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觀後感怎麼寫(精選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24W

第一篇:觀後感怎麼寫

觀後感怎麼寫(精選多篇)

觀後感怎麼寫?

觀後感=讀後感

1) 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讀後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髮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感”的要點。不管採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準確,有針對性。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敍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係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 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

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 聯--聯繫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繫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繫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繫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着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繫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説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結--總結全文,昇華感點。圍繞基本觀點聯繫實際。

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繫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繫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繫,前後脱節。結既可以迴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不管採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讀後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讀”的內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內容不放鬆。

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觀《長江7號》有感

不久前,我觀看了電影《長江7號》。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名叫小狄的單親孩子,他的爸爸窮困潦倒。但為了讓小狄長大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爸爸舉債把小狄送進了貴族學校讀書。一天,小狄的爸爸在工地發生意外去世了。小狄聽到消息後十分傷心,也十分後悔沒有聽爸爸的話。但這時奇蹟發生了,小狄爸爸送給小狄的“玩具”——“長江7號”(其實是一隻外星狗)發揮了它身上的特異功能,用自己的生命換回了小狄爸爸的生命。

整部影片的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但發人深思。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小狄爸爸經常對小狄説的一句話:“我們不去偷,不去搶,要努力讀書,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它使我想起了以前聽過的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家人,一家比較富,另一家比較窮。他們各自都生有一個小女孩。富家的小女孩自以為家庭環境好,從小就不愛讀書,還看不起窮家的女孩。而窮家的女孩卻很爭氣,讀書非常刻苦,學習成績經常名列前茅。後來那位富家小女孩,由於從小不好好學習,最終一事無成。而那位窮家的小女孩,由於從小就用功學習,終於成就一番大事業,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那天晚上我想了好多好多,久久不能入睡。對比小狄,我們是多麼幸福啊,有吃,有穿,還有玩。個個都是家裏的“小皇帝”,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他們對我們多疼愛啊。但我們又是怎麼做的呢?我們中有好多同學身在福中不知福,沒有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有的成天看電視,玩遊戲,沒有認真寫作業;有的上課不認真聽講,腦子總在東想西想,老師提問時答非所問;有的搞衞生時經常偷懶,不幹活,在家裏也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有的只想着自己,一點都不考慮別人,一味任性妄為,甚至在外面幹壞事。如果這樣的話,長大後還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嗎?

我們都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希望寄託在我們的身上。在此,我呼籲廣大學生,從現在起我們就要努力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長大後才能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同時我也希望廣大家長都能像小狄的爸爸一樣重視教育孩子,讓孩子將來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老師評語:作者在概括電影情節的基礎上,圍繞“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句話展開論述。作者列舉典型例子進行論證,並呼籲青少年要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長大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

第二篇:觀後感怎麼寫

觀後感怎麼寫?

一、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觀後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觀”生髮的,“引”是 “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感”的要點。不管採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準確有針對性。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敍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係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二、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

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 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三、聯----聯繫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寫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繫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繫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繫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 既可以從大處着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繫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説服力。這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四、結-----總結全文,昇華感點。圍繞基本觀點聯繫實際。

一篇好的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繫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繫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 而不能盲目聯繫,前後脱節。結既可以迴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不管採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讀後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讀”的內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內容不放鬆。

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

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觀《長江7號》有感

不久前,我觀看了電影《長江7號》。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名叫小狄的單親孩子,他的爸爸窮困潦倒。但為了讓小狄長大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爸爸舉債把小狄送進了貴族學校讀書。一天,小狄的爸在工地發生意外去世了。小狄聽到消息後十分傷心,也十分後悔沒有聽爸爸的話。但這時奇蹟發生了,小狄爸爸送給小狄的“玩具”——“長江 7號”(其實是一隻外星狗)發揮了它身上的特異功能,用自己的生命換回了小狄爸爸的生命。

整部影片的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但發人深思。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小狄爸爸經常對小狄説的一句話:“我們不去偷,不去搶,要努力讀書,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它使我想起了以前聽過的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家人,一家比較富,另一家比較窮。他們各自都生有一個小女孩。富家的小女孩自以為家庭環境好,從小就不愛讀書,還看不起窮家的女孩。而窮家的女孩卻很爭氣,讀書非常刻苦,學習成

績經常名列前茅。後來那位富家小女孩,由於從小不好好學習,最終一事無成。而那位窮家的小女孩,由於從小就用功學習,終於成就一番大事業,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那天晚上我想了好多好多,久久不能入睡。對比小狄,我們是多麼幸福啊,有吃,有穿,還有玩。個個都是家裏的“小皇帝”,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他們對我們多疼愛啊。但我們又是怎麼做的呢?我們中有好多同學身在福中不知福,沒有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有的成天看電視,玩遊戲,沒有認真寫作業;有的上課不認真聽講,腦子總在東想西想,老師提問時答非所問;有的搞衞生時經常偷懶,不幹活,在家裏也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有的只想着自己,一點都不考慮別人,一味任性妄為,甚至在外面幹壞事。如果這樣的話,長大後還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嗎?

我們都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希望寄託在我們的身上。在此,我呼籲廣大學生,從現在起我們就要努力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長大後才能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同時我也希望廣大家長都能像小狄的爸爸一樣重視教育孩子,讓孩子將來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

今天電影院人頭湧動,因為22日是我盼望以久的大片《唐山大地震》的上映日期。

1976年7月28日,上帝説,給他們一次小小的懲罰,讓他們清醒一點。地表的震動,驚醒了茫然無措的人類,也不知道自己曾經犯下的錯。地平線上幾乎就沒有一絲靜謐的地方可言,民不聊生,放下自己的尊嚴去求救。

徐帆飾演的那個母親,説實話,在我把整部電影全看完的時候,我才發現,懺悔其實可以在堅定不移的信念之中,幻化成愛。那個母親,在救孩子的時候,不停地重複,救兩個,救兩個。可是,人類之前對上帝犯下太過於嚴重的錯誤,救一個孩子是應得的。可能是因為,那個時候,重男輕女,馮小剛導演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在救人的時候,母親毅然選擇了弟弟。

把電影看到一半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時間,十年,九年,十三年,時間過得太快。我才猛然感覺,電影取名為唐山大地震,講述大地震的時間連一半都沒有。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都想問,他在放映完畢之後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説,這部片子的主旨在於:親情撕裂以後,怎樣去挽救,怎樣去撫平傷口。

電影本身的特技效果讓我很震撼,可能阿凡達都沒有這樣的效果。內容也不能説不好看,只是在我眼中,能夠讓我有所感觸的就是海雲台。海雲台中的情感元素比較到位。在大地震之後,痛苦流涕,向死

去的人懺悔。懺悔之後,就開始清醒,要將自己的家重新建成,重新發揚光大。

這部電影中,最感動我的是那個母親無時無刻想着自己的罪過,無時無刻不感到心痛。整整三十二年,她説了二十年,回家的路怎麼走,這可能是導演發掘了人心最温暖的一面。回家的路怎麼走,這個母親真的很偉大女人的青春沒幾個三十年,她卻寧願孤守清寡,不願離開。

希望大家能在看完之後有所感觸,擁抱一下身邊的親人,這是放映員最後説的話??

第三篇:觀後感怎麼寫

觀後感怎麼寫

【擴展閲讀篇】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

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

注意事項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着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佔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

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敍述,更不要什麼細緻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説: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説: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準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敍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二、“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脱離了原片。説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火燒圓明園》的觀後感,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繫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繫,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捱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捱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捱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三、要聯繫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繫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

寫透。

這裏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夥伴》,我讓學生説説丁小東等四個小夥伴他們開始錯在哪裏?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為四個小夥伴錯在認為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説,他自己原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為自己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説,他為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為“紅花少年”。認為老師、同學們偏心。看了《四個小夥伴》後,他和四個小夥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看了《虎門銷煙》後,學生認為無法聯繫實際,我就這樣啟發學生:你看後印象最深的是哪個鏡頭?有的説林則徐帶領官兵虎門銷煙的鏡頭,大展中國人的志氣;有的説,當時的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給我教育最深;有的説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鴉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們。然後我再要求學生用比較法,針對現今社會,看是否有類似於林則徐這樣有民族氣節或與此相反的人。什麼東西給現今人們帶來精神和身體摧殘?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樣,學生馬上想到了電視上披露有的海關把關不嚴,讓一些走私物品進入中國,有的想到了社會上的吸毒現象和不健康的遊樂場所,同學們暢所欲語,彷彿一下子有話可寫了,一個同學在《觀林則徐有感》一文中這樣寫到:“……在18世紀,鴉片使我們國敗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紀的今天,吸毒的現象又有抬頭,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們青少年一定要認識它的危害,如發現吸毒、販毒現象要立即向公安機關報告,同時希望我們的海關把住家門,不讓毒品再次蔓延……”

愛國影片《小兵張嘎》觀後感

誰不曾有過美麗的夢?誰不曾有過歡樂的童年?當你在明亮的教室裏,你不覺得是一種幸福嗎?當我懷着好奇的心情看完了<<小兵張嘎>>這部電影后,我的心就像大海的波浪,久久不能平靜。我被主人公嘎子哥那熱愛祖國、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我對他充滿了敬佩。

一提起小兵張嘎,想必大家都熟悉吧!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倍受人們敬仰。他小時候生活很苦,但為了改變人們艱苦的生活,他少時就參加了紅軍,他給紅軍戰士帶來了快樂。嘎子多次完成艱鉅的任務,有一次,他屁股上中了敵人一槍,但他仍不顧傷痛毅然追擊。他有聰明的腦袋瓜,用一隻假槍就把敵人的首領捉了回去,為紅軍立了大功。我真佩服他的勇氣。嘎子的愛國熱情、機敏、滑稽、幽默、可愛、堅強不屈、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精神感動了我。

看完電影,我思緒萬千也想到自己,嘎子的形象總在我腦海中浮現。嘎子與我雖然是同齡人,拿自己和他一相比真是天壤之別,我顯得是那麼渺小,真是慚愧之極。

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我們生活在這科技發達的今天,可以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學習,老師、父母對我們關懷備至,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奮發向上呢?哪又怎樣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呢?困難和挫折不僅在艱苦殘酷的戰爭年代,同樣也會出現在我們的學習中。我們只有像嘎子哥一樣,勇於挑戰困難和挫折,不斷努力,才能使逆境變為順境,從而到達理想的彼岸。

今天,我國已經步入新的歷史時期,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繫更加密切,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新情況、新問題。推進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更需要我們不斷弘揚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重振雄風,為人類文明與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回顧過去,我們雄心激揚;盛世年華,我們信心百倍;展望未來,我們豪情滿懷。滄桑的歲月已留痕,繁榮的祖國正興盛。這片熱土早已是天翻地覆慨而慷,龍騰虎躍今勝昔了。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我們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正確認識祖國的歷史和現實,增強愛國的情感和振興祖國的責任感,樹立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高舉愛國旗幟,鋭意進取,自強不息,艱苦奮鬥,頑強拼搏,真正把愛國之志變成報國之行。

牢記苦難的昨天,珍惜美好的今天,建設更好的明天。魯迅先生説過:“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柴,而結果往往是一小塊。”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才有今天的和平社會,我們不能忘記“落後就要捱打”的教訓。我們是充滿希望的青少年,肩負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我們,要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積極維護祖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要熱愛祖國的歷史和文化,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祖國方興未艾的改革大潮中,一切要通過實踐去摸索,去開創。這就是新一代建設者的精神。我們要像張嘎那樣,做生活的強者,爭做祖國的有用人才。為了實現我們的光榮使命,我們必須努力學習,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人類的燦爛文化武裝自己,為創造更加輝煌的民族文化而盡心盡力,為祖國的持久繁榮富強貢獻力量。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我堅信,在我們的不懈努力下,祖國的明天,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經濟更繁榮、人民更幸福、國力更強盛,祖國的明天更美好。

觀《長江7號》有感

不久前,我觀看了電影《長江7號》。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名叫小狄的單親孩子,他的爸爸窮困潦倒。但為了讓小狄長大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爸爸舉債把小狄送進了貴族學校讀書。一天,小狄的爸爸在工地發生意外去世了。小狄聽到消息後十分傷心。但這時奇蹟發生了,小狄爸爸送給小狄的“玩具”——“長江7號”(其實是一隻外星狗)發揮了它身上的特異功能,用自己的生命換回了小狄爸爸的生命。

整部影片的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但發人深思。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小狄爸爸經常對小狄説的一句話:“我們不去偷,不去搶,要努力讀書,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它使我想起了以前聽過的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家人,一家比較富,另一家比較窮。他們各自都生有一個小女孩。富家的小女孩自以為家庭環境好,從小就不愛讀書,還看不起窮家的女孩。而窮家的女孩卻很爭氣,讀書非常刻苦,學習成績經常名列前茅。後來那位富家小女孩,由於從小不好好學習,最終一事無成。而那位窮家的小女孩,由於從小就用功學習,終於成就一番大事業,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們都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希望寄託在我們的身上。在此,我呼籲廣大學生,從現在起我們就要努力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長大後才能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老師評語:作者在概括電影情節的基礎上,圍繞“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句話展開論述。作者列舉典型例子進行論證,並呼籲青少年要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長大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

《三國志之見龍卸甲》觀後感

人生就像一個圈,一個老天爺畫好的圈,從起點繞一個圈後又會回到起點,這是趙子龍最後一戰也是第二次被困鳳鳴山時悟出的人生哲理。第一次被困鳳鳴山子龍披上了甲,一戰成名,從此成了常勝將軍,第二次被困時身心俱疲的子龍卸去了甲,人生就在這一披一卸之中畫了個圈。

時勢造英雄,英雄只是老天爺手中的棋子。從趙子龍與羅平安最後一次對話中可以看到了他內心的疲憊,這疲憊是因為有甲在身,主公的信任是甲、常勝將軍之名是甲、建功立業之念是甲,子龍雖早有卸甲之念,連年征戰的時局卻容不得他卸甲,也不知道該如何去卸。最後在鳳鳴山與後一輩的曹嬰一戰中,子龍終於悟到了自己只是諸葛亮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枚已經老得可以棄去的棋子,而這一切都是人生定數。明白了這一點後,他終於可以不僅卸下身上的甲,更重要的是可以卸去心中的甲了,這甲雖卸得晚了一點、悲壯了一點,但可以讓子龍在人生最後時刻很從容,無所負擔。上馬提槍,單人單騎,衝向的不僅僅是敵陣,也是奔向長久失去真我的精神家園。

不知道羅平安在給子龍卸甲後有沒有領悟到這一些,我想他在敲響最後一次戰鼓時應該是明白了。而年輕的曹嬰此戰之後一定也會與初時的子龍一樣給自己披上了一件難以卸去的甲,不知以後能否象子龍一樣領悟到,不光是她,就算是她的爺爺曹操以及諸葛亮等人都只是滾滾歷史車輪上鑲嵌的一枚棋子。

甲可以帶來尊嚴,可以吸引人的眼球,世人只知披甲之後的威風凜凜,卻又有多少人知道披甲容易卸甲難呢。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請您支持)淘盡英雄。

第四篇:觀後感怎麼寫

反饋怎麼寫?

“反饋”=“書評

1) - 環繞感點,引用數據。有關內容的簡要説明。

書審查的重點是“感覺”,這種“流感”是一個特定的“讀”生髮,“圖”的最終結果是“感覺”,所謂“引”被包圍感點,有的放矢引用原文:精短信息,全面引用,數據長度,或摘錄“引”發“感”的關鍵詞,句,或輪廓率先“意義上的”鍵。無論哪種方式引述,“引”,以簡明,準確,有針對性的。閲讀,文題,作者,寫作的時代,以及原書的內容還是原來的輪廓。寫作,這是通知的一些內容來自感情,並,準備稍後談論掀起。以下是一些必須區分一個“簡單”二字,從來沒有大塊講述閲讀的文字,具體內容,但簡單地與一些人的感情有直接的關係,省略不相干的事物和感受。

(2)會議 - 解析數據,提取檢測點。樑明的基本概念。

引出“讀”的內容,以“讀”一些分析。就事論事,“引”的內容作一些分析,從外觀到本質上也可能出現,通常由個人做出一些挖深度信息的意義,但也使一些分析,然後成熟“光明“感覺點。要挑感受最深的一點,用簡潔明瞭的語句表達它。這樣的聲明可以被稱為“概念的句子。”表示這個想法的一句話,那就是這篇文章中的概念的中心。 “概念一句”文字方向是敏感的,你可以第一章,你也可以尾註或章。寫作初學者的學生,最好選擇在一開始的方法,寫在第一章的概念。

(3)聯繫 - 聯繫實踐方面擴大。環繞的基本概念把真正的原因。

寫書評,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而不是一個意義上的深化,文章是太淺了。泛泛而談,往往使書評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一個威懾。聯盟,這是要在密切接觸實踐,無論是從這裏得到與現實生活相似的外觀,也可以聯絡古代和現在相反在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疑惑。無論從大畫面,你就可以開始在早期的年齡。當然,在實踐中分析聯絡證明,但也注意或關心回扣不時“引”部,使“聯盟”和“繪圖”,“蓮花”破“絲綢之府”,一些甚至是本文的一些理論,基本概念(即中心思想)的話語,把現實和理性的概念後證明更顯尊貴,更有説服力的想法的正確性。此過程中應注意,擺現實,有必要的道理緊緊圍繞的基本概念,作為提供服務的基本概念。

(4)結果 - 總結全文,提高檢測點。環繞基本概念,接觸實踐。

一個好的書評應該有一個具有時代氣息的,有真實的感受。要做到這一點,這是必要的做法的時間聯繫。這種“慣例”可能是一個自我的思想,行為,經驗,也可以是某種社會代表性。聯繫的做法也應注意基本概念的想法緊緊圍繞服務,但不能盲目聯繫,前後觸摸。結果可以更早回覆,重點檢測點;宣佈呼叫也提出了預期。無論哪種方式結束,有必要在整個前面的文字,渾然一體。書評一直受“讀”的束縛,最初帶給你“讀”,該中心還時不時回扣“讀”的內容,但也適當的回扣“讀”的內容不放鬆。

以上四點的基本思路是寫書評,但這種想法是不完整的,長於敏感把握。例如,“簡要説明”通常是“明亮清晰的概念”之前,但有順序切換也是可能的。此外,如果該進程在第三鐘擺擺動的真正原因,是現實的社會代表性或自我體驗時,你不寫一些第四。

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長江7號”的思想

不久前,我看了電影“長江7號”。影片描述了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名叫小迪,他的父親窮困潦倒。但是,為了使小迪長大後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他的父親送,借用小迪貴族學校。有一天,一個小迪的父親死在施工現場事故。小迪聽到聲音後很傷心,很懊悔沒有聽父親的話。但奇蹟發生了,小迪迪的父親給了一個小的“玩具” - “長江7號”(實際上是一個外星狗)發揮其特定的身體功能的作用,一個人的生命換取小迪父親的生命。

整部影片的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但發人深省。讓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一個小的小狄低父親常説:

“我們不去偷,不去搶,嘗試讀取,長大後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讓我想起以前聽説過一個故事。早期有兩個人,一個無與倫比的豐富,另一個可憐的比喻。他們讓每個學生都有一個小女人。漢的小女人認為,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中,從小不愛讀書,但也鄙視貧困家庭的女孩。女孩是非常貧窮的家庭的榮耀,讀書非常勤奮,成績往往拔得頭籌。後漢書·小女人的人,從小不學好,最後不了了之。誰可憐的小女人在家,因為從小就刻苦學習,終於有了一些偉大的工作成果,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那天晚上,我想了很多,很長一段時間無法入睡。 cf小迪,我們有多好,是啊,有吃,有衣穿,以及發揮。所有這些都是家裏的“小皇帝”,是他的祖父,祖母,父親,母親,“親愛的”,他們都超過我們敬愛的啊。它是如何做到這一點?我們有很多的學生誰是幸運的,好幾次沒在意。整天看電視,玩遊戲,沒有仔細的功課,一些類,不仔細聽,我的腦海裏總是在東部向西像老師問問題答非所問,別人往往脱離清理掉,不要在家裏工作,但大米手到口的服裝,其他人只是想自個沒有想到別人,一味固執的皮疹,甚至在外面做壞事。如果是這樣,長大成為社會有用的人做嗎?

我們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期望寄託在我們身上。在此,我向廣大學生呼籲,從現在起,我們都會去嘗試學習,培養優秀品德,長大後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我也希望能與廣大家長可以像爸爸教孩子,讓孩子將成為社會的人作出貢獻的成員相同小迪焦點。

老師批語:作者總結,根據情節的電影“長大後成為一個有用的人社會”,這句話開放的話語環繞。一個典型的例子為證據清單,並呼籲年輕人珍惜美好的生活,努力學習,培養優秀道德的味道,長大後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唐山大地震”的反饋

今天影院人頭湧動,因為22是我的希望長大片“唐山大地震”的上映日期。

1976年7月28日,上帝説,給他們一點獎勵和懲罰,讓他們清醒。表面的轟動,驚醒茫然人類,不知道從過去犯下的錯。地平線幾乎沒有一絲安靜的地方,生命損失,從莊嚴的去幫助。

徐帆扮演的母親,説實話,當我讀了整部影片發現悔改的時候,我可以在事實上,執着的信念,變成愛之中。母親在孩子的救援午夜後,不停地重複着,挽救兩個,挽救兩個。但是,人類致力於在神面前太嚴重故障,挽救一個孩子是實至名歸。

可能是由於,後午夜,宗法,導演馮小剛出色演繹這。在救援午夜後,我的母親接起電話決定性的弟弟。在我的祖母把他帶回了時間的時候,為什麼不住在午夜之前?

半小時看電影,我突然發現那一刻,十,九,十幾年來,時間過得真快。我突然覺得電影唐山大地震命名,描述地震發生的那一刻連一半都沒有。這個問題可以有很多人問,他篩選後,這個問題的回答。他説,這部電影的宗旨是:家庭的蹂躪的未來,如何保存,如何來療傷。 特技動作電影本身,讓我非常敬畏的頭像有沒有這樣的效果。內容不能説不好看,但在我眼裏,我能感覺到,有點雲台。海雲台中情感元素匹配到位。

在地震中,痛苦流涕,死悔改。悔改,你開始清醒,劃傷從頭開始建立一個家庭,蓬勃發展。 這個電影,我印象最深刻的罪行個月以來所有的時間思考,我的母親並不感到難過,所有的時間。整整三年,她説,二十年來,回家的路如何走,可以直接挖的心裏最温暖的一面。如何走在回家的路上,母親是非常巨大的,女子青年幾三十年,她已經心甘情願地堅持以清除喪偶,拒絕支隊。

我們可以預期,看完後有些感情,擁抱身邊的親人,這是電影放映員説了算......

第五篇:觀後感怎麼寫

篇一:觀後感怎麼寫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着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佔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敍述,更不要什麼細緻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説: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説: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準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敍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二、“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脱離了原片,説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繫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繫,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捱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捱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捱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三、要聯繫實際而“感”

要寫好“感”就該聯繫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這裏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篇二:觀後感怎麼寫

1) 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讀後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髮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感”的要點。不管採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準確,有針對性。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敍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係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 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

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 聯--聯繫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繫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繫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繫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着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繫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説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結--總結全文,昇華感點。圍繞基本觀點聯繫實際。

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繫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繫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繫,前後脱節。結既可以迴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不管採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讀後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讀”的內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內容不放鬆。

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篇三:觀後感怎麼寫

大體上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由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讀了什麼書,有什麼感想。一般來説,這一部分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賣關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説出感受是什麼?簡單但明確,不含糊,這樣就可以了!不必展開來説。

第二部分,具體談感受是什麼。我們讀書看報閲讀文章都有一個過程,都需要一段時間,而我們的感受也是在這個過程、這段時間內一點一點產生的,感受由淺到深,感受由心而發、發自內心,因此要自然真實,有感而發,不要無病呻吟,虛假不實,這樣才能感人,打動讀者 。

寫法上,可採用夾敍夾議的形式,“敍”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節或人物形象或詞句敍述出來,“議”就是抒發自己的感受,要有層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頂點,得到昇華。

敍述是簡述,抓住要點,不要照抄原文,但可以引用原文句子,不過不能太長,否則就有湊字數的嫌疑,再者,這樣也影響文章的結構。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聯繫生活中的事例來談感受,因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要不就毫無意義了。具體説來,就是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和文章中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較與對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樹立學習的榜樣。

第四部分,文章的結尾,要對全文內容做個收尾總結,可以進一步抒發理想或希望與祝願,把全文的情感昇華到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