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0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七期觀後感【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51W

2020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七期觀後感【多篇】由本站會員“第三者”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2020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七期觀後感【多篇】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七期給我們展示了我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國,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國的傳統文化數不勝數,隨處可見。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整理了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七期觀後感,希望對大家的工作和學習有所幫助,歡迎閲讀!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七期觀後感1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説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築牢文化自信,也就是具體地築牢羣眾文化自信,牢固樹起羣眾文化自信觀念。

一、自覺地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引領於羣眾文化自信的築牢全過程。

這是一條根本原則,必須堅定不移,堅持不懈。力導羣眾文化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地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二十四字社會主義核心值觀消化弄懂、吸收融進羣眾文化的方方面面、層層階階,轉化到大眾的文化行動、行為中去,進入到民眾的血液裏。堅決抵制反面的落後的消極的乃至負面的文化逆襲,自覺淨化社會環境,健康向上,積極進取,做正能量流播的弄潮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築牢羣眾文化自信、築牢文化自信的過程永遠在路上,有始無終,沒有任何可懈怠的空隙與機會。沒有累代的積澱,沒有世代的承繼,自覺持續恆久的文化自信就確立不起來,更談不上築牢及其築牢後的穩固自信和永久自信。

二、打造一支在基層思想宣傳文化戰線上的主力軍。

開展基層文化服務,實現人民羣眾文化自信,文化隊伍首先是保障。一個富有戰鬥力的領導集體是推動社科類社團不斷髮展的核心所在。只有建設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不斷提高領導人員科學判斷形勢、準確把握大局、駕馭複雜局面和嚴格公正管理的能力,才能鍛造出一支高素質、高效率的人才隊伍,使基層文化機構各項工作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要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教育引導村裏的文化工作人員從思想深處解決好為人民服務的問題,把一切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作為文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敞開文化活動室的大門,任何村民,只要自願,皆可進入,不看身份,不看年齡,不看學歷,一律平等對待,一視同仁,力求做到有求必應,應有結果。

三、激發和調動人民羣眾參與文化建設,提供必要的活動場所。

堅持發揮人民羣眾的主體作用,人民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最深厚的力量源泉。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羣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類社會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是由人民羣眾創造的。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必然是文化的創造者。基層文化工作開展得好不好、有沒有成效,必須回到基層羣眾這個根本上來。加強基層文化站、文化室建設,深入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電影放映、公共圖書等文化惠民工程,積極開展文明社區、文明村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滿足廣大基層羣眾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積極為有文藝細胞的村民提供專門場所,做好後勤保障。如建設一批文藝工作室、書畫創作室、舞蹈排練室等活動性場所,配備筆墨紙硯、電腦、藝術服裝等創作必需的設備器材,安排交流平台、講座場所等,或開辦大班式講堂,義務講授輸送創作常識,儘量大眾化再大眾化,尤其鼓勵傳統演藝和民間民俗藝術的挖掘、整理和傳承。甚至對於喜歡並追求休閒娛樂的大眾,也是一樣,免費提供活動場所、棋牌類設施,一應俱全,各取所需,有意識地促進其發揮引領作用,帶動、牽動和推動羣眾文化繁榮。只有把基層羣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把藴藏在羣眾中文化活力充分激發出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才能有廣泛羣眾基礎,才能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四、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給不同文化和價值觀念交融交流帶來前所未有的影響,民生、貧富差距、公權力運行等公眾關注的社會熱點信息,易引發輿情,如果處置不當,將會爆發網絡輿情。思想上如若未能提高警惕、高度重視,往往不能把握最佳的時機和行動方法,未能在最快的時間做出反應,因此一開始就沒有成功掌握社會輿論控制和引導的主動權。在熱點事件上,特別是存在一定難度的輿情危機,也很難做出準確的研判。而對於一些謠言和不符合實際情況的網絡言論還沒有形成處置的習慣,輿論宣傳和控制方面都沒有達到最好的效果,最終導致輿情惡態發展。黨員幹部要牢固樹立起新時期的網絡輿情危機意識,把網絡輿情控制放在更高的位置來認真對待。途徑主要有:首先要敢於接觸網絡,不能再生活在過去的無網絡時代,要充分自信地面對網絡與網民,以負責任的態度參與網絡管理。其次就是以網絡管理為快樂,網絡作為政府與網民交流的信息公路,是政府部門聽民聲、消民怨、集民智的重要手段,利用網絡引導公眾積極參政議政,才能更好地落實執政為民的宗旨,把網絡變成政府各項工作的助推劑。再次就是要掌握參與網絡管理的一般方法,工作思路要遵守網絡媒體的運作規律,熟悉網絡心理,對網絡輿情苗頭進行及時準確的研判,形成高效有危機管理機制,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七期觀後感2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從古至今,從現代追溯五千年的歷史。傳統文化顧名思義,就是從古代一直流傳至今的文化,這些文化都是古人,我們的失人,從他們身上演變而來的。比如,屈原是清明節的代表,屈原如果穿越到現在,絕對會是一位偉大烈士,供在中國的烈士陵園。

由於屈老的堅貞不屈,為國為民,不畏強權,誓死不做賣國的,寧可跳入江中犧牲自己的性命,也不會為了一點小利益,而出賣國家出賣自己的人格,不會踐踏自己的尊嚴。

屈原死後,他的後人們為了紀念他,雖然他一直活在人們的心中,但是現實中還是需要表示一下的,他們在屈原自殺的江中划着小船,撒着用葉子包着的米團,人們覺得這樣魚蝦就會吃這些米團,而不會吃屈原的軀體了。由此在江中划船變成了賽龍舟,撒米團演變成了現在家家吃的粽子,而在那一天人們把那一天定位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之士的紀念日,每年的4月4日就是紀念屈原的日子,我們叫它“清明節”。

例如這樣事例還有很多,很多人肯定都不明白,在除夕春節為什麼要放鞭炮,讓我來告訴你為什麼。

相傳每年有一天,有個叫“年獸”來擾亂居民的安全,出居民糧食,毀他們的房子,弄的他們人心惶惶。可是看年獸那麼兇惡高大,他們卻又不敢與之抗衡,終於有一天他們發現年獸怕響聲,於是家家户户都在年獸來的那天放起了鞭炮。年獸聽見這些鞭炮響聲,嚇得落荒而逃,人們終於又回到了平靜的生活。那天就成了除夕春節,就是這麼來的,家家户户都要過年,給紅包,這樣才吉利,説這一年都會富富貴貴,平安無事。

這些都是我們中華的傳統文化,我們中午的傳統文化節,所以源遠流長,就説明我例舉的僅僅是個皮毛,還有好多好多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就是有了這些傳統文化我們才會多姿多彩,這傳統文化代表了我國古代到今天,人民的智慧結晶。

就是靠的這些傳統文化,而就是這些傳統文化是別的國家,甚至別的星球所沒有的,它們是我國獨一無二的,是智慧,是結晶,是成果,所以它們會源遠流長。

中華傳統文化又是博大精深的,你想模仿想複製那是遠遠不可能的。如果是簡簡單單的,有何是堪稱“傳統”這兩個字,就算再給你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它只會越來越神祕,你永遠知道的不是它的皮毛,其精髓不是精深,而是很精深,非常的精深。

所以我説中華傳統文化是源遠流長,是博大精深,是獨一無二的。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七期觀後感3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時強調,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説到底是要堅定今年兩會,代表委員們圍繞文化自信展開熱議,表示要不忘初心、堅守正道,始終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蓋舉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離不開文化興盛的支撐,這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習近平總書記繼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之後提出的第四個自信。自中共十八大以來,“文化自信”一詞在習近平的公開講話與文章中出現多達10次以上。愚以為,中國的文化不僅要“傳承下去”,而且要“光大起來”,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惟我國家,亙古亙今”的文化自信。

不忘本來,方能贏得未來。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與“根”。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是因為我們有着燦爛的文化,有着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我們的本來。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其固有的根本。這個根本,就是其文化。

中華民族擁有5000年文明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着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支撐着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歷經劫難而浴火重生,這一文化血脈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最強大的文化基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華民族有着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

不忘傳統,才能更好傳承。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源頭,歷史文化傳統決定着道路選擇。“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每個中華兒女最深沉最持久的內心印記,能喚起最牢不可破的民族認同。

無論是紅遍大江南北的《中國詩詞大會》展現的文字魅力,還是凝成生活記憶的筷子毛筆展現的器物魅力,受其滋養、得其澤被,難以割捨、無法剝離。可見文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的最好詮釋。任何國家的制度設計,必然植根於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否則就會水土不服、功敗垂成。當前中國處於文化大國的崛起過程中,我們必須選擇社會主義正確道路,才能實現從文化大國走向文化強國。

不忘底氣,更要接地氣。文化自信不能僅僅只是停留在大腦裏和嘴巴上,而是要落實到行動中和措施上,要從娃娃抓起、從小涵養。要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工程,這對於青少年的培養、對於文化自信的堅守都非常重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重在活化,活在當今藝術的創造中,活在年輕一代的心中。同時不能遺忘無數根植於鄉土的地域文化織就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也意味着要對這些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進行挖掘和闡發,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文化的和風細雨浸潤羣眾的生活,進而喚起基層羣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熱忱。從孩子、從青年、從基層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文化自信。

實現中國夢,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文化自信不能矮化,必須“擼起袖子“傳承下去、光大起來!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七期觀後感4

如今相對開放的國際環境,使得各種地域文化交匯融合,過各種洋節日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這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漸漸地不被重視。現今保護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人肩負着的使命。

中國的傳統和文明需要傳承。這些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生存和發展的產物。現在的中國人,未來的中國人,若是無法瞭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發展,輕視這些傳統和文明,那麼這樣的中國人也就失去了屬於自己的特色。

中國的傳統節日和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形成的品性的緊密聯繫,也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容被西化。中秋節寄託了遊子對家的思念;端午節展現了耕作的勞動人民對豐收的喜悦;清明節表達了親人對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則體現了人民嚮往和平快樂生活的樸素願望。這些節日背後所存在的意義,是任何一個洋節日無法替代的。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保護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端午從原來沒有節假日變成了休假一天,電視媒體也日益加大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提高人們的瞭解和重視程度。

在這個受到外來文化強烈衝擊的21世紀,我們太多地關注於西方萬聖節的南瓜;情人節的玫瑰;聖誕節的白鬍子老人。從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餅,對於我們每一箇中國人來説這都是一種本土文化的丟失,沒有了這些文化和傳統,我們也將丟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處於現今社會的我們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國的傳統和特色往往不適合擁有古老歷史的中國。就像君主立憲制不適用於中國;刀叉無法成為中國人吃飯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説話方式無法改變中國人的婉轉一樣,洋節日也不應該成為中國人的節日。

一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歷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長期積澱和凝聚之後又經後人總結和實踐而成的,從種種節日風俗裏,後世的人們可以清晰地體驗到先民生活的歷史文化圖景。當承載着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不再受重視,節日的文化內涵漸漸被遺忘,中國“文明古國”的盛譽也將不復存在。

我們需要加強對傳統節日的宣傳與弘揚,從自身做起,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

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七期觀後感5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我們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一、堅定文化自信,切實增強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責任感使命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這新的歷史方位,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重大意義,以強烈的時代責任感,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一)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不僅開創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還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進行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文化。不僅代表了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趨勢,還代表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新的形勢下,我們只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發展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領文化建設,才能在紛繁複雜的社會意識和社會文化生態中,有效引領各種社會思潮、抵禦腐朽文化影響,不斷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報告中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縱觀世界歷史,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都離不開文化的積極引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實現振興強盛,都需要以文化繁榮發展為支撐。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是接近目標,越需要準備付出更為艱鉅、更為艱苦的努力。正是有了這一強大精神力量的凝聚和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才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奮勇前進;也正是有了這一強大精神力量的支撐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更加充分地展現出旺盛生命力。只有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才能更好提振起全黨全國人民的信心和鬥志,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朝着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

(三)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必然要求。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可以看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這就要求,要達到新時代這一目標,離不開發展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又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因素。如果沒有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實,就不可能有真正幸福的人生和美好的生活。可以説,衡量美好生活,文化是一個重要尺度,是一個顯著標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從温飽到總體小康,不久將實現全面小康。只有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才能更好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豐富,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更充分,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更充實。

二、堅定文化自信,不斷加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前進步伐

十九大報告指明瞭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指導方針和發展路徑,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始終堅持,並自覺貫徹落實到工作中去,努力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上,創造新的文化輝煌。

(一)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人民羣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主人,是文化成果的創造者、享有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的文化。一旦脱離人民,文化建設就會喪失根基,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我們要牢固樹立宗旨意識,不斷強化大局觀、全局觀,把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統一於文化建設實踐之中。更加自覺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我們應當結合實際,堅持從羣眾最關心、最期盼的問題入手,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讓文化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

(二)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關鍵所在。只有形成導向正確、積極健康的文化環境,才能成就文化理想、實現文化價值;只有營造生動活潑、寬鬆和諧的文化氛圍,才能煥發文化生命力、創造力。要提倡理論創新、文化創新、知識創新,提倡不同觀點、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討論,鼓勵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讓文化創新精神競相迸發、持續湧流。知識分子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要認真貫徹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加強團結、加強引導,最大限度發揮他們文化創造的積極性,最大限度把他們凝聚在黨的周圍。

(三)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新創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質特徵。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發展,都離不開繼承傳統和借鑑外來,更離不開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做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客觀科學地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對其內涵和表現形式加以補充、拓展、完善,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充分展現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和時代價值。以更加自信的心態、更加寬廣的胸懷,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只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從我們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出發,堅定民族自信,發揮我們的優勢,就能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到達勝利的彼岸,勇往直前,不斷鑄就新時期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三、堅定文化自信,全力做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各項決策部署

黨的十九大報告為我們做好新時代下的文化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必須從政治的高度出發,緊緊抓住重點任務,全力以赴抓好落實,不斷開創文化建設新局面。

一是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歷史與實踐反覆證明,只有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我們的黨才有戰鬥力,我們的民族才有凝聚力。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要加強陣地建設和管理,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

二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着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着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堅持全民行動、幹部帶頭,從家庭做起,從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藴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三是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抵制腐朽落後文化侵蝕,推進誠信建設和志願服務制度化,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注重加強對貧困羣眾的思想教育,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弘揚孝善文化,着力激發貧困羣眾的內生動力。

四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中進行無愧於時代的文藝創造。要結合當前脱貧攻堅實際,努力創作出一批精品力作,加大脱貧攻堅典型和榜樣的宣傳,積極營造起關心扶貧、參與扶貧、支持扶貧的濃厚文化氛圍。

五是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任務。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也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的必然要求。按時實現必須堅持以改革促發展、促繁榮,堅定不移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注重發揮文化扶貧作用,深度挖掘我市貧困地區的旅遊資料,加大旅遊資源開發利用,通過“文化+扶貧”“旅遊+扶貧”等模式,帶動貧困户創業就業,實現脱貧致富。

2020青年大學習第九季第七期觀後感精選【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