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牡丹亭》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54W

《牡丹亭》觀後感【精品多篇】

《牡丹亭》觀後感 篇一

從中學時代就開始讀"牡丹亭",那是少有的特別讓人喜歡的戲劇。杜麗娘在劇中的人物形象温柔美麗,才情洋溢,最重要還熱情奔放的追求着浪漫的愛情,矢志不渝。讀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時候,讓人對她的愛情觀心生嚮往。純粹的愛情碰撞出絢麗多姿的花火。戲劇中讓人對杜麗娘這個角色有了很完美的想象,一個深閨小姐對愛情心無旁騖的勇敢追求。

當第一折遊園驚夢開始的時候,飾演杜麗娘的演員婉轉動人的唱腔把深閨少女懷春的情愫低迴婉轉,聲聲動人都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温婉地讓人心生憐愛。讓觀眾覺得她就是杜麗娘,非常驚喜的欣賞到一出精彩絕倫的好戲。唱到"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讓人能想象着春光乍泄的花園裏那個美麗懷春少女嬌羞難掩對愛情的嚮往之情。

這段唱腔和身段完全把觀眾帶到牡丹亭的世界裏,讓觀眾都沉浸在戲劇情景裏,為杜麗娘的心思而不斷起伏情緒。第一次觀賞崑劇就能觀賞到如此水準的表演,真的説明高超的藝術表演是與觀眾沒有距離的,因為它能直擊人心,讓人共鳴,無論你是否真的內行。劇裏生旦淨末醜全齊,一起演繹了一場完美的牡丹亭。在冥判那場戲裏,表現出判官對杜麗娘的驚豔和憐愛,而杜麗娘也通過她細膩的演唱和表演身段完美的表達了她的感激之情,真的為之喝彩和動容。

湯顯祖的偉大在於塑造了一個人物情感豐滿充滿人性美的角色。讀書的時候,就會去想象杜麗娘的像,既有女孩子的美麗柔媚嬌羞,含情脈脈,然後還有難能可貴的勇敢。牡丹亭為啥得到那麼多人喜愛,就應該是戲劇裏所表現出來的人性美吧,純粹的追求心中嚮往的愛情。

而把牡丹亭如此完美搬到舞台就是白先勇的才情和用心了。每個詞牌曲牌都是精心設計的,非常唯美,只有好的劇本,好的編劇,給予了演員好的土壤,能讓他們更好發揮出本身的表演特點而更好貼近角色。好的演員可以和角色融合在一起,讓人覺得她就是角色本身。再與好的曲樂組合搭配才能讓一部戲劇煥發出如此動人的魅力,得到那麼多的讚譽,讓觀眾都深深投入到戲劇裏的情景,真正詮釋了什麼叫"美美與共"。

《牡丹亭》觀後感 篇二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

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是在《北京愛情故事》裏,沈冰的媽媽説的。年輕時,沈冰的媽媽為了沈冰的爸爸留在一個村子裏教書育人。在沈冰小時候,爸爸為了救落水的沈冰淹死了,她媽媽受不了刺激,結果痴情成瘋。這是一句很美的古語!因為愛情,活着的人可以思念成疾;因為愛情,所以我們可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因為愛情,我們即使平凡,也要超越生死輪迴;

第二次聽到這句話,是在湯顯祖與牡丹亭的課上老師説的。老師的語言並不華麗,不過,很好聽。那時,語言也不能表達這一句話裏面所飽含的至情至性,或許只有用一生的勇氣去嘗試一次後,才會體會裏面的堅決與不滅的希望。

我們一生都在尋找真情。或許每個人都有那麼一段時間,那段時間裏,我們毫不放過別人一個小小舉動所帶來的善意,突然間,又會怒不可遏的譴責對方偶爾的冷落。在現實面前我們卻一次又一次的置疑,又一次一次的等待,當幸福來敲門的時候我們卻又一次又一次把它推開,然後再去尋找所謂的美好與嚮往。在寂靜的深夜,我常常會想,如果每一個人都可以真誠相待,以情換情,就不會有那麼多不開心或者不公平;了。如果是這個樣子,那我的好朋友不也會將關心和愛護分給無數個別人,我也就不會對他很重要了。過去我知道真情是美好的,但是在看了《牡丹亭》後我更意識到,真情是可遇不可求的。真情不能強求,真情不能濫竽充數,真情更不能在我們都心浮氣躁的時候降臨於斯人。生命過於短暫,人生又過於宂長。我能做的,就是安靜的靜守在心靈的原地,簡單的做人,用心的做事,簡單的日子裏面自由有我最真實最純真的快樂。

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傳成佳話。但是,每個成功背後否會有那麼一段絕望荒唐的往事,尤其是愛情。其實,我不相信,在21世紀還會有像杜麗娘一樣剛烈痴情的女子,也不相信有像柳生為沒有結果的人鬼之戀海誓山盟的男子。這種愛情太不平凡,以至於荒唐。不過,卻給了我,不,還有我的同學門相信愛情的機會。對於那些戀愛過或者不敢嘗試愛情的同學,杜柳的生死愛情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啟示錄了。再過兩年,我可能就得單獨生活在一個城市裏機械的做着某一件事,又或者會去愛一個不怎麼對的人,久了,就會有一種想要逃離的衝動或者自暴自棄。那我希望自己可以回想起,回想起現在的擁有的那份感動和執着。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如果能愛,請深愛!

有位旅行者,問佛:為什麼總是在我悲傷的時候下雪?佛説:冬天就要過去,留點記憶。我問佛:為什麼每次下雪都是我不經意的夜晚?佛説:不經意的。時候人們總會錯過很多真正的美麗。我問佛,為什麼別處下雪而我這裏不下?佛説:不要羨慕別處的風景,你身邊的才是最美的……吶,《牡丹亭》裏有它的至情至愛,刻骨銘心。但是小小的我,平凡的我,也可以活出自己本色。與其像杜麗娘小娃一樣的傷春悲秋,我倒是希望自己可以像,舒婷的《致橡樹》所寫,作為一株木棉,對愛情或者其他的感情保持一種相敬相依的姿態。在如果生活太過平凡,那就不要刻意的追求不平凡;如果生活驚濤駭浪,舟再小也會有自己的帆。生活裏,你我都可以走遠,保持本真,不要走偏。記得有個好友發表過一條心情所:“生活,每天都是一場浩劫“。那個時候,我有挺深觸動。現在再看,卻多了些頹廢傷感之意。只能説是以前我一直自認

為覺得自己過得不好,所以就喜歡寄託感情在這些傷懷之詞裏面罷了。其實,生活呢,其實就是一碗杯水,沒有那麼多洶湧。我們每個人都在透過它看世界,角度對了,彩虹也就出現了。杜麗娘在傷春寫真之事,也算屬於少年時期的多愁善感,現在看起來她也應該再樂觀點兒的不要因為相思而死,不過,為了湯顯祖的劇情,為了杜柳生死愛情的佳話,麗娘還是必須得傷感下的。這樣的説法也沒有批評杜麗娘的意思,調侃一下,活躍氣氛。不過,我必須承認,並大聲的説,至情至性之人,無人能及麗娘夢梅二人也。

在這裏一一細數《牡丹亭》給我哪些體會了。至情我想自己並不能全懂,只要略懂就好了。因為至情至性太沉重,所以我明白有這種東西就好。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至情,所以至情才會讓人樂此不疲,她才會獨有那雋永之美。我在平凡生活中能體會到至情,就是像我們每個人的爸爸媽媽,為了愛情,敢用一輩子來承諾對方,就算生活不再似青春那會兒激情四射。至情,人生之重!麪包會有的,這份情也會有的。現在,我希望做一個愛笑的女孩,做一個敢愛敢恨的女孩,簡單並温暖。我希望得到快樂並讓讓快樂感染身邊的人。偶爾任性,卻不犀利;偶爾敏感,卻不神經質。樂意和大家分享所有開心和不開心的事情。高興,就笑,讓大家都知道。悲傷,就哭,然後當做什麼也沒發生。僅此而已,試着愛上自己,哈哈~

《牡丹亭》觀後感 篇三

《牡丹亭》的演出時間是晚上6點半,據説要根據每晚的日落時間進行微調,以應和日暮的劇情。Myway的阿姨講,去課植園10分鐘的路程,我們5點從房間出來,一路向東,穿堂過巷,跨了幾座小橋,到課植園時已經6點多了。爸爸研究了街上矗立的導遊圖後説,"我們從鎮子的西南端走到了東南端。"途中給溪溪買了一把摺扇、一個繡面圓鏡,溪溪喜歡得緊。

課植園已經閉園,和溪溪一起在課植園門口的《牡丹亭》海報前留影,溪溪指着海報説:"媽媽,我喜歡那上面的衣服"——媽媽記得自己小時候也曾經非常的迷戀戲服,嘿嘿!

課植園門口的服務人員穿着繡有牡丹亭的背心,檢票時每人發給一個小袋子,媽媽一開始還以為是濕紙巾,撕開才發現原來是驅蚊帶,室外看戲,蚊子想來不少,到也難為組織者的貼心。

穿過幾進廳堂,來到課植園的後花園,花園小徑的盡頭,一池秋水以及竹林掩映中的一亭、一橋,便是實景舞台了。

日暮將至,東南角亭子前的古琴叮咚漸響,接着西北角小橋後的簫聲嗚嗚應和,琴撫簫吟後,春香和杜麗娘淺唱着"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逶迤而來。

溪溪悄悄的説:"媽媽,那個穿粉衣服的是杜麗娘?"

媽媽悄悄回答:"粉衣服的是丫鬟春香,穿青衣服的是杜麗娘。看戲不能講話的,有問題,看完戲再問。"

"要是粉衣服是杜麗娘就好了,我喜歡粉衣服。"溪溪細聲細氣的説完後開始安安靜靜的看戲。

《牡丹亭》原文共有五十五出,這次節選的是原文戲折裏面的第十齣《遊園驚夢》、二十三出《冥判》和二十八出《幽媾》。看演出前,見有文章將譚盾的實景《牡丹亭》和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進行對比,批評實景《牡丹亭》——《冥判》一出中閻王殿下的胡判官、黑白無常等大鬼、小鬼太鬧騰,但是我卻覺得這段處理得很不錯——陰冷而不陰森的閻王殿,鼓點清冷而明快,最主要的是掃掉了我唯的一顧慮——演出前,我一直擔心閻王殿的那段戲會嚇壞溪溪的。當那個判官説到:"想我當年也是個多情的。",觀眾席上頓時笑聲一片。

三齣戲銜接得很緊湊,毫無突兀之感。印象比較深的是《驚夢》裏柳夢梅的浪蕩、《冥判》裏陰間的温情。最愛的仍然是唱詞,像"遍青山啼紅了杜鵑,荼蘼外煙絲醉軟"、"似這等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這樣的唱詞,心中念過不知多少遍了,現在軟軟糯糯的蘇白唱出來,心中仍是感慨無限!

溪溪的興趣則是大團圓的結尾,杜麗娘和柳夢梅穿着花團錦簇的大紅喜服拜堂成親。

尾聲處理得很有現代感,撫琴的和吹簫兩位年輕女郎梳馬尾辮,着黑T恤,乘一葉扁舟漸行漸遠。

《牡丹亭》觀後感 篇四

老實説,我對戲曲知之甚少,對崑曲更是瞭解的不多。戲曲作為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似乎在我們這樣的90後們中間影響力漸漸減弱。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在老師播放有關《牡丹亭》的視頻時,我發現有許多同學都沒有認真地觀看。一開始,我也沒有認真看,但之後我發現我被它吸引了。我想這正是戲曲的魅力吧!《牡丹亭》説的是南安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才貌端妍,從師陳最良讀書。她由《詩經·關雎》章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後在昏昏睡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愁悶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託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三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遊後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髮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後,受杜麗娘之託,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發榜後,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牡丹亭》塑造了許多生動鮮活的人物,我很喜歡杜麗娘這一形象。她是《牡丹亭》中描寫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有着強烈的叛逆情緒,這不僅表現在她為尋求美滿愛情所作的不屈不撓的鬥爭方面,也表現在她對封建禮教給婦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而柳夢梅是一個富有才華的青年,但又存在着較濃厚的功名富貴的庸俗思想。可貴的是他在愛情上確是始終如一的。杜寶是封建家長制度的代表,是堅決的正統主義者,他用嚴格的封建教育來教養女兒,為了使女兒他日嫁到人家“知書識禮,父母光輝”。春香是一位活潑可愛的丫鬟形象。從某種意義上説,春香正是杜麗娘性格中調皮、直率層面的外化。

《牡丹亭》是一部愛情劇,它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國戲曲史上

浪漫主義的傑作。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洋溢着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感人至深。杜麗娘是中國古典文學裏繼崔鶯鶯之後出現的最動人的婦女形象之一,通過杜麗娘與柳夢梅的愛情婚姻,喊出了要求個性解放、愛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聲,並且暴露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牡丹亭》以文詞典麗著稱,賓白饒有機趣,曲詞兼用北曲潑辣動盪及南詞宛轉精麗的長處。明呂天成稱之為“驚心動魄,且巧妙迭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湯顯祖在該劇《題詞》中有言:“如杜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牡丹亭》觀後感 篇五

《牡丹亭》中瑰麗的愛情傳奇,以典雅唯美的崑曲來演繹,真是相得益彰,劇情曲折,架構恢宏。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外,其藝術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義手法引入傳奇創作。首先,貫穿整個作品的是杜麗娘對理想的強烈追求。其次,藝術構思具有離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節離奇,曲折多變。再次,從“情”的理想高度來觀察生活和表現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發掘人物內心幽微細密的情感,使之形神畢露,從而賦予人物形象以鮮明的性格特徵和深刻的文化內涵。三是語言濃麗華豔,意境深遠。全劇採用抒情詩,傾瀉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纖細的語言風格。這些特點向來深受肯定。一些唱詞直至今日,仍然膾炙人口。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

《牡丹亭》的主題在於一個“情”字,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來發展:第一本啟蒙於“夢中情”,第二本轉折為“人鬼情”,第三本歸結到“人間情”。《牡丹亭》可以説是一部有史詩格局的“尋情記”,上承《西廂》,下啟《紅樓》,是中國浪漫文學傳統中一座巍巍高峯。

從內容來説,《牡丹亭》表現的還是古老的“愛慾與文明的衝突”這一主題,不過,在《牡丹亭》裏,“文明”具有特殊的內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極力宣揚的理學、禮教。杜麗娘對愛情的嚮往是天生的,儘管她被長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強烈的思春之情,並最終獲得了愛情。

《牡丹亭》的意義在於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愛慾的客觀性與合理性,並對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強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與《西廂記》有類似之處,但是,《西廂記》是先情後欲,《牡丹亭》則是先欲後情;《西廂記》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發展,更多的是表達“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願望,而《牡丹亭》則特別突出了情(欲)與理(禮)的衝突,強調了情的客觀性與合理性。這種不同,是時代的差異造成的。

《牡丹亭》的愛情描述,具有過去一些愛情劇所無法比擬的思想高度和時代特色。明確地把這種叛逆愛情當作思想解放、個性解放的一個突破口來表現,不再是停留在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狹隘含義之內。劇中的青年男女為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不渝的愛情,歌頌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撓的鬥爭,表達了掙脱封建牢籠、粉碎宋明理學枷鎖,追求個性解放、嚮往理想生活的朦朧願望。

主人公杜麗娘不同於比她早幾百年的劉蘭芝和崔鶯鶯,也不同於比她晚一百多年的林黛玉。她並不像崔鶯鶯那樣,不滿包辦婚姻,要求郎才女貌的結合;不像林黛玉那樣,要求男女雙方思想、道德、感情一致的婚姻;也不像劉蘭芝那樣以死而殉情。她對愛情的理解很簡單,就是要求女人應當得到自己的權力,即對男性的需要,質言之,就是認為女人天生要有愛的權力。

杜麗娘告訴我們,情愛決不僅僅是要一個稱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愛柳夢梅,並不像崔鶯鶯愛張君瑞那樣,僅僅因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為兩個人對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杜麗娘的父母反對他們相愛,也恰恰因為他們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發展。也就是説,在她父母看來,作為一個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愛要求,本身就犯了天條。鶯鶯的母親並沒有這種思想,只認為她找的女婿應門當户對。所以,杜麗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情慾,而不僅僅是男歡女愛的美滿婚姻。她父母恰恰不允許她有這種“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權利。雙方發生衝突,杜麗娘於是要反抗,甚至以生命來抗爭。這一衝突,矛頭直指封建禮教和程朱理學,直指壓制人性的封建意識,所以,《牡丹亭》所寫的愛情,遠遠超出了愛情的範圍,洋溢着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

《牡丹亭》觀後感 篇六

《牡丹亭》這部作品以杜麗娘和柳夢梅的離奇遭遇為主脈,着重展現了它反禮教、反理學的核心思想。

《牡丹亭》的創意來自於一個傳説。傳説廣平太守馮孝將男馬子,夢一女人,年十八、九歲,言:“我乃前太守徐玄方女,不幸早亡,亡來四年。為鬼所枉殺,按生籙乃壽至八十餘。今聽我更生,還為君妻,能見聘否?”馬子掘開棺視之,其女已活,遂為夫婦。説廣平太守馮孝將的兒子名叫馬子。一日,馬子夢見一個約摸十八、九歲的女子前來跟他説:“我是前太守徐玄方的女兒,不幸早亡,死了到現在已有四年。可是我是被鬼枉殺而死的,不是正常死亡,若按生死簿上的記錄,我能活到八十多歲。現在,冥間准許我再重生一次,返回陽間作你的妻子,不知道你願不願意娶我?”馬子説:“我願意。”第二天,馬子就前往夢中女子所指引的地方,掘開女子的棺材,那女子還真就活了過來。從此二人便結成了夫妻。

故事非常的簡短,湯顯祖在利用這個創意時,為《牡丹亭》添加入了更多的浪漫情節,使得故事更加豐滿,更加浪漫,更加精彩。故事中對應徐玄方女兒的人物變成了家喻户曉的杜麗娘,而對應馬子的人物則有了一個更好聽的名字——柳夢梅。説南宋時期,南安太守杜寶的獨生女杜麗娘一日午睡,夢見一名青年書生——柳夢梅來到牡丹亭與她幽會,二人如膠似漆,十分相愛。夢醒後,物是人非,一派淒涼,從此杜麗娘也再沒有夢見柳夢梅。由於相思之苦,杜麗娘日漸憔悴,最終一病不起,於中秋之夜死去。臨終前,她請求母親將她葬在花園牡丹亭邊的梅樹下,並囑咐丫環春香將她的自畫像壓在太湖山石之下。其時適逢金國在邊境作亂,杜麗娘之父杜寶奉皇帝之命赴前線鎮守,戰事緊急,杜寶也只能匆匆埋葬了女兒,並造了一座梅花庵供奉她,便舉家前往前線。三年後,柳夢梅赴京趕考,走到南安借宿於梅花庵中,偶遊花園,恰在太湖石邊,拾到杜麗娘的畫像,發現杜麗娘正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晚上,柳夢梅夢到杜麗娘再度前來與他相會,二人訴説了多年的離別之苦,最後杜麗娘讓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二人結為夫妻。後受杜麗娘之託,柳夢梅前去尋找丈人杜寶。杜寶卻認定柳夢梅一派胡言,便將其打入牢獄。直到後來朝廷發榜,得知柳夢梅為新科狀元,杜寶才將其放出,但始終不肯認柳夢梅為女婿。最終鬧到金鑾殿上,事情才得以完美解決,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也有情人終成眷屬。

杜麗娘反封建的叛逆性格並非天生,有一個成長過程,幷包含着一定的複雜性。湯顯祖一方面通過人物關係提供杜麗娘的生活環境,一方面通過劇情發展揭示杜麗娘的內心活動,從而表現了杜麗娘叛逆性格的成長過程及其複雜性。

杜寶這些人代表封建勢力,代表禮教觀念,代表理學思想的統治。杜寶給人們的印象是一個正派的官僚,他忠君愛國,也還注意民生疾苦。但他除了擺出一副道貌岸然的古板面孔以外,什麼才能都沒有,顯得極為平庸。他奉命禦敵,臨陣對敵卻是束手無策,只好使用賄賂方式、欺騙手段來解圍,可以看出除了八股文章,真是可謂一無是處。對自己唯一的女兒,他不是像普通百姓那樣疼愛有加,而是逼着她學習她並不想學的《四書》,目的僅僅是為了維護他“名儒”的稱謂。而對他的妻子,他也是居高臨下的態度,呼來喚去,督促妻子對女兒嚴加管教。杜母雖然比杜寶懂得疼愛女兒,她説過“宛轉隨兒女,辛勤做老孃”的話,但她還是標榜自己孃家“世出賢德”,要給女兒做個“賢德”的楷模,凡事由杜寶做主,説是“但憑尊意”,一切照您的意見辦。她要把杜麗娘關在閨房裏,認為“凡少年女子,最不宜豔粧遊戲空無人之處”。她被封建禮教毒害了,卻又拿封建禮教去毒害自己的女兒。陳最良作為“腐儒”,也是被封建禮教毒害了的。湯顯祖對他有批判,又有同情。他從小攻讀儒家經典,但鄉試考了十五次,整整耗費了四十五年,仍然沒有功名,最後連廩生的膳食都給取消了,教書餬口也靠不住,被人稱為“陳絕糧”。他生活沒有着落,還迂腐得近乎愚昧,陷於不能自拔的境地。他教杜麗娘唸書,就只知道“孟夫子説的好,聖人千言萬語,則要人收其放心”。這跟杜寶説的“拘束身心”是同樣的意思。湯顯祖正是通過杜寶、杜母、陳最良等人物寫出杜麗娘的客觀處境,一個使人窒息的客觀處境。

杜麗娘從小受着嚴格的封建教育,她不能自由行動,也不能自由思想,絕不允許有個人的意志和感情。她被嚴密地關在家庭裏,同外界社會是完全隔絕的;她同時被嚴密地關在閨房裏,同外界自然也是完全隔絕的。她完全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活力。生長在這樣家庭裏的杜麗娘,禮法、家規、女誡、婦道等等像一重又一重的枷鎖,緊緊地套在她的身上。她因為疲乏,白天稍為睡一會兒,都被認為是行為放縱,有失檢點,就連她在裙子上面繡了成雙成對的花鳥,也要引起封建家長的大驚小怪,被看作是了不得的邪思妄念。

杜麗娘在這樣的生活環境裏循規蹈矩,唯父母之命是從。在新春時節,她跪着給父母敬酒祝壽,表示她的孝心。杜寶要她在刺繡女工之外,應該“知書知禮”,她答:“從今後茶餘飯飽破工夫,玉鏡台前插架書。”於是就在梳粧枱前擺上書冊,認真讀古聖先賢的典籍了。拜見塾師陳最良之前,她曾自誇“儒門舊家教”,“女為君子儒”,她甚至要求丫環春香跟她一同學習古代賢達婦女的榜樣。她對春香説:“你便略知書,也做好奴僕。”意思是春香略微讀點書,就會懂得尊卑長幼的關係,好侍候主子,當個忠實的奴僕。這些情況都表明能背誦《四書》的杜麗娘,的確像春香説的那樣“老成尊重”。

《牡丹亭》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謳歌了反對封建禮教和要求個性解放的精神。“夢而死”這種“死而生”的幻想情節,是浪漫主義理想化的虛構,也是對現實生活的昇華。因而讓人讀了感慨萬千,拍案稱奇。作品還用現實主義手法,批判了封建禮教對杜麗娘的殘害,逼得活生生的一個妙齡女子害春病而死。而杜麗娘的死,也是封建時代千萬個女子命運的悲劇的縮影和典型代表。杜麗娘的父親杜寶只知道用封建禮教苛求自己的女兒。雖説當官他是個清官,好官,勸農民種桑麻,但是之後遇到金兵圍城之時,雖有保護城中百姓之心,但無破敵之力。最後不得不靠老學究陳先生寫給前來圍城金兵頭領的夫人的信,用反奸計破圍。當柳夢梅前來認岳父,杜寶居然把中了頭名狀元的柳夢梅抓進牢中吊打,不肯承認女兒能夠還魂的現實。直到皇帝親自考問杜麗娘和柳公子,才使得一家團圓。杜麗娘的母親是一個不明事理的母親,只知道女子要守封建婦道,不知道這種封建禮教殘害的正是自己的親骨肉。作品還用大量的篇幅,展現了社會的動盪,民不聊生,戰火不斷,生靈塗炭。這種現實主義的手法,使作品賦予了活生生的時代現實基礎。

《牡丹亭》的愛情描寫,具有過去一些愛情劇所無法比擬的思想高度和時代特色。作者明確地把這種叛逆愛情當作思想解放、個性解放的一個突破口來表現,不再是停留在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狹隘含義之內。作者讓劇中的青年男女為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湯顯祖是明代戲曲作家,他在中國和世界文學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而他的這部《牡丹亭》便是他名副其實最好的證明。

《牡丹亭》觀後感 篇七

開場時,一曲宛轉悠揚的笛聲彷彿把人立刻帶入了夢境,那晚的演出令我非常興奮,不僅僅是視覺、聽覺,彷彿心靈也受到藝術美得洗禮。我能在這麼特別的文物劇場觀看這麼古老的崑曲傳奇代表作,真的非常感謝貴公司提供的這次觀演機會。

整場表演呈現出一種令人驚異的美,有些場景細節更是驚豔。比如那些蝴蝶飛向光亮,這一些都好像在夢中,或是在經歷詩意的旅行。那活生生的嬌美容顏,清亮亮的婉轉歌喉真的令人迷戀。我一直認為只是年紀老的人愛看戲,年輕人並不愛看戲,但沒想到來的人大部分是跟我年紀差不多的。這次我所看的《牡丹亭》跟以前我在電視上看過的相比,有了一些不同的部分,好像這次演的《牡丹亭》是針對時代變化而改變的,和一般人以為沒意思、無聊的、以前舊的《牡丹亭》不一樣,它更富有幽默感,更加時尚。這種幽默的部分,驅趕走了觀眾的煩惱和生活壓力。本來在我的理解上"崑曲是京劇,京劇就是崑曲",但我又不能準確的區分他們的不同。簡單的説,我對京劇的感覺是"華麗",對崑曲的感受是"優雅"。我想崑曲無論從音樂的節奏,樂曲的基調,還是詞曲的內容,人物的舉止都表現出一種優雅平緩、温文爾雅的氣氛。相對比較而言,以前看到的京劇更像窈窕淑女似的純真,而且更質樸。看了崑曲經典《牡丹亭》後,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明清時期的文人雅士唯獨對崑曲情有獨鍾的原因了,崑曲實在是一個從外到內都極盡雅緻的藝術。這果然是崑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的原因了。

《牡丹亭》,中國戲劇史上的巔峯之作,最能體現崑曲精緻浪漫的經典劇目。它的故事美:講述的是南安富家千金杜麗娘,一日去後花園遊玩,春色沉醉,不覺小寐。夢中見一俊朗書生(柳夢梅)持柳枝而來,兩情歡好一晌温存。夢醒悵然若失,感念成疾,竟至重病而亡。彌留之際囑丫鬟春香將她葬在後花園梅樹下,將其自畫像藏於太湖石下。千里之外的柳夢梅亦夢有所感,因赴考路經南安,抱病淹留,機緣巧合拾得麗娘自畫像,一見傾心,日日玩賞聲聲呼喚,叫得杜麗娘魂魄跨越陰陽前來相會,以幽魂之身薦枕於柳夢梅。二人情到深處,杜麗娘托出實情,柳夢梅痴心一往,掘墳救杜麗娘回生,二人終成眷屬。在現代生活中,已經如此開放的社會,像杜麗娘這樣開放的女子也不多見。可能是現代生活的誘惑太多太多了,愛的真正意義理解的人也越來越少了,人們追求的愛已不再那麼的"純潔"和"奔放",我們這種年紀的人可能對愛還不是很瞭解,但是如果有機會,我還是想像杜麗娘那樣轟轟烈烈的愛一回!

它的唱詞、唱腔、台詞美:演員、樂師皆按明代服飾裝扮;舞美設計充分尊重皇家糧倉建築原貌;現場演劇採用明式傢俱陳設;角兒完全靠嗓子和身段,樂師完全現場演奏,杜絕麥克風和揚聲器;開放式扮戲房一覽中國戲曲勾臉絕活;曲詞,與崑曲唱腔的婉轉、柔美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現代感台詞彷彿柳夢梅和杜麗娘的故事就在我們身邊,痴情的柳夢梅對麗孃的呼喚,好像喊出的是我們曾經的呼喚!滿園春色,麗娘作為一個大家閨秀所具有的內斂、含蓄、靦腆的特性沒有遺漏的展示在了我們眼前,而她作為一名養在深閨的少女所擁有的傷春的神態更是迷亂了我們的雙眼。

它的舞台、服裝美:整個舞台佈景、燈光非常簡潔,十分古典。服裝設計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風格,服裝隨着劇情時而靚麗奪目,時而淡雅飄逸,還是一個字"美"!

它的主題美:劇中的青年男女為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所謂理想的愛情必然是兩個人的愛情,所謂愛情的理想,也必然是兩個人共同的理想。《牡丹亭》就是在演繹一部可歌可泣、入死出生的曠世之戀。杜麗娘告訴我們,情愛決不僅僅是要一個稱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愛柳夢梅,是因為兩個人對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

皇家糧倉有着600年的歷史,崑曲之作也傳誦了600年,我7月20號觀看的是第599場演出,在明晚也將迎出它的第600場演出,這真是別有一番滋味,真心的預祝明晚演出更加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