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2年感動中國人物事蹟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14W

2022年感動中國人物事蹟觀後感【精品多篇】

感動中國2021觀後感 篇一

“提到中國女排,就有落淚的感覺。”這幾天,年輕網友這樣説。

偉大的精神總有催人淚下的力量。正是靠着百折不撓、英勇頑強、團結奮鬥的拼搏精神,中國女排在極其艱難的情形下創造了一個個奇蹟,贏得了一場場蕩氣迴腸、慷慨壯烈的史詩般勝利,最終在里約賽場贏得金牌,再次在奧運賽場奏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高高升起五星紅旗。

這種感動整整綿延了35年。從1981年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盃女子排球賽冠軍起,拼搏精神一直深植於中國女排,成為這支光榮集體的強大基因。儘管其間幾經挫折、磨難、沉浮,但中國女排的拼搏精神一直洋溢於國際賽場。在最艱困的情況下,我們看到的是一次次奮起,而沒有絲毫放棄。這種愈挫愈奮的堅強,鑄就了幾代中國女排的精神氣質,在漫漫歲月中豐富了中國女排精神的,成為一代代中國觀眾熱愛女排、支持女排、守望女排、將女排視作“英雄之師”的重要理由。

一支英雄之師需要一代代人去奉獻和傳承。在中國女排漫長的奮鬥歷程中,有一位代表性人物需要我們銘記,她就是郎平。在中國女排最需要、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她一次又一次放棄個人利益,不計榮辱得失,毅然走向一線,擔當起國人的期望與重任。

幾個普通鏡頭,留下了這種精神的感人瞬間:上世紀90年代中期,郎平從大洋彼岸歸來執教陷於低谷的中國女排,首都機場歡迎的人羣中,有她當年五連冠的老戰友,她遙遙地向着戰友們揮手示意,無聲宣示着振興這支英雄之師的意志。幾年前,老隊友陳招娣去世,郎平在深深的悲慟中堅定了重回中國女排、續寫中國女排輝煌的信念。她忘不了,30多年前,正是陳招娣忍着傷痛,與大家奮戰到奪冠的最後時刻,更忘不了女排姑娘誓把受傷的陳招娣“背上領獎台”的骨肉相連、榮辱與共的戰鬥情誼。這一切,賦予女排精神鮮活、實在的內容,成為郎平的生命意志。

奧運賽場,向來是最高強度的競技比拼,但是也是精神意志的較量。競技者自身的潛力與能量,往往在拼搏中激發、昂奮、高漲、磅礴,形成氣吞山河的力量。靠着“一分一分地咬”“一分一分地拼”的精神和韌勁,中國女排硬是咬下了這一場場硬仗,贏得了最後的勝利,寫下了新的傳奇。這是拼搏精神的勝利與壯歌!

中國女排在里約再度奪冠具有重要啟示意義——在日益崇尚訓練條件、獎金待遇的當下體壇,拼搏精神彌足珍貴、永不過時、必須弘揚!

中國女排在奧運賽場寫下的新的壯歌,將鼓舞國人在感動落淚之時,用踏踏實實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以點滴奉獻匯入時代大河。

女排精神不朽!

感動中國2021觀後感 篇二

黃文秀同志研究生畢業後,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脱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黃文秀的精神,並沒有隨着她的生命一同消逝,而是化成值得人們永遠銘記的榜樣,為扶貧事業道路上的後來者照亮前進的方向,更為廣大青年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同人民一起奮鬥,同人民一起前進堅定了信心,鼓舞了鬥志。 堅定信念,信了就不能打折。一個人能走多遠,不要問他的雙腳,而要問他的志向。功崇惟志,業廣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青年人要堅定理想信念,強調信心、信念的重要意義。黃文秀在入黨申請書中寫道:“只有把個人的追求融入黨的理想之中,理想才會更遠大。”她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研究生畢業後,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成為百色市委宣傳部幹部;面對脱貧攻堅這場硬仗,她積極響應組織號召,主動請纓到樂業縣偏遠的百坭村擔任第一書記;面對他人的不解和疑惑,她説“我們黨是切實為羣眾謀發展謀幸福的黨,我是一名共產黨員,這就是我的使命。”在她眼中, 理想信念是一輩子的事,這句話絕不是口號,信了就要一心想着為黨為人民而戰,是終其一生的任務,更是不能打折扣的擔當。

勇於擔當,衝鋒就不能撤退。黃文秀曾對朋友説:“長征中,戰士死都不怕,在扶貧路上,這點困難怎麼能限制我前行?”“作為駐村第一書記,不獲全勝,絕不收兵!”有多大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能有多大成就。一年時間,百坭村的貧困發生率由22.88%降至2.71%,實現了貧困户户户有致富門路,村集體經濟項目收入翻倍。這些成績,有她不畏艱辛的付出和深沉的熱愛,更是她積極作為、敢於負責、勇於擔當的碩果,既然選擇了,就沒有退路,只能勇敢面對,勇往直前,面對失敗和困難時,她掉過眼淚,但沒有説過放棄,在她的人生詞典裏沒有撤退、沒有後悔,作為一名黨員,黃文秀從來不曾把自己的努力拔到太高的位置,她只是腳踏實地做着使命感促使自己去做的事。

2021年感動中國人物事蹟觀後感 篇三

我最喜歡的電視欄目是《感動中國》,每當聽到那感人肺腑的事蹟,每當看到那奮不顧身的壯舉,我的心靈就接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洗禮,其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一個老人的故事。

他,耄耋之年,以拾荒為生;他,省吃儉用,只為獻出愛心;他,幾十年來資助了百十餘名貧困學生,捐款十餘萬元;他,隱瞞身世,不求回報;他就是感動中國20_年度獲獎者之一——劉盛蘭。

劉盛蘭爺爺今年92歲,曾是一位工廠工人,月收入只有300元,卻從中捐出六分之一給了貧困學生。可是不久,工廠倒閉了,他失去了工作以撿垃圾為生,儘管生活困苦,但他從沒有停止過對貧困學生的資助,10塊,20塊,30塊,無論省下多少,他總是寄出去。可命運又一次捉弄了他,一場大火使他失去了在城市的安身之所,他只能回到自己的老家,廢品難賣,為了繼續幫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他只能從自己的生活費裏掏。

一位平凡的老人卻擁有着這樣高尚的心靈,使我深深震撼了:沒有經濟收入,自己都吃不飽穿不暖,但心裏想的任是那些學生,幾十年如一日的節省就是為了能讓更多的孩子上學,捐出去100,留給自己的只有10塊,這讓每個人都不得不落淚。,感動中國推選委員會陳雨露説:“走過古稀。老人沒有更多的言語,獨以無聲的行動,詮釋着對教育的深刻理解。”是啊,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容易,但如果像劉盛蘭爺爺那樣充滿無私的愛,做一輩子好事卻無比艱難。

感動中國2021觀後感 篇四

有一種温暖,不需要語言,就能傳遞,叫感動;有一種力量,不求驚天動地,卻足以令人震撼,叫感動。看了《感動中國》,它使許多人熱淚盈眶,他們正在用自己的事蹟行動追逐踐行着中國夢。

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帶來的事蹟也許也稱不上偉大,但他們的執着與堅持把我徹底折服,在他們身上,能看見小草般堅韌不拔的品格。

其中張玉滾的事蹟尤其讓我觸動,張玉滾,38歲,河南省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國小校長,先後榮獲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師德標兵、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等稱號。張玉滾大學畢業後,放棄在城市工作機會,回到家鄉,從一名每月拿30元錢補助、年底再分斤糧食的民辦教師幹起,一干就是17年。學校地處偏僻,路沒修好時,他靠一根扁擔,一挑就是5年,把學生的課本、文具挑進了大山。他是這裏的全能教師,手執教鞭能上課,掂起勺子能做飯,握起剪刀能裁縫,打開藥箱能治病。由於常年操勞,“80後”的他鬢角斑白、臉上佈滿皺紋。人們都為之感動,感動的不只是那優秀的品質,還有那無私的愛。

一個平平凡凡的人,經過一點一滴的奉獻,經過日積月累時間的考量,也會變得很偉大。用他們的話説,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輩子的好事就不那麼容易了。而張玉滾正在用自己的青春為基,甘願做一顆大樹,一棵去托起孩子們夢想的大樹。我想,最有意義的事情也莫過於此吧!

我們追問自己人生的意義,也許意義不在於追問,而在於行動。作為一名交通青年,用我們一點一點的行動,保障道路的安全通暢是我們的職責所在,而這條路不僅僅是聯通某個地方,它更是羣眾們回家的路。我們一定會牢記這些精神,把感動的火苗埋在心間,用實際行動在平凡的崗位上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有一種温暖,不需要語言,就能傳遞,叫感動;有一種力量,不求驚天動地,卻足以令人震撼,叫感動。看了《感動中國》,它使許多人熱淚盈眶,他們正在用自己的事蹟行動追逐踐行着中國夢。

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帶來的事蹟也許也稱不上偉大,但他們的執着與堅持把我徹底折服,在他們身上,能看見小草般堅韌不拔的品格。

其中張玉滾的事蹟尤其讓我觸動,張玉滾,38歲,河南省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國小校長,先後榮獲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師德標兵、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等稱號。張玉滾大學畢業後,放棄在城市工作機會,回到家鄉,從一名每月拿30元錢補助、年底再分斤糧食的民辦教師幹起,一干就是17年。學校地處偏僻,路沒修好時,他靠一根扁擔,一挑就是5年,把學生的課本、文具挑進了大山。他是這裏的全能教師,手執教鞭能上課,掂起勺子能做飯,握起剪刀能裁縫,打開藥箱能治病。由於常年操勞,“80後”的他鬢角斑白、臉上佈滿皺紋。人們都為之感動,感動的不只是那優秀的品質,還有那無私的愛。

一個平平凡凡的人,經過一點一滴的奉獻,經過日積月累時間的考量,也會變得很偉大。用他們的話説,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輩子的好事就不那麼容易了。而張玉滾正在用自己的青春為基,甘願做一顆大樹,一棵去托起孩子們夢想的大樹。我想,最有意義的事情也莫過於此吧!

我們追問自己人生的意義,也許意義不在於追問,而在於行動。作為一名交通青年,用我們一點一點的行動,保障道路的安全通暢是我們的職責所在,而這條路不僅僅是聯通某個地方,它更是羣眾們回家的路。我們一定會牢記這些精神,把感動的火苗埋在心間,用實際行動在平凡的崗位上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感動中國2021觀後感 篇五

18歲失去光明,卻依靠自身努力成為嘉興首位盲人中醫師,為22萬多人次患者緩解病痛;28年來資助貧困學生480人次,捐款達333萬元,帶動100多名殘疾人就業……當62歲的朱麗華站上講台娓娓道出自己的初心時,人們説:“她失去了光明,卻用愛與温暖照亮了許多人前行的路。”

黑暗中追光:身體殘疾人生不能殘疾

“一個人可以沒有視力,但不可以沒有事業。我叫朱麗華,是一名盲人黨員,也是嘉興市目前的盲人中醫師……”在千餘名聽眾的注視下,年過六旬的朱麗華由志願者攙扶着緩緩走上嘉興大劇院的講台。

朱麗華並非先天失明。18歲,是她人生的一道分水嶺。兩次意外事故讓她徹底看不見了。

“那是一種生不如死的絕望。我就是想死,覺得自己活着就是家人的負擔。”時隔40多年,當時的彷徨、無助和絕望,朱麗華還記憶猶新。家人無微不至的照顧、榜樣“海迪姐姐”的激勵,讓朱麗華漸漸明白:“眼前的黑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內心甘願淪為黑暗的奴隸。”她決定走出家門,用行動尋找心中的光明。

1985年,浙江省舉辦第一屆盲人中醫推拿培訓班,朱麗華報名成為嘉興市第一個“吃螃蟹的盲人”。從學習時第一次碰觸到患者身體,蹲在地上哭得不能自已,到對骨骼、經絡、穴位、手法等技能瞭然於心,學成歸來後,精湛的技術讓她贏得眾多回頭客。

“要做就做嘉興的盲人推拿師!”在朱麗華心中,這個目標從未改變。拿到中醫師證書的那一刻,她潸然淚下:“我終於能靠自己的雙手安身立命了!”這是浙江省第一次向優秀的盲人推拿工作者頒發中醫師證書,也見證了在希望與失望的決鬥中,朱麗華用勇氣與雙手“推”開的人生新大門。

感動中國2021觀後感 篇六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指示表示,黃文秀同志不幸遇難,令人痛惜,向她的家人表示親切慰問。他強調,黃文秀同志研究生畢業後,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脱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廣大黨員幹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黃文秀同志為榜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擔當、甘於奉獻,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黃文秀的生命定格在了30週歲。6月16日晚,這位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樂業縣百坭村的第一書記,在驅車探查暴雨災情時,所乘車輛被山洪捲走,不幸遇難。

黃文秀用其短短一生,向廣大黨員、幹部展示了一名共產黨員對黨忠誠、心繫羣眾、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毫無疑問,黃文秀是廣大黨員、幹部時刻看齊的榜樣。

做黃文秀式的人民公僕,從她身上汲取前行的動力,就要以她為標杆,具有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的責任與擔當。黨員幹部要在其位謀其政盡其責,以擔當詮釋忠誠、以擔當體現作為。

做黃文秀式的人民公僕,學一學她“團結人”的領導藝術。帶領88户418名貧困羣眾脱貧,全村貧困發生率下降20%以上。同時,注重以誠待人、以情動人、以心交人,讓身邊人變“要我幹”為“我要幹”。

做黃文秀式的人民公僕,要像她一樣不忘初心,自覺為民造福。作為一名黨員幹部,始終把羣眾裝在心裏,事事想着羣眾。奉獻是黨員幹部最神聖的職責,黨員幹部就要始終心繫羣眾,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領導幹部怎麼幹?擺在面前的榜樣就是黃文秀。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好日子也是幹出來的。幹部幹事,應該以“為民”為初心,以“自律”為內省,以“實幹”為要求,把黨和人民事業當做矢志不渝的追求,以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履職盡責、擔當作為,踏踏實實在基層撲下身子幹實事,不辱使命,不負重託,創先爭優,創造出無愧時代的輝煌業績。

2021年感動中國人物事蹟觀後感 篇七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2013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個個都那麼震撼人心。但是最讓我感動的還是“爬”遍青山送醫上門的夫妻周月華和艾起。

周月華,女,43歲,重慶市北碚區柳蔭鎮西河村鄉村醫生,艾起是她的丈夫。

周月華出生後8個月被診斷為先天性小兒麻痺症,左腿殘疾,這一切並沒有摧垮她生活的意志。憑着自己的執着,周月華完成了中學學業併成功從衞校畢業。

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周月華因身體殘疾而四處碰壁。後來,看到鄉親們每次都要步行幾個小時才能到鎮上醫院看病,她就動了行醫的心思。

周月華將平時省吃儉用下來的200元加上家中僅有的600元儲蓄作為開診所的啟動資金,又把家裏堂屋修整了出來做場地,藥品採購則靠兩個弟弟用小竹筐一筐筐往回背,1990年11月,周月華的“柳蔭鎮西河村衞生室”終於正式掛牌營業了。

“我喜歡我的工作,喜歡我現在所做的一切。”周月華説道,“住在偏遠地方,農民看病要走上好幾小時。所以我現在做多一點,讓鄉親們少跑一點,少花一點,自己會感到很開心。”

最開始行醫時,周月華右肩挎的是藥箱,左肩杵着枴杖在山間艱難行走,這種行醫方式直到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條左腿――她的丈夫,艾起。

周月華和艾起結婚之後,無論上山涉水,颳風下雨,只要有出診,艾起便會攬起周月華的手,用寬闊的後背將她背到病人家裏。“揹你一輩子,我無怨無悔!”這個男人用20年的行動,默默支持着妻子的事業。

二十多年來,她硬是靠着枴杖和丈夫的後背,“爬”遍了方圓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嶺,為轄區近5000村民帶去了醫療服務。

“沒有他,這麼多年,我做不到的。”周月華説道,“他是我這輩子的第二條左腿。”“我揹着她走了18年。我説過要揹她一輩子,就要實現這個諾言,永遠都不放棄。”周月華的丈夫艾起説。

一條路,兩個人,二十年。我祝願這對夫妻好人能有好報,能夠幸福美滿的過完一生。

2021年感動中國人物事蹟觀後感 篇八

有一種温暖,不需要語言,就能傳遞,叫感動;有一種力量,不求驚天動地,卻足以令人震撼,叫感動。

——題記

在20_年的感動中國節目中,感動我的有10個人,第一位是隱姓埋名30多年的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第二位退休後20_年堅持每天出診的仁醫胡佩蘭。第三位榮譽遲到20_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見義勇為好市民方俊明。第四位35年前仆後繼,追逐科技夢想的“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建。第五位守護開國將軍夢想,全心全意為羣眾服務的革命老人龔全珍。第六位年屆90仍然堅持拾荒助學的山東老人劉盛蘭。第七位努力改變鄉村面貌的基層好乾部山西的村官段愛平。第八位懸崖邊上的護夢人,西藏墨脱山區教師格桑德吉。第九位是為報答戰友深情,幾十年守護天山築路士兵墓的老兵陳俊貴。第十位是為子女籌學費,耗時3年秀出宏偉鉅作:《清明上河圖》的重病母親姚厚芝。但在這些人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六位年屆90仍然堅持拾荒助學的山東老人劉盛蘭。

劉盛蘭對自己很摳門,但在給學生捐款的時候卻很大方,劉盛蘭是一位普通再不過普通的村民,每天清晨,劉盛蘭起來弄點簡單的飯菜,就騎着自行車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撿回一大堆破爛。他20_年幾乎沒嘗過肉味兒,沒填過一件新衣,“吝嗇”的連一個饅頭都不捨得買,可捐資助學總計10萬多元,資助了100多個學生。劉盛蘭一直沒進養老院,這樣,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補貼,但這些他全部捐給了貧困學生。

還記得那撼動心靈的頒獎詞:殘年風燭,發出微弱的光,蒼老的手,在人間寫下大愛。病弱的身軀、高貴的心靈,他在九旬的高齡俯視生命。一疊疊匯款,是寄給我們的問卷,所有人該思考答案。

從老人的舉動中,能清楚的感受到他的慈愛之心、友善之心。

看過《感動中國》之後,我的內心彷彿收到了神聖的洗禮,在感動於眼淚的背後,我收穫的不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語的那份震撼與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