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好記者講好故事網絡直播觀後感多篇2020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26W

好記者講好故事網絡直播觀後感多篇2020由本站會員“fanyulong”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好記者講好故事網絡直播觀後感多篇2020

高舉旗幟,積極踐行“四力”要求,用手中的筆、鏡頭、話筒禮讚新中國、描繪新時代,用飽含深情的筆觸全方位挖掘婁底兒女的奮鬥故事。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整理了好記者講好故事網絡直播觀後感,希望對大家的工作和學習有所幫助,歡迎閲讀!

好記者講好故事網絡直播觀後感1

用真情温暖人心,用雙腳丈量新時代,用愛心傳遞正能量。他們或身在一線,經歷重大事件報道;或深入基層,為困難羣體撐起一片天空——58位演講人用心記錄着讓他們感動的人和事,也用行動感動着他人,用好故事講述着廣大新聞工作者的心聲。

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記者董新英講述自己從2017年至今,走遍了黑龍江省28個貧困縣、近600個村,行程14萬公里。作為黑龍江省十二屆政協委員,她提交了多份聚焦精準扶貧的提案。“講好龍江脱貧故事,守望每一個貧困村莊的鄉愁,我與1778個貧困村的故事在繼續。新聞記者一直在路上,走向2020年——不言啟程,只望遠行。”她動情地説。

長達一個月的卧底,不懼威脅勇於揭黑,曝光違法犯罪行為……西安廣播電視台記者李誠講述自己作為一名調查記者的心路歷程。“記者不僅僅需要能吃苦,更需要勇敢與忠誠,我們發現陰暗是為了這個世界有更多的光明。”他用堅定的語氣説,使命在心,重任在肩,這一份信念,不因科技進步而變,不由潮流變換而易,矢志不渝。

人民日報社記者張爍從前輩告誡自己的兩句話講起:要想把採訪做得生動,就要學會“站在天安門上看問題,蹲在田埂上找感覺”。“站在天安門上看問題”是要着眼時代大局,把握“大勢”“大事”;“蹲在田埂上找感覺”是要不斷增強自己的“腳力”,把採訪做得紮實、深入。在著名植物學家鍾揚離開的日子裏,張爍一路追隨他曾經的足跡,行程1萬多公里,經受了一次靈魂的洗禮,才栩栩如生地刻畫出這名“時代楷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的崇高形象。

中國邊防警察報社的由永懷談到自己作為駐西非特派記者,肩負新聞官和維和戰鬥員雙重任務:“我時刻準備着,當祖國召喚的時候,重返戰場。一手握筆,一手拿槍!”

……

報告會現場,一個個有情感、有温度、有力量的好故事生動展現了新聞理想與職業精神,深深打動着在場聽眾的心。

許多新聞從業者表示要以好記者為榜樣,以好故事為動力,積極踐行“四力”要求,追求理想、忠誠職業、堅持操守、甘於奉獻。

鮮活的故事、感人的事蹟讓廣西民族大學傳媒學院的黃國春熱淚盈眶,“真實的經歷、真實的故事才能帶來真正的感動,比任何文學形象都能打動人。”

“好記者們用簡潔有力的語言講述親歷故事、訴説內心觸動、暢談着新聞理想。我感受到了優秀媒體人的風度,感受到了平凡人的温度與力量。”當代貴州雜誌社李思瑾説。

遼寧營口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雷鳴説,本次“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活動對自己來説是一次寶貴的學習經歷,更是一次前進的鞭策。“作為一名記者,當看到新聞報道推動問題解決的時候,就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新聞的力量。”

“聽了好記者分享給我們的好故事,心裏像打開了一扇窗。”鄂豫晥革命紀念館的沈丹説,好記者們的講述給了她很大啟發,“如何把紅色故事講得感人,讓紅色故事走進每個人的心裏,我們還需加壓奮進。”

“記者老師們心中有大愛,用好故事詮釋了責任和擔當精神,他們的講述對我們是一次豐富的精神盛宴。”信陽職業技術學院播音系的呂佳姝説,好記者們的演講激勵着她投身新聞事業的決心,為了理想信念去追夢、去奮鬥。

好故事講到哪裏,感動和力量就傳播到哪裏。好記者們用手中的筆和相機記錄着時代的發展,展現記者的責任與擔當。他們用自己的堅守和勇敢傳播着中國聲音,他們無私奉獻、愛崗敬業的精神風貌也將吸引更多的新聞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好記者講好故事網絡直播觀後感2

一、踐行“四力”,以人民為中心抓落點

作為主流媒體,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鋭,開動腦力,推出主題宣傳策劃,不斷為人民羣眾打造優秀新聞產品。

(一)尋找人民羣眾的關切,挖掘黨心和民意的共鳴點

以浙江之聲推出的重大主題報道《向人民報告》為例,其創新性地開闢了主題報道的傳播格局,讓重大主題上接“天線”、下接“地氣”,贏得浙江省黨委政府和當地人民羣眾的高度評價。《向人民報告》每一期都有不同的主題,諸如新任縣(市、區)委書記的工作情況,綠水青山有沒有轉化為金山銀山,“最多跑一次”改革有沒有改出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等。以浙江省民生實事之一的“客車村村通”攻堅行動為例,節目集中在“客車村村通”的攻堅克難上,17位縣(市、區)黨政一把手向人民報告“客車村村通”的實施情況,節目的宗旨是促進惠民項目更好更快地服務於民。可以説,媒體通過節目展現當地政府的作為,凸顯了我們黨“一切為了人民,讓人民滿意”的執政理念。

(二)在百姓中找尋源頭活水,讓報道更鮮活、更具泥土氣息

向互聯網傳播學習,改變過去傳統媒體總結式報道、俯視式表述的傳播模式,用平民化視角進行交流對話式傳播。在日常報道中,浙江之聲記者活躍在不同縣區、不同鄉鎮、不同村社,用各自的風格記錄一個個令人感動的場景。以“最多跑一次”系列報道為例,記者蹲點浙江省的一線辦事部門,實地調查研究,從中發現好的報道素材和典型案例,推出數篇“帶響”的精品報道。從“人”的個體感受説起,透過老百姓辦事過程中發生的微妙變化來呈現“最多跑一次”工作的推進軌跡。如記者跟隨杭州市民陳先生到浙江省出入境管理局辦理出入境手續,10分鐘時間就辦理了一家三口的護照。記者現場捕捉到辦事人員熱情接待的生動音響,透過老百姓的視角來講述“一窗辦理”、流程簡化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效。

身在基層,心裏才有羣眾;人在現場,心裏才有感動。作為新聞工作者,只有踐行“四力”,紮根人民,才能讓我們的新聞報道吸引人、感染人、影響人。

(三)運用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在融媒傳播上下功夫

針對時代特點,創新傳播手段,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是新聞工作者應對傳媒格局變化、引領時代進步的關鍵所在。認真踐行“四力”,打造有情懷、有温度、有味道的精品融媒力作,是主流媒體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制勝法寶。

去年以來,浙江之聲致力於打造可聽、可讀、可視的融媒體新型廣播,頻率專門配備了可視化設備,培養全媒體記者。2018 年 12 月 25日杭黃高鐵(浙江省杭州市與安徽省黃山市的高速鐵路)通車首日,浙江之聲推出特別直播節目《最美杭黃看“浙”裏》,整合富陽、建德、桐廬、淳安等沿線縣(市)廣播電視台,打通媒體融合“最後一公里”,實現新聞生產一體策劃、一次採集、多元生成、多媒體傳播。同時,記者提前蹲點沿線各站,以走街串巷的方式,走訪當地百姓生活,展現杭黃高鐵沿線美景、傳遞沿線好故事。為做好二次傳播,浙江之聲獨家策劃了視頻直播,用視頻記錄了一對金婚老人乘坐高鐵重遊故地的暖心故事。這組短視頻在“今日頭條”“人民號”“央視新聞”客户端、新浪微博等平台發佈後,點擊量破千萬人次。

傳統媒體的轉型絕不是簡單的傳統內容的平台轉移,而是運用現代手段、全新的平台,更好地提升媒體公信力,放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可以説,在技術驅動環境下,採編人員的腦力和筆力得到了一次整體的提升。

二、踐行“四力”,記錄時代變遷

浙江之聲踐行“四力”要求,致力於打造有思想、有温度的新聞報道,建立一支兼具工匠精神和人文情懷的採編隊伍,持續深入“走轉改”。

以今年 4 月由浙江之聲承辦的 2019 全國百家電台踐行“四力”全媒體採訪活動——“美麗鄉村浙江行”為例,在 6天時間裏,浙江之聲和全國百家電台的記者、編輯、主持人兵分三路,深入浙江鄉村,用實際行動錘鍊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傾心探索融合傳播,將“四力”要求落實、落細、落小,落到泥土裏,落到羣眾中,落到美麗鄉村建設的最基層。

(一)錘鍊腳力,步履不停

踐行“四力”的根基是增強腳力,要走出新聞編輯室、直播室,走進百姓生活。在“美麗鄉村浙江行” 採訪中,記者深入走訪浙江 18 個縣(市、區)的近 50個鄉村,翻山越嶺,步履不停。儘管路途奔波勞累,日曬雨淋,但記者都為找到新聞“富礦”而興奮,絲毫不覺得疲倦。基層實踐是最好的課堂,人民羣眾是最好的老師。新聞工作者只有步履不停,才能跟得上時代發展的變化;只有到現場中,才能看得到真實的情況 ;只有往基層去,才能聽得到羣眾的心聲。

(二)錘鍊眼力,同頻共振

獨到的“眼力”,是宣傳思想工作中分析、判斷、思考的基礎。看到真實的現場,看到變化的細節,才能洞察事物發展的脈絡。採訪中,記者不僅看到綠水青山,更看到了創造“金山銀山”的內生動力。

新聞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帶着讀者、聽眾、觀眾、網友的“眼睛”去看世界。在採訪中,記者通過多種方式將浙江美麗鄉村信息傳遞到受眾身邊。上海東廣新聞廣播的記者和主持人發揮融媒體採編的優勢,向上海聽眾以“進行時態”全方位呈現“美麗鄉村浙江行”採訪中的所見所聞。“阿基米德”音頻客户端進行了 7場音頻直播,平均瀏覽人數過萬。正是這樣的現場記錄與直播,把受眾的“眼睛”帶到了美麗鄉村的一線,帶到了鮮活的基層生活。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考驗記者發現與洞察的眼力,同時也激發了記者思想的火花。

(三)錘鍊腦力,深入思考

將現場鮮活的新聞傳遞到受眾身邊,只是新聞宣傳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入思考美麗鄉村建設背後的發展智慧,這樣才能給予報道以靈魂、內核。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站得高才能望得遠,走得近才能想得深。在“美麗鄉村浙江行”採訪中,記者平均每天走訪三四個村莊,大家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了採訪的“刀刃”上,邊走邊看,邊採訪邊思考。記者們每到一村,都積極與村幹部、村民交流,關心村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不斷思考,不停追問。

(四)錘鍊筆力,融合傳播

筆力,要求新聞工作者妙筆生花,是政治素質、理想情懷、知識水平、文化修養和專業功底的集中體現,腳力、眼力、腦力的成果最終都將反映在筆力上。在當今的媒體環境下,不僅要求記者寫得好看、説得好聽,還要具有融合傳播的“十八般武藝”。

在“美麗鄉村浙江行”採訪中,記者們往往是下車採訪,上車寫作、製圖、編輯音頻,一名記者就是一支融媒體傳播隊伍,顛簸在盤山路上的大巴車就是融媒體工作室。除了廣播記者標配的錄音筆,記者們用上了各種“工具”,如“長槍大炮”的攝影器材、最新款的口袋雲台相機、便攜靈活的直播設備等,可以做音視頻直播,進行電話連線,實時發送微博、微信,制發視頻博客(vlog)。

三、踐行“四力”重情懷, 詮釋美好生活

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物質需求更多走向了精神追求。浙江之聲抓住文化類節目的發展機遇,在媒體融合的競爭格局中打造了“爆款”節目《星空朗讀》,這也是深入踐行“四力”的實際作為。

《星空朗讀》自 2017 年推出後,現場參與聽眾 達數十萬人次,音視頻和圖文全網瀏覽量過千萬人次,節目入選國家廣播電視總局 2018 年第三季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已成為浙江省乃至全國廣播業內的名牌節目。2018 年年底,節目還榮獲“第七屆浙江 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創新獎”。

(一)以眼力發現美

兩年來,浙江之聲《星空朗讀》節目始終追求發現生活中的美。為了使“詩”和“遠方”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星空朗讀》表現的是人們耳熟能詳和心馳神往之地。在麗水雲和站,舞台倚靠梯田,將當地特色民族歌舞融入節目;在富春江畔,朗讀者泛舟朗誦“三吳行盡千山水”;在杭州,人們在南宋御街鼓樓的城牆上朗誦“東風夜放花千樹”。《星空朗讀》以文化的內核、綜藝的外殼、匠人的創制,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表達,讓自然之美與經典之美相互交融。

(二)以腳力挖掘美

每一場演出,主創們都會提前趕赴當地採風,結合風土人情,再定製內容。在《星空朗讀》第一季走進新疆阿克蘇地區的啟幕站中,導演組發動浙江各地媒體走上街頭,收集浙江人眼中的阿克蘇印象,如冰糖心的蘋果、新疆烤肉等,導演組將其製作成短片在晚會中呈現,為新疆當地人民送上温馨的驚喜。導演組還走訪援疆幹部專家家屬,讓他們對遠方的親人送上寄語,家人的叮囑和祝福為遠在新疆的援疆工作者帶來暖暖的温情。

(三)以腦力呈現美

圍繞慶祝改革開放 40 週年主旋律,《星空朗讀》節目組策劃推出了“詠立潮頭”系列,先後走進浙江省義烏市和温州市,40多位浙江廣電主持人齊聚一堂,憶改革開放 40 年中的浙江變遷,詠新時代祖國發展的美好藍圖。2018 年 12 月,浙江之聲承辦的“激盪 40年——浙江省新聞界慶祝改革開放 40週年專場晚會”,創新性地將浙江衞視理論節目《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的記者版搬上舞台,邀請記者講述鏡頭下的改革瞬間,為節目注入深沉大氣的時代精神和家國情懷。

(四)以筆力書寫美

《星空朗讀》在內容上,從最初的“搬運經典”升級至如今的“創造經典”,全面推出文化定製模式。節目組邀請魯迅文學獎得主黃亞洲、著名作家海飛等擔任《星空朗讀》的文學顧問,並請浙江省內的優秀作家、詩人組成了創作團隊,定製創作出《我來了,義烏》《大潮起錢塘》《歸鄉的路》等一系列符合時代要求又帶有新潮氣息的作品,喚起觀眾與聽眾強烈共鳴。

四、踐行“四力”有擔當, 引領時代正氣

浙江之聲在踐行“四力”過程中,保持清醒頭腦,站穩政治立場,保持政治定力,在面對各種社會現象時,能夠目光敏鋭,提升思考深度和穿透力,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遞正能量,引領時代正氣。浙江之聲策劃的“萬朵鮮花送雷鋒”“一杯水”等大型公益活動就是踐行“四力”的生動體現。

2011 年 3 月,浙江之聲創意併發起了“‘最美浙江人’大型公益活動——萬朵鮮花送雷鋒”活動,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迄今為止已經舉辦了 9 屆。9年來,羣眾通過熱線電話、網絡等渠道,向浙江之聲和浙江省 60 多家市縣廣播電台推薦身邊的“雷鋒”2 萬多人,送出鮮花 3 萬多束,參與活動的人數達 10萬人。浙江之聲把浙江的“最美”現象放大到全國,提升“最美浙江人”品牌活動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每年聯合山東、湖北、陝西、重慶、新疆、內蒙古、福建、廣西、貴州、青海、海南、吉林等地12 家省級廣播媒體同步組織這項大型公益活動。2019年,活動突出弘揚奮鬥精神,倡導以實際行動學習和致敬身邊榜樣,有力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凝聚了改革開放再出發的社會正能量。

“最美浙江人”大型公益活動感動人們的心靈,提升公民的品格。它向社會傳遞出對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文明風尚的讚揚,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植於百姓心中。

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奮進的時代,浙江廣播人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認真踐行“四力”,立足於最堅實的實踐基礎、最深厚的人民情懷,捕捉最鮮明的時代特色。

好記者講好故事網絡直播觀後感3

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各級領導幹部要有很強的看齊意識,主動向中央看齊,做到層層立標杆、作示範,形成強大的引領力量。“看齊”是要求也是方向,是原則更是保證。特別是當前國防和軍隊改革的啟動鍵已按下、攻堅的衝鋒號已吹響,踐行“看齊”,是每名黨員幹部必須正視回答和付諸行動的緊迫課題。

齊,標註的是秩序,凝聚的是力量,透射的是一種素質考驗。“看齊是最最緊要的政治”。作為黨在軍隊中的細胞和“窗口”,黨員幹部要帶頭強化看齊意識,提升看齊素質,自覺做到經常、堅決、主動向黨看齊,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自覺同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近平主席保持高度一致,同心同德、同向同行,齊心戮力肩負起改革強軍的歷史重任。

看齊要用思想功力辨向。思想上的追隨是最內在的追隨,思想上的看齊是最內在的看齊。思想認識的程度決定看齊的準度。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不可避免地衝擊和碰撞每個人的思想陣地。踐行“看齊”,首要是思想看齊,最核心的是要夯實思想功力。高擎黨的理論旗幟,緊跟習近平主席思想步伐抓理論武裝,學深悟透藴含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不斷補精神之鈣、固思想之元、培為政之本,真正做到虔誠而執着、至信而深厚。深刻理解才能真正看齊,不理解或理解不深入、不全面,都必然會出現不到位的情況。在看齊的過程中要經常自省,常思崗位之責,常懷律己之心,常清非分之念,經常把個人思想反應與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決策指示“對錶”,清除思想上的“霧霾”,從而辨明方向、精準對標。

看齊要用政治定力穩神。政治上的一致是最根本的要求,政治上的統一是最根本的統一。花繁柳密撥得開,方見手段;風狂雨驟立得定,才是腳跟。改革當前,各種雜音、謬論甚囂塵上,各種“小道消息”、不實言論鋪天蓋地,黨員幹部唯有以過硬的政治定力站穩立場,才能沙打不迷眼,風吹不轉向。踐行“看齊”,就是要始終把黨擺在心頭正中,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終身必修課,堅守對黨忠誠可靠的政治立場,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堅決以黨的意志為意志、以黨的方向為方向,始終做到愛黨、信黨、護黨、跟黨走。眼力不好容易站出位,定力不夠容易站錯隊。黨員幹部心中要有“定海神針”,始終保持堅強的政治定力,堅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面對任何困難、風險和干擾都要有強大的內心,不為風浪所動,不為噪音所擾,守住心神、立定腳跟,不動搖、不偏移、不變形。

看齊要用行動能力追隨。一切行動聽指揮,是思想看齊、政治看齊的直接檢驗。踐行“看齊”,不僅要思想上政治上的統一,更要體現在行動上的自覺追隨。一名黨員幹部的看齊意識、看齊素質強不強,無法用工具來測量,但都體現在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之中。工作態度是否敢於負責、敢於擔當,工作方法是否主動配合、創新落實,工作作風是否聞令即行、令行禁止,工作效果是否契合部署、符合要求,這都是檢驗看齊的標尺。行動不“對標”,看齊有“鼓包”。當然,這種能力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自我剖析、自我完善,時刻警醒、及時糾偏,唯有如此,才能做到知行合一、步調一致。“我們的行動是唯一能夠反映出我們精神面貌的鏡子”。面對改革時代大考,黨員幹部要勇敢地承擔起我們這一代軍人的歷史責任,努力做到凝神聚力幹好本職,像堅定專注的“工匠”一樣,真正把“改革聽黨的,工作看我的”落到實處,交出讓黨和人民滿意的答卷。

看齊要用表率魅力感召。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是最具穿透力的説服。一支隊伍能否整齊,排頭兵的表率作用很重要;一個單位能否思想統一、步調一致,黨員幹部的表率作用很重要。黨員幹部作為時代的先鋒,就是要以很強的看齊意識堅持原則、錘鍊品格、嚴格要求,“既要有所為、也要有所畏”,敢於叫響“向我看齊”。“向我看齊”,展示的是信心和決心,彰顯的是本色和魅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之所以黨風政風清新撲面,正風肅紀抓鐵有痕,關鍵就在於黨中央、習近平主席這種從我做起、以我為標杆的表率魅力,在全黨上下形成了以上率下、層層看齊的良好風氣。踐行“看齊”,黨員幹部要自覺向黨中央、習近平主席看齊,不斷修正自己、完善自己,以“三嚴三實”要求立起共產黨人應有的標尺,做一名“讓上級信任、讓部屬信賴”的排頭兵。

好記者講好故事網絡直播觀後感4

“新春走基層”活動是新聞戰線的響亮品牌。活動開展8年來,在發掘提煉精彩故事,做亮做強主題宣傳,深化拓展“走轉改”活動,有效提升新聞隊伍素質等方面,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開展好“新春走基層”活動和春運宣傳具有更加特殊的意義。全國廣大新聞記者將以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宣傳為主線,做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報道。以“新春走基層”為契機,找準中央精神與基層實踐的結合處,摸清羣眾對黨的創新理論的關注點,有針對性地做好宣傳報道,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真正落地生根。在深入基層中練就強勁腳力,在洞察生活中練就敏鋭眼力,在勤學深思中練就過硬腦力,在書寫時代中練就不凡筆力。

作為“新春走基層”的重頭戲,春運是展示流動中國、發展中國、安全中國、温暖中國的生動現場,承載着中國人厚重的鄉土觀念和文化情懷,反映着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內在活力。新聞記者將通過調研式、行進式、體驗式採訪,報道春運故事,記錄時代風貌,把春運宣傳做精彩、做深入,深刻展現春運所藴含的家國情、中國夢。

好記者講好故事網絡直播觀後感5

當前,正處於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加速融合發展的轉型時代。新聞內容的呈現方式多元化了,新聞事件的傳播途徑全面化了,人人都是媒體人,處處都有傳播聲音。如何能在“眾説紛紜,百舸爭流”之中搶得先機?2018年8月,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四力”的提出,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職業的未來。在全媒體迅速發展的今天,在這個“內容為王”的新媒體時代,只有堅守“四力”,才能在平凡生活中不斷寫出奇蹟。

要練就勤快的“腳力”。有人説,新聞是用“腳”跑出來的,要在第一時間告訴受眾“發生了什麼”。這就需要到現場“抓活魚”。今年6月5日,鄖陽區桂花完全國小遭山洪襲擊,生死關頭,14名教職工和一名學生家長,用勇氣和智慧保護了93名孩子的安全。山洪過後,區融媒體中心派出記者冒雨深入桂花國小採訪,第一時間報道學校受災及救援情況。14名教職工捨命救學生的事蹟經鄖陽網、鄖陽電視台、鄖陽網官微報道後,引起其它媒體持續跟蹤報道。用腳步丈量深度,用作品顯示温度。在這場宣傳戰役中,區融媒體中心記者不畏艱難險阻,不分白天黑夜,在風雨中奔波,在泥濘中前行,拍攝採訪記錄了一批鮮活的素材,彰顯了媒體人“鐵腳板”的力量。“腳下有泥,心中有光”。互聯網時代,信息滿天飛,唯有沉下身子,紮紮實實地調查研究,用足腳上功夫,才能寫出有温度、有深度、有鮮活度的新聞報道。

要練就敏鋭的“眼力”。有人説,記者需要有雙“千里眼”,要準確地告訴受眾“怎麼樣”。這就需要記者從紛繁複雜的現實中發現有意義的人和事,捕捉有價值的新聞。我的體會是,記者要勤觀察、多用心,日積月累,方能練出“火眼金睛”。今年夏天,鄖陽漢江大橋下的人造沙灘吸引了許多市民。6月27日,鄖陽網微信公眾號率先發聲,以《陽光、沙灘、海浪……鄖陽家門口這個“小三亞”你去過沒有?》為題,用優美的文字附帶精彩的圖片,加上航拍視頻全面展示了漢江河畔夏日的別樣風景。當天,這條微信點擊量過萬,十堰晚報、遊鄖陽微信公眾號相繼轉發,讓這片沙灘成了鄖陽乃至十堰城區居民消夏納涼的好去處。

要練就善思的“腦力”。新媒體時代的記者不僅要“講好故事”,還要給人啟迪,讓讀者知道“為什麼”,明白新聞背後的緣由。2009年,鄖陽區南化塘鎮羅堰教學點教師鄒桂芬的典型事蹟被當地教師申建強報道後,我和同事彭奮一起到羅堰教學點採訪,用三天時間對鄒桂芬的日常工作進行跟蹤拍攝,素材整整記錄了6個小時。回來後,我們思考從哪裏入手才最能體現出鄒桂芬對孩子的愛?經驗更為老道的彭奮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以孩子“第二個娘”的身份來刻畫人物形象,以一名孤兒為切入點,講述鄒桂芬對這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最後引申到鄒桂芬34年的堅守。紀錄片《二孃》在媒體播出後,引起了強烈反響和高度關注,中央、省內外媒體紛至沓來,爭相報道。最終不僅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也把鄒桂芬的典型事蹟推向了全國。思者無域,行者無疆。記者彭奮憑着多年的採訪實踐和勤學、善學、多學工作作風,把故事講得有聲有色,把人物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要練就獨特的“筆力”。在記者這個行業,新聞發生之時就是記者“出發之時”,事發現場就是“採訪現場”,記者要熟練掌握寫作規律,鍛鍊寫作功底。還拿6月5日桂花國小遭遇山洪襲擊,14名教職工和一名學生家長捨命救下93名學生的感人事蹟來説,山洪過後,鄖陽區委宣傳部領導迅速帶領十堰晚報記者和新聞科的同事們深入現場採訪報道。6月7日,十堰晚報微信首推《淚目:當滔滔山洪瞬間撲來,十堰這所學校14名教職工作出一個共同選擇》一文後,閲讀量很快達到10萬+,《人民日報》、共青團中央、《湖北日報》、荊楚網等多個媒體微信公眾號紛紛轉載。隨後,新華社、央視1套、2套、13套節目也相繼關注,14名教職工的感人事蹟暖遍全國。

“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鼈,其尤甚者觀蛟龍。”堅守“四力”、踐行“四力”,任重道遠,做一個緊跟時代發展的記錄者,我們在路上。

好記者講好故事網絡直播觀後感5篇精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