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講台上下的啟蒙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8.82K

第一篇:《講台上下的啟蒙》讀書筆記

講台上下的啟蒙讀書筆記

《講台上下的啟蒙》讀書筆記

劉秀華

所謂啟蒙,是回到“教育應當是什麼”的常識。

走上講台紮紮實實做點啟蒙工作,走下講台認認真真讀書思考。

——朱煜

這次讀書活動,我選擇閲讀的就是朱煜創作的《講台上下的啟蒙》一書。如果説當初選擇這本書,是因為被題目所吸引,那麼,當我讀完這本書之後,則是被作者對教育事業的苦苦探索和強烈的責任感所震撼。

《講台上下的啟蒙》共二十多萬字,全是記錄他平時工作中的點點滴滴。有讀書筆記,有旅遊隨筆。文字清新,舉例生動,好看耐讀,發人深省。一篇一個故事,一篇一個主題。本書分為四輯:“放在心上”、“牆外白楊瑟瑟搖”、“當下,我們怎樣做教師”、“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書中所述既有作者從事語文教學的點滴體會,又有對國小教育的看法,還有讀書筆記和關於親友的雜記,體裁上有隨筆、對談、日記、書信、散文等。文字清新,舉例生動,發人深省。

言為心聲,這本書十分貼近我們的教學生活。 書中有很多內容能引起我的共鳴,讓我深思,給我啟迪。

在“教學與讀書”這一章節中,作者在閲讀屠格涅夫的作品後,寫下了這樣的感悟:上語文課也是這樣啊!要乾淨,不要拉拉雜雜。一堂課,定下一兩個目標,認認真真地設計、落實,讓學生專注地聽,專注地想,紮紮實實地練習表達,走出教室的時候能真正學到東西。有些內容還需要適當留白,讓學生在今後的學習道路上慢慢體會、咀嚼。

當我讀到這裏時,感觸很多。其實我也非常向往這樣的課堂——老師乾乾淨淨上課,學生紮紮實實學習。每次上課前我都想這麼去實踐,可是真正上課的時候,又不知不覺亂了方寸:覺得這個內容該講,那個內容也不能漏掉。生怕學生這個聽不懂,那個不明白,面面俱到。學生剛開始聽得挺帶勁,慢慢地似乎有些厭倦,開始分神。於是乎,又怕孩子聽不到所謂的重點,又要反覆講一遍。明明感覺自己很嘮叨,但又似乎有了強迫症一樣,非得這麼講不可。所以,往往會出

現這樣的結局:剛講完就下課了,學生課堂作業還沒有開始做。或者就是下課鈴響了,課還沒講完,意猶未盡。明明知道這樣的學習很累;老師累,學生更累,明明想改,但又是覺得好難。

如今,看了朱煜老師的這段內容,我越發感到慚愧:看來真該告別以往的教學方式,向“乾乾淨淨的課堂”出發了。如今必須轉變以往的傳統觀念,不能將大量的時間用於煩瑣的分析上,或是用於追求那些華而不實,形式主義的東西上,而一定要把教學重點從理解內容轉移到語言訓練方面來,注重學生聽説讀寫的訓練。同時轉變“輕寫重説”的觀念,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在課堂上留出讓學生動筆寫的時間和空間,精講精練,實實在在地上好每一堂語文課,堅決地把語言文字的訓練真正落到實處。

同樣,在“教書和讀書”這章中,朱煜老師談到了寫日記的好處,他常讓學生寫日記,他經常將寫得較好的日記讀給學生聽,收效很好。他覺得:國小生記日記最主要的好處應該是可以學會真實地寫作,並儘可能持久地保持一顆純真、自然的心。我們要做的,是不斷鼓勵他們,經常和他們交流,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生可以獲得“我能寫好”的自信。

對於朱煜老師的這些觀點,我十分贊同,因為我也曾經嘗試過這樣的教學,並且嚐到了甜頭。

平時教學中,我讓學生寫的是“每日一事”。它與日記有相似之處,但“每日一事”的題意更明確:就是選擇一天中最重要、最有感受、最有意義的一件事寫下來。為了不給學生造成負擔,打消孩子的積極性,所寫內容可長可短,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為了激發孩子練筆的興趣,在批改時,我常常會在學生所寫的內容後面寫上幾句話:或鼓勵,或點撥,或引導。漸漸地我發現,孩子們愛寫“每日一事”了,這項寫作活動,既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能力,也增進了我與孩子的情感交流,真可謂是一舉兩得。

我班有一位邵若芷的男孩子曾寫過一篇中午時同學一起做作業的日記,展現了那些調皮男生搞怪不願做作業的有趣情景,人物描寫的活靈活現,令人彷彿身臨其境。當時我就在他的作文本上寫下了這樣的評語: “寫的太精彩了,像是校園小説,不比楊紅櫻差!”

後來他在日記中寫到:老師總是要佈置我們寫每日一事,有一天晚上,我寫

了很多,第二天早上,我高高興興地把每日一事交給了老師。中午,語文課代表把“每日一事”發給我時,我滿懷期望地打開了本子,只見上面打了一個從未有過的“優雙星”,後面的評語是:“寫的太精彩了,像是校園小説,不比楊紅櫻差!”我把這句話讀了又讀,都可以背出來了,高興的心情就甭提了。於是,我渾身都是力量,語文課上,我用最好最端正的字記錄下老師所説的重點和細節,以後每次一提到作文時,我大腦中的語句就如同波濤一般一個接一個湧出來,對作文的興趣提高了。

人的潛能是無限的,鼓勵如同一把鏟子,挖掘人的潛能,鼓勵能讓人更加聰明!這是我教學的切身體會,與朱煜老師對日記作用的一番見解不謀而合,這就更堅定了我的作文教學。同時,我也學到了他指導學生寫日記的一個好方法:讓願意寫的孩子成立一個文學社,推選出“社長”,輪流作文,互相點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本學期,我也將嘗試這樣的作文教學。

《講台上下的啟蒙》讓我收穫了很多教學思想和理念:

“當下,我們怎樣做老師”?

對不好的學生,包括淘氣的或成績不好的,都要盡力找他們一小點好處,加以誇獎。這不僅是一種教育教學方法,更是一種教育思想,一種科學的學生觀。要盡力找出學生的優點,不是容易的事情,特別是面對淘氣的孩子。教師先得真真切切地愛學生,才能專心去觀察他們的言行,在種種的淘氣之外找出好處,並在合適的時機給予發揚,從而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語文課到底應該讓學生得到什麼?

第一層面是教會學生讀書、作文;第二層面是使學生產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具備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和能力;第三層面是教師需要以開放的心態,開闊的視野、廣博的知識,為學生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畫卷,在他們的心田播撒自由、民主、科學理性的種子。

??

在該書中,類似的見解和體會不勝枚舉,讓人讀了如醍醐灌頂,眼前一亮。 “為孩子啟蒙是關乎民族發展的大事,宏大敍事落在了小小的三尺講台上,落在我們這些教師的肩頭,併成為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作為教師,我明白自己肩上的責任: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小孩子的事情做好。教師的人生應該是激情燃燒、樂觀憧憬的人生,我將為之而努力!

第二篇:《講台上下的啟蒙》讀書筆記(周潔)

啟蒙中的啟蒙

長安中心國小周潔

閒暇,愛穿梭於熱鬧的書市,淺嘗那油墨味給自己帶來的興奮。手指劃過一摞摞排列整齊的圖書,眼光隨之在那些書名與扉頁間跳躍,手指停下的瞬間,目光隨即被緊緊吸引,那是心的悸動——《講台上下的啟蒙》。

在作者自序中,朱煜寫道“我的職業最忌心浮氣躁。虛火旺盛的時候,要吃一點夏枯草之類的清熱解毒、散瘀消腫的苦藥。因此,我努力學着寫點帶些苦味的小文章,上幾堂有點苦味的課,用以時時警醒自己,走上講台紮紮實實做點啟蒙工作,走下講台認認真真讀書思考。學習常識,傳播常識。”在好友賈志敏老師的序中則稱朱煜為“一介書生”、“難得的知音”、“大倉老師”。

於是,我迫不及待想與這樣一位先生做一次心的交流,本書分為四輯:“放在心上”、“牆外白楊瑟瑟搖”、“當下,我們怎樣做教師”、“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書中所述既有作者從事語文教學的點滴體會,又有對國小教育的看法,還有讀書筆記和關於親友的雜記,體裁上有隨筆、對談、日記、書信、散文等。

一、 放在心上

如果教師真正把學生放到心上,教育將成為一個無比動人的過程,教師將從中感受到愉悦和幸福,教師的職業生涯亦將與其生命歷程融為一體,並綻放出璀璨的光彩。

“關愛”和“等待”二詞或許是對此作出的最好詮釋:

書中聊到學生因為一個很小的事,關於方言的問題請教語文老師,當時語文老師不清楚,老師説,等他查到資料後再告訴學生。事後,老師把查到的資料告訴給學生,就因為這件事,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改變。學生的家長説,老師是把孩子真正放在心上了。

看了這則故事,我心裏不是很舒服,更多的是有愧的。到現在都還不能做到,把孩子放在心上。以前,學生總會拔了一根莫名的小草,問我這是什麼植物;會捉一隻校園樹下發現的小蟲,問我是什麼昆蟲; 也會撿到一個小石頭,問我是什麼石頭,會不會是化石;也會撿一朵小花,問我那時什麼植物;還會問我,地球磁場及北極光的問題;甚至會問我原子核的問題……

説句實話,我懂的知識,少得可憐,很多問題,我回答不了他們,我會説,等我查到了資料,我告訴他們。然而,我卻事後都沒有查相關的知識,給自己找個藉口,説自己的工作都忙不過來,怎麼去查這些問題,我又不是百科全書。現在想想,也許我是沒有把孩子的問題放在心上吧!教書不是那麼簡單,把孩子的問題放在心上吧,至少我也能學到不少知識。

曾記得自己也長篇大論地寫過論文《等待的藝術》,深知教學過程中,一個小小的“等待”擁有的無窮能量,但是把它放到現實實踐之中,似乎就沒有那麼容易了,往往老師的等待好像延誤了一些時間,尤其是在公開課上,對於早已演練的無數遍的“劇本”,小小的延誤是絕對不被允許的。朱煜書中説道:“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其目的

就是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並有收穫,學生間的差異決定了每個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多用時間會有所不同。”對於從接觸教育開始就喊着“因材施教”的我們,應該牢記這一“延誤”是很值得的。

教育中切記吧孩子放在心上——“關愛每一位學生”、“等待最後一位學生”。

二、 讀書與教書

怎樣做教師,是個大題目,也是個小題目。要找出答案,得先讀書,最好讀的廣泛些,要緊的書則要讀的深入一點。“有人説,教師讀書是職業的必需。”作者以這一句作為一個板塊的小引,恰到好處。

怎樣把要緊的書讀得深入一點?很多時候,我們的讀書往往就是“翻”,翻完即丟入書櫥,分門別類,安放整齊,或許今生也就難再捧起。其實據朱煜所述,其實讀書應該是一種享受,那麼就應該像愛一個人一樣首先愛上它的全部。“32開本,洋紅色封面上有烏篷船的暗紋,封面中間的黃色色帶上有編者姓名以及魯迅手繪的小白象”、“他創作的三部童話都享有世界聲譽,還有兩部是《啞天鵝的故事?和前幾年曾被拍成電影的《小老鼠斯圖亞特》”,這是作者在提到《國小生魯迅讀本》和《夏洛的網》時所寫到的,訝於他對每一本書的熟識,所謂讀深一點,或許就是應該去熟識它的一切,不光光是書的本身(每一頁紙上的每一個字和每一點顏色),還應該是相關的一切,那麼就是沒有最深,只有更深的境界了,怎會胸無點墨?讓我樂見的是朱煜老師愛讀的書中包含着孩子們愛讀的書,或許這樣能夠更好地瞭解教導學生,把孩子引到書海中品字味,聞書香。

讀完書回過頭來教書,依然還是要談談令人頭疼的作文教學,朱煜老師的幾篇隨感讓我堅定要循着這條路慢慢地走下去:

首先應該利用各種方法讓孩子愛上寫日記,讓孩子養成動筆的習慣,培養仔細觀察的能力,積累寫作的素材,學會真實地寫作,並儘可能持久地保持一顆純真、自然的心,在這期間教師應該做的是多鼓勵和多交流。

其次,教學時應注意把握好“收”和“放”的度,在尊重孩子自由發揮的基礎上,適時給予一定的規範,讓作文不至於太緊或太散。

再次,抄抄也無妨,這是對寫作基礎較差的孩子所提的權宜之計,抄一抄讀一讀背一背,這樣的聯繫如能經常進行,並克服反覆,孩子就能趕上來。

眾多的評價文章的標準中,教精煉準確的還是知堂老人所説的“人物情理”四個字,即“健全的道德,正確的智識”。但凡符合的都是好文章。

三、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我總覺得,教師的日子不是一天一天過的,而是一週一週、一學期一學期過的。送走一屆屆學生,可以回想些什麼,自己是否有了成長,這些從何得到印證,學着朱煜老師做些筆記、做些反思······始終喜歡看到書中每篇文章後面那一個個日期,這是歲月的積累,或許這樣才能對得起“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第三篇:《講台上下的啟蒙》讀後感

長路明燈

——《講台上下的啟蒙》讀後感

塘棲二小勞敬東

飛快的生活節奏,緊張的作息習慣,讓我許久沒有靜下心來閲讀一本書。在2014年這個暑假,我有幸拜讀了這本《講台上下的啟蒙》,作者朱煜,是一名高級教師。書中講述了作者親身參與國小教育的體會,朋友的教育筆記,對國小教育的看法還有作者的孩子上幼兒園時的點點滴滴。這隨筆一般的言語清新脱俗,又發人深省。

還未翻開書,書面上的一句“所謂啟蒙,是回到‘教育應當是什麼’的常識。”就讓我很有感觸,因為只有一名深刻理解教育應當是什麼的教師,才能真正地教書育人,才能真正地為學生着想,為學生考慮。

全書分為四輯:“放在心上”、“教書與讀書”、“當下,我們怎樣做教師”、“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前兩輯講了教育教學活動中朱老師的親身體會,而後兩輯中則詳細描寫了日常生活中的教育。

曾看到一句話説“不論你教與不教,孩子都在學習。”學生最初的學習就是模仿,而孩子們模仿最多的是父母,其次便是老師。國小老師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在影響着學生,言傳身教是國小教育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而如何做好一名老師應做的,尤其是在當下各種新式教學方法叢生的環境中。朱煜老師在第三輯中給了我們很好的建議。

在應試教育佔主導的今天,基本所有的教育都圍繞着考試。雖説國家一直在宣揚素質教育,但是這宣揚對於全民族觀念的改變依然是非常緩慢的。書中提到了“過去的教師”與“現代的教師”的對比。“過去的教師”是怎樣的一個羣體呢?他們認識了這個世界,認清了這個中國,明白了中國的過去、現在,嚮往着中國的未來,他們知道自己在中國社會和歷史上的位置,當然也就清楚的意識到自己應該發揮什麼作用,能夠發揮多大的作用。於是他們就站在那裏教書,挺直地站着,上對歷史文化負責,下對莘莘學子負責。

而當代社會,學科分類非常詳細,每個老師各司其職,通過不同的方面將自己所學所想教給自己的學生。這自然不能與過去的老師相比,但是作為一名老師,上對歷史文化負責,下對莘莘學子負責是永遠不能忘的準則。這也是從古至今永世不變的教師神聖的職責。用朱煜老師寫在書尾頁上的話説就是,我的職業最忌

心浮氣躁。虛火旺盛的時候,要吃一點夏枯草之類的清熱解毒,散瘀消腫的苦藥。因此,我努力學着寫點帶苦味的小文章,上幾堂有點苦味的課,用以時時警醒自己,走上講台紮紮實實做點啟蒙工作,走下講台認認真真讀書思考。學習常識,傳播常識。

過去的老師叫做教書匠,既然被冠以一個匠之名,也就是説和泥水匠,種花匠一樣是一門手藝活。話是沒錯,但是不同教書匠是對着一羣羣鮮活的人施展自己的手藝。因為教師的工作對象是活的生命體,他們不會讓你隨意擺弄,所以這門手藝是其他人不可比擬的。

而現在這豐富的世界,更是賦予了老師更加豐富的內涵。如今對老師的要求不再侷限於“8小時教師”,而是要發展至“24小時教師”。教師的職責也不僅僅是在學校,在教室體現出來。

這“24小時教師”的概念讓我不禁聯想到了前段時間教育局組織我們學習的臨平三中於杏文老師事蹟。於杏文老師是真正做到了把學生“放在心上”,她是同事眼裏的教學達人、女版雷鋒;學生眼裏的鐵哥們兒、親父母。

這是一個業務上特別“鑽”的教師。這是一個把所有時間都交付給學生的教師。這還是一個能把每屆學生都帶到優秀的教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句話,在她身上得到了完美體現。

班上的男生喜歡體育,她會“瘋狂”地通宵看電視,只為熟悉籃球、足球等體育賽事,再找機會跟男生海聊;班上的女孩喜歡流行音樂,她時不時從網上下些新歌,對着電腦學,跟女生一起唱。會考要練長跑,女生嫌累特別不情願跑。於杏文主動跑到操場上當陪練,一圈圈陪每個孩子跑完。

只要學生病了,第一個帶着孩子去醫院看病、配藥的就是她,而且她都用自己的錢給孩子看病、配藥。在她的辦公桌上,總是擺着各種藥品,這些都是為她的學生準備的。

於杏文老師諸如此類的為學生着想的事蹟不勝枚舉,我相信,只有真正被學生當初朋友的老師,才能真正理解“教育應當是什麼”這個最原始也最深奧的話題。

在看過朱煜老師《學生怕你嗎》這一章節之後,我更是感受到自己身的不足。章節中提到讀者來信給朱煜老師詢問學生是否怕老師的問題。作者非常鄭重地告訴讀者,學生不怕他!作者對於學生怕老師這一觀念嗤之以鼻,認為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愉快、輕鬆、和諧的學習氣氛。

看到這裏,我感到非常慚愧,因為在我的教育活動中,雖然學生沒有像老鼠怕貓一樣害怕我,但是也沒有給學生營造出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更不要提像於杏文老師那樣與學生成為非常好的朋友了。在對學生的調查中,我的學生都認為我是一個嚴厲的老師,而我也對此感到滿意,因為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嚴師出高徒的。現在看來,我對於“嚴師出高徒”這一概念的理解也許出現了偏差。

在我們日常的教學活動中,經常用到“做規矩”這個詞語。在以往的概念中,新接到一個班的學生,都要做好規矩,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個做規矩的過程中,自然免不了嚴厲地對待學生。希望學生能夠服帖,不敢違紀,才能更好地實施下一步的教學。但是看了朱煜老師的書之後,我不禁對我以往的這種教學方式產生了疑問,這樣的“害怕教育”真的可以達到所謂的效果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誠然,教學儀器、教學理念的不斷進步催生了許許多多的教學方式方法,而我們這些已經習慣了那一套教學方法的老教師,在面對這麼多新方法的時候感到無所適從。學生也越來越聰明,越來越靈活,老一套的教學方法不再像原來那樣擁有顯著的效果,單純的嚴厲也越來越讓學生不買賬。不過好在這一串一串的疑問在朱煜老師的書中也能找到一部分啟迪。

一、語文學習的規律;二、學生的實際情況。要想在新文化衝擊的今天教好語文,就要把握住這兩點。尤其是後者,學生之間有差異,用新方法是好的,但是用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對象。一切從孩子出發,是我們教師最高的準則。

啟用新方法需要勇氣更需要細心,不能今天想到給學生推薦一篇文章,明天給學生朗誦一段古文。教育是一項系統性很強的事業,如果不能給學生一種系統的學習,這種新方法不如不用。就給學生推薦文章來説,這種方法有很多語文老師都在使用,我也不例外。朱煜老師在書中給我們指出,這種方法其實有很大的侷限性,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會讓學生感到無所適從。

既然要系統性,那目標,教材,總結一樣都不能少。在推薦給學生之前,老師自己就要做好完備的工作,確定推薦的類別方向,編寫教材。到一定階段又要總結經驗教訓,提煉目標,而後確定下一步的目標,方向。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老師的指引下,有目的性有方向性地學習;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在學習中成長。

雖然我只在兩天時間內粗粗閲讀了朱煜老師的書,但確實受益匪淺。在這兩天裏,我反省了我以往的教學方法,學到了新的教學理念,思考了新的教學方向。

讀朱煜老師的書,就像在與他本人對話,雖然我與他年歲相差不多,但是讀他的書就彷彿在感受一名長者對我的諄諄教導。大師的教學風範,也為我在日後的教學長路上點亮了一盞明燈,永遠指引着我。

第四篇:讀《講台上下的啟蒙》有感

讀《講台上下的啟蒙》有感

——“國小教師的膽量”

同樣是作為一位男教師,本人對於朱煜老師書中提到的“國小教師的膽量”一文頗有同感。

文中大意是這樣説的,國小教師的膽量都“較小”,這大概是因為國小教師中多為女教師,即使有血氣方剛的男性,但在學校裏勢單力薄,不成氣候,久居其間難免不被“同化”。

作為新教師,對於嶄新的人生充滿希望,充滿幹勁,對於可能出現的困難常常不作充分的估計,總以為靠着“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可以闖過去,但是在實際中遇到的困難也較多。近幾年,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我們在教育教學上做了不少改革措施,但是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直接組織者,教師怎麼樣做是作為關鍵的,也是落實到學生身上最直接的載體。教育是一門具有創造性的科學,如果教育者自己都喪失了創造的膽量,因循守舊,人云亦云,不思改進,那麼改革豈不是痴人説夢?

要在任何領域取得進展乃至實質性的飛躍,都應該以足夠的膽量超越思維定式。但長久以來,由於各種錯綜複雜的主觀、客觀因素,國小教師處處謹小慎微,缺乏創新的精神。但是對於我們新教師而言,改變的空間是巨大的,怎麼樣利用好我們這張“白紙”是很重要的。

首先,教師從知識的傳遞者變為學生學習的支持者、輔助者。教師要充分了解師生角色關係的轉變。這種角色地位的變化是由新的教育觀、學生觀所改變的,而素質教育觀又是由社會、經濟等客觀需要決定的。現代化的社會需要的是有獨立人格、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社會成員,那麼在教育過程中,就必須要把學生看作是活生生的主體的人,而不是教師教育活動的對象、附屬。教師必須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主體積極性,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其次,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在教學中主體角色的轉變並不是意味着教師作為一個教育者的主導作用的喪失。教師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積極感染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充滿信心地發揮自己的教育能力。作為教育者,就是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給學生帶來知識的增長和人格的培養,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教育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在師生關係中,以學生為發展對象

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於教師是知識的擁有者,其世界觀、價值觀等也較為成熟,而學生還處於發展狀態中,教師對學生的發展有着極為重要的作用。

最後,教師常常會捫心自問“我做的如何?”,這就是教師對自己所扮演角色的一種體驗。教師往往會更多注意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地位、自己所要承擔的一些角色身份,從而可能忽視了自己的角色體驗。角色體驗有助於教師瞭解自身角色所要遵循的具體行為規範、每一種角色所對應的行為模式、自身角色塑造上出現的困難以及其可能的原因,這一些都是角色體驗所能給教師帶來的幫助。

如果教師認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比較成功,與學生、他人的互動和諧融洽,那麼教師就會堅持貫徹自身的角色定位,肯定自己對所扮演角色的理解,並且逐步將這些認識和理解穩固下來,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認識。如果教師感到自己的角色扮演失敗,與自己所期望的有所差距,那麼教師就會反思自己角色的定位是否準確,對於角色的理解與實行是否存在誤區,並且可以逐步的進行調整和修改,使自己找到合適的定位。教師需要在多方面進行角色的轉換,尤其是在教育思想觀念、工作方式、人際關係等多重角色轉換上都要適應,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教書育人。

第五篇:讀《講台上下的啟蒙》有感

啟蒙與常識

——讀《講台上下的啟蒙》有感

鐵嶺經濟開發區九年一貫制學校

國中部 張 琳

2014年2月

啟蒙與常識

——讀《講台上下的啟蒙》有感

?所謂啟蒙,是回到‘教育應當是什麼’的常識?,這是封面上的一句話,用來詮釋朱煜老師對?啟蒙?二字的理解。我們常説啟蒙,也常認為?誰去教化誰?就是其最基本的含義,而康德認為 ?人擺脱自身造就的矇昧?才是啟蒙。朱老師與康德不謀而合。

書以講台為分界,上之教育教學,下之生活感悟。又細化為四輯,?放在心上?,?教書與讀書?,?當下,我們怎樣做教師?,?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每輯名稱中可見,這是一本?大雜燴?,也正是因為大雜燴,才能感受到?24小時老師?該如是,而非僅僅?8小時老師?的做法。

24小時老師該如是?我邊讀邊想邊做。

?放在心上?——如果教師真正把學生放在心上,教育將成為一個無比動人的過程。

文中記錄了一件小事:學生請教語文老師一個關於方言的問題,老師記不清楚,説查到資料後再告訴。事後,老師把查到的資料告訴學生,因為這件事,學生髮生了很大的改變。她的媽媽説,老師把她的事情放在心上了。

這是一個片段,讓人心頭一暖,但我更贊成文章末尾的一句話:?家長把孩子放在心上,是因為親情;教師把孩子放在心上,則必須要有專業知識作支撐。?專業知識不單單指學科知識,也

包含教師自身專業水平。

我希望孩子們能夠了解世界和環境。建起班級書角後,我通過網絡買來英國dk公司的一套百科全書。當時讓我最欣慰的是,孩子吃好午飯,誰能第一個得到那本書,誰就自然而然地成為那天最幸運的。我常常聽到孩子歎氣,哎,我今天又沒搶到。但是這套書引發了孩子對未知世界強烈的好奇心與較少的識字量之間的矛盾。始作俑者小柴,他壓抑不住,手裏夾着兩三個頁碼,走到講台問我:?黃老師,這個是什麼字啊??正在批改作業的我看了一眼,應着?犟jiang?。?噢,那這個呢???鰻魚??嗯?……他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説謝謝啊。

從此,常常會有孩子捧着這幾本重重的書,來問我這個字那個字。很多動物的名字,我也不認識,只能查字典。但有一次碰到的字,竟然紅色的這本新華字典也查不到。我説:?我回辦公室再看看,到底是什麼字。?過了一個週末,一節語文課後,我走出教室,那個孩子跟着我出來問:?黃老師,你幫我把上次那個字查到了嗎??……

自身專業水平中理應包含對事情輕重緩急的辨別能力。放在心上,有了開頭,沒了結尾。

?教書與讀書?——怎樣做老師,是個大題目,也是個小題目。要找出答案,得先讀書,最好讀得廣泛些,要緊的書則要讀得深入一點。這是我的淺見。

書中的二、三兩輯,朱老師常常提到自己讀書的事兒,連他

的好友賈志敏老師也稱他為?一介書生?。讀書,是一個奇妙的過程。一本書,不能馬上充飢你的胃,卻能在你遙走十里路後回頭聞到它的香。

他原原本本在書中放上了一篇《獾的禮物》的讀後感,可以看看他前前後後讀了不知多少遍。他將此歸為?要緊的書?一類。在這一輯,我先看了這篇文章,因為世間?痴人?不止一個。

如果説,有意識地閲讀兒童文學,我是從大三才開始的。這未免讓人有些嗤笑,但事實如此。在本應看兒童讀物的年齡,我卻覺得看這些顯得幼稚。呵呵,有這樣想法的人才幼稚吧?也至此錯過了。

大三的一堂兒童文學課,以徹夜閲讀黑格爾而馳名中文系的田先生告訴我們,他昨晚看了一本書流淚了。我們唏噓着,會是什麼啊?他説是一本繪本《獾的禮物》。不着邊際,這跟黑格爾相差甚遠啊?為了企及田老,看黑格爾可能有些不自量力,操之過急,但一本繪本還是能做到的。我買了一本,為了湊足免掉郵費,我又買了《夏洛的網》。數次閲讀,雖未落過淚,卻也讓我驚歎:死亡不再讓人有徹骨的寒意,而多了冰冷外的温暖。

午間閲讀,我選擇了自己第一本閲讀的繪本,讀給孩子們聽。雖然課上,幾個女孩兒説自己都感動地流淚了,但我對他們知道了多少還持有保留。我沒有直接扯上生與死的話題,畢竟落成總結的文字,可能會打破他們僅有的感性。

意外的收穫——教室裏許多植物因為沒有按照生長規律澆

水曬太陽,漸漸枯萎。有些挽救不了的植物我便搬去草叢那兒,以免他們見了責怪我。他們在課間遊戲時,幾個孩子發現了,問:?我們教室的這幾盆花為什麼要放在這裏啊??一個孩子回答:?因為他和獾一樣,去了長長的隧道了。?

一直從心底裏感謝田老,我的兒童文學終於開始了從零的啟蒙。

讀書,是一種遇見。

?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教師的日子不是一天一天過的,而是一週一週、一學期一學期過的。

最後一輯,是朱煜老師對往事的回憶和懷想。親人、朋友,寺廟、海灘,兒時、而立……文章最後留下各自不一的時間,顯得特別顯眼,時間太匆匆。

在品嚐這些文字之餘,我跟初為人師的自己下預防藥。趁着回過頭只留下?時間過得真快?這句話外,多動動筆,多寫些瞬間和故事,讓回味能夠更充實一點,讓時間還可以倒着再走一遭。

他的自序裏寫着:我的職業最忌心浮氣躁。虛火旺盛的時候,要吃一點夏枯草之類的清熱解毒、散瘀消腫的苦藥。因此,我努力學着寫點帶些苦味的小文章,上幾堂有點苦味的課,用以時時警醒自己,走上講台紮紮實實做點啟蒙工作,走下講台認認真真讀書思考。學習常識,傳播常識。

常識!樑文道先生的《常識》裏所集,卑之無甚高論,多為常識而已。若覺可怪,乃因此為一個常識稀缺的時代。而朱煜老

師的?啟蒙?,所言皆是回到?教育應當是什麼?的常識。若覺可頌,乃因此為一個常識稀缺的育人之地。

理解常識,堅持常識。