,卻更多包涵的視整個匈牙利的影射縮影。惡童雖惡,是甚麼致使了兩個十歲孩子,變成敢偷敢打敢殺人的惡魔?這罪惡的温牀,其實就是由這些配角的點滴行為建構出的氛圍。少了這些配角,惡童之所以惡的理由,就失於小説的細膩,略顯粗糙。

不過,這也是無從避免的就是了。

就像前文提及,電影有電影的三幕劇節奏,對改編物的剪裁無可厚非;節奏的公式本身並不決定影片高下,它只是讓觀眾比較容易進入電影的一種系統。

這仍是個有將道德灰暗地帶呈現而出的精彩故事。只是這筆精彩該歸於導演的取材得宜?還是作者先天給了太好的素材?就較以爭議了。

續集,很可能會拍喔。

我覺得導演應該是很熟悉原作,而且是對三部曲連續下來的敍事陷阱瞭然於心,因為細節太刻意了。

仔細看全片,雙胞胎的出入,都只有「一個人」代表發言,在兩人齊聚的畫面中,也時不時讓構圖形成一前一後,一光一影的形式。這很重要嗎?是的,因為雙胞胎的身分,在小説第二集《二人證據》,續集《第三謊言》中,都讓作者玩出了個任人解讀的敍事翻案,在此不暴雷。而電影《惡童日記》在取鏡上給瞭如此寬大的空間,不讓我聯想到續集的拍攝可能,實不可能。這又是導演精熟原作,最後選擇了某種觀點的隱藏彩蛋。

篇四:惡童日記觀後感

記得年輕的時候,不願意錯過任何場景,尤其是有人跟你講:哈雷彗星這輩子只能看見一次喲,或者獅子座流行雨要十二年才光顧地球一次喲。諸如此類這樣的話立刻就會勾起我們心裏的浪漫元素,然後就屁顛屁顛去找一個暗戀或已經勾搭上的對象,唱着“陪你去看流星雨”借一個車去郊區約會了。 後來,除了凍得半死也沒看見過什麼,甚至有社會新聞講小女生在夜裏看流星被強暴的故事。這就是現實的大嘴巴抽打。所以,現在的我們只會冷哼一聲:就算一輩子都看不見哈雷彗星,關我什麼事。是的,我們慢慢的認識到了一個真實的世界,可,那又怎麼樣?只要不死,就要繼續活下去。無論是活得多麼花團錦簇,還是拖着身上無數明顯和隱形的巨大傷口,總是要活下去的,並且,在外表上,你看不出什麼跡象。你不知道你的同事你的客户你的伴侶曾經經歷過多麼巨大的驚濤駭浪。當然,即使你知道,也於事無補。那些所有陰影和黑暗都刻成了一張流傳於江湖的藏寶圖,只有缺心眼兒的人才會去苦苦探尋。 我桌子上有一本書——《惡童日記》。這是一本相當黑暗的著作。一座被外國軍隊佔領的城市,由於糧食短缺,人民生活艱難困苦,一位年輕婦女只好帶着雙胞胎兒子們投靠住在鄉間的母親。這位“外婆”不僅不識字、骯髒、吝嗇、兇惡,甚至是一名兇手。兩兄弟在艱困的環境中成長,為了讓自己變得堅強,兩人每日以互相打罵對方、絕食等各種方式鍛鍊生存本領。他們將每天發生的事情仔細記載在一本大筆記本中。隨着日記一頁頁被翻開,一場冷酷的夢魘式寓言也逐步呈現。黑暗的世界一旦經過雅歌塔?克里斯多夫(Agota Kristof)冷靜剋制的筆觸表達,“就有種漂浮在空中事不關己的殘酷和力量感”。 可是,我不覺得這是一本反戰小説,也不是特定主題。我相信每個人的心中都藏着一個惡童,或者在人生成長的關鍵節點遭遇過這樣的惡童。我聽過無數男人和女人們給我講述他們的童年,這些人是我愛的人,我關注的人,所以我願意傾聽他們的成長過程。《惡童日記》不過是一部特殊時期的集中密集版本,事實上,在我們兇猛而荒蕪的童年裏,我們一樣體會到了人性和這個世界的真實:那些天真的和美好的,虛偽的和殘酷的。有關人性,有關背叛和欺騙,泯滅和希望,天使和魔鬼……我們都是在這種痛和反覆中學會與這個世界相處的模式。 我看到了所有把日子過得亂七八糟的人都帶有深重的童年陰影,我知道每個人都是強忍着絕望在爭取活得萬紫千紅。我知道這種書不過是掀開了世界的一角,它告訴你,所有的人類都是一樣的,大家一樣好,一樣壞 ,一樣痛。不知道這算是絕望還是安慰。我知道心理醫生也有抱着患者痛哭的時候,他們到了最後也只有一句話:孩子,這一切都不是你的錯。

篇五:《惡童日記》讀後感

《惡童日記》描述的是戰爭期間,雙胞胎被母親送到鄉下外婆家,從此開始了他們新的生活。所謂惡童,自然是指兩個孩子的行為舉止不太合常理,他們用自己的眼光觀察世界,記錄世界,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戰爭,不一樣的生活。

和平年代,孩子們盡情享受他們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時光尤其美好,真的是無憂無慮的年代。不用擔心吃不飽穿不暖,更不用擔心有一天周圍的人會突然離我們而去。而故事中的雙胞胎不同,他們以及周圍的人都隨時隨地處在戰爭的陰影下,誰也説不準死亡會在哪一天來臨。當然,惡童就是惡童,生活方式也與別人與眾不同,他們似乎把外婆的園子當成自己肆意而為的小天地,這是戰爭期間,他們只能自己想辦法養活自己。母親把他們丟給外婆,外婆又不待見他們,但兩個孩子似乎不以為意,仍然在戰爭的陰影下尋找屬於自己的快樂。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因為沉重而沉重,而是因為輕鬆而沉重。最讓人沉思的不是絕境中的.痛苦,而是絕境中的微笑。只有當事情變得不合常理之後,我們才會真正去思考事情為什麼不合常理。

荀子認為人性本惡,這種觀點似乎也可以在《惡童日記》中得到部分印證。無論是執着於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都不能否認,《惡童日記》中的兩個孩子,他們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惡的一面。因為戰爭,他們大多數都在自我教育,所以人性中的善惡兩面同時滋生;又因為他們總得與人交往,所以人性中惡的一面得到了抑制。與其説他們是惡童,不如説那個世界是惡世,透過孩子的眼光,反倒能看出別樣的真實。

篇六:電影惡童日記觀後感

在被誣陷為小偷捱打捱罵後,他們決定互相打罵來鍛鍊自己的身體,能夠不流眼淚的忍受所有皮膚痛苦。

在追兔脣女的時候知道了有不偷竊活不下去的人,所以他們學會了偷竊,他們也瞭解到要不怕任何事才能活下去。他們練習直面心中恐懼,聯繫失明失聰。

他們看到因為餓死士兵時,害怕像士兵一樣死去,所以練習捱餓挨凍。

記住母親信上温柔語言很沉重傷人,他們不想再受到傷害,所以燒了信,忘了信上的語言。

他們不喜歡殺戮,但是他們得習慣殺戮,直面殺戮。

在殺死女傭被抓時,他們意識到他們害怕分開。他們才直接面對分開,和父母分開,和外婆分開,和朋友分開,兩兄弟分開。

他們直面了他們能遇到的所有恐懼,沒有選擇逃避。

最後的弒父情節,就是他們的成人禮。

篇七:電影惡童日記觀後感

很久以前,看到這本書名,“惡”與“童”的結合讓人嘴角泛起不安的笑意,“日記”又是多麼刺激的字眼,讓人想當個窺探的竊賊。想不到,書還沒看,卻偶然遇到了電影版,改編自匈牙利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的長篇處女作《惡童日記》。

一對雙胞胎男孩,在戰爭中被父母“拋棄”,寄居在鄉下外婆家,那是一個讓人看了會嚇哭的老女人,猙獰的長相,龐大的身軀,兇惡的行為,但在這對男童與外婆的對峙中,反倒一天天暖化了。然而,一切不能改變戰爭帶來的可怕硝煙,在經歷了抓小偷被人痛打之後,他們互相毆打以學會忍受疼痛;在得知小兔子母親又聾又瞎後,他們矇眼塞耳以習慣未知的恐懼;在目睹了森林裏逃兵餓死之後,他們絕食四天以忍受飢餓……戰爭磨滅了童真,甚至人性,他們以各種方式鍛鍊生存本領,可在這樣的成長中,難保他們不會成為下一撥法西斯嗎?每一天的生活都被他們圖文並茂地寫進日記本中,甚至一片葉、一張照片、一隻蟑螂都有一塊屬於它的位置。這本日記可以保存到電影博物館,不應只是一個道具,我好奇,它現在身在何處?

在許多個重要的電影場景中,鏡頭都拍下了雙胞胎緊緊牽手的畫面,我以為他們會生死不離。但影片結尾,他們以犧牲自己的父親來達到兄弟分開的目的。這麼殘忍的事情其實在不穩定的戰爭中似乎也不足為奇,父親可以是養育之恩,但也可以只是一個身份,一個叫父親的陌生人。對於最終兄弟倆的分開,而且有可能是永世分離,對於他們這麼突然的決定,我想是為了在殘酷的世界中生存下來,他們必須練習獨立存活,拋棄親情和依賴,讓自己在這個世界裏活下去的唯一方法是把自己變得比這個世界更加冷酷無情。其實,在這部電影中,我們還看到了一個無奈的母親,一個無奈的父親,還有一個無奈的老人……

人,性本善。

篇八:電影惡童日記觀後感

現在是23:05分,我看完了《惡童日記》 它是我看過的最殘忍的最冷冽的電影之一 電影講述的是戰爭背景下一對雙胞胎的見習。在外婆家躲避戰爭,在那個小鎮,他們真正學習的東西。他們將一切一切都記錄在日記中,那是一家團聚時父親給他們的。 他們聽母親的話,不放棄看書學習文字朗誦記憶,但同時他們為了忍受外婆的辱罵暴打鎮上人的暴打,他們互相毆打辱罵對方,學習忍耐。 他們看過《十誡》,可還是知道這個世界無人不殺生,他們以昆蟲練習,並將屍體排列。 他們害怕自己像逃兵那樣被餓死,練習絕食。 他們得知鄰居家女兒為了一口食物不惜被牧師性騷擾,他們敲詐了牧師。 他們知道要冷漠殘酷,將母親寄來的信件全部燒掉,逼自己忘掉那些温情的話語。 學習到的東西有了用途。 他們以為給他洗澡食物的女僕是個好人,實際上她只是利用他們的身體滿足自己的慾望。她甚至揭發害死了好心的鞋匠。雙胞胎最終使得女僕被炸死。 鄰居家的女兒甘願被蘇聯紅軍強姦,最後死於此,鄰居那個又聾又啞的女人根本不聾不啞只是裝瘋賣傻躲避戰爭,在她的徵求下,雙胞胎放火燒了他們。 母親回來了,帶着他們同母異父的妹妹,可母親早已不是當年的樣子,他們不願跟現在的母親的走,糾纏之際,母親與妹妹被落下的雷炸死。 外婆連夜埋了她們,也導致自己年邁的身體中風,她囑託雙胞胎在她下次中風時給她在牛奶裏放老鼠藥,她想死的體面。雙胞胎為她淨身,下葬。 電影在這樣的故事中一幀一幀的放着,色調從一而終的陰沉壓的人難受,終於到了結局。 父親來找他們,他被拘禁多年,想帶雙胞胎走,遠離這裏。他寧願死也不願待在這裏。可是出了邊界是一大片雷區,過了雷區才算過了這裏。雙胞胎答應帶他去,夜裏雙胞胎也有了自己的決定。 大早上,他們在樹林一旁看着父親的行動,不出所料,父親踩雷被炸死了。他們昨晚想的是對的。 他們知道課程還沒結束,他們要學會最後一課 他們觀察分析了很久,認定雷區只要邁開第一大步,接下來就沒有危險,所以父親只是他們的墊背,他們需要墊背。雙胞胎其一踩着父親的身體,邁開這步。 兩人向着不同的方向奔跑。 這是他們要學會的最後一課,分開。 這是一部勝於恐怖片的電影,它真正令人恐怖的在人心,在世道,在戰爭。電影以雙胞胎的口吻,以日記體的形式展開,各種殘酷暴力無情統統撲面而來,雙胞胎與各色人的相處關係都令人玩味深思。 怎麼説呢,尤其當我聽説電影根據小説改編,小説中有作者親身事實的影子,我忽然心就一揪。 我要去看看惡童三部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