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長安三萬裏》電影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9.22K

《長安三萬裏》電影觀後感精品多篇

長安三萬裏電影觀後感 篇一

觀看了《長安三萬裏》之後,真是讓我深受震撼呀!

有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李白:701年~762年,與杜甫並稱“大李杜”。為人爽朗大方、喜交友,愛飲酒作詩。

有氣勢奔放的詩人——高適。高適:704年~765年,與岑參並稱“高岑”。氣勢奔放,奮發進取、蓬勃向上、雄健。

我最最印象深刻的是當時安祿山起兵造反,使唐朝發生了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那時老百姓們真是趕驢的趕驢、逃跑的逃跑,黃鶴樓、王孫公子的府苑宅……都被夷為平地。

那時的高適便英勇地開始偷偷反擊,最後高適趁機把安祿的營帳團團圍住,先放一把大火將他們的帳篷點着了,又將一大堆雪從高處往下扔,而且還連同一棵棵又大又粗的樹幹一起滾下去,把安祿山的軍隊打得毫無反手之力。最後唐朝大獲全勝!

穿越千年的'歷史,讓我好像看到了當時長安的繁華、黃鶴樓的高大、李白的灑脱,高適的英勇、王維的高冷……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電影已經結束了,但我的心中卻充滿了自豪、熱血以及感動。……真想回到大唐看一看。

電影《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篇二

“只要詩在,書在,長安就在。”這是爸爸週日陪我看的電影《長安三萬裏》中讓我印象最深的話。電影時長近三個小時,是一部以歷史和詩歌相結合的`國產動漫片,整部電影有40多首詩,把詩人和古詩串在一起。

電影是從唐代詩人高適的角度展開的,回憶了李白的一生和“開元盛世”“安史之亂”。電影還讓我瞭解唐詩背後的創作背景,比如:李白和杜甫怎麼結識的?為什麼李白經歷那麼多困難後還能寫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種自由灑脱,豪邁奔放的詩句。

我背過詩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讓不識君”,也背過“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雖然知道意思,但對這些詩句不能深刻體會,看過電影,我才真真切切感受到詩人寫這些詩作時的激動、失望、豁達的感情,也讓我知道古詩不光要會背誦,還要理解它的背景。

長安三萬裏電影觀後感 篇三

昨兒和崽一起去看了《長安三萬裏》。假期嘛,動畫片是一定會安排上的。不只是因為帶娃避暑好選擇,更多的是現在的國漫,越來越好看了,自己也挺喜歡。

每次看完電影都會有不同的感悟,可總是不習慣提筆,或許內心依然覺得逃避寫個觀後感是對上學時期的小叛逆,內心會舒坦吧。直到前陣子看書,葛先生説提筆即可。確實,人的記憶總是有限的,而每個時期的視角也有不同。不斷反思,才能成長。一面是為我,一面也是為娃吧!

整個觀影過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高適的那份孤獨。所以,觀影結束的朋友圈記錄,就一個體驗:“身處繁華,有一種孤獨誰懂”。這是入戲。那齣戲呢?這份孤獨,其實也不需要別人的感同身受。

憨厚正直且有點口吃的高適,第一次去長安,路上偶遇李白。兩個青年的性格區別就刻畫得特別明顯。一個循規蹈矩,一個放蕩不羈。整個劇貫穿下來,性格迥異的兩個人之所以能成為摯友,我覺得是因為高適的。淳樸認真。

第一次分別,各有各的計劃和打算。一年之約,高適的認真對上李白的“失憶”,如果換一個人換一種思維,可能會是:他竟然不記得了,他瞧不起我;或者是:我這麼上心,他沒把我們的約定放心上,他不重視我們的友誼;又或者是:他們這麼灑脱熱鬧,我融不進去,我們不一樣……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然而,因為是高適,他把孤獨換作了成長!他不怨天怨地,不怨自己怨他人,融不進去便不強求。看得見,有失落,但內心又十分清晰,才有了接下來的十年之約。

十年之約,又是一次認真對“失憶”。不論對方如何,他只做好自己這個朋友可以做的事,能做的事。

每一次分別,都是一次困難成長的開始。每一次相聚,又都是一次內心掙扎的蜕變。他的執着,他的堅韌,他的隱忍…只因為他的內心有個一直不滅的燈塔。

高適有一種孤獨,是平凡渺小的無力,是有志不得發的無奈。但其實,這種孤獨是催化劑。唯有伴着這樣的孤獨,不斷的成長,才可以在需要時,抓住機會。

不是每一隻蛹都會破繭成蝶,華麗蜕變。但每一隻蛹都有選擇蜕變的機會。成為耀眼的明珠固然讓人心潮澎湃,但其實,做好普通平凡本真,也是一樣的偉大!

長安三萬裏電影觀後感 篇四

我和好朋友趕在放映季的最後一天,火急火燎的跑去觀看了號稱“追光動畫十年之作”的《長安三萬裏》。本來,我覺得這麼一部大製作,電影院應該擠得人滿為患、水泄不通才對,可沒想到,偌大的放映廳,算上我們仨,一共才十個人左右。——哇,真是太爽快了,好像包場一樣!言歸正傳,這部電影的內容還是很有趣的,不愧是十年力作!我不是專業的影評人,我對一部電影評價的唯一標準,就是看他是否能打動我。只要在某個情節能夠觸動我的心絃,引起共鳴或者思考,這對我就算一部佳作!而《長安三萬裏》正是能夠不斷撩撥我的心絃的一部電影作品!

故事線主要圍繞着唐代邊塞詩人高適的一生,以及他與李白貫穿一生的。友情展開的。故事內容緊密連續,把高適無奈彷徨的早年境遇,與李白才華橫溢、豪情萬丈、而又恣意揮霍玩樂的人生形成了對比。

人到中年之後,高適和李白都嚐遍了人生百態,受過挫折,受過褒獎,體會過人生的無常。當年意氣風發的蓬勃少年,曾經滿懷豪情到長安尋求人生夢想,此時卻都被蹉跎了情懷。半百之年,李白選擇了入道,不再受凡塵間事情所煩惱。而高適則是選擇從軍,入了哥舒翰的帳下,為國家繼續盡心盡勞。影片運用對比的語言,展現了高適晚年終於一展宏圖,平定安史之亂後路過揚州討伐永王,此時的揚州已經是一片斷壁殘垣,與當年盛唐時錦繡繁華的歌舞場形成強烈對比,在戰爭摧殘後的城市,已經不復當年欣欣向榮、煥發生機模樣,這也折射出李白暮年的心境和境遇,早已不再是當年的蓬勃少年。

李白的浪漫和豪情都給了璀璨的盛唐,他和賀知章、張旭、王維、杜甫們在錦繡長安斗酒十千,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高適胸中的錦繡交付給了塞北邊疆,千里黃雲,北風吹雁。

電影中,我在李白身上,看到了浪漫的豪情萬丈,也看到了個人在歷史洪流中的掙扎和渺小。從高適的身上,我卻看到了一個人一生的家國情懷。高適和李白比起來,並不是天縱奇才。他對詩文沒有太多執念,他所想的就是馳騁疆場,上陣殺敵。他踏踏實實,堅守着與李白的一年之約,與哥舒翰的十年之約,直到晚年終於得償人生所願。他在自己的時代守住了自己的初心。

同時,這部電影還讓我覺得古代過於森嚴的等級制度,對於下民們的機遇太過不公平。李白早年“行卷”,就因為是商人之子,也就是所謂的“下民”,就直接被拒之門外,報國無門。在皇宮權貴們的宴席上,像高適這樣武功卓絕的“下人”們也只能將自己多年的努力用來博那些達官權貴們一笑,祈求他們的推薦。

當然,這部影片是充滿浪漫主義情懷的,用豪情萬丈的情懷和錦心繡口的詩篇,表現了其實很殘酷、血腥、動盪的年代,讓人在快樂的氛圍中還能窺見十分深刻的現實主題。

長安三萬裏電影觀後感 篇五

你或許以為唐詩只是一個符號、一道試題、一個虛無縹緲的歷史,然而,對於那個時代,唐詩卻是一段人生、一份情誼、一顆赤誠的報國之心。——題記

唐詩是千年時光構建的家園,詩中有奇幻美景的瑰麗,有偶遇知音的欣喜,有功名不就的悲涼,有出世入世的無常……我們在唐詩的滋養中長大,從牙牙學語到志學之年,從中年滄桑到耄耋老人,無不能從唐詩中找到獨屬於自己的一份情感寄託,唐詩內涵之博大藴含情感之豐富猶見一斑。因此,當電影《長安三萬裏》的百度簡介呈現眼前,唐朝巨星高適、李白、杜甫躍然眼前時,我便產生了深切的慾望——帶着孩子一起走進這段歷史。

安史之亂爆發數年之後,吐蕃大軍攻打西南,大唐節度使高適棄雲山城,退居瀘水關,長安城岌岌可危,持節監軍程公公到來,與高適的一番對話,拉開了劇情的大幕。兩條線索貫穿其中,一條是三時辰等待軍機,一條是數十年知己往事。電影長達167分鐘,從高適的視角還原了李白的一生,畫面時而唯美動人,時而兵刃相見,雖為動畫,但高科技的創作,絲毫不影響人們的代入感。以下盤點印象最深的兩點:

是詩亦是人生

李白在詩歌創作方面無疑是天賦之才,隨口一句便人人傳頌、千古流傳,然而他的人生之路卻坎坷流離。《唐六典》規定:邢家質子,工商殊類不預。也就是説,罪人之子和商人之子是嚴禁參加科舉考試的。李白恰好是商人之子,祖上還因罪被流放西域,要想為官只能通過“干謁”(自薦),加之李白自身的性格,這便註定了李白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

影片在高適敍述的歷歷往事中,還原了李白投奔無門的窮困潦倒、入贅許家的矛盾彷徨、供奉長安的詩酒繁華、無奈入道的艱辛窘迫、流放夜郎大赦天下的狂喜等人生重要階段。然而,人生起起伏伏,李白灑脱的言行、狂放的性格似乎從來不曾改變,無論是好友吳指南去世時“泣盡而繼之以血”的悲慼,還是入仕長安時“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的美酒佳人,亦或是流放夜郎大赦時行船上“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狂喜,李白的不羈與浪漫會讓人忘卻他的悲、他的愁、他的恨。

高適則現實的多,小時不愛詩文,每每讀書,書上的字都如蝌蚪般飛舞,讓高適頭暈眼花,他也從來不喜歡李白那歌舞昇平的生活,於繁華之中默默離開,回鄉躬耕苦讀,遊於燕趙時以飽含悲痛之情寫下《薊門五首》,後到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中掌書記。影片最後令人稱奇的是高適以退為進、誘敵深入的戰略,為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奠定基礎,使得高適成為唐代詩人中功業最為卓著之人。影片最後,高適怡情山水,再次吟出李白的“仰望長安日,不見長安人”“長安如夢裏,何日是歸期”,聊發“長安吶,只要詩在、書在,長安就會在”的感慨,詩再次與個人的世事沉浮、山河大地的命脈相連。

絕好的唐詩情境化教學

課堂上學唐詩,時代背景介紹得再詳細,對於歷史知識不夠豐富的學生都只是一個環節、一個知識點,很難體會到詩人的心境,然而當電影將歷史還原成一段人生故事,唐詩成了人生的一種感慨,詩的內涵和意境便成了水到渠成的自然。

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將進酒》的演繹。李白入朝又被賜金放還,雲遊祖國山河後,人生最快意之事莫過於和三五知己舉杯暢飲。影片的奇幻場面、李白的浪漫主義此時達到高潮。隨着“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詩句的吟出,李白帶眾人乘仙鶴凌空而起,飛躍千仞瀑布,直登神仙宮闕。水波滔天、光影熠熠,鶴翔雲天、鯨躍半空,場面之闊大,詩詞之鏗鏘,奇與幻,醉與醒,酒與月,夢與仙,遙遙兩相應。有人到暮年掩藏不住的悲涼,有幾十年天各一方的惆悵,有大廈將傾的危險與無奈。這是李白詩詞的巔峯,亦是電影意境之美的巔峯。誰又能説,這不是一場詩詞的情景化教學呢?

除此,影片雲集唐代詩人大咖:賀知章、杜甫、王維、孟浩然、王昌齡、岑參等詩人時時可遇,讓觀影之人,乃至少年兒童不由得背出他們的三兩名句,即便穿越回唐朝,我們也一定是他們的超級粉絲。

萬里追光之美,千年風華猶在。《長安三萬裏》無疑是美的演繹,畫風之美、詩詞之美、情誼之美、雙線穿插的敍事之美,個人以為很贊、很值得推薦。但前提是孩子不能太小,對唐詩還得有一定的熱愛度,否則,影院中進進出出、坐立難耐的亦是尋常。

電影《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篇六

身在天才的身側是一種什麼感受?我曾經不止一次的對着平庸無趣的生活感慨,我好想好想見證一次天才的光輝,我希望那灼灼如日的光輝也能照耀得到平淡如水的普通人。這次看《長安三萬裏》我發出了和高適一樣的感慨:那是李白啊,是李白。

那是“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的李白,高適是半生不得志卻最後一吐胸中塊壘的英才,是著名的邊塞世人,是一軍總帥,是朝廷肱骨,但是站在李白旁邊的時候,他還是那個不善言辭、忠厚可靠的朋友,是仰望他灼灼光輝的眾人之一。

“天才的光輝照亮過我”,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這部電影裏高適的一生,但是他沒有迷失在這種光輝裏。李白,毫無疑問是大唐的一輪明月,但是高適、哥舒翰、郭子儀這些人,才是大唐的土地,他們踏踏實實、默默無聞,可能只是出現在歷史書的一角,得史書寥寥幾筆,但他們承擔起了亂世之中治國安邦的責任。在明月的光輝下,高適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一條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的路。

李白對高適的影響貫穿了他整個人生,少年相逢,李白是灑脱不羈的少年,他爽朗明快,像一陣風,吹過了樸實少年高適的心房,兩個完全不同的靈魂相遇了,他們沒有想到今後的人生幾經磨難,舊友仍舊在側,彼時心高氣傲,覺得一定能夠鑄就功業,李白無私的向朋友分享了相撲之術,告訴他略顯木訥的朋友“以虛與實”,其實暗示了今後的命運,李白為“虛”,高適為“實”。李白是商人之子確才氣縱橫,高適是名門之後卻平平無奇,他們的的命運只有那一次的交匯,便駛向了截然不同的軌跡。

他們第一次約定了一年,在高適在長安處處碰壁想要討好玉珍公主而不得的時候,李白的詩作已經在長安開始傳唱,這段還略顯稚嫩的友情安慰了高適,我的天才朋友還在揚州等着我去赴約,可是帶着失意來赴約的高適發現,李白忘記了這次約定。少年氣盛的高適看見李白在放肆的揮霍着他的才華,彷彿已經忘記了自己曾經報效國家的壯志豪情,“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是那個年代知識分子共同的追求,他憤怒了,才引發了他和崔十二的比試,從而第一次明白了,不是所有的才華都能得到施展,少年第一次嚐到了社會的苦頭,他放不下家族昔日的榮耀,他選擇回鄉苦讀,厚積薄發。

第二次相見,李白去了高適的家鄉,落魄的李白仍然在靈魂中散發出了光彩,他衣衫襤褸見到故友仍能夠快樂的比試一場,大笑一場,做贅婿這樣一個不光彩的身份,高適用沉默的離開表達了和孟浩然截然不同的意見。孟浩然答“是”是因為他是文官,官場上講究出身門第、八面玲瓏、中庸之道,高適答“否”,是因為他武將出身,講究忠誠專注,晉身不走旁途,李白同意了孟浩然的建議,也讓高適替他委屈、失望,你有如此才華,為何會甘於俯首至此,高適的心痛讓他不辭而別,李白卻沒有明白摯友的心,或許他明白了,但是他似乎也沒有了更好的選擇。

後來,李白被天子宣召,正是最瀟灑不羈、快意風流的時候,他沒有忘記自己的好朋友,他真心誠意的寫了一封信,然而那時候車馬都慢,赴約而來的朋友見到了大醉的“酒中仙”,見到了名滿長安的王維、王昌齡、賀知章、杜甫、張旭,在這些“李白的朋友”中,他是那麼的平平無奇,既無錢財,也無官職,李白向眾人介紹“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但是醉酒的。李白沒有想起替朋友引薦的承諾,高適有失落,也有觸動,他離開後選擇回到祖父建功立業的地方:軍隊,重振家門榮光。不得不説,這是一個很“高適“的選擇,他一直是那麼的踏實、穩健、忠誠和善良。這個選擇也讓他從社會貴族階層的“歌舞昇平”真正面對了人間疾苦。

人間的苦有很多種,有天命不予,有人禍使然,最讓人意難平的就是“本可以、而沒有”,明明可以救下自己的同僚確因為上官的驕奢淫逸而傷亡慘重,自己的犧牲和付出彷彿是一個笑話,江山即倒、廣廈將傾,亂世中自己的力量微小如螢火,高適選擇回鄉,路上有一次遇見了他的月亮。

李白的臉出現的那一刻,我真的不禁感慨了一句:“又是你小子啊”。高適因李白而救郭子儀,為救郭子儀而與哥舒翰結下了緣分,在今後的歲月裏,成為推動他命運的齒輪。

中年的李白,是天才潦倒而鬆軟的肚腩,不再整齊的衣衫和下垂的眼袋,他請求他最忠實可靠的朋友監督他、鼓舞他去獲取一個需要毅力的身份,李白真的很瞭解他的朋友。他直到能和孟浩然唱和,能和岑夫子、丹丘生喝酒,但是他只能請高適監督他克服困難、渡過難關。

當李白吟誦出《將進酒》的那一刻,電影院的所有人都被他一同帶到了仙山夢境之中,大唐的雍容與繁茂與李白的才華交相輝映,飄飄然不似人間。被震撼了的高適,有一次深深體會到了人才和天才之間難以逾越的溝壑,他下定決心,腳踏實地,用自己的才華紮紮實實的為國家和人民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所以他告別朋友,決定去哥舒翰的軍營裏,實現自己十年的承諾,果不其然,李白已經忘記了當初的事情,但是他依然樂觀的鼓勵着這個“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朋友,他朝着高適背影大喊“二十年前我寫銀鞍照白馬,颯踏如流星就是按照你寫的”時候,我真的動容了,天才詩人也許健忘、也許朋友繁多,能分給高適的時間不知道能剩下多少,但是他們少年相識的情誼,李白也捧出了自己的真心,對於天才朋友的認可和肯定,也給中年高適帶去了慰藉和鼓舞,他們的靈魂在這一個交相輝映、互相扶持,雙向奔赴的友情令人動容。

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當哥舒翰拖着病體殘軀皮甲上陣,最後嘶喊出“哥舒翰沒有投降”的時候,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淚,老驥伏櫪、鞠躬盡瘁真是我百試百靈的淚點,如果説李白是照亮高適的明月,那麼哥舒翰就是高適報國之路的司南,他沿着前輩的道路走下去,走的更穩、更好,他最後的絕殺之局一錘定音在“以虛馭實”,但他更做到了虛實結合、決勝千里,最後又能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就是這麼一個堅毅、謙和不慕名利的人,在聽説老朋友李白的消息後,急急調轉馬頭,“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在監軍敲着佩劍的時刻我心裏不由的默唸“是李白那個味了”,聽着“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我的嘴角和高適一樣,忍不住露出笑意。大唐明月曆經磨難,終於又重綻光芒。

最後高適重返長安的路上,與侍童聯詩,唸了“長安一片月,萬户搗衣聲”,這句很好,但我認為更好的是“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李白可能不知道,他記憶中懷念的長安可能是胡姬酒肆、孟浩然、曾岑和張旭,是吳道子的畫,是玉真公主的敬亭山,但是高適的心裏,長安是他的天才朋友李白,是大唐的明月,是那錦繡山河的最華美之處。高適是大唐氣象的底氣,他們的忠誠托住了盛世山河,李白是大唐氣象的高峯,他的唯美浪漫和狂氣點綴了洋洋大國的風流。

這兩個靈魂的相遇,是大唐的幸事,也是後人的幸事,在故紙堆中,在那些錦繡文章中,他們的名字與大唐一起銘刻在每一箇中國人心中。

最後,我想説,這部電影還是略有門檻,高中沒有好好讀書的,可能對其中很多的“梗”不能心領神會,如果能以此為契機,故友重聚,重新複習一下我們曾經抄寫過、背誦過的那些句子,當為人生一大樂事。

親愛的朋友們,我已經準備好了美酒,請來與我痛飲吧。

電影《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篇七

長安,一個盛唐時期的名城,它以其繁華和輝煌,留下了無數的傳説和故事。其中,李白作為一位騷人詩仙,更是為這座城市增光添彩。而在《長安三萬裏》這部電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李白人物形象的再現。然而,在觀看這部電視劇之後,我對李白的夢想與現實之間的衝突,感到非常深刻。

電視劇中的李白,在我看來是一個執着追夢的人。他和高適約定每十年重逢一次,一方面是為了能夠相互監督,一方面也是為了見證彼此的成長和進步。在這種“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情中,李白始終懷有一個夢想——成為一隻巨大的大鵬鳥。然而,在現實中,改朝換代,他的夢想與現實的距離越來越遠。即使他在朝廷中有一些微不足道的。職位,但這些對於他的夢想來説並沒有任何幫助。

一幅像李白這樣的才子畫美好未來的圖景在這場權力轉移、思想不自由卻又充滿機會的爭奪中扮演着怎樣的角色呢?他在這個幸福與悲哀同在的世界裏把此生獻給了文化,但這種貢獻在當時尚未獲得應有的重視。李白所被賦予的職位,只是為了將他安排在宮廷政治的特定角色中,而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才華橫溢之人的獎勵。在這個時代,李白的詩歌被政治利益所束縛,根本沒有得到它應有的欣賞和發揚。

在李白走過的那三萬里長安,他所遇到的一切都是反差分明的。繁華與浮華並行,天子與百姓的巨大落差,他的才華卻被邊角化了。就像高適所説的那句話:“李白,文士之能,儒道之間,其地位尷尬,非比尋常。”即便如此,李白始終保持着對未來的信心和對夢想的執着。他從未忘記自己想要成為一隻自由飛翔的大鵬鳥,即使他已經身在政治漩渦之中。

在電視劇的結尾,李白的夢想得以實現,他終於成為了一隻大鵬鳥。但是,這一切都是虛幻的,這隻大鵬鳥只是李白內心深處的夢想。他並沒有實現自己的夢想,因為現實已經把他束縛了起來,讓他無法真正地實現所夢想的自由。

長安三萬裏,是李白執着追夢的過程,是他與現實之間的對抗,也是他心中一直燃燒着的火焰。這部電視劇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充滿夢想的李白,也讓我們思考到自己的夢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人的心靈需要夢想,但現實也需要面對。夢想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但需要我們腳踏實地,不斷努力,堅持向夢想靠近的過程。

《長安三萬裏》電影觀後感 篇八

電影《長安三萬裏》講述了唐朝安史之亂爆發後,吐蕃大軍侵略西南,大唐節度使高適守衞長安,卻陷入困境,長安城岌岌可危的故事。在這個危難時刻,高適回憶起了自己與詩人李白的往事,這也是電影的主要情節。

影片的背景是唐朝的歷史,人物的塑造和劇情的發展都很有歷史感。電影通過高適和李白的生活故事,讓觀眾更好地瞭解了唐朝的文化和歷史。尤其是在現代人對歷史知識瞭解不足的情況下,這樣的電影能夠提高觀眾對歷史的興趣和了解,也是一種文化傳承。

影片中高適和李白的情誼也是影片的一大亮點。他們雖然身份不同,但卻有着深厚的友情。高適是一個精明幹練的將領,而李白則是一個性格開朗、豪放不羈的文人。高適和李白之間的矛盾和友誼的表現都非常自然,展現了兩個不同世界的人之間的情感交流。這也讓人們感受到了唐朝文化的獨特魅力。

此外,影片的視覺效果也非常出色。眾多的場景設置和服裝道具的搭配都非常考究,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觀眾更好地融入到唐朝的歷史之中。而影片中的音樂也非常優美,配合場景氣氛,讓人倍感震撼。

電影《長安三萬裏》是一部值得推薦的歷史題材電影。它不僅展現了唐朝的文化和歷史,也讓人們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同時,影片的製作也非常精良,無論是視覺效果還是音樂都非常出色。這樣的電影不僅是一種娛樂,更是一種對歷史的瞭解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