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14W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精彩多篇)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一

讀後覺着此書為:詼諧幽默而又閎約深美,在輕鬆愜意中挖掘往事,追尋歷史。

十分喜歡讀史書,對幾百年前發生的事兒十分感興趣,而相對於明朝,也是知之甚少,僅僅知道歷史課本上與史書上一些概括性的知識,讀來不免稍顯生硬,十分冰冷,多一些細枝末節的一些瑣碎,基本上是完全沒見過的。

故此,愈讀愈喜,所感深切,雖然篇幅很長,但並未感覺到枯燥乏味,於我來講,着重於看得是一些名人,類似張首輔或戚繼光的故事,但是,慢慢地,我看見了更多以天下為己任,用生命詮釋忠勇,為自己之所愛所責犧牲的人們,類:張居正,于謙,王守仁楊漣,六君子,袁崇煥,戚繼光,楊繼盛,孫承宗。.。.。.等等。

倏然明悟,為何要讀史,讀史可見先輩之優品,潛心修習,虛謙求學。且以史為鑑,而正衣冠,可作一上問青天,下問后土,一生無所愧者,可作忠勇良厚,温潤似玉者,可作博學好思,機敏多才者,才為讀史之本。

或許古代對於現代來説,十分落後,十分貧窮,諸多問題,繁雜紛亂,金戈鐵馬,戰火紛飛。但,仍知留知者,可堪流芳百世。

我尊敬,我十分尊敬,那些夙興夜寐,不辭辛勞的作者們,用你們的辛苦換來予我們精髓之識,辛苦了。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二

幾周前,孟老師送給我了一套《明朝那些事兒》。我想:不就是歷史書嘛,乾巴巴的!因為那時我剛讀完《大清十二帝》,雖然我對歷史感興趣,但讀到裏面長篇大論的片段時,我總有一個感覺——暈。

可是,當我翻開書,剛看了一篇,就被吸引住了:書裏既講解了正史,又不乏幽默的語句,真是學習、娛樂兩不誤。而且,書中的人物都被描述得栩栩如生,嚴厲的朱元璋、一臉正氣的方孝孺、驕橫的藍玉、精神抖擻的朱棣……這些歷史人物都有聲有色地被描寫了出來,好像站在你面前似的。

特別是讀到李如鬆在平壤炮轟日軍小西行長部那段時,我彷彿看見了“數百門小弗朗機、大弗朗機一齊發射,無數的石子、炮彈從天而降,日軍被打得稀里嘩啦”的情景。再聯想到後來的侵華戰爭,中國軍隊不堪一擊,連連失利,真讓人感慨萬千啊。

看來,如果不進步,就會被他人超越。後來的清朝,“以鐵騎平天下”,最後還是輸給了八國聯軍、英法聯軍,被迫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公平條約。這就是因為別人在進步、圖強,戰鬥力飛快地上升;八旗卻在漸漸腐敗,戰鬥力越來越差。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們也要不斷進步,不能虛度時光。比如,放假的時候複習一下知識,有空補習一下自己比較薄弱的科目等等。只有不斷進步,才能不斷超越自我。

明朝那些事兒讀後感 篇三

我是一名六年級的國小生,或許是緣於家庭環境的影響吧,我從小就喜歡歷史。父親收藏的《二十四史》經常被擺在案頭,可學術研究性的歷史總讓我在閲讀時感到有些枯燥乏味。一個偶然的機會,媽媽給我帶回一套書——《明朝那些事兒》,我拿起其中的第一部《洪武大帝》讀了起來。讀着讀着我就被這部書深深地吸引了,我彷彿遇到了久違的知音,一口氣讀完了七部長卷。了那段日子我真是如飢似渴,廢寢忘食,一遍讀完仍然感到意猶未盡,又再讀了一遍。

作者從元末明初的農民軍隊反抗蒙元統治者開始,一直寫到崇禎走向那棵樹。期間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與具體人物為寫作背景,有條不紊地記述了從公元1344年到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三百年風風雨雨與是非興衰。

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後,我不僅瞭解了這段歷史,還從這部書幽默風趣背後也讀出了一個道理。在書中出現的,無不是當時風口浪尖上的人物,可他們當中,有死而後已的忠良,也有王振、魏忠賢之類的佞臣。魏忠賢在身後留下千古罵名,為世人所不齒,可他當時卻是風光無限,權傾一時,羨慕、嫉妒者不計其數。然而,當年那位奮起反抗魏忠賢卻被害死的正直大臣楊繼盛,卻為世人所讚歎、仰慕,流芳百世。在當時,楊繼盛不過是階下囚罷了,指不定還有人在嘲笑於他。由此可以看出好人不一定會和徐階、張居正一樣得志,壞人卻常與王振一般猖狂。不要羨慕別人,只要自己沒有錯,身正不怕影子斜,那些詆譭的話,大可不必計較,凡是歷史自有公斷。

通過讀《明朝那些事兒》,我發現作者的文筆也十分了得,文中記述的王侯將相,在他筆下似乎活了:歷盡磨難,矢志不移,終於一統天下的朱元璋;足智多謀的劉伯温;才高八斗、謹慎低調的宋濂;勇猛善戰、忠肝義膽的徐達、常遇春;權傾一時、風光無限,死後卻遺臭萬年的魏忠賢;耿直忠貞,“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當年明月”將帝王將相的心術、韜略刻畫得惟妙惟肖。讀了這本書,我不僅學到了他們的智慧,還提高了自己的文學素養,一舉多得。

讀《明朝那事兒》令我如飲甘霖,回味無窮,那種感覺真好。

(家長感言)孩子從小喜歡讀歷史方面的書,一套《上下五千年》雖然圖文並茂,但僅是提綱式的簡介,缺乏情節,《二十四史》又顯得艱深乏味,這套《明朝那些事》共七本,碼起來足有十多釐米厚。本擔心孩子看不了這麼多,沒想到孩子產生了濃厚的閲讀興趣,幾乎是手不釋卷。和他爸交流起書中的故事情節那叫一個眉飛色舞,聲音也一下子高了八度。為了不被男人們鄙視,我也認真地把這套書看了。

正所謂閲讀改變人生,細心觀察不難發現,孩子變了,這套書在孩子心靈深處烙下了深深的痕跡。首先,孩子視野更開闊了,對是非、忠奸、善惡的認識和評判能力提高了,其次孩子的表達能力有明顯提高,從他的言談及老師的反饋中得到證實。更提高了他的閲讀水平,隨後也看了些“明月派”的模仿作,他的評價是良莠不齊。總之,開卷有益吧。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後感 篇四

我並不是很喜歡讀有關歷史的書籍,總覺得書中講述的那些事情離我很遠,很枯燥,還有虛假偽造的嫌疑,——直到我讀了當年明月所寫的《明朝那些事兒》。

作者用通俗易懂、戲謔幽默甚至是帶有尖刻的筆調,將大明王朝兩百多年的歷史演變成一個個曲折生動地故事,通過一個又一個鮮活的人物——他們或善或惡、或忠或奸、或喜或悲、或尊或卑,告訴了我明朝的那些事兒。

合上書,閉上眼,書中的人物還在我的腦海裏遊走,書中的故事還在讓我回味,我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覺:原來在我們歷史教科書中只有薄薄幾頁紙短短几行話的明朝歷史,竟是這樣的既波瀾壯闊又沉重壓抑;原來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些歷史人物——朱元璋、于謙、海瑞、張居正……他們的一生竟然是這樣的跌宕起伏、多姿多彩;原來一個王朝、一個民族的命運竟是這樣的充滿了偶然性和必然性。原來歷史竟然是這樣的,我不禁為之歡呼歎息,為之喜悦憤怒。

現在我情感的狂瀾漸漸退去,腦海中的所有人物也紛紛退場,只有一位睿智的老人沒有離去,他就是王*明,一位有着神奇身世和非凡事業的聖賢。“一生俯首”,他的事蹟給了我深刻的啟迪,已經成為我人生的導師。他告訴我“要想實現崇高偉大的志向,必須有符合實際、腳踏實地的方法”,他告訴我“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他告訴我“知行合一”不是深奧神祕的哲學命題,要我經常反省自己是否做到努力求知、認真實踐。這位了不起的老先生激勵我戰勝自己的惰性和缺點,每天都對大喝:“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