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觀後感【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19W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觀後感【多篇】

2021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600字 篇一

不論是歸根清華的百歲物理學家、七十年航空報國的科學家、守護高原人民健康的老院士、長津湖的倖存志願者、還是飛機航空動力的奠定人、為國家精打細算核動力研究人、無聲玉滿堂的清華博士、為脱貧空間而記錄的媒體人、一雙腿一隻手的夫妻、跑出了亞洲速度的飛人、他們點燃了中華人民的身體血液,他門就像夜空中的明星一樣璀燦。

站在科學和傳統的交叉點上,他的貢獻是如此偉大,楊振寧,鄧稼先的好友,在美國學校期間,得知中國自主研發的核導彈他熱淚迎眶回國報園,他為科研事業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與明月共同途。

顧誦芬,小時候親眼見證了盧溝橋事變,日本轟炸的場面,那一次他是被炸醒的,幾年後到了上海又親眼看到美國空軍轟炸的場面他深刻認識到了空軍的厲害,後面他到了北京工作、遠離了上海,成為了殲8戰鬥機的總設計師。1969年7月5日,殲8成功降落,他從事飛機設計35年。為解決跨音速抖動振動問題之數次上飛機、他無私奉獻,捨身的精神感動着中國人民

彭士祿,核動力研究人為研究核潛艇非常費心,當時中國沒有核潛艇,後來在他的研究。核潛艇的心臟運動起來,為國家核潛艇事業貢獻出白己的力量,為核潛艇事業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科研工作者的生活不像電視劇那麼豐富多彩,他們每進步一點,背後都耗費的大量的心血。

作為新世紀的我們,應該樹立遠大的理想,人生就是那麼的短暫我們不能只想自己,我們也要向他的學習、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努力培養良好的品德,堅持勤奮學〔〕習、立志成才,做有益於祖國和人民的人。

感動中國,不僅僅是一種感動的情緒,更是我們向前輩學習的種動力、一種號召力!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觀後感 篇二

彭士祿,1925年11月18日出生,廣東省海豐縣人。1956年畢業於莫斯科化工機械學院,後在莫斯科動力學院核動力專業進修,1958年結業回國。

曾任造船工業部副部長兼總工程師、水電部副部長兼總工程師、廣東省委常委、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中共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顧問、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核動力學會名譽理事長。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彭士祿長期從事核動力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在20世紀60年代,主持了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設計、試驗以及運行的全過程,並參加指揮了第一代核潛艇的調試和試航工作;參加、組織研製成功的耐高温高壓全密封主泵達到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在80年代初,提出投資、進度、質量三大控制要素,為大亞灣核電站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秦山二期核電站的建設中,提出“以我為主,中外合作”,自主設計、建造兩台60萬千瓦機組的方案,並親自計算主參數、進度與投資,為秦山二期工程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

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5年,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988年獲國防科工委為表彰優秀總設計師頒發的《為國防科技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榮譽狀》;1996年獲何樑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7年獲何樑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彭士祿一生經歷起伏跌宕,為我國核動力領域作出重要貢獻。他常揣着“明白與糊塗”:“凡工程技術大事必須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數,一點兒也不能馬虎”,“凡對私事,諸如名利、晉升、提級、漲工資、受獎等,越糊塗越好”。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觀後感900字 篇三

境界

回鄉之後,孫景坤將組織關係交給村黨支部、退伍手續交給地方民政部門,對自己的功績隻字未提。

沒有不透風的牆,被刻意塵封起來的戰鬥功績終究還是被發現了。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同村村民張德勝偶然得到一本書,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四十軍戰史冊》。

“那上邊有許多繳獲的飛機大炮,我很感興趣。”張德勝説,“其中有一頁寫到奮戰在危急時刻的副排長孫景坤,我就想,這不是我們的二大爺嗎?”

張德勝帶着這本書,馬上來到孫景坤家。

“他一看這本書,讓我念給他聽一聽。”張德勝回憶,“我當時就很震驚,這個老英雄就在我們身邊,他平時可是從來不講啊。”

孫景坤是戰鬥英雄的消息,漸漸傳開了。

人們感到震驚。

有人説:“老孫,你參加革命除了帶回一身傷疤外,什麼好處都沒有得到,太吃虧了。”

還有人説:“都知道他當過兵,沒想到他是那麼大的英雄。”

有人感到不解:“他那麼大的功勞,怎麼不見他提什麼要求。”

還有人感到惋惜:“如果當初留在城裏,可能早就成了國家幹部,換成我可做不到。”

但更多的人是欽佩和感動。

1948年1月,為了勞苦大眾翻身得解放,24歲的孫景坤告別新婚才5天的妻子,毅然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孫景坤對家人説:“從我參加革命那天起,從沒想過什麼叫吃虧,什麼叫好處,也根本沒有想過要撈點什麼。”

孫景坤對村黨支部副書記蔡寶軍説:“我能活着回來就不錯了,想想看,戰場上死了多少戰友,死去的人什麼都沒享受着,我活着回來還要什麼享受?!”

樸實的話語,道出了孫景坤一生不變的精神境界。

孫景坤嚴格自律,從未謀取過個人私利,一生清貧。

大女兒孫美麗説,父親在生產隊當了20多年隊長,每每有單位招工,父親都毫不猶豫地把機會讓給別人。家裏姐弟7人,除了兩個弟弟正常當兵和招工外,其餘都是農民。

孫美麗一度很不理解。後來,她漸漸明白:經歷過生死的父親,總想回饋社會更多。“他是在替戰友活着!”

南征北戰,孫景坤患了嚴重的胃病,每次犯病,只是吃上兩片藥頂一頂;他曾突發心臟病,借錢做了支架手術。幾年前,他住院做手術缺錢,嚴令家人不要向政府開口,儘量向親戚借一借。

孫景坤一直與孫美麗住在一起。房子年久失修,有時會漏雨。對此,他總是説:“自己修一修就行了。”房子冬冷夏熱,老人歲數大不抗寒,夏天有時都要穿棉襖,但他常説:“和當年在坑道相比,我受這點苦又算得了什麼?”

“在孫景坤心裏,總是先想着黨、想着國家、想着別人,而把自己擺在最後。”村黨支部書記邱大鵬説。

2021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後感600字 篇四

張坤

國外勢力拉扯,卻依然堅持住壓力回到祖國;殘肢斷臂,卻以毅力和樂觀堅守;十年磨一劍,彰顯亞洲速度之巔。泱泱大國,古今中華,從不缺讓我們感動的人,他們或許只是平平一隅,但也足以讓我們為之顫動。我的血液裏流的終究是中華文化的血液楊振寧先生蒼老,但乾脆的聲音從電視裏傳出,他的平靜卻讓我們無比震撼。面對國外優沃的條件,良好的資源,高薪的誘惑,他絲毫沒有猶豫,毅然決然的回到祖國,當時對華人的限制,曾讓他陷入迷茫,洶湧的海平線,讓他回國之心更加急切,當機會來臨他便坦然走線歸途,愛國之心油然而生,在哪裏生根就要在哪裏開花。

一家兩口一隻胳膊一條腿,在村子裏頑強生活,當我看到他們艱難的穿好衣服走向田地,臉上卻會心的笑時,我的鼻子忍不住一酸,眼淚就滑落到嘴角,可能困境中的樂觀和堅韌最能戳中我的淚點。

九秒83,在2021年的東京奧運會上讓所有人記住了這個數字,在平常運動員退役的年齡他卻毅然拔劍衝上賽場,以30多歲的年齡創造了奇蹟,他站在跑道的起點,他便不管什麼,他肆意的追着風,百米跑道時他的戰場,在這裏他身披國旗而戰,當兵臨城下時,他卻選擇改變作戰方式,將他已經用了十餘年的左腳改換為右腳,這使得他的訓練難上加難,可他卻用血和汗戰勝困難,美天使月亮伴他入眠,月亮迎他起牀,從黎明跑到月升,最終以9秒83迴應全世界,希望能在2024年的奧運會上再看到他奔跑,這是主持人對他的祝福,又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的祈願,那道閃電終會身披紅光再戰無常。

凜冬已到,他們排除萬難,盛夏到來,他們以熱情温柔世界。堅韌,樂觀,愛國都是他們的身影,他們的故事尚未結束,我們的感動從未停止。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觀後感600字 篇五

“不管多晚,教導員房間的燈都是亮着的”

照片中的陳陸,消防隊員的着裝,目光堅毅而有神,臉上卻洋溢着大男孩一般的陽光笑容。就是這樣一個略顯羞澀的消防隊員,在洪水面前,始終勇往直前。

陳陸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家庭環境的耳濡目染,使他從小就嚮往軍營,希望自己將來也能成為一名軍人。這個夢想,隨着他畢業後加入消防隊伍得以實現。

自2015年調任廬江縣消防救援大隊以來,陳陸總是奔波在救援一線;發生火情時,他更是身先士卒,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

2016年在廬江縣抗洪搶險時,陳陸奮戰35個小時,帶隊營救和疏散2400餘人;自己卻累倒在一線,送醫院搶救2個小時後才轉危為安。

去年,廬江縣的冶父山突發山火,週末休息的陳陸緊急奔赴現場。風力大、火勢猛,陳陸跟隊員們一道,衝在滅火一線。“後來,因為風向變化,火勢減弱,否則真是不堪設想。”方鋭説。火被撲滅了,陳陸的衣服被燒壞,背部也被嚴重燙傷。

2008年汶川地震時,陳陸作為安徽省消防總隊抗震救災隊的一員,赴汶川參與救援。他拖着被毒蟲叮咬起泡流膿的傷腿、揹着60餘斤重的破拆設備,連續奮戰10天。

每次發生重大火情時,陳陸都會參與救援。就算他不出任務,也總是等到所有消防隊員平安歸來後,才放下心來。“我們救援回來,不管多晚,教導員房間的燈都是亮着的。”消防隊員李俊傑説。

“這麼多年來,我也經常勸他換個地方,但他不為所動。”廬江縣司法局副局長劉書虎説。2016年,原公安消防部隊轉隸應急管理部,陳陸原本可以選擇轉業,安置到地方。但出於對消防工作的熱愛,他選擇留下來,把自己的一切獻給了這片他深愛的土地。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觀後感 篇六

2月17日晚上,我與爸爸媽媽一起觀看了《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的直播,讓我認識到了許多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人,瞭解到了許多感動人心的故事。我想真誠地對他們説一句:“感謝有你!"

這次的感動中國人物來自五湖四海,各行各業。有防疫期間帶病堅守的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有改變山區女童命運辦免費女子高中的張桂梅校長,有戰功赫赫的志願軍英雄王海等等,他們每個人既平凡又偉大,在普通的崗位上默默付出,創造出影響深遠的社會價值,他們是多麼偉大!

在這羣人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對生活在江西南昌的普通夫婦——萬佐成和熊庚香。他們都已年過六旬,在江西省腫瘤醫院附近經營一間早餐店。從2003年初,夫婦倆買了10多套廚具和煤球爐,建立起一間共享“抗癌廚房”。他們的初心是讓來自各地的患者家屬可以在這兒為自己的家人做飯,讓患病的人能吃到家裏的味道,心中多些安慰。從每次0.5元到每次1元,夫婦只勉強維持着日常開支,初心卻從未改變。他們這裏像個家,夫婦倆常開導幫助病人,給予他們鼓勵與安慰。

“微弱的燈火,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紅的灶,氤氲出親情的味道。在陋巷中的廚房,烹煮焦慮和苦澀,端出温暖和芬芳,看慣了悲歡離合,你們總是默默準備好炭火。”對呀,看似只是個提供爐火的簡單舉動,卻不知温暖了多少人,而萬佐成和熊庚香也是最平凡的人,卻能給予這麼多人力量。這讓我明白了雖然每個人都很平凡,但愛心不分貧窮富貴,一個小小的舉動都足以温暖他人,照亮他人,每個人都能在平凡中創造偉大的社會價值。所以在以後的生活中我也要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多給予他人安慰與鼓勵,始終牢記善行天下。

因為有這些人的存在,我們才更瞭解什麼叫做奉獻,什麼才算付出,這樣的人讓我們感激不已,所以讓我們在心中銘記他們,在生活中以他們為榜樣,大聲地為他們説一句“感謝有你!”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觀後感 篇七

3日晚,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揭曉,彭士祿、楊振寧、顧誦芬、蘇炳添、中國航天人……致敬向上的力量!學生翟薈説,百歲老人楊振寧至今仍常和學生談物理。他提到,“寧拙毋巧,寧樸毋華”是楊老一生最喜歡的格言,這句話前四字講的是科學精神,後四字説的是人格特徵,一直是楊振寧為學、為人所遵從的規範。

記住他們的名字——彭士祿、楊振寧、顧誦芬、吳天一、朱彥夫、中國航天人、蘇炳添、陳貝兒、張順東李國秀夫婦、江夢南。一起見證温暖,致敬向上的力量!

談到自律,蘇炳添説睡得好訓練狀態也好,“我基本從2014年、2015年開始,就保持着10點睡覺的作息”;教練説下午3點訓練,蘇炳添2點50分之前就會到。成功絕不是偶然!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觀後感900字 篇八

張桂梅的事蹟深深地感動着我,為了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會的和諧。這個活着的榜樣,她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無私奉獻、善良慈愛、她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業、慈善事業的精神讓我欽佩。

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用真愛點亮了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們的希望之光,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愛的奉獻之歌。她就是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兼“兒童之家”福利院院長張桂梅。張桂梅同志參加工作30多年來,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紮根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台上;憑着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精心研究,積極探索教育規律和民族教育發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進行素質教育,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點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給沒有學費的學生墊交學費,帶患病的學生去看病,天冷了給他們添置衣被,把母親般的慈愛全部獻給學生和孤兒;她不僅生活上關心學生,而且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健康的業餘愛好,從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關愛他們。

張桂梅同志是邊疆民族貧困地區教師的優秀代表。她的先進模範事蹟,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體現了她對黨和人民教育事業的無比熱愛和忠誠。我們學習她,首先是對黨和人民的忠誠。作為一個黨員,張老師放棄了進條件好的學校任教的機會,選擇了條件較差的學校,一身病痛的張老師教學上幾十年兢兢業業,除了住院沒向學校請個一天病事假,教學成績突出,她説:“為了民族貧困山區的教育,即使倒在講台上,長眠於華坪的沃土之中,也無怨無悔”。吃苦在前,那裏最需要就到那裏,無私奉獻,張老師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我要學習她愛生如子,精心教育學生,輔導學生;學習她努力實踐帶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記宗旨、堅定信念、對黨忠誠的優秀品質;學習她淡泊名利、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崇高境界;學習她熱愛生活、艱苦奮鬥、樂觀向上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高尚品德。作為一名彝良的職高教師,我要牢記使命,教書育人。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為黨和國家培養更多的有用人才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