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66W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精品多篇

長安三萬裏電影觀後感 篇一

觀看了《長安三萬裏》之後,真是讓我深受震撼呀!

有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李白:701年~762年,與杜甫並稱“大李杜”。為人爽朗大方、喜交友,愛飲酒作詩。

有氣勢奔放的詩人——高適。高適:704年~765年,與岑參並稱“高岑”。氣勢奔放,奮發進取、蓬勃向上、雄健。

我最最印象深刻的是當時安祿山起兵造反,使唐朝發生了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那時老百姓們真是趕驢的趕驢、逃跑的逃跑,黃鶴樓、王孫公子的府苑宅……都被夷為平地。

那時的高適便英勇地開始偷偷反擊,最後高適趁機把安祿的營帳團團圍住,先放一把大火將他們的帳篷點着了,又將一大堆雪從高處往下扔,而且還連同一棵棵又大又粗的樹幹一起滾下去,把安祿山的軍隊打得毫無反手之力。最後唐朝大獲全勝!

穿越千年的'歷史,讓我好像看到了當時長安的繁華、黃鶴樓的高大、李白的灑脱,高適的英勇、王維的高冷……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電影已經結束了,但我的心中卻充滿了自豪、熱血以及感動。……真想回到大唐看一看。

觀看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篇二

觀看了《長安三萬裏》之後,真是讓我深受震撼呀!

有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李白:701年-762年,與杜甫並稱“大李杜”。為人爽朗大方、喜交友,愛飲酒作詩。

有氣勢奔放的詩人——高適。高適:704年-765年,與岑參並稱“高岑”。氣勢奔放,奮發進取、蓬勃向上、雄健。

我最最印象深刻的是當時安祿山起兵造反,使唐朝發生了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那時老百姓們真是趕驢的趕驢、逃跑的逃跑,黃鶴樓、王孫公子的府苑宅……都被夷為平地。

那時的高適便英勇地開始偷偷反擊,最後高適趁機把安祿的營帳團團圍住,先放一把大火將他們的帳篷點着了,又將一大堆雪從高處往下扔,而且還連同一棵棵又大又粗的樹幹一起滾下去,把安祿山的軍隊打得毫無反手之力。最後唐朝大獲全勝!

穿越千年的歷史,讓我好像看到了當時長安的繁華、黃鶴樓的高大、李白的灑脱,高適的英勇、王維的高冷……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電影已經結束了,但我的心中卻充滿了自豪、熱血以及感動。……真想回到大唐看一看。

電影《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篇三

學生時期學了太多李白的詩,準確的説是背了太多,很多意思其實都沒學透,只是覺得這位才華橫溢的詩仙真的很高產啊,看完《長安三萬裏》才是真正為他一生的震撼又唏噓。

商賈之子,年輕氣盛,縱馬田間抓賊,滿腹才學,卻因為身份的限制,無法在仕途上施展自己的才華。

懷才不遇他站在黃鶴樓上,看着崔顥留下的。《黃鶴樓》,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也言明自己的壯志,以後也會寫出這樣詩句。

他縱馬前往揚州,飲酒作詩,縱情歌舞;他北上長安,尋求仕途,一展大才;他落寞飲酒,遁入道門,惆悵萬千。

從年輕時候“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豪情壯志,到“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借酒消愁,再到“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劫後餘生,他留下這些波瀾壯闊的名句,也留下了充滿浪漫和遺憾的一生。

他的才情隨着唐朝最後的繁華里流傳開來,他的命運也和歷史的車輪緊緊纏繞,宿命感三個字真的在李白身上拉滿了,但凡他少一點癲狂,亦或是晚一些出現,都無法如此的和唐朝的命運貼合。

很喜歡《長安三萬裏》的視角,用高適,這個具體的人去看整個盛世的變遷,一個偉大詩一生的跌宕。

高適的謹慎古板,李白的瀟灑不羈,高適身背振興家族的重任,而李白孑然一身為自己而活,高適心懷家國戎馬沙場,而李白卻少了一些對於時局的洞察,兩個人就像對照組一樣進行各自的人生,正如他們一生進行了三次摔跤,從青年到壯年再到中年,青春不再,壯志不再,背道而馳卻又心心相惜。

世人總是爭論高適到底有沒有對李白見死不救,動畫給了一個很理想化的答案,結尾的時候,高適騎馬,與隨從聊着當代的名詩,永遠繞不過那個名字“李白”,他輕鬆地念出每一句李白的詩,是為這個曾經的摯友自豪,也為他能夠得到大赦而高興,他不在意李白知不知道自己為救他努力,自此他們也再未能像年輕時候那樣摔跤喝酒,但“天涯若比鄰”大概也就是這個境界了吧。

長安三萬裏電影觀後感 篇四

你或許以為唐詩只是一個符號、一道試題、一個虛無縹緲的歷史,然而,對於那個時代,唐詩卻是一段人生、一份情誼、一顆赤誠的報國之心。——題記

唐詩是千年時光構建的家園,詩中有奇幻美景的瑰麗,有偶遇知音的欣喜,有功名不就的悲涼,有出世入世的無常……我們在唐詩的滋養中長大,從牙牙學語到志學之年,從中年滄桑到耄耋老人,無不能從唐詩中找到獨屬於自己的一份情感寄託,唐詩內涵之博大藴含情感之豐富猶見一斑。因此,當電影《長安三萬裏》的百度簡介呈現眼前,唐朝巨星高適、李白、杜甫躍然眼前時,我便產生了深切的慾望——帶着孩子一起走進這段歷史。

安史之亂爆發數年之後,吐蕃大軍攻打西南,大唐節度使高適棄雲山城,退居瀘水關,長安城岌岌可危,持節監軍程公公到來,與高適的一番對話,拉開了劇情的大幕。兩條線索貫穿其中,一條是三時辰等待軍機,一條是數十年知己往事。電影長達167分鐘,從高適的視角還原了李白的一生,畫面時而唯美動人,時而兵刃相見,雖為動畫,但高科技的創作,絲毫不影響人們的代入感。以下盤點印象最深的兩點:

是詩亦是人生

李白在詩歌創作方面無疑是天賦之才,隨口一句便人人傳頌、千古流傳,然而他的人生之路卻坎坷流離。《唐六典》規定:邢家質子,工商殊類不預。也就是説,罪人之子和商人之子是嚴禁參加科舉考試的。李白恰好是商人之子,祖上還因罪被流放西域,要想為官只能通過“干謁”(自薦),加之李白自身的性格,這便註定了李白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

影片在高適敍述的歷歷往事中,還原了李白投奔無門的窮困潦倒、入贅許家的矛盾彷徨、供奉長安的詩酒繁華、無奈入道的艱辛窘迫、流放夜郎大赦天下的狂喜等人生重要階段。然而,人生起起伏伏,李白灑脱的言行、狂放的性格似乎從來不曾改變,無論是好友吳指南去世時“泣盡而繼之以血”的悲慼,還是入仕長安時“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的美酒佳人,亦或是流放夜郎大赦時行船上“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狂喜,李白的不羈與浪漫會讓人忘卻他的悲、他的愁、他的恨。

高適則現實的多,小時不愛詩文,每每讀書,書上的字都如蝌蚪般飛舞,讓高適頭暈眼花,他也從來不喜歡李白那歌舞昇平的生活,於繁華之中默默離開,回鄉躬耕苦讀,遊於燕趙時以飽含悲痛之情寫下《薊門五首》,後到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中掌書記。影片最後令人稱奇的是高適以退為進、誘敵深入的戰略,為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奠定基礎,使得高適成為唐代詩人中功業最為卓著之人。影片最後,高適怡情山水,再次吟出李白的“仰望長安日,不見長安人”“長安如夢裏,何日是歸期”,聊發“長安吶,只要詩在、書在,長安就會在”的感慨,詩再次與個人的世事沉浮、山河大地的命脈相連。

絕好的唐詩情境化教學

課堂上學唐詩,時代背景介紹得再詳細,對於歷史知識不夠豐富的學生都只是一個環節、一個知識點,很難體會到詩人的心境,然而當電影將歷史還原成一段人生故事,唐詩成了人生的一種感慨,詩的內涵和意境便成了水到渠成的自然。

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將進酒》的演繹。李白入朝又被賜金放還,雲遊祖國山河後,人生最快意之事莫過於和三五知己舉杯暢飲。影片的奇幻場面、李白的浪漫主義此時達到高潮。隨着“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詩句的吟出,李白帶眾人乘仙鶴凌空而起,飛躍千仞瀑布,直登神仙宮闕。水波滔天、光影熠熠,鶴翔雲天、鯨躍半空,場面之闊大,詩詞之鏗鏘,奇與幻,醉與醒,酒與月,夢與仙,遙遙兩相應。有人到暮年掩藏不住的悲涼,有幾十年天各一方的惆悵,有大廈將傾的危險與無奈。這是李白詩詞的巔峯,亦是電影意境之美的巔峯。誰又能説,這不是一場詩詞的情景化教學呢?

除此,影片雲集唐代詩人大咖:賀知章、杜甫、王維、孟浩然、王昌齡、岑參等詩人時時可遇,讓觀影之人,乃至少年兒童不由得背出他們的三兩名句,即便穿越回唐朝,我們也一定是他們的超級粉絲。

萬里追光之美,千年風華猶在。《長安三萬裏》無疑是美的演繹,畫風之美、詩詞之美、情誼之美、雙線穿插的敍事之美,個人以為很贊、很值得推薦。但前提是孩子不能太小,對唐詩還得有一定的熱愛度,否則,影院中進進出出、坐立難耐的亦是尋常。

長安三萬裏電影觀後感 篇五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是高適的《別董大》。昨天,我和爸爸一起去看了《長安三萬裏》,這部電影是從高適的'角度看李白的一生。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由此可見李白青年時狂放不羈。李白到中年時寫了許多好詩,比如:“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但他這時一直鬱郁不得志。可是,即使他得不到重用,他還是寫下“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我覺得這部電影很好看,我要好好學習,報效祖國。

長安三萬裏電影觀後感 篇六

長安,一個盛唐時期的名城,它以其繁華和輝煌,留下了無數的傳説和故事。其中,李白作為一位騷人詩仙,更是為這座城市增光添彩。而在《長安三萬裏》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李白人物形象的再現。然而,在觀看這部電影之後,我對李白的夢想與現實之間的衝突,感到非常深刻。

電影中的李白,在我看來是一個執着追夢的人。他和高適約定每十年重逢一次,一方面是為了能夠相互監督,一方面也是為了見證彼此的成長和進步。在這種“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情中,李白始終懷有一個夢想——成為一隻巨大的大鵬鳥。然而,在現實中,改朝換代,他的夢想與現實的距離越來越遠。即使他在朝廷中有一些微不足道的職位,但這些對於他的夢想來説並沒有任何幫助。

一幅像李白這樣的才子畫美好未來的圖景在這場權力轉移、思想不自由卻又充滿機會的爭奪中扮演着怎樣的角色呢?他在這個幸福與悲哀同在的世界裏把此生獻給了文化,但這種貢獻在當時尚未獲得應有的重視。李白所被賦予的職位,只是為了將他安排在宮廷政治的特定角色中,而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才華橫溢之人的獎勵。在這個時代,李白的詩歌被政治利益所束縛,根本沒有得到它應有的欣賞和發揚。

在李白走過的那三萬里長安,他所遇到的一切都是反差分明的。繁華與浮華並行,天子與百姓的巨大落差,他的才華卻被邊角化了。就像高適所説的那句話:“李白,文士之能,儒道之間,其地位尷尬,非比尋常。”即便如此,李白始終保持着對未來的信心和對夢想的'執着。他從未忘記自己想要成為一隻自由飛翔的大鵬鳥,即使他已經身在政治漩渦之中。

在電影的結尾,李白的夢想得以實現,他終於成為了一隻大鵬鳥。但是,這一切都是虛幻的,這隻大鵬鳥只是李白內心深處的夢想。他並沒有實現自己的夢想,因為現實已經把他束縛了起來,讓他無法真正地實現所夢想的自由。

長安三萬裏,是李白執着追夢的過程,是他與現實之間的對抗,也是他心中一直燃燒着的火焰。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充滿夢想的李白,也讓我們思考到自己的夢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人的心靈需要夢想,但現實也需要面對。夢想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但需要我們腳踏實地,不斷努力,堅持向夢想靠近的過程。

電影《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篇七

身在天才的身側是一種什麼感受?我曾經不止一次的對着平庸無趣的生活感慨,我好想好想見證一次天才的光輝,我希望那灼灼如日的光輝也能照耀得到平淡如水的普通人。這次看《長安三萬裏》我發出了和高適一樣的感慨:那是李白啊,是李白。

那是“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的李白,高適是半生不得志卻最後一吐胸中塊壘的英才,是著名的邊塞世人,是一軍總帥,是朝廷肱骨,但是站在李白旁邊的時候,他還是那個不善言辭、忠厚可靠的朋友,是仰望他灼灼光輝的眾人之一。

“天才的光輝照亮過我”,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這部電影裏高適的一生,但是他沒有迷失在這種光輝裏。李白,毫無疑問是大唐的一輪明月,但是高適、哥舒翰、郭子儀這些人,才是大唐的土地,他們踏踏實實、默默無聞,可能只是出現在歷史書的一角,得史書寥寥幾筆,但他們承擔起了亂世之中治國安邦的責任。在明月的光輝下,高適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一條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的路。

李白對高適的影響貫穿了他整個人生,少年相逢,李白是灑脱不羈的少年,他爽朗明快,像一陣風,吹過了樸實少年高適的心房,兩個完全不同的靈魂相遇了,他們沒有想到今後的人生幾經磨難,舊友仍舊在側,彼時心高氣傲,覺得一定能夠鑄就功業,李白無私的向朋友分享了相撲之術,告訴他略顯木訥的朋友“以虛與實”,其實暗示了今後的命運,李白為“虛”,高適為“實”。李白是商人之子確才氣縱橫,高適是名門之後卻平平無奇,他們的的命運只有那一次的交匯,便駛向了截然不同的軌跡。

他們第一次約定了一年,在高適在長安處處碰壁想要討好玉珍公主而不得的時候,李白的詩作已經在長安開始傳唱,這段還略顯稚嫩的友情安慰了高適,我的天才朋友還在揚州等着我去赴約,可是帶着失意來赴約的高適發現,李白忘記了這次約定。少年氣盛的高適看見李白在放肆的揮霍着他的才華,彷彿已經忘記了自己曾經報效國家的壯志豪情,“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是那個年代知識分子共同的追求,他憤怒了,才引發了他和崔十二的比試,從而第一次明白了,不是所有的才華都能得到施展,少年第一次嚐到了社會的苦頭,他放不下家族昔日的榮耀,他選擇回鄉苦讀,厚積薄發。

第二次相見,李白去了高適的家鄉,落魄的李白仍然在靈魂中散發出了光彩,他衣衫襤褸見到故友仍能夠快樂的比試一場,大笑一場,做贅婿這樣一個不光彩的身份,高適用沉默的離開表達了和孟浩然截然不同的意見。孟浩然答“是”是因為他是文官,官場上講究出身門第、八面玲瓏、中庸之道,高適答“否”,是因為他武將出身,講究忠誠專注,晉身不走旁途,李白同意了孟浩然的建議,也讓高適替他委屈、失望,你有如此才華,為何會甘於俯首至此,高適的心痛讓他不辭而別,李白卻沒有明白摯友的心,或許他明白了,但是他似乎也沒有了更好的選擇。

後來,李白被天子宣召,正是最瀟灑不羈、快意風流的時候,他沒有忘記自己的好朋友,他真心誠意的寫了一封信,然而那時候車馬都慢,赴約而來的朋友見到了大醉的“酒中仙”,見到了名滿長安的王維、王昌齡、賀知章、杜甫、張旭,在這些“李白的朋友”中,他是那麼的平平無奇,既無錢財,也無官職,李白向眾人介紹“他是我最好的朋友”,但是醉酒的。李白沒有想起替朋友引薦的承諾,高適有失落,也有觸動,他離開後選擇回到祖父建功立業的地方:軍隊,重振家門榮光。不得不説,這是一個很“高適“的選擇,他一直是那麼的踏實、穩健、忠誠和善良。這個選擇也讓他從社會貴族階層的“歌舞昇平”真正面對了人間疾苦。

人間的苦有很多種,有天命不予,有人禍使然,最讓人意難平的就是“本可以、而沒有”,明明可以救下自己的同僚確因為上官的驕奢淫逸而傷亡慘重,自己的犧牲和付出彷彿是一個笑話,江山即倒、廣廈將傾,亂世中自己的力量微小如螢火,高適選擇回鄉,路上有一次遇見了他的月亮。

李白的臉出現的那一刻,我真的不禁感慨了一句:“又是你小子啊”。高適因李白而救郭子儀,為救郭子儀而與哥舒翰結下了緣分,在今後的歲月裏,成為推動他命運的齒輪。

中年的李白,是天才潦倒而鬆軟的肚腩,不再整齊的衣衫和下垂的眼袋,他請求他最忠實可靠的朋友監督他、鼓舞他去獲取一個需要毅力的身份,李白真的很瞭解他的朋友。他直到能和孟浩然唱和,能和岑夫子、丹丘生喝酒,但是他只能請高適監督他克服困難、渡過難關。

當李白吟誦出《將進酒》的那一刻,電影院的所有人都被他一同帶到了仙山夢境之中,大唐的雍容與繁茂與李白的才華交相輝映,飄飄然不似人間。被震撼了的高適,有一次深深體會到了人才和天才之間難以逾越的溝壑,他下定決心,腳踏實地,用自己的才華紮紮實實的為國家和人民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所以他告別朋友,決定去哥舒翰的軍營裏 ,實現自己十年的承諾,果不其然,李白已經忘記了當初的事情,但是他依然樂觀的鼓勵着這個“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朋友,他朝着高適背影大喊“二十年前我寫銀鞍照白馬,颯踏如流星就是按照你寫的”時候,我真的動容了,天才詩人也許健忘、也許朋友繁多,能分給高適的時間不知道能剩下多少,但是他們少年相識的情誼,李白也捧出了自己的真心,對於天才朋友的認可和肯定,也給中年高適帶去了慰藉和鼓舞,他們的靈魂在這一個交相輝映、互相扶持,雙向奔赴的友情令人動容。

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當哥舒翰拖着病體殘軀皮甲上陣,最後嘶喊出“哥舒翰沒有投降”的時候,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淚,老驥伏櫪、鞠躬盡瘁真是我百試百靈的淚點,如果説李白是照亮高適的明月,那麼哥舒翰就是高適報國之路的司南,他沿着前輩的道路走下去,走的更穩、更好,他最後的絕殺之局一錘定音在“以虛馭實”,但他更做到了虛實結合、決勝千里,最後又能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就是這麼一個堅毅、謙和不慕名利的人,在聽説老朋友李白的消息後,急急調轉馬頭,“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在監軍敲着佩劍的時刻我心裏不由的默唸“是李白那個味了”,聽着“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我的嘴角和高適一樣,忍不住露出笑意。大唐明月曆經磨難,終於又重綻光芒。

最後高適重返長安的路上,與侍童聯詩,唸了“長安一片月,萬户搗衣聲”,這句很好,但我認為更好的是“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李白可能不知道,他記憶中懷念的長安可能是胡姬酒肆、孟浩然、曾岑和張旭,是吳道子的畫,是玉真公主的敬亭山,但是高適的心裏,長安是他的天才朋友李白,是大唐的明月,是那錦繡山河的最華美之處。高適是大唐氣象的底氣,他們的忠誠托住了盛世山河,李白是大唐氣象的高峯,他的唯美浪漫和狂氣點綴了洋洋大國的風流。

這兩個靈魂的相遇,是大唐的幸事,也是後人的幸事,在故紙堆中,在那些錦繡文章中,他們的名字與大唐一起銘刻在每一箇中國人心中。

最後,我想説,這部電影還是略有門檻,高中沒有好好讀書的,可能對其中很多的“梗”不能心領神會,如果能以此為契機,故友重聚,重新複習一下我們曾經抄寫過、背誦過的那些句子,當為人生一大樂事。

親愛的朋友們,我已經準備好了美酒,請來與我痛飲吧。

長安三萬裏電影觀後感 篇八

“若你決定燦爛,山無遮,海無攔。”

當豪爽不羈的李白遇上含蓄內斂的高適——高適似乎對於他們兩個的友情付出的更多,但是他對李白的影響卻微乎其微;李白似乎只是把高適當成他人生中的一個過客,但是他的一舉一動卻深深地影響着高適。彷彿有一種所謂的宿命感,而又像是我們各自的人生中遇見的那些精彩絕豔的人——他們並不認識我們,可是卻深深地影響着我們。

但同時,它不是説只有那些精彩絕豔的人值得歌頌,它在説,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自己世界裏的英雄。高適從一個説話結巴、出身卑微、屢次懷才不遇的少年,成長為了他夢想中的樣子——一位光耀高家門楣的英雄。我們能從他的身上看見李白的影子——電影中也穿插了回憶:李白教他的相撲,以及以詐取勝之計,這些都讓他在自己的世界裏更加出彩。但是我們也能看到,是他自身報效國家的堅定,以及對待諾言的重視,讓他能夠有機會展現自己的才華,更長遠地走下去。

我們看到李白朋友遍天下,真正能交心的有幾個,不過爾爾。而他笑着面對這樣的'人生,笑着享受精神上的孤獨,笑着走自己逐漸走不下去的路……影片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並不完美,可卻讓我們引發了共鳴。而高適的成功,讓我們看到了李白所説“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的才能以及他的志向終將帶領他走向更遠的地方。

在前面高李二人因朝廷處於用人之際為郭子儀求情,而在李白因永王之亂判刑獲罪時郭子儀出面求情,又是一處讓人感歎的地方。或許李白做永王的幕僚是因為他的心急,可以説他在急切地渴望幹出一番事業中失去了理智、沒有遠見,但是在那個“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時代,哪來叛賊和忠臣之分。但是人人都處在時代的洪流之中、被時代所裹挾,在時代的驅動下,你可能前一秒還在意氣風發,下一秒便跌落塵埃。我們永遠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但是可以把握現在,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哪管最終結局如何。

全篇以高適和李白的友誼為主線,數十篇唐詩貫穿其中,中間插入古詩的時候有一些唯美的畫面,彷彿讓人身臨其境,仿唐俑比例的人物惟妙惟肖,劇情線亦相對認真地參考了史實。比如將進酒那一段,喝酒中彷彿踏入了仙境,絕美的畫面加上瀟灑不羈的人物,彷彿寫出了我心目中的那個李白。當然,也有一些劇情似乎不合理,但是整體上還是相對完整地展現了盛唐氣象和一個朝代的盛衰,將盛唐那些令人耳熟能詳的名字聚合到一起,以詩歌表現了一個時代的悲喜。前半段是我心目中的盛世大唐,後半段則是現實的人生。總是兵荒馬亂,但是總能無畏地征服世界。

不論對錯,勇氣可嘉。

《長安三萬裏》觀後感 篇九

《長安三萬裏》是一部以唐代為背景的歷史題材電影,講述了長安城內外發生的一系列與戰爭、愛情、友情有關的故事。影片展現了唐代繁榮昌盛的時代特徵,同時也揭示了戰爭對人民生活的摧殘和人性的扭曲。

觀看這部電影,我深感震撼。影片中的場景設計美輪美奐,將大唐盛世的繁榮景象展現得淋漓盡致。從城市的宮殿到鄉村的田野,從華燈初上的夜景到朝霞滿天的晨曦,每一幅畫面都充滿了詩意和畫意。視覺效果令人歎為觀止,更讓我對唐代的風土人情有了更為直觀的瞭解。

在人物塑造方面,影片的主人公以其堅定的信念和勇敢的行動,展現了一個時代的擔當。同時,配角的刻畫也十分生動,他們各自的命運和人生軌跡,為影片增色不少。劇情緊湊而豐富,既有刀光劍影的戰爭場面,也有温馨動人的親情與友情,讓我在觀影過程中感受到了多種情感的衝擊。

在觀後感的核心論點上,我認為《長安三萬裏》通過講述唐代的歷史故事,傳遞了關於人性、命運和家國情懷的深刻思考。影片揭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展現了人性的`光輝在困境中的堅韌與不屈。同時,影片也弘揚了大唐盛世下的文化繁榮和民族團結,表達了對那個時代的高度敬意。

例如,影片中的一幕戰鬥場景中,主人公為了保衞家園,不惜冒着生命危險與敵人奮戰。這個場景反映出人民對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對家園的深厚感情,也展現出人們在面對困境時的勇敢與堅韌。此外,影片中還有一段關於文化交流的情節,唐代的文化使者與西域國家的使者相互交流,共同促進了文化的繁榮發展。這一情節彰顯了大國氣度和文化自信,也啟示了我們今天應秉持開放包容的心態,促進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總的來説,《長安三萬裏》是一部優秀的歷史題材電影,不僅在視覺上為觀眾帶來了震撼的體驗,更在思想上引發了人們對歷史、文化和人性的思考。這部電影讓我深刻感受到了唐代盛世的輝煌以及人們對於和平與幸福的追求,也讓我對文化交流、家國情懷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這部電影為觀眾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歷史回顧和文化啟示的機會,值得廣大觀眾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