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薩利機長》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37W

《薩利機長》觀後感【精品多篇】

薩利機長觀後感 篇一

對於我這個坐過200多次飛機的人來説,觀看《薩利機長》這樣一部表現空中浩劫的電影,相當於又增加了一次飛行體驗,感觸頗深。這是一次空難史上的偉大奇蹟,全片沒有刻意的煽情,沒有假大空地拔高機長,意想不到的敍事角度,讓一個既知結果的真實事件鋪排有序,層層遞進,每個人的專業精神,質疑精神,對生命的敬畏,乾脆利落的結局處理……總之,印象深刻。

同時也驚歎老外對事件逼真的還原能力,纖毫畢現的背後是高科技,以及對藝術的守愛。我們只剩下粗製濫造和炒作。更欽佩老外對事件的質疑精神,有質疑才有真相,才有進步!

《薩利機長》觀後感 篇二

Sully機長在接受採訪時所説:我不是英雄,只是一個做了本職工作的普通人。這並不只是一句謙虛的漂亮話,也許在千鈞一髮的關頭,Sully機長確實只是發揮正常水平做好了本職工作。但這就已經很厲害了。“英雄”是世人賦予他的光環;而另一面,那些質疑他的誤判才是事故起因的人,則更帶有高高在上的偏見。世人總是青睞非黑即白的兩極評論,卻不能設身處地站在當事人的角度理解他的處境。用英雄的故事延伸展現這一點,更能引起人的反思:一個英雄尚且受此待遇,他人又怎能倖免?

各方面來説,本片的故事重點都體現為對事故後續的記錄。首先是不太起眼的副標題:The Untold Story Behind the Miracle on the Hudson,不用多説了。再從篇幅上來説,整個事故前後幾分鐘的事情,拍出來沒有回憶殺沒有渲染,只是冷靜地還原。撐起片長的還是後續調查那部分的故事,所以故事重心顯然在事故發生後。最後重點來看看故事講述的順序,也許我們已經習慣了倒敍插敍的手法,總覺得導演從夢境、事件後續開始是為了賣關子,突出事故的那段高潮。但我覺得不是,導演講故事的順序只是順着機長的思路,好讓我們更容易進入他的視角。憑着我剛看完的記憶簡單過一遍:

首先調查部門(具體是啥、利害關係我也不太瞭解,不想展開分析了)一開始對事件定性為墜機,這是根據他們調查得到的一些初步資料得到的明顯帶有問責意思的偏見,機長及時糾正説這不是墜機這是水上降落,由此引出全片的矛盾:調查部門根據十幾台電腦對事故的模擬得出結論認為機長的誤判對事故負有主要責任。於是隨着之後故事的進行我們始終帶着一個懸念:到底機長是不是誤判了。當被妻子問到你為什麼就做出判斷決定停哈德遜河上了呢,機長這才開始陷入他並不想面對的回憶。我想這時候好多觀眾已經和我一樣等不及了,因為事故這段才是我們起初期待的大場面正片。然而看完了這段有點意猶未盡的偽高潮,我們還是沒有答案,並且有點猶豫是不是我們被放到了機長視角才認同了他的判斷。影片最後的聽證會才是本片真正的高潮,因為它解答了我們心中這個懸而未決的疑惑,本片的主題也集中體現於此。首先機長機智地要求把電腦模擬替換成人工模擬,然後通過質疑零延遲的人工反應時間不能反應突發事件的真實情況,為模擬過程爭取了35秒的反應時間。就這短短的35秒差異,產生了和之前截然相反的報告結果,實現了大反轉,宣告了機長做出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讓原本高高在上想當然的調查官員徹底低頭認錯。在觀眾們終於掌握了真相的情況下,導演又利用播放事故錄音記錄這個情節帶我們再次回憶了一遍事故過程。如果電影的重點在於講事故本身,那麼對於事故的描繪理應讓人意猶未盡,這樣同一段戲演兩遍絕對是講故事的大忌。但導演的目就是讓我們根據聽證會上掌握的信息,再重新和機長一起回憶一下事故過程,才切實體會到機長當時處境下做出準確判斷是如此不易。

還有一點需要反思的是:我們在影片一開始已經知道事故的結局是平安解決,就無法體會機長做水上降落的決定是多麼艱難。影片中我們才逐步得知:實際上水上迫降的生還率極低,如果不是機長冷靜地判斷出返航絕無可能,並不會做出這個百般無奈的下下策。另一面,在紐約市這個全球人口密度最高地區之一的城市,一旦稍有偏差,一場空難導致的就不只是一飛機死傷這麼簡單。如影片中某人告訴機長的:紐約人當然要為你歡呼了,這裏最近可一直沒什麼好消息。停了一下又補充到:特別是關於飛機的。我想這大概是指8年前的911,對很多紐約人來説永遠走不出的痛。如果機長稍有疏忽,後果必然又是一場911。因此在真實事件發生後Sully機長也確實成為深受紐約市民愛戴的英雄。

再反觀調查部門草率的事故責任判斷,如果不是機長最後機智的應對,一場冤假錯案也會就此成為定局。英雄變成事故責任人。與其説影片想表現機長應對飛行事故的冷靜沉着,倒不如説他應對來自調查部門的危機一節,扭轉乾坤的策略更是全片重點。因為航空事故發生前,機長可是有8小時睡眠、9日內滴酒未沾的滿血狀態;而應對危機時,他卻是整夜沒閤眼,喝了一杯Canada goose+splash of water的Sully特調,可算是最差狀態下的殘血反殺。

《薩利機長》觀後感 篇三

在看這部影片之前,瞭解到這是一部災難片,想必應該跟所有的災難片一樣,着重於描繪災難的過程。

但薩利機長不一樣,開始看影片時,一直以為這個故事會是以倒敍的形式回憶當時的過程,並在看的開始一直期盼着開始倒敍述説這個驚險的過程。

然而,並沒有。直到看了20多分鐘,才發現,這是一部普通的,以正常人思維去展現機長事故後的心理。影片開始回憶了薩利自己成功迫降的部分過程,但是這個沒有全面的過程,也讓觀眾認為他可能是錯的,把懸念留在了最後。當時第一次回憶的時候,給我的感覺是他很正常的在按照步驟去操作。事實上,這個正常的背後是堅定,是強大的心理素質和過人的反應及經驗

影片的幾個看點,我認為除了機長的在迫降最後幾分鐘的精彩,還有機長和副機長之間的信任,默契。同時空中乘務員努力安撫乘客,表現出來的鎮定,確保沒有造成慌亂。當然也非常敬畏質疑機長行為的交通部安全局,根據數據不斷推敲,尋求真相,找出最正確的解決方案, 正是有這種公正,公平的存在,讓人覺得他們也是一羣敬業的愛國人。當發現自己判斷錯誤時,能夠發自內心的敬佩這個曾被質疑的英雄。

影片中的每一個人都因為這次事故凝聚在一起。

《薩利機長》觀後感 篇四

生活中,一般來説默守成規相對安定,但不可否認會錯失很多樂趣。看了下面這部電影,你應該跟我一樣對這個信條會有更深的體會。可不是樂趣那麼簡單了。

電影還有五天公映,俺提前嚐了嚐鮮,不過,湯姆·漢克斯的影迷們比我要早得多。據悉: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影片《薩利機長》也以最小的特效使用率脱穎而出。美國電影學院將在數週之後把這份入圍名單縮小到10部電影,並在20xx年1月24日發佈最終提名名單。

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可以説是電影界的一個短標籤了。就像動作片,科幻片一樣。電影自身的娛樂性和戲劇性,既便是真實發生過的事件,導演還是會以藝術的眼光去修飾情節,以使電影更具有觀眾緣。發這個話題的時候,我剛剛就像電影中的NTSB部門的精神一樣,去查證了一下是不是改編自真實事件。

《薩利機長》是根據20xx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號班機發生意外改編的電影,導演是美國著名的正派硬骨頭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好萊塢得過不少獎項,《廊橋遺夢》就是他拍的。主演則是湯姆·漢克斯主演,《阿甘正傳》、《荒島餘生》、《拯救大兵瑞恩》等很多大片都是他主演,不過現在看他,真的老了哦。

電影改編自1549號航班事件,是由一班美國全美航空公司由紐約市拉瓜迪亞機場起飛,飛往華盛頓州西塔克西雅圖-塔科馬國際機場的每日定期國內客運航班。2 ua 0xx年1月15日,一架空中客車A320負責該航線,在起飛爬升過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擊,導致兩個飛機引擎同時熄火,飛機完全失去動力,駕駛艙機組人員在確認無法到達附近的2個機場後,決定於哈德遜河河面進行迫降。結果是機上共155人全數生還,該事件也被稱為“哈德遜奇蹟”。

影片整體是種點到為止的簡約風格,這種自然的留白觀看起來很輕鬆,很是恰當。圍繞NTSB部門以嚴謹的態度調查機長是險博名利,還是真正的英雄。突出了影片尊重事實、小心求證中心主題。

真實事件記錄:

在20xx年1月15日下午3點26分,飛機在紐約瓜拉迪亞起飛。但起飛一分鐘左右,機長向機場控制塔報告,指飛機上兩具引擎都遭受鳥擊而失去動力,要求立即折返機場。機場方面隨即指示1549號班機立即折返,但薩利機長髮現不能掉頭折返機場,於是準備安排客機飛往新澤西的泰特博樂機場作緊急降落;但其後機長又發現當時飛機的高度及下降速率,無法讓客機安全降落於泰特伯勒機場。於是,機長決定避開人煙稠密地區,冒險讓客機緊急降落在貫穿紐約市的哈德遜河上。這些都在電影裏比較真實的得到呈現,只是在電影中飛機在與河面撞擊的最後一刻,依然能清楚的聽到塔台的聲音。而真實情況裏塔台在機長告知即將迫降在哈德遜河23秒後失去就班機聯繫。這個和真實有些許出入。

飛機迫降在河面之後,由於撞擊過大導致貨艙門以及飛機後門被水撞開,接近0度的水瞬間湧進機艙。此時飛機上的人們保持秩序,讓年幼小孩或婦女先下飛機,然後在河面等待救援。在等待救援的時間裏,所有人都停留在救生艇沒有亂動。而在影片中,一位男的因為感覺自己離岸邊還挺近的,於是直接跳進河裏想靠着自己的本事游過去。在紐約的大冬天冬遊,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還有一個女的也自己跳進水裏,最後被直升飛機的消防員救下。這些在真實發生的事件裏都沒有。

事故幾周後,薩利機長被認定為:一直有創傷心理壓力緊張後羣症,出現幻覺和失眠,經常感覺自己往下墜。影片通過各種誇張的特效手法真實還原展現,一開始就是薩利機長做的一個噩夢,這個夢是他按照塔台的要求想飛回地面機場迫降結果沒有成功撞向了大樓。而真實情況薩利機長當讓沒有做過這種夢了。這只是影片開頭為了吸引人而做的一個炫技鏡頭。

在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的內部調查裏,遠比影片要來的繁瑣和細緻,恨不得把你所有的檔案都拿出來調查。影片為了增加戲劇性,讓觀眾感覺NTSB態度有點冷硬,而在真實情況裏,NTSB對薩利機長和副機長提出的問題都是有理有據的,並沒有故意抓薩利機長的小辮子或者不承認薩利機長的英勇冷靜行為。

電影中塔台指揮官沮喪的説“完了,機毀人亡”,他為什麼會這樣斷言呢?查閲了一下相關知識,簡言之,綜合因素,飛機陸地上迫降要比水上迫降生存率高得多。飛行員技術,以及很多的水面上的不可控因素決定着生死概率,這也就是為什麼影片中事件被稱為“哈德遜奇蹟”的原因了。

影片中的NTSB公開聽證會,沒有考慮加入35秒的反應時間差。真實情況是NTSB早就把反應時間和人為因素考慮進去,整個聽證會進行的非常嚴肅和理性。

有人或許會問:“155名乘客全部生還,為什麼還去質疑男主?”狄德羅説過“質疑是邁向哲理的第一步。”我想,導演是本着這個理念,以及劇本對事件的高度還原有預見性的下得賭注吧。

《薩利機長》觀後感 篇五

20xx年1月15日,一羣加拿大鵝出現在了紐約上空,撞上了剛剛起飛三分半鐘的全美航空1549號班機,導致它的兩個引擎失去動力,被迫降落在哈德遜河河面上,曼哈頓旁。

從起飛到迫降,不過短短六分鐘;機長Sully(Sullenberger)憑藉自己的經驗、技術和精準的判斷,拯救了機上155人的性命。這次航空史上奇蹟般的水上迫降,被改編成了電影《Sully》(《薩利機長》),由湯姆·漢克斯主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

近年來,湯姆·漢克斯的臉龐一直朝着發福的方向一去不復返,自帶憨厚正直可靠,飽受美國羣眾喜愛,演起專家+英雄類角色毫無壓力。他除了剛剛登陸影院的《Sully》,馬上還有根據丹·布朗的暢銷小説《地獄》(Inferno)改編的新片上映。

伊斯特伍德老爺子今年86歲,已是“老”導演了,也玩電影配樂,早年演戲以牛仔和硬漢的形象深入人心——我就隨口説説,我這麼年輕,都沒看過。以前CCTV6放過一部他自導自演的《太空牛仔》(Space Cowboys,20xx年),講四個老頑童一樣的前宇航員,跑上太空去修一顆眼看就要墜毀在美國的蘇聯衞星的故事。典型的英雄救美國的套路,加點夕陽紅的可愛,比如其中一個老爺爺平時的主要工作就是設計過山車,一把年紀了還一邊吃着香蕉一邊坐在過山車上測試它夠不夠爽。

《Sully》儼然漢克斯的獨角戲,處處都是他的沉穩,倒不見什麼伊斯特伍德的風格。一切皆可預料,英雄受到熱烈歡迎——突如其來的吻、擁抱、以Sully命名的酒,乘客滿心感激,結局皆大歡喜(除了保險公司和航空公司)。事故調查過程有些曲折,不過無非是些為了製造衝突而製造衝突的刻意。本片瀰漫着濃烈的美式消費主義,媒體消費英雄,也引導民眾消費英雄,哎,還是推薦大家去看加拿大拍的《空中浩劫》(Air Crash Investigation)系列紀錄片中的“Hudson Splash Flight 1549”那集吧。

實際上像全美航空1549號這樣的零死亡航空事故,加拿大幹過兩次。

1983年7月23日,加拿大航空143號班機在從渥太華飛往埃德蒙頓的中途,居然沒油了,引擎很快失去動力,完全飛不到附近的温尼伯機場……幸好機長以前在皇家空軍當過飛行員,想起來附近有一個廢棄的軍用機場,又幸好他以前開過滑翔機,是個高手……然而,廢棄機場已經被改為賽車場,當天正在舉行比賽……再幸好,滑翔降落時飛機的前起落架無法鎖住,觸地後收進了艙門裏,導致機頭直接觸地,增大了摩擦,最終使得飛機沒有撞向地面人羣。

事後調查發現,剛剛開始服役的這架767採用的是公制單位(kg)而非加航傳統的英制(lb),而在計算油量的時候,機組人員在缺少足夠培訓的情況下,錯誤地只加了一半的油,而機長在起飛前也未能察覺。萬幸,機長臨危不懼,採用了滑翔機式的降落方式,順便創下了民航客機無動力滑翔最長距離的紀錄。

十八年後,加拿大越洋航空(Air Transat)236號班機的機長打破了這個紀錄……

在多倫多飛往裏斯本的途中,由於之前地面維修人員把液壓系統的一個零部件裝錯了,飛機漏油,隨後發出了兩側油箱燃料不平衡的警告,然而飛行員誤判為系統錯誤,打開了連通兩側油箱的閥門,導致油漏沒了,最後在葡萄牙的亞速爾羣島迫降。Again!機長是一名滑翔機高手,迫降成功。

零死亡的航空事故,有太多奇蹟和運氣。航空史上寫下的每一條規定,背後的代價是如此慘痛。在1956年美國大峽谷空難之前,飛機是沒有固定飛行航線的。許多機長在駕駛飛機飛過科羅拉多大峽谷的上空時,都會帶着乘客看看風景,而就在兩架飛機不知即將會與對方相撞的情況下,慘劇發生了,無人生還。從此以後,飛機只能沿着固定航線飛。再比如,1987年美國太平洋西南航空1771號班機空難發生之前,機組人員無須通過安檢。一名航空公司前員工因對前主管不滿,拿着還未被收回的工作證和一把槍上了飛機,射殺了他。最後飛機以超音速的速度墜毀,所有人承受了約5000倍的重力加速度。什麼概念?碎骨肉泥,屍身難辨。

大概沒有什麼行業是像航空這樣,步步喋血了。不知有生之年,飛機是否能完全實現自動駕駛;只是從目前看來,危急關頭,只有人能拯救人。

《薩利機長》觀後感 篇六

《薩利機長》又是一部這樣的作品。

中國知識界一直為左右之爭困惑,常常為左右之定義與分辨糾纏不清,其實如果我們以最原教旨主義的角度切入,區分左右派並不困難。左派,激進主義者的核心思路,永遠是否定的、批判性的,永遠看到的是事物中需要被否定的一面。反之,右派,所謂保守主義,最核心的思路,永遠是以肯定的方式分析、切入事物,保守主義在中文的語境中似乎是一個負面的詞彙,但它的要義其實是要準確的抓住需要肯定的事物,然後保住,守住。肯定性思維是保守主義者最根本的思維。如此來看,這兩種立場本身沒有先驗的對錯之分,關鍵是如何把握肯定什麼,否定什麼。對伊斯特伍德來説,懲惡揚善、開拓進取、個人主義、經驗主義、家庭秩序、男性至上、職業倫理,都是他認為的人身在世最重要的價值觀,這套價值觀不論世情如何滄海桑田,都要保住,守住,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守則,這是美利堅合眾國的立國精神。這套價值觀從根本上決定了《薩利機長》的敍事策略與形象塑造之間的關係比重。

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薩利機長》,按照好萊塢近些年的處理方式,比較容易拍成事件化電影。像是《逃離德黑蘭》、《菲利普斯船長》,這兩部電影都是以起伏跌宕的方式打造高度戲劇性的事件發展流程。依靠最古典的“最後一分鐘營救”策略一路硬挺到底的《逃離蘭事件》甚至拿下了奧斯卡最佳電影獎。事件類電影有一個頑疾,觀眾在觀看此類電影的時候確實緊張,投入,認同,但看過之後又很容易淡忘,要記住情節總是困難的,而鮮明的形象總是銘記於心。從這個角度來看,《薩利機長》正好與之相反。伊斯特伍德沒有將緊急迫降的奇蹟事件給予高度懸念化的處理,他沒有試圖去讓觀眾為究竟能否平安降落這樣的懸念所牽引。換句話説,事件本身的戲劇化程度並非他所關心的。影片一開場就給出了奇蹟般降落的結果,之後以並不連貫的策略,以正敍、插敍,倒敍的方法,不斷的還原、拼貼事件的經過,這一切的指向都非常明確,那就是影片最核心的議題:薩利機長選擇在哈德遜河降落的方式是否違規操作?因為電腦模擬證明,返回機場是更好、更安全、更合乎理性的策略。在這裏,人性、人情、人倫與工業化生產、工具理性、程序正義這些人類啟蒙時代以來產生的最經典的理性主義價值觀產生了劇烈的衝突。當然影片並非簡單的反理性主義,而是強化經典人文主義精神在當今這個時代依然具有的拯救能力。

伊斯特伍德將此種衝突設置為影片最核心的衝突,而薩利機長的形象塑造成為展現這種衝突的關鍵。當觀眾越是認同薩利的英雄形象,便越是認同伊斯特伍德所要堅守的價值觀。伊斯特伍德塑造英雄形象向來得心應手。湯姆漢克斯罕見的以白髮、白鬚的形象出場,雖然蒼老但是沉穩又不失矯健,估計老牛仔要再年輕十歲這角色就他親自上馬出演了。

讓角色在壓迫性的環境中作出抉擇,從來都是塑造角色的捷徑,伊斯特伍德當然深諳此道。薩利作為機長,天然的就要承受壓力。在影片中他的家庭也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事件發生過程中的壓力毋庸置疑。事件結束後面臨的調查,是英雄形象再確認的過程,也是另一種壓力之下的形象塑造策略。影片中三位最後一分鐘登機乘客的形象設置最能看出編劇的用心。這三位登機者,從不幸、到幸運、到不幸、再到幸運,之間戲劇性的奇蹟之旅,正是這次奇蹟事件最集中性的投射,而之所以會有幸運、有奇蹟,還是因為薩利機長的英雄行為。影片有不少篇幅是表現在哈德遜河上的救援行動,這種救援越是成功,就越是凸顯薩利機長形象之偉岸。除此之外,我們一方面看到,在酒吧服務員、酒店服務員、超市收銀員、乘客、同事、媒體報道、妻子家人的視角中,薩利是當之無愧的拯救者、英雄的化身,但是調查委員會的職責又決定了他們必須以“客觀”的方式評判真相。所以影片的高潮段位,並非是通常此類電影常常會出現的機長最後一分鐘拯救成功,而是在聽證會上,用模擬還原的方式證明了薩利機長關鍵時刻所作所為的正確性,而這種正確性是建立在高度依賴個人主義、經驗主義的基礎上。高潮段位是對薩利機長英雄形象的封閉式蓋棺定論式終極打造。

約翰福特在二十世紀上半葉電影的古典時代,在《青年林肯》中用神話的方式再塑美國的建國起源,而在如今這樣一個高度去魅化的電子-虛擬-平面時代,不論我們對保守主義價值觀懷有如何的偏見,我們都不應該忽略歷史的存在性,我們永遠都不可能生活在一個真空的現世環境中。《薩利機長》正是以最伊斯特伍德的方式提醒我們這一點。

《薩利機長》觀後感 篇七

很有幸,在紐約過夜的時候,和我的機組成員去電影院觀看了《薩利機長》,這部由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傳記劇情片,由著名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湯姆·漢克斯領銜主演。

影片根據20xx年美利堅航空公司1549號航班機長切斯利·薩倫伯格的真實英雄事蹟改編。講述了薩利機長在發動機失效的情況下,成功迫降拯救155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的故事,但對他在這次事故中的質疑卻遠沒有結束,電影一開始就是從(NTSB)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對他幾乎嚴苛的調查開始。委員會的成員懷疑開飛機的駕駛員們其實是做出了一個不僅錯誤而且危險的判斷,也許飛機並沒有飛行員想象的那麼危急,他們或許有足夠的可能返回紐約拉瓜地亞機場。到底真相是什麼呢?不過多劇透,此部優秀的電影將在1月29日在中國公映,非常希望我們所有的空勤人員都去看看。

《薩利機長》電影有導演優秀的編導才能,也有演員精湛的演技,更有空難逼真的情景再現,但我更希望我們民航人去看卻是電影中一直強調的以薩利機長為首的全部民航人在工作中恪盡職守的職業精神,他們在工作中全神貫注的專業精神,對安全對旅客高度的責任感,一種應該被我們所有民航人學xx的最高職責:我們民航人最高責任和義務就是保證安全。

電影中的幾處情節讓人動容,薩利機長在飛機馬上沉沒,冰涼刺骨的河水淹沒了半個飛機後還要再次檢查,確保沒有遺漏乘客,才最後一個撤離。在離開飛機的時候,連錢包都沒有拿,但專門回駕駛艙拿了旅客名單,回到岸上不肯換下濕衣服或去醫院,只想第一時間證實所有乘客都已生還。

薩利機長在飛機馬上要水上迫降,高度只有500英尺的時候,用旅客廣播系統向自己的機組和旅客宣佈“抱緊防撞”,本來毫無準備的乘務員開始用最響亮的聲音嘶喊:“抱緊防撞“,當飛機因為兩個發動機停車,原本落地前喧囂噪音的駕駛艙在整個落地過程中都充斥着乘務員響亮的口令。飛機接水,一個乘務員腿部嚴重受傷,但依然指揮旅客撤離,打開撤離滑梯。

當年輕的管制員竭盡全力的幫助機組,當看見飛機的應答機信號在雷達屏幕消失的時候,口裏雖然堅持説着沒有回覆的飛機也不一定會墜落,但一顆眼淚已經不知不覺流在他的臉上。他離開工作崗位,卻一直為自己不能為機組提供更多的幫助而深深的自責。

電影中,當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委員感謝薩利機長為這次飛行奇蹟做出的。貢獻時,他謙遜的説自己只是做了自己的本職,這次水上迫降的成功,首先要感謝自己的機組配合默契的精誠協作,還有那些自發第一時間趕到的哈德遜河上的渡輪水手,從直升機上跳入冰水中的警察,立即到位的消防員和醫務人員,感謝和這次空難有關的人都果斷、有力、毫無猶豫的投入營救。

電影中讓人感到的人物還有那些迫降後剛開始慌亂但後面一直有序互助的旅客,擁抱機長英雄的酒店員工,幫助媽媽親吻機長的化粧師,和用英雄名字命名的酒吧酒保。導演伊斯特伍德在處理這些人物拿捏的相當好,他讓那些飛行員機長,飛行機組,管制員參與救援的人以及圍觀的民眾都那麼有個性、充滿自信,温和而體貼,在一次空難中處處展現出人性的温暖。一次飛機因為意外原因嚴重故障但全部旅客生還的飛行奇蹟,保證飛行安全是所有感情的基石。

因為自己是一名飛行員,又非常認真的看過薩倫伯格機長的自傳小説《最高職責》,電影看得非常有感觸。電影中的每一個情節和台詞幾乎都能從《最高職責》中找到出處,在書中薩倫伯格機長在整個飛行職業生涯中,他認真對待他的職業,認真進行每一次飛行準備、飛行過程中,精確掌控他已經很熟悉的飛機性能,他“把駕駛飛機當做一門藝術,精雕細琢”。薩倫伯格機長的高尚,來自其他時候所做出的那些選擇——在履行職業操守時,是一絲不苟的,在一生中做出的許多選擇,幫助他做好了準備,來應對發動機發生故障的那一刻。用他自己的話來説,“是我的一生讓我把飛機安全地降落在了哈德孫河上。”

在電影中薩利機長在電影中説:過去的42年中,我飛過成千上萬個航班,但我在其中一次的表現卻決定了人們如何對我整個飛行生涯做出評價。在一萬九千小説中,只有這短短的兩百秒決定別人對你一生的看法。

薩利機長是個幸運者,他和他的機組盡了最大努力,運用了平時積累訓練中學到的技能,作出了正確的決策;沒有放棄,珍視飛機上的每一個生命——於是最終他們有了一個好的結局。作為和飛行安全相關的民航人,我們必須每時每刻盡力做對,還要努力做好,因為不知道生命中的哪一個瞬間會決定對我們一生的評價。

我們民航人對待安全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履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説有沉淪。也許平安飛行了上千次起落,安全指揮了數萬架飛機,但決定你的不是你的“一貫”,而只是你的“一次”,偶爾一次疏忽就成千古恨。這樣認識和存在雖然嚴苛到有些不近人情,但是這就是我們工作的特性,生命只有一次,事故無法重來。安全永遠是民航人最高職責。

如薩利機長一直在電影中強調:我不是英雄,只是一個做了本職工作的普通人。這就是我們民航人對安全對工作最真誠的表白,也才是我們這個民航羣鮮活民航安全工作中的真正體現。《薩利機長》的故事,最感人的地方也正在於此。

《薩利機長》觀後感 篇八

薩利機長是一名安全飛行42年的老機長,作為一名曾經的戰鬥機飛行員及民航飛行員,經常花大量的時間研究及複檢飛機事故,這也是他為退休後開安全公司來擺脱窘迫的經濟壓力而做的準備。

命運很詭祕,在即將退休的'時間竟然遇上了雙發動機熄滅的事故,憑藉着自己的經驗及準備,薩利機長冷靜快速決斷,最終安全迫降河內,全機155人全部生還,這是一個奇蹟。

雖然如此,薩利機長的做法還是要還原,來探討是否操作正確。經過現場數據還原,電腦模擬及人員模擬駕駛都顯示飛機還有更優的選擇,如果成真,薩利機長則是操作失誤,就算無人員傷亡事故,薩利機長也被判為重大操作事故,退休金及他在開的安全諮詢公司都會垮台。而這些模擬中,唯一沒有考慮到的是突發事件中的人性因素,因為在突發事件中,遲疑1秒鐘的反應,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

事實證明,當加上人為的判斷時間後,就算預知後面發生了什麼,模擬飛行還是表示薩利機長的當時的決斷是正確的,薩利機長獲得了他的榮譽,他長期的專注在最後拯救了一飛機的人,也讓他達成了最高的榮譽。

薩利機長觀後感 篇九

第一次前往上海的寶山萬達影院,1號廳屏幕確實夠大,影廳比較小,座位略靠前初看電影時少許晃眼有些不適應,不過看久之後還是能夠適應的,屏幕的確是足夠寬足夠高,如果坐在後排觀影應該是不錯的選擇。

回到電影,本片由真實事件改編,劇情有現實事件作為科普依據,不免把記憶中的新聞事件和電影進行穿插和對比,不得不説男主湯姆漢克斯演機長演得相當到位,從剛迫降後的慶幸,到被安全局質疑後深鎖的眉頭,再到得到家人支持恢復信心,在委員會旁聽對自己的調查時自信的回擊各種刁難和質疑。

本片結束後的字幕出現薩利機長本人,真人還真是帥呢!

向機長致敬!正是因為有着這樣經驗豐富沉着冷靜處變不驚的機長才能使得155位機組成員全部獲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