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心術觀後心得感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23W

心術觀後心得感悟

《心術》改編自六六的小説,再次直面社會最熱門、最敏感的話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心術觀後心得,歡迎大家參閲。

心術觀後心得1

著名醫史學家亨利·西格里斯曾經説過,每一個醫學行動始終涉及兩類當事人:醫生和病人。

從行為學上來説,無論是“醫”還是“患”,其出發點都只有一個——讓病人康復起來。這本該是一對互相協作、目標統一的“利益共同體”,也是最應該互相信任的兩個羣體,但為何近年來卻表現出了勢如水火的對立?醫患關係僵局將如何破冰?相信僅靠內心的自覺去重建信任是不夠的。

或許,我們在近日各大衞視熱播的電視劇《心術》中能夠找到關於重建良好醫患關係的一些共鳴和啟發。

最初被《心術》吸引,跟醫患這件事一點關係沒有。

因為編劇是六六,因為主演是張嘉譯、吳秀波及海清——如此強勁的陣容其實是提前宣告了勝利。但看了幾集之後,慢慢發現《心術》絕不是靠大明星和大編劇撐門面的劇集,它的現實意義即直面現實中尖鋭的醫患關係更讓人全神貫注。

《心術》拍得很有誠意。它沒有迴避當今社會日益突出的醫患矛盾,更沒有迴避部分醫生“一切向錢看”的價值觀,同時還能看得出《心術》在重建良好醫患關係方面在做着積極的嘗試。

關於醫生的責任,二師弟吳秀波和大師兄張嘉譯的一段對話讓人印象深刻。

“師兄,我想你一定記得教授的話:醫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叫治病救人,就是看好病人的疾病。第二重叫人文關懷,不僅看好病人的病,還有悲天憫人之心,對待病人要像對待親人一樣。第三重,那就是進入病人的靈魂,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

這話如果放在主旋律劇集中,怎麼聽怎麼彆扭。但在極具誠意的《心術》中,在一臉誠懇的二師弟口中説出,透出的則是感動。那一刻我相信,大部分醫生都達到了第一重境界。能夠達到第二和第三重境界的,則是具備了仁心仁術的高人。大師兄和二師兄都是這種高人。

吳秀波飾演的二師兄是《心術》中非常有趣,也非常出彩的一個人。他取名霍思邈,旨在向偉大的藥王孫思邈致敬;他有着高超的醫術和醫生第三重境界的高度;他擁有女人喜愛的生活情趣,所以幾乎包辦了片中的感情戲。

張嘉譯延續了最近幾部戲流露出的“大哥風範”,繼續身背家庭的責任、父親的責任,以及作為醫生的責任。略顯沉重,卻與吳秀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為彼此增加了看點和分數。

海清與吳秀波的對手戲則使《心術》多了幾分輕鬆和詼諧,讓劇集主題的鋪開不再生硬,觀眾接受起來也十分自然。

其實,維護良好的醫患關係主要是醫生的責任。當然,也少不了患者的責任。據稱,一位大醫院主治醫生每天要面對上百名患者,其工作量已是超負荷,精神壓力極大。當然,患者花大量時間排隊掛號,甚至從千里之外來此求醫,也是很不易的事。如此看,醫患之間不妨多些理解,多些體諒,才有希望解決彼此緊張的關係。

心術觀後心得2

在病患傷醫事件頻發的背景下,《心術》的熱播無疑是緩解醫患關係的一陣及時雨。它讓我們走近醫生的世界,讓我們知道病患和醫生並不是只有對立關係;它讓我們打破先入為主的醫德敗壞的觀念,更加理性客觀地去區別對待我們碰到的醫生,它讓我們認識到一棍子把人打死是不明智的,也是徒增煩惱的。它讓我們知道,社會上壞人是有的,但要相信好人還是更多的。

本片不像一般的主流片,一味的宣揚真善美,對於醫院、醫生的犯的錯誤也敢於暴露。這個世界本就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世界,瑕不掩瑜,正是敢於揭露自身的不足,才讓大家感到真實,才讓大家敢於接近。片中幾位主人公的令人記憶猶新的台詞,穿插在故事的情節裏,一點也不突兀,不像一些電視劇中主人公喊口號讓人質疑和生厭。

在一些小情節裏,劇中人物對社會問題的困惑和談話,也帶領着觀眾突破固有的思維,去思考隱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層次原因。這種令人深思的作品往往是經久不衰的。

説點別的,很欣賞劇中劉晨曦的生活態度,面對病重的女兒,在一次次錯失腎源的情況下他能安慰自己和妻子:得知我幸、失之我命。面對日夜為女兒憂慮憔悴的妻子,他安慰妻子在困難也要樂觀、幽默的對待,生活的本質在尋找快樂。和同事探討生活時,他説幸福生活的根源,在於客觀真實的感受,不是這山覺得那山高,不是將自己的痛苦誇大,把自己的收穫當做是應得的,將心比心,懷着感恩的心去生活。

最後説一下,劇中的插入廣告無疑是最大的敗筆。如果作品夠好無需廣告也能收穫大量的商業報酬,猶如畫蛇添足的廣告,無疑在無形中傷害了觀眾同時也貶低了自身的價值。

心術觀後心得3

醫院是死亡和期望的集合地,書中劉晨曦大夫説:“我們在用專業知識扮演着上帝”。説到底,醫生只是個職業,從醫者用的是自己的專業知識每一天在和病魔死神搏鬥,其目的就是讓患者的期望變為現實。很多時候,我們務必堅信醫生,要堅信他們的專業知識,也要堅信他們治病救人的本心。

期望是我們的動力。一個沒有期望的人生,處處暗淡無光。霍思邈説:“醫院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穿白大褂的大夫們,也不是那些先進設備,我到了重症監護室,看見那些瀕臨死亡的人躺在牀上,渾身插滿了管子,重症監護室裏十分安靜,但你能清晰的感覺到了那些人對生命的堅持,那種不放下那種決不放下!那就是。。。期望!”我們需要期望來點綴人生,更加需要期望變成現實來延續我們的精神力量。我堅信,有期望,便有可能創造奇蹟。

書中劉晨曦對南南説“愛”這個字的場景讓我印象很深,繁體的愛字中有個“心”,有心才會有愛。此刻的愛中少了心,才會讓愛變得這麼少了。感覺這種解釋挺犀利的。好在書中的這位劉大夫一向運用自己的“仁心仁術”在廣播愛的種子,重要收穫了一個好的結局,也驗證了“好人有好報”這個真理。中央曾號召“要將學習雷鋒常態化”,不能“三月來,四月走”,最後變成了口號和形式。知識看着我們的社會,好像愛越來越少了,愛也越來越功利化了,小愛都不叫愛了,只有大愛才算得上愛。前段時刻的杭州司機吳斌,固然值得大家學習,他在危急關頭,身負重傷的狀況下還不忘剎車救乘客,確實非一般人可做到,只是世上有幾個司機能碰到這種狀況?大多數司機都是盡職盡責的開好車,保證乘客安全到達。我覺得這些平凡的司機也值得宣揚啊,如果人人都着眼於小愛,都自覺獻出自己的小愛,讓小愛一點一滴傳下去,慢慢,大愛也就構成了,我們需要愛,不僅僅需要大愛,更需要無處不在的小愛。誠如一句歌詞:“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完美的人間”。

心術留給我們很多思考,每一個人物都極富個性,也基本還原了醫生的真實生活,於簡單幽默中探尋生命和職業的好處。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書中的王主任,劉晨曦是我學習的榜樣,今後的工作中,生活中會給我無窮的力量,堅定的信念,給予患者重返健康的期望,以仁愛之心去工作,去生活,無愧於白衣天使的稱號。

心術觀後心得4

《心術》一個現實與醫患的真實寫照。

曾經我也如同張曉蕾般熱愛這個崇高無上的職業,白衣天使,一個多麼神聖的代名詞,救死扶傷就是我們的使命,同時也是一份天職。當現實的一幕幕展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唯一想説的就是“我心涼了“,失望遠遠大於一切,也許這始終都是一個錯誤的選擇。我也曾經被我的上帝(病人)動手打過,被無理取鬧的人罵過,可我沒有張曉蕾那麼幸運,有那麼多人幫助他説話,出氣,一切都是自己默默的承擔。很喜歡裏面那個詞“現世報”,同樣我也有着相同的經歷,不過我沒有張曉蕾那麼灑脱。在我哭泣的那一刻,我也想到過離開,但是我沒有足夠的勇氣,我只能在心裏默默地鼓勵自己,清者自清,相信這一切老天都會看到眼裏;同時在內心自問,難道他們這麼做就不怕遭報應嗎~~~~?的確報應來了,來的比心術中的那一幕更快。

美小護,一個對未來充滿美好願望的人,還記得剛來時她的初衷,“我要成為院長,護長。。。。就如我們當初步入這個行業開始,我們也是滿腔熱血,內心更多的是美好,一切都是希望,可是漸漸的發現,那所有的希望隨着時間的流逝早已被現實一點一點的抹殺。我們每一個熱心一不小心就會存心,我們更多的是戒備。漸漸的我們的制度也就越來越多,我們在做每一個治療,每一個操作都要簽署一份同意書,不是為了逃避責任,而是為了保護自己。

一幕幕的醫患糾紛,一幕幕的丟兵保卒,為了追求息事寧人,和諧就是要犧牲我們,這就是我們這些小兵的痛苦所在,我們兢兢業業,當出現事故時,沒有人會站在你的立場為你説話。無論對錯,你都要承擔。這是當代醫院真實的寫照。每每到這個時候我們內心都會萌發止步的念頭。我們也是人,我們也需要理解,只要理解與原諒向我們伸出援助之手,我們將繼續前進,相信我們付出的會比以前更多。

人人都想健康的身體,他們將這所有的希望都寄託給了我們——醫院。醫院給予的人們的是信心,希望,友愛。的確作為醫護人員我們就是那被寄予最後希望的人。在他們眼裏,花了錢,你就必須治好我的病,我不允許你説不,更不允許一個意外。面對責任與誤解,我們更多的只是無奈。漸漸的我們開始對我們的愛有所保留。付出了未必得到的是回報,也許會成為報復。

小心翼翼的走好每一步我們更為謹慎。認真做好每一天我們依然繼續,只是我們少了曾經的那份純真。

今天是護士節,祝福所有的同行節日快樂,南丁格爾的精神依舊不滅。

心術觀後心得5

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形勢下,日趨緊張的醫患關聯正在嚴重衝擊着醫療服務市場。近幾年來,患者或其家屬衝擊、打砸醫院,毆打甚至殺害醫務人員的惡性事件在各地時有發生,且呈現出上升的趨勢,有些地方的少數患者矛盾急劇升級,有向暴力事件演變的趨勢。重構和諧的醫患關聯,維護正常的醫療服務市場,維護醫患利益,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嚴峻而又刻不容緩的課題。這時,電視劇《心術》正揭示出當代中國的醫患關聯現狀,醫務人員們在自己的崗位中成長着,也在他們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經歷着一次又一次的成長與昇華,在醫院的大舞台上完善着醫界的“仁心仁術”。透過觀看該醫療劇,我領悟到了信、望、愛的大能,這也是當代社會重塑和諧醫患關聯的關鍵。

信任是一縷陽光,能夠温暖他人的心靈;信任是一條紐帶,能夠連結我們的心靈。但在如今,由於醫療技術的侷限性及醫療管理的不完善、很多患者及其家屬不瞭解醫學的特殊性及對醫療效果期望過高、部分新聞媒體對醫療糾紛的過激報道,導致社會公眾對醫院產生懷疑,對醫務人員失去信任。因此,重建患者和醫務人員之間的相互信任關聯顯得尤為重要。

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鍵在於加強溝通。在《心術》中,霍思邈深刻地教育了鄭艾平如何用嚴肅的態度跟病患家屬進行術前談話,他十分專業嚴肅的告知了家屬們患者的病情以及不做手術對身體的危害,之後講訴了手術過程中有可能發生的一切不良後果,最後病患家屬才做出慎重的決定。要重構和諧的醫患關聯,醫務人員在尊重病人的知情權和自主權的同時,需要注意向患者及家屬做好交流溝通和宣傳教育,打破疑慮,取得他們的支持、配合和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