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十六屆五中全會學習心得體會文章(精選多篇)

欄目: 工作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88W

目錄

十六屆五中全會學習心得體會文章(精選多篇)
第一篇:十六屆五中全會學習心得體會第二篇:十六屆五中全會學習心得體會第三篇:十六屆五中全會學習心得體會文章入黨思想彙報第四篇: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心得體會文章第五篇: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心得體會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十六屆五中全會學習心得體會

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已經圓滿結束,一個學習貫徹全會精神的熱潮迅速興起。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是我們黨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性會議。胡錦濤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了我國下一個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奮鬥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温家寶同志就《建議(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説明。全會結束時還發表了公報。全會通過的《建議》,描繪了我國“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這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作出的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戰略決策和重大部署。認真學習、全面貫徹好十六屆五中全會的精神,對於動員和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認真學習好十六屆五中全會的精神,是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的基礎和前提。我們要認真學習胡錦濤同志在全會上的重要講話,認真學習全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及温家寶同志就《建議(討論稿)》向全會作的説明,認真學習會議公報。學習,必須完整、準確地領會全會的精神;通過學習全會的各項文件,明確當前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國內國際形勢,明確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明確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是黨中央的重大部署,在思想認識上切實做到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學習貫徹好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必須要抓住關鍵。要明確認識,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根本的是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把發展作為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繼續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我們要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切實把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轉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來。 學習貫徹好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必須發揚優良學風。要以全會的精神為指導,緊密聯繫實際,分析本地區、本單位、本部門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實事求是找差距,定措施。要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努力提高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能力,提高駕馭全局的能力,提高處理利益關係的能力,提高務實創新的能力。要增強機遇意識、發展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憂患意識,堅持講政治、講黨性、講大局,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學習貫徹好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黨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我們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積極全面準確深入地宣傳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動員全黨全國人民把思想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把力量凝聚到落實全會提出的各項任務上來,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振奮精神,紮實工作,鋭意進取,開拓創新,為實現“十一五”規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鬥!

第二篇:十六屆五中全會學習心得體會

金秋時節,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後,在北京勝利閉幕。這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入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了我國下一個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奮鬥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這是今後一個時期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十六屆五中全會及其審議通過的《建議》,必將對中國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是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是一次激勵全黨和全國人民在新的發展起點上繼續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邁進的會議。在局黨組的帶領下,我深刻的學習了有關的資料,現在就我的學習,談下我的一點收穫:

一、對《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主要精神的理解。

怎樣理解“十一五”時期必須“立足科學發展,着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 《建議》提出“十一五”時期要“立足科學發展,着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這24個字是對《建議》主要精神的集中概括。

立足科學發展,就是要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在不斷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要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務必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上取得實質性進展,真正走上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更加註重統籌協調,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振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使全國人民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着力自主創新,就是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促進增長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中心環節,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要改善技術創新的市場環境,加快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加強技術諮詢、技術轉讓等中介服務。要實行支持自主創新的財税、金融和政府採購等政策,完善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要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繼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加大消化吸收和創新提高的投入,積極參與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優化科技創新環境。

完善體制機制,就是要不斷推進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各項改革,不斷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形成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體制環境。要着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健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宏觀調控體系,切實把政府職能轉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上來。推進財政税收體制改革,形成有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節約能源資源、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財税制度。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金融體制。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進一步提高利用外資質量,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着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更好地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努力實現互利共贏。

促進社會和諧,就是要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保障人民羣眾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促進社會安定團結,為經濟社會長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要把就業作為民生之本,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把失業率控制在較低的水平;要把社會保障作為民安所在,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範圍,為社會穩定、社會和諧提供有力的支撐;要逐步理順分配關係,更加註重社會公平,使人民羣眾共同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要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努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立足科學發展,着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這四句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立足科學發展是對“十一五”時期發展方向的總體要求,着力自主創新是推動科學發展的一個關鍵環節,完善體制機制是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保障,促進社會和諧既是科學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科學發展的環境條件。

二、對《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六個必須”的原則的理解。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制定“十一五”規劃,要堅持“六個必須”的原則。這“六個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紅線”,為中國經濟社會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強有力的保障。

“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中國的問題需要發展來解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要求我們必須保持一個平穩較快的發展速度。“十五”期間,我國國民經濟預計年均增長8.8%,“十五”計劃主要目標已提前實現,我們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到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只需7%的年均增長速度就可以實現。

同時,發展必須是科學的發展。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資源和環境瓶頸制約,國際貿易摩擦增多,“三農”問題突出,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這需要我們更要注重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避免經濟大起大落,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

“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近幾年經濟快速增長消耗的能源、資源代價是驚人的。從2003年起至今,我國能源消費增長速度與經濟增長速度之比,從過去長期低於1一躍而升到1.6左右。與此同時,鋼坯、焦炭等高能耗產品出口大幅度增長,造成國內已經短缺的資源大量外流。

當前,資源和環境瓶頸約束已經上升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之一。我國人均石油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淡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我國的資源並不富裕,不能長期支撐這樣高消耗的發展模式。因此,必須把資源節約作為基本國策,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

“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國際經驗表明,在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階段,傳統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的邊際貢獻率會遞減,而體制創新、經濟發展模式創新與科技創新將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我國正處於這樣的階段。

當前,我國高新技術領域核心技術薄弱,加工製造業缺乏知名品牌,依靠低附加值的加工製造取得國際分工的道路已經越走越窄。我們已進入必須依靠自主創新加快發展的新階段,必須增強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以提升國家的整體競爭力,實現經濟增長驅動力的順利接替。

“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我們看到的是大都市的繁榮景象,而在西部偏遠山村,那裏的交通、道路、教育、醫療設施極為簡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在農村和西部地區。要讓廣大人民羣眾分享到經濟增長的“紅利”,就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當前我國存在着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僅表現在gdp的差異,更體現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的差異。今後,國家將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手段,把醫療、教育、衞生、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向西部延伸、向農村延伸。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更側重於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和發展環境。

“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當前,我國正經歷經濟轉軌、社會轉型,不可避免地面臨着大量複雜的社會矛盾。收入差距拉大日益引人關注,侵害羣眾利益的現象屢見不鮮。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必然要求我們從以往偏重物質增長轉向重視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和諧進步。

建設和諧社會,將從解決關係人民羣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入手,更加註重社會公平。看病貴、上學難等羣眾反映突出的問題,歸根結底是社會事業發展的滯後,因此必須加快發展醫療衞生、科技教育等社會事業。同時,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使百姓心裏感到更踏實。

“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過去20多年的歷史一再證明,改革開放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強大推動力。當前,改革已進入攻堅階段,對外開放已使我們融入全球市場,只有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才能不斷增強促進發展的體制活力。

當前,有些領域改革仍處於滯後狀態,有些仍止於表層,有些帶有濃厚的部門色彩,這些為改革的深化造成了障礙。我們要從體制機制上解決制約科學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建立起有利於增長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建立起有利於統籌兼顧和協調發展的管理體制。改革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產權制度,建立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切實轉變政府職能,任重道遠。

三、對《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解。

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則被確定為國家“十一五”規劃中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方向。

“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概念,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提出過。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提出“小康社會”概念,其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此次五中全會所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則是在新的歷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導下的一次農村綜合變革的新起點。

胡錦濤總書記去年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指出,縱觀一些工業化國家發展的歷程,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農業支持工業、為工業提供積累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但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也是帶有普遍性的趨向。

201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3萬億元,二三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5%以上,財政收入2.6萬億元,已經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經濟實力。因此,國務院總理温家寶在201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要下決心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

回顧過去幾年,從中央到各地,圍繞農民增收這一主題,通過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直接給農民以實惠。各地種糧農民首次享受到直接補貼的好處;全面放開了主產區的糧食購銷和價格,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糧食購銷市場化和經營主體多元化的格局;明確將部分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業土地開發;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對產糧大縣實行轉移支付……

2014年農民增收6.8%、糧食增產9%之後,今年國家又出台了進一步促進糧食穩定增產、農民持續增收的政策,如加大農業税、農業特產税的減免力度,着力建立為農民減負的長效機制。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提出,格外引人注目。新農村的新,新在農村的發展能夠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體現和諧社會的要求。隨着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通過城市對農村的反哺,工業對農業的反哺,使農業得到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使農村社會能夠實現和諧。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在經濟上就要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來提高農村產業的競爭力,提高務農勞動者的收入。在社會事業、文化事業等方面可以通過國家對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調整來實現。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是十六屆五中全會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短短20字的定位,涵蓋了多方面意義。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增加農民收入。

但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絕不僅僅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反哺之義也不止於增加農民收入。五中全會強調,要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這意味着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農村教育、文化、醫療、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等社會事業,也將進入加速發展期。

農民手裏沒有錢,農村各項經濟社會事業投入不足,後果不僅是缺水少電、交通不便等影響到農民生活質量,甚至基本的看病就醫、讀書上學也難以滿足。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彌合各項公共事業方面的城鄉差距,也正是讓當和國家領導人放不下的事。據報道今年4月温家寶在四川巴會考察時對鄉親們説:“我心裏始終有三件事放不下,一是讓農村孩子能上學,二是讓農民看得起病,三是讓農民過上好日子。”國慶節期間他在河北農村考察時更進一步明確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為農民辦好四件大事:一是發展農村經濟。二是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三是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四是增加農民收入。

同時我們也應該欣喜的看到,近幾年國家已經出台了一些令人欣慰的舉措: 一是在農村教育方面,《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提出,到2014年,西部地區整體上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目標。國家還確定,“十一五”期間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國小全面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在過去義務教育免除學費的基礎上,農村學生的書本費、雜費等費用也將全部由國家負擔。 二是在醫療衞生方面,中央財政今年將在上年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公共衞生、農村衞生的投入力度,預計涉及中央集中採購的金額將有30多億元,這個金額明顯高於2014年招標採購總計22億元的總值。

社會主義新農村應包括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5方面:因地制宜地建設各具民族和地域風情的居住房,房屋建設要符合節約型社會要求;完善基礎設施,道路、水電、廣播、通訊、電信等配套設施要俱全;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尤其在環境衞生處理能力上要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徵;新農民是指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農民”;新風尚就是要移風易俗,提倡科學、文明、法治的生活觀,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農村要想改變面貌,除了政府加大投入以外,也需要農村提高自身自我發展的能力,這樣就必須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特別是要提高農業的附加值、科技含量。但是新農村建設是一個歷史過程,不能一哄而起。所以中央特別強調要尊重農民的意願。

按照“民主管理”的原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點非常重要。通過實行民主的社區管理,有利於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更好地參與當地的經濟建設,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帶動全國經濟的發展。

如何落實中央精神並轉化為具體政策,是今後的重點所在。概括一些經濟學家的觀點,國家應重點加大五方面的扶持力度:一是建設包括道路交通、信息網絡在內的農村基礎設施,二是治理和保護農村自然環境,三是重點發展醫療、養老等農民社會保障體系,四是支持農業生產,五是發展教育事業。

我們相信,在黨中央的正確帶領下,今後幾年內能使農業、農村與工業、城市及國民經濟的其他方面協調發展,農民生活質量得到質的改善,農村建設上一個大台階,並給相關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四、對《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的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理解。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把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問題作為中心議題,並作出決定,意義重大深遠。我們一定要從時代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重大意義,從而不斷提高自身執政能力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大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三大歷史任務的現實需要進入新世紀新時代,面對新的形勢和新的任務,我們既面臨着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又面臨嚴峻的挑戰和考驗。在機遇和挑戰並存的條件下,大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繼續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的現實需要。

從國際局勢看,政局正發生新的深刻變化。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維護和平、謀求發展是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也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但整個世界處在大變動之中,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在增加,天下並不安寧。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我們黨必須以寬廣的眼界觀察世界,不斷提高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做到審時度勢、因勢利導、趨利避害,牢牢掌握主動權。

從國內來看,改革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歷史性的偉大成就,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我們也必須看到,改革和發展的道路並不平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完成新世紀三大歷史任務還任重道遠。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利益關係更加複雜,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使我們面臨着新的困難和壓力。這都要求我們黨要不斷提高執政能力,才能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大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關係黨的生死存亡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課題 。我們黨成為執政黨,是歷史的選擇,民族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在我們黨成為執政黨的同時,也就承擔起振興中華民族,保持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歷史責任。我們黨成為執政黨,由於地位和環境的變化,黨的功能、目標、任務、活動方式、與國家的關係等等,與執政以前相比,都有了根本的不同。執政黨不同於革命黨,它要執掌政權、履行執政職能,必須大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不斷提高治國理政的本領和水平。

黨執政以後,一方面使我們黨有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條件,同時也使黨面臨着被權力腐蝕的危險,容易滋生脱離羣眾的現象,滋生貪圖享受和消極腐敗現象。黨越是長期執政,拒腐防變的任務越是艱鉅。因此,對於執政黨來説,必須切實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不斷提高拒腐防變的能力。 尤其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實現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結合,既是一個偉大創舉,又是一個全新課題。因此,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黨要有更高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有更強的抵禦風險和拒腐防變的能力。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大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大力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是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迫切要求。我們黨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的長期實踐中,高度重視和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黨在實踐中鍛鍊得更加成熟、更加堅強。黨的執政能力同黨肩負的重任和使命總體上是適應的。但是,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黨在執政能力建設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黨的執政能力的發揮,只有切實解決這些問題,才能有效地提高黨的執政水平。

世界上一些執政黨建設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提高執政黨的執政能力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必由之路。從世界範圍來看,最近二三十年來,政黨執政的環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各國執政黨都在思考如何順應歷史發展潮流,鞏固執政地位的問題。引人注目的是,在世紀之交,世界上一批長期執政的大黨老黨失去了執政地位,其中包括前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共產黨在內,促人深思。世界上一些執政黨喪失政權的原因儘管十分複雜,情況各不相同,但不重視執政能力建設,不能正確應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不能有效解決(本文權屬文祕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請登陸www.網絡查看)國內經濟和社會發展問題,脱離羣眾,失去民心,這些則是共同的。因此,在執政的情況下,加強黨的建設,必須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為重點。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的召開,吹響了“十一五”發展的進軍號角。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是動員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綱領性文件。 五中全會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我們一定要進一步增強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對“十一五”發展的形勢判斷和總體部署上來。

第三篇:十六屆五中全會學習心得體會文章入黨思想彙報

金秋時節,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後,在北京勝利閉幕。

這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入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擘畫了未來五年的宏偉發展藍圖。

這是今後一個時期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十六屆五中全會及其審議通過的《建議》,必將對中國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關鍵時期:“十一五”時期的歷史方位

“關鍵時期的一次關鍵會議”——這是輿論對十六屆五中全會的基本定位。

“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説,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三年(更多請搜索:)前,黨的十六大作出的這一重大判斷,吹響了新世紀新階段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新號角。

彈指之間,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第一個五年即將過去。“十五”時期的中國,以舉世矚目的成就贏得全世界的讚歎。“十一五”時期能否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為下一個十年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對於能否實現十六大提出的國內生產總值到2014年比2014年翻兩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決定性意義。

這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面臨的第一個“五年時期”。如何適應紛繁複雜的國際經濟形勢,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趨利避害,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航船繼續乘風破浪?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這是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0美元后的第一個“五年時期”。一些國家、地區的發展歷程昭示我們:在這個機遇和挑戰並存、希望與壓力同在的黃金髮展期、矛盾凸顯期,如果舉措得當,經濟社會發展將實現新的跨越;如果應對失誤,很容易導致經濟徘徊、社會動盪。

面對戰略機遇期,我們耽誤不得;處於發展關鍵期,我們失誤不起。五中全會在深入分析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後,突出強調我們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十一五”時期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歷史地位”。

科學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靈魂

“十一五”規劃,是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後編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是這一重大戰略思想由理念全面轉化為實踐的第一份“五年路徑圖”。針對“十一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全會突出強調,要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發展取得的成績,讓每一箇中國人自豪;發展存在的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讓我國危機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暴露無遺。不斷拉大的城鄉差別、區域差別,嚴重製約經濟社會更快的發展。不少地方在發展中單純追求增長規模,經濟質量和效益低下,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破壞。重大安全事故接連發生,安全事故損失已佔全國gdp的2.5%……

堅持不同的發展觀,就會有不同的發展前景。2014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第一次全面、完整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總結了國內外在發展問題上的經驗教訓,站在歷史的、時代的高度,進一步指明瞭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

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展的道路——這是十六屆五中全會傳遞出的鮮明訊息。全會突出強調,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軌道。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五中全會對“十一五”期間的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6個“必須”: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並作出一系列具體部署。

以人為本:提綱挈領的發展本質

突出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強調讓人民羣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是十六屆五中全會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

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從黨的十六大提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到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的重大思想,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一切決策、舉措的中心。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都具有提綱挈領的意義。從各級幹部深入基層噓寒問暖、解困救急,到有關部門頻頻出台便民利民舉措;從全國28個省區市免徵農業税,到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初步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不僅對黨員領導幹部的政績觀、利益觀、地位觀產生深刻的影響,更在社會生活的角角落落引發廣泛的變化。

發展的力量來源於最廣大人民,發展的成果必須惠及最廣大人民。專家指出,雖然近年來我國各項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温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但堅持以人為本,親近民生、關注民生,對“十一五”的中國而言,仍然是緊迫而現實的重大課題。

5年前,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是發展經濟的出發點和歸宿。”5年後,十六屆五中全會高揚“以人為本”的大旗,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一系列層面,提出了諸多新的思路。這預示着,“十一五”規劃的編制,將從過去偏重於物質財富的增長,轉向更加重視人的發展。就業、教育、衞生、公共安全等人文和社會指標,正引人注目地出現在規劃編制者的視野。

和諧社會:進入操作、實踐的新階段

“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位置”“認真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問題”“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五中全會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確立為“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並就認真解決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出了具體部署。

當前,我國正經歷經濟轉軌、社會轉型,不可避免地面臨大量複雜的社會矛盾。收入差距拉大的現象日益引人關注,侵害羣眾利益的現象屢見不鮮。少數沒有得到妥善處理的人民內部矛盾,甚至發展成為羣體性事件。

從黨的十六大鮮明提出使“社會更加和諧”的要求,到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從今年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深刻闡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重要原則和主要工作,到五中全會提出一系列思路和舉措……回顧這一發展軌跡,人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黨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考在不斷深化,和諧社會建設這個宏大命題,已逐步從初步破題進入操作、實踐的新階段。

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五中全會從這6個方面,對和諧社會建設作出全面規劃。這是黨中央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基於對國情、民情的深刻洞察而作出的重大部署。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由經濟、政治、文化的三位一體,擴展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四位一體,中國共產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也在達到新的高度。

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推進器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五中全會公報關於自主創新的敍述,讓人印象深刻。

近年來,在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有一種現象卻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醫藥生物技術領域,幾乎所有藥物專利均為發達國家擁有;dvd行業,大批企業交不起國際專利費而紛紛倒閉;汽車製造領域,真正的國產車僅佔10%。由於缺乏核心技術,缺少自主知識產權,我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仍處於低端位置……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將難以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支持。黨中央一再強調,必須更加堅定地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推動力量,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中心環節,把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對我國來説,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既是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支撐,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支撐,又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支撐,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重要支撐。

全會明確要求把自主創新作為制定“十一五”規劃的着力點,強調科技發展要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不斷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提出在“十一五”期間,要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這使得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更加系統、更加具體。

社會主義新農村:三農工作邁入新境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五中全會公報中的這一表述,引起不少人的關注。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針對近年來糧食產量連年下降、農民收入徘徊不前、城鄉差距不斷擴大的

第四篇: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心得體會文章

金秋時節,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後,在北京勝利閉幕。這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入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國共產黨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擘畫了未來五年的宏偉發展藍圖。關鍵時期:十一五的歷史方位關鍵時期的一次關鍵會議--這是輿論對十六屆五中全會的基本定位。十五時期的中國,以舉世矚目的成就贏得全世界的讚歎。十一五時期能否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為下一個十年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對於能否實現十六大提出的國內生產總值到2014年比2014年翻兩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具有決定性意義。面對戰略機遇期,我們耽誤不得;處於發展關鍵期,我們失誤不起。五中全會在深入分析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後,突出強調我們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十一五時期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歷史地位。科學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靈魂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展的道路--這是十六屆五中全會傳遞出的鮮明訊息。全會突出強調,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軌道。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五中全會對十一五期間的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6個必須: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並作出一系列具體部署。以人為本:提綱挈領的發展本質突出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強調讓人民羣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是十六屆五中全會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5年前,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是發展經濟的出發點和歸宿。5年後,十六屆五中全會高揚以人為本的大旗,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一系列層面,提出了諸多新的思路。這預示着,十一五規劃的編制,將從過去偏重於物質財富的增長,轉向更加重視人的發展。就業、教育、衞生、公共安全等人文和社會指標,正引人注目地出現在規劃編制者的視野。和諧社會:進入操作、實踐階段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位置認真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問題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五中全會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確立為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並就認真解決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出了具體部署。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五中全會從這6個方面,對和諧社會建設作出全面規劃。這是黨中央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基於對國情、民情的深刻洞察而作出的重大部署。隨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由經濟、政治、文化的三位一體,擴展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四位一體,中國共產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也在達到新的高度。改革攻堅:在關鍵領域尋求突破目前我國正處於改革的攻堅階段。五中全會的這一科學判斷,形象地揭示了歷經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正處於一個新的關鍵時期。改革的本質,是體制機制的創新。農村税費改革、壟斷行業改革、股權分置改革、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投資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等一系列關鍵領域的關鍵改革加速推進……一系列改革舉措的相繼出台,使得2014年成為改革攻堅年。但攻堅還僅僅是開始。從現實看,有些改革進展不快,處於滯後狀態;有些改革仍止於表層,整體上沒有實現質的突破。全會號召全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更大決心加快推進改革,努力從根本上消除制約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使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全會從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推進財政税收體制改革,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加強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形成有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完善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保障等7個方面,對攻堅階段的改革作出具體部署。

第五篇: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心得體會

最近,黨中央在北京召開了十六屆五中全會。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是指導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確立了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為新階段國家建設的中心議題。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推動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建議》提

出的“六個必須”的原則,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通過認真學習,我有如下的體會: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必須以保持黨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為核心,這句樸素的話語深刻回答了黨治國理政“為了誰”的問題。回顧歷史興衰,一個政權要跳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怪圈,關鍵在於能否始終如一地得到人民羣眾的擁護和愛戴。縱觀當今世界,執政黨的根本任務就是整合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力量,共同推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這就迫切需要人民羣眾對政權的認可和信任,説到底就是“人民支持不支持、擁護不擁護、答應不答應”。如果把共產黨人比作種子,人民羣眾就是土地;黨來自於人民,植根於人民,服務於人民。一句話,只有代表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才能在執政的艱辛道路上無往而不勝。義貴有功,功在利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創造老百姓的幸福生活。特別是對經濟欠發達的甘肅來説,發展是最大的政治,是大勢,是必然;對人民來説,發展是願望,是企盼;對我們黨員幹部來説,發展是責任,是使命,是“保持同人民羣眾血肉聯繫”的根本所在。全省黨政領導和黨員幹部,必須深刻認識到貫徹落實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我省加快發展的又一次大好機遇,既要為羣眾發展又要靠羣眾發展,要始終不渝地高舉“改革、發展”的旗幟,抓項目、抓企業、抓黨建,以更大的決心和氣魄,更高的熱情和速度,更穩的姿態和步伐,在加快發展中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

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不僅要為民造福,更要勤政高效、清正廉潔。老百姓看執政黨,看歷史也看現在,看説的也看做的,看中央也看基層,看政績也看敗績。共產黨植根於人民羣眾,而懈耽奢靡和腐敗,正是引誘黨員脱離力量之源的大敵。如果“深入羣眾”不是看看羣眾的鍋灶,看看廁所,看看洗澡的地方,而是直奔酒店,直奔歌廳,人民公僕的形象蕩然無存,官老爺的派頭昭然若揭,怎麼能奢求為民謀利?

怎麼能奢求血肉聯繫?“天地之間有桿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黨員幹部只有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新高度,在人民羣眾的監督下正心、清欲、廉潔,以嚴格的民主制度和監督體系約束自身,才能永遠保持那麼一股勁,那麼一股革命熱情,那麼一種拼命精神,那麼一種血肉深情,與人民羣眾在風雨同舟中共同締造屬於我們的美好未來

本站推薦更多精彩文章:

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心得體會

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心得體會

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心得體會文章

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心得體會(四)

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心得體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