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我的姐姐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6W

我的姐姐觀後感【精品多篇】

我的姐姐觀後感 篇一

你等等我不行嗎?

我的人生不是隻有你一個人啊。

我只有你了《我的姐姐》劇情並不複雜:父母為了得到一個兒子,逼迫女兒扮演殘障。在高齡終於生下一子之後,又修改女兒的大學聯考志願,從北京某醫學院臨牀專業改為本地某醫學院護理專業,讓女兒從醫生變成了護士,這樣女兒離家近,可以早點工作賺錢。於是,女兒從大學開始就和家庭決裂,獨自生活。

畢業之後進入醫院,心心念念準備去北京讀研究生,重圓醫生夢。就在這個時候,父母突然遭遇車禍,留下了一個上幼兒園的幼弟。.。.。.

這是一個兩難選擇,任何試圖把它變為單一選擇的嘗試,都會引起很大的紛爭。而且,現在網上的評論已經如此。

電影《我的姐姐》對這兩個方向都有很好的表現。

一方面它表現了血緣和親情的奇妙,其實,血緣沒有任何道理可言,大概不是可以通過理性來進行理解。不管姐姐和弟弟之間如何相互厭惡,但是還是會被彼此吸引。

在父母去世之後形成的真空裏,姐弟之間的血緣關係會讓人有相互連接的感覺,而不是孤零零一個人。在對方的身上,能看到父母的影子,就如同弟弟在姐姐背上説的話一樣:你身上有媽媽的味道。姐弟分別在對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把對方視為自己人生可能性的一種;也分別在對方身上看到父母的影子,把對方視為父母生命延續下來的一部分。這就是血緣的力量,無視這一點,就是無視人性。

另一方面它表現了人對成為自己的渴望,這是現代社會的價值核心。每一個人都有義務去完善自我,追求人生理想,實現個人價值,獨立自主地活在這個世界上,這是一個社會最大的善。

現在社會裏要求每一個人都以獨立個體的形式存在,先有獨立個體,然後才有事業,才有家庭。

不隸屬於任何人的人,才能打工。隸屬於某個人的人,只會盡忠。無論是現代國家,還是現代企業,需要的都是原子化的人,並且不斷美化自我實現,這是社會前進的最強動力。無視這一點,就是無視現實。

所以,電影《我的姐姐》裏提出的問題並沒有什麼簡單答案,不是一句找人領養弟弟,自己去考研不就好了,或者是一句當然是留下來照顧弟弟,這是姐姐的責任,就能解決的事情。

如果每一種選擇後面都沒有強大的支持,也就沒有這樣的撕扯和糾葛,也就不會有這樣一部電影。

《我的姐姐》不止於兩難選擇,它用女性的視角來看待這件事情。其中專門做了幾組對比,一組是女性對於家族和家庭中男性的觀察,他們得到了更多的選擇,更好的資源,然後他們做得怎麼樣?這裏隱藏了非常微妙的嘲諷。

我不止是姐姐,我還是我我不知道到底是從哪一刻,姐姐開始有所改變的。

可能是從看到爸爸的皮衣破成那樣還在穿着的時候。

可能是從警察口中得知爸爸心臟有問題而事故前給自己打了十幾通電話都沒接的時候。

可能是從回憶起小時候媽媽給自己洗頭時愛的眼神的時候。

可能是從第一次送弟弟去幼兒園看到別的孩子都有爸爸媽媽送到門口看到弟弟孤獨的背影的時候。

可能是從想要在地鐵站把弟弟丟掉後看到弟弟焦急哭泣奔跑尋找的不安後的不忍心的時候。

可能是從弟弟小心翼翼趴在陽台説的那句:本是同根生,不要太着急。的時候。

可能是從弟弟小心翼翼討好,趴在安然的背上説姐姐和媽媽一個味道的時候。

可能是從第一次吃早飯給弟弟繫鞋帶露出的笑容的時候。

可能是從安然像弟弟一樣用口水攻擊別人的時候。

可能是從弟弟説出我只有你了你等等我不行嗎的時候。

。.。.。.

太多太多的時候,她慢慢開始接受弟弟。

她一開始想要逃離,無非是這個地方沒有一個值得她為之留戀和奮鬥的動力。

所以我覺得不是她放棄了她自己的夢想,而是她找到了自己。

她不止是姐姐,她還是她自己,她是自由的。

張子楓在接受採訪的時候也説:一開始希望她做快樂的女孩,經歷之後發現好的不好的事情,也許都是一種好。

其實每個人心中對姐姐的人生可能都會有自己的答案,這也是開放式結局會引導我們思考的。

有時候我會覺得把弟弟送去那樣一個條件好的家庭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中國式親情總會給人太多無法割捨的牽絆。

主流價值觀和人性的發展在要求姐姐無私奉獻的同時,卻沒有想過弟弟長大後姐姐的現狀。

因為重男輕女思想的存在,姐姐從一開始生下來就有了這樣一個不可逃避的身份,註定要為弟弟放棄一些自己的東西。

電影之所以讓人感到窒息和壓抑,是因為姐姐和弟弟都沒有錯,而是重男輕女的思想一直在消磨着彼此,難以改變或消除。

然而我的人生不是隻有你一個啊正是當代女性對自我追求的理性認知,每一個女性的第一個身份都是她自己。

電影沒有絕對而客觀的想要去抹除這種中國式重男輕女或是二胎問題,只是在這些故事裏給我們留下更多讓我們對現實生活進行客觀審判和思考的餘地。

在我看來,這不單單是一部電影,這才是最真實的生活。

電影我的姐姐觀後感 篇二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突然失去父母的安然,要面臨是個人求發展還是撫養弟弟的困惑。這部電影還有一個譯名叫《踢皮球》。還在上幼兒園的弟弟在突然失去父母后,他的撫養職責(這個皮球)該交給誰?這個小男孩最直系的幾個親屬中,姑媽、舅舅和安然(姐姐),誰會接這個球?誰又能接這個球?誰又願意接這個球?(這個電影也隱射出我們現實社會中的社會救助問題)。

安然的姑媽也是另一個無私付出的“姐姐”,當年為了安然的爸爸放棄自我的學業,成全弟弟,因為弟弟是家裏的男孩子。男孩子是傳宗接代的。安然的姑媽勤奮又聰明,可是好像她的丈夫——安然的姑父卻是個渣男,竟然偷看舅侄女洗澡。安然的小弟弟在最初被帶到姑媽家裏暫時寄居時,他的表姐表兄對這個剛失去父母的小表弟一點也不友善。小弟弟總是哭着喊着:“我要回家。”那麼姑媽是接不住這個球的……

再看安然的舅舅。這個舅舅是個典型的小市民,也是另一個被寵壞的“弟弟”。中國傳統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使這個男人即使人到中年,也還是一個“巨嬰”。貪財、好色、好賭,既自私又無擔當,特不靠譜。不靠譜的男人是註定會被覺醒的女人拋棄的,(她的舅媽跟她的舅舅離了婚)。舅舅隻身一人,吃喝玩樂,自認為瀟灑。這樣的舅舅能接得住這個球嗎?……

我們之後來看安然,女主安然也是一個在苦水裏長大的孩子。自幼父母也是重男輕女,企圖讓安然假扮殘疾來生二胎。她的父母甚至為了生兒子,以往想溺死這個女兒。他們在國家的二胎政策沒有出台之前,以為只會有她一個孩子,所以房產證上只寫了安然的名字。到之後生下了寶貝兒子,這對中年夫婦又開始迫不及待地要求安然將房屋產權轉讓給弟弟。據説是因為打安然十幾個電話,(安然的爸爸打電話是想交涉房產轉讓事宜)。安然沒有接而突發心梗造成的車禍。這又是何必呢?這個皮球一下子被踢到安然面前,安然能接,該接這個球嗎?……

安然一向想經過自我的努力來改變自我的命運,她本來報考的是臨牀醫學,卻被父母以要照顧弟弟之名而改成護理專業,學歷歧視讓安然在職場備受她的本科學歷上司欺壓。安然發奮要報考北京的研究生,她很理性地替弟弟尋找領養家庭。而在尋找領養家庭的過程中,和弟弟朝夕相處,又觸動了安然天生的母性。小弟弟的聰明、懂事和體貼似乎又讓這個“姐姐”心甘情願的為他犧牲……影片在雨中一個足球的特寫中結束。

我的姐姐觀後感 篇三

《我的姐姐》這部電影讓我看得淚流滿面,可能是緣由我也是一個姐姐的身份,因此只要看到影片中姐弟兩相互嫌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相偎、相互成長、相互治癒的場面,我就會莫名覺得心酸和感動。不過這大概就是好電影的妙處,它總是能用最貼近現實的情節來感動和吸引最平凡、最普通、最敏感的我們,所以越來越多人會被這部電影所折服也是情有可原的。

《我的姐姐》這部電影的主角是一個名叫安然的獨立女孩,她因為父母突然去世而不得不撫養自己的弟弟,這無措的窘境讓她覺得無比絕望、委屈、茫然和無助。尤其是在面對前程、未來、家庭的問題上,安然的弟弟無非成為了安然的負擔和累贅,這讓安然覺得很是苦惱和猶豫,因此為了讓弟弟可以儘快被收養,安然不得不選擇好好引導弟弟生活和生存。

而安然的弟弟也是一個可愛、懂事、堅強、仁義的小小男子漢,為了不讓心愛的姐姐拋棄自己,他一直在努力成為一個會自理、自立、自強的大人,這讓人不得不覺得唏噓和憐憫。可正也是因為這種磕磕絆絆、彆彆扭扭、相依為命、温情脈脈的細節演繹,所以我的眼淚像是失控的水龍頭一樣止也止不住。

正所謂長姐如母,就因為佔了一個長輩的身份,所以姐姐就要承擔起一切壓力和責任,這種規矩和傳統不得不讓人覺得亞歷山大,尤其是對於一個年輕懵懂、夢想初始、前途無量的小姑娘來説,要努力去照顧一個從未見謀面、幼小無知的小孩子,這簡直就是滅頂之災。而《我的姐姐》這部電影就是這樣一部感人的影片,它讓我們真切體會到了中式家庭的傳統和倫理,而這種獨一無二的血緣情親是中華兒女絕對無法割捨和丟棄的,因此保護家人、愛護家人應該成為我們最想要追求的品質。

《我的姐姐》是一部良心之作,無論是它的製作、導演、編制,還是它的情節、情結和情感,這都讓我們感到驚喜和感慨,因此我衷心希望有更多人可以為這部電影加持。

我的姐姐觀後感 篇四

一場車禍,導致一場重大變故,父母意外離世讓故事主角安然面臨一個抉擇,是放棄考研夢想全力撫養自己未見幾面的弟弟還是堅持夢想去北京發展。

影片中的幾個角色都帶有悲情色彩,人物形象也很飽滿。安然,姑媽,舅舅。他們其實都有自己的難處。

安然從小的遭遇就很不幸,由於生活的城市重男輕女,安然父母為了生兒子,讓安然裝瘸,騙別人女兒有殘疾。洗澡被親戚偷看。這些都給安然的童年造成創傷。這也是為什麼安然不想留在這個城市的原因。

姑媽,童年時也和安然有過相同的經歷,不受疼愛,睡覺被蚊子咬醒發現母親晚上偷偷切西瓜給弟弟吃,這些都在烙姑媽的腦海裏,由於這些重男輕女意識的灌輸與潛移默化。姑媽也漸漸習慣且接受。若不是安然對這一近乎法則的質疑與對抗,估計最後也難以讓姑媽走出來。

縱觀整部影片,安然和弟弟的相處模式的變化是值得回味的,演員之間的默契配合讓我覺得情感表達十分到位。從“我不管”到“我要管”,張子楓對安然角色的情感的塑造拿捏恰到好處。

其實,影片中值得探討的點還有很多,特別是姑媽和安然一起吃西瓜對話那場戲,我個人是比較喜歡的。在這我也就不一樣列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