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大學聯考1977觀後感300字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99W

大學聯考1977觀後感300字精品多篇

電影《大學聯考1977》的觀後感 篇一

對上影的這部國慶獻禮大片《大學聯考1977》早有耳聞,故事內容大概也能想象一二。只是我一直有個疑問,影片反映的是我們上一輩的經歷,表達的是我們上一輩的情感,作為80後的學生,一沒有經歷過廢除大學聯考的大悲,二沒有感受到恢復大學聯考的大喜,在我們的腦子裏大學聯考多半都是不堪回首的記憶,我們為什麼還要看《大學聯考1977》。

今天有幸提前看到這部《大學聯考1977》,頗有收穫。對我們上一輩的人來説,也許他們看到的是自己的青春,看到自己從苦澀到收穫的心路歷程,憶苦思甜,百感交集。在影院裏,劇情的每一波潮起潮落都能激起許多在場觀眾的強烈共鳴。我卻從中找到一個迥異於世俗觀念的平民英雄,影片中所反映出來的那些現今社會稀缺的品質和精神,亦讓人覺得彌足珍貴。

影片裏,墨守陳規,固執己見的老遲並不那麼討人喜歡,他利用組織給他的權力,對知青們的報考橫加阻撓,他不近人情地拆散陳瓊和潘志友,他近乎自私地想把自己器重的年輕人留在深山老林……看上去他是那麼的冰冷無情。然而我更願意相信,這並不是他的錯,從頭至尾,老遲一直是令人敬畏的。

我們都在感慨,恢復大學聯考,挽救了一大批人的青春,但這並不包括老遲。老遲的青春在哪,就深埋在眼前這個冰天雪地的農場中,他埋藏着老遲對這個國家的深沉熱愛,他承載了老遲默默耕耘的青春歲月。當知青們金榜題名,載譽返鄉,也許只有老遲留守這片土地,就好像一個執着的父親,為孩子們的成長而欣慰,不捨的還是那份辛勤耕耘的事業。

他執着於自己的信仰,執着於國家的事業,任勞任怨,不計得失。他信任潘志友,為了他的前途和農場的未來,他不惜破壞潘陳兩人的感情,對大家的報考百般阻撓,也是懷着一顆樸素的事業心,“都走了,誰來建設農場?”且不提是否耽誤來他們的前程,這種一股勁扎進事業的精神,也只有存在那個年代。

況且,得不到上學機會,也許會耽誤一些年輕人,但誰又能説在祖國的最需要的地方默默奉獻一生始終耽誤呢?除了老遲,令人動容的還有潘志友,想比那些追求自己理想青春無悔的考生們,肯犧牲自己一輩子紮在農場的他,更有理由贏得我們的尊重。

在老遲和潘志友身上,我們找到的是業已稀缺的一種精神,那種不求回報的奉獻精神,那種捨己為國的犧牲精神。

另外一方面,《大學聯考1977》也引發了一些人對大學聯考制度的新一輪討論。

現行大學聯考制度的種種弊端在今日的社會環境下逐漸顯露出來,無論學生、家長還是老師,抑或是所謂的教育專家,捱得上的挨不上的都來插一句嘴,“大學聯考制度”大有直逼“中國足球”的歷史地位之勢……無論爭議幾多,然則大學聯考在當下仍是一個相對合理的“最不壞”的選拔人才的制度,而用大學聯考在當今社會條件下面所暴露出的缺陷來質疑甚至否定恢復大學聯考的歷史意義,其不合理性是顯而易見的。

《大學聯考1977》觀後感1900字<五>篇二

看完大學聯考1977之後,感觸頗多,可以説這部電影拍的很好。原以為這是一部很刻板的電影,原以為這樣題材的電影總是會從學生,家長,老師三維一體的來描寫,看後才明白不是這樣的。本片從細微入手,圍繞黑龍江農場三分廠的插隊知青展開。以時代的變遷為大背景,以潘志友和陳瓊的愛情為主線,穿插陳甫德對陳瓊深沉的父愛,強子、阿三等人之間的友情,還有老遲這一級組織在時代變遷下,對於渴望知識青年從頑固到幫助的過程,語言詼諧幽默,沒有脱離生活,真實感人,從一個特別的視角,詮釋出愛情、親情、友情、和那個時代知青們對知識的渴求和時代的變遷。

一個時代的變遷,總是會深遠的影響一個國家和民族,總是會給後人留下點什麼。1977年12月被諸多評論家稱為‘一個國家和時代的拐點”,它所恢復的不僅是參加了那場考試的考生的信心,更是歷史的轉折,民族的覺醒。正如影片中陳瓊的父親陳甫德所説,恢復大學聯考比大學聯考本身更有意義。

影片中其實描述了兩個感人的愛情故事。一個很明顯,就是潘志友和陳瓊之間的愛情。在那樣的年代,許多的愛情都是一種渴望最終很難實現。當時的成分觀念和組織省察太嚴苛和偏激。正如在影片中,老遲對潘志友説,你的成分好,又是幹部,她也長得不咋地啊,為什麼喜歡上她,你小心以後,交結婚申請,不給蓋戳等等話。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陳瓊以莫大的勇氣為潘志友留下,而潘志友用莫大的勇氣將陳瓊送進了新的時代。在影片中,陳瓊對潘志友説,“我答應老遲給我尋個婆家,就是想留下來,在遠遠的守着你,興許,哪天你累了,想要找個人説説話,説説以前的事,我還在,還能陪陪你。”潘志友拿着草稿紙走出考場,對老遲説,“我考,是為她,我要把她送進考場,然後和你一起在這紮下根。”還有一個愛情故事就是陳瓊的父親和母親之間的愛情故事。陳瓊父親由於被判為歷史反革命,被迫斷掉六親。在影片中陳瓊曾哭着在門外對父親説,“媽媽在去世前讓我一定要轉告你,如果有來世,她還願意和你做夫妻。”

“歷史反革命”陳甫德對陳瓊深沉的父愛,留在未寄出的信紙上,那些無奈的呼喚,“瓊兒”,跨過白山黑水,只化作一封陌路的書信,和一摞幫助女兒參加大學聯考的複習材料,以及假公章的證明材料。在那樣的非常年代,不僅愛情無望,連親情也是奢望……。也難怪陳瓊後來只能對着遠去的火車大叫“爸爸”。

強子,阿三等等人之間的友情也是很讓人感動的。過去知青的出路就是推薦讀大學和招工,否則就只有永遠在這裏。例如,阿三做為已經招工的知青,為了一個不知道是否可能的消息就跑十幾裏地,給其他知青們帶去。後來,為知青們帶去最新的報考信息,雖然那是一個很破舊的收音機而且效果也不是很好,但是在當年來説也是很難的了。

知青們對知識的渴求也是很感人的。在那裏的8年裏,他們看不到任何未來的方向,突然宣佈恢復大學聯考的消息讓他們看到了希望。大家開始自發複習應考,為了尋找複習資料,強子黑夜去偷書,卻不幸被巡查人員抓住,送進派出所。臨走前,警察把他的書包還給了他,整整一包書都被沒收了,卻留下一套大學聯考複習資料。歷盡磨難的他們猶如盲人重見了光明,每天發瘋似的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為了爭取報名的權利,強子不惜絕食抗議。

印象最深的是這羣知青們拼盡全力地追火車去大學聯考的鏡頭。他們中一直有人摔倒,並互相攙扶,但還是不斷地有人掉隊。我在想,他們拼命追的不僅是火車,他們追的是希望,他們想要追回那被浪費在深山雪嶺中的11年的青春。

影片結尾,一直老頑固一樣,企圖用公章阻止知青們參加大學聯考的老遲,駕駛農場的拖拉機把他們送進考場,送進新的時代。老遲腰上掛着的那枚如金牌令箭一樣的公章,為陳瓊擔下了私自遞交假證明的罪名,“要是為了女兒,你敢私刻公章麼?”……“我也敢”。他樂着説,“這些都是我的孩子!”

最後的鏡頭是老遲在農場的廣播,“陳瓊,北京大學數學系錄取。好啊,去北京上大學!張國強,西南政法學院法律系錄取……”,老遲的聲音依然通過大喇叭響徹農場的各個角落——空曠的田地,寂靜的草場,從前知青們常常嬉鬧的院落。

“今天,1977年12月10日,一個老人,一個智者叫醒了我們,他説,孩子們走,去讀書去!”這是裏面的台詞,話裏講的這位老人就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32年前正是在他的指引下,無數上山下鄉的知青走進大學聯考考場,也伸延出知識改變命運的一個沉重的話題。

大學聯考1977觀後感 篇三

《大學聯考1977》這部電影拍的很出色,在此影片中前部分笑點很多,後部分十分感人。

此片中每個人性格鮮明,知青形象很吻合當時情形。老遲作為場長沒有多少文化知識,一枚官印整日別在身上。先開始大家都認為他不近人情、霸道,但後來事實證明他是十分仁慈的。老遲年紀大了,又無兒無女,無其他親人,只有這幫孩子,他害怕孤獨,所以把這羣孩子留在身邊。但是後來在緊要時刻,老遲發掘了他“父親”的角色。

在大學聯考恢復的第一年,這羣年親知青渴望回到校園,回到家鄉,為了獲得報名表,他們開始了與老遲的“鬥爭”。通過絕食,還將陳瓊的父親牽扯進來,老遲在這裏又一次體現了他的柔情,他讓陳瓊的父親回去了。強子回去報名,才得知要考當地工作地報名,且要介紹信,在他萬念俱灰時,老遲發了電報讓他速回,已給他報了名。老遲又一次體現了他“父親”的形象。

這部電影中,唯一的愛情便是陳瓊和潘志友。兩個人的愛情是單純的,令人感動的。因為沒有摻雜了現今的金錢利益權勢,他倆的愛情是純粹的,因為當是的特殊,陳瓊與潘志友被老遲阻止在一起,陳瓊竟願意遠遠地看着潘志友,陪襯他,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幼稚的行為,但反而體現了愛情的偉大!他倆彼此深愛,彼此都為對方犧牲。潘志友為了讓陳瓊安心回到考場,不惜與老遲鬧翻,獲得大學聯考申請表。而在將陳瓊送至考場後自己又出來了。他是一個講信用的男人,他答應了陪伴老遲,他並沒有食言。雖然他曾經是個高材生。

陳瓊大學聯考結果非常好,但由於她父親的原因,差點與北大無緣。這時老遲撒了謊,為了他其中的一個孩子。

在結尾中,大家為了大學聯考奔跑追趕火車的場景好感人。這是他們改變命運的重要機會,他們在為了命運奔跑,很可惜,並沒有趕上。在他們痛苦至極時,老遲—他們的“父親”出現了!

老遲是一個典型的中國父母形象,不善言辭,表面嚴肅不近人情,實際上卻是鐵漢柔情,體貼關懷。

這部影片中感人的地方太多太多,扣人心絃。

電影《大學聯考1977》的觀後感 篇四

從未想過,自己竟會哭得這般這般稀里嘩啦,看來從內心深處我還是老媽説的感性動物,見不得感人的東西。不過,在看這場電影的時候,彷彿自己也回到了那個時代,我看過很多回顧那段時光的影片,更從父母口中多少聽出了斷斷續續,或感人或滑稽的故事。但不知怎的,這一次卻難擋我奔流的淚水,呵呵,好沒有男子漢氣概的話。

故事的主人翁是一羣60年代,響應黨的號召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當時間一晃11年,家鄉成為了回憶,自己的遠大抱負變成了腳下一片一片的黑土地,現實和理想的強烈反差,被每日麻木的生活所掩蓋。但當恢復大學聯考這一消息不脛而走時,故事的主人翁們如同見到了陰霾中突現的陽光吧,通過各種手段,排除萬難終於參加了大學聯考。

與同類作品相比,似乎難免俗套,但故事中最讓我感動的,卻是其中主人翁們對於上大學幾近瘋狂的嚮往、父親與女兒之間親情、男主人翁與女主人翁之間的愛情以及朋友之間的友情在那個時代的表現。

在其中,我感到了,父親心中對女兒深深的愛,那是一種可以犧牲所有去挽留的愛,也看到了,那個時代,父親的無奈和悲涼,特別是看到父親和女兒在門裏門外的對話時,已難忍眼中的淚水。在那個淡化人性的年代裏,人和人之間最原始的感情,都無法滿足,再談什麼理想和信仰,就都沒了底氣。作為一個男人,讓自己需要保護的人,忍受苦難,對於一個男人來説,是最大的痛苦。

11年的等待,是不願再等一分鐘的渴望,我感受到了那份渴望,所以熱淚盈眶。

大學聯考1977觀後感 篇五

四年前的九月,我進入了這所學校,失落過,彷徨過,不知所措過,不明白這就是夢想的大學,還是已經忘記了自我的夢想。刻苦讀書,彷彿已經成為了高中時的記憶,大學四年裏,我們捫心自問,挑燈夜讀的有幾個,自發早起早讀而不是為了紅卡加分的又有幾個?

此刻,我已經進入了大四,一種前所未有的緊迫感壓的我喘但是氣,為了找工作,許許多多的證等着我們去考,投簡歷、面試、筆試,考研、考公務員,放在我們面前的選取許許多多。而正是這個時刻,需要用到我們大學裏所學到的知識,需要我們展示自我的實力。能夠説,這是對我們大學生涯的一次大閲兵,它可能直接影響到我們的後半生,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

可能正如電影裏所演的,我們號召“讀書去”,卻彷彿指明瞭,只有讀書才有出路,只有上大學才能有好的前途。大學生不再是“讀書人”,而是代表一個孩子能否“有出息”的衡量標準。於是,這三十多年來,家家户户擠破腦袋讓自我的孩子上好的高中,參加各種補習班,考名牌大學,砸鍋賣鐵也要讓孩子上大學。而那些沒考上的學生,便成了家長們口中的“反面教材”。

記得高中的時候,完全不明白自我想要幹什麼,只明白順着父母的意願“考上大學”。如果我們在高中的時候就明白,自我上大學是為了什麼,也許我們就不會有大學渾渾噩噩的四年,也許會讀更多的書,學習更多的知識。

《大學聯考1977》,讓我看到那羣失去回程期望的知青,為了改變自我的命運所作出的一場鬥爭,他們只想用知識改變被耽誤的人生和命運,不用每一天在農場,而是回到户籍地,當城裏人。當他們為了趕上去大學聯考的火車而一路狂奔時,他們奔向的是他們的理想,奔向的是他們新的人生的起點。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在農場,對大學聯考的渴望成了知青的救命稻草,為了大學聯考,他們能夠絕食抗議,能夠“反組織”,為了大學聯考,他們能夠放下一切。鄧小平將大學聯考恢復從1978提前到1977,也驗證了當時的中國對知識型人才的渴望和需求。大學聯考制度的回覆,將知青從黑暗中拯救出來,給他們帶來了曙光,給全中國帶來了生的期望。

想想我們此刻,坐在明亮的教室裏上課,有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傳授知識,然而許多同學卻趴在那裏睡覺、玩手機,我真是為他們感到羞恥,這是花着家裏的錢,浪費自我的光陰啊。書到用時方狠少,等到我們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才會發現,原先我們的知識結構是如此不完整,在大學裏所學的知識是如此淺薄,那時候,想要學習,想要找人請教,就比此刻困難多了。

大學聯考的恢復,是為了讓更多的有志青年能學到更多知識,用知識武裝自我,使自我變強,使中國屹立於世界強林之國不倒,因此我覺得我們更就應珍惜大學的四年,因為他們來之不易。

大學聯考1977觀後感 篇六

《大學聯考1977》把焦點放在了大學聯考這一個永但是時,一石激起千層浪的話題之上,那個時代的人有着自我實實在在的體會,此刻的人對它也不陌生,既愛又恨。不禁窺探導演和製片人的精明。

《大學聯考1977》講述了一羣因____而發配邊疆“北大荒”的上海知識青年。在1977年恢復大學聯考的時候,大家對大學聯考的執着,以及“反面”主角革委會主任“孫海英”,對大家大學聯考的態度……個性是當大學聯考那天,大家在孤立無援的時候,當孫主任開着帶着犁杖的拖拉機,載着一車人奔赴考場時,我已熱淚盈眶。故事的情節並不新穎,但是演員們真實的演出一次次讓我們從心裏留下了眼淚。

主題是大學聯考,一部電影不僅僅僅是告訴我們歷史,是讓我們聽聽那個時代的聲音,大學聯考的本身好處大於大學聯考,史實本身好處高於史實。

因為上山下鄉的緣故,因為“黑五類”的緣故,他們早早的就被剝奪了讀書的權利。十年,二十年,時光太長了,人生有幾個十年又有幾個二十年。他們渴望着人生的轉機,直到鄧小平的復出,明白大學聯考制度的重新實施。新的大學聯考制度不在思考父母成分,不再需要組織蓋章,人最後又開始有了自由。

在我們頻頻對大學聯考質疑的這天,看看電影當中的人們對大學聯考的期盼與感激,未嘗不使得我們再一次反思,是我們要求的太多,還是大學聯考制度本身有問題。

前面已經説過,電影情節並不新穎,甚至能夠説是老套,但就是這老套的東西,往往也經常是打動人心的東西,談到這部電影當中的打動人心的地方就不能不談談電影當中的親情。

父愛同母愛一樣無私,他不需要回報;父愛是一種默默無聞,寓於無形的一種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在《大學聯考1977》中,陳甫德對於陳瓊的父愛,就讓人深悟到父愛的偉大。因為自我是“黑五類”,他不得不跟自我的妻子離婚,不得不有女兒而無法相認。當明白大學聯考制度恢復的時候,他不顧一切千里迢迢感到農場去給女兒送複習資料。但是此時的陳瓊早已經為了自我的生存,割斷了與父親的一切關係,一切向組織靠攏。當父親冒充教育局的人來到農場時,她毫不猶豫的揭發了他,並無意思顧及親情。那時的陳瓊已經被黑暗的生活壓迫失去了常人的一切,她只是機械的想擺脱黑五類,想擺脱黑暗的社會給她帶的一切災難。

然而在這些矛盾衝突的背後,基本的人性依然殘存且生生不息。連性格扭曲的陳瓊在內內心深處也留有一絲輕易不敢觸動的軟弱,那就是為人子女的親情。當陳甫德離去,陳瓊站在空曠的雪地裏腳步踉蹌,跌跌撞撞的奔走呼喊,那一聲聲爸爸更是撕心裂肺,催人淚下。

電影,敍述了很多,本來就已經説過,電影本身傳達的東西比他本身多。電影當中不乏令人遺憾的地方,有些情節純屬累贅,這些我們便無從在談論。

大學聯考,人們永遠談論的話題。新的大學聯考剛剛結束,又有多少是是非非讓人談論呢。

《大學聯考1977》觀後感500字 篇七

1977年是文化革命剛剛結束的一年,孩子的學習被整整耽誤了20年。大學生都是千里挑一,不,萬里挑一。這還不包括無法參加考試的孩子。有些孩子,學問不少,一肚子墨水,卻因為出身問題而無法考試,這些孩子的命運都掌握在一枚小小的圖章上,這圖章好比皇上賜的尚方寶劍,蓋與不蓋都關係着一條生命的發展和前途。

為了考試,學生們付出的不只是汗水,和淚水,有時還有血。電影開頭的呢個場面令我們大多數同學都難忘。呢個被大家稱為“小根寶”的小孩。一副小小的身板,卻參加了呢個啥玩意兒的“背重大學聯考”,一人為了參加大學聯考背起了300斤重的袋子。到後來實在堅持不住,在終點前半米處倒下了。大夥都被他感動了,臨時決定改變規則,將終點線搬起,向後移了一米,讓他參加了大學聯考。他還因為不能考試而悶悶不樂上吊自殺。

知足吧,起碼我們不會因為出身而不能參加考試,想想1977年的同胞們,我們有什麼資格説累。更沒有資格説什麼書本枯燥乏味。在那個年代看書是一種福氣,上課跟是夢中的事。

沒有人給他們佈置作業,也沒有人逼他們學習,是他們自己選擇了學習,選擇了大學聯考。當我們毫無意義的咒罵會考時,1977年的學生卻在努力的學習,以學為樂是我們當代學生難以做到的一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大學聯考1977觀後感 篇八

大學聯考,不是人生的終點,但卻是為數不多的自己可以決定自己命運的機會。我知道這句話是在高三那年,而我真正讀懂理解這句話,是在看完《大學聯考1977》之後。影片以上世紀七十年代上山下鄉青年的大學聯考為題材,為我們清晰地勾勒了過後青年學子對知識的渴望的形象,為我們真實地再現了當年的歷史畫面。這部影片給我深深觸動了我的內心,我將按照不同的角色來談談我的感觸。

老遲,這個人物在影片中極其鮮明,他是一個口口聲聲不離組織的人,它代表了組織,他手裏的公章就是權力的象徵。他是一個極其愛面子的人甚至有些死不悔改,卻也是一個刀子嘴豆腐心的人。他的形象可謂一波三折,從影片開始一個風趣的三分廠廠長,到想盡辦法組織學生報名,最後再到親自送學生進入考場。他從一個固執地當權派,最後變成了一個平凡地有愛心地父親形象。他的角色變化,體現出了當時的政策變化,文開始後,知識青年開始下鄉,老遲就是下鄉青年的一個管理者,他代表了權力,他要維持整個秩序,維持無產階級文的成果,因此在他看到學生們對上大學的渴望時,會想盡辦法阻撓,當然到最後,我也能理解他,他們複員軍人對下鄉也是不情願的。尤其到最後,學生們因為拖拉機壞了而趕火車的場景尤其感人,他們追逐的不僅僅是火車,更是在抓住知識的機會。老遲送他們到考場讓我的心裏暖暖地,因為此刻,他真的是把這些人當成自己的孩子,他不願意耽擱他們的前程。

強子,其實強子只是一羣青年的代表,對知識的渴望在他身上體現的最為明顯,從最初由機會推薦上大學,他舉行的抗包比賽拉票,到後來為了爭取報名表的絕食,到他去偷書,他的形象是鮮明的,體現出當時青年人對知識的渴望,對改變自己命運的渴望。強子時刻沒有忘記自己的夢想,他不但自己堅強地努力爭取,而且也鼓舞小根寶堅強面對,抓住機會。

陳瓊,她是另一個典型,就是成分不光彩,這點給我感觸極深,因為爸爸的歷史問題,她無法通過組織審查,推薦上大學不可以,而且在報名時候也一道一道的門檻,從本質上來説,陳瓊是無辜的,她是清白的,但是在特殊的歷史時期,這無形的剝奪了她的機會,這就是為什麼她對爸爸會那麼恨,她迫切想改變命運,但是出身不好給她打上了烙印。影片中還有一個細節,就是老遲説讓老闆給陳瓊介紹婆家的時候,她堅定地答應了,這充分體現出當時陳瓊的出身不僅僅影響了她的大學夢,甚至連她的婚姻她也沒有選擇的權利,她如果想和連長結婚,老遲是不會給蓋章的。

電影《大學聯考1977》的觀後感 篇九

今天下午,老師帶着我們到體育館去看《大學聯考1977》這部電影。

1977年是大學聯考恢復的一年,也是給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大學聯考是改變個人和國家命運的趕考。在1977年之前,許多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山下鄉。在那種條件下,沒有任何的複習資料,但是,人們的複習熱情沒有因此而減少。在影片《大學聯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這些知識青年,面對大學聯考恢復時,所發生的事。

在影片中,當人們得知大學聯考恢復時,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在他們乘拖拉機的時候,拖拉機卻熄燈了,無法前進了。他們只好跌跌爬爬地往火車站跑去,過程中有兩個人精疲力竭了,只好停留在原地,等待着其他人考進大學的消息。他們這種精神使我感動,也值得我們學習。

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多麼美好,而他們這些知識青年為了考大學要經歷這麼多的坎坷,我們應該好好珍惜上一代為我們創造的幸福,好好珍惜這麼好的學習機會!為將來考上理想中的高等學府而努力!

《大學聯考1977》觀後感 篇十

那個年代,想讀書是多麼的困難,不讀書就只能永遠留在農村種地,無法發揮自己的光和熱,無法去實現自己的理想!都是知識分子,落魄到那個地步,真的很可憐,這也是十年內亂帶來的惡果之一。幸好鄧小平同志用心提出恢復大學聯考,那些想讀書的青年人才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價值。

劇中最令我感動的地方就是當他們得知能夠參加大學聯考之後那種激動,那種對知識的渴望。我們這代人,吃得好喝的好,但是卻沒有那種對知識的渴望,上學也完全是被家裏逼的,談到大學聯考更是怨聲載道。但我想,如果你看了這部電影,你也許會喜歡大學聯考。雖然它有很多很多的缺點,但是目前它是唯一適合我們國家的選拔制度。試想一下,如果此刻還是當年那種的推薦制度,上大學要靠政治背景,我們此刻多少人還能上得了大學了?所以,我們每一個大學生都要珍惜此刻的機會,好好利用大學裏面的資源,儘可能的去多學習科學知識,為我們的祖國,為我們自己的未來奠定好基礎。

電影裏面的感情也讓我思考了很多。陳瓊願意等,但是現實很殘酷,每個人都要應對,他們應對的就是那個時代的保守觀點。現實社會中,浮躁的人太多,想在一齊就在一齊,想分就分,想要找到電影中那個年代純真的感情,真的太難了。

最後要説的就是導演和演員的出場。孫海英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演員,很成熟,很有魅力。他的激情燃燒的歲月讓我感動了很久很久。周顯欣,很漂亮,對她我不太熟悉,但是很支持這種新演員,期望能夠走的更遠啊。

期望以後這種組織看立志電影的活動能夠更多,更好,讓我們大學生活能夠豐富些,讓我們思想能夠更加深入,不能再那麼膚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