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書筆記與啟示多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26W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書筆記與啟示多篇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書筆記與啟示範文一

《明朝那些事兒》這部作品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説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公權貴族以及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理的演義。

在第二部中,明朝經歷了跌宕起伏,為世人所銘記。大明的發展史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瞭解歷史的興衰,對現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大明的發展與輝煌

朱棣坐在皇帝寶座上,似乎註定會為明朝帶來輝煌。自“靖難之役”後,永樂便開始了他改造明朝的宏偉藍圖,而他正是有太多的規劃與理想,也帶來了不少煩惱——曾經的建文帝,或許是他的謹慎,派出大臣尋找他的下落,與此同時,他要確保自己的藍圖進一步實現,於是解縉開始為《永樂大典》奮鬥,鄭和開始下西洋的壯舉,自己也以身作則,遷都北京,帶領大軍揮師北上五徵蒙古,南下討平安南。每一次的親征,都證明了大名的實力,也正是有了用了的親征,明朝才得以安定。他以自己的智慧及作戰經驗展現了一代帝王的風采,他正是一位出色的統治者。正如他的不平凡的一生,他的生命結束再了北征蒙古歸來的途中,一代帝王從此與世長辭!

帝國的仁政與清明

朱高熾在得到了楊士奇的支持後,終於還是順利登上皇位,開始了他為期不長的執政史。在這期間,他曾糾正了父親的錯誤,不畏人言,不怕反對,這是毫無疑問的壯舉。但“好人不長命”,他只在皇位上坐了不到一年,但這足以對得起他諡號中的“仁”字,也無愧他一代英主的美名。不久後,朱瞻基也開始也自己的奮鬥,他曾在給父親謁陵的途中,遇上了勞作的農民,從農民平淡的語言中,他看到了百姓的苦,能夠體諒百姓,這也正是仁政。這對父子是不折不扣的好皇帝,雖然沒有永樂的宏偉藍圖,帶兵征戰的氣勢,但卻出現了為期不長的“仁宣之治”。

明朝的命運與決策

“仁宣之治”結束後,明英宗在王振的誤導下犯下一個有一個的錯誤,但王振卻毫無分寸,帶領神機營二十萬大軍再次出征蒙古,可兵多又有何用,王振一直在做美夢,從未為國家着想過,才導致了全軍覆沒,皇帝被俘。曾經屹立於世界的大明朝如今危在旦夕,但英雄都是誕生在千鈞一髮之時,帝國未來的拯救者——于謙,開始了力王狂瀾,“殉國忘身,捨生取義;寧正而斃,不苟而全!”這種行為舉止的承諾,註定了一個不平凡的人生,在危急時刻,于謙作為一國之首以不變應萬變,堅守城池,永遠無所畏懼,在的積極配合下,終於讓他保住了這個曾輝煌一世的帝國。無論在多麼絕望的情況下,也不要放棄希望,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創造奇蹟。于謙有他的行為為我們證明了這一真理。

最後的矛盾與爭奪

或許歷史總少不了親情的紛爭,曾經的皇帝真的回來了,這讓弟弟十分不滿,也真是處在權力至上的年代,讓他們不過親情,永遠都是做事做絕,他還囚徒自己哥哥,但最後垂死的他只能讓出皇位,從此開始了新的歷史篇章,一些人的命運註定從此改變。

大明朝的興衰成敗,湧現出一代的風流人物,有人因此流芳百世,也有人從此遺臭萬年,這就是不同的人生,這種人生不僅決定自己,也影響着國家。大明正是有了太多人的精心付出,一代帝王的英明,才會被現實的我們看到,讓他在過去的歷史中熠熠生輝。現實的我們,就時時代的選擇,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流芳百世,但至少我們能及自己所能為時代做出貢獻,能夠創造自己滿意的人生!

再看大明朝,確實感受頗深,他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照出的絕對是前方的光明。

明朝,輝煌之時代也!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書筆記與啟示範文二

歷史是什麼?歷史就是那些斷殘瓦、古廟荒冢嗎?就是那些發黃的書籍,那些重大的事件嗎?不是,絕對不是。《明朝那些事》一書為我們詮釋了:歷史原來很精彩!

《明朝那些事》一書用通俗幽默的語言,有趣的筆法還原了歷史原貌,講述了從明初至明末這段長達276年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這本書集結了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國製造工人的嚴謹、法國釀酒師的情懷以及美國戲劇演員的幽默。

我覺得在這段長達276年的明史中,留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朱棣了,直白地講,朱棣確實是一個惡霸無賴,他蠻橫無理、臉皮極厚、六親不認,但同時他又是一個關心民間疾苦的好皇帝,一個善於用兵打仗,身體之中流淌着好戰血液的軍事天才,一個獨具慧眼,知人善仁的長者......,朱棣他就是這麼一個讓人愛恨交加的人。在一些正史上,對於朱棣一般都是負面描寫的居多,但這本書讓我們更客觀、公正地去了解認識了朱棣。

在朱棣在位期間,他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打造出了一個真正的太平盛世;他雖文化水平不高,卻讓人修成了一部光耀史冊,流傳千古的偉大書籍——《永樂大典》;他讓鄭和肩負着尋找建文帝與微服四海的使命七下西洋,展現出了一個偉大國家和民族的氣度與底藴——強而不欺、威而不霸;他多次率軍平定蒙古少數民族,通過他極強的軍事天賦,將韃靼以及瓦剌打得是落花流水,為明朝邊境帶來了幾十年的和平。可能因為早年的征戰經歷,讓他有些嗜血成性,在他剛當上皇帝時,做出了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誅方孝儒十族!這也成為了他一直以來為世人所議論的詬病。

除了朱棣之外,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兄弟之間為了黃維德鬥爭。永樂年間,最激烈的莫過於朱高熾與朱高煦之爭,戰爭雖沒有硝煙,卻叫一個慘烈。還有朱祁鎮被也先抓走後,朱祁鈺當上了皇帝,原本情同手足的兄弟倆頓時反目成仇,朱祁鈺想方設法地想置其於死地。在感歎世事多變的同時,我心中也有一絲絲悲哀與愁緒,也許皇位如同吸毒一樣,只會讓人越來越上癮。

歷史是有血有肉的,歷史其實很精彩!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書筆記與啟示範文三

“皇帝一十八年冬,百官筵宴正陽宮。大明日出照天下,五湖四海春融融!”每次閲讀這首詩,字裏行間滲透出來的磅礴霸氣之感,便彷彿讓我忽感穿越到了那金戈鐵馬的年代,忽感彷彿正在鳥瞰着那浩浩湯湯的大明江山。

現在想來,明朝的創建似乎本身就是一個足以令人瞠目結舌的奇蹟:一個要飯的和尚成為了至尊,成為了天下的統治者,管轄着上百個附屬國,創造了對世界及其有影響力的朝代……是的,要不是有如此之多的歷史記載,誰會去相信呢?

可就像明月先生所説的一樣,“縱觀歷史,總會發現許許多多有趣的現象。”對於一個在揭去皇帝的面具後,身份是一個和尚的人。我們不得不發問:他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可以用自己一手創造的朝代統治我們276年呢?他到底做出了什麼卓越的事情,被歷史如此牢牢地銘記呢?

那就不妨在下説説我眼中的大明太祖朱元璋。

不得不承認,他是一個有大智慧、大謀略、目光十分長遠的勇敢的人,因為他善於想到別人想不到的,善於將各種手段運用到各種地方。他也沒有張士誠和徐壽輝那種足以導致自己死亡的“小富即安”的心理,在稱王天下之後,他依然我行我素的導演着一幕幕“慘劇”。而且就像明月所説,“要麼不做,要麼做絕。”也是他永不改變的人生信條。不僅如此,他還有一個足以置人於死地而無聲的可怕之處——喜怒不形於色。你永遠拿捏不準朱元璋面對着你時他的心裏正在琢磨些什麼,你甚至不知道你是怎樣被朱元璋害死的。這也是我後來莫名的覺得朱元璋令人不寒而慄的原因。

但認真看看他稱王之後導演的洪武四大案,也不得不發出如此感慨!農民終究是農民!無論後世的藉口再怎麼“堂皇”,事實就擺在那裏,他無法做到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寬厚,而只能和同他一樣是農民出身的劉邦一樣大殺功臣。“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這樣不是很好嗎?”趙匡胤在酒宴上的一番話總是時不時的躍然我的眼前。

同樣,他的另一個缺點也同樣突出:他是一個典型的完美主義者,他試圖用自己的制度控制着整個大明的生生世世。

這是愚蠢的,同樣也是不可行的,他創造的制度再好,終究不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也終究會有被取締的一天,這是中國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一個教訓:“不要盲從。”朱元璋的錯誤就在於,他過多的限制了一切臣民和他的後代的行為和思想,這樣的弊端就在於,他活着時,一切都會井井有條,一旦他離開這個世界,任何人都會掙脱束縛,變得更加難以控制。

而且,他似乎對自己太有信心了,他也十分自負的認為自己的王朝可以在他制度的約束下延續千百年而不衰敗。並且為了自己的後代不再遭受自己所承受過的苦難而將一切危難都自以為“踏平”了。這讓朱元璋的子孫們不能自食其力,而只能侷限在太祖為他們設定的、類似於緊箍咒的制度裏。唉,自古以來“驕兵必敗”,雖然這個比喻用在這裏不是很貼切……

可以説,朱元璋是一個傳奇的人物,他完全沒有想過自己能稱霸天下,他是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地走到最後來的,甚至回過頭來,他也無法想象自己能創造出如此的奇蹟。但他終歸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也有自己的思維和想法,也有缺點和優點。他最終逃不過沉澱在歷史的江河裏的命運,但他應該慶幸,他至今依然為我們所緬懷……

“雪壓枝頭低,雖低不着泥。一朝紅日出,依舊與天齊!”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書筆記與啟示範文四

日暮黃昏,重拾那本舊書,徐達遇春,夢迴我大明王朝。

從小就對歷史特別感興趣,甚至到了痴迷的狀態,得到一本史書就絕不放過,《明朝那些事兒》也不例外。當年明月用十分詼諧幽默的筆調把明朝十六位皇帝,二百七十六年的歷史一氣寫完,而我最欣賞也最為之敬佩的就是從和尚到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

平靜的海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亂世出英雄!

1328年,隨着一聲嬰啼,在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的一個拖欠税款的佃户家裏,朱元璋來到了人世。他在兄妹中是大難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餘孩子都因無力撫養而送人或嫁出,1343年,濠州發生旱災,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不到半個月,他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後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裏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鄰居劉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墳地。兄弟二人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屍體,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朱元璋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鑄就了強大的心靈,他不會哭,因為他早就明白了:哭,只是弱者無能的表現。我懂了,堅強,是要成為王者的必備品質。

朱元璋為了活命到了皇覺寺當和尚,但好景不長。朱元璋收到兒時夥伴湯和的來信,邀請他參加郭子興的義軍。恰在此時,他的師兄祕密告訴他,説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於是,他走投無路,要麼死,要麼起義,既然和尚做不成,那只有去做皇帝了。朱元璋去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這一年,朱元璋25歲。之後,朱元璋勢力不斷擴大,天下只有張士誠、陳友諒可與之匹敵,終於,決戰在鄱陽湖上拉開了序幕,他以十萬人對戰陳友諒六十萬大軍,以臨時拼湊的小漁船對戰高九米長數百米的“無敵戰艦”,不顧眾人的反對,他選擇堅守而不是退後,他明白成王敗寇但是他依舊對自己充滿了信心,是啊,人生能有幾回搏?我懂了,自信是成為王者的必備品質。

建國以後,朱元璋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吳晗先生統計過,從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僅僅八天內,朱元璋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兩百份文件,處理四百件事情。可見小時候多受些挫折與磨鍊是有好處的。我懂了,苦難是成為王者的必經之路。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回觀當下,我們既沒有勞筋骨、餓體膚,又沒有行拂亂所為,比起朱元璋我們不知道幸運了多少萬倍,那我們何不嘗試把心志放在學習上苦,然後曾益吾所不能呢?

亂世出英雄,英雄多寒門,寒門多苦難,苦難煉人心,人心但煉成,必縱橫於天下之間,無所匹敵!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書筆記與啟示範文五

想到歷史,你會覺得什麼?是無趣乏味,還是枯燥無比?是死死板板還是循規蹈矩?而當年明月寫的這本講述明朝歷史的書籍,徹底顛覆了我對於歷史的看法。將明朝兩百六十七年的歷史,在當年明月的筆下充滿了風趣幽默,讓人回味無窮。

先看,歡呼;再看,讚揚;最後,失落。我認為,明朝可分三個階段:明朝的建立到燕王篡奪後的輝煌是其一:這一部分讓我越看越激動:權臣的勾心鬥角,新來更替是其二:每當看到一個個人隨着自己的一聲響亮的啼哭而來,到別人假惺惺的哭泣而去,這種東西被當年明月描寫的栩栩如生,彷彿人物真的出現在我眼前,讓我不禁讚揚出聲;最後就是明朝這棟大廈的倒塌:名將的死於非命,皇帝的無力迴天;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一個出生在貧苦家庭的孩子,童年沒有與家人度過那無憂無慮的快樂時光,反倒看着辛辛苦苦只為養家餬口的父母一個接着一個餓死,而父親,普天黃土之下,竟沒有父親安身的一席之地!父親死前沒有過上富足的生活,死後屍體還沒有安葬之處,這讓年幼的朱重八看到了人世的黑暗的一面。

朱元璋一生坎坷,幼年沒有錢供他上學,自己還要早出晚歸的幫地主放牛。淮南旱災,父親,母親,大哥,外甥,一個個慘死在自己面前。十七歲的朱元璋眼睜睜的看着至親一個個死去,自己卻無能為力,這莫過於凡世間最大的悲哀。而朱元璋唯一用心的女人——馬皇后,她在朱元璋捱餓挨凍的時候沒有拋棄他,在他進牢房的時候沒有離開他,將烙餅放在自己被燙傷的懷裏捂暖偷偷帶給朱元璋。在朱元璋狠心要殺自己的血脈的時候,她跪下苦苦哀求,讓朱元璋要仁慈,要寬容,最後,馬皇后還是早一步離開了朱元璋。這對當時的朱元璋無疑是雪上加霜。而後來,朱元璋的子孫們,他們並沒有對白髮蒼蒼的朱元璋有什麼依依不捨,他們只是貪圖朱元璋費盡千辛萬苦打下的江山,貪圖這用無數戰士們的血肉打下的龍椅,貪圖朱元璋為了讓他們過得美滿幸福而攢下的一筆龐大的財富罷了!朱元璋,這位一時雄霸天下的明太祖,最終還是沒有看到自己期盼的那一幕——子孫和諧共處,官員清廉,百姓幸福。

朱元璋的一生有巔峯也有峽谷。不論是陳友瓊,還是堅強無比的張士誠,不論是自己的外甥朱文正,還是一代梟雄王保保,不論開國六公爵其五,還是名將藍玉,最終都是敗在他的手裏。他從一介平民百姓,到了卑賤的和尚,從反元軍的一員,到了反元軍的領袖,從打敗元朝,到高高在上的皇帝,這樣曲折的人生經歷是我無法想象的。

書中應該包含了作者的對生活的深刻思考,有很多至理名言。印象深刻的是一句:“你還很年輕,將來你會遇到很多人,經歷很多事,得到很多,也會失去很多,但無論如何,有兩樣東西,你決不能丟棄,一個叫良心,另一個叫理想。”當今的社會非常現實,有因才有果。我們並不是生活在小紅帽和白雪公主的世界裏,不像那些美好的童話故事,不會有悲傷,不會有痛苦,一定會有個完美的結局。那只是幻想罷了。我們要學朱元璋,有夢就去追,有事就去幹,這世上,不會就坐在那邊什麼事也不做,就會有一個童話般的結局。正如那句話所説,沒有人能隨隨便便的成功。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書筆記與啟示範文六

一提到歷史,很多人會像我一樣,表示十分的反感和苦惱,總認為歷史上的往事太過複雜和繁瑣,與自己毫無關係。的確,我們很多人都不會從政,不需要了解皇帝的頭腦;我們很多人不會考古,不需要研究歷代的往事。歷史是過去,我們只會往前走,並且只會越走越遠......不過,學習歷史一定會對我們有一定的影響。培根説過:“讀史使人明智。”通過讀史可以增強我們分析問題的能力,在今後的學習和工作中一定會成為一份寶貴的財富。

《明朝那些事兒》這部書是史書的一個例外。剛看到這本書(第二部)的題目,本以為是一本描寫明朝史實的枯燥書籍,我帶着一份小傷感、小憂鬱翻開了這本書。但漸漸地,我發現這本書並沒有想象中的乏味,反而激起了我的興致。這部書以幽默詼諧的語言描寫了明朝300年間的歷史,它的白話手法使文中的描寫生動有趣。正是作者當年明月特別的寫作風格讓我喜歡上了這本書,這種保留史實真實性的同時又添加幽默色彩的寫作讓我認識到——歷史原來很精彩!

雖然只看了這本書的一部分,但早已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第二章——帝王的榮耀。這一章主要講述了《永樂大典》的編撰過程及它的主編——解縉的坎坷一生。朱棣為了修一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史書,請到解縉為他完成這一壯舉。解縉的人生可謂大起大落。首先是他的發家史,在朱元璋時期,他不畏不懼、敢於直言,和朱元璋對着幹。我想,對於朱元璋這樣的“瘋子”也只有“瘋子”敢去惹了。出名後還是因為這個原因他遇到了人生的第一個挫折——“十年後再用”。朱棣上台後,他不甘於墮落,憑藉自己的才能,成為《永樂大典》的主編。此時,他心理的一次變化,使他再一次一落千丈。他從事了自己最不擅長的事情——政治鬥爭,還插手了皇帝的繼承問題,這使他最終難逃厄運。這次,它再也無法爬起來,等待他的只有悲痛和死亡......

縱觀解縉一生,我既為他高興,又為他悲傷。他有才能並且具有敢於直言的優秀品質,但他卻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做了錯誤的事。那我們,在當今社會,應該怎麼做呢?首先,像解縉一樣“敢於直言”,説實話、做實事。其次,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第三點,得了便宜別賣乖,不要得意忘形,成功不能驕傲,應腳踏實地地一步一步走下去。最後,銘記了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做自己擅長的事。

每一個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都藴藏着一個道理,我們要悉心揣摩,更要以史為鑑、以人為鏡,在今後的生活中,儘量避免相同的過失和錯誤。

歷史像高山,遙不可及;歷史像大海,激揚澎湃;歷史像平原,一望無際。其實,它更像遊戲,精彩有趣。歷史也可以很精彩,多讀歷史,相信我們可以得到巨大的收穫。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書筆記與啟示範文七

這是一本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加入了小説筆法的輕快,對朱棣時期的制度、名臣與戰爭進行了全景展現的歷史小説。尤其對官場政治、心術着墨頗多。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該書從朱棣奪權到俢著《永樂大典》從從解縉的死去到做出遷都的重大決定,到鄭和七下西洋、再到朱高熾、朱瞻基,多少的叵測,多少的爭奪,歷史就是這樣地殘酷。

讀罷全書,明朝的歷史在心中如電影般放過,定格在了鄭和身上。他波瀾壯 闊的一生,結束在了寬闊廣的大海,卻留下了最恢宏的篇章。他創造了一段歷史,征服了300多個國家,強而不欺,威而不霸,正是一個偉大國家的氣度與底藴。雖然其他國家和我們習慣不同、國力相差懸殊,但開放的大明有着寬廣的胸懷。他有着處變不驚的魂力,以德服人,絕不是一句笑話。和平與友好,不只是隨口説説而已。正如梁啟超所説,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其實,悲劇或是榮耀,只取決於你是否堅強而已,年僅十一歲的鄭和,被俘、被閹、被嘲諷,他早已不同於其他的孩子,沒有人知道他受了多少苦,他卻始終頑強。他的頑強,註定成就了今天被載入史冊的鄭和。鄭和帶着他去麥加朝拜的夢想和艱鉅的使命,七下西洋,沒有人知道他是否完成了夢想,可使命,他完成得完美,也因此耗盡了一生。

歷史就是歷史,就像中國永遠都是中國。他是公平的,他是可知興替的,他會被讚頌、被批評、會被説利弊,但我們回味明朝,只是要告訴現在的自己該如何做,要像鄭和一樣擁有夢想,頑強不屈。做個小人物沒關係,只要你不做愚蠢的事,公平的歷史總會記錄下來你的功德。

歷史是宏偉的,是淵博的,是我們意想不到的華麗篇章。我們回味明朝,彷彿走在明朝繁華的街道,回望很多人嚮往的大明王朝,心中燃起的自豪感,濃烈而又真實。

讀完《明朝那些事》,我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了明朝,曾經光榮的明朝,曾經徘徊的明朝,步步衰亡的明朝,都帶給我們太多。我們回味明朝,回味歷史,以史為鑑,是警示我們最好的方式。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書筆記與啟示範文八

如果以前提起明朝,我率先想到的會是朱元璋芒果一般的臉。現在,我卻會想到一本書,一本記敍明朝故事的書。

《明朝那些事兒》書名簡單直白,卻講述了漫長而複雜的明朝的故事。早就聽説過這本書,也早就期待這本書,現在終於如願以償,很開心很激動。 我看到的這本書是大結局部分,講述從天啟皇帝后期到明朝滅亡的故事。翻開書本第一頁,我便被書中的文字吸引了。不像我原來讀的那些史書,以文言文為主,這本書完全顛覆了我對歷史書籍的認識。作者當年明月將繁瑣的古文變為詼諧、幽默的現代漢語。他將努爾哈赤的死説成“笑了”,“含笑九泉”,他將激烈的戰役描述得十分輕鬆,卻又非常嚴謹,他將閹黨的判刑寫成抽獎名單……

在這本書中,有想法、有作為的崇禎給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影響。史書有云:明之亡,亡於天啟;也有史書雲:實亡於萬曆;還有史書雲:始亡於嘉靖。這是作者在書中寫到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崇禎作為亡國之君,並沒有被否定,被後人質疑。相反地,在我看來,崇禎能夠治理前人給他留下的爛攤子這麼多年,實屬不易。我至今仍記得書中所寫的崇禎帝剛繼位時的那份隱忍。他先迷惑了老奸巨滑的魏忠賢,讓他認為自己是一個“聽話的”皇帝,使魏忠賢放鬆警惕,待時機成熟,便開始了風風火火的清剿運動,包括魏忠賢在內的眾多閹黨人物被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驚的不知所措,紛紛被斬下。

明朝最強大、最邪惡的勢力就此倒台,閹黨之亂終於落下帷幕。看到這裏,我不禁為崇禎拍手叫絕。雖然當他站在權力頂峯時只看到一片廢墟,但他卻在這片廢墟中堅強地蓋起一座宮殿。而對於為禍多年的閹黨,縱使它曾驕橫一時,縱使它曾不可一世,但仍被這“遲來的正義”打敗了,被冷靜、睿智、聰明絕頂的崇禎帝打敗了。

崇禎帝是幸運的,他有幸當上了皇帝,但他又是不幸的,因為在他上任時,朝廷內外早已四分五裂,又進入了兵荒馬亂的年代。最終崇禎帝無力迴天,在無奈中自縊而死。

書中的內容已接近尾聲,我卻由這本書引發聯想:人生正如一個個更迭的朝代,看似漫長,實則短暫。我們也總是在一次次遭遇苦難之後進步成長。要相信,在經歷一次次風雨之後,必將有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明朝的故事已經落幕,我的故事剛剛開始……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書筆記與啟示範文九

我本身是個不怎麼喜歡歷史的人,我不喜歡那些零碎的年代,難記的名字和影響,但當我翻來《明朝那些事兒》的時候,我對歷史產生了新的認識。

我看到《明朝那些事兒》第二部,主要講了“靖難之役”後的事情。靖難之役後,朱棣做了皇帝開始了他輝煌的一聲,使大明變成了一個富強的帝國,一個佇立在世界民族之巔的龐然大物。裏面的人物,有忠臣,有小人,有帝王,有平民,讓我真切的感受到這不只是書中描寫的人物,而是真實存在的,有肉有血,栩栩如生的人,就像他真的在我眼前浮現。有朱棣的殘忍毒辣有朱高熾的忠厚老實。

既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又有南下討平安南的偉烈。明朝經歷了朱棣的造反,社會的穩定,“仁宣之治”後的動盪。這些事件和人物都精彩無比。

最讓我有感觸的是朱祁鎮,他在土木堡被敵軍也先活捉,後被喜寧陷害。經歷了蒙古大漠的風沙,險死屠刀之下,被喜寧的詭計算計,他被當做傀儡,用來向大明要贖金,前前後後經歷了九死一生,卻還是堅強的活着。後來雖然被救回來,卻被他的弟弟朱祁鈺視為眼中釘肉中刺,讓他回來了以後就處於被囚禁的地位。但他卻很滿足,他帶着急促的步伐向南宮走去,當他打開大門的時候,他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她的夫人看不清來人,因為在漫長的等待歲月中,她已經哭瞎了自己的眼睛,當一切浮華散盡的時候,她還會在這兒等着他,此情可流轉,千載永不渝。

朱祁鎮這一生,從御駕親征的威風到被俘,被親人拋棄的落魄,再到復位時的感慨。一切就像是沒有發生一樣,似乎他的人生若只如初見,而其中的辛酸,又那是常人可以體會的?由於父親朱瞻基的早亡,年僅九歲的他便登上這個寶座。説起朱祁鎮,也許有點人會對他恨之入骨,但我認為他雖不是一個明君,卻是一個好人。

另一個真正讓我佩服的人是著名忠臣于謙,在“京城保衞戰”中力挽狂瀾,挽救了明帝國。當他保衞京城的時候,這是一場不能失敗的戰爭,如果失敗,北方半壁江山必然不保,于謙輸不起,大明也輸不起。我彷彿看到了他挺驕的背影,不屈的脊骨和視死如歸的決心。這一幕幕的畫面在我眼前回放。

歷史不是殘台斷瓦,不是古廟荒冢,也不是發黃的書卷,而是掛在人心的一面鏡子,讓我們看透歷史長河,吸取教訓。歷史不是你想的那麼枯燥,歷史原來真的很精彩。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書筆記與啟示範文十

朱元璋大概想不到,自己有一天會坐上龍椅,貴為天子,君臨天下,當初迫不得已跟着造反,不過是為了混口飯吃,但形勢不由人,一步一步下來,他這個乞丐和尚出身的人也當上了皇帝。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在那個混亂的年代,羣雄角逐,給了豪強們功成名就的機會,但最終登頂的只朱元璋一人而已,朱元璋這個被時勢造就的英雄最終也造就了自己的時代。

他大概也不會想到,他的孫子只做了四年的皇帝就被四叔給趕走了;他想不到,自己整頓吏治,嚴懲貪腐,百年之後,帝國卻一片狼藉,千里為官只為財啊,他改變不了;他也想不到,自己廢除了丞相,自以為自此之後就是皇帝一人説了算,但另一個叫內閣首輔的官卻比丞相還宰相;他想不到,自己手書“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的鐵碑竟然被一個叫王振的太監給撤掉了,之後的劉瑾,魏忠賢等大名鼎鼎的太監一個個比皇帝還風光;他還想不到,他兢兢業業,嘔心瀝血,試圖給子孫們做個還榜樣,卻還是有那麼多不成器的敗家子揮霍着他的江山;他想不到,自己蕩平四海,自認此後邊疆永固,但有明一代,邊患迭起,最後還是被那個他沒有放在眼裏的女真給替補掉了。他想不到的太多了,兩百多年的大明王朝,有多少精彩的事情,多少生動的人,這段好看的歷史要是他能想到,那歷史的未知性不就沒了,還是得有後人來為我們書寫這些。

歷史很好看,我一直這麼認為,但看了《明朝那些事兒》,我才發現,歷史可以有趣到這種地步。在我看來,一步有思想的書就是好書,而有思想,能讓人接受,深入人心,又是基於事實的,就算是好書了,這本書不但具有這些,還生動有趣,鮮活形象,能達到這麼多境界,而作者又是一如此年輕的非專業人士,那隻能説是非常好了,五體投地啊!

出於愛好,我比較喜歡歷史方面的東西,當然我承認,歷史確實比較枯燥,但這本書卻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讀着讀着竟然覺得是在看小説,而它確實是基於正史的,不是演義,能把歷史白活到這種程度,真是絕了。

當然,形式很重要,一種好的形式可以吸引很多人,但最重要還是得有好的內容,這本書可稱得上是內外兼修,表裏如一了,內容如形式一般引人入勝。

讀歷史的作用有很多,培根説,讀史使人明智,其實不僅僅是這樣,手頭常備一些歷史書籍,不管什麼時候看看都有用,這部書出來之後,有這麼一套擺在案頭,經常翻翻,應該感覺不錯吧。困難時,看看朱文正是怎麼守住洪都,袁崇煥怎麼千辛萬苦擊退寧遠來犯之敵,再想想長征兩萬五,覺得這點困難不過如此了;失意時,看看楊慎,三朝元老楊廷和之子,狀元及第,前途一片大好,曾經意氣風發,卻也躲不過政治的無情,杖責,監牢,流放,謀殺,他嚐了個遍,卻能安然處之,專心休學,最終著作等身,名揚天下;驕傲時,看看陳友諒,他是什麼下場,想想藍玉、胡惟庸,驕傲是什麼下場,還是被朱元璋給滅了;看看那些個敗類,王振徐有貞魏忠賢之類的,你會覺得咱還不是那麼差勁;讀了楊繼盛慷慨赴死,楊漣寧死不屈,就想到了信念的力量真是無窮的,精神真的可以支配肉體,人的意志可以堅定到如此程度,自愧不如感動之餘也知道了崇尚正義;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戚繼光的人生誓言,他做到了,每每此時,自小心中那從軍報國建功立業的想法總被喚醒,頓感天地如此開闊,正是我輩馳騁時;看看李時珍,想想現在那些個庸醫,真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現代社會人人為利而來,但總該講點職業道德吧;明朝的那些言官,屢屢直言抗上,凜然不屈,寧死不從,現在那些不惟真,只惟上的人該臉紅了吧。

明朝歷史真是奇怪,嘉靖、萬曆兩個皇帝在位將近百年,雖説多少管點事情,但比起朱元璋朱棣差的不是一點半點,而國家也能運轉下去,這可就要歸功於那些輔臣了,那兩個時代產生了多少優秀的政治家,夏言、徐階、高拱、張居正、申時行等等。明朝官員的內耗是相當厲害的,這些人在你死我活之餘還能順手把國家給治理了,不是一般的強。看着他們的鬥爭,絲毫不亞於刀光劍影的血拼,步步為營,進進退退,虛虛實實青雲直上身敗名裂只在旦夕之間,看看那些人,哪一個不是才高學富身手非凡,卻也一個個一敗塗地,只能感歎,一般人真玩不了政治啊!

這也是一個名將輩出的時代,開國名將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這些不必説了,嘉靖到萬曆這一百年,也是人才濟濟,東南抗倭有戚繼光,鎮守遼東,拱衞京師有李成樑,出征朝鮮有李如鬆,還有譚綸、王崇古、楊博這些文官出身搞軍事的也做得有聲有色,明朝的江山沒有他們估計也做不了這麼長時間。戚繼光當然是我最服氣的了,先是抗倭,每次看戚家軍和倭寇的陣亡比例,往往是個位數對四位數,就是想不通他是怎麼做到的,真刀真槍的拼能有這麼懸殊的差距,鴛鴦陣真有那麼厲害?戚家軍真的如此勇猛?再是北方守薊門,十五年屹立不倒,相當於前十任總兵的任職時間總和,看來他不但英勇善戰,領兵作戰三十多年,未嘗一敗之外,還精通人情世故,為人慷慨仗義,作為一個純武將出身的人將領卻能寫詩著書,在明朝重文輕武的大環境下混的風生水起,等等這些,高山仰止啊!而李成樑就不那麼地道了,遼東鐵騎縱橫天下,他的戰功百年少有,但私心太重,貪慾太強,對蒙古女真,他是誰厲害誰打,卻也從不做毀滅性打擊,一次都打光了他也無功可立了,於是邊疆貌似平安無事,其實是養虎為患,最終後金的崛起,努爾哈赤坐大,最終對明朝長期為患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的兒子李如鬆倒是厲害非凡,遠征朝鮮,打得豐臣秀吉手下那些戰國名將落花流水,長國人志氣,只可惜天妒將才,英年早逝,可惜了。

海瑞算是明朝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影響力之大古今少有,的爆發也有他一份功勞。舉人出身,四十做官,還是不入流的教諭,為人又不是一般的正直,這種人頭腦裏想的都是忠君愛民,廉潔奉公,和官場規則不接軌,按説一輩子是沒指望了,但正直的人永遠都有,所以正直的他被個別欣賞他的人提拔,官越做越大,事情辦得也越來越不靠譜,名聲也越來越盛,海瑞是個好人,但這種正直近於刻板,廉潔近於苛刻,奉公近於自虐的行為是不是有點過了?水至清則無魚,凡事得講策略,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是有匡扶濟世的理想,但理想的跟着現實走啊!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辦事只能是日漸封閉,事倍功半了,雖有千古美名但都是虛的,除了道德理想,也得講技術,看看徐階張居正,這些人無疑更出色。“知行合一”看來海瑞得學學,徐階就是王守仁的傳人,這一點上他做得很好。説到王守仁,作者把他列為明朝第一號人物,應該是當之無愧的,此人確實厲害,大哲學家,心學的創始人,軍事家,單槍匹馬能召集千軍萬馬,蕩平寧王叛亂,政治家,政治上相當成熟,跟他作對的壞人基本沒什麼好下場,基本上能在立於不敗之地,文學家,著作頗豐。算是傳奇人物了。

皇帝不好當,我算了算,明朝的皇帝平均壽命最多也就四十吧,像皇帝這種地位高貴,養尊處優,吃好的喝好的,還有一大幫太醫圍着轉,卻壽命不長,什麼原因?壓力大算是一個吧,整天得提防着誰暗算,誰圖謀不軌,心神不寧,生活壓力也大,那麼多嬪妃,累啊!最主要是治國理政太累,每天得批多少奏摺,想多少點子,英年早逝也算正常,當然也有高壽的,像朱元璋、朱棣,這父子倆戰亂出來的,長期征戰,身體條件好,活六十多七十正常,像嘉靖、萬曆祖孫倆情況就不一樣了,雖説活了五十多,但主要是靠偷懶換來的,不光彩。待遇高就得賣命幹活啊!都不容易。

一個朝代,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不是那些皇帝大臣,明朝有多少個皇帝很少有人能説出來,堪比宰相的內閣首輔近百人,真正讓人記住的不過十人,歷史記住的永遠只是那些功勛卓著或是臭名昭著的。就説青史留名的,各行各業都可以,只要是對人類的發展有貢獻,濃墨重彩也好,痕跡淡然也罷,史書上都有一筆,後人的評價可就不一樣了,當時的小人物現在可以是大人物,當是大名鼎鼎的現在也許無人知曉,像李時珍,像徐霞客,他倆一個醫生,一個旅行者,當時或許籍籍無名,現在卻是盡人皆知,只因為他們有功於人類;至於那麼多名噪一時,位高權重的狀元、首輔、尚書有幾個能讓人記住?

明朝的特務算是封建王朝裏登峯造極的吧。錦衣衞,東廠西廠內行廠,這些組織,無所不為,監視、抓捕、審訊、綁票、暗殺等等,雖説威風八面,但一個政府如果用這麼一些恐怖手段去統治大眾,它的脆弱也可見一斑了。還是講法制的好,要想坐穩了江山,搞這些是不行的。

王朝更迭是歷史規律,中國更有趣,封建社會的大一統王朝沒有一個能超過三百年的,漢唐明清,都是二百多年,秦隋元則是其興也勃,其亡也忽,幾十年而已。明朝開國之初,滅北元,下西洋,修大典,四海歸一,萬國臣服,泱泱大國,何等尊崇。但歲月流逝,當這些繁華都已成舊日往事,帝國風光不再時,韃靼瓦剌又是俘虜皇帝又是兵臨京城,東瀛小國也敢騷擾侵犯,雖説一次次化解危機,但不難看出,大明帝國已漸漸走向沒落,最後苟延殘喘也逃不過歷史的宿命,被革掉了。

想起諸葛亮的一句話: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國家的強盛,需要一大批人才的支持,但凡盛世,無不是君主勵精圖治,臣下各司其職,建言獻策,一心為國。而那些黑暗的年代則是各有各的不同,有主上昏庸不堪,有奸臣矇蔽聖聽,有閹黨為非作歹,有黨錮之爭,有外戚作亂,但社會大眾永遠都是決定歷史走向的,當羣眾的憤怒達到了頂點,揭竿而起時,王朝末路就到了。明朝也是如此,後期魏忠賢一折騰,皇太極在關外騷擾,國內又有天災,政府還要加派三餉,去剿這個滅那個,那些當官的還照貪不誤,老百姓也不是搖錢樹,活不下去就反了他,大明最終是誰也沒剿就被老百姓給滅了。

明朝那些事兒,那麼多的事,那麼多的人,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精彩生動的歷史故事,讀了之後真是感觸不少,畢竟才讀了一遍,多讀幾遍,每一次讀應該都有不同的感觸,這就是讀書讀史的樂趣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